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得民心者得天下事件典故

得民心者得天下事件典故

得民心者得天下事件典故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智者如何通过得民心的方式征服天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重耳因为受到诸侯的排挤而流亡在外。

他不断思考如何重振晋国雄风,最终决定通过得民心的方式来夺回失去的权力。

重耳率领着一支小队,四处游历,与百姓们交流。

他听取百姓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轻百姓的税负、加强农业建设等,使百姓们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耳的声望逐渐提高,他最终获得了足够的民心,成功地夺回了晋国的权力。

而他所采取的得民心的策略,也被后来的统治者所借鉴和模仿,成为中国历史上智慧统治的代表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得民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关心百姓,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只有得到足够的民心,国家才能稳定发展,天下才能安定统一。

- 1 -。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与项羽,两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也是两位截然不同的人。

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但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刘邦与项羽都是得人心者,从而得到了天下。

下面将从历史事件、性格特点、对比分析等角度来探讨刘邦与项羽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

一、历史事件刘邦,字季,是中国历史上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历史上被誉为仁慈的刘邦,他以仁爱、宽厚而著称。

刘邦自幼家境贫寒,曾为豪侠。

刘邦后来隐居山林几年,结识和项羽等人。

加入陈豨反秦军,之后几经波折,终于在汉中称王,成为楚汉之争中的胜利者。

刘邦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还实行了很多保护人民利益的政策,因此深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

项羽,名籍,字羽,是中国历史上秦末汉初军事家,被尊称为西楚霸王。

项羽出身豪族,少年时期学习武艺,曾投靠龙且、嬴政等为武更侯。

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曾一度势如破竹,但最终败于刘邦的手下,不得已自刎以明志。

项羽在西楚霸王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对士兵的宽厚待遇、实行改革等,这些政策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项羽也是一个得人心者。

二、性格特点刘邦和项羽在性格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刘邦性格温和、宽厚,他善待人民,因此深得人心。

刘邦在位期间实行了很多让人民受益的政策,比如减税减赋、兴修水利等。

在刘邦的政府中,人民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刘邦还重用贤臣,兼容并蓄,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相对而言,项羽则是一个性格强势的人。

项羽对待他人时常常傲慢、霸道,这也导致了他在军事上的失败。

然而在处理军事问题时,项羽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神机妙算。

尽管他最终败给了刘邦,但项羽的军事才能仍然为后人称道。

三、对比分析刘邦和项羽都是得人心者,但他们的得人心者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刘邦以仁爱、宽厚著称,善待人民,所以深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刘邦的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因而能够建立稳固的政权。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

赢得人心,赢得天下引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领导者和统治者通过赢得人民的真诚信任和心甘情愿的支持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统治者具备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即能够得到人民的心,从而赢得整个国家的天下。

他们以慈德、智慧和真诚对待人民,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和社会,留下了永恒的传奇。

正文:古代中国的一位统治者,名叫刘邦。

他生活在战国末年,当时国内群雄割据、战火纷飞。

刘邦深知,想要得到天下,首先必须赢得人民的支持。

他以平等、公正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人民,不分贫富贵贱,不挑选背景出身,只看才能和忠诚。

刘邦重视人民的利益,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

他减轻赋税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他也注重教育,积极推动百姓接受教育,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素质。

这些政策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使刘邦得以团结民心,建立起了强大的汉朝。

另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统治者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她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亲民的举止得到了英国人民的心。

伊丽莎白一世纵容言论自由,鼓励艺术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她还展现出一颗仁慈的心,支持弱势群体,为民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伊丽莎白一世的治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人民们对她深表敬意并将她誉为“黄金时代”的象征。

正是因为她赢得了人民的心,这个小小的英国岛国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结语: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古训一直以来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统治者如果能够真诚对待人民,关心人民的利益,推行公平正义的政策,就能赢得人民的心,并将天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无论是历史上的刘邦和伊丽莎白一世,还是现代的各国领导者,都应该牢记这一真理,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稳定、和谐和繁荣的社会。

因为只有赢得人民的心,才能真正赢得天下。

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体现的典故

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体现的典故

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体现的典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有着许多典故都是关于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典故。

