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1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
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通货膨胀的演变。
抗战8年,国民政府共发行纸币100.3190万亿元,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到1949年5月,猛增至67.9458万亿元,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财政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达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高达36万多亿倍。
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
延续十多年的通货膨胀,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恶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工薪阶层深受其害,虽然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幅度下降。
1946年下半年,仅北平、上海、南京三地失业和无业人数就达260万。
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虽然粮食也在涨价,但由于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促使粮食价格的上升在商品价格指数方面要比其他大多数商品慢得多。
通货膨胀促使农用工具、种子、肥料以及其他农民必需品的价格猛烈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加大,农民难以有好的收入。
仅在1946年,饿死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人!通货膨胀的现实警示意义: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杨 菁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财政收入骤然下降,而军费支出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之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
为弥补日趋庞大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财政部采取了增加法币发行的政策。
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及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封锁,本已存在的供求矛盾更为加深,这大大刺激了物价的上涨。
日军的破坏,更加速了法币价值的跌落。
为了不让不断贬值的货币摧毁整个抗战工作,也为了维持国民政府本身的统治,国民党中央在管制信贷,实行田赋征实,推行各种储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遏制通货恶性膨胀的措施,而所有举措只能是冲淡通货膨胀的表面现象,并不能够正本清源,对症下药。
这是战争环境所形成的问题。
关键词 军费 通货膨胀政策 信贷 田赋征实一 通货膨胀发生、发展的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后,法币立即出现膨胀趋势。
不过,1937—1939年,通货膨胀还只是处于缓性发展阶段。
1940年是中国通货膨胀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通货膨胀进入急性发展阶段。
抗战时期,中国所以会发生通货膨胀,且逐渐趋向恶化,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战时军费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影响 战时通货发生膨胀,此为参战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症。
这种通货膨胀主要与纸币的财政性发行相联系,即纸币的发行不仅仅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是以国民经济对货币的需要为依据,更主要的是用作弥补财政赤字,解决财政开支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发行量必然是过度的,也必然会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
战前,中央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关、盐、统三大税收,抗战爆发后,此三大税收之税源地大部丧失,中央财政收入骤然下降。
国民政府采取增加旧税、举办新税的措施,多少弥补了一些收入,但数量是相当有限的,税收仍呈减少趋势。
1937年度国民政府的税收,实际只有4.1亿元,1939年度也只有4.3亿元左右,与七七事变发生的前一个年度,即1936年度的实际收入10.41亿元比较,减少了60%左右。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
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通货膨胀的演变。
抗战8年,国民政府共发行纸币100.3190万亿元,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到1949年5月,猛增至67.9458万亿元,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财政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达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高达36万多亿倍。
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
延续十多年的通货膨胀,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恶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工薪阶层深受其害,虽然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幅度下降。
1946年下半年,仅北平、上海、南京三地失业和无业人数就达260万。
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虽然粮食也在涨价,但由于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促使粮食价格的上升在商品价格指数方面要比其他大多数商品慢得多。
通货膨胀促使农用工具、种子、肥料以及其他农民必需品的价格猛烈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加大,农民难以有好的收入。
仅在1946年,饿死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人!通货膨胀的现实警示意义: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
漫谈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
漫谈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现象,其影响深远且破坏力巨大。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于宽松,导致物价迅速上涨的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中,恶性通货膨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原因。
那么,我们来漫谈一下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
从古代谈起,最有名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一就是罗马帝国的“银衰”。
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以金币为主要货币,但在后来,由于金币供应过于宽松,大量的贵金属流入罗马经济体系,导致货币贬值,物价迅速上涨。
由于大量贵金属的外流,导致罗马无法支付军队和官僚的工资,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在近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一发生在20世纪德国的魏玛共和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魏玛共和国政府无法偿还大量的战争债务,于是开始大量印钞。
货币供应迅速增加,物价也迅速上涨,最终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人民需要用手推车运钞票去购买一袋面包,而纸币值钱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在中国,最有名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一发生在1940年代的国共内战时期。
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经济紊乱,国民政府很难维持货币供应的稳定。
为了支付战争费用,政府开始大量印制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物价迅速上涨,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人民生活艰难。
从古代到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政府过度发行纸币、货币供给过多、经济混乱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导致物价飞涨、需求下降,还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甚至社会崩溃。
对于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要加强货币政策的规范,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避免货币量的过度膨胀。
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减少经济混乱的可能性。
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加强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稳定。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综述
Page
22
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学生如何应对 通货膨胀
»提问
!
