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论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重塑

论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重塑

论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重塑摘要: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所在。

慈善事业以自愿和信任为基础,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与能否获得公众信任。

然而,“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中非希望工程”等一系列负面事件致使我国的慈善组织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其对中国慈善事业造成的致命伤害一直未见好转。

慈善组织挽回公信力的关键,是加强组织自身的规范制度性与自律性,完善多方监督机制,加快相关法律建设。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一、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与现状1.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所谓公信,“公”即公众;“信”即信用、信任、信赖。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或慈善组织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1]。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其行为能力的基础,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体现着慈善组织的宗旨、价值观、诚信和服务水平等,同时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一种评价,是公众满意度和信任度的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捐款数额与社会公信力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公众基于对慈善组织运作能力与诚信品质的信任,才将财富转交给它。

2.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受到了各种事件的严重影响。

“郭美美事件”过后,新周刊曾发起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网友表示不会再给红十字会捐款,15%的人表示待账本查清、每笔捐款去向公布后再作决定,仅有2%的网友表示会继续捐款。

据2012年6月28日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45亿元,占中国GDP比例为0.18%,人均捐款62.7元。

捐赠总量较2010年相比下降18.1%。

从接收捐赠主体来看,红十字会接收社会捐赠约28.67亿元,占全国捐赠总量的3.4%,同比减少59.39%[2]。

2011年度的捐赠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很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郭美美”系列事件引发的慈善透明度问责风暴,蔓延半年有余,对公众的捐赠热情确实产生了消极影响。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作者:余锦文来源:《大观》2014年第04期近年来,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应加大发展慈善事业发展力度,并提出了慈善事业今后的一些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现代慈善事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公益活动的分布面由大城市、重点城市向城镇、乡村覆盖,慈善事业的主体也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个人等社会多阶层共同参与。

2008年后,我国的慈善事业捐赠总量逐年增长,慈善志愿者也在逐年增多,可以说,我国社会的慈善文化氛围正在进入良性循环,公民的慈善意识也在增强。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慈善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情况下,我国慈善事业中的很多问题也日渐显现,矛盾也日益尖锐。

这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慈善组织公信力普遍较低的问题。

一、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面临的问题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

一个慈善机构如果想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那么就必须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公信力,而所谓的公信力,则是跟慈善组织和慈善组织内部人员的行为密切相关的。

作为慈善组织,如果不能准确及时的向社会公开其内部运作模式和相关款项信息,就必然不会得到来自公众的信任。

每个捐赠人都对自己的款项有知情权,与捐赠数额无关,不能剥夺任何一个捐赠者应有的权利。

信息公开不仅对慈善组织起着必要的监督作用,而且有利于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进而促进慈善组织的良性发展。

信息的不公开则必然会使得公众对慈善组织产生怀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会面临危机。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才导致慈善组织长期不对社会公开信息呢?我认为缺乏相关的信息披露监督机制才是问题之所在。

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慈善组织不公开信息也不会得到任何惩罚,慈善机构额公信力就会越来越低。

根据调查,中国胡润富豪排行榜前100位的企业家,2012年只有30%选择将善款捐入慈善机构,其余的人则大都选择了建立个人慈善基金。

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选择慈善组织做公益,而宁愿大费周章自己建立慈善基金呢?研究发现其原因多为对现有慈善机构的不信任。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慈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慈善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组织作为发展慈善事业的载体,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如果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则会导致慈善捐赠环境的恶化,缺少捐赠资金,从而使慈善组织无法继续运作,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从此方面来说,研究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对于慈善组织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提高公信力,完善慈善组织,发展慈善事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课题的研究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出发,在总结前人的研究观点的基础之上,又分别从我国慈善组织的现状,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以及对策等三大方面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课题研究的方向符合时代的发展,观点清晰,并针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状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

政府从计划经济的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到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协调经济的发展。

但随之而来人们却发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等。

这些社会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当然也不是万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多的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使慈善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得以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迅速发展,层出不穷的慈善丑闻也频频出现,例如近年的“郭美美”事件和“宋庆龄基金会”事件等,严重的影响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慈善的丑闻使人们在捐助慈善事业的时候多了几分疑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也成为了不容忽视题。

如今,公信力的缺失问题己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慈善组织组织的发展,同样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影响了社会诚信建设。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困因及出路论文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困因及出路论文

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困因及出路【摘要】近年来,我国慈善组织频频爆出慈善丑闻,致使其陷入极其严重的公信力危机。

慈善组织的官方“身份”以及慈善组织自身管理不足都是现慈善组织低迷不起的困因。

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公信力;慈善组织一、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现状分析公信力,本质上说是就是公众的信任程度。

从主体层面来讲,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就应该理解为红十字会在社会中被公众、政府、受捐赠者、捐赠者等的认可和信任程度。

公信力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体现了红十字会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慈善事业,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慈善事业在我国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更是在许多天灾人祸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近年,在汶川大地震中,他们高效、专业的救援更是让全世界都为人震惊。

但近些年慈善组织频频爆出的慈善丑闻也带给了慈善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红十字会“郭美美红十字商会”事件,慈善总会“尚德诈捐门”事件、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等乙烯类事件将中国的慈善机构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风口浪尖,使得原本发扬爱心的组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非议之中。

