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详解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共24张PPT)
故 乡
知识卡片
和“我”建立了鲁纯真迅的友情1。881—1936
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作者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活泼矫健,动作干脆利落
第二部分: 从第六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作笔名,
感知人物
对“我”的态度: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 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 农民生活悲苦的现实以及劳苦大众 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 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中年闰土是一个愚昧麻木、 善良忠厚、勤劳朴实、困苦 不堪的代表底层劳苦民众的 木偶人形象。
感知人物 杨二嫂
二十年前:
豆腐西施
二十年后:
泼悍、放肆, 为了从“我”家捞点东 西, 交替着虚伪的吹捧、 尖刻的嘲讽, 还中伤闰土偷碗碟。
杨二嫂的变化
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 故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的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 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第二部分: 从第六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 中年闰土是一个愚昧麻木、善良忠厚、勤劳朴实、困苦不堪的代表底层劳苦民众的木偶人形象。 了解小说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农民生活悲苦的现实以及劳苦大众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何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我”对故乡并非真的不留恋。 第一部分: 前五段,主要写“我”回故乡,即“我”在故乡所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何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 故乡的变化:(二)环境的变化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了解小说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 教学目标1.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2.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3.能够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难点: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内容4.1 教材分析1.文本作者:鲁迅2.文本类型:叙述文3.文本主题:故乡情结4.文本结构:正文部分分为五段,各自开篇均有作者回忆故乡的情景。
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故乡情结也逐渐增强。
4.2 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回忆自己的故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与思考。
2.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乡故事和情感,加强与故乡的感情联系。
第二步:阅读课文1.讲解故乡情结。
2.整体阅读课文。
3.引导学生看懂每段的叙述过程,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与情感。
4.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解读鲁迅词藻丰富、生动形象的叙述风格。
第三步:师生交流1.询问学生轮廓薄弱、不理解的地方。
2.师生分享阅读体会。
3.听取学生与鲁迅的故乡情结及文章叙述感受相关的思考。
第四步:习作撰写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故乡体验来描写故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以及故乡情结的启示。
2.就自己所写的文字展开分享。
3.通过课堂评析、点评,提高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
5. 学习规划1.课堂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了解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
2.课堂深度阅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掌握写作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畴,通过阅读其他的叙述文,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6. 总结与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同时,课堂学习形式上以互动为主,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启示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故乡》⼀⽂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与⼈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活的殷切希望,召唤⼈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活⽽努⼒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四课《故乡》教案 知识⽬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杨⼆嫂⼈物形象 能⼒⽬标 1、掌握从肖像、语⾔、动作的描写中分析⼈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章主题的鉴赏⽅法。
2、理解⼩说运⽤对⽐来刻画⼈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民⽣活艰⾟的根源,⽽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与⼈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民的同情和决⼼变⾰旧世界、创造新⽣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刻画⼈物的⽅法和对⽐⼿法的运⽤。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与⼈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
理清⽂章情节结构,谈谈对⼩说⼈物的印象。
第⼆课时 ⼀、导语设计: 好的⽂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篇很好的⼩说,曾被翻译成多种⽂字,被多个国家收⼊教科书中。
上⼀节课,我们读了⼀节课的课⽂,那么你能不能告诉⽼师你读了这篇课⽂后有怎样的⼼情? ⼆、研读,分析⼈物 1、在课⽂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常的⽓闷……⼜使我⾮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美不美,家乡⽔。
为什么⼆⼗年后的⼀次故乡之⾏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情?请⼤家看课⽂,找⼀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读课⽂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
期末复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小说篇)童年往事第9课故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猹chá五行xíng缺土jiàng 秕bǐ谷鹁鸪bógū獾huān猪潮汛xùn 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 折shé本黛dài色惘wǎng然恣睢zīsu ī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3)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5) 看不起。
鄙夷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 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3)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4)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故乡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故乡解析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深沉的情感之一。
它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情感。
在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故乡》中,作者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解析,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首先,朱自清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他以“故乡的夏天是热的,热得出奇”开篇,通过对夏天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乡的酷暑。