Page 23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4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5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6
thank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ge 27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 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 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 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 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 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 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 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 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 食品价格上涨33%。
Page 16
Page
17
Page
18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19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20
Page
21
中国再次面临通胀 以下网络热词你感受最深的是? (必选) “蒜你狠” 2,642 (23.87%) “豆你玩” 1,332 (12.03%) “姜你军” 1,281 (11.57%) “糖高宗” 995 (8.99%) “油你涨” 2,748 (24.83%) “苹什么” 1,394 (12.59%) 其他 676 (6.11%) 你最关心通胀带来的影响是? (必选) 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79 (3.50%) 中低收入阶层生活困难 2,016 (39.38%) 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拮据 2,869 (56.04%) 其他 56 (1.09%) 你最希望将以什么方式来对抗通胀? (必选) 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提意见 1,603 (31.31%) 节衣缩食,等待通胀的结束 2,685 (52.44%) 无所谓,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832 (16.25%)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通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通胀事件。
这些通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五次通胀。
第一次通胀发生在1988年。
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市场开始逐渐开放,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制度缺陷暴露出来,货币供应量出现了失控的情况,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进一步滞后。
第二次通胀发生在199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投资者纷纷撤离市场,导致了股市崩盘和货币失控。
这次通胀让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步履维艰,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重大损失。
第三次通胀发生在200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而引发的,中国依赖进口石油,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不得不降低石油消费,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阻碍,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第四次通胀发生在2008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拐点。
第五次通胀发生在2011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中国央行过去一段时间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供应量暴增,引发了通胀。
这次通胀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了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通过对中国五次通胀事件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通胀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通胀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价上涨,更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挑战和考验。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来避免通胀的再次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通货膨胀
自由定价 。 同时 , 在计划经济 时期 由国家统一定价 和指导价格的商 品, 大
部分都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制定了价格。为了弥补差价 , 高 提 职1 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T资 , 二 企业争上项 目, 外出投资, 动用有
涨 的总体幅度为 23 其中原材料 、 _ %。 燃料 、 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48 固定 . %。
资、 收缩银根 、 控制物价等一 系列措施 , 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二 、9 6 18 1 8 — 9 8年 的第 二 次 通 胀
18 9 6年后 , 国家进行政策调 整 , 开放 商品价格并推行工 资改革 , 但
期 效果 。 因此 , 于 我 国政 府 而 言 , 该 建 立 合 理适 当 的政 策 披 露 渠 道 , 对 应
胀” 93 , 。19 年 国内的通货膨胀牢为 1. 通货膨胀高峰在 19 年 , 3 %, 2 94 当
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 2 . 1 %,物价上涨率分别为 1.%、1 %、48 7 32 2 . 12%。 7
的货币政策趋 近于单一规则的货 币政策 ; 当信 息披 露太小时 , 即政策非
得不靠 “ 角债” 来维持局面。 与 同时 , 此 嗣内货 币供应量增幅均达 3 % 5
以上 , 直接 导致当期和 稍后时期物价 水平的普遍上 涨 , 引发 了“ 通货膨
埘称性 过大 , 大众财货币政策的反廊会迟钝 , 而达不到货币政策的预 进
贷规模 。 另一方面 , 地方政府大举规划开发区进行开发 , 并利用信贷大规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近几十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3. 第三次涨风。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涨势最猛,波及范围最广,局面最紧张,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次全国性物价涨风。
陈云首先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粮价稳定问题,然后始全力抑制上海的物价涨势。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制止物价上涨。
4. 第四次涨风。
