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合集下载

《针灸学》考研考点、易错点归纳

《针灸学》考研考点、易错点归纳

《针灸学》考点、易错点归纳第一章腧穴总论1、【单选】十四经穴的总数是:(362个除去印堂)2、【单选】A.手三阴经 B.手三阳经 C.治疗眼病、热病、神志病,宜选用的经脉是:3、【单选】A.胸、腹病 B. D.肝胆、脾胃病足三阴经穴均可治疗的病证是:4、【选择】A.手三阴经穴 B.手三阳经穴 D.足三阳经穴治疗咽喉病、热病,宜选用的经穴是:5、【多选】A.手阳明大肠经 B.治疗咽喉病,可选用的经穴是: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1、【多选】A.癫狂 B.足三里的主治病证是:2、【单选】A.百会 C.肾俞 D.太溪宜采用斜刺的是:百会平刺,肾俞直刺)第三章刺法灸法各论1、【多选】A.弹法 B.针刺的辅助法手法有:2、【多选】A.烧山火 B.徐疾补泻属于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是:3、【多选】A.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 B.针尖顺着经脉偱行方向刺入C.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D.4、【单选】A.先深后浅 B.提插幅度大关于提插补泻之泻法叙述错误的是:重插轻提为补)单式针刺补泻手法:①捻转补泻拇指向前用力重为补,拇指向后用力重为泻②提插补泻重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③急徐补泻慢进快出为补,快进慢出为泻④呼吸补泻呼进吸出为补,吸进呼出为泻⑤开阖补泻出针后按压针孔为补,摇大针孔为泻⑥迎随补泻顺经方向扎为补,逆经方向扎为泻⑦平补平泻均匀提插、捻转①烧山火三进一退(补法)②透天凉一进三退(泻法)4、【多选】A.过度疲劳 B.不宜立即进行针刺的是:A.过度疲劳、B.精神紧张、D.过度饥饿5、【选择】A.间接灸 C.艾卷灸 D.天灸白芥子灸年属于:D.天灸雷火针灸属于:C.艾卷灸6、【多选】A.瘢痕灸属于艾灸的是:A.瘢痕灸、C.温灸器灸、D.隔盐灸7、【多选】A.闪罐法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 B.刺络拔罐法适用于乳痈急性期C. D.走罐法常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8、【多选】A.散刺法 B.刺络拔罐法 C.叩刺法 D.挑刺法属于三棱针刺法的有:三棱针刺法包括:①点刺法、②散刺法、③刺络法、④挑刺法四种9、【选择】A.大椎、少商 B.肺俞、胃俞 D.合谷、太冲三棱针刺络法常取得腧穴是:三棱针点刺法常取的腧穴是:10、【多选】A.痤疮 B.中暑三棱针法的适应病证是:第四章治疗总论治疗原则:┬1.││├2.├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4.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选择】A.陷下则灸之 B.热则疾之 D.寒则留之阴挺的针灸治疗原则是:痛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2、【多选】A.虚则补之 B. D.实则泻之实热证的治疗原则是:3、【单选】A.补之 B.泻之 C.留之根据针灸治疗原则,寒性病证宜:4、【多选】A.循经选穴 B.远部选穴 C.肝气犯胃型胃痛取太冲取穴原则是:4、【多选】A.表里经配穴法 B.上下配穴法 C.感冒后出现腹泻,治疗取太渊、偏历,其配穴法是:6、【单选】A.体重节痛 B.喘咳寒热 C.逆气而泄 D.腹痛而泄《难经.六十八难》关于“五输穴”主治的论述中,“经”所主的是:《难经·六十八难》:“所出为井,所流为荣,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足太阴脾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主治概要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足太阴脾经腧穴
足阳明胃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2.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足阳明胃经腧穴
下载全文。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细目一:头针原则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14条原则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旳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习题】额中线旳定位是,在头前部A.从上星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B.从上星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C.从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D.从神庭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E.从眉冲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对旳答案』C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l寸。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l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l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治疗左侧中枢性面瘫,应选择旳头穴线是A.右侧顶颞前斜线下1/5B.右侧顶颞前斜线下2/5C.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D.右侧顶颞后斜线下2/5E.右侧顶颞后斜线中2/5『对旳答案』B7.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预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l寸,与其平行旳线。

