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理解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民居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审美情趣,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能够举例说出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利用实例、多媒体展示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导入:由欣赏NASA地球影像的夜景导入新课。
展示:1.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获知聚落的定义。
2.观看图片,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聚落的两种类型有初步了解,包括乡村聚落的不同类型及城市大致分类。
分组讨论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填表。
3.观看图片,城市和乡村是什么演变关系?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景观差异很大,但最根本的区别却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
展示荒漠、山地、冰川及平原图,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展示:文明古国的分布图,有什么共同点?师生共同分析(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绝大部分都在温带)合作探究一: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强调五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师:假设你在远古,要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师:早期人类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水平比较低,所以,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会——武汉,长江入海口上海。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示例【教学重点和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课前准备】1.预习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究该地区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实践活动:制作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模型。
(2)对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探访,拍摄活动录像。
3.提出质疑:(1)聚落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传统聚落文化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4.教师准备:制作计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什么是“聚落”用计算机展示学生收集的北京景观图片。
2、城市和乡村的差异计算机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 图片。
教材: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不同地方的村落差异”3、聚落与环境计算机展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小组描述世界不同地区聚落的民居特点,突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地区有:①热带雨林地区、②热带沙漠地区③我国云南地1、回答问题,开始学习:回答:“一座房子。
”回答:“建筑群、有道路、有桥梁、有公园┉┉”欣赏美丽的北京,说出每一张图片的内容。
2、看图片、思考、回答:回答:“一个是城市聚落,一个是乡村聚落。
”讨论对比:“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回答:“不一样。
”小组讨论:“活动2”内容。
回答:A图是非洲的(因为非洲经济比较落后……,所以那里的房子低矮简陋。
)B图是欧洲的(因为欧洲经济发达,人口少……)C图是亚洲的(因为亚洲人口多,房子密集……)3、深入探究:小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思考回答:聚落的形成要受自然条件(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社会条件(发展历史、生产条件、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影响。
计算机游戏:寻找形成聚落的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问:拿出学生手工课上制作的一个建筑模型问:“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又拿出由多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沙盘,问:“这又是什么?”“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生活在首都北京这座大聚落里,它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美丽的北京”:创设情境、进入主题:“欣赏完美丽的北京,我们再来看一组聚落图片”:问:“这一组图片中表现的聚落与北京是否有不同?如何不同?请说出二者的差异。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3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一、学习导入世界上人口众多,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主要从事生产活动;有些人居住在城市,主要从事生产活动。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你能说出乡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吗?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怎样对待传统聚落?……二、新知探究A.聚落与环境1.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请阅读P81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2.从规模来看,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有什么不同?居住在不同类型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聚落类型?请阅读P81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
强调:聚落既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和的场所。
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差异。
3.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有什么差异?请读图4.12填表。
4.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居住地?这说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什么相关?请读图4.13,并阅读P82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生活经历分析。
明确: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5.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聚落分布与人口分布有什么关系?世界上哪些地方聚落比较密集,哪些地方少有或没有聚落?为什么?请阅读P82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世界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6.世界各地聚落的形态相同吗?为什么?请阅读P82课文第3自然段及图4.14、图4.15,举例说明。
7.不同地区的民居有什么不同的风格特点?请做P83活动1和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B.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聚落是不断发展的。
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如何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请阅读P84课文,结合读图4.18和图4.19,分组讨论。
2.小组合作探究PP85~86活动。
三、学习小结回顾本节课要点,说说自己的收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培元中学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不同;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熟悉人类与环境的彼此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育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酷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一、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方式】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目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进程教学设计分析评价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泉州景观图引入新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利用身旁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熟悉,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一、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不同展示不同地域的乡村景观图二、聚落指导学生阅读文并思考与同窗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域乡村的景观阅读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育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育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通度日动让学生感到“即便一样是乡村,不同地域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育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一、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二、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运用已学的人口散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散布地思考、回答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本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一路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4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并能举例说明。
3.培养学生对聚落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聚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视频等。
