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把临夏“花儿”纳入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临夏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地区,位于中国甘肃省的边陲地带。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一项被称为“河州花儿”的传统技艺备受瞩目。

河州花儿是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花饰,以其精美细致、色彩丰富而闻名于世。

这些花饰常常被用于民间婚礼、节日庆典等场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河州花儿的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将河州花儿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制作河州花儿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探讨“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希望能够为保护和传承临夏民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0字】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有何益处和意义。

对于临夏民俗文化中的“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河州花儿”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促进临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临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河州花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在课堂中引入这一传统技艺,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深入研究“河州花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在当今教育环境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注重侧重点更加突出。

以“河州花儿”为例,结合传统技艺的教学内容,可以拓展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学生反馈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为提升“河州花儿”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学生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则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可以不断提升“河州花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临夏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这里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州花儿”。

河州花儿是临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临夏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表演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深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河州花儿,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一、了解河州花儿的历史和起源河州花儿是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的舞蹈花鼓艺术表演。

它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源于古代宗教和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民间艺术表演,成为临夏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

二、河州花儿的表演形式和特点河州花儿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花鼓、花板、花穹、铁花、灯花等。

花鼓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它用一根弯曲的鼓槌击打鼓面,旋转起舞,发出沉稳有力的节奏声音。

花板则是一种绘有精致图案的长方形板子,表演者手持花板,随着音乐旋转舞动,呈现出美丽的图案和优美的动作。

花穹、铁花和灯花则是用不同的器具表演,它们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动作来展现出不同的韵味和魅力。

河州花儿的表演特点是舞者多为女性,她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戴着各类银饰,手持各种不同的器具,舞步轻盈优美,动作多变美丽,表现出了临夏地区独特的风情和韵味。

整个表演过程中,伴随着悠扬的民族音乐和鼓声,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临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三、利用课堂教学深入河州花儿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河州花儿文化。

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书本、影像资料等途径了解河州花儿的起源、发展和表演特点,让他们对河州花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可以通过邀请当地的河州花儿艺人来学校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和欣赏河州花儿的表演艺术,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鉴赏。

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河州花儿表演,让他们学习和模仿表演者的动作,了解河州花儿的舞蹈动作和器具使用。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作者:薛诚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非遗保护中临夏“花儿”的发展现状入手,具体阐述如何把当地“花儿”纳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希望能积极发挥地方教育,传承保护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并提出了易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花儿”的一些方法,使本土音乐“花儿”的发展传承能植根与教育中并得到延续。

【关键词】“花儿”;学校教育;音乐课;必要性【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一、临夏“花儿”概述及现状(一)临夏“花儿”概述“花儿”起源于西北的回、土、汉等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凝聚着当地群众的智慧和情感,人们通过“花儿”宣泄情感,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和谐关系。

临夏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良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的民间音乐。

尤其临夏“花儿”,早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有“花儿”的圣地、故乡之称,临夏也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

临夏“花儿”是以情歌为主的一种山野民歌,在我国民间文艺范畴中,是一种珍贵的口头演唱艺术,不仅回族是“花儿”的主要唱家,居住在这一带的汉、保安、东乡、撤拉、土族等民族也非常喜欢演唱这种山歌。

“花儿”从音乐的风格、唱词的韵律、流行的区域及内在的特点等,又分为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两大系别。

临夏州早在明代,就有“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的著作。

在临夏,“花儿”又被称之“少年”,曲令种类众多,唱词亦独特丰富,每年举办的炳灵寺、盖新坪、拦家庙、松鸣岩、莲花山等传统“花儿”会,源远流长,引人入胜,加之新生的大庙山、罗家洞、岗沟寺、林家河滩、尕护林等“花儿”会,推陈出新,声名鹊起,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民歌的海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正雄先生就考证说:“‘花儿’这种山歌发源于回教同胞最多的河州,而且回教同胞又是歌唱、花儿,的主要唱家。

”由此可见,临夏人民对于继承发扬“花儿”作出的巨大贡献,在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临夏“中国花儿之乡”称号。

