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在场声音的消抹——库切小说《内陆深处》解读
走进他和他的人评库切的小说创作
走进“他和他的人”口外国文学研究走进“他和他的人”——评库切的小说创作李嘉娜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在国内已翻译出版了6本。
库切至今写了包括小说在内的20多本书,其影响是全球性的。
由于南非特殊的历史背景,殖民主义与殖民地的主从关系,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国民性,一提起南非很容易引起人们对它受屈辱、受奴役的历史地位的同情和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的生长环境与小说中的背景是作品重要的意义指向,也是一般读者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定势,因此许多人倾向把库切的作品放置在南非——他的家乡来认识把握。
库切的作品往往能超越特定的时空界限而走向永恒,所以他是当今世界一位有深刻思想、独到眼力的大师级的作家。
1、对人类理性主义的深刻反思库切的许多作品虽然以他的故乡南非作为背景而展开,但并不仅仅局限在对这个地方的历史和今天状况的申冤呐喊,他更多的是站在一个跨越时空界限的制高点上反思和拷问世界的主体文化——人类理性主义文化的人文本质。
所以,库切的作品是对人类理性主义的重新审视,并对人类理性主义提出90r质疑。
比如库切的小说《耻》,其主人公卢里教授引诱学生梅拉妮通奸似乎是小说的主要情节,因为这件事有违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不可饶恕的过错。
但是叙述者的笔触并不仅限于这件事上,而是以此为契机生发开来,深入到理性社会机制内部进行一场深刻的追思和拷问,由此暴露出更加羞愧的人类理性之“耻”。
请看这一事件背后演绎出的其它故事:当卢里听完学校委员会宣布对他的投诉后“深深地吸了口气”,说道:“我认为委员会成员的工作都很忙,没必要对一个不会有不同说法的事件炒冷饭。
我承认自己对两项指控都有罪。
判决吧,这样大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①卢里承认错误的态度和语言都很干脆利索,但委员会成员似乎“兴致正高”,哪肯把他轻易放掉,一个副校长开口道:“让我再问一遍:要是请个熟悉程序的人来代表你,这样不是更好些吗?”看到这里人们会忍俊不禁:在这个桃色事件中谁会比当事人卢里更清楚事件的“程序”?他有必要请人替他讲清“程序”吗?且他已经明确表态了,可校方还需要听什么样的“程序”才能满足呢?库切在这里让叙述者讽刺了理性社会的不“理性”。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
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祖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
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
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荻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有限,而以良种西城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
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城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
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
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
库切小说人物被压迫他者的沉默与伦理重构研究
64库切小说人物被压迫他者的沉默与伦理重构研究■陈 敏/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南非当代作家约翰·麦斯威尔·库切基于对南非历史和当下形势的深刻认识,以作品发声,再现“他者”他者化的过程。
本文从受压迫黑人的“沉默”与伦理重构、受压迫女性的“沉默”与伦理重构、动物“他者”的“沉默”与伦理重构三个方面出发,探究库切作品中被压迫“他者”的“沉默”与伦理重构,分析种族主义对个体发展的毁灭性影响。
关键词:库切 他者 沉默 伦理重构“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他者”是指除自我以外的所有的人和事,不管它能不能被看见,能不能被感知,只要是脱离自我的存在都可以称之为他者。
而在西方后殖民理论中,通常将西方人称为“自我”,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的世界,比如非洲黑人,称为他者。
自我依靠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和他者区分开来,正如善区别于恶,好区别于坏,自我的建构依赖于对他者的否定,可以说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