接着,他又写到:“故乡的冬天是冷的,冷得出奇”,通过对冬天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乡的严寒。
这种对故乡气候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熟悉,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其次,朱自清通过对故乡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入观察和细腻感受。
他写到:“故乡的夏天,有成群的蝴蝶在田野里飞舞”,通过对蝴蝶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乡夏天的美丽景色。
他还写到:“故乡的冬天,有一片片的雪花在空中飞舞”,通过对雪花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乡冬天的宁静与美好。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对故乡的印象更加深刻,也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
此外,朱自清通过对故乡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他对故乡人民的敬爱之情。
他写到:“故乡的人们,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通过对人们笑容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乡人民的善良和快乐。
他还写到:“故乡的人们,他们总是那么勤劳”,通过对人们勤劳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乡人民的勤劳和朴实。
这些人物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人民的敬爱之情,也让读者对故乡人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朱自清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写到:“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故乡的一幕幕”,通过对小时候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还写到:“我想起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种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也让读者对故乡产生了共鸣和思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课件(共49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人 教部编 版九年 级语文 上册第 14课《 故乡》 课件 (共49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人 教部编 版九年 级语文 上册第 14课《 故乡》 课件 (共49张PPT)
故乡
鲁迅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 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 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 小说。
(1881—1936)生于浙江
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 《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人 教部编 版九年 级语文 上册第 14课《 故乡》 课件 (共49张PPT)
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人 教部编 版九年 级语文 上册第 14课《 故乡》 课件 (共49张PPT)
泼辣刻薄自私势利 贪婪的圆规
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 《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整体把握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 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 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广 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 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 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 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 他思想家的敏锐,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在他许多 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 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 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 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双重压迫、统治。
《故乡》课文全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课文全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主题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
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
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
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以闰土为例: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变化的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闰土:少年─→中年?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杨二嫂:年轻─→中年─→?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
《故乡》字词解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字词解释
1 注音
阴晦(hu@)胯(ku4)下秕(b!)髀(b@)间
恣(z@)睢装弶(ji4ng)祭祀(s@)颧(qu2n)骨惊愕(8)潺潺(ch2n)寒噤(j9n)憎(z5ng)恶妇孺(r*)钵(b#)盂贵恙(y4ng)荼(t*)毒
2 辨音
3 辨形
4 解释
①既然:课文里是“已经”的意思。
②影像:课文中指具体生动的图景、形象。
③辛苦:课文中的“辛苦麻木”指身心劳苦,“辛苦展转”含有“奔波、劳碌”的意思,“辛苦恣睢”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
④间或:偶然;有时候。
⑤阴晦:阴暗昏沉。
⑥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⑦愕然:吃惊的样子。
⑧鄙夷:看不起。
⑨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⑩隔膜: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11)展转:课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
(12)恣睢:放纵,凶暴。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课文详细解析
《故乡》课文详细解析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的故乡去。
....,别了二十余年【段析】交代“我”回故乡去。
【品味】“二千余里”“二十余年”写出“我”与故乡的距离之远、与故乡分别的时间之久。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几个萧索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段析】点明深冬的某天乘船回故乡。
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品味】“深冬”一词不仅仅是季节变化的标志,更是心情的写照。
“横着”写出了村庄的不整齐,零零落落。
“苍黄”“萧索”勾画出荒村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力、衰败的景象,用词非常贴切。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②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段析】过渡段,承上启下,“我”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③我所记得的故乡要好得多了为什么“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段析】看到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变得荒凉破散,“我”流露出忧愤之情。
【品味】“全不如此”与下面的“本也如此”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
“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眼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践踏下的故乡却是一片荒凉景象,粉碎了“我”的“故乡之梦”。
因此,“我”只能以自己“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来无可奈何地寻求自我安慰,说故乡“本也如此”。
实则表达了“我”心中难抑的忧愤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分析人物形象(解析版)