公信力的缺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社会捐款率大大降低,没有公众的捐款,慈善组织将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源泉。

二、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一)慈善组织的“官方身份”,行政主导现象严重。

我国的慈善组织绝大多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类型,实质是政府管制下的半官方组织。

有学者认为我国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评价的:慈善组织在社会结构定位上与政府的补充性强,分权性若;在功能作用上,执行性强,自治性弱;在运作机制上依附性强,独立性弱,受政府干预较多。

这种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慈善组织,从注册到资金募集、基金运作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政府拥有相当大的行政主导权,如若处理不当自然而然就会滋生腐败,进而导致公信力缺失。

提高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作者:张丽哲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中图分类号:C36文章编码:一、加快慈善民间化发展,完善慈善立法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慈善机构民间化发展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慈善机构应逐步与政府脱离人事关系、财务关系、组织关系,这是一个大方向。

慈善的民间性与职业化,是世界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慈善与官方救助扮演同等的角色。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中,我国却无一家直接以“慈善”命名的组织,直到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带来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全新环境。

但是这样的环境,并没有能够传扬民间慈善文化,而是退缩到了历史的边缘。

在我国内地正式注册的几百家慈善会中,也只有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20多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民间慈善机构正遭遇不公。

1.加快慈善事业的民间化发展,使慈善组织自主性发展政府应注意自身的定位,避免对慈善机构过多的行政干预。

比如,在捐赠的志愿性上,在过去,我国社会捐赠主要以政府主导,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慈善捐助的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慈善捐赠行为。

这些行政摊派虽然是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却使捐款失去了它志愿性的本质特征,如一盘散沙,非常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甚至使捐赠者产生对慈善捐赠的误解。

因此,限制政府部门对慈善组织的干预程度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2.制定切实可行的慈善立法根据本人的调查得出如下的数据,21.15%的被调查者非常赞同为慈善事业立法,比较赞同的占57.05%,表示无所谓的占16.67%。

因此,从累积贡献率来说,被调查者中的78.2%表示政府应该为慈善事业订立立法的这一个观点。

详细情况见表1-1。

表1-1制定切实可行的慈善立法从以上统计可以知道,要解决慈善事业公信力缺失的问题,不应该只是在较低的层次上进行改进,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慈善立法,从法律的角度增强慈善事业各个环节的公信力、规范性和权威性。

浅析我国慈善机构信任危机及其治理路径探索

浅析我国慈善机构信任危机及其治理路径探索

浅析我国慈善机构信任危机及其治理路径探索作者:白卓群来源:《商情》2014年第47期【摘要】公信力是慈善机构以及慈善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慈善机构的不断增多与壮大,其管理漏洞却频频爆出,使得公众对慈善机构产生信任危机。

本文探究我国慈善机构公信力产生问题的根源,结合我国国情与慈善事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国慈善机构公信力重建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慈善机构;公信力;信任危机;重建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慈善事业也在稳步前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之一就是,严重影响到慈善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的诚信危机。

近年来慈善机构频爆黑幕,使其社会公信力迅速降低,非营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红十字基金会因郭美美事件而名声大噪,汶川地震“天价帐篷”一度引起社会热议,许多明星筹建的慈善机构频爆失信事件,比如属于独立的法人机构的壹基金、红十字发展基金会下面的专项基金:玉米爱心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信任危机事件。

失信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了公众对慈善公益机构的质疑。

一、我国慈善机构信任危机的主要表现在程昔武的《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到:“要想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必须让公众相信两点:一是相信慈善组织会将资金按照其宗旨使用而不会滥用到其他地方;二是相信慈善组织有这个能力,能够很好地利用资源提供公益服务。

”由此可见,慈善组织公信力主要与慈善机构的组织能力与信息公开制度有密切关系。

总结种种慈善机构较为严重的诚信危机的案例,我国公众对慈善机构存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慈善机构管理混乱,工作能力低下;其次慈善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其投入与工作预期目标相去甚远;最后慈善机构存在弄虚作假、贪污腐败问题。

二、我国慈善机构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探究(一)慈善机构的监督管理法制化程度低当前,我国慈善机构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只主要包括:1998年国务院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和1989年公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99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及对策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及对策
动 运 行 不 了解 的 情 况 下 , 自然 就 缺 乏 了 对 慈 善 组 织 的 信 任 感 。 认 知度低 、 信 任 感 差 的直 接 后 果 是 募 捐 不 到 资 金 , 问 接 后 果 是 容 易使 公众 对 慈 善 组 织 产 生 信 任 危 机 。 公 众 对 慈 善 组 织 缺 乏 认 可 度 就 自然 而 然 的会 对 慈 善 活 动 缺 乏 热 情 , 人 们 不 愿 意 参 加 慈
中 图分 类号 : C 9 1 3 .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收 录 日期 : 2 0 1 4年 1 1月 1 1日