他者代表了边缘、下属、低级、被压迫、被剥削、被排挤的状况,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学中被广泛应用,库切认为,自我通过消灭“他者”的他性对他们进行同化,即对“他者”进行他者化。
为了还“他者”以声音,还世界以和平,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提倡一种对“他者”绝对负责的伦理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被压迫“他者”的沉默现状殖民统治下,“他者”为弱势群体,这些人物在殖民主义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下,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折磨,库切系列文学作品中“他者”角色经常是精神失常或身体有缺陷的弱势群体,评论者认为库切作品中“他者”经常处于某种消极不抗争的状态,所以经常被看作是对被压迫现状保持沉默的逃避者。
(一)西方语言未能揭示沉默的真谛南非后殖民时代背景下,“他者”对自身受到的压迫保持沉默,但关于“他者”的沉默有不同意见,部分作家认为他们沉默是对压迫的默许,不反抗、不发声即代表接受,沉默即代表默认,代表无能,代表软弱,代表绝望,但他们不知道沉默也代表反抗,代表智慧,代表坚强,代表希望。
库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生态书写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zhou University
Vol.43 No.5 May 2021
库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生态书写*
高薇
(淮 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安 徽 淮 北 235025)
摘 要:荷裔南非作家库切在其小说创作中描述了由种族隔离制度引发的南 非 种 族 矛 盾 问 题,展 示 了 帝 国 离
演 讲 亦 可 称 为 训 诫 的 方 式 ,在 姿 态 上 对 非 洲 和 西 方 世 界 中 广 泛 存 在 的 陈 规 陋 习 进 行 无 情 的 训 斥 和 揭 露 ,体 现了鲜明的先锋性与革新精神。这注定了这部作品能更直白地融入库切的 身 体,透 彻 地 表 达 出 库 切 对 动 物 、种 族 、爱 欲 、邪 恶 等 问 题 的 理 性 批 判 。
从 道 德 出 发 的 动 物 权 利 主 义 符 合 后 现 代 伦 理 学 观 点 :道 德 是 对 存 在 的 一 种 超 越 。 一 般 认 为 ,物 种 压 迫 常常与种族压迫、性别压迫、阶级压迫以及所有基于差异的压迫有着千丝万 缕 的 联 系,甚 至 可 以 说 是 一 丘 之貉。因而《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这部作品是思辨录形式的实验 文 本,将 人 物 设 定 为 作 家,采 用
《耻》是一部反思南非种族制度所导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历史文本,叙述 了 白 人 文 化 在 殖 民 主 义 消 退 时 期 所 遭 遇 的 命 运 之 耻 。 《耻 》在 一 系 列 的 耻 辱 事 件 中 ,描 写 了 处 于 历 史 转 型 时 期 白 人 与 黑 人 角 色 的 转 换 。 小 说 虽 然 在 行 文 上 极 力 淡 化 人 种 等 差 异 ,但 白 人 女 性 遭 受 黑 人 男 性 强 奸 的 个 体 性 事 件 ,不 可 避 免 地 涉 及 了
库切作品的叙述者和叙述声音分 析
物 。 ……他 有 一种 特 殊 的社 会 文化 联 系 , 经 常超 越
基金项目 : 黄 山 学 院校 级 科 研 项 目( 2 0 1 3 x s k 0 2 1 ) 阶段 性 成果 作者简介 : 汪正平( 1 9 6 8 一) , 安 徽 宣城 人 , 黄 山 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 副教 授 , 研 究方 向为 现 代 西 方 文 论 、 外 国 文 学批 评 。
・
5 6・
黄 山学院 学报 址, 电话号码 等 等。l 引 加
2 0 1 3血
作 者 的控 制 。他 往往 强迫 作 者按 一定 方 式 创 造 权 力 的强 弱 , 所 起 作 用 的
从 例三 开 头 一 句读 者 能 明 显 看 到 叙 述 者 的身
汪 正 平
( 黄 山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安徽 黄 山 2 4 5 0 4 1 )
摘
要: 以西 方经 典叙 述 学对叙 述 者和叙 述 声音 的 划分 为理论 依据 , 通过 对库 切 多部作 品 的细读 分 析 ,
充分 展 示其 叙 述 的复 杂性 , 并 兼顾 剖 析叙 述 者 与 小说 主 题及 其 他人 物 之 间的 关 系, 进 一 步挖 掘 其 作 品 中丰
者就 不 会 有故 事 , 因 此叙 述 者对 于 叙事 文 本 来说 必 不 可 少 。一般 来说 , 所 谓 叙述 者 就 是文 本 作 者安 排 的讲 故 事 的人 , 是 出现 在 叙事 文 本 中 的话 语 。赵 毅 衡在 《 苦恼 的叙 述 者 》 中说 : “ 叙 述 者是 任何 小 说 、 任 何 叙 述 作 品 中 必 不可 少 的一 个 执 行 特 殊 使 命 的人