15.故乡——群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本文成功地塑造了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形象。
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代表,“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这些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考点解读】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成了中考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01.文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02.你是否喜欢文中的××?请评价一下。
03.请结合全文,分析××人物形象。
【技法点拨】01.正面描写——借助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分析02.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谈举止分析03.故事情节——通过与人物相关的具体情节分析04.环境描写——环境往往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因此,分析环境描写可帮助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常见的答题模式:通过……描写(情节、事件),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相关内容+形象特点)【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鸥小姐王佳琦①如果微信朋友圈是一场艺术展的话,那么半年前的鸥小姐一定是这个圈子中的达•芬奇。
②她的手机中装有十个图片编辑软件,内置上百种不同的字体和滤镜,让她第一时间将灵感转化为点赞数。
比如,她能把蛋炒饭拍出米其林三星大餐的效果,把小区游泳池拍出希尔顿大饭店的气势。
此外,她的收藏夹里还精挑细选了几个文学爱好者论坛,不过鸥小姐从不发言,但从里面抄几行诗歌或者美句来配图发表状态,她干得还是很熟练的。
③但她说她自己并不喜爱这种生活,这么做是迫于互联网社交时代的大势所趋。
如果一个周末过去,“达•芬奇”不秀秀自己“过得有多好”,那就会有“拉斐尔”或者“米开朗琪罗”抢占高地。
④于是她除了精心处理自拍照片,还统筹规划发送时间,认真回复每一条评论,同时不忘偶尔也给“拉斐尔们”点个谦逊而不失自信的赞,在心中默默给每一条最新动态打一个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故乡》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于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迁居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
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10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
因此,“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积累1.阴晦.(huì):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苍黄:灰暗的黄色。
本文形容天色不好。
4.悲凉:悲哀凄凉。
5.瓦楞.(léng):绍兴人习惯用“楞”指称那种格子状的狭长凹凸的东西,如“一畦菜地”说成“一楞楞菜地”。
屋瓦沟脊相间,也是“一楞楞”的,故称为“瓦楞”。
6.嗤.(chī)笑:讥笑。
7.素:向来。
8.如许:这么些。
9.易主:改换主人。
易:改变。
10.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
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
11.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12.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13.祭祀.(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14.无端:无缘无故。
端:头,引申为缘由。
15.伶俐:动作灵活。
16.景况:光景,情况。
本文指生活状况。
17.秕.(bǐ)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
18.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 阴晦:阴沉昏暗。
2.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惊的样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讥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 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4课《故乡》(共14张PPT)
8.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
身,使我非常气闷。 ____“_高__墙__”__一__词__运__用__了__比__喻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喻__指___ _人__与__人__之__间__的__隔__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是( B )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的神情;动着嘴
唇,却没有作声。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
孤身,使我非常。
(3)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起来了。
A.悲哀 凄凉 气闷
B.凄凉 气闷 悲凉
(2)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_____童__年__时__,__我__与__闰__土__有__纯__真__无__间__的__友__谊__,__而__如__ _今__却__隔__了__一__层__厚__厚__的__隔__膜__。__一__个__“__竟__”__字__,__含_____ _“__惊__愕__”__之__意__,__充__分__表__现__了__我__们__之__间__的__隔__阂__之__深__。_
课堂导学
(一)整体感知 5.理清课文思路,完成填空。
回故乡——现实故乡图(萧条、冷寂) 故乡 在故乡——记忆故乡图(明艳、美好)
离故乡—— 理__想__故__乡__图___(全新、幸福)
(二)细细品味(正文P31) 6.第①段中写到“我”对故乡并不感到怎样的恋”, 你觉得为什么“我”对故乡不留恋呢? _____示__例__:___因__为__“__我__”_对__故__乡__的__记__忆__与__故__乡__的__现__实_ _相__去__甚__远__,__故__乡__没__有__给__“__我__”__留__下__好__印__象__。_______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 乡》重要知识点总结
嗤笑(chī)huáng(惶)恐
瑟索(sè)寒噤(jìn)zhàng(障)壁惘然(wǎg)zì suī(恣睢)
多音字
吓 模
壳 提
形近字
重点词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轻视,看不起。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节选自《社戏》
二、外貌描写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综合素养
素材积淀:鲁迅作品精彩文段赏读
一、环境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节选自《祝福》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故 乡》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
作 者
鲁迅
生卒年
1881—1936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5 《故乡》教学课件(共20张PPT)
学习目标
重 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难 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点 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重 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 点 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 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 《狂人日记》。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 迅
萧(xiāo)萧索· 箫(xiāo)竹箫
与草有关,草枯为“萧”。 是管乐器,一般为竹制,为“箫”。
词语解释
萧索 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 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瑟缩
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 蜷缩、发抖。
惘然
辗转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 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聚族而居 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课文理解
第87段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闰土崇拜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 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 是让后辈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要实现“我”的这一愿望又非常艰 巨,因而显得“茫远”。
课文理解
闰土有了怎样的变化?
