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2023最新-《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二、鼓励提问: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1.学习1—3自然段:(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2.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2)学生说(穿插读)(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1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实录+反思
《2.但愿人长久》教学案《2.但愿人长久》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2.但愿人长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引入,揭示课题。
(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MTV)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的名称吗?生:《但愿人长久》。
师: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知道吗?生1:王菲。
师:不是。
生2:苏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2:我是听我妈妈说的。
师:你们真是有心人。
师:《但愿人长久》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
你们了解苏轼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生: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师:哇,你们了解得可真多呀!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
苏轼的父亲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
他们父子三人都是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师: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他究竟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但愿人长久》。
(板书:2、但愿人长久)(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这首词是怎样写成的呢?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900多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读一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出示自读要求:(课件显示)(1)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
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教具准备: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2、课件3、相关资料图片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
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出示课题)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8、齐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学措施预设: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6篇)
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但愿人长久》的歌词。
2、学生能够分辨并演奏歌曲中的旋律。
3、学生能够合唱歌曲,并通过合作演奏乐器加强整体表现。
教学准备:1、录音机或其他音乐播放设备。
2、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歌曲(5分钟)1、教师播放《但愿人长久》的音乐。
2、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旋律和情感。
3、教师问学生对这首歌有什么印象,鼓励学生分享感受。
Step 2:学习歌词(10分钟)1、教师分发歌词,并逐句读给学生听。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重点强调每个词的发音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思,确保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
Step 3:学习旋律(15分钟)1、教师演奏歌曲的旋律,学生跟随教师的演奏。
2、教师以简单的音符表示旋律,让学生模仿敲打课桌或其他平面乐器来演奏旋律。
3、学生分组合作演奏旋律,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来演奏。
Step 4:合唱与合奏(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合唱歌曲,重点强调和声的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演奏乐器,让学生分工合作,形成整体的音乐表现。
3、学生分组进行合奏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来演奏。
Step 5:表演与反馈(1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每个小组轮流演奏歌曲。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表演,提出改进意见和赞扬。
3、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音乐的力量和表达方式。
Step 6:作业(5分钟)1、要求学生回家继续练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乐器演奏歌曲的旋律。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五、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指名读赛读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出示生词自由练读指名读苏轼朝廷苏辙婵娟皓月当空宽慰玩耍吟诵躺下埋怨眼睁睁时隐时现观赏品尝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
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四、初读4、5 1、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及反思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4、导入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5、看图、听歌说说自己的所看、所想。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4、交流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意思。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课文要学哪一首诗。
(4)文章描写诗的意境有是哪几小节?(5)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哪几小节?概括段意。
3、指导朗读长句。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
屈: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边是个“出”字,最后一笔是点。
3、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思考: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2、指名说说。
三、学习第二节1、学生读文,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2、出示课文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0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0篇)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出示课题,质疑板课题,齐读质疑:你想知道什么?二。
自学生字,读通课文1、交流音:轼辙形:州义:皓月、婵娟2、分组读课文3、再读课文,解疑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交流三。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3、听配音全班读4、各组比赛读。
四。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二一、导入新课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二、进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小学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但愿人长久》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做铺垫。
2. 学习古诗(1)教师出示古诗《但愿人长久》的PPT,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4)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品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交流。
4. 应用拓展(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画。
(2)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 布置作业(1)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分享自己的感悟。
(2)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课堂氛围等。
2. 针对不足之处,思考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3. 总结本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借鉴。
七、学生反馈:1. 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反思范文(热门8篇)
只愿人长期的教学反思范文(热门8篇)作为一名新入职的人民老师,必须具备优秀的课堂教学技能,在撰写教学反思时要对自身的错误进行反思。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只愿人长期的教学反思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只愿人长期的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一、抓点悟情文章以苏东坡的情感变更“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
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同学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同学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
我引导同学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
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由第二小节同学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也恰恰表达了苏东坡那时候的情感。
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同学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同学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
同学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同学进一步感受到了苏东坡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东坡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重要捉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别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老师的范读、同学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那时候多而杂的内心体验。
同时我也引导同学捉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育了同学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重要引导同学体会苏东坡宽慰的内心体验。
通过反复朗读,同学感受到了他酷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爱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
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同学并不清楚,很多同学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同学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聚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期望亲人团聚。
2023最新-《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5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板书】思念埋怨宽慰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二、感悟手足情深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与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与反思《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79【教学片段】学习活动一:教师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师:谁熟悉这个课题?知道它的出处吗?生(1):我知道,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
