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原
抗原抗体反应知识讲义PPT(63张)
特异性示意图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两种不同的抗原 物质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则可与彼此相应的抗体反应。
二、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最适比: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 一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 才出现可见反应。
1.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epitope),是指抗原性物质 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和免 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抗原决定簇是很小的,其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 结合部位,它们可由5-7个氨基酸、单糖或核苷酸残基组成。
3.抗原结合价:是指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 簇的总数。每一种半抗原可理解为单一的抗原决定簇,而 天然抗原含有很多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它是带有大量多种 "天然"半抗原的大分子。
应速度快,几秒钟或几分钟即可完成,但不 出现肉眼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为可见阶段,表现为凝集、沉淀、
补体结合等反应,本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 反应进行慢,需要几分钟、几十分钟或更长。 其二是受电解质、温度、酸碱度等多种因素 影响。
二、基本条件:
结合力 亲和力和亲合力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 层变薄;而且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 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 疏水胶体。
• 在电解质作用下,各疏水胶体之间靠拢,形 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示意图
转化
NaCl
亲水胶体
疏水胶体
可见反应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比例性 可逆性 阶段性
絮状沉淀试验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兽医免疫学02.抗原
一.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又 称为表位(epitope),是存在与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有特异 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决定簇的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 一般蛋白质的抗原决定簇由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抗 原的特异性是由这些氨基酸残基所决定。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抗原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如细菌、病毒等,还有其代谢产物如外毒素(类毒素)。
二.动物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对本种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对另一种
动物,则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 三.同种异体抗原
在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组 织器官中存在着不同的抗原成分,即同种异体抗原。 四.自身抗原
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动物机体,可增强机体对 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一类物质。 二.佐剂的种类
一般可分为: ①无机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 ②有机佐剂,如卡介苗、内毒素等; ③合成佐剂,如双链多聚核苷酸、胞苷酸等; ④油剂,如弗氏佐剂、植物油、矿物油等。
半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or hapten):指指具有反 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
四.免疫原(immunogen)
指完全抗原,既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第二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构成抗原的物质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异物性、一定 理化性状和完整性。 一.异物性(foreigness)
兽医免疫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 抗原 免疫系统 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变态反应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防治技术
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抗原抗体亲合力示意图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三)绞链区
在IgG,IgA的CH1与CH2之间的区域称为绞链 区。
此区域含有大量脯氨酸,富有弹性及伸展性, 能使抗体分子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也利于暴露Ig分子上的补体C1q结合点而激活 补体。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 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物质基础:
抗原 + 抗体
(亲水胶体) (亲水胶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电解质 可见反应 (疏水胶体)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比例性
可逆性 阶段性
一、特异性
特异性:抗原与抗 体结合反应的专一 性
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体 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 互补性
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示意图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s)
电解质: 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酸碱度: pH6~pH9 温 度: 15℃~40℃,37℃最适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反应类型
实验技术
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 补体参与 补体溶血试验 的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结果判断 观察凝集现象 同上 同上 观察沉淀,检测浊度 观察扫描沉淀峰、沉淀弧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免疫学导论 第二章 抗原
A型血 红细胞
B型血 红细胞
O型血 红细胞
AB型 红细胞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 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茨泰纳发现和确定的人 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 AB、O四型: 1)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2)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 3)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 抗B凝集素; 4)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 集素皆有。 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 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第二章 抗原
