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具有深刻的审美韵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

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说明自己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的理由,表达了对故都的秋无限仰慕之情。

“秋味”是对“清”“静”“悲凉”的总括。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承上段“饱尝”二字而来,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

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

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第一部分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以领起下文,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①的芦花,钓鱼台②的柳影,西山③的虫唱,玉泉④的夜月,潭柘寺⑤的钟声。

(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教案

(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以语言鉴赏为突破口。

2.重视诵读美读。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设疑讨论4.重点品读“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两段,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融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拟写导语来引入课题(板书)。

学生可能会写的形式如下,要及时鼓励。

⒈设问式⑴你来了解过秋天的韵味吗?⑵当秋天到来时,你感受到了什么?⑶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⒉诗歌创设情境式⑴《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杜牧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⑷杜甫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⑸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⑹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醉。

⒊对比式⑴春秋对比春让人满怀希望,朝气蓬勃;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回味。

⑵不同心境对比刘禹锡: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学生想法可能很多,教师会有估计不到之处,精彩导语可在教学后记中补记)二、分析文题提问:将“故都”换为“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明确:“秋”------表明描写内容。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是一篇具有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课文主要通过对故都五幅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课文文辞优美,情感真挚。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赏析秋景,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秋景,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1.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无情,但睹物思人,寓情于景,面对秋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抒发不同的情,便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感概,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高歌。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

今天,让一起来欣赏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

2.介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 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

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设计意图】用诗句导入本文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进入文本情景,并回忆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文本的写作手法、情感解读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并带着问题疏通文意。

1.作者认为故都的秋给人整体感觉是什么?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感情基调2.对故都的秋,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幅秋图?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叹凉秋果全盛3.请找出能够直接表达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教师手记
四.走出文本,迁移训练五、作业
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一腔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郁达夫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思、故都情结。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为人所不能言的妙昧,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二)分析选材视点
1、思考: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郁达夫写的是什么?注意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句。
2、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呢?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教学
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必修2散文单元第二篇,它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精品课件】《故都的秋》

【精品课件】《故都的秋》

【精品课件】《故都的秋》一、教学内容《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对故都北京秋天的描绘,通过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与神韵。

教学重点围绕对文本的精细解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修辞、描写等手法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之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本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方面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故都北京的秋景图片,辅助理解文本。

2.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设计。

3. 学生的学习资料:课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北京的秋景图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故都秋天的美。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分析。

c. 解读重点词语,解释字词含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交流分享。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写作方法,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故都的秋》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4. 描写方法:视觉、听觉、触觉等5. 重点词语: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绘家乡秋天的作文。

b. 结合所学,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b. 修辞手法分析示例: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秋天的树叶,像金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作家描绘秋天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2 故都的秋(3)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2 故都的秋(3) PPT课件

秋院景观: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清、静、悲凉)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蓝朵为佳
槐树落蕊而知秋: “细腻” “清闲” “落寞” “ 落蕊”
(清、静、悲凉)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秋雨淋人人知秋: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 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 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 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 散文。
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思考:写的是什么季节?
写了哪些景物? 感情基调怎样?
情和景、形和神和谐统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பைடு நூலகம்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 之秋、北国之秋。
习题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 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C )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 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习题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 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 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 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 D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 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 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 的思想。

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段落,领会作者情感,掌握写景技巧。

如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以声衬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种感官写景等。

2.鉴赏故都秋景图与写作校园秋景图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诗意的眼光欣赏自然,以敏感深情的心灵感受自然,以生动的文笔描绘自然。

【教学过程】一、元曲导入马致远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勾画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图景,读来顿生一种悲凉,但又暗含无限美感,这就是秋天的味道。

今天,让我们跟随现代散文家郁达夫一起再来品尝品尝这种味道,请看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作者对故都的秋总印象是什么?具体描绘了哪五幅秋景图?导向预设: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总印象是清,静,悲凉。

围绕这个总印象,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观。

(借助多媒体依次展示)三、合作探究小组以第一幅或第二幅图为例赏析,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抒发了怎样的主观感受?运用了哪些写景技巧?(展示要求:组内1人朗读;1人板书;1人解析;其他小组成员评议补充)导向预设:找出破屋,驯鸽,日光,蓝朵,青天,秋草,落蕊等自然景物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而准确理解自然景物背后包孕的主观感受却并不容易。

于是,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体会作者情感,掌握写景技巧。

例如,在写景的顺序上,第一幅图画采用了由高到低的手法,先写“很高很高”的天空之色,次写半空中的飞鸽之声,再写于地上细数“槐树叶底”的日光以及在“破壁腰中”看到的牵牛花朵,最后联想“牵牛花底”的秋草。