论语言_社会和身体层面上爱的相互性_再读_内陆深处_薛武
库切在以前作品中也许只是暗示建立于相互性 前提下的爱的重要,在最新出版的《夏日》中,库 切 破 天荒地提出了阴阳观念,借情人茱莉 亚 之 口,明 确 说 出自己对真爱的看法:真爱需要男女“融 合,如 阴 阳, 如插座 和 插 孔”(Coetzee 2009:81)。 这 一 针 见 血 地 指出了相互性对于爱极端重要。
作者简介:薛武,江 苏 省 扬 州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讲 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英 语 文 学 。 电 子 邮 箱 :wuxinhuiyan@163.com
度出发挑战后现代主义的局限。 罗迪看出了 小 说 的 核 心 所 指,所 有 库 切 小 说 都
充斥着困惑、彷徨、失败,不过,所有 主 人 公 都 追 寻 和 谐,语言层面、身体层面、自然层面、社 会 体 制 层 面 和 文化层面上的 和 谐,比 如 《敌 手 》中 苏 珊 对 星 期 五 的 解读欲望,《等 待 野 蛮 人 》中 行 政 长 官 对 蛮 族 女 孩 的 呵护和爱欲以 及 生 态 描 写,《耻》中 卢 里 与 学 生 梅 拉 尼的关系 和 《慢 人 》中 伊 丽 莎 白 对 保 罗 强 烈 的 控 制 欲,正因如此,大家才能从各个层面上 对 库 切 的 小 说 进行解读。不 过,似 乎 大 家 都 忽 视 了 这 些 问 题 的 核 心,那就是爱的问题,尤其是相互 性 与 爱 的 关 系。 库 切的 每 部 小 说 都 充 满 最 深 邃 的 哲 思,同 时 也 深 藏 对 于相互性前提下爱的渴求。
文学:复活学习资料(强化练习)
文学:复活学习资料(强化练习)1、问答题请简述玛丝洛娃的身世经历。
正确答案:玛丝洛娃是一个未婚女农奴的私生女,三岁时母亲过世,被两个老小姐收养,在两个老小姐的影响下,成了半个侍女,半个养女。
十六岁时,爱上了前来度假的两个(江南博哥)老小姐的侄子聂赫留朵夫,两年后,被即将奔赴战场的聂赫留朵夫诱奸怀孕,结果被赶出家门,最终沦为妓女。
2、问答题简述马斯洛娃从拒绝涅赫柳多夫到接受西蒙松爱情选择的经过。
正确答案:探监时,涅赫柳多夫的求婚让她认为他是为了赎罪才这样做,所以愤然拒绝。
后来他为她奔走上诉,她又重新爱上他,但是不愿意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幸,依然没有答应他。
在流放途中她遇到政治犯西蒙松,他正直善良,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才爱她的,而且认为她是个不平常的女人,所以她最终选择跟了西蒙松。
在押赴西伯利亚的途中,玛丝洛娃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
这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任过乡村教师,并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
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
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于是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3、问答题简述马斯洛娃被涅赫柳多夫抛弃沦落妓院的经过。
正确答案:马斯洛娃被女主人赶出门之后,在一个警察局长家做了使女,局长一味地调戏她。
不久,她分娩了,孩子也死了;在林务官家当佣人时遭到强奸;在一个太太家做女仆也受到骚扰。
她的姨母让她到自家的小洗衣店当洗衣工,她又怕苦怕累。
她也曾爱过一个店员,可店员不辞而别了。
于是她借酒浇愁,走投无路,落入了妓院。
玛丝洛娃十八岁时,被聂赫留朵夫诱奸并怀孕,最终被赶出庄园。
为了生存,她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
后来到乡下生下的孩子也死了。
她习惯于饮酒作乐的生活,不安于作苦工,最后她交出公民证,住进了基塔耶娃妓院。
4、问答题简述玛丝洛娃被错判的经过。
正确答案:在审讯中,法官们或忙于私事,或心情不佳,或酒醉未醒,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走出洞穴追寻自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走出洞穴追寻自由库切的批评者,似乎都对他文本的创新性充满敬畏。
这一点,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他的文本贯通了对欧洲的文学和哲学传统的继承。
同时,批评家们习惯于纠缠在库切的小说是否部分属于殖民主义话语的问题,而看不见库切运用精心构制的寓言所描绘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实际上,他的主题都是从流血的严酷事实中提炼出来的。
———戈迪默为《关于J.M.库切的批评视野》一书所作的序言那些被铁链锁着的岩洞里的人,他们面向身前的岩壁,身后是他们无法看到的光源。
他们只注视着光线透在岩石上的影子,并试图发现这些影子之间的关系,直到有个人挣脱了脚镣,回身看到了太阳。
