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7: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设计)高一语文下册同步教学 (统编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红楼梦》前八十回共61万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其虽然已经在必修上册接触过一次整本书阅读,但《乡土中国》属于学术型文章且字数仅7万字左右,61万字的阅读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也考验着教师对于《红楼梦》阅读的组织能力。同时,部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经历较少,耐心较差,阅读意愿较低。而且,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短视频、短咨询和言情,玄幻等网络小说充斥着同学们的生活,《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巨制就意味着其阅读难度较高,学生对于《红楼梦》的印象可能是一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老古董。
教材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首先其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十分细致,包括对古代贵族的奢华家庭生活的描写,对于古代经典颜色美、服装美的刻画。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深厚意蕴。《红楼梦》人物数量、关系复杂。几乎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遵循了圆形人物的塑造方法,红楼梦中人既没有单纯的好、也没有单纯的坏。最后,《红楼梦》的故事构造和精神意蕴非凡。《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如血。《红楼梦》通过前五回制造了独特的倒装结局,且其创造了神话和现实两个世界。《红楼梦》具有深刻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蕴。因此学生阅读《红楼梦》对于学习古代社会风俗、学习小说人物塑造及结构,陶冶欣赏悲剧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授课题目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材版本
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书配套教材即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2.教师和学生研读的读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原因:高中阶段对于《红楼梦》的学习以欣赏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为主要目标,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对《红楼梦》得出自己的感受,故不采用红学家版本或脂评版本,且仅研读其前八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至今已畅销26年(1 996年12月出版),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其书对文化常识等注释详尽,对于学生更好地进入红楼世界,理解其深厚的思想意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7: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多愁善感”已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词。生活中的一草 一木、一风一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也是她悲剧命 运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 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更清楚地表明了 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愁。她在《唐多令》中 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 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 首缠绵悱恻、幽怨凄美的词,句句似在咏柳絮,字字实在写自 己,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宝钗也有咏柳絮 的一首词,但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 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与黛玉柳絮词低回的调子迥然不 同,充满了春风得意的乐观情绪,更是掩不住她期待青云直上 的得意神情。同为咏柳絮,两者相比,更衬托出了黛玉的无尽 哀愁。
这两首词集中地表现了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这首判词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 个人。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 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 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 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判词“可叹停机德”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 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 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优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优秀教学设计作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整本书”,《红楼梦》这部小说对中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即使不为考试,它也应该是每个人首选的人生必读书。
其百科全书般的广博内容、卓绝超拔的艺术成就、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对提升一个人的整体素养(绝不仅仅是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清人所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
一、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品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在文学层面鉴赏人物形象提升欣赏水平。
3.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资料,完成专题研究成果加强思想深度,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积累语言基础知识,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欣赏人物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探究小说人物和主题,理解《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探究小说人物和主题。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大多数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这部小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为缓解这种畏难情绪,课前可列出知识清单,为学生提供一面窥视红楼的窗口。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设计思路:《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笔法,为人们徐徐铺开了十八世纪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画卷,让们看到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而至衰颓的过程,也看到了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众女儿的不幸命运。
《红楼梦》被王国维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被周汝昌先生评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被王蒙赞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语言的百科全书”。
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对拓展学生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读书的三重境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一、活动课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这堂课。
主要通过“读书的三重境界”和“问题式阅读法”,希望学生能领悟并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层层深入探究红楼梦的深刻意蕴,让学生体会《红楼梦》中人生和结局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教材的第七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
教材的阅读指导要求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第六到第一百二十回都是基于前五回的铺叙背景展开的。
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有三个考虑:第一,继续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深化读“整本书”的观念。
第二,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和经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强调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作品的文化内涵。
基于教材上的这几点,活动作业设计主要以《红楼梦》前五回为本,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要有三个层次“初读感知、熟读质疑、精读体悟”,层层递进,先要有宏观上的把握,提纲挈领,知人论世,然后要在阅读的细节中提出问题,最后精读深思,体悟整本书的深刻意蕴。
由《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进一步积累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另外,整本书阅读和短篇小说阅读有不同之处,要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去考虑作品的文化内涵,强调“整本书”的观念。
