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作品的影响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教学重难点: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初中学过的杜甫的《春望》和《望岳》导入﹙齐背﹚二、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三.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4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八首。

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首。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正处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组诗。

四.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 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思乡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

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居无定所思念家乡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二、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诗歌中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

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漂泊、思乡的情绪。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引文互证的方式:如《望岳》《春望》等。

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2.学法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5【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5【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

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创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篇首,其基本格调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这也是杜诗诗作特色主题之一。

所以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诗仙”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诗圣”杜甫的作品。

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知道了杜甫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过他的《春望》,体会了杜甫被困守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那么,当杜甫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时,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晚年的作品——《秋兴》。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播放视频,配乐自读。

在此过程中确立感情基调。

愁悲伤凄凉2、品味诗歌意象。

A、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B、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C、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D、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律诗和古诗的格律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3.探究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互相学习,共同探究问题答案。

4.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其中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感受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展示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三、课文学习1.《秋兴八首(其一)》(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重点理解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悲伤愁苦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1、听录音2、学生齐读全诗3、思考: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写秋风秋露,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了作者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的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乌云滚滚。

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情怀,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在一片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有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线索,来抒发诗人的悲愁之情。

三.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笼罩在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它们“兼天涌”,“接地阴”,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暗不明的国家,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却用了“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诗人的故园心。

最后两句,貌似写景,实际是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特点,品味诗人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老师板书)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对杜甫的高度评价。

二、关于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参看课下注释)三、题解:《诗经》艺术手法之一“兴”: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秋兴,即借秋天的景物抒情。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作者离开成都寓居夔州时所作的一组诗《秋兴》共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诵读感知:1、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提示:律诗特点: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规定每首八句。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3、教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朗读节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的感情基调。

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

3、通过不断的诵读,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
1、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通过把握意象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3、通过练习加强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愁和故园之思。

2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高一(18)班的学生,这个班整体学生很积极,思维比较活跃,学生基本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即使是一般的学生也对语文比较感兴趣,在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比较强。

2、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但是对诗歌的个别词语理解还是不够准确,因为较少涉及鉴赏诗歌的练习,不大能够较全面赏析一首诗歌,回答诗歌鉴赏题时,答案的表述也不够完善。

3、学生的表述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老师的及时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通过把握意象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愁和故园之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感情,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2、适当点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语入课(略)一、知人论世1、杜诗风格(前期与后期比较。

略)2、写作背景(略)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体会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领会诗句意思。

3、学生齐读,把握情感。

4、抽生诵读,学生点评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情感的把握(教师点拨)。

5、把握内容,概括每联大意,明确感情基调。

(大意、基调略)6、学生齐读,深化理解。

三、合作探究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两联“触景伤情”。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教师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相互间进行论辩、补充。

讨论明确:前人的诗评对《秋兴》(其一)的结构和意境的整体把握不错,但把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割裂了。

1、首联景象虽然萧森,但萧索中见富丽,这与杜甫前期的诗作不同;“凋伤”一词既用拟人手法,又浸透着诗人孤苦伤感的情绪。

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头的郁闷之气。

“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既点明时间地点,生动地描绘出风云变幻的景象,又似乎形象地暗示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从中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小结:前四句既绘景,又叙事,更是抒情,属借景抒情,而不只是“起兴”。

2、颈联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两幅形象的画面抒发思乡之情;尾联寓情于景,通过对白帝城的百姓赶制寒衣的情境的描写,让读者在苍茫的秋声中感受到诗人阴沉苍凉、漂泊孤寂心情。

小结:后四句寓情于景,并不是直抒胸臆。

3、总结:1、纵观全诗。

诗人思归之心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他乡有关,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曲折表现。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

5、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方法]多媒体、延伸至高考作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一入文本郁达夫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悲秋的民族,“愁”字“从秋从心”,心上有秋,视为“愁”也。

看看这些秋天的诗吧。

《登高》(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天净沙.秋思》(元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人对秋也有另一番感受:《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二读诗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

明确:悲伤凄凉(感情基调)三、三品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四、四识背景:《秋兴》八首是杜甫永泰元年(766)离开成都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2、体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时:一课时一、导入。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作品记录了那个时期因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带来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心忧天下、功业难成、贫病交加和孤苦无依的无奈和伤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杜甫,来品味他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理解题目。

问题:怎样理解《秋兴》这一题目?明确:因秋景而感怀,借秋景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初读诗歌,品悟诗景。

1、一名同学读,正音.注意“塞上"“砧",把握句读,七律一般,(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2、自由的诵读,在诗中画出诗歌写了哪些意象?明确: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丛菊、孤舟。

3、诗歌语言是凝练的艺术,请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4、刚才我们再现了诗人所观察的画面,这是一幅巫山巫峡气萧森深秋图景,这幅图景给你一种神秘感觉呢?萧瑟、悲凉、凄冷、压抑5、完成下列填空题。

诗人通过写秋露清寒、枫叶摇落、江波汹涌怒号、天地阴沉萧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巫山巫峡深秋图,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凄冷、压抑的氛围。

四、再读诗歌,体悟诗情。

1、诗歌都是表情达意、饱含感情的,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尽量读出感情来。

评价:读的节奏把握的不错,但感情还不够饱满。

2、诗歌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思念故园3、把握诗歌的情感,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要知晓作者的生平经历,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

读了以上背景,你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什么更深的了解?明确:身世飘零国运衰退4、“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花草凋零,落木萧萧、万物归于沉寂,难免令人伤感,加之文人雅士,或远离故土,思念家人,或怀才不遇,满腹郁闷,或国破家亡,内心惆怅,所以,悲秋在中国的诗歌中是个永恒的主题。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3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3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1.透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作者生平】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某某),生于某某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某某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某某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某某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某某。

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5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新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5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新1
㈢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⒈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想念故乡的急切。
⒉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导入新课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导入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李白和杜甫。

而杜甫的诗作就占了盛唐的半壁江山。

那么杜诗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诗圣”,体会他诗中的真实人生。

一起学习《秋兴八首》(其一)2.明确学习目标:(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在诗中蕴含的情感。

3.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高峰,杜诗的最伟大之处在他把自己真实的一生都放进了诗里去。

从开元到天宝,到大历年间,几十年关于他个人,家庭,以及当时的人民百姓、社会国家,所有与他有关的都放进诗里去了,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的诗只是他日常的人生,平平淡淡,似乎没讲什么大道理。

但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感受到他的道德,他忠君爱国的人格、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因而他又被后人奉为“诗圣”。

4.解题《秋兴八首》秋兴——兴,即兴,写景抒情。

秋兴——因秋感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是他在公元766年寓居夔州时所作。

此时,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加之时局动荡,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5.配乐朗诵(播放二泉映月)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声齐读;师范读;(提示朗读节奏和语调)点名学生展示朗诵;全班带感情齐声诵读。

6.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补充: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诗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让各小组代表自愿读,其他小组评价,然后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最后学生集体朗读)
你读懂了这首诗吗?
引导学生抓住“故园心”三个字来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板书: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Ⅳ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如何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乡之情。到处都在赶着制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4、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苦,思乡之愁。作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总结: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承上展开,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氛: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
2.把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3.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
1.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2.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一)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规律,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随机确】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建。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总结: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领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本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吧。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杜甫诗三首》之
《秋兴八首》
授课人
周耀山
二次
备课
授课班级
高一6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赏析古诗,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赏析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总结:转而由景生情,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