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上的小米粒

合集下载

大班音乐课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课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教育:________ 大班音乐课反思《鼓上的小米粒》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6 页大班音乐课反思《鼓上的小米粒》一、细节描写:我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认真地听着。

提问幼儿:“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请幼儿用歌词说出来,教师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

“歌曲里的小鼓是怎么唱歌的?”“小米粒听到小鼓的歌声是怎么跳舞的?”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提示幼儿根据小鼓唱的轻重来回答。

二、评价分析: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

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

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

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

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第 2 页共 6 页《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三、所思所悟: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反思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反思
举例解释:
-在节奏把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帮助学生感受节奏,降低学习难度。
-在乐器协调方面,教师可先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并模仿,逐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
-在团队协作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加强沟通,确保音乐表演的顺利进行。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通过讲解歌曲背景、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文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打击乐器节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较为浅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们了解和欣赏民族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们扎实掌握音乐节奏、乐器演奏等技巧。
2.多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3.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节奏和乐器配合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打击乐器节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用打击乐器演奏《鼓上的小米粒》的节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大班音乐教案】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课时一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课时一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课时一反思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比较好的歌曲,节奏性强,旋律活泼简单易于幼儿接受,是孩子非常喜爱的。

这个活动有许多可挖掘的地方,内容十分的丰富,于是把活动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我把目标定为如下:
1.幼儿熟悉歌曲旋律以及歌词,学习演唱歌曲。

2.初步感受歌曲旋律节奏的轻重缓慢。

重点把握在幼儿学习演唱歌曲以及感受节奏的轻重快慢。

活动结束以后,发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是时间的把握,大班幼儿的活动时间应该在30分钟左右,但是这个活动我只用了18分钟就结束了。

环节设计有些简单,层次还不够清晰,内容挖掘不够充分,所以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出现。

活动中,幼儿每次唱歌曲,都应该有一个要求,例如:唱出歌曲的轻重,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整齐轻快的唱等等,对幼儿有了要求,他们才会有进步,有经验的提升。

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都是教学策略,在这个方面我还要继续学习,不要只顾着嘴巴的讲,配合上生动的表情动作,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语言、提问、指令等等,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记得第一次上音乐活动,活动名称是《马儿告诉我》,那次的音乐活动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那时候看着钢琴就看不住孩子,看着孩子就弹不起钢琴,现在,这点有了进步,歌曲熟悉以后,可以一边弹钢琴,一边观察幼儿的反应,一边与幼儿一起唱,有时候还可以一边唱一边加入引导的口令。

大班音乐活动《小闹钟》课后反思
大班节奏乐教学活动《鲜花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幼儿园活动反思20篇

幼儿园活动反思20篇

幼儿园活动反思20篇1 《鼓上的小米粒》活动反思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

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

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

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

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

《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

”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

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教孩子认识乐器——《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教孩子认识乐器——《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音乐是一种全球共通的语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接触音乐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教孩子认识各种乐器也是培养孩子音乐素质、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一步。

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教孩子认识乐器,开启一次有趣而充实的音乐旅程。

一、教材概述《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乐,被众多音乐人演绎过也是中国京剧《京剧十八折》中的重要曲目之一。

这首曲子耳熟能详,且乐曲旋律动听,很适合在学习与教育中使用。

在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来讲解乐器分类、音乐元素、文化与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旅程中感受到乐器的魅力,并且培养其音乐素质。

二、教案设计1.导入环节带领孩子们了解《鼓上的小米粒》的由来、发展史和流行程度,介绍这首曲子的历史和流传。

并且与孩子们一起听取这首曲子,了解其儿歌中的歌词和旋律。

2.认识乐器介绍乐器分类,从乐器种类、演奏方式和音乐音色等方面出发,讲解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引导孩子们认识各种乐器的声音,声音所产生的因素,如什么会影响乐器的音色。

3.分析乐曲将《鼓上的小米粒》进行拆解,分析每个乐器在书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在整个曲子中扮演的作用,让孩子们了解每个乐器的音乐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了解音乐元素和节奏在乐曲中的应用和表达方法。

