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管理学》论文论文题目:城市环境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姓名:张学号: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年级、班组:09指导教师: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中重要的一个标志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然而在一系列的增长的背后,也给我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在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道路上,应该怎么管理,采取何种对策,这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环境问题管理引言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城市环境的内容也更趋繁杂,既包括以自然因素或生物系统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与生产紧密联系的生产环境,还包括以人们居住、生活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环境管理是对于复杂巨系统的综合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是专业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的互补,在管理手段上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调节的有效融合。

如何使这一复杂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成为城市运行和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空气污染加剧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一般占 80%以上,很多已经超过90%。

煤含硫和灰分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迅速的城市化伴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形势严峻。

(二)水污染严重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 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

目前我国每日排放的废污水量约 1 亿多吨,这些污水有 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同时 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

能源-环境-经济的相互影响

能源-环境-经济的相互影响

能源-环境-经济的相互影响提出问题:经过一学期对环境经济学的学习,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能源的紧缺与现状,环境的变化与整治,经济的发展与问题。

能源、环境、经济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三者之间也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那么,能源、环境、经济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呢分析问题:一.能源与环境: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1.能源开发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低。

2.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3.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

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我们知道像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等主要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而由于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对能源影响环境的严重性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如煤炭、石油类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种有机污染物形成酸性降水:或降低大气能见度,某些有机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光氧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能源物质中夹杂的重金属元素也会污染土壤、水域等。

这种种严重影响了人们生存环境。

二.环境与经济:1.环境是经济的基础:环境系统向经济系统提供所需要的资源、能源;环境系统可以接纳经济系统的废弃物;经济是环境发展的产物;经济活动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作保证。

2.环境是经济的制约条件:经济系统从环境系统开采资源、能源的数量要受环境系统的供给能力的制约;经济系统向环境系统排放污染物要受环境容量的制约。

3.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变化起主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能力逐渐加强,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界。

当人类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和改造环境,就可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反之,若违背客观规律的要求,一味按人类的主观意志办事,就会使环境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4.环境和经济相互促进: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资源,也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的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够 , 给 居 民 的 出 行 与 生 活 带 来 不 便 ; 社 会 的 自然 系 会 而
各 种形式 的能源均 有பைடு நூலகம் 增长 ,0 6 中国的能 源消费 就 已 20 年
经 占了全球 能源 消 费 的 1% 以上 。随着 中国 人居 环 境 的 5
改 善和提高 , 源消 耗 与 污染 物 排放 也 大 幅 度增 长 , 给 能 这 资 源和环 境造成 了很 大的压力 。 随着生 活水平 的提 高 , 民改 善居住 舒适 度 的要 求越 居 来越 高 , 制冷取 暖 、 活热水 、 生 家用 电器 的需求 增 大 。随着 我 国城 市化进 程 的加速 , 国是否 要走一 条西 方 国家 已经 我 走过 的大规模 城市开 发 同时又是 大规模 消耗 资 源 、 生污 产 染 的道 路 ?因此有 必要 分 析 和研 究 能 源 消耗 与 人 居环 境
中国仍面临着重 重挑 战, 必须通过使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来 降低能耗 、 减少二氧化碳摊放 , 营造节能又宜居的城 市人居环境 。
关键词 城市 人居 环 境 ; 源 消 费 ; 宅 面积 ; 比研 究 能 住 对 T 940 5 文献 标 识 码 U 8 .1 A 文 章编 号 10 —20( 1 ) ~02 0 d il.'9ji 10 —20 .000 .0 02 1 2 00 40 4 03— 6 o:03 ,/. 锄.02 1421. 05 X s 4 中图 分 类 号
件。 中国 目前 已经偏离 了这个最优点并处于耗能的上升期 。德国与我国类似 , 户均住房面 积和人均 能源 消费量之 间也存在 一种类 在
似 u型 曲 线 关 系 。 上 升 阶 段 明 显 比我 国 更陡 。 虽然 与 德 国 、 但 日本 、 国 相 比 我 国 在 人 均 能 潦 消 费 上 最 少 。 从 总量 和 长 期 趋 势 来 看 , 美 但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任务1-4网考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任务1-4网考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任务1-4网考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主观题)1理论联系实际讨论,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1. “城市病”及其治理2.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3.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考核形式及要求:采取课堂小组讨论形式。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500字的讨论提纲。

