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二节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第三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与栽培(作物栽培部分)专业课考试大纲
中国农业大学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作物栽培学部分(考试大纲)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第一节作物生产概况一、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二、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知识点:了解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演进和发展二、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三、作物栽培学研究法知识点: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现状;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二、作物的传播知识点:了解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以及主要作物的传播过程;掌握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二、作物分类别简述知识点:掌握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及其类别划分;熟悉各类作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作物的适应性、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适应性二、作物的分布三、我国种植业分区知识点:掌握作物适应性、品种生态型的概念;掌握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熟悉主要作物的分布以及我国作物的种植业分区。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二、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三、作物的阶段发育知识点: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节奏性、相关性、局限性和无限性等基本规律;掌握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等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节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一、生育期二、生育时期及其划分知识点:掌握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的概念,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以及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
第三节作物种子萌发与器官发育一、作物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知识点:熟悉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及其克服方法;掌握作物根、茎、叶的主要功能,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叶的特征以及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掌握禾谷类作物穗的分化和发育特征,双子叶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发育特征。
Czlnjmw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
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11101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总学时:116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
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2、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阐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实现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
3、总体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订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三章作物的⽣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节作物的⽣长发育作物的⽣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殖⽣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起的。
⼀、作物的⼀⽣(⼀)作物的⽣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育期,以天数表⽰。
对于以收种⼦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般将出苗⾄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育期。
经常采⽤育苗移栽的作物,如⽔稻、⽢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育期分为苗床(秧⽥)⽣育期和⼤⽥⽣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类作物、牧草、绿肥、⽢蔗、甜菜等,⽣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作物的⽣育时期在作物的⼀⽣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个⽣育时期。
⽬前,各种作物的⽣育时期划分⽅法尚未完全统⼀。
⼏种主要作物的⽣育时期如下:⽲⾕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艺成熟期,种⼦成熟期⽢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 成熟期对于不利⽤分蘖的作物如⽟⽶,⾼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说明,还可将个别⽣育时期划分更细⼀些。
⽐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作物的⽣长发育特性作物的⽣长和发育过程⼀⽅⾯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生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作物的一生(一)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一般将出苗至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
经常采用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作物、牧草、绿肥、甘蔗、甜菜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如下:禾谷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麻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工艺成熟期,种子成熟期甘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甘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 成熟期对于不利用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还可将个别生育时期划分更细一些。
比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又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一方面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不同层面的生长发育特性。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三)影响茎枝(分蘖)生长的因素
1、种植密度:苗稀,单株营养面积大,光照充足,
植株分枝(或分蘖)力强;反之,苗密,则分枝力(或 分蘖力)弱。
2、营养状况:施足基肥、苗肥,增加土壤中的氮
素营养,可以促进主茎和分枝(分蘖)的生长。如氮 磷钾施用比例得当,则更有利于主茎和分枝(分蘖)
的生长。
3、品种特性。选用分蘖力强、矮秆和茎杆机械组
例如:稻、麦类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 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玉米分为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 成熟期;
豆类分为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 熟期;
水稻的一生及产量的形成
3、物候期
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
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是人为制定的一定具 体指标,以便科学地指导作物的生育进程。
禾谷类作物的叶(真叶)的组成
2、双子叶作物的叶
它由子叶(2片,内含营养物质供发芽和苗期使用) 和真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3部分组成,称之为完 全叶,如棉花、大豆和花生等,而甘薯、油菜缺少托 叶,烟草缺少叶柄称之为不完全叶。 )组成;叶片 有单叶、复叶;复叶有三出复叶、羽状复叶和掌状复