临夏“花儿”走进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临夏“花儿”走进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临夏“花儿”走进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的教育应该牢固地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

”德国的奥尔夫、日本的铃木等音乐家将本民族的文化作为素材引入了音乐教育,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育体系。

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积极渗透地方音乐,体现地方特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基础音乐教育没有能够很好地执行新课标的要求,导致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速度较慢,效果不佳。

(一)音乐的“副课”地位制约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在这样那样的考试考评压力面前,大多数学校只能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基础音乐教育。

有的学校在课节的安排上,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有的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学校,音乐教学设备缺乏等等。

音乐课“副课”的地位大大制约了学生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的提高,音乐教育改革发展速度缓慢。

(二)青少年儿童酷爱流行歌曲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本人经常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表演把最完美的自我展示给大家。

一次,一年级的小男孩举手,要给同学们表演节目,我便请他上台为大家表演。

他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鞠了一个躬,用他的右手,模仿拿话筒的姿势大声地说:“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一年级三班的王××,我现在要为大家献上一首《两只蝴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紧接着细声细气地开始了他的演唱:“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还没有唱完第一句歌词,只见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开始唱了起来。

唱得他们前仰后合,唱得他们情绪空前高涨。

诸如《老鼠爱大米》、《灰姑娘》、《两只蝴蝶》、《喜唰唰》、《你是我的玫瑰花》、《伤不起》等流行歌曲在少年儿童中风靡传唱、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而当我谈及《我们的田野》、《小螺号》、《菜蘑菇的小姑娘》、《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的儿童歌曲时,他们则有气无力、哼哼叽叽。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

“河州花儿”是临夏独特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它是临夏的一种古老的歌舞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内涵。

通过深入课堂教学,“河州花儿”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临夏民俗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河州花儿”的传统表现形式“河州花儿”是临夏地区特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它通常由一群年轻的男女组成,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表演。

这种舞蹈常常配以特定的音乐,舞蹈者手持彩绸,围成圆圈或其他特定的形状,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曳起舞,舞姿轻盈优美,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在表演中,“河州花儿”还会用手语和身体动作来传达情感,表达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也能感受到表演者的真情流露,增强了互动性和参与感,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河州花儿”的历史渊源“河州花儿”起源于临夏地区的农耕文化,它是当地人民在劳作休息之余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据传,早在唐代,临夏地区就有“河州花儿”这种歌舞艺术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和丰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在长期的演变中,“河州花儿”不仅成为了临夏地区的一种重要节庆文化活动,还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地区和民族,成为了中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

它凝聚了临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临夏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临夏地区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将“河州花儿”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深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感受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在音乐课或文化课上,播放“河州花儿”的表演视频,让学生欣赏这种舞蹈形式的艺术魅力。

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河州花儿”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这种舞蹈形式的独特之处,引发学生对其的兴趣。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1. 引言1.1 介绍临夏“花儿”临夏“花儿”,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反映了当地回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

在临夏地区,花儿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音乐形式,通常由一名歌手搭配一种乐器,如胡琴或马头琴。

歌曲内容广泛,涉及到爱情、祝福、生活和自然等各种主题。

临夏“花儿”音乐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1.2 音乐课教学的重要性音乐课教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可以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提高个人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音乐课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满足和成长。

而对于临夏“花儿”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来说,纳入音乐课教学更是必要的。

通过学习临夏“花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增强对地方音乐的认知和了解。

学生在学习临夏“花儿”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艺术情操,提升艺术修养,从而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与美好。

通过学习临夏“花儿”,学生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在和谐共存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2. 正文2.1 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通过学习临夏“花儿”,学生们可以体验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节奏感和表达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在音乐课上演唱临夏“花儿”,学生们还可以与当地民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进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不断提高,各地也纷纷加强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临夏地区自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临夏的音乐文化尤为突出,其中的“花儿”音乐更是具有独特魅力。

将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还可以在音乐教育中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对临夏“花儿”纳入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进行浅析。

一、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临夏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土著民族包括回族、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使得临夏地区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临夏的“花儿”音乐是一种传统的地方音乐,它源远流长,是临夏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消失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将临夏“花儿”音乐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保护本地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对于临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二、拓宽学生音乐视野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理解和表达音乐。