即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l.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中医针灸学必看考点(最新版)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中医针灸学必看考点(最新版)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中医针灸学必看考点(最新版)1、单选承山治疗肛门疾患,其主要依据是()A.经脉循行B.络脉循行C.经别循行D.经筋循行E.皮部循行正确答案:C2、单选在胸部,行于乳中线上的经脉是()A.足阳(江南博哥)明胃经B.任脉C.冲脉D.足少阴肾经E.手太阴肺经正确答案:A3、单选针刺单侧听宫时体位宜为()A.仰卧位B.俯伏坐位C.俯卧位D.侧俯坐位E.仰靠坐位正确答案:D4、单选强调针刺时双手协同运用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经指南》E.《针灸大成》正确答案:B5、单选足三阳经共同主治的病证是()A.胸部病B.腹部病C.神志病D.咽喉病E.眼病正确答案:C6、单选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常用穴有()A.膻中C.大椎D.悬钟E.肺俞正确答案:E7、单选治疗肺脾气虚型遗尿的配穴是()A.气海、关元、脾俞B.百会、太冲、印堂C.丰隆、大椎、合谷D.肾俞、太溪、命门E.气海、肺俞、足三里正确答案:E8、单选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的腧穴是()A.水分B.曲泽C.地仓D.神堂E.大椎正确答案:D9、单选募穴偏于治疗()A.脏病B.外经病C.腑病D.络脉病E.经脉病正确答案:C10、单选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A.徐凤B.何若愚C.窦默D.李梃E.高武正确答案:B11、单选高热伴神昏谵语者,宜配用的腧穴是()A.曲池B.外关C.水沟D.尺泽正确答案:C12、单选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A.章门B.日月C.石门D.关元E.俞府正确答案:E13、单选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之经穴是()A.曲泽B.间使C.郄门D.经渠E.大陵正确答案:B14、单选患者肘部皮肤瘙痒难耐,搔抓后出现粟粒大小丘疹,时已日久,现在局部皮肤增厚、粗糙,状若皮革。

下列腧穴中,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的是()A.曲池B.血海C.天枢D.合谷E.足三里正确答案:B15、单选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两骨"指的()A.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B.尺骨和桡骨C.尺骨鹰嘴和肱骨外上髁D.尺骨茎突和豌豆骨E.肱骨内上髁和肱骨外上髁正确答案:A16、单选治疗眼睛病症选取睛明、风池、光明相配,所属的配穴方法是()A.左右配穴法B.远近配穴法C.前后配穴法D.本经配穴法E.表里经配穴法正确答案:B17、单选小儿癫痫宜选的腧穴是()A.涌泉B.然谷C.太溪D.复溜E.大钟正确答案:A18、单选两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正确答案:D19、单选治疗口眼?斜首选的腧穴是()A.阳溪B.合谷C.商阳D.手三里E.曲池正确答案:B20、单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太阴脾经C.手少阴心经D.手阳明大肠经E.手太阴肺经正确答案:E21、单选治疗热痹宜选用的是().A.刮法B.弹法C.烧山火D.透天凉E.平补平泻法正确答案:D22、单选治疗肝气犯胃型呕吐,除主穴外,应配用()A.上脘、胃俞B.下脘、梁门C.膻中、丰隆D.脾俞、胃俞E.太冲、阳陵泉正确答案:E23、单选下列各穴中,属于治疗胸痹的主穴是()A.神门、阴郄、膈俞B.内关、神门、阴郄C.内关、郄门、膻中D.内关、神门、太冲E.内关、郄门、百会正确答案:C24、单选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E.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C25、单选奇经八脉中有其所属腧穴的经脉足()A.冲脉B.任脉C.阴跷脉D.带脉E.阳维脉正确答案:B26、单选戒烟后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应配用的腧穴是()A.列缺、照海B.内关、足三里C.太冲、脾俞D.太冲、阳陵泉E.脾俞、足三里正确答案:E27、单选肝气犯胃型胃痛取太冲所依据的取穴原则是()A.循经选穴B.远部选穴C.辨证选穴D.对症选穴E.经验选穴正确答案:C28、单选治疗肝阳暴亢型中风中经络,除主穴外,应配用的腧穴是()A.太冲、太溪B.丰隆、合谷C.曲池、内庭、丰隆D.气海、血海、足三里E.太溪、风池正确答案:A29、单选患者逐渐出现肢体痿软无力,以下肢为重,麻木不仁,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细目五:十二经筋要点:十二经筋的分布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分经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天宗、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曲泽、郄门、内关、劳宫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腰阳关、大椎、哑门、百会、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夹脊、外劳宫、十宣、膝眼、胆囊、阑尾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与得气要点:1.行针的基本手法2.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细目六: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七: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禁忌2.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第二十六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二: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七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眩晕要点:1.眩晕的辨证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四: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五: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七:哮喘要点:1.哮喘的辨证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八: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九: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便秘要点:1.便秘的辨汪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第二十八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要点: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遗尿要点: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遗尿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颈椎病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四: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五: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目赤肿痛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中执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中执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十五络穴歌》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

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与肺相连的经脉:肺、大肠、肝、肾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肝经上注肺,与牙相连的经脉:大肠,胃与心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肾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足少阴肾经络心,足太阴脾经注心中。