这个典故历史悠久,传承久远,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统一的象征和基石。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个典故的来历和涵义。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周朝逐渐衰落,各种国家割据独立,百家争鸣,称霸一方并非难事。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吴国和越国之间的争斗。

吴国与越国是两个邻近的小国,互相争夺领土和利益。

当时越王勾践率领越国军队攻打吴国,最终占领了吴国的首都,俘虏了吴王。

在俘虏吴王的过程中,越国卫士发现了一个笔记,上面写着“得中原者得天下”。

这句简短的话语仿佛点醒了越国人,让他们认识到中原的重要性。

中原,指的是中国的中心和核心地带,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掌握中原地区,就等于掌握了整个中国。

得中原者就等于得天下。

这句话概括了中国统一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统一王朝的基本原则。

当越国人看到这句笔记后,他们犹豫了。

他们明白只有先攻克中原,才能稳定地统一整个中国。

于是,越王勾践放弃了吴国,转而向北进军,最终攻占中原地区,建立了越国的统一王朝。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得中原者得天下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真实可行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君王和政治家,都通过统一中原地区,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这种理念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统一之路是多么的艰难和曲折。

每一个统一王朝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争斗,才最终达到全国的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原则始终贯穿指引着中国古代的君王和政治家。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继续坚持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努力促进全国的和谐统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坚定。

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

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

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近来读司马迁之《史记》,深感太史公文笔如炬,数千年史事,信手拈来,稍加编排,便气势如虹,活灵活现,妙笔生花,令人拍案叫绝。

每每读罢,让人掩卷长思。

当然,我读《史记》现在只是个开头,有些小感小发,写一点出来,与各位书友共同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读《史记》有感之一: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秦亡楚败汉兴这一段历史,可谓《史记》中最精采之文笔。

其中的风云人物,当推项羽和刘邦。

项羽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是楚国的贵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

在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项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刘邦则是个贫民、流氓,是一个酒色之徒,没有打过几次胜仗,也没有攻克过几座城池。

秦亡之时,项羽握兵四十万,而刘邦仅十万,实力远不及项羽。

但是,楚汉相争,刘邦得了天下而项羽却自刎乌江。

为什么实力强大的一方,却败在了实力较弱的一方的手下??这个结局,与近代中国国共两党之争何其相似,我认为,这正应了毛泽东的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1、从民心得失看。

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

刘邦引军入咸阳,见秦宫重宝美女想据为己有(此人性也),但听了樊哙欲有天下,还是欲作富家翁的警告后,立即还军霸上,与民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写了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通‘虏’)”,还军霸上,于是“秦人喜”,深得民心。

项羽入咸阳怎么样?屠咸阳,杀子婴,焚宫室,血洗关中,收其宝货妇女而东。

这样的“霸王”,老百姓能爱戴吗?2、从将心得失看。

项羽用人刚愎自专,不知笼络人才;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项羽最强胜之时,天下将才都来投奔他,但他逞个人主义之能,不能识人也不能重用人才。

用了范增,可关键时不听其建议,鸿门宴放走了刘邦,留下了巨大后患。

韩信开始时也是在项羽旗下的一代将才,因得不到重用,结果成了刘邦的一员大将。

而刘帮不仅知人善用,而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

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

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历史上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有很多。

以下是其中一些明确答案:1. 刘备和刘禅(刘备的儿子)在三国时期的蜀国:刘备受到民众的爱戴和支持,因为他被认为是仁德和有德行的君主。

他在治理领土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轻税收负担、推行农业改革和救济贫困等。

这些政策使蜀国的百姓感到他们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因此他们对刘备和他的继承者刘禅表达了深深的忠诚和支持。

2. 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KMT)在中国近代史中:孙中山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并建立一个民主的中国。

孙中山通过提倡"三民主义"(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来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支持。

他的政治目标和政策吸引了许多人参与国民革命,并最终在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3. 尼尔森·曼德拉在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 曼德拉是南非非洲人民联盟(ANC)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领导了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

尽管被监禁长达27年,但曼德拉通过和平示威、国际社会的支持以及他的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来赢得了南非人民的民心,最终导致了废除种族隔离,并成为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以上仅仅是历史上几个著名的例子,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