《红楼梦》前五回是整本书的纲领,运用“问题式阅读法”深入浅出的探讨《红楼梦》的深层意蕴。
三、活动背景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对《红楼梦》有简单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知道主要内容是写“宝黛爱情”。
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一定的认识,但都是短篇小说。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
《红楼梦》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应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了解曹雪芹,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及主旨。
2.品味《红楼梦》的语言特点,研读重要人物判词。
3.梳理主要情节,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4.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认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5.学写综述。
梳理主要情节,欣赏主要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读懂人物判词。
学习活动一走近红楼世界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对于高中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出的新的要求。
要想真正读懂一本著作,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就需要在阅读前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知晓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在阅读前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等等。
同时,还要按照阅读指导的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又有条不紊的进行阅读。
一、走近作者1.了解曹雪芹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
富贵荣华的少年时光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担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爱情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简介。
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3. 重点情节梳理:宝玉黛玉初见面、凤姐儿出场、宝玉梦中识通灵等。
三、教学重点:1. 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
2. 鉴赏作品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情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作品内涵。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二)六、教学目标:1. 掌握《红楼梦》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区别。
七、教学内容:1. 重要事件的梳理:宝玉诞生、贾府盛宴、黛玉丧母等。
2. 人物关系分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3. 作品社会背景探讨:封建礼教、科举制度、家族观念等。
八、教学重点:1. 掌握《红楼梦》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3. 了解《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区别。
九、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家族观念和封建礼教。
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重要事件、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进行对比。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件,探讨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红楼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了解《红楼梦》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阅读品味,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情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枉凝眉》导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作者以怎样的“言”,抒发了什么样的“味”?要读懂《红楼梦》我们就先要读读前五回,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也是全书的总纲。
我们今天先看看前五回,梳理小说情节。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红楼梦》的语言特点,研读重要人物判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主要情节,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从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获得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认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教学重点:梳理主要情节,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认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篇处的这首诗,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每一个读者的诱惑。
沉下心来阅读《红楼梦》,走进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世界,你一定会不虚此行。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
如果色彩斑斓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
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波峰,屹立在珠穆朗玛的顶峰,独现其风采,俯视其万物。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使千篇巨著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案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一、项目主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二、项目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红楼梦》是汉语言艺术的宝藏,这部小说几乎汇集了古典小说和古典文学的所有语态。
其语言大致分为四类:纯粹口语体、白中带文的白话体、浅显的文言体、古典雅致的韵文和散文。
四种语体统一为基本体式接近口语的白话。
(1)理解、品味、鉴赏、运用《红楼梦》这一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2)鉴赏凸显个性的人物语言(3)学习《红楼梦》的谐音艺术(4)体会《红楼梦》的诗化境界,鉴赏、背诵小说中的古典雅致的诗词曲赋,积累丰富语料和言语经验,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1)《红楼梦》最大的创作特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击首尾应。
梳理人物和事件的发展演变,体会作者精密巧妙的构思。
(2)由表及里,多角度深入认识和分析人物。
3.审美鉴赏与创造:(1)鉴赏《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塑造遵循生活的真实,充分体现人物本真的特点。
(2)鉴赏《红楼梦》中的审美意象,体会小说妙用象征手法,营造审美意象和神秘色彩的特点。
(3)鉴赏《红楼梦》艺术手法,尤其是善以对比映衬彰显主题、刻画人物的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红楼梦》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烙印,其可谓是一部文化小说,集中华文化之大成(1)小说通过女性悲剧控诉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和对人性的漠视,学习曹雪芹独特而进步的女性观。
(2)鉴赏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3)鉴赏钟鸣鼎食之家的饮食文化。
三、框架问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阶段清单四. 项目学习评价《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阶段评价清单学习阶段评价要结合具体任务设计具体评价量规。
五.学习阶段与活动课时安排: 9课时(一)导读课第1-2课时(面:兴趣)(一个半月)(检视式阅读)一、课时学习目标:1.设计导读学案,激发兴趣,拟定规划,引导学生读完<<红楼梦>>全书2.迈过阅读《红楼梦》的“第一道坎”前五回3.设计《红楼梦》的项目化学习及评价方案二、任务(一)1、导语:艺术高峰和百科全书版本选择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于延伸至现当代小说,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就是《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红楼梦》的教学设计统编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提出一套针对统编版《红楼梦》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的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红楼梦》整体结构和情节的理解能力;2. 提升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能力;3. 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4. 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通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整本书的结构与情节。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整本书,了解《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和情节发展,并能够分析和解读其中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
