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安徽地域 文化是安徽 电大 中文本 科的一 门选修课 , 也是 开放教育各专 业学员的通识课程 。 通 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
员 了解和 掌握 悠久而丰 富的安徽地域 文化 , 认 识安徽地域文
化在 辉煌灿烂 的 中国文化 中的独特 魅力 ,增进 学员 了解安 徽 、热爱 安徽 、建设安徽 的情感 ,激发学 员学 习、研究安徽 文化 的兴趣 ,重点提高学员 的综 合文化素质和人文 素养。
运 用计 算机 网络 进行课 程教 学 ,是远 程教育 的一大特
色 , 目的是引导学员上 网浏览 资源 ,收看 I I , 课件 ,通过 网
文化 的传 承与发展 。 第 二章安徽的学术文化 主要介绍道家 思 想 、新 安理学 、皖派经 学、陈独秀和胡适 的新 文化远动 。第 三章 安徽 的科技和 教育文 化主 要介绍 安徽 的科 技文 化和安 徽 的教育 文化 。 第 四章 安徽的文学主要介绍 魏晋南北朝 时期 的安徽文 学、 唐五代时期 的安徽文 学、 两宋时期 的安徽 文学 、 元 明清 时期的安徽文学 、 现 代安徽文学 。 第 五章安徽 的艺术 主要介绍 安徽的戏 曲艺术 、 舞蹈艺术 、 绘画艺术 、 建筑 艺术 、 文房 四宝 艺术 。 第六 章安徽的宗教文化主要 介绍安徽 的道教 文化 、安徽的佛教文化 。第七章独特 的徽 商文化主要介 绍徽 商兴起 的 自然条件与历 史背 景,徽商经营 的行 业,徽商 的主 要特 点,徽商 的影 响。第八章安徽 的民俗 文化主要介绍 安徽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封面
滁州电大各专业《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封面课程报告题目浅谈醉翁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土木工程年级 17学校浅谈醉翁亭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醉翁亭在滁州琅琊山,北宋琅琊寺僧智仙所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永丰)人,为宋初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谓“醉”,乃是“饮少辄醉”;所谓“翁”,即其《赠沈蓬》诗所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尔”。
其所作《醉翁亭记》,犹为有名。
“翁去八百年”,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
“醉乡”,原指醉中境介,借指醉翁亭。
“山行六七里”,系《醉翁亭记》原状旬,指由酿泉至尊亭影不孤。
从有形的方面说,建亭以来,游人甚多。
周围还陆续增添了许多建筑物,如二言堂、隐香亭、醒园等;从无形的方面说,他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诗、词皆所擅长,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不可磨灭的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亭子本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醉翁亭以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苏舜钦之名传誉千载。
醉翁亭建于庆历六年,位于当时的淮南滁州。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身边,苏舜钦以卓越的文才、诗才成为这场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坚。
苏舜钦还是欧阳修一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诗人之一(另一位是梅尧臣)。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欧、苏同受牵连。
欧阳修被以莫须有的“张甥案”贬知滁州;苏舜钦则被所谓“奏邸之狱”所陷,放废为民,流寓苏州。
欧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对,怡然乐观,为政之余,陶醉于“环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属留连于琅琊山中,与州民同乐而成为历史佳话。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课程报告题目滁州民俗调查报告—凤阳花鼓我的家乡在山好、水好的安徽滁州。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辖四县、两市、两区,历史悠久,山明水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建州以来,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金陵锁钥”的地理位置,“吴头楚尾”的历史沿革,华夏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注定了滁州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历史文化形态:遗址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何郢遗址、卜家墩遗址、石梁古城遗址、钟离城遗址、东城遗址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帝王文化:西楚霸王项羽东城遭遇汉军,虞姬美人青冢独向黄昏;晋元帝司马睿驻跸琅琊山,“东南风月谁家好,唯有琅琊道蔚然”;梁武帝南谯城(全椒梁王城)读书留情,龙山寺空有迎驾桥;宋太祖赵匡胤激战清流关,宋仁宗建皇家纪念建筑端命殿;明太祖朱元璋敢为天下先,古滁州成龙兴之地,凤阳皇陵、明中都城、龙兴寺、柏子龙湫、回龙桥、皇(黄)庆圩留下几多遗存。
名人文化:李幼卿、李德裕、李绅、韦应物、王禹偁、欧阳修、张方平、辛弃疾、王阳明等驻滁施政,或构亭建寺、修园筑池;或吟诗作赋、刻石题额,留下以《醉翁亭记》为代表的璀璨华章。
自唐宋以来,滁州文化在这些浓墨重彩的诗文中得到升华。
鲁肃、董槐、朱寿昌、郭子兴、徐达、李善长、沐英、蓝玉、戚继光、胡松、宣鼎、王贞仪、吴敬梓、戴兰芬、吴棠、章益、杭立武、吕彦直等学有成就的仁人志士,用各自的人生经历为家乡热土增光添彩。
山水文化:琅琊山、皇甫山、浮山、韭山洞、女山湖、碧云湖、高邮湖、花园湖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
宗教文化:琅琊寺、龙山寺、禅窟寺、龙兴寺、尊胜禅院、神山寺、护国寺等一批宗教寺庙,憨山大师、皓清和尚、达修主持等宗教人士留下了特殊的影响。
红色文化:瓦屋薛、抗大八分校、半塔烈士陵园、藕塘烈士陵园、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等历史遗存记录着以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为代表的革命斗争历史。
民间民俗文化:凤阳花鼓、凤画、洪山戏、走太平民俗等折射出滁州历史文化的民间特色。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800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800字篇一: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黟县地域文化调查——《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
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
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1)黟县的方言(2)黟县的传统节日(3)黟县建筑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1)黟县的方言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
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
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
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
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
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
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
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
”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
国开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国开地域文化课程报告一、引言地域文化课程是国开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各地的文化特点和传统,增进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通过刻画明确、句式流畅以及丰富多样的词汇,以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二、文化课程的意义地域文化课程是国开大学一项必修课程,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地域文化,我们可以增进对不同地域的了解。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学习地域文化还可以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学习地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三、地域文化课程的内容地域文化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我们学习了各地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山东评剧等。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的享受,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承。
