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代小说离魂情节的流变1.2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离魂故事范型
2008年第1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1,2008 总第87期The Journal of M ing2Q ing Ficti on Studies General,NO,87略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离魂故事范型・熊 明・摘 要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离魂故事范型,用奇幻的艺术手法,深刻而贴切地传达出了青年男女不可阻遏的爱情向往和追求,有着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离魂故事的产生和流行,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离魂故事范型 文化观照一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许多离魂故事,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离魂题材系列,创造岀一种独特的故事范型。
在这些小说中,以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声名最著。
宋代词人秦观曾作《调笑令》以咏《离魂记》故事,诗云:“深闺女儿娇复痴,春愁春恨那复知。
舅兄唯有相拘意,暗随花心临别时。
离舟欲解春江暮,冉冉香魂逐君去,重来两身复一身,梦觉春风话心素。
”曲子云:“心素,与谁语,始信别离情最苦。
兰舟欲解春江暮,精爽随君归去,异时携手重来处,梦觉春风庭户。
”而元明戏剧中有很多剧目,也都以《离魂记》为本,演绎倩娘与王宙爱情。
《董西厢》卷一《般涉调・柘枝令》中有《离魂倩女》诸宫调,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卷四《黄钟赚》集戏文名中有《王家府倩女离魂》,清佚名《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十六有徐仲由《王文举月夜追倩魂》一本,庄一拂疑即前本(《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
元郑光祖有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元曲选》),赵公辅亦有同名杂剧(《录鬼簿》卷上,曹本作《栖凤堂倩女离魂》),又有明王骥德所撰《倩女离魂》(《远山堂剧品・雅品》)。
谢廷谅有传奇《离魂记》(《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八十),又有佚名同名传奇(《曲品》卷下、《传奇品》卷上)。
其实,陈玄祐的《离魂记》并不是第一部离魂题材小说,在此之前,离魂故事业已在小说中出现,南朝宋刘义庆的《幽冥录・庞阿》,当是启离魂范型之先者,其文云:钜鹿有庞阿者,美容仪,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
唐人小说中的离魂现象解读
唐人小说中的离魂现象解读作者:董慧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2期摘要:离魂是唐人小说中常见的故事情节。
《太平广记》中保留了大量出于唐人之手的离魂故事。
本文选取《太平广记》“神魂”“再生”两类作品中的唐代离魂故事为例,解读唐代离魂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想内涵。
关键词:离魂;灵魂崇拜;封建礼教;宗教信仰;官场文化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31-01离魂,就是指人的精神与肉体分离,各自运作。
这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中國古代小说中是常见的故事情节。
从魏晋南北朝的《幽明录·庞阿》到唐代《离魂记》再到元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直至清代《聊斋志异·阿宝》,“离魂”活跃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
宋代《太平广记》收此类作品最为丰富,其中卷三百五十八“神魂”类,收唐人小说9篇,多是“生而离魂”,即人未死而魂魄离开,人魂各自活动,最终人魂合一。
卷三百七十五到三百八十六为“再生”类,作于唐代且有明显离魂情节的有81篇,皆为“死后离魂”,即人死而亡魂游走,且多有还魂情节发生。
现在就以这些故事为例,简要分析唐人小说离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思想内涵。
一、古老的灵魂观念中国人的灵魂观念很早以前就产生了。
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就已有安置陪葬品供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的观念。
先秦,《墨子·明鬼》《左传·昭公七年》都记载了魂魄故事。
两汉佛教传入,更为灵魂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等教义都加强了灵魂观念的影响。
到了六朝,灵魂之说大兴,最早的生而离魂的故事也产生于此时。
唐代,灵魂崇拜有增无减,人于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想,在其变成灵魂后便可轻而易举地实现。
如《离魂记》中的倩娘,现实中迫于封建礼教不得不与恋人分离,离魂后却可以随王宙远走他乡,自由结合甚至生儿育女。
婚姻生死,这在现实社会中都是不能自主的,而借助不受人间礼教王法约束的自由灵魂,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离魂的性别化趋势
一、绪论(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小说和诗词歌赋中有不少离魂故事情节,而其中的经典更是被作为材料不断地进行再创作。
众多的离魂故事中,多是痴男怨女因爱离魂。
而其中又是女性离魂这占了大多数,像《幽明录》中的《庞阿》,《离魂记》,《牡丹亭》等皆是此流。
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阿宝》却是独树一帜,并因此成为离魂故事中的巅峰。
故对离魂故事故事中的性别趋势产生疑问与兴趣。
(二)离魂故事的研究现状现如今,对离魂故事的研究多涉及离魂题材的流变以及其思想背景。
像袁健的《离魂小说的四次升级》、李小荣的《离魂题材流变论》、张桂琴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因爱离魂母题的历史演变》、胡强的《古代小说“因爱离魂”母题的文化阐释》等皆是研究其题材的流变。
甚少人会注意到离魂小说中因痴情而离魂者多为女性这一现象,即有注意的亦少有研究。
但妇女生活狭隘,爱情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从而导致这一现象的观点却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二、志怪小说中离魂故事的概况(一)六朝小说:离魂主题的形成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促使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于是玄学开始流行,原始的巫术、本土的道教以及东渐而来的佛教开始融合在一起并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特别是佛教关于灵肉分离的观点与道教关于灵魂不灭的观点,这两个观点融合在了一起后便衍生出了大批的志怪小说。
而这些小说又反作用与灵魂的解释,使离魂的观念变得更加充实饱满。
最早的离魂小说《无名夫妇》以及《马势妇》便是此流,故事中的魂与肉皆具有独立的实体性;当形在床安寝时,魂可独自在外游走,还能与人交流,并有丰富感情。
显然,此故事已受到佛教灵魂出游的影响,已具离魂主题的雏形。
但此流皆流于单纯描写离魂一事,尚未形成进行艺术创作的意识。
及至刘宋时期《庞阿》的出现离魂主题才开始转向爱情故事的描写。
故事中的石氏女因对爱人的魂牵梦萦导致灵魂得以离开躯壳前往爱人加重探视。
这种用离奇情节来描写爱情力量的手法即夸张而又合乎逻辑。
浅论中国古代小说“离魂”主题思想和产生的社会根源
浅论中国古代小说“离魂”主题思想和产生的社会根源作者:郎娟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这些作品所应用的写作手法不一样,况且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所选用的思想题材也不一样。
