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融入长三角。

以下是一些思考:
1. 加强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强各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包括交通、通讯等各方面。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促进本地区的融合。

2. 提高自身素质:随着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3. 关注政策变化:政策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及时了解各地政策的差异,掌握市场动态,抓住机遇。

4. 深入了解当地文化: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可以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增加社交圈。

5.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以更加了解当地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人脉。

以上是一些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 -。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引言概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我们参加了一场座谈会,与各界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这次座谈会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现状,并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意义1.1 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实力相对均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整合资源,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1.2 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紧密相连,交通便利,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更加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1.3 政策支持的推动: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问题2.1 城市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确保各城市共同发展。

2.2 行政体制不一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行政体制的不一致造成了一体化进程中的管理和协调问题。

2.3 资源整合难度:长三角地区资源的整合需要克服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分歧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2.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3.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3.1 加强政策协调: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

3.2 建立交通网络: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3.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的优化布局,形成互补和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3.4 加强人才交流: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5 加强环境保护: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长三角区域创新集聚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区域创新集聚的比较分析
力,促进 区域 经济进 一步发展 。
关键 词 : 长三 角 ; 区域 创 新 ;创 新 绩 效


长 三角 区域创新发展 的背景
渤 海经 济圈 、珠三 角等都在 谋求进 一步促 进 区域 经济 共 同发 展 。环 渤 海经 济 圈 拥 有北 京 、 天津 等 高技 术 产业 发 展 基础
近年 来 ,在 长三 角积极 推动 区域经 济一体 化 的同时 ,环
研 究探 索
况 ,用 空间计量 方法分析8 个主要省 市 ( 北京 、天津 、山东、 江苏 、上 海 、浙 江 、福 建 、广东 )和长 三 角1 城 市 的创 新情 6
况。

《 统计科学与实践》2 1 年8 0 期 1
包 围 ,图中南通显示为高创新水平城 市、并被其他高创新水平
城市包 围 ,嘉 兴和舟 山则作 为低创新水平地 区被高创新城市包 围。集 聚 图反 映 出 ,长三 角 1 城 市特 别是 以上海 为 中心的 区 6 域创新集 聚不明显 ,表 明 “ 十二五 ”期间建设以上海为核心 的 区域创新体 系任重 而道 远。 4创新 相关性 较弱 。观察LS 显著 图 ( . IA 图3),图例表 明 研 究对 象在 P 为O0 — .0 1 值 .5 00 0 上通 过显著 性检 验 ,在不 同水
电子信 息产 业为主 导 ,生物技术 与现代 医药 、新能 源、新材
些深层次 的矛盾和 问题 ,比如 区域 内各城市 的发展定位和 分
工不甚合理 ,区域整体 优势发挥受 限;产业层级有待进一步提
料等 快速发展 的产业 格局 。 “ 十二五 ”期 间 ,珠 三角 区域经
济 发展 要形成 空间集 聚 、产 业集群 的空 间一体化 格局 ,重点 推 进 高技术 产业做 大做 强 ,加快 高技术 产品升 级换代 ,初步 建成 高技术产 业集 聚区。 可见 ,当前全 国主要经 济 圈的产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包括安徽地区)共同推进经济一体化、产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著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合作与共赢。

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下,长三角地区更加重视与境外经济主体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城市群聚区,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长三角。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坚信长三角地区将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整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长三角三省市的发展,更是全国的繁荣与发展。

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活力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就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情况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居前列。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巨大,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产业结构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1.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较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产业升级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对于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产业升级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科技创新4.市场需求长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人才支持6.外部环境长三角地区的外部环境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安徽省:突出特色主动作为力争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的重要一极

安徽省:突出特色主动作为力争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的重要一极
动相关工作 开展 , 会同相关部门 . 积极组织长三角区域科 技发展的调研 .在意见中增加了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部分 的相关 内容 。其次 .积极推动长三角 区域合作机 制的建 立, 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 。在 “ 十

