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语文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复习》教案_1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复习》教案_1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本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5.了解自然界的碳循环。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碳60等;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操作;课题3探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这三个课题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世界、再次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灵活应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技能的重要素材。

而且教材内容在表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本本单元知识网络】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完全反应:C+O2CO2不完全反应:2C+O22CO还原性C+2CuO2Cu+CO2↑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还原性CO+CuO△Cu+CO2毒性二氧化碳物理性质:通常状况,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性质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CO2+H2O=H2CO3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工业制法:CaCO3C a O+CO2↑制法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加热型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用途:灭火、工业原料、温室肥料、致冷剂可燃性2CO+O22CO2教学过程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什么?2、不同种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种单质,同一种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的单质吗?3、为什么玻璃刀能够切割玻璃片?玻璃刀上是一种什么物质?4、金刚石有哪些性质和用途?5、同学们,你们手里的铅笔中的铅芯是铅吗?那到底是什么物质?请同学们将刚才削下的黑色粉末用手指轻轻的摸摸,有什么感觉?6、你知道石墨有那些物理性质和用途?7、为什么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8、除了金刚石和石墨以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类新的碳的单质,它就是C6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设计关于溶液浓度计算、溶液稀释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溶液知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溶液知识。例如,从溶液的定义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组成、制备方法、性质等方面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注重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核心,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回顾溶液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溶液是一种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组成及各种成分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溶剂和溶质的概念。接着,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溶液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并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解释溶液的性质。最后,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溶液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了解溶液在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说课稿
5.思维导图:以图示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构建知识体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保持字体规范、大小适中;
3.在书写过程中,适时擦除无关内容,保持板书的整洁;
4.邀请学生参与板书设计,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不够深入,难以将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溶液浓度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容易混淆各种浓度表示方法;
3.对溶液性质的理解较为片面,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联系。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和竞赛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
3.课后互动:布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延伸课堂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大家平时喜欢喝汽水吗?你们知道汽水为什么会有气泡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溶解的,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接着,我会简要回顾溶液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
2.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体验和理解化学知识。这种方法基于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以提高学习的迁移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通过学习溶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运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时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品质。
4.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
结,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5.反思评价,促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互评,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学习状态和进步空间。
-通过定期的测试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章节的教学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为例,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水清洁伤口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溶液的定义、组成及分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浓度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3.帮助学生掌握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原理,理解溶解热、溶质溶解度等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港狮学校张绍亮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能正确描述溶液的组成。

(2)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如何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认识溶解度曲线,并会简单应用。

(4)记住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本单元的整体复习,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溶液”这个单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看似简单,但要将其上升到理论体系,学生又存在实际和理论的转换误区。

其中,学生对于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运用掌握的不够好。

另外,将溶液浓度与化学计算结合在一起,对于计算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讲将是一大阻力。

教学重点:1、知道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并能记住常见的例子。

2、能够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如何转化。

3、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运用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难点:1、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运用2、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活动1【导入】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课前示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师: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他们分别是……同时展示第九单元溶液的知识结构图生:一起说出包含的四部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液的浓度、溶液的配制师: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四个部分来复习第九单元溶液。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活动2【理清知识点】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知识回顾案”。

老师现在将答案发给每个组的组长,由组长组织大家讨论并将答案改正过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课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课课程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描述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和溶质、溶剂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

2.记住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

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正确描述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运用坐标图像表示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变化过程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溶解过程中溶质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第9单元是初中化学中计算板块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第十,十一单元溶液中发生的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其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求算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作为中考试题中的重要考点,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常以选择、填空、探究、图像判断、计算,计算等题型出现。

本节课分为两部分,首先对溶液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分析,在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有系统认识后针对中考函数图像题型进行分类总结和训练,在练习中巩固学生对溶液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对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3.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稀释计算。

(二)难点用函数图像正确表示溶解过程中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过程四、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今天我们将对溶液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学会用函数图像表示溶解过程中的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过程。