———柏拉图我不是一个共同体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先知,我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就像每个锁链缠身的囚徒一样),构建那些摆脱锁链、转脸看到光芒的人的表达。
———库切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三个著名的比喻,日喻说、洞喻说和线喻说。
前者讲的是善的定义,线喻说类比的是知识与意见的分野;洞喻说隐含的是,人们好比是被关在洞穴中的囚徒,关于世界的认知受到很多束缚和限制,只有摆脱这些,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知识,从而达到善。
按照英国著名柏拉图研究专家梅林的说法,洞喻说是《理想国》最核心的部分。
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家或者存在主义者们,也把走出“洞穴”当成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决不要把库切对柏拉图的引用当做是无意的。
事实上,对这个第二次获得布克奖时只接受电子邮件采访的作家来说,慎言谨行是他的风格,他对自己的这个定义,其实是理解他的生活、他的作品乃至他的思想的关键。
去年10月2日早晨,芝加哥当地时间六点,斯德哥尔摩方面打电话通知库切,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
库切对获奖十分意外,上个秋季学期,他投身在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两门课,其中之一就是和哲学家乔纳森·利尔(Jonathan Lear)合开的柏拉图研究,甚至已经不记得诺贝尔奖在这个时候颁布。
库切不是萨特,也没有像前两次获布克奖时一样拒绝出席颁奖仪式,而是答应远赴斯德哥尔摩,并在2003年12月7日当地时间下午五点半发表题为《他和他的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主体性的消融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解读库切小说中的主体性思想
一
、
序言 :
二 、主体 性 的压迫
后 殖 民社 会 或 国家 主要 指 那些 二 战后 在 政 治上 和 经 济上 取得 独 立 的前 殖 民地 或半 殖 民地社 会 或 国
在后 殖 民语 境 中 , 体性一 直 以来是 一个 很重要 主 的 概念 , 据黑 格 尔和 萨 特 的定 义 , 根 主体性 在 这 里 主
对 于 自己的祖 国 同胞 由于 这 些 问题 的存 在 所遭 受 的
体 , 他者 则 主要 是作 为其 对 立面 而 存 在 , 其 存 在 而 是
的基础 。其 中 , 主体 意 味着理 性 , 威 , 权 中心 , 势 , 优 是 主导 一切 的 力量 ; 他 者 , 而 正如 博 埃 默所 说 的 , 指 主 “ 导 性 主体 以外 的一 个不 熟悉 的对立 面 或否定 因素 , 因 为 它 的存 在 , 体 的权 威 才 得 以 界定 。 [{¨即他 者 主 ”] 1呻 与 主体性相 对 , 代表 的是一 切 非理性 , 边缘化 , 其 被 处 于弱 势 的 , 引导 , 压迫 , 至被掠夺 的个 体 实 , 被 被 甚 其 通观 库切 的作 品 , 我们 不难 发现 在其 作 品中普遍 存在
的 调停 人 , 我们 的救 星 , 此 , 了枪 , 面 的世 界 是 因 有 外
个 白人 女性 , 拥有 相对 于黑人 星期 五来 说 的白人 主
体性地 位 , 并确 实想 方设 法想 用西方 的文 明去 教化星 期 五 , 而 作 为一 名女 性 , 又 与 星期 五 同属 于 一个 然 她 阵营 , 都是 西方 白人 男性 眼 中的他者 。正 如弗 洛伊德 就 曾把 妇 女 比作 “ 暗 的大 陆 ” 这 个 比喻 “ 好 不过 黑 , 最 地说 明 了在 白人 男 性心 目中 , 在妇女 与殖 民地 民族之 间存 在着 一种 内在 的相 似性 。他 ( ) 她 们都 处在 边缘 、 从 属 的 位 置 , 被 白 人 男 性 看 作 是 异 己 的 他 都 者 。 [(。 因 此 当 她 要求 作 者福 写 出关 于 她 的真 实 ”5m ] ’
库切小说的动物意象、女性话语与人文关怀
性话语 、 人文关 怀对抗弱 肉强食 、 冷漠异化 的南 非
因此研究 库切 的作 品不应脱离南 非具体 的历史语 境 。 《 ” 铁器 时代 》 是 如此 。它 取 材 于 18 更 95年
至 18 9 9年间 的种族骚 乱 : 非当局宣 布 国家 进入 南
社 会现 状 , 对人 与他人 、 与其他 生命存在之 间的 人
著 名南 非 作家 库切 的作 品风格 多 变 。现实 主义 、 意识 流 、 幻现 实主义 、 言叙 述 等艺术 表 魔 寓 现手 法 出现在 他 不 同时期 的作 品 中 , 至 在一 部 甚
结构 精致 、 对话 隽永 、 辨深 邃 的文 风 , 不 留情 思 毫
反思 自我与他者 的关 系 , 南非 乃 至整 个人 类 面 对 I 临的重重 社 会 危 机 与精 神 情 感 危 机 做 出深刻 反 省 。本文从 小说 的 动物 意象 人 手 , 过对 这些 意 通 象的梳理整合 , 瞥视潜藏 于文本 的社会 自然法则 。
te te t o r so e h ma si o c r s wi e l ic ure a d itr-e s n l a d i trs e is c r z e atmp s t e t r u nitc c n e n t f mae d s o s n n e — ro a n n e -p ce ae h p -
