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治验三则

合集下载

陈国权教授治汗证医案举隅

陈国权教授治汗证医案举隅

陈国权教授治汗证医案3则关键词自汗盗汗陈国权导师陈国权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陈教授临证40余年,擅长治疑难杂症,余有幸随师亲聆教诲,现举其治汗证医案3则,以飨食读者。

自汗案:万某,男,38岁。

2011年11月6日初诊。

诉自汗2年。

2年前即自汗,饭时亦汗。

食入则胀,夜晚或流涎。

前额不适或痛,颈项亦不适。

大便溏,日1~2行,尿乏力,尿有余沥。

脉弦,舌暗红苔微黄。

证属肝郁脾虚有湿。

治宜疏肝健脾祛湿。

方投逍遥散合五苓散加味:当归12g,赤白芍各15g,柴胡8g,薄荷8g,茯苓25g,炙甘草8g,白术12g,生姜3片,泽泻24g,桂枝4g,白术10g,猪苓10g,白芷8 g,茵陈20 g,菟丝子15 g,桃仁10 g,红花10 g,竹茹10 g,玄参10 g,葛根15 g,独活10 g,炒莱菔子10 g。

7剂,日1剂,水煎服。

11月17日复诊。

药后睡眠大为改善,行走脚有力,余症皆有不同程度减轻。

但大便及房事后腰痛,小便偶尔带白色泡沫。

脉弦,舌暗红苔白。

守上方加萆薢15 g,乌药6 g。

7剂,日1剂,水煎服。

11月26日三诊。

药后感觉较舒适,自汗不明显。

脉弦,右略细,舌红苔白略厚边齿印。

守上方去五苓散加杏仁12 g,白蔻仁6 g,薏苡仁20 g,厚朴10 g 法夏10 g,通草5 g,滑石20 g,竹叶10 g。

7剂,日1剂,水煎服。

12月3日四诊。

药后大便日2~3行,头痛消失,无明显自汗。

脉弦,舌红苔白。

守上方再服7剂以观后效。

按:患者自汗,尿乏力,尿有余沥,脉弦乃肝郁脾虚,首以逍遥散疏肝健脾,以使其不继续传病于脾;食入则胀,夜晚或流涎,大便溏,日1~2行乃脾虚生湿,次处以五苓散以健脾祛湿,体现了肝病传脾,当先实脾;方中白芷止前额疼痛,茵陈利湿,菟丝子补肾阳以固精缩尿,桃红活血化瘀,竹茹化痰,玄参清热,葛根解肌舒筋,独活祛风湿止痹痛,炒莱菔子消食除胀;二诊加萆薢利湿去浊,乌药温肾阳;三诊去五苓散加三仁汤以祛湿调畅气机。

汗证治验三则

汗证治验三则

汗证治验三则作者:王艳阳孙倩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年第08期关键词:汗证;医案;中医疗法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8.035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8-0115-02汗证,由于病因甚多,病机复杂,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证候错杂,因此,一般对汗证诊疗的准确把握较为困难。

笔者在研读汗证相关文献之际,用之临床实践,疗效尚可,兹结合案例将治疗不同类型汗证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典型病例1.1 脾胃气虚汗证案例1:患者,女,78岁,2014年4月15日初诊,体型中等,面色㿠白,平素易劳累乏力。

1个月前,因感冒服用安乃近片后汗出不止,周身如水洗,头面较重,活动后尤甚,伴心悸,咳嗽、咯少量白痰,口干渴喜热饮,恶风甚,周身乏力,纳食一般,睡眠可,小便不利,大便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曾因病初咳嗽在外院服用小青龙汤加减4剂,汗出服柴胡桂枝汤3剂,效不明显。

辨证属脾胃气虚。

治法:益气建中、固表止汗。

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 g,桂枝15 g,炒白芍20 g,茯苓30 g,煅牡蛎30 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1剂药后汗减,2剂后汗止,小便如常,但仍咳少量黏痰,舌苔厚腻微黄,守方加全瓜蒌20 g、炒莱菔子30 g、焦山楂15 g,继服3剂后,诸症皆平。

按:本案患者年近八旬,素体气血不足,本为表证,又遇大汗淋漓,阴津耗伤,津液亏虚,阴阳俱损,胃中干涸,中土虚衰,阴不敛阳,虚阳在表,固摄无力,加重汗出;口干为汗出使津液丧失,加之中焦气化不充分,津不上承所致,不可妄以为阴虚或火旺。

前者给予柴胡桂枝汤,但患者无柴胡汤证,况黄芩苦寒伤脾胃阳气、柴胡散热可加重汗出,故效不理想。

笔者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旨,给予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桂枝、白芍调表里、理阴阳,茯苓健脾宁心,煅牡蛎化痰敛汗止渴,大枣、甘草、生姜安中养胃、补益气血。