2.制作课件,展示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3.分组安排,便于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居住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展示案例资料,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举例说明。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聚落环境的措施。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以及保护聚落环境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标要求】1.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聚落的图片及其它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呈现展示图片(小孩拥抱地球)和歌曲《可爱的家》、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导入新课。
二、新授(一)乡村和城市1.聚落类型: 多媒体呈现乡村与城市的对比图片。
2.乡村聚落的类型:多媒体呈现乡村内部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3.城市聚落的分类:教师补充材料介绍4.城乡景观的差异:呈现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说出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本质差别: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
5.不同大洲的乡村景观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城乡聚落各有优缺点。
过渡:聚落的特点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聚落形成的初期。
(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的有利因素:假如你是一个部落的首领,现在你要带领你的部落去寻找一个适合你们居住的地方,你会选择怎样的地方?展示4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再展示株洲、东营、耶路撒冷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峄城形成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池塘。
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过渡】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能否试着总结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
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西亚民居 东南亚民居1.西亚的房屋具有、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39’12”-44’31”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图
一、新课导入(进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1:
能力点2:
能力点3: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
点)
环节目标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景观图。
学生阅读回答:
1、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4页)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4页)《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洪塘学校周倩【学习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学习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过程】:任务先知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配上音乐(唤起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个大致了解)。
导入新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类别不同的乡村与城市的图)看完图片,你有没有猜到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呢?对!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新课推进一、寻·理想家园第一步:感性认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原始人泰勒带着他的部落,在寻找理想家园的过程中,发现A、B、C三地,由学生为他选择其中的一地作为最理想的家园,并说理由。
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生1:B地,因为B地水源充足生2:B第,因为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生3:A地不适合……………生:看图探寻早期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共同之处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具备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运便利的环境特点。
第二步:理性认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泰勒后来又找寻了四个地方,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联合国宜居城市日照,由学生帮他选择最佳的居住地,并说理由。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生:联合国宜居城市日照,因为日照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
师: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交生:工业和服务业师生小结:乡村和城市中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聚落影响环境。
人口密度交通建筑形式服务机构经济状况生产劳动方式聚落规模空气质量…乡村…城市…生:城市空气质量变差的原因二、护·文化遗产师:环境影响聚落,聚落反映环境、并影响环境,可谓是聚落和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聚落文化,历史长河中,那些被较好的保存下来的聚落文化,就叫文化遗产,像北京故宫,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聚落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聚落特点的理解;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聚落的特点和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2.设计好讨论题目和课堂练习题;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呈现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汇报和交流。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他们对聚落特点和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聚落的照片、地图等资料。
2.教学素材:包括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课堂讨论:准备一些关于聚落与环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提问:你们对这些聚落有什么观察和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讲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图、照片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聚落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聚落的建筑风格、布局、环境状况等方面,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聚落概念、类型和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聚落图片和案例,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聚落类型图片和多媒体展示。
•案例分析材料,包括城市、乡村聚落的例子。
•小组讨论题卡。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图片和案例。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不同聚落(城市、乡村)的短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哪些类型的聚落?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如何发展变化?”引出新课主题。
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简述聚落的定义,强调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场所。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并分类(如城市、乡村、集镇等)。
•逐一介绍每种聚落的特点,包括人口规模、建筑风格、经济活动等。
3.聚落的形成条件4.•提出问题:“聚落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有哪些条件促成了聚落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如交通、资源、政策等)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具体聚落,分析其形成条件。
5.聚落的发展变化6.•简述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初期形成、逐渐扩大、功能分化等阶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发展变化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预测一个聚落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家乡王泗镇的实际,谈谈自己建设美丽家乡的想法。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引入)猜一猜教师展示图片,问大家这是哪里?王泗镇,我们的居住地,我们的家乡。
今天,我们就围绕“我们的居住地—聚落”来进行探索。
你生活在哪里?展示1-4图。
学生回答。
展示4图的不同类型,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图片展示乡村的不同类型: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农村、牧村、林场、渔村。
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聚落与环境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培元中学
执教:
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分析.评价.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展示不同地区的
乡村景观图2、聚落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思考、回答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
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1、
讨论2、
小记者采访3、小记者小结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
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
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总
结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