通过(月耑)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贯(月耑)内,足太阴脾经上(月耑)内,足少阴肾经以上(月耑)内。

与鼻相连的经脉:胃、小肠、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抵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与喉咙相连的经脉:肝、胆、脾、胃、肾手太阴脾经挟咽,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与咽喉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手太阴脾经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与舌相连的经脉:脾、肾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手足太阳小肠、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与耳相连的经脉:(除手阳明之外的阳经都是)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部,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与巅顶相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巅入络脑,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巅,督脉上巅。

直上头顶的有:膀胱经,肝经,督脉与胃相连的经脉:肝、肺、脾、胃、小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手太阳小肠经抵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手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与脏腑器官联系: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 S I 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头项耳目热神志,少泽通乳经验方。

1、少泽(Shàozé,SI1)(小肠经井穴)[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少泽小指尺甲角”[功能]增液通乳,清热利窍[主治]①疾患:乳痈,乳少,为“通乳经验效穴”;②高热、昏迷、中暑、癫狂等热病、神志病;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④小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操作]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孕妇慎用。

[实验研究]对产后20天以内产妇针刺少泽,结合血液化验,发现血中生乳素升高,收乳素降低。

故针刺治疗产后缺乳时机的选择是满月内,越早越好。

2、后溪 (Hu某ī,SI3)(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取法]“后溪握拳节后取”[主治]①痛证:头项强痛、落枕、肘臂痛及手指挛急,腰脊痛,尤其急性腰扭伤。

②神志病:尤癔病。

癫狂痫、惊厥、痴呆。

③督脉病:“大人癫疾,小儿惊痫”“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④头面、五官病。

[操作] 直刺0。

5~1。

0寸。

3、养老(Yǎnglǎo,SI6)(小肠经郄穴)[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取法]“养老转手髁空藏”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按捺在尺骨小头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壁,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

[主治]① 耳聋眼花、目视不明;头痛,面痛等;② 肩背臂肘疼痛,项强,急、慢性腰痛。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针灸学是中医医师考试的重点,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中医针灸学高频考点!1。

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心中。

2。

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肺中。

3.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4。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排列按照前中后的顺序,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5。

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6.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太阴、厥阴、少阴。

7。

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肺经、心包经、心经。

8。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9。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十二经别.10.一源三歧指的三条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

11。

十二经脉之海是——冲脉。

12。

阳脉之海是——督脉。

13.腧穴总体上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4。

腧穴的主治特点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5。

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腰痛取大肠俞。

16。

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大椎退热.17.诊断心病常用的腧穴是——巨阙、膻中、大陵。

18。

诊断肺病常用的腧穴是-—中府、肺俞、太渊。

19。

诊断脾病常用的腧穴是--章门、太白、脾俞。

20.诊断胆病常用的腧穴是--日月、胆俞。

21。

治疗高血压首选的腧穴是-—曲池.22。

治疗头项强痛应首选的腧穴是——列缺.23。

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24。

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

25。

治疗梅核气、噎膈首选的腧穴是——天突。

26.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外关、公孙。

27。

肝阳上亢型头痛,应配合的穴位是——太冲、太溪、侠溪. 28。

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疾病宜选用的配穴是——照海、列缺。

29。

治疗胃痛胃阴不足者,除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內庭、三阴交。

30。

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除十二井穴外,应主取的是——督脉、手厥阴经穴。

31。

治疗耳鸣、耳聋实证,除局部取穴外,应主选的经穴是-—足少阳、手少阳经穴。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
(二)胆绞痛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部分患者出现黄疸和高热,或摸到肿大的胆囊。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晕厥
【辨证】
多由元气虚弱,病后气血未复或产后失血过多,每因操劳过度、骤然起立等,致使经气紊乱,气血不能上充于脑,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发为晕厥;或情志异常波动,或外伤剧痛,致使经气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清窍受扰,发为晕厥。
【辨证】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日月配胆俞、期门配肝俞为俞募配穴,疏肝利胆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肝胆之腑。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患的经验效穴。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毫针强刺激,持续捻针。疼痛缓解后,用耳穴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2.胆道蛔虫症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操作 毫针泻法。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每次留针1~2小时。
方义 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可利胆止痛。迎香透四白为治疗本病的经验穴。鸠尾透日月疏通局部气血。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患的经验效穴。诸穴共奏驱蛔止痛之功。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胰胆、艇中、十二指肠、神门、耳迷根。பைடு நூலகம்刺右侧,疼痛未止再刺左侧,强刺激。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毫针刺,强刺激。
(2)刺络法 选十二井穴、十宣、大椎。毫针刺后,大幅度捻转数次,出针后使其出血数滴,适用于实证。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 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 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 8 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 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内 23 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 7 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 3 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 足内翻、足下垂。
养老 (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旁开 1.3 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络《灵为经脉所分岀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为直行的主干。

