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第一课时教学方案之自查与反思
项羽之死1教案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课教师
学科
语文
任课班级
上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
课题
《项羽之死》
课时
第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课型
新授(复习)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一、导入: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 体会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 《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学习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片段,引出课题。
2. 新课呈现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从项羽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项羽之死》所传达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4. 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项羽之死》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通过诵读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项羽之死》教案【篇1】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第一课时)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一导入: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勇武、柔情、悲壮)。
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
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
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
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
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
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项羽之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项羽之死》;(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项羽英勇善战、豪情万丈的形象;(2)体会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项羽之死》。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2)诗人情感的把握;(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典故和意象;(2)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3)学习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项羽英勇善战、豪情万丈的形象;(2)体会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6. 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背诵诗歌;(2)检查学生默写情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项羽之死》;2. 写一篇关于《项羽之死》的赏析文章;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项羽之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3. 学生背诵和默写的情况;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诗中描绘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和项羽的重要地位;2.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和经过;3.探讨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战国时期背景介绍;2.项羽之死的经过;3.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战国时期背景介绍(1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
重点强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七雄争霸,力量对比悬殊。
解释战国时期为何被称为“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世,以及各国之间的军事竞争和政治斗争。
2. 项羽之死的经过(25分钟)通过使用课件、图像或故事讲述的方式,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项羽之死的经过。
重点包括以下内容:•邓艾力战项羽•项羽自刎的原因•项羽临死前的感悟注:由于文档要求不带图片,请自行在课堂上使用相关图片进行辅助讲解。
3. 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或填写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和讨论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项羽的死是否标志着秦朝统一中国的完成?•项羽的死对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何意义?•项羽之死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4. 总结和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影响的短文,并重点写明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和项羽之死的理解。
2.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整体讨论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评分:作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评价学生的论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可以采用激励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2.对于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可以提供相关书籍或资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研究;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他们在讨论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4.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辅导。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项羽之死》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兴趣。
了解项羽的基本背景和历史地位。
1.2 教学内容:介绍项羽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时期。
探讨项羽为何成为楚汉争霸的关键人物。
1.3 教学活动:播放与项羽相关的影视片段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项羽是谁?他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第二章:项羽的崛起2.1 教学目标:了解项羽的崛起过程及其领导才能。
分析项羽在楚汉争霸中的优势和劣势。
2.2 教学内容:讲述项羽的崛起过程,包括他领导起义军反抗秦朝的经历。
分析项羽在楚汉争霸中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项羽的崛起过程。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项羽的优势和劣势。
第三章:楚汉争霸3.1 教学目标:了解楚汉争霸的背景和战况。
分析项羽在楚汉争霸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3.2 教学内容:讲述楚汉争霸的背景和主要战役。
分析项羽在争霸中的军事策略和政治决策。
3.3 教学活动:播放楚汉争霸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况。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项羽在争霸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四章:项羽之死4.1 教学目标:了解项羽之死的经过和原因。
分析项羽之死对楚汉争霸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讲述项羽之死的经过,包括他在乌江自刎的情景。
分析项羽之死的原因及其对楚汉争霸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项羽之死的经过和原因。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项羽之死对楚汉争霸的影响。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项羽之死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历史的启示。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项羽之死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历史的启示。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项羽之死对个人和国家的历史教训。
第六章:文学作品中的项羽形象6.1 教学目标:分析文学作品中对项羽的描述和塑造。
探讨不同文学作品对项羽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介绍《史记》、《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对项羽的描述。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优秀8篇《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一)以史入文:引项羽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
(板书课题)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
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掌握司马迁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文学表现手法。
1.1.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项羽之死》的主题和意义。
1.2.2 学会对比分析,将《项羽之死》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理解其在《史记》中呈现的历史人物形象。
1.3.2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项羽之死》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章,描述了项羽在楚汉争霸中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结局。
2.1.2 司马迁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项羽的英勇、固执和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和史学研究方法。
2.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项羽之死》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和司马迁,引发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兴趣。
3.1.2 学生分享对楚汉争霸历史的了解,为学习《项羽之死》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项羽之死》,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和史学研究方法。
3.3 课堂讨论3.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3.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项羽之死》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异同。
3.4.2 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深入了解司马迁的其他作品和相关历史背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4.1.2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意识。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项羽之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悲壮。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历史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项羽之死》的主要内容。
(2)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对项羽英勇与悲壮的分析。
(3)联系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项羽之死》。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项羽的英勇与悲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讲解项羽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结局。
(3)联系历史背景,深入剖析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项羽的小论文。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故事之一,讲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战败后选择自杀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一,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项羽之死》进行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背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发、政权更迭的时期。
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的乱世背景,以及项羽作为楚国将领的重要地位。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和项羽作出自杀选择的原因。
其次,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项羽选择自杀背后的原因和他的心理变化。
项羽曾经是无敌的战神,但在楚汉战争中却败给了刘邦。