个 慈 善 行 业 的运 营 , 是 慈 善 组 织 能 够 持 续 健 康 发 展 的重 要 保
障。
虽然 网络 媒 体 的报 道 缺 乏 真 实性 、 存 在 谣 言 传 播 的 可 能 性
扰着 民间慈善组织。 在资金来源 方面 民间慈善组织 自成立后一
直 依 靠 自身 的道 德 自律 来 约 束 、 规 范 自己 , 并不 是 正 式 的 法 律 和 制 度 规 范 ,导 致 社 会 公 众 对 其 接 受 和 认 可 度 的 大 大 降 低 , 影 响 慈善 活 动 的顺 利 开 展 。
柱一 慈 善 捐 款 , 主 要 来 自于 社 会 公 众 和 社会 团体 的捐 赠 。 因此, 慈 善 组 织 的 运 营 和 发 展 离 不 开 公众 的信 任 和 支 持 , 公 信 力 构 成
了慈 善 组 织 的 核 心 。
二、 分 析 我 国慈 善 组 织 公 信 力缺 失 的 原 因
波、 安抚人心 , 反 而 引起 更 多 的质 疑 和 猜 测 与 问责 , 极 大 地 挫 伤
了捐 赠 人 的 积 极 性 。

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作者:郑蜀菊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7期[提要]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迅猛成长的必要条件,是慈善组织得以合法存在的基石。

公信力不但影响慈善组织的对外形象,而且也影响捐赠者的捐赠态度。

面对公信力受损的挑战,慈善组织需要从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出发,化解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危机,推动我国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慈善组织公信力提高途径研究收录日期:2016年6月29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组织有了迅猛的成长。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慈善事业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指出把慈善事业作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政策环境的改变,截至2014年底,我国社会组织达到60.6万个,2014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达1,042.26亿元。

慈善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员社会资源、增进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协调和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是,慈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日渐突出的问题,尤其在公信力方面最为突出。

慈善组织的运行是基于公信力的存在,这也是慈善组织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何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把慈善组织建成具有高度信任感的组织,能更好地运用它的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我国慈善组织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公信力对慈善组织运行的影响慈善组织的运行包括四个方面:接受捐赠、资金管理、项目筹划和实施救助。

在接受捐赠这一环节上,它是建立在社会公众对这个组织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持久的捐款的保证,慈善组织也不能持续运行,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重要保证。

(一)公信力对慈善组织运行具有指向标作用。

康德提出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时具有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信仰的多种丰富范畴和领域。

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感性认识,它是通过慈善组织以往所进行的活动所积累起来的,也就意味着社会公众会选择他们认为比较可靠、信誉度高的慈善组织进行捐赠。

浅析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机制建构

浅析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机制建构

缺 口, 而 且 能够 对 慈 善 组 织 形 成 有 力 、专 业 、 规 范 的 监 督 和 约 束,并促使捐 赠者积极主动地行使 对慈善组织 的监督权 。
政 府 要理顺 与慈 善组 织的 关系 ,建 立机制 , 加强对慈善组织 的监督和管理


政 府 要 理 顺 与 慈 善 组 织 的 关 系 , 从 慈 善 组 织 的 具 体 事 务 中抽 身 出 来 ,加 强对 慈 善 组 织 的 监 督和 管 理 ,建 立 起 相 应 的 准 入机 制 、 监 督 机 制 、激 励 机 制 和 法 律 机 制 , 为 慈 善 组 织 提 供 一 个 平 等 、规 范 、 具有 较 强 约 束 力 的 制 度 环 境 ,保 证 进 入 慈 善 领 域 的组 织 及 个 人 都 能 受 到 公 正 平 等 的 对 待 和 约 束 。 ( )准 入 机 制 一 政 府 要 改 变 现 有 的 “ 重 管 理 ” 体 制 ,打 破 慈 善 垄 断 , 双 统一登 记单 位 ,降低 慈善领域的准入 门槛 ,减少对 慈善组织 注 册 资金 及 人 员 等 条 件 的 要 求 ,简 化 登记 注 册 程 序 和 相 关 手 续 ,保 证 有 意 愿 、有 能 力 参 与 慈 善 活 动 , 从 事 慈 善 事业 的 组 织 及 个 人 都 能够 顺 利 进 入 慈 善 领域 。 同 时 , 按 照 新 的 准 入 标 准 对 现 有 慈 善 组 织 进 行 一 次 全 面 系 统 的梳 理 和 整 顿 ,严 厉 打 击 借 慈 善 之 名 从 事 违 法 犯 罪 活 动 的组 织 及 个 人 ,取 缔 非 法 慈 善 组 织 , 帮助 那 些 已经 出 生 却 没 有 身 份 证 的 慈 善 组 织 进 行 统 一 的登 记 注 册 ,赋 予 其 合 法 身 份 ,保 证 民 问 慈 善 组 织 , 尤 其 是 草 根 型 慈 善 组 织 的政 治 合 法 性 , 为 民问 慈 善 组 织 公信 的建 立 提 供基 础 。 (- - )监 督 机 制 政 府 要 撤 离 慈 善 组 织 的 运 作 过 程 , 强 化 政 府 的 监 督 管 理 职 能 ,统 一监 管 部 门并 整 合 监 督 资 源 ,完 善 税 务 监 督 , 建 立 以审 计 、财 会 、 税 务 和 司法 为 主 的 专 业 化 监 督 机 制 。 明 确 划 分 相 关 各 部 门 的 监 督 职 责 , 细 化 监 督 项 目、 内容 及 标 准 , 改 变 现 有 多 家 监 管 最 后 没 人 监 管 和 监 督 流 于形 式 的 状 况 。 可 以充 分 借 鉴 中 纪 委 、 监 察 部 、 反 贪 局 等 对 党 政 监 督 的有 效 经 验 和 方 法 ,形 成 一 套 全 面 的具 体 可 操 作 的监 督 管 理 方 法 和 程 序 , 以 及 有 效 的 慈 善 组 织 问责 制 , 保 证 慈 善组 织 运 作 各 制 三 税 收 制 度 无 疑 是 各 国 公认 的 促 进 慈 善 事业 发 展 的 有 效 手 段 。 它 不 仅 可 以 激 励 公 众 参 与 慈 善 活 动 、提 高 捐 赠 率 、 弥 补 慈 善 组 织 管 理 费 的 不 足 、避 免 组 织 动 用 善 款 填 补 管 理 经 费 的