(2)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
学生需对《红楼梦》中的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
(3)古代文化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红楼梦》,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包括伦理道德观念、封建礼教等方面。
(4)古代文学的欣赏与鉴赏。
通过阅读《红楼梦》,学生将培养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包括对于诗词的赏析、对于叙事手法的理解等。
2. 教学方法针对上述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导读与讲解。
在整本书阅读之前,进行导读,并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
(2)小组讨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对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3)演讲与展示。
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或是一段情节进行演讲与展示,从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堂问答。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思考和回答,增加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七: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七: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的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词朗诵,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鉴赏《红楼梦》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学重点诵读、品味、鉴赏。
教学难点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贾宝玉《咏白海棠诗》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
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
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
“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
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
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顰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
“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
“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
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2.《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
这节课我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的某一首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展示你们的赏析短文。
要求:每一组派出2到3位同学,上台展示你们组的探究成果,其中一人朗诵,一人(两人)展示鉴赏文字。
二、《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以下鉴赏示例均来源于网络,略有改动)●鉴赏示例一顾影自怜,多愁善感——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多愁善感”已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词。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学习目标: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阅读准备:(一)阅读版本选择《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
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
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
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以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填写阅读清单等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
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7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七)教案
广州市共享课堂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红楼梦》第七讲XX中学 XX本单元阅读文学名著《红楼梦》,共7 课时,本节课为最后一课时。
在了解了《红楼梦》的作者和小说主要内容,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架构,分析人物形象后,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主题探究分享活动初步感知小说主题,通过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书名和主题物的内涵,多角度探究主题,同时梳理主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学习借鉴,形成自己对《红楼梦》主题的观点。
1 、通过创设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交流《红楼梦》主题感悟读书心得,形成和积累自己的整本书阅读主题探究经验。
2 、通过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书名和主题物的内涵,探究小说主题。
3 、梳理《红楼梦》主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学习借鉴。
【教学重点】1 、通过创设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交流《红楼梦》主题感悟读书心得,形成和积累自己的整本书阅读主题探究经验。
2 、通过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书名和主题物的内涵,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书名和主题物的内涵,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课时】1 课时(25 分钟)【教学流程】通过前面六个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家创作背景和小说的主要内容。
通过第1-5 回的学习,精读了神话故事,了解了它的隐喻作用,精读了判词曲文,了解了贾家运势变化及众儿女的个性及命运。
通过第6- 120 回的学习,我们梳理了人物关系,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架构,了解了小说展现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
我们还通过《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鉴赏,探究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会了精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今天,是我们《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节课。
我们将在前面六节课的基础上,探究小说的主题,把同学们的所学所思都提炼出来,深化对《红楼梦》的认识。
《红楼梦》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必修下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活动1:《红楼梦》内容的标识——回目一、活动导入回目较之小说内容,只是“微言”,但其中蕴含的“大义”却不容忽视。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回目里可谓是煞费苦心,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它与小说主体一起共同承载着他的思想。
二、活动目标1.了解回目的来源、演变、作用、文化意蕴。
2.学习通过回目了解《红楼梦》的故事主线。
3.学会通过回目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活动过程1.了解回目的相关知识2.了梳理展示《红楼梦》的故事主线3.分析《红楼梦》回目的情感功能(1)找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含“一字评”的回目,并分析作者这样“炼字”的意图。
(2)思考:这些“字”都是从正面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吗?一语定性型:表现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有一种明确态度。
四、活动小结回顾以上把握文章内容与观点的流程,回忆巩固本次活动重点。
五、活动拓展运用回目的相关知识,为《祥林嫂》这篇课文取一个回目。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回目,它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呢?写一篇读书笔记。
活动2: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一、活动导入阅读《红楼梦》前五回有什么感觉?有哪些阅读困难?故事——神秘魔幻,有迷失之感。
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让我们梳理前五回内容,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
二、活动目标1.梳理展示《红楼梦》前五回内容。
2.通过对内容的大分类、大梳理,大体了解整本书的大布局。
3.初步理解前五回的大预言作用。
4.梳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主要人物关系。
5.在社会背景下把握人物关系,在人物关系中理解人物性格。
三、活动过程1.梳理第一回神仙故事和现实故事,体会作者用意2.分类、梳理第贾府布局及人物关系(1)上网查找宁、荣二府建筑布局不同的平面图,试作比较、辨别,然后确认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看看有什么发现?(2)上网查阅《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然后用图表分类、梳理宁荣两府的男丁、女眷。