小说是一种文学的写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小说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在文学界有很强的作用。
在古代,小说的选用的主题思想有很多,有叙事、自传、写景、武侠、传奇等。
“离魂”也属于古代小说的一种主题思想,“离魂”小说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因此,笔者针对中国古代小说“离魂”主题思想和产生的社会根源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主题思想;社会根源作者简介:郎娟娟(1981.8-),女,汉族,安徽凤阳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和课程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中国古代以“离魂”为主题的小说有很多,从古至今,“离魂”这一主题都是传统文学最喜欢选用的写作手法以及思想题材。
“离魂”经历了多年的传承,依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离魂”为主题的小说所反映折射的社会背景以及背后的道理,仍然十分的强烈,深受广大读者的肯定。
“离魂”字面的意思是指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灵魂离开了躯体。
“离魂”为主题的古代小说多数是一种灵异小说,讲解一些奇异的事件。
一、中国古代小说“离魂”主题思想的产生背景中国古代的小说都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小说作者所经历的事情而产生的感想写作出来的小说。
中国古代以“离魂”为主题的小说也是根据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撰写的,其中很多的故事情节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民间的科学意识很模糊,几乎没有。
民间百姓都生活在封建迷信的制度下,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都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民间便产生了很多的传说。
例如,日全食现象,只是由于月亮与太阳的运动轨迹相趋和,月亮挡住了太阳,造成太阳的光线不能照射到地球,所以造成了日全食的现象。
古代志怪故事——离魂两则
古代志怪故事——离魂两则离魂钜鹿县有个叫庞阿的,生得英俊潇洒。
同郡石氏家有个女儿,曾偷偷看见过庞阿,暗暗爱上了他。
不久,石氏女突然来看庞阿,庞阿的妻子非常嫉妒,命婢女把石氏女捆了起来送回石家,半路上,石氏女突然化成一股烟消失了。
婢女就直接找到石家报告这件事。
石氏的父亲听后大吃一惊说,“我的女儿根本就没出去过,你们为什么这样诽谤她!”庞阿的妻子从此特别注意观察庞阿的居室。
这天晚上,庞妻发现石氏女又来到庞阿的屋里,就又把石氏女绑起来送回石家。
石氏女的父亲看见后,更加惊愕地说,“我刚从后屋来,明明看见我女儿和她母在一起坐着,怎么能被你们绑到这里来了呢?”说罢就让仆人到内室把女儿叫出来,这时,被绑的那个女子顿时消失了。
石氏女的父亲认为这里一定有鬼。
就让妻子问女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石氏女说,“当年庞阿到咱家来时,我曾偷偷看见过他。
后来我有一次作梦,梦见到庞阿家去,刚一进门,就被庞阿的妻子捆了起来。
”石氏父亲说,“天下竟有这样的怪事!”原来人的精神和感情太执著时,神灵就会离开身体,当初庞阿妻子捆起的石氏女,其实是她的灵魂。
后来石氏女发誓不嫁人。
过了一年,庞阿的妻子忽然得了邪病,吃什么药都无用,终于死了。
庞阿就送了财礼娶了石氏女。
【原文】钜鹿有庞阿者,美容仪。
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
未几,阿见此女来诣阿。
阿(“阿”原作“妻”。
据明抄本改。
)妻极妒,闻之。
使婢缚之,遂还石家。
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
婢乃直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毁谤如此。
”阿妇自是常加意伺察之,居一夜,方值女在斋中,乃自拘执,以诣石氏。
石氏父见之,愕贻曰:“我适从内来,见女与母共作,何得在此?”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奋然灭焉。
父疑有异,故遣其母诘之,女曰:“昔年庞阿来厅中,曾窃视之,自尔仿佛,即梦诣阿。
乃入户,即为妻所缚。
”石曰:“天下遂有如此奇事。
”夫精情所感,灵神为之冥著,灭者盖其魂神也。
既而女誓心不嫁。
古典小说戏曲中的“离魂”模式
古典小说戏曲中的“离魂”模式
孙守让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6(000)010
【摘要】在古代,“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知造成了多少婚姻悲剧!但青年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信念是扼杀不了的,这种追求在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态之一是“离魂”。
“离魂”模式一般有如下情节内容:男女双方情深意笃,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阻碍,不能结成百年之好,女子或男子的魂魄离开躯体,追随心上人而去,而留下的躯体则病入膏育,惟一息尚存。
【总页数】1页(P7-7)
【作者】孙守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怀庆方言词汇研究 [J], 李天姿
2.古典小说名著戏曲集编纂问题刍议——以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为中心 [J], 李亦辉
3.古典小说名著戏曲集编纂问题刍议——以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为中心 [J], 李亦辉
4.“规定情境”中的人物心理——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艺术心理研究之一 [J], 林骅
5.扭曲的映象:古典小说戏曲中的性意识 [J], 张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太平广记》第三百五十八卷看离魂故事小说演变过程
从《太平广记》第三百五十八卷看离魂故事小说的演变过程摘要:《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等人在宋太宗太平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这部书分类复杂繁多,收录了从汉代到宋初的野史、鬼怪等多种类型的小说,我们可以从其中第三百五十八卷神魂的分类中了解古代离魂小说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离魂小说发展演变过程离魂小说是志怪小说的一种,这类题材的故事根植于人们古老的灵魂观念信仰,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猎奇心理、宗教观念、不死的探求心理等。
《太平广记》收录的离魂小说有很多,本文主要按朝代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
一、汉魏六朝时期的《马势妇》、《无名夫妇》和《庞阿》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怪之书。
[1]的确,魏晋六朝时期的乱世背景,使得文学创作者较少受礼教的约束,创作个性更加鲜明,士大夫消极避世,谈玄崇道尊佛观念影响较强。
受这一时期思想的影响,这时期的鬼神观念小说十分兴盛。
中国人信奉的巫术观念和道教宣扬的神仙方术思想以及佛教宣扬的因果轮回观念在这一时期很兴盛,也是离魂小说发展的很大动因。
《马势妇》“吴国富阳人马势妇,姓蒋。
村中有病死者,蒋辄恍惚熟眠经日,见病人死,然后省觉。
……其兄病,有乌衣人令杀之,向其请乞,终不下手。
醒乃语兄曰「当活。
”[3]讲述的是富阳一个马势的妻子,自己能够预知发生的怪异故事,每当村中有快要死的人,马氏就精神恍惚,熟睡几日等这个人死后她才苏醒过来《无名夫妇》是一篇关于男子离魂的故事。
它写的是一对夫妻在早上起床后,丈夫外出了,而后仆人发现有一个和丈夫一样的人躺在床上睡觉,众人惊异不已,以为是鬼,就把他消灭了,过了一会,丈夫忽然得了重病,终身没有治愈。
这两则故事都很短小,人物形象不过鲜明,但是具备了一定的离奇荒诞的情节,这种超现实的志怪笔法对后代的离魂小说影响很大。
中国文学中离魂范型研究
中国文学中离魂范型研究
离魂作为一种现象,在古今文学作品、中外民间习俗、社会医疗领域中屡见不鲜,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革和叠加,形成了一种蕴藉性很强的独特范型。
