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试题

高一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试题

高一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试题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游客,你想参观中国“改革第一村”,可能选择下列哪一省A.广东省B.江苏省C.安徽省D.海南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所以要参观中国“改革第一村”应选择安徽或四川。

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 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

这幅对联歌颂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合作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吃陈粮说明是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好就是因为当时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政策,所以这幅对联歌颂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

这一变化缘自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改革开放后。

所以可排除第④项,即排除CD两项;第②项表述错误,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变蒙古可排除A项。

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4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选择题1)A.B.人民公社的撤销C.乡镇企业的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答案】 D【解析】依据表中的信息1980~1982年,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

但企业采用这样的措施没有主动权,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此材料说明()A.有利于节约资源B.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C.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C【解析】繁琐的审批程序充分说明了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3.“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它是指()A.农村的土地改革B.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村建立人民公社D.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答案】 B【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取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多劳多得。

4.下图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出现图中趋势的主要原因是()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1978”年,据此可推断①②符合。

5.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的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所反映出的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的辛勤劳动B.乡镇企业的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答案】 D【解析】春联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由于党的农村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农民生活状况的变化。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答案及解析1.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答案】D【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根据自身的特色制定出来的经济发展路线,毋庸置疑,经济发展之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社会物质和文明的高度繁荣,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概括而言是指A.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B.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

材料关键时间为1992年。

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的时间是1984年,故排除A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伟大意义在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因此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外交成就的突破C.经济特区的设立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片材料中时间是1978—1985年,题肢中B、C和D均包含在图片时间范围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期。

高一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重工业 国防工业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成为超级大国 对原有经济体 制的修补 问题
苏联剧变并最 放弃了马克思 终解体 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 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 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 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 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 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 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 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 位。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 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 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列宁
斯大林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16课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16课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16课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仔细研读文本,用时间轴梳理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过程,并说出其原因、内容和影响。

【问题销号】(对照题目逐一销号,记住的打勾,★表示选学内容)1.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有哪些?()2.罗斯福新政内容、实质、评价分别是什么?()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背景、内容是什么?()★4.逐条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5.说出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和影响?()★6.什么是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7.福利制度的特点、实质和评价分别是什么?()【我的知识树】(请对以下内容用时间轴进行体系构建;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学以致用】(带★为选做内容)1.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A.高度垄断 B.忽视农业 C.自由放任 D.通货膨胀2.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3.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4.新政对美国政治最深刻的影响是()A.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B.遏制法西斯势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5.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

(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短暂的春天1、时间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2、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表现(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

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4、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1、时间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2、阶段(1)较快发展(1927——1936)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2)遭受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原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19课经济体制改革

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革开放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展开的。
第四单元 二、非选择题 6.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历史不同的阶段
有不同的内容。下列四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
代末的我国农村变革。请认真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回答问 题: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方法
农业
国防
科学技术
思想方法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管理
岳 麓 版 历 史
活动方式
二、1.大锅饭 各农户 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负营亏 生产责任制 3.生活水平
土地公有制 生产 1984 经 调整
分户自主经营
包产到户
2.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
现代化建设
第四单元 三、1.农村改革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增强企业活力 3.中共中央关于经 十四大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必要性: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国以来,我国 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 在建国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 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 的平均主义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本质:改革的本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岳 麓 版 历 史
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四单元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确立进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 (2)1993 年 , 全 国 人 大 将 《 宪 法 》 第 15 条 修 改 为 “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 我国宪法。 (3)1997 年 , 中 共 “ 十 五 大 ” 报 告 指 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到________,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以________为主体、________共同发展的经济格 局基本形成。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高一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升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学问点整理,坚信对你会有协助的。

高一历史学问点整理: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特点和影响,相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缘由:① 根本缘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冲突-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 详细缘由:生产和销售冲突锋利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起先涉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全部经济部门)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 破坏性紧要3、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⑴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疑心,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起先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相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根本持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⑴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middot;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 复兴工业mdash;mdash;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踊跃----干脆影响:是美国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冲突,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平凡职工也拥有股票(3)经营者革命------企业全部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特地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开展-----普遍和比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1)踊跃:50、60年头,兴旺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二)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经历和教训一、了解俄国国内斗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相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总结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总结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本文将对高一历史课程中所学到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进行总结。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初期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等。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通过分田单干等方式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从而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成立国营企业,将生产资料集中归国家所有,从而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峰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政策措施,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