这些领袖之所以能够得到民心,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满足人民的利益和需求,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百姓的生活。

此外,他们还借助于积极的形象塑造和领导风格,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除了这些特定的案例之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领导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赢得民心。

一些可能包括: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国王(如《亨利五世》)通过在战争中展示英勇和领导能力来赢得民心;巴拉克·奥巴马在美国历史上成为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并通过他的魅力、韧劲和进步政策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

这些例子表明,在过去的历史中,那些得到民心的领导者通常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并保持权力的稳固性。

他们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对人民需求和利益的关注,以及他们通过行动和承诺来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

【议论文】得民心者得天下

【议论文】得民心者得天下

【议论文】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悠悠华夏五千载,每一个盛世背后的明君,都心存同一个信念;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世界说;成功比保住工作容易。

历史上有无数才华横溢的英雄,每个人都有智慧和勇气、美德和能力,但很少有人能在历史上留下来。

只有那些了解人民、得到人民支持的人,才能保持他来之不易的成就。

秦末,二世残暴专横,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农民起义,火烧阿旁宫,一举灭秦,这正是帝王的不正之举使自己丧失了民心,最终失了天下。

而后雄起的是刘邦项羽,他们二人,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人物。

然而前者成就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

二人是何等相似但得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是在意料之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项羽此人,可谓是当时的皇室贵族了,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而刘邦在当时不过小混混一个,论出身背景,兵力人脉,项羽可谓是上上风,虽然在他父亲时期家道中落,但此时公然造反,民心是唾手可得。

然而,项羽此人本身刚愎自用,孤傲自负。

他没有听取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让刘邦钻了空子,而后又甚听信谗言,离间贤臣,一意孤行,终于兵败垓下。

而刘邦截然相反,他知人善任,张良、韩信、萧何得到他的重用,正是这样一位知人善任的豪杰,终于坐拥天下。

这些归根结底,也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说“圣人有自己的作品,没有限制”,他从隋朝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并在平息隋朝叛乱时认识到了民众支持的重要性。

当上皇帝后,他积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用文化统治世界,虚心接受建议,厉行节约,使人民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他没有歧视少数民族。

除了侵略骚扰土耳其人和使用军队外,他主要运用怀柔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开放的政策,以赢得人民的支持,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统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守攻自当仁政为先,得以民心,江山自然,屹立万古不朽!。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陈立斌
圣者云:“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此“水”,民也。

舟者帝王也。

孟子亦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人和”亦谓民心向背。

畅想古今,康熙深明此道,贯彻满汉通婚,开创“满不融汉”的遗弃先河,,于是,不记前嫌,启用姚启圣,听人劝语,重用周培公,也有了危难间重振帝王之风,凭家奴军力打败兵强马壮,匪心吞天的三番叛乱,稳固了大清皇权。

然而,士人之心,无一不存恃才傲物之性,于是逼帝王者在原则与重威之中选择后者。

于是便有了周培公流放解任,也有了姚启圣丁尤避难。

这种招览士人而又戒于士人的行举,往往为古今帝者之固本,于是如李光地者儒士,决心“一心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可帝者用人之道在于用心,仅仅一个格格的三言骂语,便使心存傲气,不慕官场的李光地梦中觉醒,为帝效力,这其内因在于,儒士发起人具蓝齐儿所言:“汉(汗)气熏天”。

而这种“汗气”则恰是士者为官悲剧的诱因之本。

故,为帝者,兴盛大业,非但有经天纬地之才,更应有藏天纳宇之心,容士者之傲物之性,以至不负士者之情,忠贞之意。

【以史为鉴】得人才者得天下

【以史为鉴】得人才者得天下

【以史为鉴】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从根本意义上讲,“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不能时时处处都强调根本原因的作用,否则,就会变得迂腐不堪。