本文着眼由民俗、文学和病理等三个空间所构成的离魂“大文本”,通过对其进行“文本细读”,窥探离魂范型的内涵和外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致力于全方位解读作为范型存在的离魂现象在社会、文学、审美等领域的存在方式及其独特内涵,以及由此生发的可供研究的话题。
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了下离魂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从两个方面论述离魂及离魂范型。
首先是离魂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接着从仪式、媒介、顽疾三个方面揭示离魂范型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以离魂的文学文本为例,通过分析荒诞纪事之《庞阿》、野性猎奇之《离魂记》,隐蔽攻击之《倩女离魂》,试图揭示离魂范型在叙事结构、艺术形式上的典型化运用。
第三章集中笔墨从社会空间、文本空间、历史空间三个视域,分析离魂范型的文化意蕴。
旨在表明,鬼神崇拜、生死伦理以及潜意识释放等是离魂范型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爱还魂的离魂题材、非常态的精神活动、怪诞离奇的阅读体验是离魂范型文本化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肉身与灵魂不断争夺话语权的过程则揭示着离魂范型的流变过程。
第四章是开放式结语,目的是试图探讨离魂范型研究对民俗学、文艺学以及哲学美学的拓展意义。
论《倩女离魂》对“离魂”题材的继承与超越讲解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倩女离魂》对“离魂”题材的继承与超越姓名:陈文旭专业:汉语言文学所属系:文法系指导教师姓名:赵素忍摘要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离魂”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超越肉体束缚的渴望。
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发展,在唐代出现了成熟的离魂主题传奇小说——《离魂记》。
到了宋元时期,“离魂”主题渗透到了戏曲创作之中,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一方面与《离魂记》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又根据元代的社会现实对《离魂记》进行改造,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使其更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
笔者拟就对唐传奇《离魂记》与元杂剧《倩女离魂》进行文本对比,从女主角的外貌、家世、一见钟情、折柳亭送别、夜奔、肉身与灵魂的分合等方面,剖析《倩女离魂》对《离魂记》女主角人物塑造的继承与超越。
关键词:《倩女离魂》;离魂;爱情;郑光祖AbstractIn the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Soul" is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a very important theme, reflecting the ancient Chinese desire to transcend physical restraint. After a long development time, it appeared in the Tang Dynasty mature themes Soul legend fiction - "Records to Soul." To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Soul" theme penetrated into the drama creations, which was undoubtedly the most famous of Zheng Guangzu "Qiannvlihun.""Qiannvlihun" on the one hand and "Records to Soul" line of succ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Yuan Dynasty "Hun" to transform, to the works of more content to make it better able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 intend on on legend "Hun" and the Yuan Dynasty "Qiannvlihun" textual comparison, from the heroine's farewell appearance, family background, at first sight, Willow Pavilion, Night Flight, body and soul division, etc., analysis "Qiannvlihun" on the "Hun" actress characterization of development..Keyword: "Qiannvlihun"; Soul; love; Zheng Guangzu目录一、绪论 (1)(一)作品简介 (1)(二)研究现状 (1)二、《倩女离魂》对离魂类题材的继承 (2)(一)魂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量 (2)(二)《倩女离魂》的情节改动 (3)(三)离魂这一巧妙安排 (3)三、《倩女离魂》对离魂类题材的超越 (4)(一)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 (4)(二)浓郁的时代特色 (5)(三)浪漫爱情故事的感人形象 (6)四、《倩女离魂》对后世小说作品的影响 (6)(一)大胆揭露封建思想对人们心灵的桎梏 (6)(二)少女爱情文学的不朽作品 (7)(三)奇幻方式来实现自由的爱情 (8)五、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一、绪论(一)《倩女离魂》简介《倩女离魂》作者为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
小说《离魂记》的重写现象解析
yuwenjianshe001@51小说《离魂记》的重写现象解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闫桂萍摘要:传奇小说《离魂记》是唐代陈玄佑所著,小说使用奇异怪诞的手法,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情观,作者在小说中以灵魂和肉体分离的方式对主人公进行描写,更是突出表达了个人的情感。
而在此后,又有《倩女离魂》问世。
《倩女离魂》是对《离魂记》这篇小说的重写,而小说重写现象,应该看作是文学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
本文就重写现象的定义,具体论述《离魂记》被重写所带来的文学艺术的进步。
关键词:《离魂记》 重写现象 意义引言《倩女离魂》是对《离魂记》的重写,表面看来,这种重写除了对名字进行修改之外,似乎对小说描述的事件并无大的改动。
然而事实上,《倩女离魂》在写作上,不仅在表达方式上有了重大突破,而且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也让人瞩目。
应该说《倩女离魂》从某些方面来讲,是《离魂记》创作手法的一种升华。
从文风来讲,《离魂记》以传统平铺叙述写作方法为主,而《倩女离魂》则是应用了元杂剧的形式,将整个故事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呈现出来。
类似这样的重写,对文学的发展来讲,是一种新的进步。
所以,我们一般将《倩女离魂》与《离魂记》判定成两篇不同的文章进行研究。
一、对以《离魂记》为代表的重写现象的具体讨论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重写不是抄袭,更不是现代社会中的版权窃取,而是读者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思想为基础,重新解读原文,采用新型表现手法对原文进行复述和改编。
这种重写是具有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的,并非拾人牙慧。
假如要以《离魂记》和《倩女离魂》为代表来具体谈论重写现象的话,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讨论。