论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机制建构

论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机制建构
本 诉 求

慈 善 组 织 公 信 力 与 其 机 制 建 构 间 的 关 系
参照 国外慈善组织管理经验看 ,由于法律约束 的作 用 ,国外慈善 组 织 的公信力在慈善组织绩效 、效率等 问题 的影响下 ,公信 力影响程度相 对弱化 。需要特别指 出国外慈善组织公信力影响力弱化 的原因来 自法律
提 升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鏊意义。
关键 词 :慈善组织公信力 ;机制建构 ;制度建设 ;公信力基础
引 言
2 0 0 4年 的四 川 慈善 义 演 丑 闻 、2 0 0 5年 的南 通 儿 童 福 利 院 丑 闻 、 2 0 0 7年 “ 中国母亲 ”胡曼莉慈善 敛财事 件 、2 0 0 8年 四川 地震救 灾中被 爆 出 万 元 帐 篷 、2 0 1 1 年 4月 1 6 日上 海 市 卢 湾 区红 十 字 会 一 张 近 万 元 的 餐饮发票被网络曝光 ,所有这些关于到中国慈善事业的丑 闻被媒 体曝光 的同时 ,引爆了人们对于慈善资金和物资去向的担忧。追本溯 源 ,中 国 不缺乏爱心 ,缺乏的是对于慈善事业科学有序的管理。 因此 。研 究中 国 慈善组织公信力和机制建构问题 ,对于重构中国慈善事业 形象 ,让公众 重拾对于慈善事业的信心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与此 同时 ,民政部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 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 ,2 0 1 1 年 6月 “ 郭美 美事 件”发生后 ,公众通过慈善组织 的捐赠大 幅降低。 当年 3到 5月 ,慈善组织接 收捐赠 总额 6 2 .6亿元 ,而 6—8月总额降为 8 .4 亿 元 ,降 幅 8 6 .6 %。 如果说信任危机引发 了人们对于 中国慈善事业机构 的不信任 ,那 么 中国慈善组织本身就存在的机制建构 问题是造成这一系列 问题 的根本原 因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慈善组织的机制建构进行深 ^ 的研究 ,以使 中 国慈善事业在经历 了一些列波折,重新起步的时候就能踏上正确的轨道。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因素与对策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因素与对策
(二)法律制度的缺失性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立法。现阶段关于慈善的立法主要有:《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红十字会法》、《企业所得税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等,但这些法律不足以规范当今我国的慈善事业,特别是缺少对慈善组织接受捐助物资、捐助项目运作、捐助资金使用及监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规定,使得我国的慈善事业时常出现丑闻。
汶川地震后,由清华大学NGO研究者中心邓国胜副教授领衔所作的一项针对所捐款物去向的调查研究显示,所捐款物的58.1%流向了可接受社会捐赠的政府部门,36%流向了政府指定的红十字会和慈善会系统,只有5.9%流向了公募基金会[3]。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反对社会所捐款物进入政府财政,笔者真正担心的是这笔钱会不会被挪用,会不会成为地方政府建办公大楼,或者购买公车的资金呢?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在建的村委会,据说建成后还将有小桥流水等“美景”,能够达到四星级宾馆标准,仅砌一个厕所就要花费近50万元人民币,需要说明的是,距该村委会仅150米远的农民依然住在被地震破坏的危楼里,若有较大的余震,该楼将十分危险。看到这样的情形,还有谁愿意继续给灾区捐款物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万元帐篷”事件。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数日后,一位中国红十字会的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共向灾区送去了1000余顶总价值1300余万元的帐篷。如此算来,每顶帐篷的造价高达1.3万余元。事件被公布出来后,中国红十字会多次发表公开声明,上述说法数字有误,红十字会采购的每顶帐篷均价为1175元。试想一下,如果红十字会能够在采购帐篷时就做好信息的披露工作,也不至于会出现“万元帐篷”事件。
(三)政府渗透的全面性
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大多依靠政府的支持成立,官办色彩浓厚,政府在慈善组织的管理、资金募集、人员组成等方面掌握主导权。例如,中华慈善总会主要是依托于民政部建立,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从团中央分化出来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脱胎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从慈善组织的发展角度来看,慈善组织拥有政府的支持,将会更方便的筹集资金,而且会提高慈善组织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但政府这种金字塔形的官僚科层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各科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效率低下,难以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团队。这些都将大大影响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公信力的提高。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作者:潘奇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第4期DOI:10.13253/ki.ddjjgl.2015.04.011潘奇(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1121)眼摘要演如何改善并提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

