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孟子》二则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6鱼我所欲也《孟子》

26鱼我所欲也《孟子》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
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 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 也不接受施舍。
1、结合《〈孟子〉两章》和本文,
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 僻词汇。 大量使用排偶句,节奏感强,富于 文采和气势。 善于运用比喻,这种取义浅近的比 喻,既使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 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 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 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非独贤者有 升华 主题 人皆有 贤者勿丧
递 进 论 说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①而与②之,行 道之人③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④也。 ①呼尔——吆喝。尔,助词。 ②与——给。 ③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人。 ④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呼尔” 羞恶 得——生 之心 “蹴尔” 一箪食 一豆羹 不屑 舍生 舍——死 接受 取义
万钟①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④我欤⑤ ?
①万钟——高位厚禄。
②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④得——通“德”,感激。
⑤欤——,语气助词。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 ,舍鱼而 表并列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正义 而取义者也。
3.善用对比。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x课件(12页)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x课件(12页)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
害民。
著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 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
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
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识文断句
朗诵《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读准字音, 划分停顿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孙叔敖
百里奚 空乏其身 曾益 法家拂士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不能。Βιβλιοθήκη 背离使……财资缺乏,
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经受贫困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 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救 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 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 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 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被起用
翻译全文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

(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 具有的能力。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 常常、往往
过: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指不 作:有所作为
征:顺 表现
喻: 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
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关链接
你知道孟子 的语录或有 关故事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伸为聚集。意思是超出同类之上。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 [ yà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 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 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
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出 处见于《孟子·公孙丑上》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 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 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真正的大丈夫有三个标准:
• 一是要“仁”“礼”“义”; • 二是要坚守原则; • 三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26.古文二则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26.古文二则课件

(2)王梅同学准备编辑主题为“不朽的孟子”的手抄报,她搜集到 下面一些材料,准备编进手抄报中。请你为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合适 的栏目名称。(限4个字)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栏目名称誓:言睿语
第七单元
26.古文二则
1.文学常识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 论的记录。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和散文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 的准则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 的重要著作。
文章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手法,使读者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作者的观点,从而起到教育的目的。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 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 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 ,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 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4)正当全世界人民反省战争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却逆流而动。 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对安倍晋三言行的看法。
①力挺阁僚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4月下旬,日本副首相兼财务 相麻生太郎等3名日本内阁成员相继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则以首相 名义献上祭品,面对国际指责,安倍称内阁成员“向英灵表达崇 敬之情是自由的、理所应当的”,“绝不屈服”。

孟子两则

孟子两则

孟子两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担子,责任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行:行为拂:违反,阻挠空乏..其身穷困缺乏所以动.以忍.性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人恒过.犯过失困.于心忧困衡.于虑同“横”,阻塞,不顺畅而后作.作为,奋起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常常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拂同“弼”辅佐有法度的臣士辅佐君主的贤士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孟子》二则

《孟子》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于:畎亩:举:
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降:任:于:是:苦:
劳:饿:拂:乱:所以:
动:忍:曾:益:
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过:然后:衡:作:
征:喻:入:拂:亡:翻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
翻译: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诚:熄:
翻译: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是:焉得:
翻译: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丈夫之冠:命:往:戒1:
女:戒2:以...为:正:
翻译: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1:居2:行:道:
翻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由:
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移:屈:此之谓:
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孟子》二则

《孟子》二则

文中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相同句式, 他们的意思相近或相反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避也。”——相反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相近 好处: 这些句式音韵和谐整齐,行文流畅,读起来有气 势,同时作为论证为阐明自己的观点,用这样的 句式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显得词 锋犀利,说理透彻。
舍 所欲莫 生 甚于生 反 取 面 所恶莫 义
甚于死 非独贤者
不择手 段求生
不择手 段避患 人皆有
有不用
有不为
贤者能勿丧
第一段论证思路
首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本文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义”的重要性,然后得出结论;人能 “舍生取义”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指出,“义”的 思想人人都有,贤者能够不丧失,使文章 的主题得到升华。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 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 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与之,乞人不屑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反面举例,说明“不辩礼义”而收万钟之禄, 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这样做,是见利忘义。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 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 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 不同的选择? 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 见利忘义 失去本心
嗟来之食
《礼记· 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 待饿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 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 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部编版八上21《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上21《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
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重点品析第2段 4.“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 什么?
【答案】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
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 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 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第2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有什 么共同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共同特点:
1.出身贫贱(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 2.经过艰苦的磨练。 3.被提拔任用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逆境中出人才的道理。
3.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 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答案】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 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 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
生于忧患: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死于安乐: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译文: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 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二段 思考问题:
问题:文中哪句话用来解释“死于安乐”? ( 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答案】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
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 忧就会灭亡。
部分来自《点拨》
5.【难点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如何论证中心 论点的? 【答案】开篇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等的磨 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两章》是《孟子》中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两篇文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古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品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品注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4)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

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16)亲戚:身边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课件

补充资料:张仪、公孙衍的合纵、连横运动
• 公孙衍和张仪是政敌,公孙衍主张合纵,张 仪主张连横。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 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 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
•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 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 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 是“委妇之道”。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诲他;女儿出嫁时,母亲 教诲她,送到门口,警告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 要恭敬、谨慎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 则,是妇女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死于安乐也。 使……死亡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 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被 赎出用为大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自学时间】:约3分钟
小结: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敬佩 、崇拜和敬慕的态度。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 描述上可以看出来。
应该以一种肯定、赞颂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 气来读。
小结:
2.孟子的反驳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破(直接反驳)“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 、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 上大丈夫。 第二次——立(正面提出)“居天下之广居”至“ 此之谓大丈夫”,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正面提出何谓 大丈夫。 前一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视和鄙视,后一个层次 应该读得大方激昂、掷地有声。

26.《孟子》二则

26.《孟子》二则

.《孟子》二则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b5E2R。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p1Ean。

.解释文中加点词
翻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阅读理解
()从论证方法地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26 《孟子》二则

26 《孟子》二则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 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 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 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道 理 论 证

推理
因果论证
对 比 论 证
如使……则……
使……则……
假设论证
义 重 于 生
分 析 第 二 部 分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论点,人应该保有“本 心”。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 “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 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 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 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义存于心 (正)
1、行道之人
嗟来之食
2、乞人
举 例 论 证
对 比 论 证 见利忘义 (反)
1、宫室之美
万钟之禄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排 比 论 证
文 章 主 要 运 用 了 哪 些 修 辞 方 法 ?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 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 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 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 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 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 于“生”,突出了主题。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有 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的恩德)却接
受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 了,)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课文解读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 提出来的?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至“是亦 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孟子》二则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解释文中加点词
2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