是加大对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 的支持。科技部将
围绕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 大需 求和国家战略 , 与相关 的地方科技部 门密切合作 .加大对长三角地 区的 投入和政府支持 。推动实施包括水污染治理和水 资源合 理利用 、 生态保护 、 节能减排 、 科技 资源共享等在 内的一
路 。20 09年 , 受金融 危机影 响 , 国沿海地 区 , 我 特别是一
域的创新工作 ,促使长三角区域在合作共赢 的发展方式
上以及发展的长效机制上 ,再创新 的进展 .再上新 的台 阶!
些外 向型企业损失很大 ,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 、 加快科
技创新的步伐 。实际上 , 没有这场金融危机 . 我们很多地
项 目经费 占全 国各地方牵头项 目经 费总 量的四分之一 。
新 人才 向长三角地 区集聚 ,支持长三角区域 高新 区内的
企业和 中小企业开展 自主创新 , 依托部省会商工作机制 ,
第三 , 积极推动长三角地 区的科技公共服务平 台建设 , 包 括面向企业创新支撑平 台建设 。 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很多方面都已走在全 国的前 面, 创造 了很多 、 很好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 值得 在全 国范
三角地 区改革开放 和经 济社会发展 的指导 意见 》 。结合
平台科技文献共享系统 ( 文献 网) 就是明证 。
“ 十二 五” 科技发 展规划 战略研 究 . 真研究探索支持 和 认 推 动长三角 地 区共 同推进长 三角创 新体系建 设 的协议 书、 长三角科技活动专项行动计划以及 长联办 20 年工 09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支持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支持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该专题要求根据国家宏 观经济形势和 区域发展格局
以及变化趋势 ,结合区域科技发展 的突 出问题和科技支
撑重点 , 研究如何推动 区域创 新体 系建设 , 如何加强 国家
长 三角 区域 创 新体 系建 设 是 国 家 区域 创 新体 系 建 设的 中坚力 量 在 国务院出台的 《 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 开放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明确提 出了要加 中, 速建设创新型 区域 。长三角地 区科 技 、经济 比较 发达 , 20 0 7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近 6 00亿 , 00 占全 国 G P总量的 D 2 %, &D支 出 占全 国的 2 %, & 3 R 7 R D占地 区生产 总值 的
与地方科技资源 的组合能力。专题调研组先后到包括长 三角在内的相关 区域进行调研 , 得到 了广泛 的积极支持 。 此外 , 为了全 面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划纲要》科技部启动 了“ , 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 的战略研
究, 初步考 虑安排 1 个 分类研究方 向 , 中区域 科技创 7 其
来, 我们最关注的是核 聚变研究 , 长三角各 省市能不能共 同来抓好这一块 , 在共享资源上面做些工作 。
五要抓好技术创新 , 共同优化环境建设 。 三省一市要
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 随着新农村 的发展 , 一家一 户一个 沼 气池的时代 已经过去 , 农业 生产 的集约化 、 集中式供气供
六要坚持 以改革开放促发展。 于 2 1 将 00年举办的上
海世博会是一个很好 的平 台, 世博会期间 . 科技 型企业要
积极提供服务 , 要让看 完世博会 的人得到启发 。 要吸引参
观世博会的人更加 了解 、 融入长三角的经济发展 。 如果在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引言概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此主题的座谈会。

通过与各界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深入交流,我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座谈会的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1.1 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规划和政策,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这可以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方式实现。

1.2 优化产业布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这可以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1.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这可以通过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1 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交通运输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

这可以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缩短城市间的距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

2.2 完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供应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完善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应体系。

这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能源基地、加强能源互联互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3 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十二五规划

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十二五规划

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区域信息化加速融合、信息产业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