循证管理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定位和发展慈善组织公信力提供了新思路。

立足于现实发展诉求,文章阐明了循证管理之于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适切性及其实施的过程机制,同时,基于上述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其循证修复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深陷发展危机的慈善组织有效营建并切实巩固公信力,探寻新的方法和出路。

眼关键词演慈善组织;公信力;循证管理[中图分类号] C917; 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5)04-0061-06收稿日期: 2014-09-22网络出版网址: /kcms/detail/13.1356.F.20150312.1121.009.html网络出版时间: 2015-3-12 11:21:5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402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147)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C13GL05)。

作者简介:潘奇(1980-),男,安徽怀宁人,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金融服务系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赢取公众信任的能力。

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慈善组织募捐到必要的慈善资源,更好地开展各项慈善活动,促进慈善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遗憾的是,当前国内慈善组织面临的一系列公信力危机,严重阻碍了其良性运转,以致慈善事业正处于深重的质疑困境之中。

对此,众多学者及实践工作者大都形而上地将问题的求解置位于培育一个公开透明的慈善体系,但就怎样构建这样的体系,既有研究仍缺乏较深入并具针对性的探索。

实际上,在重“知” 但更重“行”的向善语境里,如何做得更好其实是一个更为棘手的挑战[1]。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研究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研究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研究慈善组织是提供慈善服务的组织,根据其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慈善、医疗慈善、救援慈善等各类别。

慈善组织能够有序地完成公益事业,发挥社会职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由于慈善组织服务的客体多为弱势群体,而慈善组织本身则相当于是一种权力机构,其诸多问题一旦涉及到信任与公信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将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其背后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提高其公信力。

一、公信力存在的问题1. 组织的面貌问题部分慈善组织面目模糊、利益金钱化。

由于慈善组织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许多慈善组织以非正式的方式运作,因此由实际表现要求公众对慈善组织进行信任度评估。

但是,有的慈善组织却玩弄法律漏洞,把慈善组织变为个人输送福利流的工具。

有些慈善组织甚至不履行自己承诺的义务却不承担法律责任。

因而,这些慈善组织的形象深受公众质疑。

2. 透明度问题过多的信息不透明使慈善组织处于缺乏信任、声誉飘忽的状态。

首先,慈善组织的收益去向、管理程序等对于公众来说是不透明的,很多慈善组织习惯于高调筹款,却不肯透明收支情况。

其次,慈善组织内部管理不透明,使得组织绩效不能保障。

很多时候慈善组织不会主动向外宣传自己的管理方法,不会明确自己的合法地位,而是宣称自己是一群志愿者或者组织。

这种情况下,公众很难快速找到慈善组织信任它的理由。

3. 财务管理问题有些慈善组织管理差,导致资金的不当使用或者流失。

因为各慈善组织的管理水平不一,导致部分慈善组织经常出现审计整改的情况,如财务管理不规范、流程控制不到位等问题。

这都直接影响慈善组织的筹款效率、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公众的参与透明度。

二、提高公信力的措施1. 进行公开透明的资金溯源慈善组织要提高公信力,就要进行公开透明的资金追踪,以便大家知道捐赠去向。

部分慈善组织开展的活动本质上是为了筹集资金,却不愿意公开自己到底需要多少资金、筹集到的资金去向等信息。

推动慈善组织透明度的提高,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即通过互联网的工具来实现,如开放官方网站的账目、公示每年财务报表等方式。

《2024年内蒙古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范文

《内蒙古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慈善组织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内蒙古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内蒙古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现状近年来,内蒙古慈善组织在公信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政府对慈善组织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关注慈善事业,为慈善组织提供了丰富的资金和物资支持。

此外,内蒙古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也逐步完善,提高了组织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然而,在公信力建设方面,内蒙古慈善组织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慈善组织的公开透明度不够,信息披露不充分;部分慈善组织存在滥用捐赠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部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不高,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度较低等。

三、内蒙古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部分慈善组织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如不及时公开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导致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运作过程缺乏了解。

此外,部分慈善组织的网站建设不完善,缺乏与公众互动的渠道,也影响了公信力的建设。

(二)滥用捐赠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一些慈善组织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如财务管理不规范、项目执行不力等,导致捐赠资金被滥用、浪费或流失。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形象和公信力。

(三)公众参与度低部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不高,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运作过程和资金使用情况缺乏了解,以及一些负面新闻对慈善组织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解决对策(一)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慈善组织应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及时公开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让公众了解慈善组织的运作过程。

信任违背下的慈善组织公众信任修复研究

信任违背下的慈善组织公众信任修复研究

信任违背下的慈善组织公众信任修复研究作者:***来源:《社会工作与管理》2024年第01期摘要:公眾信任是慈善组织运行的重要支撑,慈善组织在公众信任违背下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公众的信任修复。

信任违背下的慈善组织具有多种具体的信任修复策略,也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信任修复策略组合。