其中,“大跃进”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建设运动,通过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和工业,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工农业的快速增长。

然而,由于计划的不合理和措施的不得当,这一运动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饥荒。

随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反思和调整,逐步转向以农村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政策。

三、改革开放的开启与初期阶段1978年,中国政府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政策方向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措施,如特殊经济区的设立和农村改革试点。

这些试点的成功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取得的进展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进展。

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得到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此外,改革开放还带来了知识和文化的交流,逐渐推动了科技和教育的进步。

这一时期,中国还加强了与外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了国家的声誉和地位。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归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二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土地
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 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 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 弱,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 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国史通鉴(第一册) ——《国史通鉴(第一册)》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 样的措施? 样的措施?(4分)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重 大意义。 大意义。(4分)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 决策的内容, 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 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过程, 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意义。 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 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立法保障:1993年修改宪法 立法保障:1993年修改宪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创新:1997年十五大 发展创新:1997年十五大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21世纪初 初步建立:21世纪初

广东省佛山市超盈实验中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共41张PPT)

广东省佛山市超盈实验中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共41张PPT)
国农村历史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他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概念。
17
1984年国庆35周年的庆典上,人们用这样醒目 的标语,表达着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认同
1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 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 变为分户自主经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 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 天津市: 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 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 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
6
视点三:数字中的生产状况与效益
8
一、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 贫 穷 的 中 国 农 村 困 窘 的 中 国 城 市 低 效 的 中 国 经 济 封 闭 的 中 国 社 会
9
视点五:国家领导人的决心
陈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说:
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
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1980年4月说:现 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 ——林蕴辉《国史札记》
与人民公社相比,有何异同?
经济体制 所有制 人民公社 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 公有制 责任制 经营管理制度 高度集中统一 自主经营 分配制度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10
穷则思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 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 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11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 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 市开始?
第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 就不稳定,农民不脱贫,就是大多数人没脱贫;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三,人民公社制度造成农业发展缓慢。

(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含解析

(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含解析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②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情境在线】有人曾经赋词一首:“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词中赞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提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情境在线】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国家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提示: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影响:解放了中国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 盲目性与破坏性。
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你或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 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 跌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思考: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 影响社会生产?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 略决策?
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特点?
所有制形建式立单市一场化经,济排斥体多制种的经必济要形性式!和经!营方式。
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 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 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
节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 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 市场,改善人民的生活,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 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的僵化,它严重地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无法 解决人民的温饱,更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案例分析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 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 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 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P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P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源自80年代的布票案例分析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 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 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 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特点?
所有制形建式立单市一场化经,济排斥体多制种的经必济要形性式!和经!营方式。
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 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 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
节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 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 市场,改善人民的生活,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 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的僵化,它严重地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无法 解决人民的温饱,更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
• 经济稳定,高速增长。 •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 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 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另 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 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可能性?
• 邓小平南方谈话 (电影资料) •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2_课文注释:国有企业改革

高一历史必修2_课文注释:国有企业改革

课文注释:国有企业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针对国有企业缺乏自主权的情况,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等6个部委在北京、天津、上海3市选择了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进行了扩大自主权试点,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的一部分权利下放给企业。

从1981年起,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广。

放权让利工作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国营企业的活力。

正是从向企业放权让利开始,逐步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门。

以首都钢铁公司为例,公司在向国家确定了承包责任和义务之后,在企业内部实行了层层落实的管理政策,先把经济责任和义务及要实现的指标分解给厂矿、处室、车间。

再把分解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落实到各个职工的工作岗位,从而层层、人人明确各自在经济上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冷拔车间过去为图省事,锻尖用的缝式炉往往停炉不停火,承包后,停炉就停火,节省了大量能源。

机械厂以往把不好干的备件往外推,承包后,主动收回三十多万元的活。

首钢用几年时间被改造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企业。

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成了80年代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是党在十四大提出的制度性创造。

主要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点。

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

高一改革开放的知识点

高一改革开放的知识点

高一改革开放的知识点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大潮流。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高一改革开放的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国开始探索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80年代初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与开放合作,为中国的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使中国逐渐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包括农村改革、城镇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农村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镇企业的改革重在推进企业的市场化、规范化和专业化,通过引入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增加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二、文化传播改革开放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开放,外国文化和艺术作品开始涌入中国。

