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则

合集下载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3A26.《孟子》二则(共30张PPT)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3A26.《孟子》二则(共30张PPT)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 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 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 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 于我焉”。)
讲授新课
疏通文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停止,放弃
讲授新课
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 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 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
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 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 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 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讲授新课
疏通文义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偷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祸患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 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 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 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上午9时48分 56秒上午9时48分09:48:5621.11.22

孟子二则原文

孟子二则原文

孟子二则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则》的赏析如下: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从战争和守卫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还是在守卫城池时能够抵御敌人的进攻,关键都在于“人和”。

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够取得成功。

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这个道理的最好诠释。

一个君主如果施行仁政、爱护百姓,就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如果残暴无道、欺压百姓,则会失去民心和帮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团队。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则会失去信任和支持。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强调了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够成长和进步。

作者列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成功经历和成长过程,说明了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挫折。

正是这些磨难和挫折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聪明。

同样地,一个国家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会走向衰败。

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保持繁荣和进步。

《孟子》二则原文

《孟子》二则原文

《孟子》二则原文
原文、
1.《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精品课件

3.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孔子不能决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4.你从孔子和两小儿辩日过程中得到 了什么启示?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浩 渺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 应当实事求是。
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这种多角 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板书设计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课后作业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背诵 课文。
2. 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 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或文言
文名言警句。
赠送以下课件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看,谁向我们走来了?
这是一只多美的小鹿啊!鹿,是一种 很漂亮的动物,它们温驯善良。
7 鹿角和鹿腿
甲骨文的“鹿”有一双大眼睛、一对 角、短尾巴,慢慢演变成现在的“鹿”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指导书写
鹿
“鹿”是半包围结构,先写 广字头,特别要注意里面部分的 笔顺:横折、竖、竖、横。这个 字的部首比较特殊,不是广字头, 而是“鹿”本身。
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把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wéi
秋 诲 二 人 弈 ,其 一 人 专 心 致 志 ,惟
弈 秋 之 为 听 ;一 人 虽 听 之 ,一 心 以
hónɡ hú
zhuó
为 有 鸿 鹄 将 至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

虽 与 之 俱 学 ,弗 若 之 矣 。为 是 其 智
弗 若 与 ?曰 :非 然 也 。
多音字
zhuó(弓缴) 缴
把手伸向热水里。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孟子原文和翻译

孟子原文和翻译

孟子原文和翻译孟子二则原文和翻译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下面是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则的原文和翻译,想了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8)

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8)

舜发于畎亩之中一.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通“”,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三、课内练习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5、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6、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7、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1)

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1)

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1、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品质。

重点掌握特殊用法的字词,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准备导学案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第一课时【预习案】一、【预习检查】(5)分钟二、【预习自测】(8)分钟1、读“知识链接”,了解孟子及《孟子》,划出要点内容。

2、课文读两遍,给下面的字注音。

畎亩(quǎn )傅说(fù)(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 )拂士(bì)行拂乱(fú)曾益(zēng)3、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你能解释下列字词,并写出文段大意。

(1)田间主管狱囚的法官做买卖的市井之间翻译: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2)所以给违背好处重担翻译: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困扰通“横”,梗塞,不顺表现表达晓喻,明白在里面,指国内在外面,指国外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翻译: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4)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

-- ------导入一-- ------导入二---------- --------------------------学弈下棋学下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一为“孔孟”o孟子及其弟子编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I”H/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hui w6i诲/二人弈,其一人澤心致志,惟/弈鬻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侑鴻9 hi! yuan zhud Jii鹄磐至,思遮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fu yi yu 学,弗若之矣。

为是Z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O富理解文意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 .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笔记或资料;2.联系上下文;3.反复诵读,用心思考;4.同桌、小组内共同探讨。

课本上的注释理解重点词语擅长国之善的人最擅长下棋的人者也:判断句式,意为 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亜教导使弈秋诲二人弈,时人专心致志, 惟弈哀之为听;•切只听弈秋(的教导)句意: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天鹅到,来靈一人虽听因,.。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辱援弓缴而射%鏡丞臨至>指天鹅句意: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 '他,指前n人」_起I他的,指乓@人〕虽与玄俱学,单若之国。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笔记文言文一:《孟子·梁惠王上》本文以梁惠王为背景,讲述了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时,如何强调爱民的重要性和君王应有的职责。

首先,孟子提到如果君王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天下。

这说明君王应该尊重百姓、关心百姓,并照顾百姓的利益,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其次,孟子指出君王应该恪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为百姓做出榜样。

君王应该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百姓。

此外,孟子还提到君王应该明辨是非、公正无私,不被个人私利所蒙蔽,保障百姓的权益,使国家繁荣昌盛。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通过多个寓言故事,强调了君王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责任,呼吁君王们要以百姓为重,以天下为己任,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告诉梁惠王,也在告诉后世的人们,君王应该怎样为百姓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文言文二:《吕氏春秋·本性》本文主要探讨人的本性问题。