慈善组织信任修复策略对信任修复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公众的认知归因、情感反应、心理感知等心理因素影响机制而间接产生作用。

同时,因慈善组织状况、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环境、公众个体特质等因素不同,信任修复策略对结果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信任违背下的慈善组织应该制定完善的策略来修复公众信任,并注重策略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和对不同情境的针对性,以此来提高信任修复效果。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众信任;归因机制;公众个体特质;信任修复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4)01-0045-08一、引言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与公共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公众的慈善捐赠意愿逐渐增强。

特别是近年来,慈善组织募捐在我国自然灾害救治以及突发事件处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

但是,伴随而来的慈善组织信任危机事件也频频出现。

公众信任是慈善组织的灵魂,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核心与重要着力点,频频出现的信任违背事件使慈善组织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

因公众不信任而受到损失的不只是慈善组织本身,更是那些处于困境、迫切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因没有获得及时的帮助而无法点燃希望的火种。

面临信任违背后的公众信任危机,慈善组织虽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

探索慈善组织在公众信任违背下采取的信任修复策略及其对信任修复结果的影响,对慈善组织重建公众信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内的慈善组织信任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慈善公信力的现实思考方面,缺乏对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修复策略、信任修复过程机制、信任修复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探索。

云南省德宏州慈善总会公信力提升问题研究

云南省德宏州慈善总会公信力提升问题研究

云南省德宏州慈善总会公信力提升问题研究引言慈善事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总会则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然而,在中国慈善行业发展的途中,慈善机构公信力低下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此问题,云南省德宏州慈善总会现有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就如何提升慈善总会的公信力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公信力概述慈善总会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在它的运营过程中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信任与支持。

公信力是衡量一个慈善机构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包括了社会对慈善总会的认可度、信任度以及公正性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

慈善总会的公信力低下,将会直接影响到慈善机构运营的合法性和社会影响力。

当前问题在我国,慈善行业发展尚属初级化阶段,慈善总会的公信力存在一些基础问题:缺乏透明度在慈善机构运营的过程中,一些过程缺乏透明度,容易引起公众的猜疑和不信任。

比如,部分慈善机构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不透明的问题,导致一些项目未得到有效落实。

同时,由于信息不足,慈善机构的公开化程度不高,也给监管带来一定的困难。

依赖性当前的慈善总会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捐赠,例如政府授权的公开募捐、企业慈善和个人慈善等。

这种依托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慈善机构的发展,并且也容易让公众对慈善总会是否真正承担了慈善事业的职责产生怀疑。

解决方案为了提升云南省德宏州慈善总会公信力,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获取公众信任慈善机构在资金运作方面应该更加开放透明,尽可能地公开或者告知捐赠人和社会公众关于使用捐赠款项的详细情况,如受到大额资金捐赠时,及时更新信息给社会大众一个明确的说明。

此外,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参与社区建设等方式,让捐赠人和公众体验到慈善机构的实际贡献,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

多方捐赠和多元化运营慈善总会需要多方面获取捐赠,并尽量避免过度依赖某个特定渠道或收到捐款。

另外,慈善总会应该积极寻找并发掘其自身的优势,创新慈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公益价值和影响力,实现更加多元化的运营模式。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探讨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探讨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探讨08共管辛美娜指导老师任金秋摘要:慈善组织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公信力则是每个慈善组织的生命力。

提升公信力不仅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前提,而且是其健康发展的需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中国母亲”胡曼莉将善款据为己有到汶川地震中有些善款的不翼而飞,这让人们对慈善公益活动,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抱有很大的怀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日益下降。

文章通过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就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字:慈善组织公信力公众信息一、慈善组织、公信力概念界定(一)慈善组织弗里德曼(Friedman)将组织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分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其中非营利组织又分为慈善组织(Charitable Organization)和公共服务组织(Gamwell,Franklin I.1984)。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只有从事慈善活动的非营利组织才能称为慈善组织,或者说慈善组织是面向社会接收各种捐赠,并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是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之外的社会组织,因此也常被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

非营利组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除慈善之外,还包括艺术、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

慈善组织的慈善活动则主要集中在扶贫济困、紧急救助(赈灾救助)、社会福利(资助和兴办安老、助残、帮残、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精神扶助等)、助学等传统的慈善项目。

现阶段,我国慈善组织注册和管理的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慈善组织是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是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慈善组织。

关于提高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分析

关于提高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分析

关于提高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分析[摘要]面对我国慈善组织监管不到位、公信力不断下降等现象,本文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争取营造更为良性的慈善组织运行模式,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扫清障碍,提供助力。

[关键词]立法规制透明性法律对策[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25-02一、我国古代与近代时期慈善事业的主要发展道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就提出了当政者应该施行仁政,他明确地主张作为弱势一方的民应该得到君王的体恤,获得政府的各种福利和救济,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慈善理论的一大基石,唐朝末年便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唐朝前期文化交流的繁盛,再加上安史之乱影响,佛教慈善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后世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以为证,然而这种发展导致许多农民弃田出家,逃亡为僧。

实力日益庞大的佛教慈善组织难免冲击到封建制度下中央集权的统治权威。

因而不可避免的,本来由佛寺等民间性质的机构所倡导的慈善组织的管理工作变相地成为政府加强其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工具,更为直接的说,慈善组织成为了当政者思想上的统治工具。