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通常着重于西方音乐,忽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将临夏“花儿”音乐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通过学习和表演临夏“花儿”音乐,学生可以接触到一种与传统音乐不同的艺术形式,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音乐知识。

这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将临夏“花儿”音乐纳入当地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拓宽学生音乐视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也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临夏“花儿”音乐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内容,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积极的贡献。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临夏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文化遗产。

其中,“河州花儿”是临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这个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为了传承和推广“河州花儿”,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

其中,将“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是一种重要手段。

“河州花儿”是一种带有民间风格的舞蹈表演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一般而言,它主要会在节假日和重要活动上演出,如农历新年、婚礼、丰收庆典等。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会手持花篮,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跳舞唱歌。

这种舞蹈形式独具特色,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对于临夏地区的学校,将“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有着诸多益处。

首先,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掌握“河州花儿”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这种文化形式的精髓,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其次,这种课堂教学还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

在学习和表演“河州花儿”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能,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

此外,这种课堂教学还有助于加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需要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内容方面,可以从“河州花儿”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舞蹈技巧、音乐节奏等方面入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介绍和讲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如课堂讲解、现场演示、学生互动、作业设计等。

其中,结合实际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总之,将“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是一种重要途径,可以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同时,这种课堂教学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民间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1. 引言1.1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临夏花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临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冲击,临夏花儿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和传承临夏花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临夏花儿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临夏地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临夏花儿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传承临夏花儿面临诸多困境,包括缺乏传承人才、传统技艺丧失以及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临夏花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建立保护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市场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在思考如何促进临夏花儿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推动产业发展、开展文化交流、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为临夏花儿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也要意识到临夏花儿传承的重要性,展望其美好的未来,为保护和传承临夏花儿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措施。

【2000字结束】2. 正文2.1 临夏花儿的历史渊源临夏花儿源自临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花艺。

据传,临夏花儿起源于唐朝,当时临夏地区的农民在庄稼种植之余,利用空闲时间采集各种花草,编织成美丽的花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夏花儿逐渐演变成一种集合了织花、串花、插花等多种技艺的花卉艺术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临夏花儿不仅成为了当地人民装饰家居、祈福祭祀的重要器物,还被传承至今。

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和精美的花艺设计,展现出了临夏地区的独特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临夏花儿的传承还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一些花儿传承人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和展览,将临夏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弘扬。

2.2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分析临夏花儿传承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临夏花儿传承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的临夏花儿艺术。

帮我写一份临夏民歌花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50000字讲课稿件

帮我写一份临夏民歌花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50000字讲课稿件

帮我写一份临夏民歌花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50000字讲课稿件标题:临夏民歌花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一、引言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临夏民歌花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讲课稿件。

临夏民歌花儿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此次讲座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它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临夏民歌花儿的历史渊源1.起源:临夏民歌花儿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其源流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民歌形式。

2.发展:在宋代以后,临夏民歌花儿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回族群众喜爱。

3.影响:临夏民歌花儿不仅在临夏地区得到广泛传承,还对西北地区的民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临夏民歌花儿的现状1.保护传承:长期以来,临夏政府及相关机构致力于临夏民歌花儿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学校教育:临夏地区的学校将临夏民歌花儿纳入音乐课程,通过学校的教育,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3.文化交流:临夏民歌花儿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临夏的文化。

四、临夏民歌花儿的未来发展方向1.创新表现形式:临夏民歌花儿可以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创新表达方式,提升其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引入科技与传媒:利用科技手段和传媒平台,将临夏民歌花儿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3.鼓励青年参与:通过举办比赛、培训等活动,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临夏民歌花儿的传承与发展,确保其多维持久发展。

五、结束语通过对临夏民歌花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临夏民歌花儿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一直以来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临夏民歌花儿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未来更加绚丽多彩!谢谢大家!。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临夏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河州花儿”作为临夏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临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河州花儿”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入课堂教学必不可少。