汗证治验举隅

汗证治验举隅
调 补气 血 以使 腠 理 固 密 。生 姜 助 桂 枝 温 阳 、 通经 、
而下 半身 怕冷 , 尤 以双脚 明显 , 恶风 、 周 身 酸痛 , 虽为 夏 日仍 需 穿毛袜 及 小 电热 毯 。患者 神疲 无力 , 声 音低微 ,
面色胱 白, 夜寐不安 , 形 体消瘦, 纳差 、 干呕, 喜卧 , 大
凉, 阳虚 筋脉 失养 、 经脉 不通则 周 身酸痛 , 阴血 不足 、 阴 阳失 交 , 则 夜寐 不安 , 气 虚则 神 疲 、 声微 、 喜卧 , 阴液 治 以温 阳补 气 、 调
和 营卫 、 内和 阴 阳 、 调 补 气血 , 方选 调 和营 卫 之桂 枝 汤 加减 。桂 枝汤 为 仲景《 伤 寒论 》 “ 群 方之 冠 ” 之美 誉 , 解 肌 发汗第 一方 , 其 既可 用于 风寒 表虚证 , 又 可用 于体虚 营卫 不 和证 。桂枝 辛温 助 阳化气 、 温通 血脉 , 白芍 酸甘 敛 阴 和营 、 化 阴养 血 , 二者合用调和 , 营卫、 平衡 阴 阳 、
则 阴液 自流 , 卫 阳不 足 , 温煦 失 司 则 恶风 怕 冷 、 四肢 发
某, 女, 8 2岁 , 朝 鲜族 , 吉 林 省延 吉 市 居 民 , 因 高血
压、 动 脉硬化 、 多 发性 腔 隙性脑 梗死 、 类 风湿性 关节 炎 、 便 秘等 疾病 于 2 0 1 2年 1月 2 9日入我 院治 疗 。入 院后
便干 , 舌红 少津 、 苔薄 白, 脉 细 缓 。徐 老 师 诊 察 患 者后 认为 : 患 者为 老 年 女 性 , 长期 卧床 , 久 卧气虚 , 耗 气 伤 阴, 气 虚则 气不 敛 汗 , 汗液 外 泄伤 阴 , 则 大便 秘结 , 舌红 少津 、 脉 细缓等 , 辨 证为气 血 亏虚 、 阴液 不足 , 治 则为 益 气滋 阴 、 补养 气 血 。处 方 : 黄芪 2 0 g , 五味子 1 5 g , 麦 冬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汗证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又称为汗痹或者汗证,是指因气滞血瘀,内蕴邪毒,气络不通,被阻挡在皮肤组织层,使之无法正常排出而引起的疾病。

在临床实际中,汗证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下将介绍三个临床治验局部汗证的医案,并探讨汗证的治疗方法。

一、王某,男,45岁,体质偏胖,居住在南方,夏季暑热时会出现腋下多汗的情况。

病史已有3年,每当气温升高时,腋下就会大量出汗,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患者前期曾到各家医院就诊,但效果不佳。

后到中医院求治。

经脉络穴位按摩,温经理气,暗藏根茎无形瘀血,经络气血不通。

遂收治并结合脉症,施以指压刮痧,穴位拔火罐治疗,顽甚者适用火针、开通瘀血。

再配以益气血之药,调理营养,排除瘀血,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偏清淡,不暴饮暴食。

连治20余日,皮肤不再局部多汗,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二、李女士,女,35岁,居住在北方,冬季寒冷的时候,手心会大量出汗。

患者患病10年,曾到多家医院就诊,均以中药外治口服解表汗之法治疗,但效果不佳。

后到中医院求治,辨阳根阴实证,表里皆实,根本在肾经燥热,浸润出虚阳之湿,阴根湿淤沉积在手心,经脉气机不通,以八穴调理。

选置阳明根穴和八大脾经穴位,取血软火化,疏散气机以调经治本,每日一次,连治15日,手心不再多汗。

三、张某,男,28岁,体形瘦弱,南方地区,夏季时出现脚心多汗的情况。

由于患者脚心多汗时间较长,加上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导致了足癣的发生。

曾到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

后到中医院求治。

辨热结于脾胃,津液积聚。

选穴取阳明、太阴、太阳3个痛点三阴交穴疏散湿热,选高温消瘀之药治疗脚癣。

一连5次治疗,脚心不再多汗,脚癣愈合。

总结来看,局部汗证是一种常见病证,而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局部汗证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脉症辩证,采取穴位按摩、刮痧、拔火罐、火针等方法,疏通经络,疏散湿热,治疗脾胃热结、湿热阴阳不调等病因。

王静安教授治疗汗证验案5则

王静安教授治疗汗证验案5则

化热生 风 , 风主 动 , 目为肝 窍 , 经风 热上 扰 于 目, 肝 故 方 中黄 芪 、 归 补 益 气 血 ; 芎 、 辛 温 经 活血 通 当 川 细 频 繁 眨眼 。治 当健 脾助 运为 主 。方 中苏叶疏 风胜湿 . 络 ; 白芍 养 血 敛 阴 止 汗 , 缓 其 寒 性 : 良姜 、 炒 且 高 白 具 醒 脾开 胃之 功 ; 壳 、 枳 白豆 蔻 温 中行 气 健 胃; 炒谷 豆蔻 温 中散 寒 ; 甘 草 、 炙 大枣 甘 温 益 气 , 复 中元 , 培
文 章 编号 I 7 —3 7 2 0 )2 0 4 — 3 6 2 9 X( 0 7 1 — 0 3 0
蜀 中名 医王 静 安 教 授 治 疗 汗 麦 芽 、 时 茶消 食 和 中 ; 陈 、 蛎 、 叶除 湿止 汗 ; 午 茵 牡 桑 郁 白菊 疏散风 热 ; 川连燥 湿 健 胃 ; 证 ,多 宗 《 溪 心 法 》 自汗属 气 姜 黄 、 金化 湿行 瘀 ; 丹 “ 王静 安教 授 虚 、 虚 、 、 虚 、 ” “ 汗 属 金 钱草 清 肝 明 目, 木 通 、 前 草 除下 焦 湿热 ; 血 湿 阳 痰 ,盗 合 车 苍术 血虚 、 虚” 阴 。王 师 指 出临证 当详 辨 其 因 , 结合 汗 醒 脾助 运 , 化 水湿 , 并 疏 令津 液 归 正途 而 不病 汗 多 , 尤
积 之 品 善 后 少 . 眠 可 . 服 内 服 方 以巩 固 疗 效 睡 续
按: 汗出限 于手 足心部 , 伴纳 食差 . 当责 之于 脾
按 : 例 为气 血 俱 虚 、 本 中阳 不足 所 致之 自汗 . 气
脾 主 四肢 , 足 为 诸 阳之 本 ; 运 不健 , 液输 布 运 虚 不摄 津 , 虚 心 失 所 养 , 汗 为 心 之 液 , 津 、 手 脾 津 血 而 与 血