在这种模式下,慈善组织的所有花费和开销由政府承当,其主要管理人员也是通过政府专门制定委派而产生的,政府摇身一变,从幕后走到台前,掌握了慈善组织的主要话语权。

这种发展模式在后世的沿袭下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

有资料记载,有宋一代,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社会救济模式,来适应各个阶层人民的福利需求。

虽然其目的最终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但依旧不得不承认的是,由政府来掌控慈善事业的命脉已经得到公认,并且日益完善,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爆发,一系列社会变革由此开始,由于处于连年征战、天灾人祸的特殊时期,各个时期的执政当局没有限制的人力物力发展慈善事业,这样一来,到了民国,慈善的主要形式开始了从政府承办转向社会团体举办的质的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9-22网络出版网址:/kcms/detail/13.1356.F.20150312.1121.009.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3-1211:21:5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402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147);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C13GL05)。

作者简介:潘奇(1980-),男,安徽怀宁人,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金融服务系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赢取公众信任的能力。

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慈善组织募捐到必要的慈善资源,更好地开展各项慈善活动,促进慈善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遗憾的是,当前国内慈善组织面临的一系列公信力危机,严重阻碍了其良性运转,以致慈善事业正处于深重的质疑困境之中。

对此,众多学者及实践工作者大都形而上地将问题的求解置位于培育一个公开透明的慈善体系,但就怎样构建这样的体系,既有研究仍缺乏较深入并具针对性的探索。

实际上,在重“知”但更重“行”的向善语境里,如何做得更好其实是一个更为棘手的挑战[1]。

为此,本文创新性地从循证管理出发,并以其更务实的实践指引为参照,剖析并厘定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实施机制和路径,在突破离析性的学理性研究中强化建构性政策探讨,以弥合慈善组织公信力营建上的“知”“行”差距。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诉求肇端于不同渠道信息的揭示和披露,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逐为普遍关注并备受指摘。

在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引起公愤且其余波尚未消除之时,“中非希望工程”、“尚德诈捐门”以及“宋庆龄石像”相继又让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以及“宋庆龄基金会”陷入公信力危机的泥淖。

慈善组织当前俨然已成“众矢之的”,其尴尬的募捐数额已然令中国慈善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以新近中国红十字会的遭遇为例,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伊始,在其官方微博号召大家捐款支持灾区时,不曾预及的是,众多网民的一致回应却是一个简单的“滚”字以及一个鄙视的表情。

据粗略统计,该微博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得到14万个“滚”字的回复。

作为慈善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公信力的损失不仅有损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其担负的社会职能也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会影响公众对其支持力度,丧失获取社会资源的动力和能力。

受慈善机构公信力大幅下降的影响,目前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认同度急剧下降,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也严重挫伤。

许多民众就曾表示,宁愿自己亲自与受助人面对面,也不愿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助。

另一方面,慈善等社会组织被称为独立于政府、市场的“第三部门”,其存在有助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在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以致自身都不能生存时,其社会职能的彰显也就岌岌可危,相应由之担负的慈善公益事业在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舒缓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互信以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上的重要作用,亦无从谈起。

其实,基于良好公信力而生存和发展的个别慈善组织,也的确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拥戴。

以作为民间慈善机构的壹基金为例,雅安地震之后,在短短两天内其即收到了2240万的善款而独占鳌头。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笪潘奇(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1121)眼摘要演如何改善并提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

循证管理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定位和发展慈善组织公信力提供了新思路。

立足于现实发展诉求,文章阐明了循证管理之于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适切性及其实施的过程机制,同时,基于上述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其循证修复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深陷发展危机的慈善组织有效营建并切实巩固公信力,探寻新的方法和出路。

眼关键词演慈善组织;公信力;循证管理[中图分类号]C917;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4-0061-062015年4月第37卷第4期Apr.2015Vol.37No.4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DOI:10.13253/ki.ddjjgl.2015.04.011由此大力修复公信力顺应成为当前我国慈善组织迫在眉睫的发展要求。

而事实上,公信力的构建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毋宁说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因为理论上而言,构建公开透明的慈善体制并没有太多的争议,关键是如何将其落地,特别是国内慈善体制的构建和完善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之时,即发展特征上是“从0到1”(即“从无到有”)而不是“从1到2”(即从有到更好),探索整饬既已衰落的慈善体系的有利切入点或突破口,以至循此发掘有效策略即为迫切的实践需要。

显然,仅停留于研究这种体系的目标、要求及原则等并不能为现实的诉求提供明确有效的方案[2],更具体地,需要回答:慈善组织公正透明体系或其公信力背后的元要素到底是什么,如何组织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进而支撑慈善组织的良性运转。

二、循证管理及其实践价值(一)循证及循证管理循证最早来源于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治疗措施”[2],由此而形成的诊断实践即为循证。

其实循证也不难从字面上得到理解:循,遵循或根据的意思;证,即为证据,不过与通常刑事技术科学上的证据内涵并不完全相同,这里的证包括过往形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成熟做法、发现的规律与具有实证意义的实践表征等。