库切《内陆深处》的狂欢化色彩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库切《内陆深处》的狂欢化色彩黄永文 湖南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是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库切的作品《内陆深处》,该作品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理想,通过怪诞的人物形象、粗野与优雅交织的叙事语言、颠倒错置的时空秩序等具有狂欢化色彩的书写展现了库切对南非殖民历史的反思和解剖。
关键词:库切;巴赫金;狂欢化;殖民作者简介:黄永文,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88-03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是建构在欧洲古老的狂欢节文化基础之上的。
狂欢节文化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了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可以反叛权威、对抗等级,自由的对话与谐谑。
而文学的狂欢化来源于狂欢化的生活感受和对狂欢节生活的真实再现,例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都直接展现了狂欢节生活的某些方面。
这些小说中充满了对神圣经典的讽刺模拟,对宗教仪式的滑稽演绎,对崇高形象的揶揄、挖苦、颠覆等。
文明的逐渐发展,狂欢节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边缘化甚至慢慢消失,文学作品中的狂欢化色彩就主要体现在狂欢化的世界观和思想方式上了。
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的狂欢化既然是由狂欢节生活的符号化和语言化而来,那么文学作品的狂欢化也就离不开狂欢节的种种仪式、结构、形象、语言、时空体等因素的渗透和影响。
库切本人很推崇巴赫金的理论,在自己的文论中反复提到过巴赫金。
在《陌生的海岸》这本论文集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一书的。
在该论文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他认为“复调小说”的理论是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的作品时提出的一种文本分析理论,认为对话概念的优势在于“没有主导的、中心权威的意识,因此不会有任何一方声称是真理或权威,有的只是争论的声音和对话”[1]。
同时,库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也融入了巴赫金的复调和狂欢化理论,他的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在异于现实生活的“第二世界”中活动,人物大都有着相互矛盾的双重人格。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董亮#内容提要:库切对南非的复杂感情可以具体概括为“卡鲁情怀”。
这种情怀具有双重维度:既包括库切依恋卡鲁农场和卡鲁地貌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一种社会属性维度,即作家反思其祖先在南非的殖民历史和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
卡鲁情怀两个层面的张力是他早中期作品的重要叙事线索之一。
从文学生产的角度看,库切这位% “情”之士,写就的《雅各•库切之叙述》《内陆深处》《迈克尔• K的生活和时代》等作品,在 主题上都是对南非历史和现实的无“情”批判之作;在文学生产过程中,作家运用审美调解,使这些作品颇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因此,研究作家的卡鲁情怀与他早中期作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库切;卡鲁情怀;文学生产;审美调解A bstract:J.M.Coetzee’s paradoxical feelings about South Africa can be summarized as Karoo complex,which involves both the novelist’s attachment to his family farm in the Karoo as well as the landscapes of the Karoo, and his criticisms on Afrikaners’colonial history and the policy of apartheid. These tensions are integrated into one important narrative clue in Coetzee’s early and middle writing care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of