生(2):我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写的。
生(3):我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叫《水调歌头》。
师:有没有谁读过这首词?能背几句给大家听听吗?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这句词脍炙人口,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
生(3)我会背全词。
师:真的?太好了,快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生(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生背完,学生鼓掌)师:能告诉大家这首词你是在哪儿看到的?为什么要把它背下来?生(3):这是我在爸爸的一本书中看的,我爸教我背的。
师:是啊,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语言优美,意蕴深长,而且读来朗朗上口。
我们在课余也一定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自觉地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丰富自己的积累。
那么谁知道课文与此词有没有关系?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告诉大家。
生(3):这篇写的就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经过。
(学生浏览课文)师:对!那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呢?这首词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活动二: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阅读、圈画)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但愿人长久》教后反思三则
《但愿人长久》教后反思三则《但愿人长久》教后反思一《但愿人长久》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差不多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明白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
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特不少往常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
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
(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
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截了当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特不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不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
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特不活跃,她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无非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例子。
大量的阅读积累要靠学生的课外学习、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学习活动中,即导入新课时,我就注重让学生加强课外的古典诗词的积累,通过让学生试背几句乃至整首词来激发学生自己积累的兴趣。
二、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要多背好诗好词。
(当时我就想假如没有学生能背出来,我就当场背出,并出示整首词在黑板上)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在课堂的结尾,把这首配乐后的歌曲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但愿人长久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但愿人长久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
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
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
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
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
”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
”等。
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
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独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4篇)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4篇)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分析篇1活动一: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阅读、圈画)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
生(7):(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师:同学们想得真好。
你能读出苏轼的心绪不宁吗?生读。
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生(8):“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
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
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生(9)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
生(10):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生(11):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
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
你能读出他们的形影不离吗?生读。
生(12):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
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生(10):对!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
你们能读出时间的长吗?生读。
案例分析:“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
小学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但愿人长久》。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亲人、朋友和人生的感慨。
(3)学会生词和词语的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 生词和词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但愿人长久》的复印件或投影仪。
3. 生词和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但愿人长久》,提问:“但愿人长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词语。
(2)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 讨论与思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应用拓展(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情景之中,增强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片段】
学习活动一:
教师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师:谁熟悉这个课题?知道它的出处吗?
生(1):我知道,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
生(2):我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写的。
生(3):我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叫《水调歌头》。
师:有没有谁读过这首词?能背几句给大家听听吗?
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师:很好,这句词脍炙人口,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师:很好。
生(3)我会背全词。
师:真的?太好了,快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生(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背完,学生鼓掌)
师:能告诉大家这首词你是在哪儿看到的?为什么要把它背下来?
生(3):这是我在爸爸的一本书中看的,我爸教我背的。
师:是啊,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它们不仅语言优美,意蕴深长,而且读来朗朗上口。
我们在课余也一定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自觉地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丰富自己的积累。
那么谁知道课文与此词有没有关系?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告诉大家。
生(3):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经过。
(学生浏览课文)
师:对!那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呢?这首词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活动二: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阅读、圈画)
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
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
又一圈。
师:他在长跑?
(众生笑)
生(4):不是,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跑。
师:也就是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是吧?
生(4):对!
生(5):(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
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6):“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
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
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
生(7)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
生(8):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9):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
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
生(10):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
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
生(10):对!
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
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
月的流逝之快。
学习活动三:
师:课文学完了,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诗人?
生:他很会自己安慰自己。
师:是的,他能开导自己从只顾埋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通情达理!
生:我觉得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喜欢这首词吗?这首词还被音乐示谱成曲子进行演唱呢!想听听吗?
(放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结束。
【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
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
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
(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
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
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无非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例子。
大量的阅读积累要靠学生的课外学习。
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学习活动中,即导入新课时,我就注重让学生加强课外的古典诗词的积累,通过让学生试背几句乃至整首词来激发学生自己积累的兴趣。
二、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要多背好诗好词。
(当时我就想如果没有学生能背出来,我就当场背出,并出示整首词在黑板上)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在课堂的结尾,把这首配乐后的歌曲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