(一) 重写对于原文的继承和批判作用重写从理论上来讲,对原文的继承和批判。
《倩女离魂》对《离魂记》的重写,也是一样的道理。
《离魂记》全文以六百余字,描述了主人公王宙和张倩娘的爱情故事。
以传奇的写作方法,把主人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表现出来。
对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渴望婚姻自主的感情运用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加以呈现。
论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的发展、特质及其人文意涵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5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May,2018 收稿日期:2018-03-21 作者简介:李青唐(1959-),男,副教授㊂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㊂论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的发展㊁特质及其人文意涵李青唐(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摘 要: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是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发轫和滥觞于魏晋六朝时期,开拓和变异于唐宋时期,高潮和集成于明清时期㊂它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揭示出了人类共有的死亡焦虑感及在这共通性里中国人思维概念中所产生特有的阴间意识与中国情味,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㊂关键词:离魂还魂小说;叙事特质;悲剧情结;人文意涵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8)05-0132-04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Implication of the ChineseAncient Soul -leaving and Soul -Returning NovelsLI Qing -tang(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Zhejiang,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Ancient Soul-leaving and Soul-Returning novel is a special type of ancient novels,originated in the Weiand Jin Dynasties,also Six Dynasties,develop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climax and integr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t has a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reveals the universal anxiety of death and the common concept inChinese thinking generated unique grave consciousness,and fully reflects the tragic complex and sentimental thinking Chinese in hu⁃man nature,play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Key words :Soul-leaving and Soul-Returning Novels;Characteristics;Tragic complex;Humanistic implication 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指出: 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的影像,按其本质来说虚无得像蒸汽㊁薄雾或阴影,它是那赋予个体以生气的生命和思想之源;它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方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大部分是捉摸不着看不到的,它同样也显示物质力量,尤其看起来好像醒着的或者睡着的人,一个离开肉体但跟肉体相似的幽灵;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它能够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㊂”[1]这种将一个人分为肉体与灵魂㊁客观部分与主观部分的思想,进而演变为将一个世界也同时分成两种意义与层面的部分──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或称为 此岸”与 彼岸”,使整个世界有如硬币的两面,既相互分离又紧密联系㊂ 泛灵信仰是人类早期对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错误认识和幼稚经验的产物,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化的早期发展阶段㊂这些错误认识和幼稚经验一旦产生,便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渗透性,弥漫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㊂在文明发达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一部分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幼稚的经验趋于成熟,但这些古老的观念却仍然保留在人类思维深处,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㊂”[2]这些渐渐完善的思想同时引起了文学创作的注意,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创作环境,成为了小说主题类型中很特殊而复杂的一种 离魂还魂为主题的小说㊂这一主题贯穿了中国小说发展的各个时期,随着小说的结构㊁叙事角度等各个理论方面的成熟与进步,描写这一主题的小说也是身处于这一发展长河,因此以小说自身发展过程为经,以中国古代文化观等为纬,就能够形成网状结构,对于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思想及理清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意义㊂一㊁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发展述略(一)发轫与滥觞:魏晋六朝时期作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一种主题,离魂还魂小说的滥觞 刘宋时期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庞阿“即出于这一阶段,随后在这一阶段也出现了大量的离魂还魂小说㊂首先,魏晋六朝出现了与秦汉时代崇奉长生久视不同的生命观念㊂如曹丕‘折杨柳行“诗云: 彭祖称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适西戎,于今意不还㊂王乔虚假辞,赤松重空言㊂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㊂”[3]曹植‘辩道论“亦以为长生虚妄, 经年累稔,终无一验”,[4]与秦汉时代汲汲于求仙迷梦迥异㊂其次,这一时期佛教生死轮回观念也颇有市场, 