叶等。
双子叶作物叶的组成
4、气候生长期
是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天数(无霜 期)。气候生长期的始日定义为5日滑动平均气 温≥0℃的日期,终日定义为5日滑动平均气温< 0℃的日期。气候生长期以天数表示。通常情况 下、全国以及北方、南方和青藏高原的分别是
300、260、360和230天以内。
第二节 作物器官建成
一、种子的萌发
经历作物体由小到大、由轻到重,伴随形成新的组织和 器官。
生长发育特征: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3
作物的生长发育
相互关系: •发育包含了生长和分化; •生长和分化受发育的制约。 四个类型: •协调型;徒长型;早衰型;僵苗型
可编辑ppt
4
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作物个体生长“S”形的四个时期: 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减速增长;缓慢下降(图
2-2) 作物群体生长“S”形的三个阶段: 指数增长;直线增长;减缓停滞
苗期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收获期?作物的发育特性?作物温光反应类型及其形成?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对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的发育特性作物温光反应特性cropreactingcharacterlight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若干特性包括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的发育特性作物的感温性temperaturesensitivity作物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
温光反应特性的差异,是作物在世界各地长期系 统发育中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是适应于 原产地维度、气候、地势、海拔的生态型。
可编辑ppt
14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对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在形态结构上; 主茎伸长,细胞分裂加速,Pro和RNA含量增加 •在生理生化上; RNA代谢加速;氨基酸含量增加;赤霉素含量增加 •光敏色素; Pfr/pr高,有利于长日植物;pfr/pr低,有利于短日植 物
可编辑ppt
5
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S”形生长进程理论的应用
•促进或抑制应在作物生长最快速度之前; •同一作物不同器官“S”形步伐不一致; •作物的生育不可逆。
可编辑ppt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分蘖是禾本科作物的基 本特性,不同种类禾本科 作物的分蘖特性不同。
(2)双子叶作物的茎
一般接近圆形,实心,由节 和节间组成。
其主茎每一个叶腋有一个腋 芽,可长成分枝。
(3)茎的功能
①支持植株上的叶、花、果实生长的作用,决定叶 面积分布与结实部位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
2.1.3 种子的萌发
吸胀 萌动 发芽
无性繁殖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条件
水分 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 温度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所需最低、最适、最高温 度不同,即使同一种作物,也因生态型、品种或品 系不同而有差异。 空气 种子发芽过程中,旺盛的物质代谢和物质运 输等需要强烈的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气对 种子发芽极为重要。 光照 喜光性种子 嫌光性种子
(2)硬实 硬实种皮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 一般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 物质处理使种皮溶解,增强其透性。
(3)抑制发芽的物质 如因脱落酸、酚类化合物、 有机酸等。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 水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 素、乙烯和过氧化氢、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予以处 理,使休眠解除。
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RGR= W1(T2-T1 )
原有数的百分率
(二)生长大周期和生长曲线
生长大周期(grand period growth):植物体或个别器官在生育 期所经历的“慢—快—慢”的生长过 程,叫作植物的生长大周期,也叫 “S”型生长曲线。
作物的生长一般呈“S”型生长曲线 1.缓慢增长期 2.快速增长期 3.减速增长期 4.缓慢下降期
(二)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
1、生长量上的“慢-快-慢”特 性 2、时间上的周期性 3、空间上的相关性 4、生理上的异质性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一、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
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
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
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生长和发育是同时进行的,互为基础。
例如叶的长宽厚重的增加谓之生长,而叶脉、气孔等组织和细胞的分化谓之发育。
(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S型生长过程:作物的器官、个体和群体的生长通常是伴随着时间的延长呈“S”型的曲线变化。
它一般分为4个时期: 1、缓慢增长期;2、快速增长期;3、减慢增长期;4、缓慢下降期。
同时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也符合“S”型的曲线变化。
(三)作物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称之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一般用天数来表示。
也就是从播种材料播种到主产品收获的适期天数。
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是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因为从播种到出苗、从成熟到收获可能还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能计算在作物的生育期之内。
对于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麻类、薯类、牧草、绿肥、甘蔗以及烟草等作物,其生育期指从播种到收获适期的总天数;但是对于需要育秧移栽的水稻、甘薯以及烟草等作物,其生育期分为秧田和大田两个生育期,前者是指从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后者是指从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作物的生育期表示了作物熟性的早晚,作物熟性是由作物的遗传(对光照和温度的反应)特性和所处的环境(光照和温度等)条件互相作用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不同作物的生育期长短不同;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其生育期也不同(如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当然同一种品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生育期是相对稳定的,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品种的生育期会发生变化,其变化主要是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对于生殖生产而言是相对稳定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3)春性类型 这类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小麦、油菜通过春化所需的温度和天数
作物 小麦 类型 冬性 半冬性 春化温度范围 0-3 3-6 春化时间(d) 40-45 10-15
春性
油菜 冬性 半冬性
8-15
0-5 5-15
5-8
20-40 20-30
春性
15-20
15-20
•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甜菜等,
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工艺成熟期。
• 需育苗(秧)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生育
期分为秧田(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
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大田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1)作物生育期长短 同一作物的生育期长短因品种而异,有早、中、晚熟之分。 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各个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是相对稳定的。
1kj/cm2,相当于玉米生物产量减少337.5kg/hm2。