【设问】溶液的概念是什么?溶解过程伴随什么能量变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有哪些?【思维导图】【设问】固体溶解度曲线中的点、线、面分别包含什么含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的操作步骤有哪些?【思维导图】【过渡】已知如何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那么如何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呢?【思考】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操作失误会导致结果偏大还是偏小?【分析】【练习】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 溶质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B.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C.H2O是最常用的溶剂,能溶解所有的物质D.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2.下列有关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错误的是( C )A.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先取下支撑托盘的垫圈,再调节天平平衡B.称取氯化钠前,要在天平两端的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同的纸片C.移动游码使其右侧对齐3 g的刻度线,然后将氯化钠加到天平的右盘上D.取用规格为50 mL的量筒量取47 mL水,快到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过渡】函数图像题是广东中考的一个重要题型,其中常涉及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要求:反思内容真实、具体,提出改进措施。
7.注重课后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设想: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饮料、药水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溶液的特点和组成,从而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问:大家平时都喜欢喝什么饮料?这些饮料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如何制作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பைடு நூலகம்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主题一:如何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主题二: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悉溶液的渗透现象,理解渗透压的概念,了解渗透压对植物细胞的影响。
5.掌握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离子反应的产物及其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溶液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建构能力。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想: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制作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溶液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复习》教案_3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复习》教案_3
6、现有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若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下列操作中准确的是()
A、加入食盐10克B、加入水50克C、蒸发掉水50克
D、加入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
7、某同学在t℃时,用100克硝酸钾溶液做结晶实验,他先将溶液蒸发掉20克水,冷却至t℃,得到8克晶体(晶体不含结晶水);然后继续蒸发掉10克水,冷却到t℃,又得到6克晶体。则该同学所取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A、乙醇B、食盐C、蔗糖D、冰块
2、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D、用盐酸清除铁锈
3、市场上有一种灌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饮料罐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可能是()
A、硝酸铵B、烧碱C食盐D、熟石灰
(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注重与溶解度相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复习重点、难点扫描】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4、现有60℃硝酸钾溶液500克,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克水,则溶液中一定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D、硝酸钾的溶解度
5、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再恢复至25℃,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准确是()
A、溶质是质量不变B、溶质的质量减少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结构一、溶液重点难点剖析 1. 溶液(1)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内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条件不变时,溶质、溶剂不会分离(2)组成:溶质、溶剂想一想:什么叫溶质、溶剂?怎样判断溶液中谁是溶质、溶剂?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想一想:改变条件,二者间可怎样转化?改变温度实质上是通过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来实现转化的,所以(1)中所说的转化条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怎样变化的物质?(2)饱和溶液是在两个条件下,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3)溶液是否饱和只是对某一溶质而言。

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的食盐饱和溶液,食盐不能继续溶解,但对于其他物质还可以溶解。

议一议:在什么条件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3.溶解度(1)准确理解这个概念,必须抓住以下关键词:“一定温度”──条件;“100 g溶剂”──衡量标准;“饱和状态”──对溶液的要求;“溶解的质量”──溶解度单位是“克”;“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严格说明(如不指明溶剂,则溶剂是水)。

举例: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

这里指20 ℃时,100 g水里最多溶解食盐36 g。

(或20 ℃时,100 g水里溶解36 g食盐达到饱和)练一练: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 g,它表示什么意义?想一想:根据20 ℃时溶解度的大小,物质可分为哪几类?(2)溶解度曲线:①概念: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曲线。

②表示意义:点:曲线上的点: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两曲线交点: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解度相等线: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面:曲线下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

③规律:想一想: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是怎样的?气体的溶解度除了与本身因素有关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影响?方法指导:气体溶解度和固体溶解度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一、复习的目的要求1、回忆、巩固有关溶液的知识。

2、在完善自己的探究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难点1、溶解度的定义。

2、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复习中,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学生要以课堂练习为主。

适当的配以教师讲解。

四、复习过程:[知识梳理]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为蓝色FeSO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溶解度曲线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进行简介。

学生代表简介。

其他同学聆听、评价。

评价任务:通过学生的表述,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前认知水平和归纳总结能力水平。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本单元溶液涉及的基本定义和分类进行归纳性的介绍,了解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环节二: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分步解析:攻克难题(指向目标2)教师活动2以视频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晒盐发现问题1:生活中,为什么不直接把海水晒干来获得盐,而是通过视频中较为复杂的工业完成?步骤1:认知海水步骤2:认知晒盐工艺学生活动2观看视频小组思考讨论。

联系所学溶液完成对海水这一溶液的认知,完成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资料阅读以海水为例,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完成溶液的组成认知。

认知工艺以海水晒盐为例,完成对晒盐工艺的认识。

步骤3:验证海水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分享成果。

活动意图说明:以海南古法晒盐的工艺为背景,巧妙的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与本单元重点知识相联系。

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深入理解溶液的组成、特性,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晒盐工艺的理解,完成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进一步掌握分离物质的方法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探究汇报,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于转化。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实验探究、学科价值等素养。

环节三:观察细节:再思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活动3师问1:为什么工人们在水未完全晒干时就收集结晶盐?师问2:海水晒盐、煮盐利用了什么方法结晶?师问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为什么?请根据它们的溶解度曲线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3结合数据表格与工艺流程引导思考讨论小组讨论,汇报分享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可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溶液相关的情境,如饮料制作、药物溶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分离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与溶液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通过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课。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性质等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对于溶液的浓稀度、溶液的制备和分离方法等内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此外,学生对于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三、教学难点1. 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2. 灭火方法的选取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水、土、灭火器等。

2. 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燃烧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进行解释和阐述。

3.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燃烧的过程,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4. 灭火方法的讲解:介绍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灭火。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即45分钟。