李小娟治疗汗证验案5则_王晓燕

李小娟治疗汗证验案5则_王晓燕

荷5g,芦根30g,甘草5g,瓜蒌皮15g。

4剂后,热已退,诸症减大半,再服4剂痊愈,遂治其腹痛。

2扶正与祛邪并重、不忘整体治疗临床中,癌症患者在放、化疗后,常会出现神疲体倦,气短乏力,头发脱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口渴咽干,恶心呕吐,周围血象可见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及贫血,舌质红或淡红、苔黄干或白干,脉细或弦细略数等临床表现,沈老认为,肿瘤患者大多在采用西医手术治疗,及放、化疗后经常会选择中医进行辅助治疗,此时,患者多表现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的征象,故治疗应采用养阴益气之法,扶正祛邪并用的治疗原则,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养正积自除”。

沈老自拟养胃方中常用鳖甲配北沙参,临床应用中多获良效。

案2陆某,男,72岁,2010年2月行右下肺癌切除术,术后返院化疗期间,出现咳嗽,气喘声嘶,痰难咯,块状,口干、涩。

舌红苔薄微黄,脉细,中药治疗用千斤苇茎汤加味:苇茎30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北沙参30g,墨旱莲30g,瓜蒌皮15g,鳖甲15g,麦冬15g,茯苓15g,浙贝10g,丝瓜络10g,桔梗5g,7剂后,患者自觉咳嗽减轻,气喘缓解,守方续服3剂后,诸证皆明显好转,故于本次化疗后至下次化疗前用养胃方加减:北沙参30g,谷芽30g,鳖甲15g,麦冬15g,茯苓15g,女贞子15g,石斛10g,白术10g,砂仁10g,鸡内金10g,厚朴10g。

方中鳖甲软坚散结,滋阴潜阳,《本草经疏》言:鳖甲主消散者以其味兼乎平,平亦辛也,咸能软坚,辛能走散,故《本经》主癥瘕、坚积、寒热,去痞疾、息肉、阴蚀、痔核、恶肉。

北沙参滋阴生津,兼顾脾胃,并能提高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机体免疫平衡,两药相伍,达到补虚扶正的目的;白术补气健脾,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之后守方随症加减,患者目前一般情况可,生活起居正常,在保证生存质量的基础上,患者延长了生命。

3黄芩配白术、湿热安胎呕吐止《医宗金鉴·妇科》云:“形瘦不宜过热品,体盛补收稿日期:2010-09-09作者简介:王晓燕(1973-),女,辽宁盘锦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分泌糖尿病方向。

汗证治验三则

汗证治验三则
临床 实 践 中 , 用 辨证 论 治 治 应
疗 本病 多 例 , 效较 好 , 介 绍验 案 三 则如 下 。 疗 现 热 炽 阳明 案 于某, 男性 , 3岁 。嗜 酒 多 年 , 喜 食 肥 甘 之 4 且 品, 半年 前 开 始 汗 出增 多 , 日渐 明显 , 每于 活 动及 进 餐 时 蒸 蒸 汗 出 , 面 赤 烦 躁 , 便 干 结 , ~ 3日一 伴 大 2 行 , 寐不安 , 夜 口干欲 冷 饮 。 见舌 红 , 淡黄 , 诊 苔 脉滑 数 。 中医辨 证属 热 炽 阳 明 , 迫津 出汗之 证 。治 宜 清 泄 里热 , 用 白虎 汤 加 味 : 方 生石 膏 3 g 知母 1 g 栀 0, 0, 子 9 , 豉 9, g豆 g 黄连 1 g 生 地 1g 丹 皮 1 g 当 归 0, 5, 0, 1g 泽 泻 1 g 生军 6 ( 下 ) 粳 米 1 g 甘 草 6 。 5, 5, g后 , 0, g 每 日 1 水 煎分 2次服 。并 嘱 患者 忌食 肥 甘酒 肉 、 剂 辛 辣刺 激 之 品 。 5剂 后 汗 出稍 减 , 便通 畅 , 赤 烦 大 面 躁 亦 有 改 善 , 方 去 生 军 , 五 味 子 1 g 杭 白 芍 前 加 O,
胡某 , 女性 , O岁 。 月前 患 心肌 炎 后 常感 神 4 3个 疲 乏力 , 出增 多 , 穿 着 较 厚 , 易感 冒 , 汗 虽 仍 曾服 中
西 药 物 治 疗 , 肌 炎 症 状 有 所 好 转 , 上述 情 况 未 心 但 能改 善而 来 诊 。 见患 者 汗 出较 多 , 尤甚 , 肤 潮 诊 动 皮 润 , 乏力 气 短 , 伴 畏寒 恶 风 , 白 , 作心悸 胸 闷 , 面 时 偶 有 胸痛 , 淡 暗 , 薄 白 , 沉 细 。 中医 辨证 属 气虚 舌 苔 脉 自汗 , 有 血 瘀 。治宜 益 气 固表 , 兼 化瘀 通 络 。 用玉 方 屏 风 散 合 佛 手 散 加 味 : 黄 芪 6 g 白 术 3 g. 风 生 0. 0 防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 方 之 汗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 方 之 汗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李七一治疗汗证验案3则

李七一治疗汗证验案3则

汗证是因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出汗异常为表现的病证。

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七一教授认为汗证常表现为多证型夹杂,治疗时不必强分自汗盗汗,应寻找病理因素,辨明阴阳虚实,根据虚实主次遣方用药,兹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1 盗汗郑某某,女,32岁。