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5]让人好奇与探究身后世界的各种情景㊂比如含有大量离魂还魂故事的‘冥祥记“作为一部佛教劝世之书,其中的‘陈安居“㊁‘程道惠“㊁‘支法衡“等离魂还魂小说都包含着佛教的大量劝善戒恶㊁皈依佛门的思想㊂同时,又因为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及世界观的不完整性与虚幻性,于是在对现实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使离魂还魂㊁死而复生类型小说得以出现与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志怪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最后,在魏晋时期出现的离魂还魂小说内容大多是粗陈概述式的,结构也并不十分完善,但却为后代出现的以离魂还魂为摹拟续写对象的更为完善的小说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原型内容㊂比如‘幽明录“中的‘庞阿“就是离魂主题的滥觞,日后唐传奇小说‘离魂记“㊁明拟话本小说‘大姊游魂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等文章都是以其作为创作的原型加以利用与改造置换的㊂(二)开拓与变异:唐宋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色彩缤纷的时代,人性在这一时期得到的是全方面的张扬与提升㊂相对应的,唐人的审美思维空间,既有内在的自由感,也有外在的开阔性㊂而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㊂[5]唐代小说已经有总体的变化,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内容,开始作为一种个人创作的作品,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文学行为了㊂基于这些感情进而投射到文学上也会有具体的表现与反映,那么这一时期的离魂还魂小说也不可避免地表现了这些特质㊂‘冥报记“中之‘孔恪“,叙述主人公孔恪在离魂游历之事,他在受阴间官所审判时抗辩对质,努力发出自己的心声,最终获得重生七日的权利,大大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㊂正如鲁迅所说: 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㊂”[5]因此,作为传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描写主题,离魂与还魂小说在语言文采方面也被赋予了新鲜的色彩㊂所谓 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不止于赏玩风态而已㊂”[6]强调了文学创作中要注意到文学性㊁抒情性的方面,除了加强了人物之内的对话来加强情节性外,在写景写情方面也开始讲究辞采华丽生动,从而得以通过华艳的文字㊁宛转的叙述和对人物的褒贬,来表达作家的美好的思想感情,以便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作用㊂如在‘续玄怪录“中的‘薛伟“篇里,讲了一个小吏灵魂离开变成鱼的经历,其中有一段写其离魂过程的心情与附于鱼身的环境的文字: 既出郭,其心欣欣然若笼禽槛兽之得逸,莫我如也㊂渐入山,山行益闷,遂下游于江畔,见江潭深净,秋色可爱,轻涟不动,镜涵远空”,[7]将水景写得十分美丽秀雅,有心旷神怡之感;而在附身于鱼身时,在面对钓饵时的矛盾心理描写等都是十分详细与生动的㊂而到了宋朝的离魂还魂小说,除了保留以往小说的特点外,宋人比唐人在审美理想上少了一点潇洒,多了一点沉重感㊂ 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㊂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㊂ 宋人所记,乃多有近实者,而文采无足观㊂”[8](P.486)宋代作家承担的民族和社会的焦虑感比唐时的作者要浓重许多,除了在创作上多了些许无端的紧张感外,由于社会与文坛都有着一股理学至上的主导思想,职是之故, 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㊂盖唐以前出文人才士之手,而宋以后率俚儒野老之谈故也㊂”[8]因此在离魂还魂小说中,道学也有具体反映,其中的议论性成分大大加强,常常在篇末出现,而内容则多以道德训诫为主,如‘青琐高议“的‘程说“㊁‘楚王门客“等篇,在结尾部分都出现作者的 议曰”部分,对离魂还魂事件的主要人物及其特殊经历作出一定自己的评论㊂(三)高潮与集成:明清时期经过宋朝时严格的理学制约,到了明朝的离魂还魂小说不但吸收了前人的创作外,而且加入了明朝人的独特思想与考虑事情的方式㊂尤其是明中期后凸显人性㊁推崇至情的思想日益影响到文学创作中㊂冯梦龙在‘情史㊃李月华“中提出了情与梦㊁魂的关系:情史氏曰:梦者,魂之游也㊂魄不灵而魂灵,故形不灵而梦灵㊂事所未有,梦能造之;意所未改,梦能开之㊂其不验,梦也;其验,则非梦也㊂梦而梦,幻乃真矣㊂梦而非梦,真乃愈幻矣㊂人不能知我之梦,而我自知之㊂我不能自见其魂,而人或见之㊂我自觉其梦,而自不能解㊂魂不可问也,人见我之魂,而魂不自觉,亦犹之乎梦而已矣㊂生或可离,死或可招,他人之体或可附,魂之于身,犹客寓乎?至人无梦,其情忘,其魂寂㊂下愚犹无梦,其情蠢,其魂枯㊂常人多梦,其情杂,其魂荡㊂畸人异梦,其情专,其魂清㊂精于情者,魂与之俱㊂精于术者,魂为之使㊂呜呼,茫茫宇宙,犹孰非魂所为哉![9]而至高无上的情定是与生死相联系的,生死都可置之度外的人怎么可能不是至情至性之人呢?则弟离魂还魂主题在这里就是为了表达情而服务了㊂因此到了中国古代文学集大成的清朝,即出现这类小说中的巨著‘聊斋志异“㊂而在这部鸿鸿大作中,也是离魂还魂小说的一次内容与思想的大集合,不仅真正总结了前朝所用过的形式,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张与提高㊂其中的‘叶生“㊁‘阿宝“㊁‘促织“㊁‘伍秋月“等等大小篇章都包括了离魂还魂主题㊂而后又有大量仿‘聊斋“的作品出现,其中也是有着离魂还魂小说的文章,总之,在清朝,离魂还魂小说在创作中得到一个小小的总结,并且展现出了一定的新鲜内容㊂二、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的叙事特质中国古代叙事,不是以虚构文体的史诗为源,而是以史书㊁史传文体为中心展开㊂中国古典小说从诞生起就保持着一种 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㊂治身治家,有可观之辞”的传统概念,[10]作为虚构文体代表的小说,也并不是作为虚构文学的后裔而存在,而是一开始就在331 第5期论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的发展㊁特质及其人文意涵历史的荫庇下的㊂因此,小说叙事受到史书绝对意义的影响,常常自称 史补”㊁ 稗史”,一直把 信实如史”, 而能与正史参行”作为最高荣誉㊂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从总体上是形成了以崇真斥伪为本位观念的叙事传统㊂叙述者总是将故事内容以生活事实的面目推向读者,即便是在艺术虚构下的叙事,叙述者也常常将叙事内容托到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名下,意在抹除文本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界限,从而过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内在默契:它具有事实的附凭,它真实可信㊂下面就从古典小说这个传真传信㊁抟虚成实的总体特征为出发点,来分析与解构离魂还魂小说的叙事特点㊂(一)离魂还魂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运用与小说的观念紧密相连,随着小说观念的发展与进步,叙事视角才变得丰富多彩,而对于离魂还魂小说来说,大多一直是采用 中立型外在全知叙事视角”㊂所谓的 中立型外在全知叙事视角”是指小说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不通过人物的角度进行叙述,而是从非人物性格的某一焦点出发来进行叙述,叙述仅限于人物的语言㊁行为㊁外貌及环境,极少会出现心理描写,很少深入到人物内心,在必需要展示人物内心情况时,叙述者常常将人物内心转变为语言或行动或用其他文体形式来表现,往往不直接作心理的刻画㊂作者在通篇处于俯视的高度,犹如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高高在上地扮演着一个全知与先知的角色,看透在离魂还魂小说中在两个世界穿梭的灵魂的经历与结局,除了显示事件的真实可信性外,也深透全面地揭示着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内容,同时可以透过灵魂的游历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从 第三者”角度制造全景效果看待两个世界而对其进行解构与重组,来表现一种人类的特有的思想内质㊂首先,因为作者也和一般传统小说的作者一样,出于 明神道而不诬”的创作目的,尽量不让叙述者对故事进行干预,同时还要将事件的各个方面作详尽描述,以此来证明事件的客观真实性,这就决定了其叙述者必须要采用这一叙事视角㊂其次,这类讲述离奇怪异的故事成为小说是由文人搜集整理所成,由于受到采集㊁记录目的的限制,叙述者不可能对故事进行虚构与再加工,相反还要表现出绝对忠实于原始材料的态度;同时,在结尾处,创作者常常要对自己笔下所记载的人物㊁事情发表评论,更多的是一些道德训诫㊂因此,必然会采用这一叙事视角;最后,对于叙述者来说,小说人物与主人公的生活情况对自身来说就已经是一种 