Antigen
什么是抗原?(化学物质) 抗原有哪些特性? 抗原有哪些类别?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概念及其特性: 2.熟悉:半抗原、抗原表位、超抗原等 概念,及成为抗原的条件。 3.了解:抗原组学及在疫苗研究中的重 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和类别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和抗原决定簇 抗原组学
2、超抗原的种类
1)外源性超抗原:主要为微生物毒素,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A族链球菌M蛋
白,致热外毒素A-C,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小肠
结肠类耶氏菌膜蛋白等。
2)内源性超抗原: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如:
病毒DNA与宿主DNA整合,表达的病毒蛋白质 产物。
2 、超抗原的作用机制、特点:(超抗原与普通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 抗原的不同)
(1)超抗原不需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部位
抗原
一、异种抗原
1、病原生物
抗原结构复杂, 是多种抗原的 复合体。 1)可用于制备 疫苗 2)帮助诊断疾 病
(一)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外毒素和类毒素
外毒素→机体→抗毒素 ↓脱毒
类毒素→机体→抗毒素
中 和 外 毒 素
(二)动物免疫血清
是用类毒素免疫动物马制备的含有相应 抗毒素的动物血清 对人体具有二重性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项目 组成 TD抗原 TI抗原
B细胞和T细胞决定簇 重复B细胞决定簇 需要 不需要
T细胞辅助
免疫应答
抗体类型 免疫记忆
体液和细胞免疫
多种,主要IgG 有
体液免疫
IgM 无
三、抗原的分类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异种抗原:如细菌 • 同种异型抗原: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 • 自身抗原:眼晶状体蛋白
(四)肿瘤抗原:
指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
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1、肿瘤特异性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
非肿瘤细胞所特有 正常细胞和其他组织上也存在 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只表现量的改变,无严格肿瘤特异性
辅助 诊断 原发 性肝 癌
典型代表:胚胎性抗原如AFP(甲胎蛋白) CEA(癌胚抗原)
载体
完全抗原
B
B B T
B T
抗体
半抗原+载体蛋白=完全抗原
举例:
青霉素过敏
青霉素(半抗原)+血清白蛋白(载体)=完全抗原
三、抗原的分类
(二)按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 细胞辅助分类
• TD-Ag(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胸腺依赖性抗原 • TI-Ag(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免疫学:抗原
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能与相应特 异性抗体起反应,但本身不诱发抗体的形成的物质。 如:多为某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载体(carrier):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半抗原 + 蛋白质 完全抗原
半抗原
+
载体
完全抗原
B
B B T
B T
抗体
第二节 抗原的理化特性与分类
(一)抗原物质的理化性质:
1. 异物性: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性质; 1)异种物质 2)同种异体物质 3)自身变异成分或隐蔽成分暴露
2. 分子大小: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 子质量一般在10Ku以上。
3. 化学结构与组成: 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一般而言,蛋白质类 物质抗原性较强,其中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 的抗原免疫原性强。分子结构中有侧链的物质比类似但无 侧链的物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如:明胶蛋白,分子量100ku,但直链易降解,故免疫原 性弱。如接入2%的酪氨酸后,其免疫原性就大大增强; 核酸弱免疫原性,但加蛋白质载体,免疫原性增强; 脂类一般无免疫原性。
天然抗原:非己抗原 自己抗原
人工抗原:人工结合抗原
人工合成抗原 基因工程抗原
天然抗原:指天然的生物细胞、细胞内成 分及天然生物的产物,主要来自于植物、动物 和微生物。
1)细胞、细菌和病毒; 2)蛋白质;
3)多糖类物质;
4)脂类抗原;
5)核酸抗原。
天然抗原根据与宿主的亲缘关系:
1. 异种抗原(xenogenic Ag):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抗毒素 血清(由异种动物制备的)。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具 有免疫原性。 如:抗毒素血清(马血清) 破伤风
第2章-抗原
26
(二)佐剂的作用机理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降解和排除 延长抗原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 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1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 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19
TI-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 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但只能刺激成熟的 B细胞,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 素等。
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耐受原等 (4) 根据理化性质: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24
第四节 其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nonspecific immunostimulator)
一、佐剂(adjuvant)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 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 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common epitope) :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
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反应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异嗜性抗原 (2) 诊断:排除交叉反应;利用交叉反应 (3) 治疗:终止免疫耐受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免疫学第一节概述1、免疫是指:( B )A.机体抗感染的过程B.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2、免疫对机体是( E )A.有利的B.有害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C。
)。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第二节抗原1、有关半抗原的说法,正确者为( D )。