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紧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
陈云组织了纱布和粮食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
1959-1961年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扩大了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在保证定量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于定量以外出售高价商品,开设高价商店,以保证供应和回笼货币。
高价商品共实行3年,对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供应起了显著作用。
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集市贸易价格纷纷回落,高价商品逐渐取消,平价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后一、1978-198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1、通胀概况: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4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1
194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20 世纪的百年中, 我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下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40 年代末期国内战争时期; 第二次出现在结束30 年孤立于西方国家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1940年到1949年,国民党执政后期,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
②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③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
④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告崩溃。
在通货膨胀下,物价不断上涨,而工资的提高却极其缓慢。
而且在通货膨胀下,国民党政府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等征购、征借,对农民进行直接掠夺。
民族资产阶级在通货膨胀初期,因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获取了较多的利润。
但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下,国民党政府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加以利息率奇高,民族工业正常的再生产受到破坏。
后期,又受到美国商品大量倾销的打击和官僚资本的排挤,民族工业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则获取了□利,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
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慨与反抗。
从1946年12月起,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学生、工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进入新的高潮,逐步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统治及其通货膨胀政策的最后结束。
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20世纪30、4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超级恶性通货膨胀张公权的《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中国经验,1937——1949年》这一书中提到:在这特殊的时期,战争、割地、赔款,中国正陷于通货膨胀,只是个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个别现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者的南京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反通货膨胀,但始终摆脱不了对印钞机的依赖。
造成了的非常严重影响,法定货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定货币的流通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厂的钞票还未出场,已经不及自身纸张的印刷成本的价格了。
到1945年5月,国民党政府法定货币金圆券已经买不到任何东西了。
1979-1981年初,盲目投资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占主导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共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幅度提高了一系列商品价格措施,加快现代化建设、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严重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在这期间既有因提高农产品、能源等商品价格,导致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又有加快基础建设,增加需求,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在1979年到1980年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
但此次占主导原因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因为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百废俱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由于当时基建投资规模膨胀,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国家不得不对职工进行价格补贴,1979-1980两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都达到170亿以上。
因此,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率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这一次通货膨胀过后,政府压缩了基本建设投资,开始收缩银根,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措施,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
《
历 史的轨迹 》
,
4 第1
,
了 页
。
截 至 1945年8月
。
法 币发行额 为 5 5 6 9 亿 元
国 库 支 出指数 增 加 了 3 9 4 倍
,
,
而 同 期 物价 指 数
,
抗 日战 争 时 期蒋介 石政 府 实 行 通 货 膨 胀政 策 人 民 被迫接 受 不 断 贬 值 的 货 币
, ,
都是 对 地 方银 行 和 提取 2 0 % 的存款 准
, ,
一 般 民族 资本银行 进行控 制 的手 段 备 金等
’
例如 限制 提取 存款
,
都是 这种手 段 的 运 用
,
。
二 是掠 夺 和 兼 并
”
主 要 运 用官 股 渗 透的手 法 如 1 9 3 5 年 6 月发
。
生 白银风 潮
钞 兑现
。
四 联总 处
”
四
联 总处
成立 后
全 面 推行金 融 垄 断体 制
。
( 一 ) 蒋 介石 任 四 联 总 处 理事 会 主 席
” 助 主 席 执 行一 切 事务
,
总揽一 切
;
孔祥 熙 行政
,
、
、
宋 子 文 等为 常务 理事
、
,
“
襄
这样
,
“
四 联 总处 ” 集 军 事
、
财政
经 济首脑 于 一 堂
,
对金
《
中国近代工 业史 资料 》 ( 一 )
三联书店 1 9 5 8年 版
,
5 页 第2 8
.