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 例子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 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提纲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答案:1、“城市病”及其治理个人讨论提纲:一、“城市病”的含义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现货化 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住房紧张,能源短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人口膨胀、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

三、“城市病”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公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1、 以车代步,2、以补求寿,3、娱乐过度,4、迷恋电视,5、睡眠不足,6、钦食过精。

四、“城市病”的治疗方法比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北京采取双号限制车辆出 行,未来在销售汽车方面更采取摇号的方法,实行宏观统一 的方式控制抑制问题。

形考任务(主观题)2一、案例分析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

)1.撰写论文,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1)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2)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3)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4)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考核形式及要求: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

撰写的论文要求用WORD修改功能,保持原始修改记录。

答案: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所谓的树立和落实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

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低碳生态城新模式探讨

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低碳生态城新模式探讨
( )可 能 性 与 必 然 性 一
碳甚 至是零碳 ,从低 效走向高效。
( ) 碳 经济和低碳城 市的关 系 三 低
联合 国政 府 问气 候 变化 专 门委 员会
(P ICC) 分别在 1 9 9 0年 、1 9 9 5年、2 0 01 年和 2 0 0 7年发 表了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 告 ,其中 ,2 0 年 的报告显示,全球气候 07 变暖 由人 类活 动所 引起 的可能 性 已经从
境 污 染 严 重 ,治 理 难 度 加 大 ,工 业 废 物 排
关 键 词 :低 碳 经 济
市 评 价指 标
低碳 城 市
生 态城
以及高 频率 的 其他 活动 等 ,在 落 实低碳
经济 方面有 着不可 替代 的优势 。
低 碳 城 市 的 基 本 内 涵
( )低 碳 城 市 的 概 念 一
生 态 城 市 的 起 源 及 发 展
( )生 态城 市 的起 源 一
目前 ,低碳城 市理论 属 于前沿 领域 , 但 国 内外 尚缺 少综合系统 的定义 ,本 文在 总结多位专家 、学者研 究成 果基 础上 ,提
出低 碳城 市 概 念 :低 碳 城 市 是 发 展 低 碳 经
17 年 1 91 0月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发 起的 “ 人与生物圈 ( MAB) ”计划 中首次提 出了 “ 生态城市”这个词 ,以后开始被 国 际社会 广泛接受。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 学基础 上发展起 来的一种 人居环 境模式 , 发 起于全球 环境 污染和 生态退化 的反思 。 现代 生态城 市的思想起源于霍华德的 田园 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 理论 为我们展示了城 市 与自然平 衡发展的生态魅力 ,英格兰莱 奇沃 思是 由霍 华德设计并于 1 0 3年建成 9

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和相关的改进措施。

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考虑该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文章将涵盖城市规划、环境治理、住房政策等多个方面,并提供对这些问题和改进措施的观点和理解。

一、问题的存在1.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涌入城市,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拥堵、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等都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影响。

2. 不平等的住房分配:住房不平等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人面临贫困和无家可归的困境,而少数人则拥有豪华住宅。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3. 生态环境破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居环境整治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过度开发、过度开采和大规模建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改进措施1. 城市规划的创新:创新城市规划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

合理规划城市,确保新建区域有足够的绿地和公共设施。

推动城市发展向可持续方向转变,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

2. 加强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需要加强环境治理。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污染问题。

加强对工业污染和废物排放的监管,促进企业的环保行为。

3. 优化住房政策:解决住房不平等问题需要优化住房政策。

加大对贫困人口的住房保障力度,确保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加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防止住房过度集中。

4. 培养环保意识:改善人居环境需要培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教育公众关于环保的重要性,促使他们采取行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浪费。

三、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城市规划、环境治理和住房政策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创新的城市规划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加强环境治理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和降低污染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居住环境。

物联网基础复习题目改

物联网基础复习题目改

物流网基础复习题目一、单选题1.连接到物联网上的物体都应该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地址标识、感知能力、(C)、可以控制。

A 可访问B可维护C通信能力D计算能力2.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B),这是互联网、传感器网络所不能及的。

A自动化B智能化C低碳化D无人化3.物联网的定义中,关键词为:(A)、约定协议、与互联网连接和智能化。

A信息感知设备B信息传输设备C信息转换设备D信息输出设备4.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C)。