Jacobus Coetzee”,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and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from a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aesthetic medi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justify the assumption that all these novels are written out of the novelist’s Karoo complex, which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etzee’s life and his writing.Key w ords:J. M. Coetzee;Karoo complex;literary production;aesthetic mediation **[基金项目h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戈迪默和库切的家园书写 比较研究"(20YJC752004)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兰州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资助。
库切:何谓经典——一个经典演讲
库切:何谓经典——一个经典演讲库切:何谓经典——一个经典演讲转载自:《外国文艺》2007年第2期作者:库切译者:吴可编辑:学妹作者: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 ),南非作家,1940年出生在开普敦的一个南非荷兰人家庭,伴随库切长大成人的是南非日益严重的种族隔离政策,从而让这个敏感早熟的白人少年因种族、信仰和生活习惯上的诸多差异而受到排挤,备感孤独。
库切1972年开始创作,之后便佳作连连,2003年10月2日,库切摘得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纳丁·戈迪默((1991年获奖)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南非作家。
1944年的10月,同盟国的军队正在欧洲大陆鏖战,而德国人则不断地空袭伦敦,56岁的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此时却在伦敦维吉尔协会发表了他就任会长的演说。
艾略特的演说并没有提及战争的情况,仅一次——含糊其词、颇有节制、以他最上乘的英国绅士风度——提到这个“当前的突发事件”使他难以找到为这次演讲而需要的参考书;他正是以这种方式提示他的听众,无论目前欧洲的战况多么混乱,仍有观点认为在欧洲漫长的生命中,它仅是个小问题而已。
演讲的题目为《何谓经典》,旨在就艾略特曾经提出的一个论题重展论述:即西欧的文明是一个统一的文明,其流传源于罗马的罗马教和神圣罗马帝国。
因而其最原始的经典应源自罗马史诗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每当对这个问题被重新讨论时,一位知名的权威人士便要对其重开论战。
1944年,作为一名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出版者和文学评论家,可以说这位先生在英国的文学界已占据了支配的地位。
这位先生将伦敦视为英语母语世界的大都市。
他的羞却低调掩盖了他内心坚定冷酷的意志,不知不觉中他使自己成了那个中心的权威发言人。
现在,他以大都市人、罗马帝国和罗马人的专横口吻在为维吉尔争辩着。
除此之外,以其自身的卓越而表现出的傲慢恐怕连维吉尔本人也难以认同。
《何谓经典》一文并非艾略特最上乘的评论文章,这篇演讲稿从头至尾已变得有些矫揉造作。
湖南省邵阳市西中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邵阳市西中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光的味道已经好几天没出太阳了,他的心情也差到了极点。
自从关到这里之后,他对阳光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
下午,天气突然放晴,有阳光透过铁窗的栅栏,斜射到冰冷的水泥地面上。
看到阳光,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过一抹神采。
他霍地站起身,快步跑到铁窗前,朝着阳光照进的地方拼命吸了吸鼻子。
尽管室内的空气有些污浊,但他还是闻到了那种暖暖的阳光味道。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阳光有种特殊的偏爱。
无数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提着篮子,跟在母亲身后,挖野菜、拾麦穗、摘豆角……温暖的阳光洒在他和母亲身上,带着一种田野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那味道好闻极了!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阳光,喜欢那种淡淡的阳光味道。