2018年6月19日初诊。

主诉盗汗5年。

盗汗部位以颈部、后枕部为主,量大湿枕,出汗前颈部及后枕部自觉发热,汗后怕冷畏风,平素怕热,口干欲饮,便秘,三四日一行,粪便干燥呈球状,饮食睡眠尚可,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滑数。

病机为阴虚内热,阳明热盛,营卫不和,肺卫不固。

治法:清热滋阴,清泻阳明,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处方:生黄芪10g,炙黄芪10g,当归10g,生地30g,玄参30g,麦冬30g,黄柏10g,黄芩10g,黄连6g,山栀10g,知母10g,生石膏30g(先煎),桂枝10g,赤芍10g,白芍10g,防风10g,生白术30g。

7剂,日1剂口服。

6月28日二诊:盗汗减轻,十去五六,大便调,汗后怕冷同前,舌偏红、苔薄黄腻,脉沉滑速。

守法续治,原方知母、黄柏各增至20g,共14剂。

电话随诊,药毕出汗症状十去八九。

按:本案选用当归六黄汤合白虎汤加减。

当归六黄汤源自李东垣《兰室秘藏》,被誉为“治盗汗之圣方也”。

《医方集解》云“盗汗由于阴虚,当归、二地所以滋阴;汗由火扰,黄芩、连、柏所以泻火;汗由腠理不固,倍用黄芪,所以固表”,精辟地解释了该方治疗阴虚内热汗证的原理。

本例中为青年女性,阴虚体质,阴虚津伤则虚火丛生,迫津液外泄,故而盗汗;平素畏热,口干渴,又有阳明经热之象,故而本案例为阴虚内热并阳明经热之证。

李师认为汗证与火热之邪有高度相关性,并引用了蒸笼原理,把人体比作一个蒸笼,各种热邪包括虚火及实热,仿佛燃烧中的釜底薪火,热气蒸腾体内津液,迫使水湿蒸汽向外透散,经由腠理毛孔排出。

当归六黄汤及白虎汤可祛除体内虚火及实热,但大量汗出,则伤阳气,故汗出后而身冷畏风,佐用玉屏风散之防风、白术,桂枝汤之白芍、桂枝,表气固,肌腠实,营卫和,汗自止。

中医治疗汗证四则

中医治疗汗证四则
症. 分 自汗 与盗 汗 。《 明 医指掌 ・ 自汗 盗汗 心 汗证 》 对 自汗 、 盗 汗 的名 虑患 者 阳热 内盛为 主 , 伴 阴虚 。 予 当归 六黄 汤加 昧治疗 , 显效。 当归 称 作 了恰 当的说 明 : “ 夫 自汗者 , 朝夕 汗 自出也 。盗汗者 , 睡而出, 觉 六 黄 汤见 于《 兰室 秘 藏 》 , 乃 治疗 阴虚 盗 汗 的名 方 , 治 疗 阴 虚生 热 , 而收 , 如寇盗 然 , 故 以名之 。” 一 般 自汗多 属气 虚 、 阳虚 , 盗汗 多属 阴 阳热 内盛 。本 患得 谓 自汗必 属 虚 内热 , 但 亦 有不 循常 道 者 , 中医 科临 床上 较 为多 见 。下 面选 择 笔 阳虚 , 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 , 何以辨之?日: 但察其有火 者治疗 的 4例汗 证 以做分析 。 无火 , 则或阴或阳, 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 出者 , 以火烁阴, 阴虚可
知也 … …脉证 有 火 , 或夜 热烦 渴 , 或便 热喜 冷 之类 , 皆阳盛 阴 虚也 , 宜 当归 六黄 汤 为第 一 , 保 阴煎 亦妙 。” 当归 六 黄 汤 中生 地 黄 、 熟 地 黄、 当归 滋 阴养 血 , 黄芩 、 黄连 、 黄 柏 清 三焦 火 、 坚 阴除 烦 。汗 出 伤 气, 黄芪、 仙鹤 草 益气 实卫 、 固表止 汗 , 五 味子 、 煅龙 骨 、 煅牡 蛎 收 敛 固摄 , 丹参 活血 化瘀 。诸 药 配伍 , 共奏 泻火 滋 阴 、 固表 止 汗之效 。本 案例 提示 当归 六 黄汤 不仅 可 以治 疗 阴虚盗 汗 ,对 阳热 偏 盛 的 自汗 亦 有效 。
3 湿 蕴 中焦证
段某 , 女, 5 5岁 , 2 0 1 4 年5 月2 2 3初诊 。患者 自汗 、 1 盗汗 数 年 , 夜 间常有 颈部 汗 出 , 继而 苏醒 , 白天 活动后 潮 热 、 全身汗出, 手汗 明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第一则:汗证医案患者李某,女,35岁,主诉经常出汗,尤其是局部出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经过详细询问和望诊,患者证属“太气汗”证。

治以温经散寒之法,方用桂枝汤合附子粉。

桂枝汤主治表里均实,气机郁塞之证,具有温经解表,宣微阳之功,适用于太阳病初起,少气汗出,胸闷恶风寒中。

而附子粉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均其大寒,温经散气。

服药7剂后,患者的汗症明显好转,且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再次就诊时,汗症已基本消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

患者刘某,男,40岁,主诉出汗严重,夜间盗汗,伴有头晕头痛,口干咽燥,脾胃不和。

经过望诊和望闻诊断,患者证属“气阴两虚”证。

治以益气养阴,和中固表之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

六味地黄丸主治阴虚火旺,兼有益气生津之功。

四君子汤则主治卫外不固,中焦不健之虚证,具有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之效。

附子理中汤主治中寒伤阳之证,能温中理气,温中健脾。

温经汤则主治寒邪伤阳,温中散寒之证,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汗之功。

连服15剂后,患者的头部汗水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次就诊时,患者感觉脸色有所红润,手脚不再发冷,证实了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疗效。