A无线通信网B传感器网络C互联网D有线通信网5.R F I D技术中的标签按使用的工作频率,可以分为低频、中高频、超高频与微波等类型。

我国居民的第二代身份证采用的是(B)R F I D技术。

A低频B中高频C超高频D微波6.R F I D技术实质是一个基于(C)发展出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可以将物品编码采用无线标签方式进行记录和供读取的小型发射设备,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式识别技术。

A无线电技术B超声波技术C雷达技术D激光技术7.射频识别技术(R F I D)是一种信息感知技术,它按约定的协议把物理世界的实体转化为一种信息,通过这个转化过程,使得物体通过信息而与互联网相连,从而物联网才得以构建。

所以,R F I D是一种使物体“(B)”技术。

A联网B说话C改进D创新8.射频识别技术由电子标签(射频标签)和阅读器组成。

电子标签附着在需要标识的物品上,阅读器通过获取(D)信息来识别目标物品。

A物品B条形码C I C卡D标签9.要获取“物体的实时状态怎么样?”“物体怎样了?”此类信息。

并把它传输到网络上,就需要(D)。

A计算技术B通信技术C识别技术D传感技术10用于“嫦娥2号”遥测月球的各类遥测仪器或设备、用于住宅小区保安之用的摄像头、火灾探头、用于体检的超声波仪器等,都可以被看作是(A)。