所以简言之,循证即为遵循或根据证据的方法。

“循证管理”就是,在管理中直面确凿的事实,利用更合理、深入的逻辑,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或通过坚实的证据链,指导组织的行动。

循证管理强调,要把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建立在殷实的证据之上,通过收集、总结、分析和应用最佳、最合适的证据进行管理,即根据目前最好的证据,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对组织结构、资源分配、运作流程、质量体系和日常运营等作决策,通过实践产生新的证据,总结经验、修正管理方式并再实践,不断提高管理效能[3]。

区别于传统的经验管理,循证管理更加重视证据的来源、收集及评价。

总体而言,传统管理主要凭借管理者的一般经验,虽在某些方面也重视证据,但基本上只局限于必须获得的证据,而且对证据的收集、评价重视也不够。

与之不同,循证管理则更重视全面、系统地收集证据,通过自身的工作积累、索取及创造证据,并严格地评价证据,且以此为依据指导实践工作,它使管理决策从基于个人偏好和不系统的经验,转变为基于最佳的科学证据[4],这就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性与稳健性。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管理意味着,为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管理人员宜基于自身及慈善组织的具体条件,在证据化的管理规范中,通过创证或用证的方法探求公信力成长的可行道路。

更具体地,决策制定及实务的开展应以各种慈善证据的搜寻、应用为着眼点,同时,在证据的积累、创造以及严格评价的有序流程中,推进慈善组织公信力打造的各项工作。

鉴于循证管理以证据为中心,而具体的证据有其必要的事理依据且必然与既已存在的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相联系,所以直观地看,基于循证的公信力营建有助于调谐慈善组织的运转与公众期待的一致性,进一步也就有利于弥补和巩固公信力成长的公众基础和实践根基。

(二)循证管理与公信力修复的内在通约性公信力的循证管理除上述实务上的运行可行性之外,更重要地是,循证管理与公信力的修复机制有内在的学理通约性。

具体而言:第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目标与循证管理的追求是重合的。

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目的在于,以异质性的慈善组织为中心,在慈善组织最真实的境遇展出时,基于特定问题并以具体的事实与方法为参照和借鉴,从实际修复需求出发,搜寻根本症结并寻找适宜出路;抛开繁琐的路径探索,循证管理则更直接、简洁地要求管理者审慎地将当前最恰切的证据用于实践以取得最佳效果[5]。

由此,公信力的修复和循证管理的实现过程虽或有别,但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抑或齐进同达,因为在理性的认知条件下,两者对于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进而在达成最终希冀的管理夙愿上是一致的,换言之,其间有着共同的归宿指向。

第二,慈善组织公信力解构后的元要素与循证管理中的证据是相同的。

公信力不是公众(或利益相关者)无由给予的赏赐,它是组织力凭自己的表现及作为而争取到信任的能力或力量,组织要获得这种公信力,需要拿出有力的说服依据,其中呈现事实真相的各类证据即为重要的明示手段。

所以,组织公信力与针对性的证据是分不开的。

实际上,这也可以从公信力的英文“Accountability”得到阐释,该词表示“为某一种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以及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显然,离开了证据,主体(慈善组织)非但不能辩护,也更无从接受质询。

于是,以证据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元要素或管理抓手,不仅有其内在合法因由,同时也与其本然具有的工具性价值有关。

进而,以证据为连接纽带,基于循证管理的广阔理论及实践背景,探寻慈善组织公信力即理应其中。

第三,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发展机制与循证管理的效能机制是相通的。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成长离不开组织长期的投入和维护,特别是在外界环境持续动荡变化的过程中,慈善组织为进一步巩固公信力,不仅需要说服力更强的事实依据为支撑,同时更有待打通新旧证据的关联机制进而塑造逻辑更为一贯且为公众所拥戴的公信力体系。

与之类似,良好的循证管理既要求与时俱进的追踪最适宜的证据,也需要梳理衔接紧密的证据链以保证管理的连续性,使循证管理不至于成为证据的奴仆或墙头草。

所以就此而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循证管理的历程回合具有共似性,进一步两者在趋演逻辑上也是吻合的。

(三)循证修复的实践价值循证管理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以及充足学理依据,这表明通过循证修复并以证据为切入,分析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是可行的,从而构成某种必要条件。

其充分条件则是,由之形成的探索更具针对性或更有价值,这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循证修复有助于为慈善组织公信力体系建立一种棘轮机制,进而在巩固公信力的基础上可防止其破坏性崩溃或倾塌。

循证管理建立在最适宜的证据的基础之上,由之形成的管理行为及方式受外在因素特别是受纯粹主观的经验性因素干扰较少,相应其内在的客观性也较强,即便历经时间的洗礼,这种客观性也不会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大幅变化,相反只会随着多样化证据的累积和增多,进一步提升基于循证管理的慈善组织实践行为的公信力。

换言之,这就好似为公信力体系的营建设置了一个棘轮保险体系,即公信力稳步提升的机会要远超其受损的可能。

进一步,这即有助于慈善组织规避大面积失信动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慈善组织所承担的必要社会职能不受侵蚀。

第二,循证修复有助于不同利益相关方统一工作口径并形成联动机制,从而尽快统一步调,快速修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