在一定情况下,远水不解近渴,根本原因只能发挥远期的、隐性的作用,而一些具体的策略,则成了成败的根源。

在秦末乱世,更是如此。

于烽烟四起、遍地兵燹的时代,从根本上收拢民心,施行“仁政”,实是迂阔不实之举。

真正有效的策略,却是收罗人才,使用人才。

到了这时,可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了。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网罗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又成熟的经验。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据记载,这四个人的门客多时达到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投到“四公子”门下,“四公子”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有时候,“四公子”为了招揽门客,网罗人才,往往有许多矫情过分之举。

例如,赵国的平原君忽然发现自己的门客逐渐减少,就慌忙向门客请教道:“近来我门下怎么来的人少,走的人多呢?难道我有什么怠慢大家的地方吗?”有一个门客回答说:“您的美人得罪了一个瘸腿的门客,大家觉得您爱美人胜过门客,所以我们也正要告辞。

”平原君一听,立刻去调查,原来,他的房子临街而建,他的一些姬妾就经常站在窗前临街眺望。

有一次,最得宠的一位美人看见一个瘸子挑水而来,姿态不甚雅观,就忍不住一笑,其实并无他意。

谁知这人却是平原君的门客,他径直找到平原君说:“听说您喜欢结交天下豪杰,才有这么多人投奔到您的门下,如今您的姬妾嘲笑了我,损害了我的尊严,请您重重地惩罚她。

”当时平原君并未在意,过几天也就忘了。

那个门客见平原君并未当回事,就制造舆论,说平原君爱女人胜过门客,门客们因此渐渐离去。

平原君现在弄明了情况,立刻杀了那名姬妾,他的门客也就慢慢地回来了。

平原君如此对待门客,在关键时刻,门客确也发挥了作用。

当秦国围困邯郸后,楚国犹豫不决,不肯发兵。

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

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

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

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自古以来,治国理念都离不开“民心”。

得民心者,自然就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且,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成功运用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真理的政治家和统治者。

他们因为能够正确处理好民生问题,或者深得百姓的信任,所以顺应民心,得以长久地统治国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

1.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之一。

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创始人,他深得民心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世界历史上率先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一措施使得人才济济,可以让文官、武官进行考试竞争,而不是靠出身。

这样就可以保证国家治理的稳定,李世民因此也得到了大部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2. 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出色的皇帝,他是庆历变后夺得皇位的皇帝,是南宋王朝中期的统治者。

宋高宗深得民心的原因,在于他的作风非常的良善,他始终清廉正直,尊重社会道德,善待百姓。

特别是在严肃处置那些贪官污吏时,他根据法律公正处理,让百姓看到了统治者对罪犯的严格清理。

这样,他的威望大大增强,深得百姓信任和爱戴。

3. 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皇帝,他不仅是名将,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秦始皇得民心的原因,在于他改革大胆,颇有建树。

他进行了许多有益于民生的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另外他积极推进农业、商业和工业的发展,恢复了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市场经济。

此外,他为了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推出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措施,这些补正细则对于后世的统治和社会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4. 魏文帝曹丕在中国历史上,魏文帝曹丕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君主,他是曹魏这一时代的创始人。

曹丕得民心的原因,在于他非常擅长户外活动,非常喜爱狩猎等户外运动,所以他在游历时经常到处考察民情,了解民生,也因此很清楚百姓的需要与各地状况对比。

得中原者的天下历史典故

得中原者的天下历史典故

得中原者的天下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故事被称为“得中原者的天下”。

这个典故发生在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分裂的混乱局面中。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赵匡胤的将军。

赵匡胤生性聪慧,年轻时就展露出非凡的才能和领导才干。

当时的中国由五个强大的势力割据,他们互相争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赵匡胤深感国家的危机,他决心要拯救这个苦难的国家。

于是,他开始秘密筹备自己的力量。

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建立了一个秘密组织,他们共同研究如何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赵匡胤的力量逐渐壮大。

他在军事战略上的天赋使他轻松地击败了其他势力的军队。

他的声望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

最终,赵匡胤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攻入了中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掌握了中原就等于掌握了整个中国。

赵匡胤的胜利意味着他已经获得了天下。

赵匡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宋朝皇帝,他的统治拉开了北宋的历史时期。

他致力于恢复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发展农业和商业,改革教育制度等等。

赵匡胤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的胜利。

他的努力使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重新获得了和平与繁荣。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团结和统一的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