A传感器B探测器C感应器D控制器11.传感器已是一个非常(C)概念,能把物理世界的量转换成一定信息表达的装置,都可以被称为传感器。

基于 ISM 模型的我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 ISM 模型的我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 ISM 模型的我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谭章禄;陈晓【摘要】〔Abstract〕 Energy demand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factors of energy system , but also economy , laws and regulations , technical progress , population , quality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and so on . And various factor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and mutual restriction between each one . This paper by utilizing the method of system engineering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energy demand and its binary re-lationship . Using the 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model it also analyzes the hierarchy relationship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 demand , analyzing the direct factors , indirect influence factors and basic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nergy demand .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 economy , industrial policy ,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progress are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demand for energy , such as energy prices , energy supply , and transmission capacity is the indirec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mand for energy , urbanization , industrialization , people's income and population ,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objectives , etc . are the direct factors affect the demand for energy .%能源需求的变化不仅受到能源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法规、技术进步和人口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基于非参数逐点回归分析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基于非参数逐点回归分析
s u mp t i o n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i t ,t h u s t h e E KC o f e n e r y g c o n s u mp t i o n d o e s n t e x i s t i n c h i n a .F u r t h e r s t u d y i n C h i n a ' s e a s t e r n , c e n t r a l a n d w e s t e r n r e g i o n s h o w s t h a t h i g h— — i n c o me a r e a s h a v e a n i n v e te r d U— - s h a p e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e c o n o mi c g r o w t h a n d e n e r y g c o n s u mp t i o n,a n d t h e e n e r g y c o n s u mp t i o n o f l o w —i n c o me a r e a s wi l l c o n t i n u e t o i n c r e a s e .At l a s t ,i t g i v e s 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b a s e d o n t h e s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 Ke y wo r d s :e n e r y g c o n s u mp t i o n;e c o n o mi c g r o w t h;No n—p a r a me t ic r p o i n t wi s e r e g r e s s i o n;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K u z n e t s c u ve r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改进与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改进与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省能源消 费的作用 力度 最大, 效率改进对 能源消费有 积极 的作 用 , 但其 贡献度 不大, 仍有一定 的提 升空 间。最后
在 研 究基 础 上 从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 推 进 技 术 创 新 和 完善 制 度 管 理 等 方 面提 出 了江 苏省 有 关 节 能 降耗 , 提 高 能 源 使
中 国矿 业 大 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3年 第 2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 e c h n o 1 o g y ( S o c i a 1 S c i e n c e s ) 2 0 1 3年 6月
并 对能 源消 费 弹性系 数进 行估 计 , 表 明 了我 国能源
能 源极易 成 为江 苏经 济发 展 的瓶 颈 , 为 保持 经济 的
可持 续发 展 , 就要 提 高江 苏 能 源 利 用 效 率 , 促 进 能
源 消费 与经 济 的协 调 发展 。在 此背 景 下 , 本 文从 经
济增 长 、 能源 总量 消 费和能 源效 率 3个 方 面对江 苏 经济 增长 与 能源 消耗 的关 系进 行深 入分 析 , 并提 出 经济增 长 与 能源 消耗协 调发 展 的对 策建 议 。
区域经济发展 、 效率改进与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研究
— —
以 江 苏 省 为 例
徐 立 霞 , 李 昌峰 , 杨 艳 琴
( i . 南 京 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2 3 ; 2 . 潍坊密城学校 , 山东 潍 坊 2 6 1 3 0 0 )
摘 要 :本 文 采 用 协 整 分 析 理 论 、 误 差 修 正模 型研 究 了江 苏 省 1 9 8 5 —2 0 0 9年 间 能 源 消 费 , 经 济 增 长 以及 能 源 效 率 改 进 之 间 的 长期 关 系和 短 期 变动 。在 此 基 础 上通 过 向 量 自回 归 模 型 采 用 脉 冲 响 应 函数 、 方 差 分 解 模 型 对 能 源 消 费及 其 影 响 因 素之 间 的 作 用 机 理 进 行 系 统 分析 , 研 究结果表 明: 长期 看 来能源消 费、 经 济增长 、 能 源效 率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源消耗 的水平下降。而且不同产业或行业的能耗水 平 也 各不 相 同 。正确 处理 能 源消 费与经 济增 长 之间
的关 系 , 社会 经 济发 展 和能 源 发 展 战 略 的意 义 重 对
大[ 。因此 , 1 ] 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
对 于未来 能源 消费 预测 , 制定 能 源发展 战 略 , 以及优 化产 业结 构 , 建立 节 能 型 国 民经济 体 系 , 进 资 源 、 促 环境 和 经济协 调发 展 , 都具 有极其 重要 的意义 。
东方社 奇, 杨瑞 霞
d g安财经学 院 统计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0 ) 1 1 0 摘要 : 于国内外 理论研究 , 基 通过定 性 、 定量 、 因果 以及 总体与局 部等不 同的视 角 , 通过建 立 双对数模 型 和关联模型 , 用格 兰杰 因果 检验等方法分析 了中国产业结构 变动与能源 消费之 间的关系 。研究 证实 : 中国产
第 2 卷第 2 7 期
V0 7 No 2 L2 .
S ai i计 与nomainF r m tt 统 s{ I信r t 坛 u sc f 息 论 o t o
21 年 2 02 月
F b 。0 2 e . 2 1
【 统计 应 用研 究】
中国产业 结构 变动 与能源消费关 系研 究
不同时期回归模型参数估计一览表项目19782008年19781994年19952008年能源消费弹性033803270547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弹性042700750736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弹性0468052417714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弹性015302880707能源强度对一产占比弹性2731487562138能源强度对二产占比弹性28971511710165能源强度对三产占比弹性050364127474从表2中对比可知不同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至1994年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强度对第二产业占比弹性都是比较大的分别为0468和15117这一时期主要靠第二产业来拉动gdp的增加

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学年论文题目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专业班级 1 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时间目录摘要 (2)1 绪论 (3)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2.1 经济增长促进能源消费 (3)2.1.1 经济增长增加能源需求 (4)2.1.2 经济及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利用能源途径 (4)2.1.3 经济增长为能源消费提供财力、物力保证 (4)2.2 能源消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4)2.2.1 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4)2.2.2 能源消费投入制约经济增长规模 (4)2.2.3 能源消费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 (5)3 实证研究 (5)3.1 实证研究方法 (5)3.1.1 平稳性和单整检验 (5)3.1.2单位根检验—ADF检验 (5)3.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6)3.1.4 协整检验 (7)3.2 实证研究结果 (7)3.2.1 平稳性和单整检验 (8)3.2.2 协整检验 (8)3.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9)4结论 (11)参考文献 (12)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明显。

能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一般规律表明:一方面,能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着能源的消费。

鉴于上面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考虑了各种主要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1990-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GDP)、能源消费总量及水电、石油、天然气、石油的消费总量等年度统计数据,经过数据的一系列处理变换后,利用协整分析理论, 格兰杰因果检验, 建立动态的ARDL模型,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显著的关系。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天然气消费总量之间存在长期显著的单向作用;(2)石油、水电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显著地影响。

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幸福和社会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认识和理解人居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寻求有效的改善对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人居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人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张等方面。