文章提出,人的本性天生就有良善之心,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逐渐失去良善的本性。

首先,文章提到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使没有外在的教育和引导,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善良的本性。

然而,随着成长,人会接受到各种不同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有的人会因为得到积极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而能够保持良善的本性;有的人则会受到消极负面的影响,逐渐丧失良善的本性。

其次,文章提到,为了保持和恢复自己善良的本性,需要不断地修身养性,警惕自己受外界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善良的本性,并对自己的成长有良好的影响。

通过对人的本性问题的探讨,文章传递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即人性的本善本质上是存在的。

文章告诉了我们,我们需要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保持善良的本性,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应该警惕身边那些可能会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和损失。

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

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

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资料链接】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

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

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胶鬲.()傅说.()行拂.()拂.士() 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课文分析】1、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2、分析文章第一自然段。

①第一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试分析这些人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②这一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这几个人物出现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④这个人的事例在行文有什么作用?3、分析第2自然段①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其中的“是人”指的是。

文言文二则 语文背景教材资料

文言文二则  语文背景教材资料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 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文言文二则
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 为 "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 的言 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 我所欲 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 》编入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人物评价.

《孟子》二则

《孟子》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于:畎亩:举:
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降:任:于:是:苦:
劳:饿:拂:乱:所以:
动:忍:曾:益:
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过:然后:衡:作:
征:喻:入:拂:亡:翻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
翻译: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诚:熄:
翻译: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是:焉得:
翻译: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丈夫之冠:命:往:戒1:
女:戒2:以...为:正:
翻译: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1:居2:行:道:
翻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由:
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移:屈:此之谓:
翻译:。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 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
词语的古今义。
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 则凡可以得生者 古义:能够用来;今义:不可以 一豆羹 古义:古代食器;今义:豆子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D ) 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 据 —— 中心论点。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2、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拂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相同之处: •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 者加的,都是论点,并且字 数相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 同的短语构成,都用对比, 观点鲜明。
• 2、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 的手法。 •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 事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 出治国的道理; •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 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统编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4 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

(统编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4 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
14 文言文二则
学 弈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 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世将他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作品:《孟子》(孟子与他的弟子
合著)。
读一读

学弈
弈 秋 ,通 国 之 善 弈 者 也 。使 弈
wéi
秋 诲 二 人 弈 ,其 一 人 专 心 致 志 ,惟
句意: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
博呢?”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太阳在不同时间 距离人的远近差别。
2.他们各自提出了怎样的看法?依据分别 是什么?
一个根据视觉观看判断,认为太阳在早晨 离人近,依据是早晨太阳大如车盖,中午太阳 只有盘盂大小。
弈 秋 之 为hú 听 ;一 人 虽 听z之huó,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

虽 与 之 俱 学 ,弗 若 之 矣 。为 是 其 智
弗 若 与 ?曰 :非 然 也 。
多音字
zhuó(弓缴 缴)
jiǎo(上缴)
运用:敌人放下弓缴(zhuó),缴 (jiǎo)械投降了。
将要到来。
句意: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 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 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一心认为有天 鹅将要飞来,想着拉弓搭箭去射它。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因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一起。 不如。
他的,指后一个人。
曰:非然也。
这样。
句意: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 是不如前一个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 前一个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颜文言二则

孟子颜文言二则

孟子颜文言二则
孟子颜文言二则:
一则:
夫为政之要,在于得民心。

天下无不好生之人,皆以生命为重也。

故圣人明政善治,使百姓安居乐业,不为虎狼之患,不为盗贼之祸。

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岂不是忠臣良相之所愿哉!然而,为政者多以本身之利为念,不顾百姓之死活,暴虐民生,引发民怨,最终带来民变。

因此,为政者务必顾及民生,顺应民愿,才能赢得民心,建立长治久安之基。

二则:
夫君子之所为,非为己也,而为天下也。

君子有一种使命感,即要为天下万民谋福利。

他们不会看到别人遭受苦难而无动于衷,反而会积极伸出援手,成全人民。

这样的君子,深受人民的爱戴,成为他们的表率和楷模。

反之,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只顾自己,不惜牺牲别人,他们最终都会走向失败和灭亡。

所以说,做人要有正义之心,为天下着想,追求永恒的美好和幸福。

23.《孟子》二则小册子

23.《孟子》二则小册子

(6)呼.尔.而与之__盛__气__凌__人__喊__叫__的___样__子__。___
(7)蹴.尔.而与之___踩__踏__(食__物___)的__样__子__。______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钟__,__古__代__容__量__单__位__;__辩___,__通__“_辨__”_,__分__辨__。____ (9)万钟于我何加.焉___增__加__,__指__带__来__好__处__。_____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通__“_德__”__,__感__德__。_________
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 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 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 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是自暴自弃的 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自身保有这四 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 泉水刚刚涌出一样。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 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 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 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避免。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辨”,分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德。
2.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昏乱。 (2)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3)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3.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两个词,可以用来。 今义: 表可能,能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4
2015-5-26