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研究指出,玉米产量变动80%受后期光 照时数、光照强度和叶面积影响。 生产实践已经证实高温阴雨寡照会严重影响小麦和玉米的产量 和品质。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 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在作物进人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 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 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3)控制花期
在花卉栽培中,已广泛应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的
开花期。
(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农学概1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学分:2 总学时:36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植保、植师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
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
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
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章_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章_作物⽣长发育作物栽培学总论讲稿第⼆章作物的⽣长发育第⼀节作物⽣长发育及其特点⼀、作物⽣长与发育的概念在作物的⼀⽣中,有两种基本⽣命现象,即⽣长和发育。
(⼀)⽣长发育的概念1.什么是⽣长?⽣长是作物体积或重量的量变过程,是作物植株或器官由⼩到⼤、或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作物的⽣长包括营养体(根、茎、叶)的⽣长和⽣殖体(花、果实、种⼦)的⽣长。
⽣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如风⼲种⼦在⽔中的吸胀,体积增加,就不能算作⽣长,因为死的风⼲种⼦同样可以增加体积。
⽽营养器官根、茎、叶的⽣长等,通常可以⽤⼤⼩、轻重和多少来度量,则是⽣长。
2.什么是发育?发育是指作物⼀⽣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表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的形成。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孔发育等。
现以叶的⽣长和发育为例加以说明。
叶的长、宽、厚、重的增加谓之⽣长;⽽叶脉、⽓孔等组织和细胞的分化则为发育。
(⼆)⽣长与发育的关系作物的⽣长和发育是交织在⼀起进⾏的。
没有⽣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步的⽣长,因此⽣长和发育是交替推进的。
在作物栽培学中,有时将发育视为⽣殖器官的形成过程,这与通常将⽣长与营养⽣长联系在⼀起、发育与⽣殖⽣长联系在⼀起有关。
⼆、作物⽣长的⼀般进程(⼀)S形⽣长过程1.什么是S型曲线?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的⽣长通常是以⼤⼩、数量、重量来度量的。
这种⽣长随时间的延长⽽变化的关系,在坐标图上可⽤曲线表⽰。
作物植株的个体或器官的⽣长过程、群体的建成及产量的形成过程均呈现出前期较慢、中期加快、后期⼜慢以⾄停滞衰落的过程。
这⼀过程可⽤“S”型曲线来描述(图2—1)。
第一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二节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第三PPT课件
– 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出苗到移栽的天数。 – 本田(田间)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 生育期的长短由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 境条件决定。
28.07.2020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8.07.2020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30
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
– 禾谷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 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 豆类:出苗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 – 棉花:出苗期、真叶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
期 – 油菜:出苗期、现蕾期、抽薹期、开花期、成熟
期 – 黄麻、红麻:出苗期、真叶期、现蕾期、开花期、
28.07.2020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7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 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营养生长 (Vegetative growth)。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生殖生长 (Reproductive growth)。
• 通常以花芽开始分化(穗开始分化)为界限, 把生长过程大致上分为两段:
28.07.2020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3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调控
• 作物的收获对象多种多样,有的是生殖器官, 有的是营养器官。
– 谷类、豆类、棉花、油菜等收果实或种子
– 甘薯收块根
– 马铃薯收块茎
– 甜菜收根
– 甘蔗收茎(用以榨糖)、麻类收茎(从茎上剥麻)
– 烟草收叶
– 啤酒花收花
– 等。
– 3. 收获茎的作物如甘蔗和麻类的茎都很高,茎的 伸长决定着产量的高低。
作物栽培学部分考试大纲
作物栽培学部分(考试大纲)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第一节作物生产概况一、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二、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知识点:了解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演进和发展二、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三、作物栽培学研究法知识点: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现状;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二、作物的传播知识点:了解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以及主要作物的传播过程;掌握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二、作物分类别简述知识点:掌握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及其类别划分;熟悉各类作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作物的适应性、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适应性二、作物的分布三、我国种植业分区知识点:掌握作物适应性、品种生态型的概念;掌握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熟悉主要作物的分布以及我国作物的种植业分区。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二、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三、作物的阶段发育知识点: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节奏性、相关性、局限性和无限性等基本规律;掌握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等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节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一、生育期二、生育时期及其划分知识点:掌握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的概念,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以及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
第三节作物种子萌发与器官发育一、作物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知识点:熟悉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及其克服方法;掌握作物根、茎、叶的主要功能,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叶的特征以及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掌握禾谷类作物穗的分化和发育特征,双子叶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发育特征。
作物学通论大纲
《作物学通论》教学大纲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执笔者:章新编写日期:2006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