A.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B.无免疫原性和抗原性C.有免疫原性,无抗原性D.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E.多数为蛋白质2、与免疫原性有关的是( E )。
A.分子大小B.外源性程度C.组成与结构D.物理性状E.上述全部因素3、下列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D )。
A.脂多糖B.多糖C.类脂D.蛋白质E.多肽4、以下抗原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为( D )A.异种抗原B.肿瘤抗原C.异嗜性抗原D.首要构造相容性抗原E.AFP5、异物性物质指(D)A.异种物质B.同种异型物质C.改变的自身成分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6、抗原的抗原性是指( E )。
A.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能B.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效应淋巴细胞的性能C.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D.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E.与相应抗体和(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7、肿瘤相关性抗原是指( D )A.某一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B.肿瘤细胞不表达的抗原C.正常细胞不表达的抗原D.肿瘤细胞高表达,某些正常细胞也可以少量表达的抗原第三节免疫球蛋白1、大多数免疫原给多种动物接种后,首先检出的抗体是(。
C)。
A.IgGB.IgA。
C.IgM。
D.IgE。
E.IgD3、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的部分是( B ) A.Fc段B.Fab 段C.绞链区D.H链的C区E.L链的C区4、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的部分是(E。
抗原基础知识-2022年学习资料
3、分子构象的易接近性-免疫原性+++-酪氨酸-多聚丙氨酸-谷氨酸-多聚赖氨酸
4、物理性状->免疫原性大小:-环状或支链分子>直链分子-聚合物>单体-颗粒状物质>可溶性物质->蛋白质、 糖、糖蛋白、脂蛋白、脂多-糖、核蛋白等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二、机体因素-1.遗传因素->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基因是C,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有明显 异。-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基础知识
一、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被淋巴-细胞抗原 体识别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抗体或致-敏 巴细胞结合的基本单位。->表位的性质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多价抗原:表面有许多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一Y次-多价抗原抗原基础知识
抗原决定基的种类->根据抗原决定基的结构或被识别的-特点,可将决定基分为三类:-1.构象决定基和顺序决定基 2.T细胞决定基和B细胞决定基-3.载体决定基和半抗原决定基
1、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C-控制的。因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人群中对同一-抗原 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应答。-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雌性比雄性动-感染、免疫抑-物抗体生成高-制剂的应 -青壮年强于-幼年和老年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一、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 性和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Specificity:抗原只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的特性,称为-抗 的特异性。特异性包括二个方面:-①免疫原性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 -②免疫反应性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南医大-医学免疫学-第2章抗原
抗原的剂量
抗原的剂量与免疫原性密切相 关,适量浓度的抗原能更好地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机体的内在因素
机体的生理状态、遗传背景、 免疫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对不
同抗原的免疫应答。
增强免疫原性的方法
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
通过修饰和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可 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增强抗原的物理性状
通过改变抗原的物理状态,如增加颗 粒大小、提高溶解度等,可以增强其 免疫原性。
抗原特异性
MHC分子与抗原的结合具 有特异性,确保免疫应答 的准确性。
免疫记忆
MHC分子能够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T细胞,形成免疫 记忆,提高二次免疫应答 的效率。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直接识别
T细胞通过TCR直接识别抗 原肽-MHC复合物。
间接识别
T细胞通过识别由抗原激活 的细胞表面表达的炎症因 子。
识别多样性
04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的特点
高度特异性
01
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
这是免疫反应识别和清除外来物质的基础。
不可逆性
02
抗原抗体结合后通常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不易解离,这是免疫
应答过程中发挥持久作用的重要机制。
亲和力
03
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是指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强度和速度,亲
产生免疫记忆
抗原抗体结合后,免疫系统能够记忆这种抗原,并在再次接触时 迅速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
诊断疾病
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例如 检测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抗体。
05 抗原的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的概念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即抗原能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 的能力。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
抗原的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自身成份如发生改变,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即使自身成分未发生改变,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如因外伤逸出,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后,也被认为是异物。
二、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2.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在10kD以上,且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3.结构的复杂性
4.分子构象(conformation)
5.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氨基酸残基的位置和间距与免疫原性的关系