一个分裂和混乱的国家注定无法取得长久的发展。

只有通过合作和团结,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得中原者的天下,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团结和信任。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吧!。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沛县人。

他是刘邦(后封汉高祖)和吕雉的次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现了坚强勇敢、机智聪明的才华,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支持。

刘邦的政治思想非常务实,他认为只有能得到人民的心,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在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他不仅善于运筹帷幄,更那句名言:“得人心者得天下”,深得人们的共鸣。

他通过赏罚分明、廉洁奉公的作风,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和普通民众的支持。

刘邦善于倾听民意,尊重人民的意见。

他曾经说过:“人生平等,皆有不平等之心,察其所欲不得反之之耳。

”他深知人民的期待和需求,为人民谋福祉。

在征战过程中,他时刻关注士兵、百姓的生活,耳提面命,体恤民众的疾苦。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改善了社会的经济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刘邦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他提倡文化普及,加强军队的训练。

他还设立了太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人才,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他还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起了完善的行政体系和法治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刘邦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但更重要的是他凭借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赢得了人们的敬爱和信任。

他深得人民的心,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相反,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字羽,齐人,战国末年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刘邦的对手。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君主。

项羽在治国方面显得缺乏思考,他极度自大、专横傲慢,未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项羽在争霸的过程中,采取了军事专制的手段,以征服和统治他人。

他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他常常任意杀戮无辜,残暴暴虐,不问百姓的疾苦,只顾自己享乐。

他终于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击败,最终以自杀告终。

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和结局截然不同,可以说是因为刘邦“得人心者得天下”,而项羽则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

朱元璋——得天下者得民心

朱元璋——得天下者得民心
视天 听 的 民 ! 就 是载 舟覆 舟 的水 !还有 格 言 :得 民心者 得 天下 ” 我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很 动 听 , 而 可惜 , 句谎 言 。 然 是

天, 朱元 璋 微服 出行 , 到三 山街 , 走 在一 个 老太 太 门 口歇 脚 。
听 说老 太太 是 苏州 人 , 问张 士 诚在 苏 州 如何 。老 太 太说 。 便 张士 诚 不 战而 降 , 苏州 人 不受 兵 戈之 苦 , 感念 他 的恩 德 。第 二 天朱 元 璋 很 在 朝 中发 牢 骚 : 师 十 万 人 , 么 没 有 一个 人 能 像 这 个 老太 太 , 京 怎 背
地里 说 我 的好 ?
张 士诚 为人 宽 厚 , 比朱 元 璋更 得 人 心 , 得 天 下 的不 是他 。朱 但
5 4豳 20●I 艺 04 领 术 1 . 导
元 璋起 兵 后行 “ 粮 ” “ 括 ” 与剽 掠 无异 , 能 得天 下 。 寨 、检 , 却 他高 兴 地 说 :大 明 日出照 天下 , 湖 四海 暖 融融 。 曾有 十 三人 因为说 “ 廷 “ 五 ” 朝 法 度厉 害 ” 全 家 成年 男 子都 被 处 死 , 女 流放 ; 的一 条有 名 的榜 . 妇 他
呢 ?“ 上唇 连鼻 尖 割 了”看 你拿 什 么 吹。 连 ,
除非 明朝 人 是很 特 别 的一 种人 民 , 则无 法 想 象 , 样 一 位 皇 否 这 帝, 这样 一种 统 治 , 得 什么 “ 会 民心 ” 。
但 在 民 间 。 皇帝 的 口碑 竟 还 不错 , 其 是 与他 的为 人 相 比。 朱 尤
这 已不 是 “ 者 易 为食 。 饥 渴者 易 为饮 ” 能解 释 的 了。 所 王朝 自马背上 得来 . 民心 不 如得 士心 , 士心 不 如得 军心 。 都 很狡 猾 ” 得 得 “ 的士人 ,

得人心者得天下5年级作文

得人心者得天下5年级作文

得人心者得天下5年级作文唯有得民心者,才得天下。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思是说,打仗时的天气不如良好的地势,优越的地理环境不如人民同心,团结一致。