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国务院《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立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领域已有的合作基础、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衔接,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十一五”合作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准确把握国际信息化发展大方向,遵循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抓住我国全面融入WTO、筹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战略机遇,以全球化视野,从区域整体发展要求出发,克服行政区划阻碍,进一步完善区域信息化合作机制,逐步将区域信息化合作从战略层面落实到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化环境营造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十二五”深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1.区域信息化交流日趋活跃,初步形成多层面合作机制。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实现了由对话型合作向项目型合作的转变,创新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域合作机制。

实现信息化高层研讨会常态化,形成了三省一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定期会商机制;信息化领域部门级合作交流逐渐活跃,逐步形成稳定的重大项目和活动的对接、推进机制;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间的互动增强,电博会、软博会、信博会等展览会,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信息外包论坛等对外合作平台逐步建立;企业间合作交往越来越频繁,区域内的动漫合作联盟、外包产业联盟、物联网产业联盟等民间产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

2.区域信息化应用融合持续深化,联动效应日益显现。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应用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三角城际“一卡通(公交)”工程得到大力推进,建立了良好的应用协同机制;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省际对接提速,已实现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无缝衔接;社保、医保信息化应用探索出点对点对接模式,逐步向点对面、面对面的全面对接模式过渡;各类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平台区域合作加深、功能辐射持续加强;区域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一体化融合水平快速提升;探索制定区域内统一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测评体系,并率先在八大核心城市示范推广。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经济发达省市,在科技创新领域有较大优势。

但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2. 创新人才流失:优质的科技人才往往倾向于选择在一线城市如上海等发展,导致其他地区的人才流失。

这使得一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 技术断层:由于竞争激烈,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意愿不强,导致技术研发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产业技术发展存在断层问题。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 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同时,加强对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扶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

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科技人才的持续供给。

同时,通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更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留在长三角地区。

3. 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可以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构建起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和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积极性,促进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建立技术成果评估和推广机制,确保技术研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拓宽视野找差距 改革创新求突破 长三角考察学习体会

拓宽视野找差距   改革创新求突破 长三角考察学习体会

拓宽视野找差距改革创新求突破——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支撑带动海西建设”务虚会上的发言重点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角度,就如何在促进晋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支撑带动海西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谈谈几点看法。

一、江浙沪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启示城市建设应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与这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人文习俗等息息相关,也与这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需求、政府规划引导等密切相连。

江浙沪一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

七天的学习考察以及回来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它们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撇开地理、人文等这些客观因素外,我认为关键还有以下四个方面:1、规划适度超前。

象常熟、张家港等大部分城市很早就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进行规划。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在1993年就规划104.7平方公里,而到目前建成区的仅才34平方公里,后续的开发建设空间还很大。

2、集约节约用地。

有的地方相当大部分土地早就统一征用,有效解决了征地用地难题。

同时,注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如绍兴县针对该县人多地少的状况,积极推进布局集中、产业集群和要素集聚;苏州工业园区鼓励商品房和标准厂房等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多年来共节约土地近2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17亿美元。

3、城乡统筹发展。

如张家港通过连续三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全市城镇数从原来的26个减至8个,行政村从436个减至181个,形成了“一城四片区”的市域城镇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全区累计新建动迁房近700万平方米,90%农户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

4、规范执行到位。

参观中的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制定了比较科学完备、规范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贯彻执行。

最典型的是义乌市七届政府坚持以建设小商品市场来规划建设这座城市。

二、目前晋江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反思晋江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现状与不足,主要有“六个不相协调”:1、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不相协调。

关于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关于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关于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当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也是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区域。

因此,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竞争的主战场。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优秀的科技人才。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并且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也相对较多。

长三角地区融合了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发挥科技资源和人才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再次,科技创新合作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区域内各省市也各有优势和特色。