其次,我们学习了各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习俗,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庆祝节日、过年等,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各地的传统建筑和风景名胜。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风景名胜,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设计和建造建筑,以及如何保护和欣赏自然风光的。
四、学习地域文化的体会通过学习地域文化,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特点。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同时,学习地域文化也让我更加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在学习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对于各地文化的偏见和误解,通过学习和交流,我逐渐改变了这些偏见和误解,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去面对不同地方的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学校:萧县电大学号:1634001412369姓名:侯斌萧县风土人情萧县,简称“萧”,别名龙城,古为萧国都城。
地处安徽省最北部,东临徐州,南接淮北,北连丰县,东南与宿州埇桥区交界,西至西北与永城、砀山毗邻,并与山东菏泽相望。
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部位,长三角城市群北翼。
是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现代化中等工业商贸旅游城市,被誉为淮海明珠。
萧县古有“文献之邦”“南桐北萧”之称,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建城史。
地处中原文化、东夷文化的交汇区,是汉文化、孝善文化、酒庄文化、陶瓷文化、伏羊文化的发源地,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故里。
[1]萧县总面积1885平方千米,辖18个镇和5个乡。
是徐州后花园、淮北大观园。
截至2014年末,萧县常住人口为115.7万人。
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
2015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萧县位居第10名,发展速度竞争力排名位居第1名。
[2-4]萧县被称为中国画都、汉兴福地,是中国国画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申报)、中国羊肉美食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全国知名旅游度假基地,获得中国改革创新试点县、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徽商最佳投资区域等荣誉。
今天古城萧县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近年来,围绕打造汉韵萧县、书画萧县、孝善萧县、美食萧县、生态萧县"五个萧县",萧县出台相关举措,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度挖掘萧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强势文化品牌为抓手,推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八大文化品牌[1]弘扬洒脱豪放的书画文化。
进一步打造书画艺术品牌,培育壮大书画艺术创作队伍。
建立完善书画创作基地、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多出艺术精品。
提高我县书画艺术的知名度,使我县的书画艺术走出萧县、走向全国。
以县剧团和民间演出团体为依托,每年会推出2部大戏,小戏小品5-6个,其中2个剧目在市级以上获奖,一台大戏在省级以上获奖。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安徽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下是本人的感受和记录。
一、安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东邻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接河南,是国家重要的物资储备区和粮食生产区。
安徽面积139,000平方公里,人口约六千万,其中华裔占98%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有“黄山奇林”和“徽州古城”等著名景点。
安徽的特点之一是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民俗、历史、文化、艺术遗产,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安徽的区域文化特色及表现1、徽州文化徽州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徽州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有着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徽州古城,以及江南园林“西递宏村”,而且徽州城建筑风格独特,采用花岗石砌成的“三统一”(尺度、造型、比例一致)的古典建筑特点,极富艺术价值和历史遗产价值,目前保留完整的徽式建筑在中国外只能在日本寻找类似的园林和建筑了。
2、黄山文化黄山以宏伟壮观、神奇秀美而著称于世,这里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这里的山水雄奇、云海缭绕,与南方山水飞瀑风景截然不同,被誉为中国美景之冠。
黄山文化深厚,黄山道教文化和现代文化在黄山地区特别浓厚,这里引起了众多游客和艺术家的兴趣,黄山被誉为了“艺术的源泉”。
3、绿色文化安徽是中国绿色生态省份之一,有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安徽采用“绿水、青山、红土”,视保护和发展兼顾,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行全面绿色发展,为建设新发展格局作出了努力。
4、地方戏曲文化安徽地区有着上百种地方戏曲文化,其中安徽黄梅戏、宣城戏、池州皖剧、徽剧等著名。
这些戏曲文化融入了当地音乐、舞蹈、文学、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精神。
三、结语安徽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安徽拥有着众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和文化景观,安徽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一: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安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其中,黄山、宏村、休宁等旅游胜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了安徽省的重要旅游资源。
同时,在传统文化方面,安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以下将介绍安徽省的地域文化。
安徽音乐文化安徽是山水吟、幽篁韵、新华篇等音乐风格的发源地。
安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黄梅戏,被称为“江淮咏叹调”。
这种音乐的特点在于旋律华丽,富有感情,多为叙事性音乐。
黄梅戏曲艺团自1951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不少成就,为安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安徽美食文化安徽美食以淮扬菜和徽菜为代表,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淮扬菜的特点在于鲜嫩味浓,具有清淡、鲜美、滋补的特点。
而徽菜则以健康、营养、清淡为主,且讲究色、香、味、形之间的和谐。
如有名的四喜丸子、毛血旺、臭鳜鱼等都是安徽美食的代表。
安徽建筑文化安徽传统建筑文化以徽州建筑为代表,其特点在于石、木、砖、瓦的巧妙组合,更注重细节和装饰。
徽州古城、宏村、西递、南屏等地保留着大量的徽派建筑,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以宏村最为著名,其“石头城里建木头屋,半池翠水带花姑”的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安徽民间文化安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皖南民间艺术。
皖南民间艺术是安徽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称“皖南文戏”,包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五省的吴侬软语、皖剧等。