这在我们今天,叫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刘备坚持组织汉室子民有序撤离。

尔后孙刘联盟大败曹军,有民心的支援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项羽就与刘豫州背道而驰,不仅欺压平民百姓,还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所以东城一战后他自刎乌江,与虞姬重逢。

所以说,存亡与否,在于民心。

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北方与南方因为奴隶制的存废产生的矛盾无法调和,战争爆发后,本来是南方军队占很大的优势,后来林肯解放了黑奴,大量黑人归属北方军队,最终在北方1865年取得胜利。

从此美国废除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林肯从此与美国之父华盛顿齐名。

所以后来的美国总统杰弗逊说:“当一个人受到公众的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作为公众的财产。

”林肯正因为深得民心并且融入到人群中,才领导人民取得了胜利。

古今中外,还有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英雄事迹,不过它们都真切地反映了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若是没有民心,国家则无法振兴,更别谈发展经济了。

所以我们的领导者正积极建设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基层观念深入人心,党与国家和人民紧紧相连永不分离。

相信我们这有着上下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泱泱大国将加速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纵观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至唐宗宋祖,这其中无不说明了一个真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三皇五帝的氏族公社时期,若想当上一个部落的首领,除了卓越的才能,还要有许多的丰功伟绩,在人民心中有信誉,有威严。

而且,选举新首领并不是前任首领说了算,还得获得那些挑剔的长老的认可才行。

而要想称帝,那便要所有人都服你,都认可你。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国纷争,战火燎起,统一全国,谈何容易?各国之间,谁也不服谁,就一直打来打去,那种所谓的霸主,虽权力是大,但终没有统一全国。

得中原者得天下能体现的历史典故

得中原者得天下能体现的历史典故

得中原者得天下能体现的历史典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故事。

这个典故讲述了楚汉相争的时期,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故事。

刘邦身陷绝境,危机重重,但他最终靠着夺取中原地区的胜利,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掌握了中原地区,就掌握了中国的全局。

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兴衰,都与中原地区的得失密切相关。

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因而受到了历代王朝的重视和争夺。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分裂成诸侯国,各国相互争霸,但最终秦国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将都城建在中原地区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奠定了中原地区对中国的主导地位。

秦朝的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文化上的统一,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奠定了中国的统一基础。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隋唐两朝建都洛阳、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盛世之中,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执政之地,各地进贡朝贡,向中原朝廷致敬。

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富饶,也带动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文艺巨匠。

中原地区的繁荣,也成为了中原王朝维持统治的基础。

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真谛并非只是指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更是一种思想上的主导地位。

中原文明作为中国文明的代表,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区诞生,并传播到各地。

中原地区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的中心。

在现代社会,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意义仍然存在。

中原地区仍然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仍然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中原文化也依然在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得民心者得天下案例

得民心者得天下案例

1111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下是其中一个:少康是夏朝的帝王,他尊重民意,愿意与百姓交流,使得夏朝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因此他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死后,百姓为他举行了高规格的祭奠仪式。

与此相反,夏桀作为夏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不仅经常搜刮民脂民膏,还不修民事,不维护与平民之间的关系,终日与妹喜在宫殿中寻欢作乐,不顾百姓的生活,最终导致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各诸侯国也不愿臣服于这样的君王,纷纷伺机谋反。

这个例子说明,统治者只有真正关心百姓的需求,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推荐文章致天下父母的一封信热度:致天下儿女的一封信热度:初三语文阅读:桂林的山热度:冬天下雪时听的好听的歌曲精选热度:致高考,我仍不知道那天下雨的意义是什么热度:《得人心者得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这个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夏朝时,夏启夺得帝位天下共愤,其中有一个部族首领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不应当抢夺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启把王位立即还给伯益。

夏启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个叫甘泽的地方与夏启打了起来。

这一仗,夏启的部队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几乎全军覆没。

夏启身边有一臣建议,赶快重整军队补充人员,准备第二次作战。

可是夏启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不少人还不赞成父死子继的规矩,所以才不肯拥护他。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来参加他的军队,打败对手简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胜利,首先必须把人心拉向自己这一边来,让人们知道夏启是一个贤能的人,由他来继承王位是符合条件的。