总结:以上三则医案都是中医辨证施治关于局部汗证的经典案例。

这些医案表明,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方法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它们为中医治疗局部汗证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医生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汗证的辨证治疗

中医汗证的辨证治疗

中医汗证的辨证治疗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医师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

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医师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

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

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

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医师建议:汗腺过大时,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医师建议: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

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医师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异常出汗是“虚症”信号中医上也有“动汗”和“静汗”之分。

汗证从湿论治验案6则

汗证从湿论治验案6则
6 g , 通草 6 g , 白豆 蔻 ( 后下 ) 6 g , 飞滑石( 包) 1 5 g , 生 薏
关 键 词 汗 证 湿 阻 辨 证 论 治 验 案 文 献 标 识 码 A
( 象 山县 第一人 民 医院 , 宁波 市第 四 医院 , 浙 江象 山 3 1 5 7 0 0 )
1 5 g 。7剂 。常 法煎 服 。
心血 管病 。
服 药后诸 症霍 然 . 唯舌 苔 白腻 略减 , 守原 方 去苏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9 编辑 : 王 沁 凯
叶、 荆芥 , 再进 7剂 。1 年后 随访 , 自汗 盗汗 未复发 。
2 湿 热 汗 证 案
医 案 医 话
旺盛 亦 赖 于少 阳之火 化 使 生气 相续 而不 致绝 灭 . 从 了汗证 的辨 证要 领 。 然《 丹 溪心法 ・ 自汗》 说: “ 自汗属
而促 使 阴尽 阳 回。胆 腑 寄相 火 . 而 三 焦 为水 火 气 机 气 虚 , 血虚 , 湿, 阳虚 , 痰 。” 1 1 1 6 9 5 ( ( 景岳 全 书 ・ 汗证》 中 之通道 , 所谓“ 焦者 , 燔之 近 炭 也 ” , 具 有 能量 转 换及 云 : “ 湿 气乘 脾者 , 亦 能作 汗 。… …若热 湿 胜者 . 但去 释 放 之义 。因 此 , 少 阳主 枢 , 既 为表 里 气 机之 枢 . 又 其 火 而湿 自清 ,宜 用 前 阳证 之 法 … … ” 圆 《 中医 内科 为 五脏 新 陈代谢 及 能量转 换之 枢 。少 阳不 亢不 烈 之 学 》 教材 将 汗证 辨 证 分 型为 肺 卫不 固 、 营卫 不 和 、 心
变 。水气上 冲 , 阴来搏 阳 , 清阳既虚且抑 , 不能 上养清 伴 见 头 胀 微 痛 , 昏重若裹 , 身困肢楚 , 脘痞纳呆 , 口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第一例:汗出不止
张某,男,56岁。

主诉:全身汗出不止已经1周。

病情历程:患者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近期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前去就诊后,医生给予了适当的药物治疗。

但是患者需要使用大量点滴才能缓解症状,且同时出现了全身汗出不止的情况。

患者前往相关医院就诊,接受了抗感染等治疗,但是汗出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

此时,患者到我处寻求治疗,在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症状后,我使用了金匮肺气喘散治疗。

在治疗开始后仅用了3剂,患者的全身汗出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第二例:头汗
刘某,女,42岁。

主诉:头汗已经半年。

病情历程:患者近半年来,头部不间断地出现大量的汗水,且特别明显的是,头部的汗水会直接渗透到枕巾或者枕头上。

此外,患者还有心烦易怒、情绪不稳等症状。

经过仔细地各种检查,在确定患者没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之后,我开始使用金匮肺气喘散治疗患者。

使用了5剂之后,患者的头部汗水明显减少,且心烦、易怒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周某,男,32岁。

主诉:脚底部过度出汗已经10年以上。

病情历程:患者长期以来都有重度的脚心出汗症状,导致穿鞋子经常难以穿戴,甚至会出现脱鞋子的情况。

患者多次尝试其他治疗方法,包括西药、中药和物理疗法,但都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

在经过仔细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后,我使用了益气养阴、祛湿燥润的中药方进行治疗。

使用了10剂中药后,患者的脚部汗水状况明显减少,甚至达到了正常状态。

同时,患者也体现出对情绪的改善和睡眠的质量提高。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第一例:王某,男,35岁,汗多水泡王某,35岁,因面部、手掌、脚底汗液过度,症状出现超过半年。

患者说他的汗水不仅外流,还会沉积在皮肤上,形成水泡,特别是如果他经过剧烈活动之后,水泡就会更多。

患者说他一直在使用商店里出售的护肤品来治疗这种疾病,但是他的症状仍然没有缓解。

我给王某开了一副定汗丸方,包括各种泡腾片、酸辣汤等等,用于清空汗腺、消除患者的过度汗液。

同时,我还给患者开了一些中草药,包括熟地、白术、黄芪、枸杞等,用于强壮患者的体质,以加强对治疗的反应。

在使用这些药物的同时,我还建议患者每天都要进行一些轻度运动,这样可以帮助他的身体更好地排出汗液。

在治疗的过程中,王某开始感到汗水量有所减少,水泡数量也有所减少。

大约服用了一个月后,他的病情有了显著的改善,不再出现水泡,而且其皮肤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第二例:陈某,女,29岁,夜间汗多陈某,29岁,因偶尔出现夜间汗多,导致睡眠质量较差数月。

患者最近因工作压力增加和饮食不规律,导致夜间汗液过多,睡眠质量变差。

在接受治疗前,患者没有使用任何药物。

我在诊断后,发现陈某的病情不是非常严重。

因此,我给她开了一个泡腾片,建议她在晚上睡觉前将药物放进水中,然后喝下药水。

此外,我还建议患者应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夜间汗多的症状。

经过两周的治疗,陈某的夜间汗多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而且,她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赵某,40岁,皮肤颜色较黑,因手汗困扰严重,手掌甚至经常出现破皮现象,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赵某先前使用过很多非处方药,但效果都不理想。