异己物”,再加上离魂还魂小说所描写的内容中是存在一个占相当大比例的虚构世界,对叙述者来说也是一个 异己世界”,这样两种异己力量的共同存在,也决定了叙述者不会生硬地去加入小说世界中,而将这一视角作为叙事的最合适选择㊂当然,在这一视角之下,小说毕竟是记载一个故事, 故事中必定有某种事物丧失或者不在,这样叙述才能展开;如果每件事都原封不动,那就没有故事可讲;这种丧失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它也令人激动;欲望是我们无法完全占有的事物激起来的,这是故事给人满足的原因之一㊂”[11]因此在全知视角下存在一定的限知视角,作者为了在小说情节趋于曲折之时,制造出真幻错综㊁以假乱真㊁令人见怪不知怪而领略到更多人间味的效果,于是在全知的前提之下,故意闭上眼睛的一部分,从一个假装不知的限知视角,从而创造阅读过程中由亲切到惊奇的心理效应㊂(二)离魂还魂小说的叙事结构离魂还魂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除了会按照传统小说一般规律 依据线性叙事顺序,借助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来构思作品外,还有自身特有的一种常用叙事结构形式,即是所谓的倒叙法㊂死而复活的冥游还魂故事是完全承继了这一结构㊂小说往往是先叙死而复生之事,然后再由复生者或叙述者追叙他的冥游经历㊂这种写法很普通的㊂‘述异记㊃曹宗之“起笔就写 高平曹宗之,元嘉二十五年,在彭城,夜寝不寤,旦亡㊂晡时气息还通,自说所见”,[12]而后就叙述其在另一世界的所见与所闻,最后以 寻见向使者送出门”而 恍忽而醒”还魂复活作为㊂这是一种通用的常见手法㊂倒叙法的描写也有重点写前面死而复活的引子的㊂‘博异志㊃郑洁“开头: 郑洁,本荥阳人,寓于寿春郡,尝以假摄丞尉求食,婚李氏,则善约之犹子也㊂洁假摄停秩寄迹安丰之里㊂开成五年四月中旬,日向暮,李氏忽得心痛疾,乃如狂言,拜于空云: 且更乞㊂’须臾间而卒,唯心尚暖耳㊂一家号恸,呼医命巫,竟无效者,唯备死而已㊂至五更鸡鸣一声,忽然回转,众皆惊捧㊂良久,口鼻间觉有嘘吸消息,至明,方语云: 鬼两人把帖来追㊂’”[13]随后即展开她的冥游故事的叙述部分,作者在此把开头的死而复生写得很仔细,为了就是通过这一结构法的开头,使后面的描述部分显得更真实可信,似乎真的是煞有其事㊂有些时候,倒叙法还能制造出悬念,使人对主人公的经历产生好奇心,比如‘夷坚志㊃曹氏入冥“,起笔就写 曹氏以六月病卒,已殓经夕,一足忽屈伸㊂靳惊视之,面衣沾湿,有泣涕处㊂靳号恸曰: 得无以后事未办乎?他何所欲言?’拊其体,渐温㊂已而叹曰: 我欲钱用㊂’靳令焚纸镪数束㊂曰: 未也㊂’又焚之如初㊂久而稍苏,掖之起坐,流泪滂沱,言曰: 先姑唤耳㊂’”[14]这里将曹氏的复生写得极为突兀,比一般的还魂表现更为诡秘与强烈,就引起了极大的悬念色彩,能够引发强烈的阅读兴趣㊂总之,要看到古代离魂还魂小说中,几乎所有死而复生的还魂故事,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这种分层叙述的倒叙法:先写主人公的死而复生的经过,然后用这个引出魂游的倒叙㊂这种叙述结构打破了以往平列式的单层叙述结构,使起笔突兀,引起悬念,增强了叙述的表现力和趣味性㊂而更重要的是,倒叙法为顺利转换文章的叙述视角创造了有利条件㊂平列式叙述结构只是故事讲述者的单个全景视角,而由于倒叙结构的加入,则魂游过程就变成是游览者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叙述,由游览者亲自出面作证解释㊂这种在整篇小说中通过叙述结构来增添或转换叙述视角的做法,从表述视角这一部分来证明冥游不是作为叙述者的他人所想当然认为的,而是冥游者本人的现身说法和亲身体验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表现力,而且强化了文章的真切性㊂三、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的人文意涵离魂还魂小说也是随着小说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因为这一主题包含着多重的人文内容,因此从魏晋到明清,这一题43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材的小说作品一直是存在于文坛之上,揭示了多方面的人文意涵,尤其是突出揭示了人类共有的死亡焦虑感及在这共通性里中国人思维概念中所产生特有的幽冥意识㊂离魂还魂小说涉及到最多的就是生与死的问题,这其实是整个人类一直在苦苦思索与试图解决的难题㊂其实,在离魂还魂小说研究中,重点关键不是为了证明鬼魂是否存在,而在于能够体现人对死亡的情感态度㊂恩斯特㊃卡西尔说: 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㊂”所以,因为未知感使神灵之类的东西总是给人神秘恐惧的感觉;但另一方面, 即使在最早最低的文明阶段中,人就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力量,靠着这种力量他能够抵制和破除对死亡的畏惧㊂他用以与死亡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㊁生命的不可征服,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信念㊂”[15]以生的信念来战胜死的威胁感,一直是人类最大最坚固的防御㊂同时,未知的东西常会使人感到危险和威胁㊂不管是原始人类还是现代人类,都有本能的生存欲求㊂大量的离魂还魂小说一直出现在文学世界里,正是揭示了人类死亡焦虑感的力量之强大,使这一题材得以不断重复,而这类小说中又由于正面描写到生死的关系,不仅直面了恐惧的来源,而且揭开了死后的世界的神秘面纱㊂表述中的灵魂能够自由来去地活动,穿梭于阴阳两界,于是普遍意义上的生死界限被混淆和打破,成为比较模糊的概念,人们通过这个方法从而得以与死亡暂时地脱离,这无疑是对死亡的一种逃避,但是人们却能从中得到安静的慰藉与重生的希望,因此这一题材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能以持续不断地一直存在,也的确是有其人文价值与人文力量的㊂离魂还魂小说除了能表现出人类共同的感情以外,还包含着中国特有的民族特色与中国人的特有思想内容㊂我们既没有欧洲中世纪但丁‘神曲“那样汪洋广阔的地狱描写,也没有印度佛教地狱那样的错综复杂㊁狰狞恐怖㊂我们的灵魂总是执着地朝向尘世,在阴间作短短的滞留后便急急忙忙地还阳了,它们带回阴狱的秘密,把中国式的地狱景况和盘托出㊂离魂还魂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设计有鲜明的特色,从最早的南北朝‘幽明录㊃赵泰“中的所见 大城如锡铁崔嵬”㊁ 二重黑门,数十梁瓦屋,男女当五六十,主吏著皂单衫”,[16]‘冥祥记㊃陈安居“里的 行三百许里,至一城府,楼宇甚整,使者将至数处,如局司所居”,[17]直到清代‘子不语㊃锡锞一锭阴间准三分用“中描述到的 街巷店铺,与阳间无异,惟黄沙迷漫,不见日月”,[18]均与人间情景相仿佛㊂在这些离魂还魂故事中,主人公常常在经历途中遇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自己熟识的亲戚或朋友,好像只是去拜访往在别处的亲人一样,从而得到帮助与指导,获得这样那样的好处,如此种种与人世间的亲缘关系又有何异呢?而这些场景与所遇的人事物也只有在中国思维体系中才能被创造出来,并且充满了中国意味,是人们意识在文学中的具体反映㊂综上所述,中国离魂还魂小说在笔记小说中占有自身的一席之地,它们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与进步的长河中也有着自己个性化的发展道路㊂它们也有着与其他内容小说不同的㊁别有天地的独特内容,而且在叙事手法上除了很好地跟随着中国笔记小说所要求达到的叙事手法以外,还创造出贴切自身要求的叙事手段,在人文学与文化学上表现独特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人性及包孕的人类共通性的思想㊂ 参考文献: [1]E.B.泰勒.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416.[2]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3.[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8:393-394.[4]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9.[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2,44,44-45.[6]汪辟疆.唐人小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7-48.[7]李复言.续玄怪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2:160.[8]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 ].北京:中华书局,1958:375[9]冯梦龙.情史[M ].