除此之外,“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以声衬静,体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静”印象;“青天”和“蓝朵”都属于有意选取的冷色调词汇,除了有视觉上的绘画美之外,也正好符合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印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又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将作者与大自然的深情交流状态作了细腻的描写,且将作者对故都之秋独有的情感体验表现得丝丝入扣,我们细细品来可知郁达夫在此写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普遍孤独感,展现了一种自觉而深沉的生命“悲凉”意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了解感知,梳理结构1.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2)文中哪几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眼中的秋景?明确:1)写了北国的秋。

2)“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三、了解感知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

熟悉了解了课文之后,我想问问大家,文中那一部分描写的秋给你的感触最深?过程:学生找出感触最深的那一部分,朗读并说出理由,完成读和赏,教师随机点评。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学设计(二)学习者情况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者是年龄处在_至_岁的高中学生。

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则发展迅速。

这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使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比以往更高、更完善和更成熟。

因此,高中生已经具有了接近成人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及较成熟的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思维。

而思维的发展又直接导致了他们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他们对待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又以解决”自我”问题为目的。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使其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变得全面、客观、辩证,并且日趋深刻。

和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高中生价值观也逐步确立起来,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高中生在确立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

如:高中生对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兴趣点和切入角度,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也不同,等等。

高中阶段也正是学生在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并面临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时候,高中生的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高度发展,相应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4张PPT)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 落蕊?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 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 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郁文
•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 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 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 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 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 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 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 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 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 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 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迷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小院秋景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整体感知:
1、“故都的秋”具有 什么特点? 2、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整体感知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 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 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 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 这秋,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剖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 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睁开想像的翅膀,领会大自然,感觉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地。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点的散文,表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凄凉”,描述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经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景)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满地交融在一同。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行忽略,所以,持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睦一致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虑。

二、学生学习状况剖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课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要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课对象是民办一般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才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觉过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线,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一定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检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逗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足指引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盛情境,培育学生拥有安静的、适合采取美的事物的气度。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育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课着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己一般话过二甲及善于朗诵的优势,创建优异的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大全

⾼中语⽂《故都的秋》教案⼤全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学⽓质和⼈⽣态度的“秋”。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语⽂《故都的秋》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中语⽂《故都的秋》教案⼤全⼀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名称《故都的秋》执教者赵丽霞课时⼀课时所属教材⽬录⾼中语⽂必修⼆第⼀单元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中语⽂必修⼆第⼀单元第⼆篇课⽂。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本⽂是现代散⽂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辞优美,本课⼜是散⽂鉴赏的起始课,对后⾯的散⽂教学有着领启、⽰范作⽤。

学情分析⾼中的学⽣,对散⽂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的语⾔美、意境美,但鉴赏层⾯不够深⼊,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意识,从⽽步⼊散⽂鉴赏的规律之门。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 1、品味⽂章的语⾔,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诵读课⽂,领略作者在⽂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过程与⽅法⽬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法。

2、理解本⽂“主观情”与“客观景”的⾃然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章的语⾔,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为主体,以素质、能⼒培养为主线。

2、语⽂课就要有语⽂味。

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能够知⼈赏⽂,利⽤⾃⾝普通话过⼆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进⼊特定的审美情境。

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的实际,制定教学⽬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

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

充分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标。

4、本课只安排⼀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必须充分地预习课⽂,其⼀,朗读课⽂三遍,找出五幅画⾯;其⼆,查找有关作家的⽣平及作品等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浑浑沌沌(tún)
驯(xùn)鸽
徇(xùn)情枉法
B.落寞(mò)
漠(mò)不关心
蓦(mù)然
慕(mù)名而来
C.一椽(chuán)破屋 潭柘(zhè)寺
譬(pì)如
廿(niàn)四
D.平仄(zhè)
折(zhé)本
思忖( cǔn )
蹊跷(qiào )
C 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清静 清净 静土 耳根清静 B.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C.领略 策略 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 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 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 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 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 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 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 感。(主旨)
郁达夫
3——11段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的内容?
• 清晨静观 • 槐树落蕊 • 秋蝉残鸣 • 秋雨话凉 • 秋果奇景
评价提升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有 什么特点?
或者说 “清、静、悲凉”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手 法体现的?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 (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 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 (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 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 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加以主 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 悲凉”
为虎作伥(chāng)
B.颓(tuí)废
混沌(dùn) 厦(xià)门
忧心忡忡(chōng)
C.一椽(chuán) 潭柘(zhí) 隽(juàn)永
流水淙淙(còng)
D.似(shì)的
针砭(biān) 平仄(Zè)
咄咄(duò)逼人
❖ 返回
2.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隽(juàn)永
思考题1: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 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 美清、静、悲凉的故都 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 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 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 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 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 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 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 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 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 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 感悟。
B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落蕊(ruǐ) 扫(sǎo)帚 折(zhē)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