我在诊断后,建议赵某使用激光手术,消除他的手汗问题。

经过一次激光手术后,赵某的手汗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手掌上的破皮现象也消失了。

此外,我还给赵某建议了一些饮食上的调整,如减少辛辣食物、肥腻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和预防手汗复发。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在中医理论中,汗证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类型,主要表现为出汗过多或者出汗异常,常见于夏季高温天气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中。

针对临床治验局部汗证的医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医药在治疗汗证疾病中的独特疗效。

下面就介绍三则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

医案一:汗发重证患者,男,47岁,主诉身体虚弱、天气炎热时出汗过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患者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舌质淡,苔白而腻,脉细弱。

根据中医理论,患者属于气血虚弱,气滞体表所致。

采用《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原则,遵循“补中益气,扶正固表”的治疗方法,选用人参、黄芪等中药进行调理。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出汗明显减少,面色有了一定的好转,精神状态也有所恢复。

连续用药一个月后,患者汗量明显减少,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身体也感觉有了一定的力量。

患者,女,35岁,主诉盗汗多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盗汗发病无规律,夜间多汗,且伴有潮热及心烦不安等症状。

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洪数。

经过详细的辨证施治,判断患者属于肝火上炎,肾阴亏虚。

选用清热解表、滋阴养血的中药治疗。

患者在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盗汗情况有所减轻,夜间盗汗明显减少,同时伴随的潮热和心烦不安等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连续用药一个疗程后,患者盗汗基本消失,身体感觉有了明显改善。

以上三例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进行调理,受到了良好的疗效。

这些医案充分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汗证疾病中的独特疗效,也为临床上治疗汗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不仅要准确诊断病情,还要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加强对汗证疾病的研究,挖掘中医药在治疗汗证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汗证验案三则

汗证验案三则

汗证验案三则
赵惠馨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8(000)003
【摘要】《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

”此指汗证或因阳气蒸发津液所致,或因腠理不密导致津液外泻而来,笔者根据这这些理论用调节阴阳和固密腠理之法治疗汗证,颇觉得心应手。

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总页数】1页(P21)
【作者】赵惠馨
【作者单位】唐山市卫校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905
【相关文献】
1.王玉英老师治疗汗证验案三则 [J], 韩松雪;王丽伟;孙语男
2.白长川治汗证验案三则 [J], 古光君;苏昌明
3.王伟运用化瘀法治疗汗证验案三则 [J], 管丽华; 周志英; 赵胜男; 戴倩妤; 王伟
4.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验案三则 [J], 齐倩倩;李七一
5.小柴胡汤合方辨治汗证验案三则 [J], 祝春燕;张卫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邱保国研究员汗证治疗五则

邱保国研究员汗证治疗五则

邱保国研究员汗证治疗五则第 1578 期作者 / 吴瑗杜文森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邱保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编辑 / 许红⊙ 校对 / 钱秀华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

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

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

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

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邱保国研究员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从事临床医疗研究工作50 余年,理论造诣深厚,临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病及内科杂病。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症,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邱保国研究员临证总结出从调和营卫、活血化瘀、健脾化湿、补肾养阴、滋阴降火方面治疗汗证的5 法,总结报道如下。

1 调和营卫,温阳敛阴止汗患者,男,48 岁,1999 年4 月18 日初诊。

主诉:周身汗出1 个月余。

现症见:遍身汗出,畏风恶寒,倦怠,舌质红,苔白,脉沉细。

患者1 个月来周身汗出,不分昼夜,湿透衣衫,曾在外院服补阴敛汗中药,多剂不效。

中医诊断:自汗,证属阴阳失调、卫不外固、营卫不和。

治宜调和营卫,益气温阳,养营敛阴,涩汗止汗。

按:本案汗出不止,昼夜汗出浸湿衣衫,可看出本案不能单纯以“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来论治。

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谓:“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本证主要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定论,治宜不固卫表,调和营卫,以玉屏风散、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重用黄芪实卫固表,治其本;用黄柏、知母、五味子敛阴养阴,防过汗伤阴,配桂枝调和营卫;再以麻黄根、浮小麦、煅龙牡涩敛止汗,治其表。

标本兼顾,获良好效果。

2 活血化瘀治汗患者,女,50 岁,2005 年8 月16 日初诊。

主诉:盗汗3 年余。

多汗症----沈绍功

多汗症----沈绍功

多汗症----沈绍功二十六汗证汗证巧治有5则:1.分辨表里-表证见汗,调和营卫,桂枝汤最宜;里证见汗,区分虚实。

虚证治气用玉屏风散,治阴知柏地黄汤。

实证清热白虎汤,化湿茵陈五苓散散。

2.慎用透敛-透者宣肺开窍要慎用,对止汗不利,如菖蒲、郁金、桔梗、川芎、蝉衣之类。

敛汗药如浮小麦、麻黄根、生龙牡,常被视作止汗主药,如见实热或实热汗证,反而留邪,汗出更甚。

也应慎用。

3.注重养心-虚者宁心选用当归、琥珀、柏子仁、云苓、五味子、炒枣仁。

实者清心选用竹叶、黄连、连翘、知母、炙远志、车前草、丹参。

4.调理气阴-常投生脉散收功或加山药、黄精、花粉、芦根、石斛、云苓、乌梅、麦冬。

5.救治脱汗-脱汗危象,急宜回阳救逆,重投参附汤并有4佐:一是重量生芪(90g以上)固表;二是麦冬、五味子、白芍、乌梅敛阴;三是浮小麦、生龙牡敛汗;四是灸神阙、关元固脱。