络,网络,经,路径,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枢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头部: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岀、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躯干: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寸。

4寸,脾经;6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寸,胃经,2寸。

腹部:肾经0、5寸。

寸,3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1头面部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依次为:足少阴肾、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3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足三阴下肢内侧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4下肢部。

(胸),足三阴经从足走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正经走向: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同岀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一源三歧:督脉,阴脉之海。

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冲脉并行于肾经。

任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冲脉,经之海,血海。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1.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为主,维系全身的气血运行。

经络的概念、分类、流注规律、禁忌等都是复习的重点。

要熟悉经络的命名、路径、分布等。

2.穴位理论:穴位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熟悉主要穴位的位置、名称、特点等。

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穴位的命名和功能。

3.针灸基本操作: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灸疗、刮痧等操作技术。

要熟练掌握针刺的基本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禁忌,具体包括选穴、准备、插入、扎刺、留针、拔针等各个环节。

4.针灸治疗原则:不同的疾病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掌握常用穴位的主治功能,如"四点、五海"、"金针灸、银针灸、色针灸、电针灸、火针灸"等。

5.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节、预防疾病的作用。

了解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胃病、失眠等。

此外,还要注意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6.针灸的刺激方法:除了常规的刺激方法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刺激方法,如电针、火针、手针、毒针等。

还需要了解针灸的操作温度、持针时间、操作力度等。

7.针灸配穴:有些疾病需要配合多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掌握一些常见的穴位配伍规律,如天宫配合地府、太冲配合合谷等。

8.针灸的安全注意事项:针灸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需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如消毒、穴位选择、用针方法、刺入深度等。

9.针灸的质量控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注意保持操作的规范性和操作的专业性。

此外,要了解针灸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避免出现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的情况。

10.针灸养生: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了解一些针灸的养生方法和穴位的保健功能,如自我保健按摩、针灸祛湿养生等。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的主要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执业医师】针灸学115条高频考点!

【执业医师】针灸学115条高频考点!
回顾以往内容
【收藏】实践技能针灸常用90个腧穴位置图
【备战执医】紧扣考纲的90个腧穴考点汇总!
【医学笔试】针灸学特定穴位总结
【实践技能】常见急性病症的针灸处理!
【执业医师】针灸学115条高频考点!
今天
持之以恒的背诵与积累一定会让你对考试更加有把握!小编今天还把以往总结的针灸学相关精华内容整理在文章末尾了,大家记得看完今天的内容后去回顾一下啊!
这一类常考的内容
对于这种表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知识,
除了小小的自我检测,关于习题的练习也应该贯穿于平常的执业医师复习中!同学们要将平常的错题积累下来,并时常回顾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手少阳三焦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2.主治概要
头、目、耳、颊、咽喉病证,胸胁病证,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手少阴三焦经腧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2.主治概要
心、心包、胸、胃病证,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输穴学总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

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

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

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

业者不可不熟!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络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缺盆,上膈入下齿中,夹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入缺盆,下至气街中,下膈起于鼻,入上齿,还口夹唇,循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下膈夹咽,连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脑络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夹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下膈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下膈,入缺盆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入缺盆,出气街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上贯膈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督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跷脉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阳跷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经脉类别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手三阴经手太阴经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经心病手三阳经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目病、耳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足三阳经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足三阴经足太阴经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经肝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任督二脉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部位起止点折寸量法说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直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18 直寸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 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而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胸腹胁肋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 直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 直寸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两乳头之间8 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 直寸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部位起止点折寸 量法说明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直寸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相当于14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16 直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经络腧穴各论—表1 手太阴肺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腧穴名特定穴 定位主治刺灸方法中zh ōng 府f ǔ肺之募穴在胸前臂的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尺ch ǐ泽z é合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孔k ǒng 最zu ì郄穴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列li è缺qu ē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向上斜刺0.5-0.8寸经渠经穴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咽喉肿痛;③手腕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太t ài 渊yu ān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鱼y ú际j ì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少sh ǎo 商sh āng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经络腧穴各论—表2 手阳明大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腧穴名特定穴 定位主治刺灸方法商sh āng 阳y áng井穴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二间荥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②热病直刺0.2~0.3寸三间 输穴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① 咽喉肿痛、齿痛、目痛; ② 热病 ③ 手背肿痛直刺0.5~0.8寸合h é谷g ǔ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阳溪 经穴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直刺0.5~0.8寸偏pi ān 历l ì络穴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①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胀满;④水肿直刺或斜刺0.5-0.8寸温溜郄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②肠鸣腹痛 ③肩背酸痛直刺0.5~1.0寸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 ②腹痛、腹泻 ③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曲q ǔ池ch í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隐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直刺0.5-1寸臂臑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