“河州花儿”起源于临夏地区,是临夏藏族和回族等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精美的服饰而闻名。

表演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载歌载舞,表演技艺娴熟,配合精彩的音乐和歌曲,表现出欢快、神秘和富有戏剧性的场面,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因其走调腔、歌曲悠扬的曲调,民间传说题材广泛,涉及的内容多样,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逐渐被传承下来,并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

而临夏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有责任推动和开展临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深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在艺术类课程中加入“河州花儿”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和传承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深入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河州花儿”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通过观赏视频、演出、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河州花儿”,感受其艺术魅力,了解其表演形式、服饰特色及音乐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学校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课程,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并模仿“河州花儿”的表演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深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河州花儿”及临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向学生介绍“河州花儿”的历史渊源、产生背景及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认同当地的民俗文化,增强学生对其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归属感。

寓教于乐,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使他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增强对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临夏“河州花儿”的深入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学校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民间艺术在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失传和衰落的危险。

其中,临夏花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就临夏花儿的传承现状与思考做一个简要叙述和分析。

临夏花儿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一种以唱、跳、打击为主要手段的节令民间艺术。

“花儿”在这里不是指植物,而是指节令,代表着一种时令的音乐表演形式。

临夏花儿一般是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以及农事活动中表演。

其演唱形式除唱腔外,还包括口技、说唱、解说等多种形式,因此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临夏花儿艺术的传承面临很多困难。

一方面,现代化的浪潮冲击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选择了更现代化的休闲方式,这使得他们对临夏花儿等传统音乐艺术的认知度和理解度降低。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老艺人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有的音乐家失去了演唱的能力,这也使得临夏花儿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

当前,针对临夏花儿传承面临的困境,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要统筹规划和加大宣传力度,因此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识临夏花儿这种传统音乐艺术。

政府和文化机构应该借助新闻媒体和科技手段,积极宣传、推广临夏花儿,提升其知名度和文化价值。

其次应该从儿童教育入手,让孩子们了解和爱上这种端午节上表演用龙船头蒋,喜迎佛诞及佛前举行祈福仪式的传统艺术;第三,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保护道德、法律的意识下,保护好这种传统音乐艺术,同时投入资源培训年轻艺人,保证传承和发展。

综述,临夏花儿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我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努力使这种民间艺术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临夏花儿便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以独特的歌唱方式和舞蹈动作,展现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艺术审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临夏花儿的传承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重视和关注。

临夏花儿最早起源于临夏地区的农村民间,是当地人民在劳作之余自发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歌唱为主,伴随着简单的舞蹈动作,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家乡的热爱和向往。

在当地的传统节日、婚庆仪式和宴会等场合,临夏花儿更是成为了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临夏花儿的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问题。

许多年长者因年事已高或健康原因无法长时间地传授和表演临夏花儿,造成了传承的断层。

新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也使得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退,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临夏花儿缺乏了解和认同。

临夏花儿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二、临夏花儿传承的思考针对临夏花儿传承面临的现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应该加强对临夏花儿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价值和魅力。

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展览、演出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临夏花儿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和艺术价值。

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临夏花儿的传承中来。

应该注重培养和扶持年轻的临夏花儿表演者,从小抓起,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渠道,组织临夏花儿表演比赛、交流展示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班和团体,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对年轻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年轻一代更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临夏花儿,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临夏花儿传承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省的一个自治州,临夏州所辖的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投宿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其中,“河州花儿”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其特殊性,自然成为了该地区的一种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对民俗文化的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河州花儿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了解。

同时,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河州花儿的深入课堂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河州花儿是指在临夏地区盛行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一般在过年、结婚、节日等时候举行。

它是由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少男少女们手持花香、歌声艳丽,巧妙翻转、跳跃起舞而构成的表演。

每年春节期间,河州花儿队伍穿梭在广场、街头、庙会场地,与民众互动,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的民间故事,富有诗意和艺术性。

如今,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西北地区一直在前沿,而河州花儿则是众多民俗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这一传统文化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已成为了当下推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首先要在课程内容上贯彻生动有趣的原则。