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可以将各省市的特色和优势相互结合,推动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各省市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并且逐步建立起一套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机制,来促进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同时,各省市应该客观理性地评估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需求,找出潜在的科技创新合作领域,并且进行深入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总之,科技创新合作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有力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才能够达到“1+1>2”的效果,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创新强国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结词
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 展。
详细描述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环境污染行为、促进环境保护的机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 ,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详细描述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其中上海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种不 平衡的发展格局不仅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还导致了城市间的发展不协同、不均衡问题。因此,需要采 取积极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各城市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城市间协同发展机制
总结词
长三角城市间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建 立,需要完善城市合作机制,加强城市 间的互动与合作。
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 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 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未 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生产性服 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 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CHAPTER 04
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
环境污染共治问题
要点一
总结词
环境污染共治问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治理和管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三角地区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水 、土壤等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环境问题不 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长三角更高质量 一体化发展。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环境污染 的治理和管理,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 高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等。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我深受启发和鼓舞。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

座谈会重申了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潜力和发展优势。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和发展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其次,座谈会强调了创新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不仅仅指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座谈会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一体化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要注重协同创新、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这一方面让我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合作,而是要全方位、多领域的推进。

另一方面,也让我认识到,要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需要牺牲一己之利,为整体利益考虑。

最后,座谈会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导作用。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和国家的一切决策部署。

总之,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让我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我将在自己的工作中,积极贯彻座谈会精神,努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现。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创新已经从工程和机械创新系统发展到生态和有机创新系统。

长三角地区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更大程度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新颖互补,激发更多创意。

文章采用理论推演、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厘清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布局。

三角洲地区,包括管理体制的“立体一体化”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五步走”。

本研究将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长江、三角洲、路径、机制、生态一、简介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

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实现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和社会。

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资源,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形成优化的发展体系。

创新生态。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的耦合与互动、良性合作与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

该研究也进一步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地区拓展。

集聚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和转化,使长三角地区形成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借鉴。

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为高层次创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1.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关注。

国家创新体系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

在长三角地区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

在长三角地区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

在长三角地区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焦点。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三省一市,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阵地。

这一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同时实现了全球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试验田,也成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

在国家大力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政策指导下,各地区正积极努力推进高质量的发展,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

本文将分析长三角地区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一、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意义1.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开辟更加广阔的对外合作空间,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对外开放发挥更大优势。

2.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将有利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市场准入壁垒,激发社会活力,打破地区内外市场壁垒,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3.打造国际化创新高地长三角地区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产业基础,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技术和资本,促进资源要素跨境合作流动,打造国际化创新高地,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4.提升国际竞争力长三角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必将提升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外开放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1.地区协同发展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当前,长三角地区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新高地的政策指导已经落地,但仍然存在一些细化不够、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

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建设创新共同体成为了当前中央政府和各地区政府的共同目标。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和机遇。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1.政策背景自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对区域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特别是中央政府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各地区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纲领和政策措施。

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推进区域一体化、打造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发起者和实践者。

2.发展背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总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km²,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20%。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不断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创建创新共同体,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1.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的高端资源和产业集群。

通过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将各方优势进行整合和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

2.提升经济总量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促进创新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创业人才来到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1.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多的差异和特色,需要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第一篇:“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十大体系”建设――“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

考察团全体成员, 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所破解,对赣州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在国家经济+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

====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

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苏州是经济发达城市,对全国经济发展影响力较大,它以全国=.==%的国土面积和=.==%的人口,创造了=.=%的GDp、=.==%的财政收入、=.==%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已验资)占全国的=.=%。

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富民工程成效明显,下辖的=个县(市)中有=个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昆山是某省省辖的县级市,====年撤县设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学后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学后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学后感一、座谈会的背景和目的1. 本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是在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繁荣。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对外开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座谈会的核心内容和精神1. 座谈会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包括深化市场一体化、加强产业协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讨论。

会议聚焦于如何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通联,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三、座谈会的重要意义和启示1. 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方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会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而且也将对全国其他地区形成借鉴和促进作用。

在现代化进程中,地区间的协同发展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区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加突出,合作共赢成为大势所趋。