其中,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这些破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资源紧张则表现为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土地资源紧张等方面,这些紧张状况加剧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加剧了人居环境问题。

三、人居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人居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承载力超负荷。

2.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点,这种发展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环保意识和行为不力:由于环保意识和行为不力,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觉的保护行动。

4.政策和制度不完善: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人居环境问题的重要成因。

例如,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机制、资源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等。

四、改善人居环境的对策与建议针对以上问题表现和成因分析,提出以下改善人居环境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2.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选择环保、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

2017党员普法考试学习测试题十

2017党员普法考试学习测试题十

2017党员普法考试学习测试题十1、(单选题)《民法总则》规定了()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自然人2、(单选题)《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民事主体的()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D.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3、(单选题)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制度。

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B.节能评估和审查4、(单选题)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A.十六周岁(单选题)《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

D.公序良俗(单选题)用能单位应当建立(),对节能工作取得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

D.节能目标责任制7、(单选题)《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D.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8、(单选题)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C.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9、(单选题)违反《节约能源法》规定,无偿向本单位职工提供能源或者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罚款。

D.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10、(单选题)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推进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

A.行业结构11、(单选题)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B.八周岁12、(单选题)用能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可以根据(),按照国家有关节能产品认证的规定,向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事节能产品认证的机构提出节能产品认证申请。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科学《环境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科学《环境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学》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环境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共24分)1.环境效应2.热岛效应3.水体富营养化4.固化/稳定化5.环境基准6.循环经济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城市垃圾的类型、危害、常见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

2.简述污水处理生物除磷原理并举例典型生物除磷工艺。

3.土壤胶体的种类有哪些?4.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影响?(正面的和反面的)5.试说明不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12分,共36分)1.人居环境舒适的内涵?2.试根据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论述如何减轻我国普遍存在的雾霾问题?3.生态入侵的途径及其主要危害和防治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学》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共24分)1.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

环境效应按起因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2.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

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会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3.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应⽤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1国内⽣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1王如松“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理论国内著名⽣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态城市进⾏了深⼊的研究。

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态学实质如表1所⽰。

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的中国⽣态城思想。

认为⽣态城市的建设要满⾜以下标准:●⼈类⽣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的⽣理需求和⼼理需求、满⾜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类⾃⾝进化的需要。

●经济⽣态学的⾼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最⼩⼈⼯维护原则:城市在很⼤程度上是⾃我维持的,外部投⼊能量最⼩;时空⽣态位的重迭作⽤: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然⽣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原则;共⽣原则:⼈与其它⽣物、⼈与⾃然的共⽣,邻⾥之间的共⽣;⾃净原则;持续原则:⽣态系统持续运⾏。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

认为城市⽣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

⽣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我调节能⼒的⽣态成熟度。

此外,还提出了⽣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了⼤量的理论研究,也进⾏了⼤量的实践,⽐较突出的有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市的⽣态城市规划等。

在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局发起了⽣态⽰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城市建设。

2024年度公需科目视频答题题库(具体内容版)

2024年度公需科目视频答题题库(具体内容版)

1-1[多选题]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中,重点支撑保障性的措施,涉及的领域包括(全选)。

A、碳汇能力提升B、财政C、金融D、绿色消费E、专业人才培养[多选题]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BD)。

A、工业风险B、转型风险C、气候风险D、自然风险E、财政风险[多选题]高碳资产包括(全选)。

A、火电厂B、房地产C、钢铁D、交通基础设施E、煤炭1-2[多选题]未来40年的黄金赛道包括(全选)A、电力系统的深度脱碳B、终端用能高电气化率C、燃科和原科替代更新D、生产消费高水平节能E、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多选题]国际上建立的资金机制包括(CDE)A、长投基金B、固收基金C、损失损害基金D、绿色气候基金E、全球环境基金[多选题]我国的碳排放具有以下几项特征?(BCD)A、因气候变化损失较小B、因气候变化损失巨大C、呈现生产性排放主导的特征D、碳排放量较大E、呈现消费性排放主导的特征1-3[多选题]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技术体系包括BCDEA、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B、低碳发展研究与决策支持平台C、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D、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技术E、二氧化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系统[多选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涉及到的支撑技术包括(全选)。

A、智能电网B、储能技术C、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D、新能源发电E、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多选题]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应用于(全选)。