在学校进行的河州花儿教学可以在课上制作花儿头饰活动,学生可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讲述头饰的原理和跳舞时的注意事项。

这样的交流和展示,不仅增加了头饰制作的趣味性,更为学生们带来了河州花儿文化的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这一传统文化。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河州花儿的视频或实景,直接体验到舞蹈的魅力和气质,可以更好地了解舞蹈步伐和节奏,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者还可介绍一些河州花儿舞蹈的特点,并与学生探讨舞蹈与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能够加深对河州花儿文化的记忆与理解。

最后,河州花儿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寓教于乐的体验。

在教学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练习跳舞、演唱,举行课堂比赛等,带有竞赛性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分享,更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群体意识,锻炼他们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浅谈花儿在校园里传承的重要性

浅谈花儿在校园里传承的重要性

浅谈花儿在校园里传承的重要性摘要] 花儿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临夏是花儿之乡。

花儿的原生态氛围逐渐萎缩,花儿流行地区的学生对花儿的了解太少,学校应当承担保护和传承花儿的重任。

[关键词] 花儿校园传承一、花儿在校园里传承的背景意义1. 花儿的原生态氛围的逐渐萎缩临夏是花儿之乡,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花儿考察采录地,甘肃花儿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花儿这种艺术在民间存在时间已经很长了,但其目前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小,因为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与当时社会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相当,那时没有电视、电话、收音机,没有什么娱乐场所与娱乐方式,用什么来表达年轻人内心的情感呢?这样的口头传唱的民间艺术应运而生。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形式、娱乐方式丰富了,这种田野里、山路上、放牧时的原生态的民间口头的东西逐渐在消失,其文化氛围逐渐在萎缩,其存在的状况不容乐观。

2.花儿流行地区的学生对花儿的了解太少甘肃临夏州和其他花儿流行地区的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花儿知之甚少,谈不上演唱、表演,更谈不上传承和发扬。

作为花儿流行地区的学校,如何发挥学校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渠道这一重要地位。

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几年,临夏州教育文化等部门,永靖县大力宣传花儿,又大力倡导花儿进校园活动,旨在普及本土的花儿文化。

3.花儿在校园里传承的理论依据教育部颁发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高中音乐教材中也选入了花儿——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

临夏是花儿之乡,学生了解学习花儿很有必要,传承和保护花儿学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花儿在校园里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近年来,临夏州把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己任,依托花儿文化资源优势,多次举办花儿演唱会。

试论把临夏“花儿”纳入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试论把临夏“花儿”纳入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试论把临夏“花儿”纳入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永靖县第三中学音乐教研室薛诚【摘要】: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为出发点,试探讨如何把当地的音乐资源纳入音乐课教学体系为论点,并以临夏本土民间音乐花儿资源、我州作为花儿故乡为现状,提出了应积极发挥地方学校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作用。

并就课程的设置等进行了初步的浅析。

希望本文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地方教育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能在地方教育中得到延续。

【关键词】:本土民间音乐、地方性学校、必要性、音乐课引言05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三个文件。

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近几年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目前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第三部分中指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说明国家已充分地认识到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应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依托学。

居住在这一带的汉、保安、东乡、撤拉、土族等民族人民也喜爱这种山歌。

[4]后来,“花儿”由河州发展到青海、新疆、宁夏一带,而且也大都在回民当中演唱,花儿从流行的地域、唱词的格律、音乐的风格及内在的特色等,又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流派。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两大花儿类型———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发祥地。

早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就有“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作流传于世。

[5]临夏花儿又称少年,曲令有近百种,唱词亦独特丰富,每年举办的炳灵寺、盖新坪、拦家庙、松鸣岩、莲花山等传统花儿会,源远流长,引人入胜,加之新生的大庙山、罗家洞、岗沟寺、林家河滩、尕护林等花儿会,推陈出新,声名鹊起,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民歌的海洋”,早在30年代,张正雄先生就考证说:“花儿这种山歌发源于回教同胞最多的河州,而且回教同胞又为歌唱花儿的主要唱家。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临夏“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临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包括颇受欢迎的“花儿”歌曲。