//冯梦龙.冯梦龙全集:第七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312.[10]桓谭.新辑本桓谭新论[M ].朱谦之,校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1.[11]特里㊃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 ].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67.[12]李昉等.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1:2999.[13]谷神子.博异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0:40.[14]洪迈.夷坚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181.[15]恩斯特㊃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36-139.[16]刘义庆.幽明录[M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39.[17]鲁迅.古小说钩沉[M ].济南:齐鲁书社,1997:311.[18]袁枚.子不语[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45.(责任编辑 吴明东)531 第5期论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的发展㊁特质及其人文意涵。
爱情僵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离魂现象解读
作者: 赵静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99-10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离魂;爱情僵局;科举制;大团圆
摘要:离魂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节之一。
成长中的男性和女性遭遇了一个爱情的僵局: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同意两人的结合。
父母是权力的掌握者,代表着严肃的秩序。
男性和女性为了打破僵局,或者站到权力秩序的对立面,或者得到权力秩序的认可。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男女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这两种策略使得故事能够一步步走向大团圆的结局。
面对确定的历史矛盾,文学以叙事的方式试图找出某种理想的解决办法,虽然这种解决办法只是一种虚幻的解决,是无法实现的幻象,但这种幻象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对创伤性事件的治疗。
离魂记研究之学习报告
离魂记研究之学习报告引言小说《离魂记》的作者是唐代的小说家陈玄佑。
它的主题思想是对封建礼教的鞭笞,对反封建的的婚姻自主进行斗争。
通过离魂故事的形式,表达了讴歌爱情的主题。
作品篇幅虽小,但是格调刚健清新,没有庸俗的气味,情节曲折多变,艺术构思奇妙。
高超的文学艺术技巧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1、《离魂记》题材内容《离魂记》在内容上对六朝志怪小说有继承的部分。
主要讲的是, 是官宦之女张倩娘,与青梅竹马的表兄王宙相爱,父亲曾经亲口许婚, 谁知后来将其改配他人。
王宙于是诀别赴京。
导致倩娘“徒行跣足”,灵魂与肉体产生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分离,灵魂脱离体去追求理想爱情。
《离魂记》内容虽然是离魂小说,但是故事叙述的重点是爱情故事。
张倩娘与王宙两厢情悦,私感想于寤寐。
但是,父亲由于利益关系,将她许配他人。
精神崩溃之下,她这是她勇敢的一面,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主要的一面。
由于出身官宦人家,加上难舍的亲情,几年后她却为自己的勇敢感到后悔。
这表现了其性格的另一面。
美好爱情与传统礼教,以及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使她陷入痛苦之中。
正是这种矛盾冲突,丰富了作品的主题内容,推动故事情节自然发展演进。
使得情节水到渠成,衍生出灵魂探亲的情节。
作品思想性具有一定高度,作者思将思想的矛盾隐藏作品之中。
当写到,五年之后倩娘后悔自己行为,是“弃大义”,倩娘思想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
原因是倩娘的家庭出身,其父为清河张镒。
官宦人家的小姐,从小的思想教育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必然出现对传统礼教的反叛不彻底的现象。
但是,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传统礼教的认同,变成了倩娘身上的奇闻异。
事实上,倩娘性格矛盾,就是作者思想意矛盾的反映。
通过倩娘的角色,作者实现了自己的婚姻理想。
作品的真正解决是,封建婚姻秩序和封建礼教束缚,这两种矛盾的统一。
也就是倩娘灵魂与肉体合为一体。
与封建时代文人一样,《离魂记》的作者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又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对自己产生禁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古代小说离魂情节的流变有人说离魂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母题或故事范型,有人说离魂是古代小说戏曲的一种特殊的构思模式,还有人说离魂已然构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则将其简单化为一种情节,尝试按照从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拟话本到清小说的顺序,结合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梳理离魂情节在小说发展历史中的流变,并且主要针对离魂情节中魂体分离或合一场景的描写及离魂情节的作用。
一、六朝志怪小说——离魂情节之滥觞六朝志怪小说《庞阿》(又名《巨鹿石氏女》)中石氏女离魂的情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离魂情节之滥觞。
该篇的创作虽说只出于搜奇记异之目的,却在不经意中开拓出“离魂”这一情节模式。
下面简要分析该篇中魂体合一场景的描写:“使婢缚之,遂还石家。
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
”“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奋然灭焉。
”因为要使得读者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奇之感,所以离魂情节很少有对魂体分离场景的描写,而大多是对魂体分离按下不表,而通过直接描写魂体合一场景以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由于六朝时期小说创作尚属萌芽阶段,因而基本可以确定作者并无细节描写的意识。
因此《庞阿》中对于石氏女魂体合一的场景只用了八个字来描写:“向所缚者,奋然灭焉。
”简单地说就是,当魂魄与肉体同时出场时,魂魄灰飞烟灭了。
其实这个场景不能说是严格的魂体合一,因为究竟作者的本意是石氏女的魂魄“奋然灭”后以人们看不见的方式与肉体合一,还是这里的魂魄只是类似孙悟空的一个分身,不需要时就可以自己毁灭,这很难判别。
但考虑到当时的小说作者的创作手法比较稚嫩,也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个人认为作者很可能因为没有办法将魂体合一的场景较好地描写出来,而索性简化处理,一笔带过。
鉴于这可能是第一篇具有离魂情节的小说,因而尽管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也相当粗糙,但离魂情节仍为其增色不少。
并且,由于该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突出石氏女待庞阿之情深,因而它在开创离魂这一情节模式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离魂情节的作用,即为情所困因爱离魂,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离魂情节的作用都围绕这个主题,鲜少有突破。