A、低碳零碳水泥B、低碳零碳化工C、低碳零碳有色D、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E、低碳零碳钢铁1-4[单选题]自1850年有仪器记录气温开始,( C.2015-2022年)是温度最高的8年。

A,2008-2015年B.2000-2017年C.2015-2022年D. 2012-2019年[单选题]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技术交流,做到将绿色技术”引进来”,“走出去"。

A正确A、正确B、错误1-5[多选题]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项目包括( 全选)A、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B、先进高效“新能源+储能"、新型储能C、长时间尺度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D、虚拟电厂E、抽水蓄能[多选题]全流程规模化CCUS示范项目要求对于( ACD )行业,项目年捕集利用与封存量不低于50万吨,原则上应配套建设二氧化碳输送管道。

《2010年城市蓝皮书》

《2010年城市蓝皮书》

2010年7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问题,结合金融危机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就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发布了2010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0年城市蓝皮书》指出从规模扩张到战略转型中国城镇化面临战略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跃入快车道,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发展品质亟须提升。

“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规模扩张的制约和品质提升的压力日渐凸显。

展望“十二五”的城镇化,无论是自然演化还是宏观调控,中国必将进入一个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必将出现并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

第一,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已经趋缓,已经接近或即将达到峰值。

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已达5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8%,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60%。

就发达国家经验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城镇化的外延扩张趋于减缓甚至终止。

目前,中国工业化快速扩张的动力已趋弱,因而对城市空间扩张的拉动力已经有限并将愈来愈弱。

第二,城市可用土地资源也已接近极限。

中国粮食安全需要保持耕地红线。

中国必须保留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

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可用土地已开发殆尽,这些城市即使想外延扩张,也没有土地空间。

这样,城市发展只能被动转型。

第三,中国城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因而城市发展整体转型的经济阻力得到了弱化。

第四,中国城市社会矛盾成为中国城市整体转型的内在动因,收入差距拉大表明收入调整与社会保障已迫在眉睫,2亿多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处于边缘化境地,显然是一个社会稳定难题。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浅谈中国的城市生态建设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步城市化的过程。

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社会经济急剧发展,相应的城市化规模急速加快。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生态学的发展,一批生态学家逐步将目光转向城市生态研究,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生态城市”概念,“生态城市”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

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监测系统。

能源经济大赛研究生获奖作品

能源经济大赛研究生获奖作品

能源经济大赛研究生获奖作品一、一等奖1、《清洁能源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应用与推广策略研究》该项目通过调查分析了中国乡村地区清洁能源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广策略,旨在为乡村地区的能源供应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能源消费预测模型研究》该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历史数据和相关指标,建立了能源消费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未来能源需求,为能源规划和供应提供科学依据。

二、二等奖1、《能源互联网在城市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该项目研究了能源互联网在城市能源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建立智能能源网格,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2、《绿色建筑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与评估》该项目通过对绿色建筑的作用进行分析与评估,发现绿色建筑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三等奖1、《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研究》该项目研究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策略,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

2、《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经济效益研究》该项目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四、优秀奖1、《能源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该项目研究了能源价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发现能源价格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为能源价格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2、《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该项目研究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提出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措施,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陆歆弘,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人居环境。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中的矛盾问题研究(批准号:08JC790066)。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3陆歆弘(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上海201702)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近20年来人居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

但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文选择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个指标反映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研究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变化关系。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发现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带来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的同幅增长,而是出现了“喇叭口”现象,两个指标之间最大相差2.4倍,但也存在一个适度的节能居住条件,中国目前已经偏离了这个最优点并处于耗能的上升期。

德国与我国类似,在户均住房面积和人均能源消费量之间也存在一种类似U 型曲线关系,但上升阶段明显比我国更陡。

虽然与德国、日本、美国相比我国在人均能源消费上最少,但从总量和长期趋势来看,中国仍面临着重重挑战,必须通过使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来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营造节能又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能源消费;住宅面积;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 T U984.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23-06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5 我国现在住房、道路、公共绿地、生活用水、卫生厕所、有线电视等人居环境与20年前相比有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但是这些年中中国所消耗的各种形式的能源均有所增长,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就已经占了全球能源消费的15%以上。

随着中国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度增长,这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冷取暖、生活热水、家用电器的需求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是否要走一条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大规模城市开发同时又是大规模消耗资源、产生污染的道路?因此有必要分析和研究能源消耗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关系,进而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案,为我国人居环境节能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使中国人居环境在改善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