健康开朗 以 现 苍老贫困
( tí)提高 提· ( d)ī 提防
语境巧记法:我
(sh)é 折本
们一定要提 (tí) 高警惕, 提(d ī前来捣乱
( zh)ē 折腾
字音词义
晦(huì)阴晦 指昏暗;不明显。与“日”有关。
诲(huì)教诲 · 悔(huǐ)后悔
《故乡》字词解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字词解释
1 注音
阴晦(hu@)胯(ku4)下秕(b!)髀(b@)间
恣(z@)睢装弶(ji4ng)祭祀(s@)颧(qu2n)骨惊愕(8)潺潺(ch2n)寒噤(j9n)憎(z5ng)恶妇孺(r*)钵(b#)盂贵恙(y4ng)荼(t*)毒
2 辨音
3 辨形
4 解释
①既然:课文里是“已经”的意思。
②影像:课文中指具体生动的图景、形象。
③辛苦:课文中的“辛苦麻木”指身心劳苦,“辛苦展转”含有“奔波、劳碌”的意思,“辛苦恣睢”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
④间或:偶然;有时候。
⑤阴晦:阴暗昏沉。
⑥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⑦愕然:吃惊的样子。
⑧鄙夷:看不起。
⑨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⑩隔膜: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11)展转:课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
(12)恣睢:放纵,凶暴。
《故乡》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备课资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1.字词积累阴晦huì: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谋食:谋生。
无端:无缘无故。
潮汛xùn: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愕è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嗤chī笑:讥笑。
瑟索: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惘wǎng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zì睢suī:放纵,凶暴。
2.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30年。
3.背景链接《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
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
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故乡》以搬家为线索,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为内容,把现实和回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艺术整体;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文章脉络小说按“我”回故乡的时间顺序叙写,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详解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对比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写作背景
《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日渐没落的旧中国的农村,作者回乡处理家务并告别了自己的故土与心中唯一眷恋和牵挂的儿时玩伴—闰土。
此一别不知今生还能否再见,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已“没有什么好心绪”。
而当见到记忆中的小英雄褪去了光环,变做一个“木偶人”,好生意的“豆腐西施”沦落为尖酸刻薄、小偷小摸的“圆规”,更是引发作者无尽的感慨和悲哀。
文章结尾写道:“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四、生词识记
阴晦[yīn huě]:阴沉,昏暗
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
谋食[móu shí]:谋生
无端[wúduān]: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伶仃[líng dīng]: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bǐyí]:轻视,看不起
瑟索[sèsuǒ]: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多写作“瑟缩”
松[sōng]松爽[shuǎng]爽:形容轻松愉快
展转[zhǎn zhuǎn]: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现写作“辗转”
恣睢[zìsuī]:任意胡为
祭祀[jìsì]: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
嗤笑[chī xiŕo]:嘲笑,有讽刺之意。
应酬[yìng chou]:交际往来
世面[shìmiàn]:指社会或形形色色的社会情况
隔膜[gémó]: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五、人物形象
1.杨二嫂:尖酸刻薄、曲意逢迎、无中生有、势利贪小、可笑、可恨、可鄙、可怜的小市民。
2.闰土:少年时期——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中年时期——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六、小说主旨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