4.观察演奏在分析乐曲之后,带领孩子们行观察现场乐器演奏,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乐器的演奏方式,通过座谈的方式让孩子们对乐器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让孩子们认识到音乐与表演的紧密连接性。

5.小结环节对于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做出相应的反思和回顾,让孩子们具备一些让乐器发出正确声音的基本能力和音乐表演的技巧,鼓励孩子们体验和尝试多种不同的乐器。

三、教学效果分析通过以上的教学方式,孩子们能够全面学习和理解《鼓上的小米粒》的设计、应用乐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孩子们学会欣赏音乐、表现乐器的技巧和纹理,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和音乐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音乐 鼓上的小米粒

音乐 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设计者唐彬 2013年5月【设计意图】: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

我们都知道任何发声物体都伴随着振动。

锣、鼓等乐器靠板或鼓面的振动发声;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生。

可是这一科学现象用专业的术语幼儿很难理解,因此音乐《鼓上的小米粒》,以歌曲的形式,运用表演、演唱、游戏等方式,借助米粒在鼓面上不同力度的敲击,让幼儿观察鼓上米粒的跳动,更直观地感知物体振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

【活动目标】:1.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初步学习演唱歌曲。

2.在演示、演唱、游戏等过程中,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在演示、演唱、游戏等过程中,初步学习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感知音的强弱变化。

【活动准备】:大鼓一个、小米粒、音乐磁带、图谱【活动过程】: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反思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节奏性强的歌曲,我们都知道任何发声物体都伴随着振动。

锣、鼓等乐器靠板或鼓面的振动发声;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生。

可是这一科学现象用专业的术语幼儿很难理解,因此音乐《鼓上的小米粒》,以歌曲的形式,运用表演、演唱、游戏等方式,借助米粒在鼓面上不同力度的敲击,让幼儿观察鼓上米粒的跳动,更直观地感知物体振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

我将活动目标从技能和情感两个方面出发制定,1.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初步学习演唱歌曲;2.在演示、演唱、游戏等过程中,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我通过四个教学过程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1.认识小鼓结构,激发演唱兴趣虽然在音乐教学中,鼓是孩子经常接触到的,孩子也非常喜欢玩鼓。

但是对于鼓结构的认识通常是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知识性的方面。

所以在第一环节中,我出示鼓,并且逐一介绍鼓的结构:鼓面、鼓框、鼓槌、鼓环。

通过多次的执教后,听课老师反馈得知认识小鼓结构,本身对此次音乐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一环节可以放在对孩子前期的经验准备中则更佳。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鼓的节奏和小米粒在鼓上的动态,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2. 技能目标: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增强集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能够跟上鼓点的变化。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鼓上稳定地放置小米粒,并保持节奏的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鼓、小米粒、音乐CD、节奏图谱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安静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展示鼓,引导幼儿观察鼓的形状、材质和敲击时的声音。

2. 新课教授:教师讲解小米粒在鼓上的动态,示范敲击鼓并放置小米粒的动作。

3. 模仿练习: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模仿练习,掌握敲击鼓和放置小米粒的技巧。

4. 创作展示:教师引导幼儿创作自己的节奏,并在鼓上展示。

5. 总结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回顾课堂内容,加强记忆。

五、课后作业:1. 家长协助幼儿在家练习敲击鼓和放置小米粒的技巧。

2. 家长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节奏,并记录下来。

3. 家长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掌握节奏的准确性,以及小米粒在鼓上的动态表现。

2. 家长反馈幼儿在家练习的情况,包括敲击鼓和创作节奏的能力。

3. 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幼儿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鼓乐表演,增加幼儿的舞台经验,提高自信心。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增进家长对幼儿学习情况的了解。

3. 开展节奏比赛,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提高竞争意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在敲击鼓时,动作安全,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伤害。

2. 注意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引导幼儿相互尊重,共同合作。

3. 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个别化的指导,促进每位幼儿的成长。

萌娃学鼓——《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萌娃学鼓——《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萌娃学鼓——《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这句话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音乐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联想,引起内心的共振。