二、唐传奇——离魂情节的成熟《离魂记》可以说是唐传奇中含有离魂情节的小说的代表作。
该篇中的离魂情节相较于《庞阿》可以说是刻意为之,浓墨重彩。
《庞阿》的离魂情节由于只是单纯平面地平铺直叙,使之给人一种类似鸡肋的感觉“弃之不舍,食之无味”。
但到《离魂记》中,作者显然在离魂情节上花了很大的心思,首先他将此情节敷衍开来,使情节一波三折;而在情节之中,他又嵌入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平面人物立体化,使离魂这一虚构情节现实化,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本文重点关注的魂体合一场景描写方面,该篇也颇为出色:“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离魂记》中魂体合一场景的描写就很直接了,尽管语言朴实无华,却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与王宙私奔的倩娘与家中的倩娘合二为一的场面。
其实该篇作者也很会讨巧,虽然描写的是倩娘魂体合一之景,但他着重描写的是家中倩娘的肉体的动作神态,而几乎没有对倩娘魂魄的描写。
从小说的发展来看,唐传奇虽然相较之前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精细了不少,也开始注重细节描写,但创作者的细节描写技巧仍显稚嫩,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该篇的作者就比较聪明了,非常巧妙地从家中倩娘的神态动作这一个角度反映出整个场面,即给读者生动之感,又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另一颇显功力之处在于作者擅长使用简单的词句再现情景,“闻”、“起”、“不语”、“出”、“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非常简练,但已经相当到位。
而“喜”、“笑”的神态描写则将人物的心理也很好地展现出来。
最令人叹服的莫过“其衣裳皆重”五字,前面一句“翕然而合为一体”是比较抽象的描写,只是给读者一种隐隐约约的暗示,却未点破,而补充的这一句则将抽象化为具体,“重”更是细节中的细节,场面感极强,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似乎亲眼目睹一般的感受。
这种写法的确使人眼前一亮。
《离魂记》对于离魂情节的发展贡献是很大的,曲折的情节可以说为后世同类型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左右不过是男女主人公相爱而不得相守,然后一方(通常是女方)魂体分离,魂魄与另一方厮守,接着真相大白,最后魂体合一大团圆结局。
但凡事有利亦有弊,它同时又强化了小说作者认定离魂就应是“情所困因爱离魂”的思维定式,使得后世的小说作者纷纷落入窠臼。
另外地,在细节描写方面,《离魂记》对后世小说作者的启发很大,并非是因为它的细节描写有多么神奇的技巧,而是因为细节描写的意识就是从这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宋元话本与明拟话本——离魂情节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离魂情节又有了新的形式,由原来的生而离魂演变出另一种死后离魂。
尽管后者在唐传奇(《刘长使女》)中早有先例,然而在当时并没有发展起来。
后者较之前者,在魂体合一方面的花样就更多了,不仅可以服丹药还阳复生,还可以借他人的身体还魂。
下面试以明拟话本《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为例,分析离魂情节在宋代到明代这一时期的发展:“只见兴娘的魂语,分付已罢,大哭数声,庆娘身体蓦然倒地。
众人惊惶,前来看时,口中已无气了。
摸他心头,却温温的,急把生姜汤灌下,将有一个时辰,方醒转来。
”小说发展到拟话本时期,白话小说已经兴起了,因而在语言的凝炼程度方面是不及从前的。
但此时细节刻画已经成为小说创作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了,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更是占据了较大的篇幅。
回到本文讨论的主题,由于属于借他人身体还魂的情节,所以该篇主要描写的是魂体分离的场景。
仅从该篇来看,这里的魂体分离场景并无出奇之处。
“大哭数声,庆娘身体蓦然倒地”虽说是细节,但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粗放式的一笔,感受不到作者对细节处理的用心。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大概是有一定关联的——这一时期小说已经作为一种出版物而成为商品。
小说作者多是希望以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因而对细节处理也就不够重视了。
离魂小说在话本与拟话本时期的发展并不显著,的确,小说情节较以前丰满很多,然而在细节描写方面,虽说增添了许多语言动作描写和一些心理活动描写,但其文学性是比较薄弱的,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是绰绰有余的,但若要用来品味欣赏档次又显得低了些。
四、清小说——离魂情节的集大成与革新但凡谈到离魂情节,《聊斋志异》中的《阿宝》是必然被提及的。
首先,《阿宝》有一个创举就是把之前女主人公离魂或者男女主人公魂梦相会转变为男主人公离魂,其次就是男主人公孙子楚三次离魂,几乎将所有的离魂模式都演绎了一遍。
下面对该篇离魂场景的描写做简要分析:“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生独默然。
及众他适,回视生犹痴立故所,呼之不应。
群曳之曰:“魂随阿宝去耶?”亦不答。
众以其素讷,故不为怪,或推之,或挽之以归。
至家直上床卧,终日不起,冥如醉,唤之不醒。
家人疑其失魂,招于旷野,莫能效。
”《聊斋志异》作为一篇文言小说集,遣词造句都是十分凝炼的,细节描写当然也不例外。
且看这里“生独默然”,由于前句对众人神色描写的反衬,这里“独默然”三字已经将孙子楚失落的神情描绘得十分到位,“生犹痴立故所”则含蓄得将其魂体分离向读者交代了,而“冥如醉”则将其失魂落魄之态生动展现。
“生自念:倘得身为鹦鹉,振翼可达女室。
心方注想,身已翩然鹦鹉,遽飞而去,直达宝所。
”第二次离魂场景的细节描写又是另外一种风格。
围绕着孙子楚的心理活动,虚化了场景,写意式地将其魂体分离又魂附鹦鹉的场景展示出来,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词汇的运用也很巧妙,“翩然”二字既描绘了动作,又流露出诗意。
对比前代的离魂情节,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在情节还是细节刻画方面,清代小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也是顺应小说发展规律的,古代小说发展到这一时期,无论是在谋篇布局的技巧还是细节描写的技巧方面都比较成熟了,再加上禀赋而有才情的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可谓雅俗共赏。
而清代小说中离魂情节的另一革新便是创作目的不再局限于突出男女之情,以《聊斋志异》中的另一篇小说《叶生》为例,主人公叶生一生追求科举及第而不得,在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下最终郁郁而终,死后魂魄滞留人间终于完成夙愿,然而此时他却发现原来自己早已死去,因为承受不了这样悲惨的现实灰飞烟灭。
该篇的离魂情节是为了突出主人公一生科举不顺的辛酸与苦楚,在离魂情节的作用方面是一个很大的革新。
该篇的另一个创新就在于离魂者本人也不知自己离魂了,悬念留到了最后,读者也到最后才恍然大悟。
显然,这样的情节安排效果较之前更为巧妙,也更好地掌控了读者的思路。
五、总结离魂情节模式只是众多模式中的一种,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尽管是一个接近于程式化的情节模式,但只要运用得当,亦可为小说增色不少。
而离魂情节中的场景描写也不过是细节描写中很小的一部分,但由此及彼,亦可见小说发展过程中细节描写的流变。
评语:本文较好地梳理了“离魂”这一情节在古代小说中的发展演变。
而且注重细节分析,对于个别字词的理解也颇有自己的体悟。
但说到情节的流变,前后对比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你只是大略地描述为情节的曲折化与细节的深入化,忽略了这一流变过程中细节取舍和改变的原因与意图。
在这方面可以再思考一下。
自己的感受:关于流变过程中细节取舍和改变的原因我在每部分其实穿插着讲了一些,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可以使这部分内容显得贯穿了全文,而不显得零散,如果我在文章最后再总结地梳理一下这部分内容,会不会显得累赘呢?请助教学姐再明示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