第一,要找到原文证明;第二,从家族嫡长子、嫡长孙的子嗣生育情况和不同家族间的姻亲、婚配情况来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提示:了解家族或宗亲的关系:一是看嫡长子、嫡长孙子嗣的生育情况;二是看不同家族间的联姻、婚配情况。
微专题任务单:欣赏《红楼梦》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欣赏《红楼梦》人物创作的诗词——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七单元大单元微专题学习情境任务《红楼梦》中的诗词独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要描写一群很聪明且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还要把各人之所作写得诗如其人,符合其个性、修养、特点,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
而曹雪芹笔下才情四射的女子们,竟能提笔成诗,令人感喟。
完成任务单中的活动,理解诗词的含义并从中体会人物的情趣和性格特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并撰写诗词短评。
学习目标1.理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思。
2.体会《红楼梦》中诗词的妙用。
自学过程◆问题导学一、了解海棠社的相关信息1.阅读第三十七回,为海棠诗社的建社过程画一个流程图。
2.阅读第三十七回,梳理海棠诗社初始成员及其别号、身份。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阅读第三十七回,重点阅读两首海棠诗,从写作背景、宝钗和黛玉的身世深入体会不同人物诗作体现出的性格与思想。
李纨评定:“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潇稿);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宝玉认为:“蘅潇二首还要斟酌”,为黛玉抱不平。
你是如何看的?2.阅读第三十八回,海棠社成立后,史湘云也加入,她和宝钗议定诗题,邀请贾母等赏桂吃蟹。
黛玉作了三首菊花诗,包揽了第一、第二、第三名,读读这三首诗,分析其包揽前三名的原因。
3.在作完菊花诗、吃蟹赏桂之际,宝玉先吟成一首螃蟹诗,接着黛玉也吟了一首,但她觉得不好,一把撕了,随后宝钗说她也勉强了一首。
阅读她的诗,体会她的思想感情。
4.阅读第七十回,重点阅读黛玉和宝钗创作的《咏絮词》,体会二者不同的内心世界。
5.阅读黛玉创作的《葬花吟》,品味她哀婉凄切的情感。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读诗始怜梦中人且以诗词话钗黛——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读诗始怜梦中人且以诗词话钗黛——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整理小说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把握其不同的风格特征,尝试撰写诗词短评。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主要人物创作的诗词,借助形象思维挖掘诗词的深刻内涵,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词中显露出的人物情趣和性格,发掘小说的深层意蕴。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古典小说借助诗词表现人物形象的创作传统,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品鉴诗词,发掘其中显露出的人物的情趣和性格,借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小说中人物创作的诗词的作用,发掘小说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归纳整理、分析比较、讨论分享、读写一体。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读《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杰作。
周汝昌先生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
”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的重要手段,也预示着大观园百花凋零、风流云散的最终结局。
要想深入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我们须得从他们的“才华”入手,深入研读作品中人物创作的诗词。
我们在本专题中该学习哪些诗词?又如何学习呢?同学们在课前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作品中人物创作的诗词(如咏海棠、菊花诗、螃蟹咏等)都梳理出来,通过泛读——精读——研读逐步深入,有所侧重地进行鉴赏与探究。
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由于与大量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合,《红楼梦》的人物都洋溢着浓厚诗情,《红楼梦》这部写实性作品也处处流露出诗情雅韵,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在本专题的研讨与交流课上,我们将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例,去尝试深入研读小说中人物创作的诗词,发掘其作用。
在此也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钗黛二人是全书最重要的女性形象,可是其他人物都各有判词,此二人却合用一首判词,这样的“惜墨如金”实在不符合常理,作者这样设计会不会另有深意?如果经过阅读探究,我们明白了诗词对塑造钗黛二人形象的作用以及作者在诗词中寄托的深层意蕴,同学们能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书中其他人物的诗词作品的作用吗?相信在诗词的点化下,同学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二、德才不兼是钗黛,一曲红楼各自哀——从判词说起回顾薛林二人判词,锁定二人不同的性格与命运。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一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节;2.理解《红楼梦》背后的文化内涵;3.能够初步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思想;2.《红楼梦》的人物形象;3.《红楼梦》的词语、典故和文化内涵;4.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2. 如何理解和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3. 如何理解和分析《红楼梦》的词语和典故;4.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背景知识1.引入: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引入的方式,简单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评价该作品。
2.优秀片段欣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红楼梦》的文化内涵,老师可以选取该作品的经典片段进行欣赏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3.思考问题:针对该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第二课: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1.导读:简要介绍该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内容。
2.文本分析:老师可选取一些关键段落,让学生尝试分析该段落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讨论活动: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思考。
4.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阅读一定篇幅的小说,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第三课:典故和文化内涵1.导读:简单介绍该作品中出现的典故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2.词语解释:选取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典故,向学生解释其意义和涵义。
3.文本分析:让学生阅读一些典故或词语出现的段落,并分析其与该小说的紧密关联。
4.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一些与该作品相关的词语和典故,并进行简单的研究和总结。
部编本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及“教学提示”二、学习目标:1.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2.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学习并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情节梗概的概括方法,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从而提高筛选信息、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红楼梦》的水准,整体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理解、赏析并把握《红》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艺术手法及其效果,体会并品味《红楼梦》中的隐喻、诗意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感受《红楼梦》的魅力,体会其悲剧意蕴,并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管理的智慧。
反复阅读品味,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5.了解、积累并掌握曹雪芹、《红楼梦》的文常并能在现实场景中加以灵活运用;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文学、文化常识;6.练习人物评论的写作,学习有理有据地议论说理,从而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三、学习过程:(一)任务一:弄清人物关系任务准备:《红楼梦》全书,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阅读前5回。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
请参看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部分,自己画图表示贾府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上课交流讨论。
在此图基础上,把《红楼梦》中其他人物可以也加入人物关系表中,如下面这些人,加的人越多越好。