工 07
援 助不能 满 足 抗战需要
国民党时期的通胀
历史事实3 发帖于:中国历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布时间:2009-2-17 10:21:51 查看原帖收藏复制链接
【共0条评论】【浏览220IP】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概况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1939年以前,通货膨胀速度较为缓慢。物价上升指数还未超过法币增发指数。如以1937年6月为1,到1939年12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04,而物价指数重庆为1.77。②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 8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94.84,同期重庆物价指数为1795.00。③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该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军费支出浩繁,黄金外汇大量消耗,法币发行如脱缰野马。到1948年8月19日,法币发行额累计为663694.6亿元,发行指数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5714270.30。法币崩溃,改发金圆券。每300万元法币兑换金圆券1元(见彩图1948年国民党政府法币崩溃,天津市民在兑换“金圆券”)。④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就告崩溃,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个月中,金圆券发行额为679459亿元,发行指数为307124.3,同期上海物价指数达6441361.5。如果把法币和金圆券合计,则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为144565531914.9(即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36807692307691.3(即36万多亿倍)。在1948年 8月一张提货单上共贴有 100元面额印花税票61000余张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导语: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7-1989年第三次通胀,政府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抗日时期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抗日时期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抗战时期恶性通胀产生之因关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钱,到了1947年连粒米都买不到。
这显然是国民政府战后丧失人心的一个主要原因。
值得深思的是:这样厉害的通胀,究竟是怎样产生的?1、为抵御日本侵略,民国政府不断追加军事投入,政府开支不断增加1935年至1937年,膨胀之态势已初露端倪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争全面爆发。
随着战事的深入,全国起而御敌,民国政府不断追加军事投入。
从1940年开始,国民政府发动一个征兵的新高潮,预定三年内每年征新兵五十万名加以训练。
如此庞大军队,自然会使政府支出增加(详细数据见后)。
1939-1941年,政府总支出增长三倍半以上,其中军费占了总支出的大头,1940年军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78%,1941年至1944年军费支出减少,这是由于先后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征借,当年征来的粮食的88%供应军队,使军费降下。
但是用于征实和征借工作的费用,致政府的行政升支分别增加了12%和14%。
然而,这些新征入伍的上兵质量低劣,加之军事装备跟不上人数的增加,因此尽管军费颇大,军队人数增加,但军事效能未见明显改善。
2、富庶地区被日本侵占,政府广开税源弥补损失及增入,但杯水车薪,赤字逐年攀升1938年底,日本侵入中国南部和东部,占领了中国1/3的领土。
短短数月间,农、工生产富庶之地被日本攫取,这部分地区的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0%,工业产值占92%。
由于税源大部分丧失,国民政府便陷入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
1942年,国民政府开征一些新税目,1941年后期直接税改为从价计征,海关开征战时消费税,1943年10月开征盐税的战时附加税,1944年3月对盐税几乎加征到盐的售价的90%。
种种措施之下,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与庞大的政府开支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政府赤字逐渐增加。
3、政府发行“爱国公债”筹借资金,但是认购者寥寥抗战一开始,政府原以为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乃发行各种“爱国公债”。
旧中国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纸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当时出现通货膨胀时,市场商品供应就会相对减少,物价飞涨,货币流通速度愈来愈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政府曾发生长达十二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其中尤以金圆券为甚,所以旧社会过来的人,一听说通货膨胀,就会谈虎色变,心有余悸。
在旧社会,频繁的《币制改革》也是对老百姓的残酷盘剥。
早在一九四一年,汪伪政府规定以二元法币换一元中储券,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规定以二百元中储券换回一元法币。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九日,按蒋介石政府发行金圆券办法,规定以三百万法币换金圆券一元,如此重重剥削,掠夺人民财富。
实际上,以金圆券代替法币,这完全是一个大骗局,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物价像断线的气球,扶摇直上,人们本来就不愿把这种迟早要贬值的金圆券留在身边。
当时人们见物即买,像抛掉烫手的山芋一样,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跌,致受损失。
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七年,一百元法币购买力的变化,可作如下形象的比喻(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己无法比喻):一九三七看可买大牛二头;一九三八年可买大牛一头和小牛一头;一九三九年可买大牛一头;一九四O年可买小牛一头;一九四一年可买猪一头;一九四二年可买火腿一只;一九四三年可买鸡一只;一九四四年可买小鸭一只;一九四五年可买鱼一条;一九四六年可买鸡蛋一只;一九四七年可买五分之一根油条。
一九四八年法币临终前,一百元的购买力只合抗战前的零点零零零零二元。
到一九四九年五月,金圆券所谓的价值就还得在小数点后再加上几个零字。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到一九四九年五月,纸币发行增加一千四百多亿倍,物价上涨了八万五千多亿倍。
根据有关资料,从一九三七年六月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年间,上海的物价上涨三百三十六万八千亿倍。
以粮食为例,一九三七年六月每石是十一元零五分,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那天每石是价为金圆券四亿四千万元,折合法币为一千三百二十万亿元,比抗战前上涨了一百十九万亿倍。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1984-1997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在中国渐进式性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是要建立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经济改革是否可以继续下去。
在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不断出现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势态,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关于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量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
其中,对于我国在1984~1997阶段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定义中的前两种较适用。
当时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主要集中于货币数量这一基本指标,对通货膨胀治理有着重大作用。
本文历史地回顾当代中国的货币政策,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的实行是如何调节通货膨胀的,对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分析:一、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分析1.1984~1986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在当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1984年第四季度,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
为了满足高速经济的发展,弥补财政的较大赤字,中央的货币开始超量发行,1984年末流通中的现金达到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9.5%,使得通货膨胀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了第一次“抢购风潮”。
1984年第四季度的零售总额为944亿元,比1983年同期上涨28.8%。