对于孩子们而言,学习音乐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塑造性格、增强自信心。

而鼓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着独特的韵律,能够打破旧有的束缚,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激情。

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学习鼓,让他们掌握这种乐器,感受到音乐的奥秘,并在其中受益终身。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分享一款适合萌娃们学习鼓的乐曲——《鼓上的小米粒》。

一、选曲背景《鼓上的小米粒》是经典的民间小调,传统的鼓乐曲目之一,曲子时而轻快,时而沉郁,音乐性较强,同时也很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

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鼓上的小米粒》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把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让他们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二、教学目标1.认识鼓乐,培养对鼓音乐的感性认识。

2.掌握基本的鼓技巧,拍打出鼓乐的基本节奏。

3.培养感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发挥创意能力。

4.提高学生团结合作能力,感受团队合作的快乐。

5.练习节奏感、细致观察能力,扩大视野,拓宽文化广度。

三、教学方法1.听音乐。

在开始教学前,让学生听曲子,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仿动作。

通过示范教学,模仿简单的动作,以观察、模仿为主线,让学生提前掌握乐器的基本节奏和基本打法。

3.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协作完成乐曲,并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力度。

4.学生演奏。

让学生自己演奏,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步骤1.学生们先听曲子,感受音乐,了解鼓乐的基本起源和历史。

2.教师示范鼓的打法,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节奏。

3.教师分组安排学生练习节奏感,并选择学生与自己一起演奏,使学生们注意协作、团结、互相理解,达到更好的效果。

4.小组内演奏完成后,整体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发挥,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

幼儿园中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中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鼓上的小米粒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鼓,了解鼓的演奏方式和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用手拍打鼓的节奏感,训练幼儿的协调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音乐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用鼓槌有节奏地敲击鼓面,发出悦耳的声音。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鼓曲演奏。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鼓、鼓槌、小米粒、音乐CD、鼓谱。

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安静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向幼儿展示鼓,引起幼儿的兴趣,导入本次活动。

2. 基本部分:a. 教师讲解鼓的基本知识,包括鼓的演奏方式和特点。

b. 教师示范演奏鼓,让幼儿感受鼓的声音和节奏。

c. 教师指导幼儿用鼓槌有节奏地敲击鼓面,发出悦耳的声音。

d.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简单的鼓曲,让幼儿跟随音乐节奏演奏。

3. 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自己创作鼓曲,并进行表演。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鼓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2. 教师通过观看幼儿的演奏,评估幼儿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

3. 教师收集幼儿创作的鼓曲,评价幼儿的音乐创造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鼓,引导幼儿观察鼓的外观和结构,激发幼儿对鼓的好奇心。

2. 认识鼓:教师讲解鼓的基本知识,包括鼓的演奏方式和特点,让幼儿了解鼓的用途。

3. 学习敲击:教师示范演奏鼓,让幼儿感受鼓的声音和节奏。

幼儿跟随教师一起敲击鼓面,学习基本的节奏。

4. 演奏练习:教师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鼓曲,让幼儿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演奏练习。

5. 创作展示:教师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自己创作鼓曲,并进行表演,让幼儿体验创作的乐趣。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奏鼓,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鼓的演奏方式和节奏。

2. 实践法:教师引导幼儿亲自动手敲击鼓,进行演奏练习,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 创作法: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创作鼓曲,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教案效果分析模板范文

活动教案效果分析模板范文

一、活动背景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幼儿园小班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活动时间为2023年X月X日,参与对象为小班幼儿。

活动旨在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并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

3. 增强幼儿的音乐兴趣,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三、活动准备1. 音乐教室,音响设备,音响设备。

2. 教学材料:歌曲《鼓上的小米粒》、乐器、教具等。

3. 教师准备:教案、PPT课件、教学视频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音乐《鼓上的小米粒》,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做简单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2. 教学歌曲: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歌曲《鼓上的小米粒》,讲解歌词和节奏,并示范动作。