甄士隐、贾雨村、史湘云、刘姥姥、香菱、秦可卿、袭人、晴雯、紫鹃……(二)任务二:了解主要人物任务准备:通读《红楼梦》前80回。
重点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宝玉挨打》,《黛玉葬花》,《香菱学诗》等相关章节。
1.林黛玉(1)自读《林黛玉进贾府》。
根据文本,画出贾府的简要布局,并梳理出林黛玉依次见到了哪些亲人?思考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能否互换,说说你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七: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的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词朗诵,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鉴赏《红楼梦》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学重点诵读、品味、鉴赏。
教学难点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贾宝玉《咏白海棠诗》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
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
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
“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
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
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顰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
“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
“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
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2.《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
这节课我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的某一首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展示你们的赏析短文。
要求:每一组派出2到3位同学,上台展示你们组的探究成果,其中一人朗诵,一人(两人)展示鉴赏文字。
二、《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以下鉴赏示例均来源于网络,略有改动)●鉴赏示例一顾影自怜,多愁善感——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多愁善感”已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词。
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
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
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
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景萧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由于自己病情渐重,更由于环境的冷酷,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独立的态度,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更加消沉了。
如果说《秋窗风雨夕》的愁情是凄冷、萧条的秋风秋雨带来的,那么明媚的春光总会给人一丝希望吧?然而,黛玉的伤春之作竟比悲愁更加凄苦悲凉。
她的《桃花行》和《唐多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忧伤隐痛的哀音,描绘了林黛玉终至命薄如桃花柳絮,接近泪尽夭亡。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这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
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国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
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更清楚地表明了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愁。
她在《唐多令》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首缠绵悱恻、幽怨凄美的词,句句似在咏柳絮,字字实在写自己,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
宝钗也有咏柳絮的一首词,但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与黛玉柳絮词低回的调子迥然不同,充满了春风得意的乐观情绪,更是掩不住她期待青云直上的得意神情。
同为咏柳絮,两者相比,更衬托出了黛玉的无尽哀愁。
这种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在黛玉的《咏白海棠》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咏白海棠》诗中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是多么的凄楚。
“娇羞默默同谁诉”是作者对自我心灵的真情独白,说明她有满腹的心事,但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即使对自己的知音宝玉也羞于启齿,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鉴赏示例二西江月·批宝玉二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
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
“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
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
两首词采用的是正文反作的方法,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
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
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
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
“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
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
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
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词集中地表现了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鉴赏示例三判词“可叹停机德”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这首判词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
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
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
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
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止看的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
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
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
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
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
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
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
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
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
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
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
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
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
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
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
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天折。
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鉴赏示例四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首判词说的是王熙凤。
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
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
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
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
”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
王熙风实际上是荣国府日常生活的轴心。
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秦可卿出丧时,她协理宁国府,就是在读者眼前进行了一次典型表演。
从千头万绪的混乱状态中,她一下子就找到关键所在,然后杀伐决断,三下五除二,就把宁国府里里外外整顿得井井有条,真有日理万机的才干如果她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政治家。
然而她心性歹毒,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克扣月银,放高利息贷款,接受巨额贿赂,为此可以杀人不眨眼,什么缺德的事全干得出来,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