学生可以通过揣摩项羽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失败后的挫折感和傲慢心态。
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成功和失败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对待挫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项羽自杀行为的看法,并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合适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信、自强、坚韧等品质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勇于面对挑战。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项羽具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项羽勇猛无敌,被誉为战神,但他也自负、傲慢,缺乏谋略。
通过分析项羽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自我反省并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教学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可以播放有关战国时期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还可以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模拟战争场景中体验项羽的挫败与心理压力,以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项羽之死》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教育意义、组织学生互动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1.1.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运用文学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项羽的英勇与悲壮,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1.3.2 学习司马迁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品质。
1.3.3 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项羽之死》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争霸中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结局。
文章以项羽为主线,通过描绘他的英勇、骄傲、固执和悲壮,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理解司马迁的写作手法。
2.2.2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挖掘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和态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项羽和司马迁。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探讨项羽的性格特点和司马迁的写作手法。
3.4 分析与鉴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和态度,分析其写作意图。
3.5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项羽为主题,运用所学文学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创意写作中的表现,评价其阅读理解、分析和创作能力。
4.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创意写作,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项羽之死》5.2 历史资料:楚汉争霸相关史实5.3 参考书籍:司马迁《史记》5.4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和评论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讲授法为学生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和项羽、司马迁的相关知识。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语文2. 年级:九年级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 课文:《项羽之死》5. 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项羽之死》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项羽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项羽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项羽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项羽的性格,从而理解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4. 课堂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勇敢应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项羽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将项羽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 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拓展延伸。
3. 作业批改:提前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高中语文_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读课文、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三.教法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四.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五.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们常以成败论英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几多豪杰,几多枭雄,就因为功业未成,身死人手,从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后世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历史地位,甚至被岁月的尘埃无情淹没,但有一人,却傲然凌驾于成王败寇的规则之上,虽然昙花一现,兵败身死,却得到后世万千人的景仰,出局依然是英雄,这个人就是——项羽。
2、上节课疏通了文意,梳理了情节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3、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课文里边的重点字词句。
(5分钟)幻灯片出示检查,小组同学自由回答。
4、看视频,进一步了解项羽。
5、一生狂傲乃西楚霸王,怎知那垓下歌竟是绝唱。
项羽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认输却不甘心,把失败归咎于上天,你同意吗?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过失,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6、小组讨论分析项羽性格。
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成果,展示项羽性格⑴多情善感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
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⑵骁勇善战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项羽之死的反思,我们可以对历史教学进行以下的反思和改进:
1. 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项羽之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军事、个人
英雄主义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事件的多种解读,并通过讨
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景:项羽之死发生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涉及到许多历史背
景和因素。
可以通过教学材料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
的情况,帮助他们理解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3. 关注历史人物的复杂性: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但他的性格和决
策也有不少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羽的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他的
个人才华和局限性,并思考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4. 培养历史思维:通过对项羽之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
他们可
以学会通过阅读史料、分析事件和推理来进行历史研究,并通过此过程培养批判性思
维和判断力。
5. 引发学生思考:项羽之死是一个战争的结局,也是一个人物的结束。
通过教学过程,可以引发学生对战争、权力、英雄主义等问题的思考,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事件的
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总之,通过对项羽之死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改进历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
的历史思维和判断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和影响,从而提高历史教
育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第一课时教学效果之自查与反思
语文组何美兰
一、教学思路: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质疑、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梳理文章字词句的意思,掌握文中出现的关键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积累,为第二课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思想主题的归纳做好准备,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二、教学步骤:
1、情境导入(激发阅读热情):视频播放影片《霸王别几姬》片断
2、课件展示(知人论世):《大风歌》和《垓下歌》
《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
钜鹿之战: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破釜沉舟)
鸿门宴: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围: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四面楚歌)
3、分四个学习小组,要求:
(1)、每一学习小组在梳理全文字面意思的同时要侧重研读其中的一个段落(组长抽签选定具体段落)。
(2)、质疑:在疑难处圈点划批注。
(3)、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释疑。
(4)、教师归纳总结,强调学习重点。
(5)、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6)、以小测形式落实课堂学习效果。
附小测内容如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上骓.美人和.之麾.下怜而王.我的绐.舣.船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则夜.起()
直夜溃围南.出()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吾为若.德()
项王乃.大惊()乃.有二十八骑()汉军乃.觉之()如.大王言()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天之亡.我()亡.去不义()唇亡.齿寒()3、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
吾知公长者。
()
然今卒困于此。
()
骑能属者百余人。
()
三、小测结果:
四、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如果仅着眼于此次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此次的小测成绩,那应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自主合作学习的气氛不错,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会互相感染,小组合作探究、质疑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
但是,仔细一看两个班同学的的错误之处,不禁又忧从中来。
因为,他们错的几乎全是曾经学过的旧知识(如“沛公起如.厕”)。
------知识的遗忘率高!所以,有可能出现今天小测会的内容下次考试不一定会。
因此引导他们及时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及为重要。
得出如下几点反思:
1、教学古典诗文,应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提前预习,指导他们学会使用工具书及教辅材料,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文知识要少而精,重在提高整体阅读能力而不是肢解文段,弄成一般的文段翻译。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以“问”定教学目标,以“问”来组织教学,并善待学生提问,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
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悟透课文中的疑点。
3、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实效,对文言文的教材文本内容要注意删繁就简,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4、所分配的各小组成员之间知识要能互补,个性要能互融或相随,才能更
有利于组员之间的合作愉快。
5、对合作中学习的内容、形式、进行中的困难,教师也要事先做好预测。
6、教师只有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在自身不断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始终将学生的能力发展置于首要地位,才能在更高的层面指导学生更好地研读文本,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日臻完善。
7、对已学过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要经常落实,避免学生过快地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