1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人居”是指发生有组织人类活动的地方,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观存在的总和,现代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

因而城市人居环境是指由围绕城市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

从构成人居环境的基本因素看:建筑是基本因子,它直接提供人类居住、工作的空间;此外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是重要因素(包括道路、给排水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够,会给居民的出行与生活带来不便;而社会的自然系统———生态基础设施是社会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因而是人居环境的最基本部分,它不仅包括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1]。

人居环境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档次和社会生活水准,凝聚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文明。

因此,优化人居环境是个复杂的工程,它包括城市功能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居住条件的改善、综合环境的治理,以及人文景观的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诸多方面。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合理规划的需要。

十几年来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1.1 居住面积扩大1978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0.38亿m 2,城市人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0卷 第4期 CHINA POPU LATION,RESOURCES AN D ENVIR ONMENT V ol.20 N o.4 2010居住面积只有3.6m 2。

1990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1.73亿m 2,城市人均居住面积6.7m 2[2]。

2004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3.79m 2。

2007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6.88亿m 2[3]。

与1978年相比,城镇住宅建设面积平均每年增长2100多万m 2,极大缓解了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1.2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1980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2.8m 2,平均每万人拥有下水道长度2.4公里,平均每人生活用水46.8t ,用气普及率16.8%,每万人绿地面积9.6hm 2[2]。

2007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11.4m 2,城市排水管道密度8.2km/km 2,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0.1亿m 2,平均每人生活用水65.1t ,用气普及率8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m 2[3]。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1.3 住宅区位向城市外扩展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变无偿配给为有偿使用,市场经济杠杆发生作用,地价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呈递减规律,中心区的居住用地部分让位于土地收益率更高的商业、金融、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城市近郊区由于地价相对较低,适宜于发展住宅产业,从而为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提供了住房选择。

例如,1999年处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积的2.99%,而离市中心较远的松江区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积的1.85%[4]。

2008年上海静安区居住房屋占全市比例为1.74%,松江区居住房屋面积占全市6.51%[5]。

其他大城市的住宅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住宅区位的向外扩展提升了对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私人汽车的进一步需求。

1.4 城市住区的综合功能提升住房成为商品以后,人们对家的主张变得强烈,家的概念也变得丰富起来。

人们的品位越来越高,对于住宅的空间功能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如今,人们对于住房的设计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①无毒害、无污染的新型环保绿色建材,建设生态园林住宅,力求实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

②空间设计上要求大空间,便于人们灵活布置家具,满足自主设计的愿望。

③私家车泊位,建立地下停车场是居民的普遍要求。

④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要求越来越完善,诸如幼儿园、公园、图书馆、超市、交通换乘等[6]。

2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2.1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显然,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提高,也需要相应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作为基础。

表1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由表1可以看出,从1990-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87亿t 标准煤增长到26.56亿t 标准煤,其中生活能源消费量占10%-16%。

2007年我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已经超过200kg 标准煤。

表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T ab.1 The total energy consum ption and 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in China年份Y ear能源消费总量(万t 标准煤)T otal energy consum ption(104tce )生活能源消费量(万t 标准煤)Life energy consum ption(104tce )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kg 标准煤)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kg tce )19909870315799139.2199513117615745130.8200013855315965126.4200317499019827153.9200420322721281164.2200522468223450179.9200624627025388194.7200726558326790203.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3]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 为了便于研究和发现规律,本文选择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个指标的均值来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8年历年。

计算时各项指标均以1990年为100,计算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及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见表2。

表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T ab.2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index年份Y ear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Urban house floor area per capita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Per capita area of paved roads in cities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 in cities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Urban human habitatsquality index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Life energy consum ptionper capita index19901001001001001001995118.98141.94138.89133.2793.971997129.93167.74161.11152.9395.622000148.18196.77205.56183.5090.802001151.82225.81255.56211.0693.612002166.42254.84300.00240.4298.352003172.99300.00361.11278.03110.562004182.48332.26411.11308.62117.962005190.51351.61438.89327.00129.242006197.81354.84461.11337.92139.872.2 两个指标间的关系根据表2,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之间呈现如图1的关系。

两者之间适合拟合一条U 型抛物线:y =143.94-0.598x +0.002x 2,R 2=0.984,式中y 代表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x 代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