这种歌曲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传承和发扬当地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将“花儿”纳入当地音乐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将“花儿”纳入音乐课教学可以促进当地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当地的优秀音乐作品,花儿歌曲体现了当地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通过将其纳入音乐课教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当地音乐文化,从而促进它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学生学习“花儿”歌曲可以培养其音乐才能和审美能力。

在学习这种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演唱和演奏,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审美能力非常有帮助,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甚至成为音乐家、音乐教师等专业人才。

此外,将“花儿”纳入音乐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交流。

临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区,这里有着汉、回、藏、蒙等多个民族。

通过学习当地的音乐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将“花儿”纳入临夏的音乐课教学非常必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当地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种歌曲的研究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的美妙之处。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摘要】临夏是一个蕴含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其中“河州花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

本文将深入介绍“河州花儿”的起源和特色,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如何深入教学,同时给出教学实践案例。

通过对临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河州花儿”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分析,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这篇文章旨在弘扬临夏民俗文化,提高“河州花儿”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促进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课堂教学、起源、特色、应用、深入、教学实践案例、传承、作用、发展展望1. 引言1.1 介绍临夏民俗文化临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临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这里的民俗文化融合了多民族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深受人们喜爱。

临夏民俗文化包括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品、传统乐曲舞蹈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间智慧。

在临夏民俗文化中,人们尤为注重传统礼仪和传统节日。

春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舞狮助兴,传统戏曲演出等形式热闹非凡;端午节时举行龙舟比赛,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至今传承。

临夏地区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民俗文化,如在元宵节猜灯谜、传统婚俗等。

临夏民俗文化作为当地人民的宝贵财富,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通过深入了解临夏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也更能体验到民俗文化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影响。

1.2 介绍“河州花儿”“河州花儿”是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是临夏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

据传说,“河州花儿”起源于宋朝时期,当时临夏地区属于河州,所以被称为“河州花儿”。

这种舞蹈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河州花儿”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韵律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在表演时,舞者手持绣花绢扇,身穿传统的节日盛装,舞姿轻盈优美,舞蹈动作翩翩起舞,生动有趣。

浅谈临夏花儿活态传承意义

浅谈临夏花儿活态传承意义

浅谈临夏花儿活态传承意义临夏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其历史悠久,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作为它的传承者和爱好者,我们深知临夏花儿艺术的珍贵性,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临夏花儿活态传承的意义,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一、临夏花儿的历史价值临夏花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它是一种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非常流行的音乐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夏花儿逐渐传入民间并演变成为一种在农村和城市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临夏花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传统价值观念,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临夏花儿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临夏花儿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惜它。

二、临夏花儿的艺术价值临夏花儿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其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

在音乐上,它以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吸引着观众的注意,歌词情感丰富,富有故事性。

舞蹈则是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训练,充分展现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

临夏花儿的服饰多采用彩色丝绸和银饰,造型独特,华丽夺目,与舞蹈和音乐相辅相成,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复兴,临夏花儿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备受青睐。

它不仅代表着临夏地区的文化特色,更反映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

我们应当通过舞台演出、文化展览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推广临夏花儿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精湛的传统艺术。

临夏花儿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当地,临夏花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通过临夏花儿艺术演出和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当地增添经济收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临夏花儿艺术传承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把临夏“花儿”纳入音乐课教学的必要性
永靖县第三中学音乐教研室薛诚
【摘要】: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为出发点,试探讨如何把当地的音乐资源纳入音乐课教学体系为论点,并以临夏本土民间音乐花儿资源、我州作为花儿故乡为现状,提出了应积极发挥地方学校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作用。

并就课程的设置等进行了初步的浅析。

希望本文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地方教育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能在地方教育中得到延续。

【关键词】:本土民间音乐、地方性学校、必要性、音乐课
引言
05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三个文件。

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近几年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目前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第三部分中指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说明国家已充分地认识到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应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依托学。