与本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了解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作物学的发展特点、作物进化与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主要内容。
目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科学种田,降低农业成本,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大有益处。
二、教学纲要第一章作物学概述第一节作物学的概念1 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2 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分类与分布1 作物分类2 作物的起源和传播3 作物的分布 4中国作物的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节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划1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区划2我国几种主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1 作物的发育特性2 作物的发育阶段3 作物的生育期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形成1 种子形态与萌发2 营养器官的建成3 生殖器官的建成4 器官生长的相关性第三节作物的群体特征1 作物的群体的基本概念2 作物的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3 作物群体的源流库第四节作物产量的形成1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2 产量构成因素3 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4 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第五节作物品质的形成1 作物产品品质2 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3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第三章作物与生态环境第一节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1 作物的生态因子2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3 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第二节作物与关照1 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2 日照程度对作物的影响3 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第三节作物与温度1 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2 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3 积温及无霜期4 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第四节作物与水分1 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2 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第五节作物与空气1 作物与CO2的关系2 作物与O2的关系3 风速对作物的影响4 空气中其他气体与作物的关系第六节作物与肥料1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2 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3 作物的需肥规律第七节作物与土壤1 土壤和土壤肥力2 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3 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第四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第一节品种及种质资源1 品种的概念2 品种的改良任务3 品种改良的目标4 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5 种质资源。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3)控制花期
在花卉栽培中,已广泛应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的
开花期。
(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作物,适当推迟开花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
和品质。例如“南麻北种”
4.日长与作物产量和品质
日长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有极其显著的影
响。 根据光能生产潜力计算结果,玉米生育期间太阳总辐射减少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⑤油菜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苔期、开花期、成熟期。
第三节 作物生育期和生长期
一、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 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
以籽实为播种材料又以新的籽实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其全生育期 是指籽实出苗到新籽实成熟所持续的总天数。
中稻
晚稻
基本营养 生长期 感温性 感光性 生殖生长期
可变营养生长期
*
感温不一定感光,感光一定感温
我国水稻品种“三性”特点与光温反应类型
早 稻 中 稻 晚 稻 杂交稻 感光性 弱或无 弱到中 强 中等偏多 感温性 较强 弱到中 强 中等偏多 基本营养生长性 较小 长 弱 短到中等 生育期限制因子 温度 日照长短及温度高低
e.g. 水稻的三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感光性: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转变、缩短或延长 生育期的特性。
感温性: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转变、缩短或延长
生育期的特性。 基本营养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 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 性。
早稻
(二)小麦的物候期
出苗 第一片真叶出土2~3cm。 分蘖 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1cm。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措施,以促进作物生产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体系。
重点:是作物的分类方法及起源。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调查及有关品质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五、作物栽培学与其它相关课程联系与分工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作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这些课程的综合运用或“组装”,它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论述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栽培技术,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共计时数概论第一章11第二章222第三章24第四章44第五章22第六章11各论第一章10212第二章8210第三章66第四章66第五章88第六章8210第七章44第八章628第九章66第十章66总学时数801090七、教学内容要点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包括概论、各论和实验3部分。
§1 概论主要内容:1.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2.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分类3. 作物的生长发4.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5.作物与环境6.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重点: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作物与环境,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二、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三、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作物栽培学发展一、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主要成就二、新中国成立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前景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布与种植业区划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分布的原理三、我国及内蒙古的种植业分区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分类方法二、各类作物简述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重点:作物的生长与作物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