例如《孟子·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孟子主张性善说,把“义”看作是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生命是人所共见的,人们 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它的存在和价值,能唱能跳, 善行会跑。但是,“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声无 嗅,无形无状,普通人难于把握。为了使“义”的 价值能够直观现实在人们眼前,孟子采用了譬喻说 理技巧,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 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因 此,“舍生取义”的结论就易于为人们接受和实践。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3
2、孟子的论辩语言

语言是论辩的物质手段,论辩是语言的直接交锋。 孟子很重视论辩的语言,他的语言是论理式逻辑语 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 的说服力,又有利于增强论辩的感染力。善譬巧喻 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的比喻 “浅近平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 切”,“堪称比喻圣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 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 读者广泛的共鸣。《孟子》的长喻“曲折多姿,生 动有趣”,短喻则既平易又精练,正喻生动有趣, 反喻夸张幽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5
2015-5-26
3、孟子的论辩方法

方法是通达胜辩的桥梁。孟子的论辩方法是他的论辩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他能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 态度、不同的情况,采取因势利导、比较异同、利实相参、 执中有权等方法。孟子经常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借以激发 对方的善端,减少论辩的对抗,宣传、实现自己的主张。孟 子一向主张“仁政”,他在劝告君王要实行仁政时曰:“先 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然后又说“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 公 孙丑上》),使君主听了心悦诚服。此外,孟子主张王道, 就要和霸道比较;主张正义之战,就要和不义之战比较;主 张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较。比较才能分清是非、好 坏、轻重、大小,这是论辩最直接的任务。
孟子学成后曾游事齐 宣王、梁惠王,游历宋、 薛、鲁、滕各国。政见不 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 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 国君主所采纳,于是退而 授徒,著书立说。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5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人(今山 东邹城东南)。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 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 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 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现将此学说称为 “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 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 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 淫:乱。移:改变。屈:屈服。富贵不能乱我本心, 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 这三者必不可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2
2015-5-26
(2)破斥两端法,针对论敌用假言推理与选
言推理的综合方法进行的责难,孟子从容应 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 破解;(3)提出新论点法,即当论敌用假言 和选言推理进行论辩时,采取肯定一面另提 新论点,以击破对方隐含的错误观点;(4) 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 理更加严密。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9
亚圣的手笔----《孟子》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 《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 (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 (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 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 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 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 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 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 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 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 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 《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 伯峻《孟子译注》
七篇各分上下,篇内分若 干章,篇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篇名取首章首句关键词,章名 取首句。仍然是语录体,但章 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8
《孟子》概况
《孟子》通行注本有《十三 经注疏》之《孟子注疏》,采用 东汉赵岐注,宋代孙奭疏。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之 《孟子集注》,清代焦循据赵岐 注作《孟子正义》。 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后附《孟子字典》。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人皆有之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知之端也 人皆有之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4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具 有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度。 看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维护和 扩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教人理 智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眼前便展 现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孟子的思想
性善说 王道仁政 抨击异端 民为邦本 知人论世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哲学思想:性善说
人有四端 犹有四体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2015-5-26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是非之心 知之端也
13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哲学思想——— 性善说
人有四端 如有四体 我固有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6
2015-5-26
4、孟子的论辩风格

风格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如果孟子的论辩艺术没有 独特的风格,就不成其为孟子的论辩艺术了。旗帜鲜明、感 情强烈、文采斐然、说理痛切,这都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 特点。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 而且感情色彩强烈。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 暴政,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 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 出他雄辩的才华。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 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 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 令人信服的效果。孟子常用排比、对偶等手法进行劝说。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0
身 后 荣 辱
2015-5-26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 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 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 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 “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 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 (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 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 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 (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 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 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 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11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3
孟子的生平
孟子是鲁国孟孙氏(三桓 之一)的后裔,但家道衰落, 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 亲的培养。《荀子· 非十二子》 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 记· 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 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 学派”。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4
孟子的生平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6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民重君轻 昏君暴君可诛 国人之言是听
反对巧取豪夺
与民同忧同乐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7
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 政”。
2015-5-26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9
孟文的风格
论辩艺术 感情强烈 气势逼人 善设机巧 欲擒先纵
长于譬喻 说理生动
起承转合 循序渐进
2015-5-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0
四、《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之文章以雄辩着称,说理畅达,气
势充沛,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 散文写作最高峰。读孟子的文章,令人感到 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 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 难中人民的同情,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 望,以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的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 理直气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