3. 练习环节: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每组挑选一名组长,组长带领组员练习歌曲和动作。

4. 表演环节:各小组进行歌曲和动作的展示,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幼儿的进步,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效果分析1. 成功完成教学目标:本次活动成功让幼儿学会了歌曲《鼓上的小米粒》,并能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分组练习和表演环节,幼儿们能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歌曲和动作的展示,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幼儿沟通能力:在小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幼儿们需要互相沟通,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幼儿的沟通能力。

4. 增强音乐兴趣:通过本次音乐教学活动,幼儿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

5.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部分幼儿在表演环节表现较为紧张,建议教师在今后活动中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2)部分幼儿在练习环节对节奏把握不准确,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节奏的讲解和示范,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六、活动总结本次《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1设计意图: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活动目标: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一、跟着鼓唱歌。

1、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2、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

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

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二、鼓的声音哪里来。

1、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三、跳舞的小米粒。

1、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小鼓敲得轻呢?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

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

幼儿园活动反思20篇

幼儿园活动反思20篇

幼儿园活动反思20篇1 ?鼓上的小米粒?活动反思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历,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防止了生硬的歌词讲解。

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

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

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到达了教学目标,充分表达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

比方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快乐,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局部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

?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展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时机尝试。

〞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时机尝试,但我担忧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

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上的小米粒
活动目标1、在看看、听听、玩玩中,初步学唱歌曲《鼓上的小米粒》,尝试仿编歌曲中的一句。

2、在唱唱跳跳中,感受秋天到来的快乐。

设计思路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米粒头套、小鼓、自制小动物若干活动过程一、秋天到拉
引导语:现在是什么季节阿?(秋天)
秋天的树叶都飘下来了,我们和秋天的树叶一起做游戏吧。

(复习歌曲:秋天)
二、秋天的小米粒
1、引导语:(老师带上小米粒头套)
你们唱得真好听。

我也会唱歌呢!你们认识我么?
我也会唱好听的歌哦!(欣赏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提问:你们知道我刚才在和谁一起玩么?(小鼓)
过渡:那小鼓和小米粒是怎么玩的呢?我们再来听一遍哦!(欣赏歌曲第二遍)
2、师幼互动小游戏:
师唱:小鼓唱得响。

幼唱:米粒跳得高。

师唱:小鼓唱得轻。

幼唱:米粒跳得低。

过渡:你们还想玩么?
三、和小鼓一起做游戏
(一)、和小鼓一起做游戏
媒体录音:小米粒们,你们跟我一起玩好么?
1、引导语:我们一边唱好听的歌,一边和小鼓做游戏吧。

(学唱第一遍)
媒体录音:和你们玩真开心!不过我有点累了,你们和我的小鼓妹妹一起玩吧。

2、引导语: 这是谁呀?(小鼓妹妹)
我们和小鼓妹妹一起玩吧!
媒体录音:想和我玩?那就试试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个卡片上的节奏拍出来!
(幼儿拍节奏“XXX|X—|”)
(学唱歌曲第二遍)
(二)、小动物和小鼓一起做游戏
1、引导语:还有谁会来和小鼓一起玩呢?(小蚂蚁)
小蚂蚁也想来和小鼓妹妹一起玩拉,怎么把小蚂蚁唱到歌里去呢?
摘句:小鼓唱得响,蚂蚁跳得高;小鼓唱的轻,蚂蚁跳得低。

(创编第一遍)
2、引导语:小米粒和小蚂蚁来和小鼓做游戏,还有谁也来啦?
我把他们请到了教室里,你想请谁和小鼓一起玩,就请你把它贴在身上,并把它唱到歌里去。

(幼儿四散寻找小动物,老师播放音乐,幼儿尝试创编)
3、引导语:谁能够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唱到歌里去呢?
(请个别幼儿分组示范)
4、引导语:小动物们都来和小鼓一起做游戏拉,把小动物唱到歌里去哦!
(幼儿创编)
步骤1
步骤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