上学后,他坐在了临窗的位置。
每每听课走神或是昏昏欲睡之时,只要用力吸吸鼻子,闻一闻窗外阳光的味道,便顿感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或许是阳光给了他自信和力量,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内的一所重点大学,并于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省城的一家大型企业。
到企业上班后,他依然是那种风风火火的阳光性格。
两年时间,他就由一名普通员工提升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不太爱讲话,但很能干,很会体贴人。
婚后的日子过得很平淡,也很温馨。
妻子知道他喜欢阳光,就特意在不大的院子里拴了一根铁丝,只要一遇晴天,就把家里的被子一一摊在铁丝上晾晒。
晚上,他躺在暖乎乎的被窝里,嗅着清新的阳光味道,感到异常的幸福和温暖。
有了阳光的滋润,他在事业上干的特别顺。
几年时间里,他由部门经理到行政总监,再到副总经理,最后又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
记得荣升总经理那天,妻子炒了几个他最爱吃的菜,陪着他在院子里坐了很久。
午后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背上,很舒服、很惬意。
当时妻子都说了些什么,他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妻子再三叮咛他——当领导了,平时工作忙,记住要多在外面晒晒太阳,因为在太阳底下心里才能亮堂!他知道,妻子最了解他的个性,让他晒太阳是想告诫他要光明正大的做人。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走出洞穴追寻自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走出洞穴追寻自由库切的批评者,似乎都对他文本的创新性充满敬畏。
这一点,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他的文本贯通了对欧洲的文学和哲学传统的继承。
同时,批评家们习惯于纠缠在库切的小说是否部分属于殖民主义话语的问题,而看不见库切运用精心构制的寓言所描绘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实际上,他的主题都是从流血的严酷事实中提炼出来的。
———戈迪默为《关于J.M.库切的批评视野》一书所作的序言那些被铁链锁着的岩洞里的人,他们面向身前的岩壁,身后是他们无法看到的光源。
他们只注视着光线透在岩石上的影子,并试图发现这些影子之间的关系,直到有个人挣脱了脚镣,回身看到了太阳。
———柏拉图我不是一个共同体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先知,我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就像每个锁链缠身的囚徒一样),构建那些摆脱锁链、转脸看到光芒的人的表达。
———库切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三个著名的比喻,日喻说、洞喻说和线喻说。
前者讲的是善的定义,线喻说类比的是知识与意见的分野;洞喻说隐含的是,人们好比是被关在洞穴中的囚徒,关于世界的认知受到很多束缚和限制,只有摆脱这些,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知识,从而达到善。
按照英国著名柏拉图研究专家梅林的说法,洞喻说是《理想国》最核心的部分。
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家或者存在主义者们,也把走出“洞穴”当成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决不要把库切对柏拉图的引用当做是无意的。
事实上,对这个第二次获得布克奖时只接受电子邮件采访的作家来说,慎言谨行是他的风格,他对自己的这个定义,其实是理解他的生活、他的作品乃至他的思想的关键。
去年10月2日早晨,芝加哥当地时间六点,斯德哥尔摩方面打电话通知库切,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
库切对获奖十分意外,上个秋季学期,他投身在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两门课,其中之一就是和哲学家乔纳森·利尔(Jonathan Lear)合开的柏拉图研究,甚至已经不记得诺贝尔奖在这个时候颁布。
库切不是萨特,也没有像前两次获布克奖时一样拒绝出席颁奖仪式,而是答应远赴斯德哥尔摩,并在2003年12月7日当地时间下午五点半发表题为《他和他的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就地委身于 自家男仆 亨德里 克 , 而亨德 里克却 对她 没有
一
侵南非那一刻起 , 南非便 沦陷为荷 兰 的殖 民地 。后 英 国入
侵, 随即 占领 了南非 最好 的地 方 。无 奈 , 尔人便 不 得 已 布
丝温柔 , 反而怕 遭受 谋杀 的牵连 而携 妻逃 离农 场 , 玛 把