汗证,也很多见,不仅是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亏也能出汗,有5个方法来治疗。

1.要分辨表里-有表证汗证,有里证汗证,不一样。

我讲了外感病和内伤病怎么分还得看舌苔,外感分风寒、风热;内伤分虚证、实证。

外感用桂枝汤;内伤用玉屏风散。

不一定一个方,还有知柏地黄汤,还有白虎汤,还有茵陈五苓散,都可以治内伤的里证的汗证。

再辩证。

2.要慎用透和敛-透者宣肺开窍要慎用,不能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很多人就用石菖蒲、郁金,对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唯独出汗的时候你别用,用了石菖蒲、郁金影响止汗。

上面的药,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都不用,用了以后反而止不住汗。

要用浮小麦和生龙牡,它能敛汗但不固汗,都可用30g。

3.要注重养心-因为汗是心之液,出汗和心有关。

分虚实:虚的宁心;实的清心。

4.要想到调理气阴-最好的气阴药就是生脉散,当然还可以用山药、黄精、芦根。

5.最后一个脱汗很严重,要回阳救逆。

脱汗用什么呢?就冷汗,汗出如珠,就要亡阳了,赶紧用参附汤,这个参附汤注意呀,这人参用10g不起作用,用50g也不起作用,这人参用量至少要多少?至少100-200g,包括你用独参汤,不到这个量作用很小,要重用独参汤,浓煎,昏迷的病人鼻饲或者肛管给药,清醒的就口服。

『名医经验』王道坤汗证治验

『名医经验』王道坤汗证治验

『名医经验』王道坤汗证治验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道坤教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4年荣获甘肃省首届名中医称号。

笔者现介绍其汗证治验一则。

陈某,女,56岁,2011年11月22日初诊。

诉:动辄汗出半月。

患者素体虚弱,形体偏瘦,面色白,一月前感冒,服西药并输液治疗,疗效欠佳,缠绵难愈。

现白天动辄汗出,汗出后身凉畏寒,夜间盗汗亦多,心慌心悸,余症不显,自感疲乏,食纳减。

舌尖略红,苔薄白,脉细数。

予以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加味。

组方:当归15克,生黄芪15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生熟地(各)30克,防风10克,煅牡蛎(先下)30克,浮小麦100克,麻黄根12克,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姜枣引。

7剂,水煎服,日1剂。

2011年11月30日二诊:患者诉药后白天汗出大减,唯餐后汗出仍多,汗出畏寒之症亦减,心慌心悸之症几除,盗汗亦减少,食纳仍欠佳。

前方进退为:当归15克,生黄芪30克,黄芩12克,黄连6克,黄柏6克,生熟地(各)30克,防风6克,煅牡蛎(先下)30克,浮小麦100克,麻黄根12克,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姜枣引。

续进7剂。

2012年1月8日三诊:药后自汗之症除,食纳较前好转,精神亦随之转佳,诉夜间盗汗之症仍有,诉近来觉头部拘束不舒,遂将前方化裁。

组方:当归15克,生黄芪30克,黄芩12克,黄连6克,黄柏6克,生熟地(各)30克,防风6克,煅牡蛎(先下)30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羌活12克,姜枣引,5剂。

半月后回访,诉三诊5剂服完后,诸症均除,饮食、睡眠、精神俱好,余无不适。

按:该患者证起于外感迁延,日久不愈,盗汗、自汗俱见,王道坤辨为:阴虚火旺、卫表不固。

所以,治疗上既取当归六黄汤以滋阴泻火,又用牡蛎散以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患者诉汗出身凉畏寒,“有一份畏寒,便有一份表证”,一、二诊方中的柴胡、桂枝、白芍三味合姜枣引,实为《伤寒论》柴胡桂枝汤之方义;三诊去柴胡即为桂枝汤调和营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8月第22卷第8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15·
汗证治验三则
王艳阳,孙倩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关键词:汗证;医案;中医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8.035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8-0115-02
汗证,由于病因甚多,病机复杂,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证候错杂,因此,一般对汗证诊疗的准确把握较为困难。

笔者在研读汗证相关文献之际,用之临床实践,疗效尚可,兹结合案例将治疗不同类型汗证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脾胃气虚汗证
案例1:患者,女,78岁,2014年4月15日初诊,体型中等,面色㿠白,平素易劳累乏力。

1个月前,因感冒服用安乃近片后汗出不止,周身如水洗,头面较重,活动后尤甚,伴心悸,咳嗽、咯少量白痰,口干渴喜热饮,恶风甚,周身乏力,纳食一般,睡眠可,小便不利,大便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曾因病初咳嗽在外院服用小青龙汤加减4剂,汗出服柴胡桂枝汤3剂,效不明显。

辨证属脾胃气虚。

治法:益气建中、固表止汗。

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 g,桂枝15 g,炒白芍20 g,茯苓30 g,煅牡蛎30 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1剂药后汗减,2剂后汗止,小便如常,但仍咳少量黏痰,舌苔厚腻微黄,守方加全瓜蒌20 g、炒莱菔子30 g、焦山楂15 g,继服3剂后,诸症皆平。

按:本案患者年近八旬,素体气血不足,本为表证,又遇大汗淋漓,阴津耗伤,津液亏虚,阴阳俱损,胃中干涸,中土虚衰,阴不敛阳,虚阳在表,固摄无力,加重汗出;口干为汗出使津液丧失,加之中焦气化不充分,津不上承所致,不可妄以为阴虚或火旺。

前者给予柴胡桂枝汤,但患者无柴胡汤证,况黄芩苦寒伤脾胃阳气、柴胡散热可加重汗出,故效不理想。

笔者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旨,给予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桂枝、白芍调表里、理阴阳,茯苓健脾宁心,煅牡蛎化痰敛汗止渴,大枣、甘草、生姜安中养胃、补益气血。