十、教学内容安排1. 燃烧的条件(10分钟)2.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15分钟)3. 燃烧和灭火的实验操作(10分钟)4. 燃烧和灭火在实际中的应用(5分钟)5. 总结和拓展(5分钟)六、教学活动设计1. 燃烧条件的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燃烧所需的条件。

2. 灭火方法的实践: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优缺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饮料、药剂等,让学生感受到溶液的广泛存在。
2.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好奇心。
3.教师通过简短讲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回顾溶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溶液的定义、特点及组成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掌握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区别。
2.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了解常见溶液的制备过程及注意事项。
3.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及浓度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使用溶液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溶液的稀释、混合和浓度计算等基本技能。
5.了解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认识到溶液知识的重要性。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通过生活化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敬畏之心。
3.通过溶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从溶液知识出发,关注环保问题。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溶液复习(一)重点、难点突破1. 溶液溶液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

如蒸馏水是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但它是纯净物而不是溶液。

溶液一定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

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Cl2溶液为浅绿色。

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热,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化合,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溶解时这两个过程吸热或放热不同,这就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3.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当温度、溶剂或溶质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4. 溶解度(1)意义: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而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时,根据各物质在水品溶解度的大小,可将物质的溶解性分为下列四类:(3)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①曲线的意义a. 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b. 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 可表示出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d. 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曲线的作用a. 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b.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c. 判断某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d. 判断怎样改变温度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e. 确定结晶的方法。

③曲线的类型a. 陡升型:该类物质(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b. 缓升型:该类物质(少数固体如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c. 下降型:该类物质(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新)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新)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 巩固溶液的组成等基础知识2 掌握溶解度等概念3 学会求溶质质量分数二自主梳理知识相关的计算公式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三合作探究1 下列与溶液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均一稳定,且无色透明B.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C.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未必相同D.如果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食盐水溶液在密闭条件下久置也不会分离析出食盐晶体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质量的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B.在一定温度下,M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C.某一时刻,某盛放NaCl溶液的烧杯中有部分NaCl晶体,则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NaCl的饱和溶液D.有时某一物质的溶液是稀溶液,同时也可能是饱和溶液3 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10 ℃时,在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 g甲物质;在30 ℃时,将23 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 g乙物质。

则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 D.无法确定4 将含有杂质的22.2 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46 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均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出气体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为159.4 g。

求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

四自主检则检测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 B.蒸馏水 C.石灰乳 D.生理盐水2. t ℃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

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略降低温度 D. t ℃时,蒸发少量水3.现有100 ml 20%的硫酸,其密度为1.14 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溶液含溶质20 g B.该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6C.该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5D.该溶液中,溶液质量∶溶剂质量=5∶44.农业上常用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一、复习的目的要求
1、回忆、巩固有关溶液的知识。

2、在完善自己的探究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难点
1、溶解度的定义。

2、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复习中,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学生要以课堂练习为主。

适当的配以教师讲解。

四、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 为蓝色FeSO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
(4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2
(4 例: (1)t 3℃时(2)P (3)N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7)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A 和B 无晶体
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8)除去A 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 与B (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
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 (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 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 C < S ) 3(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课前热身]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石灰水B.蒸馏水C.汽水D.生理盐水
2.“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航天飞船的失重环境下,下列实验操作最难完成的是( )
A.溶解B.蒸发C.结晶D.过滤
3.下列洗涤过程中,利用了乳化作用的是( )
A.用汽油洗去油污B.用洗洁精洗去衣服上的污渍
C.用稀盐酸洗去盛石灰水瓶壁的白膜D.用自来水洗涤蔬菜
4.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原因是( )
A.设备简单B.不需加热C.反应快D.易于操作
5.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
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20℃时,100g溶液中含31.6g硝酸钾
C.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6.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设温度保持不变)。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B.溶液依然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食盐水在空气中变质而不能继续使用
D.水分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7.已知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g。

则该温度下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 )
A.20%B.26.5%C.25%D.30%
8.下列生活现象中,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体逸出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D.夏季池塘的鱼常浮至水面
9.50℃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Ca(OH)2溶液,一份冷却至20℃得到溶液甲;另一份加少量CaO后恢复至50℃得溶液乙,则甲、乙两溶液相同的是( )
A.Ca(OH)2的溶解度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D.溶液中Ca2+数目
10.在农业生产上,有时利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水来选种,欲配制20kg该溶液,则所需食盐的质量可以是( )
A.1.5kg B.3.5kg C.4.5kg D.5.5kg
11.将20℃的氯化钾饱和溶液升温至50℃(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一定变化的是( )
A.溶质的溶解度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D.溶质的质量
12.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另一瓶为不饱和溶液,不能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方法是( )
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
C.略降低温度D.t℃时蒸发少量水
1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D.溶剂的质量
14.右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试回答:
⑴曲线上的Q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30℃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10℃以下,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⑶在20℃时,在质量相等的水里,分别溶解A、B两种物质,当形成饱和溶液时,两种物质溶解的质量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⑷20℃时,在200g水中放人30gB物质,此时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