收 稿 日期 :0 1— 2— 8 2 1 0 1 作者简介 : 敏 (9 6 , , 士研究 生 , 吴 1 8 一) 女 硕 研究方 向 : 美文 学 ; 莎烈 ( 9 3 ) 女 , 授 , 究方 向 : 美文学 和 英 王 15 一 , 教 研 英 西方 文学批评 。
争 的张力 ; 它还体 现了苏珊 ・ 兰瑟在其 《 构 的权 威 : 性 虚 女 作 家与叙 述声音》 书 中所 提 出的观点 : 女性 声音 ( 书 一 “ 本 中仅 仅指叙述 者语言形式上 的性别 ) 际上是 意识形态 斗 实
争 的场所 , 这种意识形态 的张力是 在文本 的实 际行为 中显 现 出来 的。 _ 《 ” 3 内陆深处》 就是 这样一 部既 体现人 物 内心 愤 懑的抗 争 , 也体现父权制 意识形 态对女性 弱小 声音 的消 解 的小说 。本 文将从 女性 在现 实 中被“ 消抹 ” 日记体 小 和
中 图 分 类 号 :16 4 I0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7—7 1 ( 0 10 0 6 10 1 1 2 1 ) 3— 0 9—0 3
“ 述声 音” 叙 为叙事 学理 论 中的一 个重 要命 题。 以韦
恩 ・ 布斯为代表的经典叙事学家 曾对叙事 中“ 述声音” 叙 做 出过充分的阐释 ; 巴赫金在他 的“ 会学诗 学” 社 中还 创造 出 “ 双声 ” 话语这一术语来表明叙述 者的声音可 以包含在作者
说这 两个 方面探讨 女性身体在场 的同时和声音 的“ 消抹” 。
一பைடு நூலகம்
、
女性身体 的在场 , 声音 的被 消抹
想 , 小说 中, 在 主人 公玛格达 主要幻 想 rr 个场 面 : 第一 在
个场面里 , 她的父亲带 回了一个 非裔新 娘 , 出于嫉 妒 , 她亲 自拿着瓦尔基 里 的短 柄 斧砍 死 了他们 。第二 个场 面讲 述 了父亲与仆人 亨德 里克斯之妻 安娜 发生苟 且之事 后 , 玛格 达对此表现得极 为愤怒。于是 , 毅然决 然地 拿起枪 射 中 她 了父亲 的肚 子 , 并任 其走 向死亡 。在 第 三个 场面 里 , 格 玛 达经受不住情 欲 的冲 动 , 弃 白人 的 自尊 , 反抗 后半 推 抛 先
文学 与艺术
重 庆 与世 界
21 第 2 0 1年 8卷 第 3期
Th o l & Ch ng i g e W rd o q n Vo. . 01 1 28 No 3 2 1
女 性 的在 声 音 的 消 场 抹
库切 小说 《 内陆深 处》 解读
吴 敏
250 20 9)
7 0
一
重
庆
与
世
界
再地 向内陆 迁移 。荷兰 统治 下 的南非 在历 史上 充 当的
离政策。对于“ 亲” 父 来说 , 不仅 是玛格 达本 人 , 是那 些 就 与她 命运的殖 民地 里 的老处女 们都毁 在 r“ 父亲 ” 手 的 里。 黑人呢 , 虽然 是农 场 的帮工 , 虽然 是 拿着工 钱 的农 业工 人 , 是他 们 内心 已经 堆积 _世世 代代 对 白人 的仇 可 『 恨, 这些仇恨在 无处 可发 之时 , 就会 发泄 到最 易 受到 伤害
身体的在场 , 而另一方面则表 明了女性 声音 的消抹 。以叙事声音的理论为依据 , 第一人称“ 的视 角出发 , 从 我” 探 讨女性 身体现 实和历 史中在 场与声音的 消抹 , 日记体 小说 在哪 些方 面揭 示 了女 性 身体的在 场和 声音 的被 “ 及 消
抹 ” 。
关键词 : 述声音 ; 叙 《内陆深处》 在场 ; ; 消抹 ; 日记体 小说
音》 书中, “ 一 将 叙述声音” 定位 为… 社会 地位和文学 ’ 。 的 交界处 , 体现 了社会 、 济和文 学 的状 况 ”l。她更 是将社 经 _ j 会身份与叙事形式联系起来 , 为女 性声音 ( 指叙述者语 认 仅 言形式上的性 别 ) 实际上 是意识形 态斗争 的场所 , “ 这种意 识形态张力是在文本 的实际行为中显现 出来的” 。
(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江苏 扬州
摘要 :叙事 声音 ” “ 是指在叙事文本 中, 述者 以某一视 角为基础 , 叙 选择相应 的叙 事策略 , 以传达 出某种思 想观 点。
库切早期创作 的小说《内陆深处》 的叙 述声音是 由第 一人称叙 述者玛 格达 发 出的, “ 这 声音” 一方 面体现 了女 性
小说 《 内陆深处》 是由主人公玛 格达 的 26篇 日记/ 6 内
心独 白构 成。这些独 自虽没 有确切 的 日期 标识 , 却有 段落 标识 , 每段 皆是诺 贝尔 文学 奖 中所 说 的 “ 爱德 华七 世 时期 描写女性 的 内心 独 白” 。这些 内心 独 自皆是 内 心 的幻
从父权社会 建 立 以来 , 女性 一直 处 于被压 迫 的地 位 , 她们生活 在男性 的庇护下 , 很难 发 出 自己的声 音。古希腊
哲学家苏格拉 底 曾认为 女性 的责 任是 管理 家务 和服 从 丈
夫; 西方几千年来 的传统历来 都认为 “ 女性沉 默是金” 。女 人生存 的最好 归属 就是 家庭 。千百 年来 , 不论 是 东方 , 还 是西方 , 女人只有默默服从 的义务 , 而别 无其他 的选择 , 此 种状况在南非则有 过之 而无不 及。 自从 15 62年荷 兰人人
格达 一人孤零零地遗弃在那方 圆几十里都 少有人 烟的 “ 蛮
荒之 地 ” 。
从 这部小说来看 , 这位 老处女 的 内心独 自其 实就是 意 识形 态争斗的场所 , 体现了女性 弱小声 音与父 亲声音 抗 它
的声音之 内; 伦认 为 “ 音 是 文体 、 气 和价 值 观 的融 费 声 语 合” ; 苏珊 ・ 兰瑟 在其 《 虚构 的权威 : 女性 作家 与叙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