全方使脾胃气血充足,遂阴平阳秘,津液不泄,汗出得止。

1.2 阳虚汗证
案例2:患者,女,49岁,2013年9月5日初诊。

患者体型偏胖,2013年6月11日因子宫多发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术后周身汗出,如水洗,伴周身关节疼痛,畏寒,着厚衣,面色青白,心烦,全身乏力,口干口渴,渴喜热饮,纳食少,睡差,二便调,舌黯淡,苔薄白腻水滑,脉沉细。

曾在外院服牡蛎散3剂、玉屏风散加减4剂,效不明显。

辨证属表里阳虚证。

治法:温阳育阴、固表止汗。

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桂枝20 g,炒白芍15 g,制附片15 g,麸炒白术12 g,当归15 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汗减大半,畏寒减轻,周身疼痛消失,双下肢乏力明显,饮食改善不明显,守方加仙鹤草30 g、山萸肉15 g、砂仁20 g、鸡内金15 g,继服7剂,诸症悉平。

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本案患者术后表里一派阳虚有寒之象,且有
波及的脏腑。

另外,临床上应将该病与癫痫等脑部器质性疾病鉴别开来,避免将TD患儿单纯从肝、风、痰立论;处方用药时亦应照顾到小儿禀赋的问题,遣方用药力求平和,不宜使用刚猛之药。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D, Fast DK, Burd L.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ourette syndrome:selected findings from 3,500 individuals in
22 countries[J]. Dev Med Child Neurol,2000,42(7):436-447.
[2] 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
[3]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46-847.
(收稿日期:2014-06-08) (收稿日期:2014-12-07;编辑:梅智胜)
·11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Aug.2015 Vol.22 No.8
面色青白、着厚衣、渴喜热饮、苔水滑、脉沉细等阳虚实据,故给予桂枝汤和表里、调营卫;加附子辛温大热,温阳散寒、固表涩汗,使腠理开合之沉衰机能得以恢复;白术、当归补益气血,乃阴中求阳;生姜、大枣、炙甘草安中益胃。

复诊加仙鹤草补虚敛汗;山萸肉补益肝肾,治疗下元虚衰;砂仁理气温中,补而不滞,亦可防止阳气虚浮;鸡内金运化脾胃。

全方使后天得补,气血生化泉源不竭。

1.3 阴虚汗证
案例3:患者,女,52岁,2013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体型偏瘦,汗出2年余,夜间及夏日更甚,汗出如淋浴,面色黯红,平素性情急躁,心烦,口干,渴欲冷饮,纳食可,睡眠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曾查甲状腺功能5项正常,服黛力新片、谷维素片半年,心烦减轻,仍汗出。

辨证属阴虚火旺盗汗。

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选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 15 g,黄芪20 g,熟地黄15 g,生地黄15 g,黄连9 g,黄芩9 g,黄柏9 g,砂仁6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汗减一半,守方续服7剂,诸症皆愈,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口干、渴欲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乃阴虚有热之象,辨证不难,属阴虚盗汗。

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乃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名方。

本方补泻兼施,寒温并用,标本兼顾。

方中黄芪、当归补气养血,倍用黄芪,一可固表止汗,二可配合当归益气养血,三可防止壮火食气,四可补脾胃气血生化得源;熟地黄、生地黄滋肾阴以壮水,使阴液得充,水能制火;黄连、黄芩、黄柏三黄苦寒泻火以坚阴,使火得清而不内扰,阴得坚而不外泄。

诸药合用,使阴津得守,邪火得清,阴平阳秘,盗汗自愈。

如辨证实属阴虚盗汗,本方确为“治盗汗之圣药也”。

2 讨论
汗是由人体阳气蒸腾阴津而成,故汗出不仅损伤阴津,也可损伤阳气。

《素问•决气篇》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汗出异常,既可为患者就诊主要症状,亦可作为兼症而伴发于其他多种病证中。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素问•经脉别论篇》“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等,张仲景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非常充分,其治法方药具体,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其后李东垣等对汗证也有详细论述。

笔者认为,大凡汗证,需先辨阴阳,次辨虚实,再辨表里。

汗证治疗,以保津液、护阳气为根本,此应贯穿汗证治疗始终。

其中虚证者十之六七。

因阳虚者,卫表虚及心阳、脾胃之阳、肝肾之阳不足均可见之,卫表阳虚不能密,故而有汗,如里证则需参兼证辨之。

方选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回阳饮等。

因阴虚者,多为久病,阴血虚衰,阳气无阴无以恋之,无以潜藏,则虚浮于外,而夜间又为人体阳气收藏之时,故汗出多发夜间,名曰盗汗,治当滋阴养血,方选当归六黄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知柏地黄汤之类育阴潜阳,虚阳得潜,汗出自止。

实证者,如为阳明经火旺,胃中火盛,热蒸于外,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津液亏虚,则必兼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赤,宜白虎加人参汤;亦有阳明腑实者,有形实邪,则邪热旺于里,迫汗出于外,宜承气汤类方加减泻实邪、清实热、救阴津、止汗出;亦见湿热为汗者,暑季多见,外有湿邪热邪,里素体湿热,两湿相合,热邪蒸腾,交蒸汗出,湿热于里,相互缠绵,汗出为湿热交蒸之象,而湿热非为表邪,不能因汗而散,治当清热化湿于里,汗方可止,方选三仁汤、连朴饮、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之类。

另外,临床上亦有战汗、黄汗、阴阳离决之汗出如油等,需详细辨之,不可不知。

临证切忌见汗止汗。

若为实证,则非但病邪不除,反而闭门留寇;若为虚证,必将大汗亡阳。

故辨证需丝丝入扣,才能不致谬误,效如桴鼓。

(收稿日期:2014-05-21;编辑:梅智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