2. 座谈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各方共同关注和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议的精神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行动指南,激发各方在实践中积极投身,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个人学习体会和感悟1. 本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是一次宝贵的机遇,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发展我国家,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难题。

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极,其一体化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2. 通过参加座谈会,我深刻领悟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到各方联合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只有同心同德,才能真正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心得体会:以创新引领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创新引领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创新引领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新)心得体会:以创新引领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新)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毫无疑问,长三角区域合作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根据习总书记在《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上作出的重要批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这就要求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第一动力,让创新贯穿长三角一体化一切工作,让创新在长三角蔚然成风。

一、创新驱动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是我国突破路径依赖,转换发展动能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跨越重重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习总书记曾形象地将创新比喻成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其实早在2003年前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审时度势地提出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不能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消耗,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在推进“八八战略”的进程中明确转型升级的路径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提出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构思也初现端倪。

如今,区域的概念已经日渐突破行政区划单位和经济生产单元的范畴,自发成为引领创新的共同体与策源地。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以不到全国1/26的面积贡献出近1/4的经济总量,同时更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聚集了我国近1/4的科研仪器设施,拥有稳态强磁场、上海光源等众多大科学装置和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8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坐落于此,毫无疑问是我国人才密度最高、创新氛围最浓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时期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张仁开2013-3-21 13:44:59 来源:《科学发展》2012年9期【内容提要】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十一五”以来,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业日益活跃,创新氛围日益浓郁,区域科技合作意识不断强化,技术产权市场和跨地区技术转移日趋高效,逐步形成了协同开放、运转有序的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其主要经验,对我国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区域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一要建设应用导向、教研结合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二要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三要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四要构筑开放协作、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环境支撑体系;五要构架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区域创新协同管理体系。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体系建设一、“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及经验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业日益活跃,创新氛围日益浓郁,区域科技合作意识不断强化,技术产权市场和跨地区技术转移日趋高效,逐步形成了协同开放、运转有序的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其主要经验,对我国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进展及成效2003年11月2日,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浙江省政府共同签署了《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间签订的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经两省一市的共同努力,在安徽省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下,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

1.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长三角跨行政区产学研合作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两省一市通过引进大院名校、联合设立企业研发机构等方式,建设了包括港口物流装备、工业催化和功能材料研究等多家产学研合作研究机构,在燃气轮机、轨道交通、核电等领域的重点项目中,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研究院所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通过组织“长三角民营科技企业苏北行”、“大院名校浙江行”等活动,密切了跨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企业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据统计,长三角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2005年为47.2%,到2008年年底,已增加到60.8%;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也已由2005年的不足40%增加到2008年的52.1%。

2.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源的地位得到强化。

目前,沪、苏、浙共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390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0.26%,其中上海137家、江苏150家、浙江103家;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1所,约占全国总数的13.16%,其中上海60所、江苏118所、浙江73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高等院校和各类研发机构的知识创新源地位逐渐得到加强。

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8年,长三角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发表论文59.23万篇,占两省一市论文总数的比例高达98.7%;高校和科研机构所承担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比例也由2005年的60.8%,增加到2008年的89.2%。

3.区域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早在2004年,两省一市的有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就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地区科技中介战略联盟,联合开展科技评估、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科技咨询、风险投资、科技人才交流、技术经纪人培训等中介服务,共同举办国内国际大型科技展览活动,对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上海技术交易所、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江苏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联合构建了长三角网上技术成果交易平台,现在网上技术市场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技术供需双方对接的重要平台。

2007年,三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联合完成了长三角技术经纪人教材编写和培训工作,培训教材已在上海组织的技术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班率先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培养技术经纪人近1000人。

4.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区域初具雏形。

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技术的进步,以块状经济和科技园区为特色的创新集群区域日趋成为区域科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长三角地区最为典型的科技和经济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100余项指标,经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在全国近100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中遴选产生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100家产业集群,其中长三角两省一市合计57个:浙江36个,居首位;江苏17个,稍微落后于广东(21个),排在第三;上海4个,排在第六位。