居住在这一带的汉、保安、东乡、撤拉、土族等民族人民也喜爱这种山歌。

[4]后来,“花儿”由河州发展到青海、新疆、宁夏一带,而且也大都在回民当中演唱,花儿从流行的地域、唱词的格律、音乐的风格及内在的特色等,又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流派。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两大花儿类型———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发祥地。

早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就有“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作流传于世。

[5]临夏花儿又称少年,曲令有近百种,唱词亦独特丰富,每年举办的炳灵寺、盖新坪、拦家庙、松鸣岩、莲花山等传统花儿会,源远流长,引人入胜,加之新生的大庙山、罗家洞、岗沟寺、林家河滩、尕护林等花儿会,推陈出新,声名鹊起,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民歌的海洋”,早在30年代,张正雄先生就考证说:“花儿这种山歌发源于回教同胞最多的河州,而且回教同胞又为歌唱花儿的主要唱家。

”由此可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对于创作花儿作出了巨大贡献。

(2)我州花儿的发展与生存状况
现在我州年轻人会唱花儿的人已不多,能够雅唱或者完整地唱花儿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在永靖地区能够完整演唱花儿的人不到200人,而且这些人的平均年龄都超过了50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宝贵的民间曲艺将在我们年轻人的手中濒临失传。

而这些资源随着永靖的经济腾飞、外来文化的传入和流行音乐的冲击而受到一定的影响。

本地的年轻人不喜欢自己的乡土民歌和曲艺,更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所以造成了传承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当这一代有造诣的民间艺人慢慢辞世,他们所掌握的丰富艺术精华将因此而失传。

所以,我们需要抓紧时间,趁这些老艺人都还健在,尽快做好各项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避免产生“吾欲学而歌不存”的遗憾[5]。

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目前也有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乡土传统文化教育。

如浙江中堂镇潢涌小学,该校把本土的历史资源编写成乡土教材纳入到本地的小学课堂当中,对当地的学生进行自己家乡乡土历史的教育。

还有广东高埗镇冼沙小学,把粤剧引进到学生第二课堂中,开设粤剧兴趣班,学生以自愿报名为主,学校专门聘请有多年粤剧从业经验的老师为学生指导。

把乡土传统文化与学校的校本课程结合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感受本土的传统曲艺。

一些镇区文化广电部门也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资源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如清溪、风岗等镇结合本地的客家文化近年精心打造的三年一次的文化艺术节里面专门设立客家山歌节、邀请全国六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区的优秀民歌手来参加擂台赛,从而选拔出优秀歌手,从一定角度极大的推动了客家山歌的发展和交流,也极大鼓舞了当地人对客家山歌的热爱,为打造当地知名山歌品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凤岗镇的一年一度的金秋客家节,组织优秀民歌手下学校教唱山歌等形式极大方便了当地的民歌手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切磋,也为当地的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这些成绩都反映出当地政府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象这样的镇区学校在西北内陆地区很少,尤其是我省还没有开展相关的活动,总体说来有这方面意识的学校和文化部门还是少数,在本省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

三、谈地方性学校如何开设此课程?
(一)学校对本土民族音乐具有“守土职责”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作为学校对当地民间音乐具有“守土职责”,应担负起当地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以花儿的“圣地”、“故乡”著称的,所以我州应本着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育人理念,以培养“全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来发展和适应教育教学改革。

所以我州应将本土花儿文化艺术纳入音乐课程教学将花儿艺术传承发扬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并将我州的音乐课程发展成我省的特色课程。

把花儿资源纳入音乐课程的教学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亟需有识之士思索与探究,它既牵涉到我们的文化观和教育观,也触及我们在教育体制、教材和教学法上的诸多敏感神经[2]。

我们也可借鉴学习其他沿海兄弟院校的成功的经验,专门立足于本地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就近取材。

(二)开设课程的优势条件
(1)在发掘、保护花儿文化的同时,临夏州更加注重花儿品牌的培育与推广。

连年来,我州以花儿为载体,接连举办莲花山花儿艺术节和第一届、第二届中国•临夏花儿学术研讨会,请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专家学者,考察传统花儿会场,观摩花儿歌手演唱,交流学术研究成果,并敞开大门接纳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考察采风活动,推动花儿学研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