皖南民间艺术注重道德修养和家庭美德的描绘,既有进步性,又有娱乐性,深受居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总的来说,安徽地域文化是多样性、富有特色的,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这些瑰宝,正是值得我们去深入认识、传承与发扬的。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宿州埇桥马戏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走进宿州埇桥马戏文化内涵的丰富,是任何艺术门类的灵魂,马戏也不例外。
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说,马戏艺术的文化内涵是指杂技表演所反映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
宿州埇桥马戏,是根植于宿州深厚土壤的民俗文化,这一民间艺术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
一、根深蒂固的传统精神。
当代宿州马戏虽然吸纳了不少欧美马戏的服装、道具特长,增加了装饰性、安全性,但骨子里还是保持着民族的特色。
比如服装:大黑的庄重,大红的喜庆,金黄的华丽,白色的典雅等等,都是有别于西方马戏团豪华、炫目的色彩;就连马戏节目的内容编排甚至取名上,也是本土文化韵味儿十足——《马上封侯(猴)》(猴子骑马)、《小二黑结婚》(狗熊迎亲队)、《马踏飞燕》(马术)、《八步赶蝉》(马术)、《双猴点炮》、《狮虎迎宾》(狮虎“抱拳行礼”)、《新武松打虎》(人虎摔跤)等等,无不流露出华夏民族文化的风采。
二、征服自然的强劲精神。
动物表演是人们对马戏的通俗说法,说到底,就是人类(驯兽师)训练和驾驭兽畜的节目。
我国古代已有驯鸟及虫蚁之类的表演,对猛兽凶禽的驾驭历来是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和勇士的标志。
通过对兽畜的驯养,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协调和征服能力,显示了人类的勇敢和智慧,带给观众惊险、刺激、诙谐和欢乐。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
”的确,宿州马戏带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力量的美。
《狮虎大座》、《狮虎滚筒》、《狮虎迎宾》、《狮虎打滚》、《人虎摔跤》、《人狮摔跤》、《狗熊杂耍》、《猴子走钢丝》等表演类节目,凶猛的狮虎俯首称臣、笨拙的狗熊身手不凡、乖巧的猴子灵光四射,所有这一切,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动物的“听话”和“乖巧”,更多的是惊奇、刺激背后的慨叹:驯兽师了不起! 这不仅是马戏节目的成功,也是人和动物共同的毅力、韧性的角逐与较量,是人类和动物意志对抗的成功,因为即使动物明星们和驯兽师朝夕相处有了感情,但是本性使然,它们也不会主动向人类“请求”:驯化我们演出这些高难度节目吧! 乐观向上的游戏精神。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安徽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安徽位于中国东部,被誉为“徽风四海流传”,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文化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二、历史背景安徽文化起源于古代徽商的活动,这也是安徽地区经济繁荣的根源之一。
在此基础上,安徽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融合了徽商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艺术等多个方面。
三、文化特点1. 徽商文化独特:徽商是安徽地区最早的商业阶层,他们注重商道和信誉,崇尚节俭和务实。
徽商文化对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繁荣的经济。
2. 宗教信仰:安徽地区信仰的宗教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尤其是道教对安徽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安徽有许多著名的道观和佛寺,这些宗教场所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3. 传统艺术:安徽地区有丰富的传统艺术,如徽剧、皖剧、徽派书画等。
徽剧是安徽地区最著名的戏剧形式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皖剧则是安徽的地方戏曲形式,曾经在安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四、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安徽地区的文化对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徽商文化的商道精神被华商传承至今,成为中国商人的楷模。
安徽传统艺术也在其他地方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比如徽剧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着大量的观众和演员。
五、当前问题及建议然而,近年来,安徽的传统文化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而逐渐式微;另一方面,安徽的文化产业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利用。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安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投资,以确保安徽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
六、结论通过对安徽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特点和丰富内涵,同时也能看到其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然而,当前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只有加强对安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使其继续发展壮大,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实地考察主要是对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其保存状况和开放情况。
访谈是通过与当地居民、文化从业者和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看法。
问卷调查则是对大众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收集,了解普通民众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文化需求。
三、文化遗产调查结果1.历史遗迹a) 名胜古迹i) 古镇:该古镇建于年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目前,该古镇的保护状况较好,但需要加强管理和修缮工作。
ii) 庙:该庙建于年,是铜陵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
目前,该庙的主体建筑保护状况良好,但附属建筑存在一定的损坏情况。
b) 建筑文化i) 传统民居:铜陵大通地域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面临一定的挑战。
ii) 历史建筑群:铜陵大通地域还有一些历史建筑群,如建筑群和建筑群等。
这些建筑群是铜陵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1.文化保护工作a) 政策法规: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件和文件等。
然而,由于落实不到位和监管力量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b) 资金支持: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以保证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2.文化发展现状a) 文化教育:铜陵市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开展文化课程和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
然而,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文化教育在铜陵大通地域仍有待加强。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00001)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
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
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
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
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