6.物理状态
三、宿主因素
1.遗传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四、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抗原
内合成,被MHCI类分子呈递,供CD8+T细胞识别;
2、外源性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吞噬、吞饮等摄取的抗原,经
加工处理被MHCⅡ类分子呈递,供CD4+T细胞识别。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
• 白 细 胞 分 化 抗 原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指不同谱系的血细胞在其正常分化成熟 的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 面分子。
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性。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 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表位(epitope)。
• 一个抗原决定基由5-17氨基酸残基或5-7多糖残基
组成。
• 半抗原=抗原决定基
半抗原
+
载体
完全抗原
B
B B T
B T
抗体
证实表位作用的实验
选择
1、免疫学中的“非己物质”不包括: (____) A、异种物质 D、机体自身脑组织 B、同种异体物体 E、机体自身红细胞 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2、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____)
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
C、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基
分裂的物质。如PHA、LPS、SPA
3、佐剂(Adjuvant)
概念: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
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
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分类:
1)生物性佐剂:卡介苗
2)无机化合物佐剂:氢氧化铝、磷酸钙
3)人工合成佐剂:多聚肌苷酸:胞苷酸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1)抗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合力。 亲合力低的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
(2)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 PH过高或过低、增加离子强度均可破坏
静电引力,使抗原抗体结合力下降,促使其 解离。
注意: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仍然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
精品课件
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概念: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 构的抗原表位,可与彼此相应的抗血清发生反应。
B
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示意图 精品课件
二、可逆性(reversibility)
1、概念: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 性称为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为亲水胶体。
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
精品课件
可见反应
在电解质作用下,中 和胶体粒子表面的电 荷,使各疏水胶体之 间靠拢,形成可见的 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比例性 3.可逆性 4.阶段性
精品课件
一、 特异性(specificity)
1、概念:一种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后
• 作用力最小
精品课件
三、氢键结合力
• 概念: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 供氢体:-COOH、-NH2和-OH • 受氢体:氧、氮
➢ 氢键结合力与供氢体和受氢体之间距离的6次方成反比。
➢ 最具特异性(必须供氢体和受氢体互补才能实现氢键的结
合)
精品课件
四、疏水作用力(疏水键)
• 概念: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于 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抗原:
具有免疫反应性 , 没有免 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完全抗原
+
小分子 载体 carrier
载体:与半抗原结
合赋予其免疫原性的 大分子物质。
免疫应答
半抗原 + 载体 完全抗原
常用载体:
BSA(牛血清蛋白) OVA(卵清蛋白) BGG(牛血清丙种球蛋白)
弗氏完全佐剂 (CFA) 石蜡油+羊毛脂+ 卡介苗 抗原和佐剂的比例为1:1,由于佐剂是油剂,加抗原后 要充分混合成乳剂。
4. 佐剂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
* 增加抗原的滞留时间 * 作为抗原的传递工具 * 诱导局部的炎症反应,有利于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
作用
5. 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 增加抗原免疫原性,使无或弱免疫原转变为有 效免疫原。 * 可提高机体对抗原初次和再次应答的抗体水平, 产生更有效的免疫性保护。 * 改变抗体类型,使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 * 引起或增强迟发超敏反应(细胞免疫功能的加 强)。 * 可诱导产生实验自身免疫病,如过敏性脑脊髓 炎等。
弱 强
(二)、理化性质
1、 分子量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一般>10KD; 强>100KD;弱或无<4 KD 2、 化学组成及结构 (1).蛋白质:免疫原性最强,如异种动物血清、 细菌、外毒素。 氨基酸组成 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 >直链氨基 酸 结构 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2).多糖:具有免疫原性, 较蛋白质弱。 (3).核酸:多无免疫原性。
第二节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1、抗原的概念
抗原(Ag)
抗原:指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
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与
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抗原的特性 抗原一般具有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指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根据抗原的性能将抗原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 原。
血型抗原 ——人类血型抗原已报导23个系统
* ABO(H)血型系统:
A、B、AB、O四型
人类ABO(H)血型系统的分类 血型 抗原(RBC) 抗体(血清) ——————————————————— A型 A抗原 抗B抗体 B型 B抗原 抗A抗体 AB型 AB抗原 无抗A、抗B抗体 O型 无A、B抗原 抗A、抗B抗体 ———————————————————
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1.天然抗原
自然界存在的一类不加修饰的天然物质,如微生 物等
2.人工抗原
等。
人工化学改造的天然抗原。如碘化蛋白、偶氮蛋白、
3.合成抗原
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氨基酸聚合物,属多肽类抗原。
特
异
性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与其受体(TCR/BCR) 和免疫应答产物(抗体)专一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体现在两方面
复杂的化学结构
明胶分子(分子量>100kD )
直链氨基酸
加苯环氨基酸(2%酪氨酸)