同时,中国自身的文化产业也得以迅猛发展。

电影、音乐、出版、戏剧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导演、音乐家等文化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电影纷纷参加国际大奖赛,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大奖。

中国音乐家的演出也走出了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赏。

三、教育改革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推行了学制改革,实行了中学毕业生基本上直接升入大学的政策,这为扩大正规教育的覆盖面提供了条件。

同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国外的大学开始与中国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更多的留学机会。

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其推行使得中国学生得到了更加公平公正的选拔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1、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

2、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设计【知识结构】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原因农村措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作用原因城市措施作用意义【教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

在教学过程应注意了以下两点:一要要兼了政治学科和日常生活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用历史思维来看今天政治的学科特点,二要要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历史就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教师应以新课改的精神,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

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知识点方面则以谈话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地方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过去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一首儿歌,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儿歌在如今能成为现实呢?【新课内容】【过渡】:这主要得意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就拿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来说吧,三十年前一段凤阳花鼓词中这样说的:“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三年跨了三大步。

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呢?在即将学习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中,我们将系统的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经济体制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的,为什么党中央要选择农村作为突破口呢?生: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师: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哪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生: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生产管理过于集中,搞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

师: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生:让农民经营有自主权。

让学生阅读教材和以下补充资料先熟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来,进一步体会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及意义。

材料补充1979年1月,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衬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

从此以后,农业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

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

后来全国主要采用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师: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实行,之后在全国推广开来。

师:如何从本质上理解这一历史现象?是否意味着否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生:本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不能说是否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因为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仅改变了经营方式。

师:1978年在安徽和四川率先实行“放款政策”“休养生息”的政策,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度。

标志着这一制度的开始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产生了什么影响?生: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克服了曾经长期存在的生产上的低效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从而摆脱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的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真正变革。

2.乡镇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师: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农村的行政结构也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建立起乡镇;村民委员会代替了生产大队。

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的建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后,我国农村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得以改革,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师:农村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生: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要。

师:农业产业结构有什么变化?生: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

师: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生: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了试点。

到1984年中央关于《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入。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师:农村中由于管理过于集中,束缚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在城市中,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效益?生: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由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企业和职工吃“大锅饭”的局面,从而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师:因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让学生依据教材概括出,老师依次作一讲解)生:首先,管理体制。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师:对企业实行什么具体政策?目的是什么?生: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自负盈亏、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等等。

目的是使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以充分电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主要内容还有哪些?生:其次,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被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营等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

第三,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方式。

师:对!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得到显著提高。

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3.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师: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开始于什么时候?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

师:改革的主要内容上有什么变化?生: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在大企业实行公司制、股份制,在小企业采取联合、改组等多种形式。

师: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加快放开搞活企业的步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农业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和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并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

本课小结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把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为我国改革的重点。

从1978年底开始,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把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十四大”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等等。

社会主义的改革从一开始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心和主旋律,并逐步触及和解决经济主体的责权利、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等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向纵深发展。

课后研讨1978年农村开始搞家庭承包时,许多人不同意,对家庭承包是否还算社会主义有疑虑,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早上回到解放前”。

“现在还有人提出家庭承包制应该在经营上上规模。

认为搞了那么多年还要搞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右了。

其实,从当前我们的实际出发,农村目前多数地区还只能够搞家庭联产承包制,有些地方有条件的适当搞规模经营也是可以的,但中国目前的实际,农村还远不到都上规模经营的时候”。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出你同意及不同意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一下。

思路:应该充分肯定学生评论中的合理成分。

必要时引用邓小平同志这句话作一下引导启发:“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也还是生产队。

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地方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5页)课后练习选择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A 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 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 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2、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D )①土地所有制②经营管理方法③生产经营的权利④产品的分配原则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有误的是( A )A是对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土地所有制不变,却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D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含义是(C )A 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B 改变所有制形式C 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D 改变经济管理方式5、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D 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D)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③有利于解放生产力④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7、“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文中“革命”的含义是(C)A、社会制度的变革B、生产力的飞跃C、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D、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8、下列各项中,不能准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因素的是( D )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