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国安徽省铜陵市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其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2. 背景大通地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中部,是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挖掘和理解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以促进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历史文化3.1 建筑遗产大通地区保存有许多历史建筑,包括古代寺庙、古宅、古桥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和技艺,并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3.2 艺术传统大通地区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例如绘画、雕塑、手工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3.3 历史人物在大通地区,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4. 社会民俗4.1 传统节日大通地区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团聚、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4.2 饮食文化当地的饮食文化独特而丰富,代表了地方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通地区的传统美食以其口感和烹饪技巧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4.3 民俗传统大通地区的民俗传统包括婚俗、葬礼仪式、庙会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资产。
5. 文化传承与发展5.1 文化教育为了保护和传承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社区应重视地域文化教育,推动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5.2 跨界合作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大通地区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可以开展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增进与外界的交流与了解。
5.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于安徽文化的研究报告
关于安徽文化的研究报告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安徽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安徽文化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安徽的历史背景、传统艺术、民间风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
首先,安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古代曾是吴、越、楚三国的交界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这使得安徽在历史上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融态势。
宋代以后,安徽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诗人陆游和书法家徐渭等的出现,使得安徽文化有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安徽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和剪纸等多个方面。
安徽绘画以花卉、山水和人物为主题,注重形象的写实性和色彩的运用。
安徽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要表现形式,追求独特的笔画和意境。
安徽雕塑注重造型的线条和线面结合,以及大胆的雕刻技法。
安徽剪纸则以剪出各种形状和图案为主要特点,常用于庆祝节日和婚礼等场合。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风俗和习俗。
如寿山石雕和庙会等,寿山石雕是安徽的传统手工艺品,以石雕的技法将各种形象和意境雕刻于石头上,被誉为“石头中的艺术品”。
庙会则是一种集市和民俗活动的综合体,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庙会期间,人们可以观赏到传统戏剧、杂技表演和民间舞蹈等,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小吃和手工艺品。
最后,安徽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古村和古文化遗址。
如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以奇松怪石和云海等壮丽景观而闻名于世。
西递和宏村则是中国最美丽的古村之一,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木雕、石雕等手工艺品。
巢湖水乡和庐江龙泉村则分别是中国四大水乡和四大古村之一,保存着传统的水乡文化和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安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安徽本土特色的独特风格。
通过对安徽的历史背景、传统艺术、民间风俗和文化遗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资料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资料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资料学习目的: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1、安徽目连戏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
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
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
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
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
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
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
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
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
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
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
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
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
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
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
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
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
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
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
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
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
晋玄学的重要基础。
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
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
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
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
正因为安徽文化贯穿了“通变”精神,涡淮流域的道家文化、徽州地区的新安文化、皖江地区的桐城文派才得以延续数百年之久。
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
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
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
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
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
了“干禄”。
三、结语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科:2015年春会计学专科
学号:1534001419887
姓名: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