为了防止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20 世纪的百年中, 我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下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40 年代末期国内战争时期; 第二次出现在结束30 年孤立于西方国家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1940年到1949年,国民党执政后期,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
②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③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
④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告崩溃。
在通货膨胀下,物价不断上涨,而工资的提高却极其缓慢。
而且在通货膨胀下,国民党政府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等征购、征借,对农民进行直接掠夺。
民族资产阶级在通货膨胀初期,因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获取了较多的利润。
但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下,国民党政府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加以利息率奇高,民族工业正常的再生产受到破坏。
后期,又受到美国商品大量倾销的打击和官僚资本的排挤,民族工业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则获取了□利,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
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慨与反抗。
从1946年12月起,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学生、工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进入新的高潮,逐步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统治及其通货膨胀政策的最后结束。
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同时加紧调集物资,国营贸易单位加大抛售力度,大米抛售量逐步增加,由占市场成交总量的5%上升至55%以上,价格均低于市价,并对工人和机关团体实行物资配售。
在这些措施下, 7月下旬的物价涨势趋于缓和。
3. 第三次涨风。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涨势最猛,波及范围最广,局面最紧张,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次全国性物价涨风。
陈云首先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粮价稳定问题,然后始全力抑制上海的物价涨势。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制止物价上涨。
4. 第四次涨风。
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紧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
陈云组织了纱布和粮食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
1959-1961年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扩大了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在保证定量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于定量以外出售高价商品,开设高价商店,以保证供应和回笼货币。
高价商品共实行3年,对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供应起了显著作用。
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集市贸易价格纷纷回落,高价商品逐渐取消,平价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1979- 1982年1980年的通货膨胀: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
后来我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980 年的CPI 达到最高值106,这一价格指数不高, 价格上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十分有限, 但是它唤醒人们重新关注已经告别了近30年的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
1984-1985年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
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这次通货膨胀造成全社会价格的普遍上涨。
1987-1989年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1987 年, 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长速度达116%,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
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
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于是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使用大力度的调整措施。
1993-1995年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2003年以来2003年夏收因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继续发生严重歉收,由此,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
2003年全球货币供给总量增长16%。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增长。
2003年中国央行吸纳了1600亿美元,2004年全球货币供给总量增长将不低于18%。
全球正在经历2万亿美元流入商品与服务市场。
现在这个流动过程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更庞大的货币流还在后面。
一场恶性通货膨胀正在席卷中国。
2004年1~2月中国出现79亿美元贸易逆差,贸易恶化与经常账户恶化。
2007年的CPI高居不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了9.8%,其中,中低收入国家食品价格上涨了9.7%。
2007年一季度,全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6%,其中,中低收入国家上涨了8.7%。
应该说,全球的通胀压力都在增大。
同时,全球经济的普遍增长使世界市场的资金以高速的速度累积,资产价格上涨,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危险。
对于参与到国际经济的中国,必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为达到稳定物价,货币政策必然采取加息等措施。
我国目前由于存在农产品价格历史偏低、劳动力报酬占比低、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等因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大。
随着全球性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资源性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快速上升,加大了我国诸多企业的生产成本。
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及通货膨胀的类型,政府采取了多种经济政策进行治理,在2007年央行已经十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5%,创20余历史新高。
2007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2008年通胀仍将持续,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微调。
央行在日前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2008宏观经济展望中指出,“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
央行称本次通货膨胀形成机理更加复杂,国际市场价格传导、国内供给约束以及资源要素价格政策调整等因素对价格产生了叠加影响。
央行指出,经过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国内经济运行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呈现加快调整和释放的态势。
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态势尚未根本缓解,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从紧基调不变、适时适度微调。
中心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央行在报告中明显提出,从紧调控基调不变,适时适度微调的立场。
2008年央行调控方面,将综合运用对冲措施,合理运用价格型工具来调控,并且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平衡增长中的作用,完善有治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
另外,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改进外汇治理也是央行在2008年提出的目标。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4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姓名:杨自英0705024106朱小霞0705024206王双双0705024113刘颖伟0705024117徐靖0705024219张怡0705024220张菁专业: 国贸科目:西方经济学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