于是夏启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

他吃饭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张很薄且又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作为娱乐。

他爱护小孩子,尊敬老人。

谁有本领,就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就请来叫他带兵打仗夏启这样坚持了很久,真的产生了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

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儿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严格,对待别人又多么热情,多么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

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人们互相传着夏启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夏启是夏禹的惟一继承人,对于父死子继的天下制度,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夏启终于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

这一次,有了群众的帮助,夏启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草原地区。

历史上收买人心夺江山的鼻祖事件,让后世君王对这样的事无比警惕

历史上收买人心夺江山的鼻祖事件,让后世君王对这样的事无比警惕

历史上收买人心夺江山的鼻祖事件,让后世君王对这样的事无比警惕在中国古代,皇帝们大概都熟知一句俗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是一句根据古人言论及历史教训总结出来的警示格言。

虽然很多王朝的建立未必跟得到民心有关,但大多数王朝要想延续下去,就一定不会忽视民心。

历代王朝的皇帝们对此都十分重视。

当然,有的皇帝是真的重视民心。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经常以:“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格言来警示自己,在位时也常做有利于人心归附的善政。

有的皇帝也重视民心,但更加担心有人跟自己争夺民心,并以此觊觎皇位。

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开国丞相萧何这对君臣。

刘邦在当上皇帝后,评定功臣功劳时,把萧何排在第一,给予其高官显爵。

但刘邦其实对萧何相当不放心,因为萧何在百官以及百姓中的声望不比刘邦差。

简单说,就是萧何“深得民心”,刘邦很担心萧何有一天会凭此造反夺位。

因此,刘邦一直在找机会整治萧何,或许还有杀掉萧何的心思。

而实际上并不想造反的萧何是怎么躲过这一劫的?他在别人的提醒下,想办法自污,让民心远离自己,《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

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

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后来萧何还是差一点被治罪,他有一次跟刘邦请示,说长安地少,很多老百姓没地耕种,希望刘邦开放皇家园林中的荒地给老百姓耕种。

这是萧何为民着想的老毛病又犯了,但这个请示直接击中了刘邦骨子里的忌讳,萧何难道又要跟刘邦争夺民心了?于是,刘邦大怒,把萧何关进监狱,“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

”虽然刘邦后来在旁人的劝说下,认为萧何无罪,将其释放,但心中到底是忌惮萧何的。

这也导致萧何晚年,不再敢轻易谈论朝政。

刘邦和萧何之间发生的故事,是典型的君王担心臣子“深得民心”,而故意找借口惩治的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得人心者得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这个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夏朝时,夏启夺得帝位天下共愤,其中有一个部族首领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不应当抢夺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启把王位立即还给伯益。

夏启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个叫甘泽的地方与夏启打了起来。

这一仗,夏启的部队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几乎全军覆没。

夏启身边有一臣建议,赶快重整军队补充人员,准备第二次作战。

可是夏启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不少人还不赞成父死子继的规矩,所以才不肯拥护他。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来参加他的军队,打败对手简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胜利,首先必须把人心拉向自己这一边来,让人们知道夏启是一个贤能的人,由他来继承王位是符合条件的。

于是夏启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

他吃饭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张很薄且又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作为娱乐。

他爱护小孩子,尊敬老人。

谁有本领,就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就请来叫他带兵打仗夏启这样坚持了很久,真的产生了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

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儿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严格,对待别人又多么热情,多么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

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人们互相传着夏启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夏启是夏禹的惟一继承人,对于父死子继的天下制度,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夏启终于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

这一次,有了群众的帮助,夏启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草原地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夏启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自己暂时不得人心;二是从长计议,为得天下人心,他没有自吹自擂,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实际做起。

得人心者得天下议论
孟子在这里要讲明的意思,就是要懂得理解民众的需求。

要注意在平时就积累别人的好感,注意获得别人的支持。

别人支持你并不是你如何如何强大,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别人。

所以孟子说"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人民追随商汤周武并不需要他们多么强大,只需要夏桀和商纣足够腐败就可以了,历朝历代的兴亡莫非如此。

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平时不注意尊重别人,不去帮助别人,那么你就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推一下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