总体上看,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创新集群,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汽车、钢铁、医药、电子信息、金融集群等。

二是该区域自发孕育出来的产业群,这些集群极富竞争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其中以浙江的块状经济最为典型,如温州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占全球市场的70%、国内市场的95%,合成革产业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皮鞋占20%,锁占全国市场的65%以上;大唐袜业占国内市场的65%、国际市场的70%;宁波慈溪目前有16家企业在净水器、帘子布、微小轴承等方面成为全国第一。

(二)主要经验1.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

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力推动、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

2003年11月,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政府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签订了《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初步建立。

在此协议的基础上,两省一市建立了由主管领导组成的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轮值主席由三方轮流担任。

2005年,安徽省也开始列席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由两省一市科委(科技厅)组成,负责长三角科技合作具体任务的组织和协调,并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引导和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着眼长远发展,编制规划计划。

省市政府着眼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编制科技合作规划计划,是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

2005年,两省一市科技部门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共同编制了《长三角区域“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该项规划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两省一市科技部门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制定了《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共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跨越行动”、“传统产业提升行动”、“民生保障科技行动”、“资源环境技术攻关行动”、“科技资源共享行动”五大科技行动,启动14个优先主题,提出将长三角区域基本建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区、科技资源共享区、生态和谐宜居区、科技产业创造区。

2008年,国务院颁布长三角地区发展《指导意见》后,三地政府随即联合出台了《长三角地区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共同推进若干重要事项的意见》。

科技部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协调,在探索组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示范区、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主要内容已被列入《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中。

3.面向共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

面向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需求和共同问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4年开始,三地科技部门启动了长三角区域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计划,三地共同出资联合征集科技项目,面向共性需求和共同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得到了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响应。

据统计,2004-2008年累计安排项目20多项、经费7000多万元,项目涉及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创新药物、农业新品种、海洋生态、科技强警等多个领域,每年经费额度从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

另外,三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艾滋病防治、乙肝治疗、太湖流域综合整治等重点,联合攻关,总投入3.37亿元的太湖流域苕溪农业面源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已在浙江动工。

2010年,安徽省也开始加入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

4.搭建服务平台,推进资源共享。

共同搭建区域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是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有序运作的基本前提。

2006-2007年,两省一市充分利用已有的区域创新体系协调机制,共同搭建了“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信息数据、大型仪器、农业种质资源、新药创制、集成电路设计等创新服务平台。

2008年,两省一市抓住国家启动面向企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契机,又联合组织启动了“国家长三角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

目前,区域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推进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有效载体。

以已经投入运行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系统”为例,目前,通过该平台可以查阅包括安徽在内的三省一市884家单位共3720台(套)入网仪器设施,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共2561台(其中上海1291台、江苏719台、浙江323台、安徽228台),跨区域仪器设施服务量达到4000多次。

5.营造合作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两省一市通过联合加大宣传力度、联合开展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统一相关科技资质、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协调等方式,着力营造合作氛围,不断优化区域整体创新环境,是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有效运作的基础支撑之一。

例如,2008年两省一市确定了六大专题调研任务,三地科技部门协同承担了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调研工作,研究提出了21条政策性建议,得到两省一市政府的充分肯定;通过联合举办“2006长三角·中俄科技与创新合作活动周”、“驻沪外交官长三角科技合作行”、“中国·江苏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国际科技交往活动,联手扩大了国内外影响。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一)体制机制约束更加凸显长三角地区分属两省一市,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导致政府协调机制作用有限,各地区政府往往更多顾及自身利益,行政保护、条块分割现象较为严重,很难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这是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障碍。

尽管长三角地区之前已建立了初步的互动协调机制,各地政府在区域合作方面也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多限于文件、口号,务虚多,务实少。

现有的协调机制也更多关注合作、互惠、优势互补,没有着眼于区域整体科技资源的系统规划和整合,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协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