(免疫原性很弱)
(免疫原性大大增强)
氨基酸残基在侧链的位置不同,其免疫原性不同。
——抗原决定簇要表露
(2)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抗原分子的立体结构是决定抗原分 子与免疫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引发免疫
应答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决定抗原与
• 1、以下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物质是 • A、花粉 B、ABO血型抗原 C 、细菌外毒素 D、动物免疫血 清 • 2、与相应外毒素具有相同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 A、抗毒素 B、细菌素 C、类毒素 D干扰素 • 3、以下属于半抗原的是: • A、外毒素 B、细菌 C、青霉素 D、抗毒素 • 4、正常情况下与血液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离,一定条件下,如外 伤后,进入血流成为自身抗原的组织成分是: • A、ABO血型抗原 B、RH血型抗原 C、眼晶体蛋白 D、HLA抗 原 • 5、HLA抗原系统属于: • A、异种抗原 B、自身抗原 C、同种异体抗原 D、异嗜性抗 原 • 6、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 • A、大分子物质 B、抗原决定基 C、异种物质 D、同种异体 物质
3.佐剂种类
* 无机佐剂:如明矾、氢氧化铝等 * 微生物及其产物:如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卡介苗) 短小棒状杆菌、白日咳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 * 合成佐剂:双链多聚核苷酸,如双链多聚肌胞苷酸 (polyI:C) * 油剂:如弗氏佐剂、矿物油、植物油
弗氏不完全佐剂(IFA) 石蜡油+羊脂
弗氏佐剂
溶血性链球菌 心肌
大肠杆菌O14型 结肠粘膜
共同抗原 风湿病
共同抗原 溃疡性结肠炎
同种异型抗原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 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抗原。 (二)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组织相容性是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时供着
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表面、代表
个体组织特异性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主要和次 要之分。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又称为HLA抗原。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
• 外毒素
减 毒 刺激机体
抗毒素(抗体)
类毒素
刺激机体
• 外毒素 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质。具有毒性与免疫原 性。 类毒素 经0.3%~0.4%甲醛处理过的失去毒性保留免 疫原性的外毒素。
动物免疫血清
具有两重性
* 抗毒素作用 如:抗毒素血清(马血清) 破伤风抗毒素 血清、白喉抗毒素血清等。 *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具有免疫原性,可导 致血清过敏性休克。
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
异物是指与机体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未与宿主 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1、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药物。 • 抗原与机体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 免疫原性越强。
如:微生物抗原→人 强免疫原 鸭血清蛋白→鸡:弱免疫原 兔:强免疫原
2、同种异体物质 如:ABO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 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物质 如:自身组织成分结构改变、隐蔽性 自身成分暴露构成自身抗原(精子、眼球晶体蛋白、脑 组织)。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 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反应的专一性
结合
如:痢疾杆菌 只能刺激机体 抗痢疾杆菌的抗体
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抗原决定簇
抗原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的化学基团,是抗原分子与抗 体及TCR/BCR特异结合的部位,也 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 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 表位
孕妇(Rh-)
胎儿(Rh+)
抗Rh抗体+ 新生儿RBC (Rh+)
溶血反应
自身抗原 (一)隐蔽的自身抗原 (二)修饰的自身抗原 肿瘤抗原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二)肿瘤相关抗原(TAA)
1、与肿瘤有关的病毒抗原:
2、胚胎性抗原:
自身抗原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隐蔽的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
是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 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有些病原微 生物与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间有共同抗原,是引 起免疫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如大肠埃希菌O14的脂 多糖与人结肠黏膜有共同抗原,现认为溃疡性结 肠炎的发生于感染该菌有关。
与自身免疫病有关,如:
溶血性链球菌 共同抗原 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或致敏淋巴细胞的
能力。
免疫原性
抗原
Ag 免疫 系统
T
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
体内外特异性结合(抗原性)
抗原性: 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
性结合的能力 。
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
1.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如大 多数蛋白质分子。
外伤、手术
自身物质
血流(免疫系统接触) 自身免疫病
眼球晶体蛋白、脑组织、精子等 (2)改变的自身抗原
感染、药物
自身物质
电离辐射
化学结构改变
佐剂
1.定义
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可增强抗原 的免疫原性的物质。 2.应用 * 能增强弱免疫原性物质的免疫原性,常用于增强 一 些小分子疫苗的免疫原性。 * 可是剂量不足的免疫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如 免疫制备抗体等)。
TCR/ BCR
抗体
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除各有其主要的特异性抗 原决定簇外,相互之间也存在部分相同或相似的抗原 决定簇,这种共有的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表位1 表位3
A抗原
表位2
B抗原
表位1
交叉反应
一种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其 他含有共同抗原的物质发生结合反应,称为 交叉反应。
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各种免疫反应的物
质基础。如果某些原因导致抗原立体结
构发生改变,可使免疫原性改变或丧失。
四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螺旋体等都有较强 的免疫原性,机体感染这些微生物后,可 发生免疫应答,故用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 进行预防接种,可提高人群免疫力,控制 传染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