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汉语诗歌的独立品质

合集下载

“四品”古代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四品”古代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四品”古代诗歌,提升语文素养“四品”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这四种诗体形式各有其特点,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学习和欣赏“四品”古代诗歌,可以提升语文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本文将从“四品”古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和创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四品”古代诗歌的特点五言绝句是指一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构成一个独立的意象,字字珠玑,形象生动,富有韵味。

七言绝句是指一首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行云流水,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气势和韵味。

五言律诗是古代五言绝句诗形式在声韵、平仄上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能够抒发情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七言律诗是古代七言绝句诗形式在声韵、平仄上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表现出一种雄浑风格,给人以豪情壮志之感。

“四品”古代诗歌的特点主要在于其形式的严谨和规范,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在这种形式的制约之下,诗人必须在有限的字数和韵律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要求诗人在语言的选择和表达上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形式也强调声韵的和谐,平仄的对仗,要求诗歌既能表达深沉的情感,又要富有音韵之美,这对诗人的语言造诣和审美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欣赏“四品”古代诗歌,可以让人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比如五言绝句中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描绘了诗人望月忆乡的情怀,给人以清新、深沉之感。

又如七言绝句中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向往,给人以壮丽、激情之感。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则是在绝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平仄、韵脚的规定,使诗句更加工整严谨,更能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欣赏“四品”古代诗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语言和音韵的敏感度,增强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情操。

拨开湿漉的草径寻找隐匿的诗行——李少君诗歌论

拨开湿漉的草径寻找隐匿的诗行——李少君诗歌论

�霍俊明拨开湿漉的草径寻找隐匿的诗行���李少君诗歌论纯粹的美学意义上的带有明显个体差异的趣味性的诗歌批评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靠的,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批评者那里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与评断.基于此,长年的诗歌阅读和批评的自觉让我日益感觉到诗歌批评,无论是面对一个诗人还是一个文本当然离不开美学和技艺的参照和考量,但是真正的诗歌批评应该是一门综合的涉及众多方面的工作.基于此,我认同西川在20多年前就说过的这段话���"衡量一首诗的成功与否的四个程度:一,诗歌向永恒真理靠近的程度;二,诗歌通过现世界对于另一世界的提示程度;三,诗歌内部结构,技巧完善的程度;四,诗歌作为审美对象在读者心中所能引起的快感程度",尽管这段话我并非完全认同.所以,当我面对着李少君二十多年来的诗歌写作时,尽管这些诗作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我所面对的实际上更像是一条河流,一条关乎个体,生存,时代,历史,想象力和修辞的诗歌的河流.这条诗歌河流的塑造不是一个单纯的修辞和美学意义上的手艺人所能够完成的��在中国当代文学界来谈论李少君的话,他的身份无疑是多元的,既是重要的大型人文刊物�天涯�的主编,社会学者,又是知名的诗歌批评家,同时还是一个小说家和诗人.在更多的时候,李少君作为诗歌批评家的一面被凸现出来,尤其是其"草根性"诗学的提出更是确立了他优秀的批评家的形象.那么当"明天�额尔古纳诗歌双年奖�批评奖"和默默的撒娇诗院将"诗坛金哨奖"颁给李少君的时候,他作为批评家的形象似乎已经深入人心.就李少君倡导的"草根性"以及其在具体的诗歌写作中对"草根性"的践行,我不能不说一下目前学界对"草根性"所存在的误解与短识.我想强调的是李少君一贯坚持的"草根性"立场,排除了虚假的道德训谕和当下时髦的"底层写作"和"乡村题材"的新一轮的题材优势的时代病症.而更多的不明内里的评论者和诗人却将李少君提出的"草根性"简单而草率地等同于底层写作和乡村写作,只能说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实际上,我们更应该看到,底层写作和乡村写作完全以道德优势成为了新一轮的主流写作.但是,在私心里,我更看重李少君作为诗人的一面.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诗歌写作的素质使得李少君的文学评论更显得扎实,可靠.所以,在这一点上,李少君是一个既写诗歌又写评论的批评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人批评家.当年的罗兰�巴尔特在�批评与真实�中就强调很多"有效"的批评家不是文学创作的单纯的附属与辅助,更不是诗人的"侍从",而是同时也成了"作家".所以,作为一个优异而自觉的批评家有必要也成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这样才能在自己切实的创造和书写中真正地介入和深入到文学本质的内核,才会在一番艰苦的劳作之后挖掘出真正的文学矿藏,才能逐步确��立独特的批评话语谱系.那么,当我们知晓了写作对于一个批评家的重要性的时候,李少君作为诗人的重要性也就可以想见了.一条河流,一架风车与诗歌卷宗实际上,谈论李少君的诗歌写作是艰难的,正如李少君本人的诗歌写作历程一样充满了变动,间歇,开始与寻找,"没有骆驼也要看海去/骆驼却带我们去了沙漠"(�看海去�).就是这样的悖论性存在,李少君这个一度从湖南到海南去寻找诗歌大海之梦的"理想主义"青年终于被现实的酷热搁浅在荒凉,孤独,干涩的沙滩之上,而这一搁浅就是十余年.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国外那位著名诗人的叹息���一辈子写诗是困难的.而生存和时代语境的转变就是如此生动而强硬地阻挡了诗人前行的脚步,在这段曾经干涸的诗歌河床上结痂着这一代人的精神史,生存史和不无尴尬的写作史的伤痛与印痕."森林中有一条要迷路才能找到的小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如是说/森林中有一条只有麋鹿才能找到的小路/一位笑靥如花美目如盼的白衣少女说//林子里总有一条让人迷失的小路/我说/林子里总有一条让麋鹿也迷失的小路/她叹息说"(�麋鹿�),这只寻找小路的"麋鹿"最终还是"迷路"了��我们可以把这种诗歌写作的中断很容易地归结为个人或时代的原因.但我想,这种诗歌写作的中断可能并非就是一件坏事,相反诗情在经过长时期的淤积之后的喷发恰恰能够更为有力也更为清醒地呈现写作带给一个人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清晰地凸现出时代的奔突转折,生存履历的残缺与空白.当停止诗歌写作的十多年后的一天,在一条伟大的河流���新安江���面前,伟大的汉语诗歌传统的光辉再一次在冥冥中镀亮了诗人曾经一度晦暗的内心与额头,就是这种照亮再次印证了诗歌对于一个生命的重要性,"我清楚地记得我十年后的第一首诗的创作过程.去年底,突然有一天,我去黄山开会,住在新安江边的一个旅馆里.深夜出来散步,正好细雨蒙蒙,我看着烟雨迷蒙下的新安江,显得格外宽阔,河水浩淼,一条大河似乎是从天那边蔓延过来,我突然心里一动,看着蒙蒙细雨,就想:要是几百年前,这里该是一个村庄,河流流到这里,村庄该有一个码头,古时叫渡口.于是想到一句�一个村庄,是一条大河最小的一个口岸’,然后我的脑子好像一下打开了,豁然开朗"(李少君:�"草根性"正在诗歌中扩散�).当1990年代被岁月的大手强有力地翻过,在新世纪的阳光里,诗人终于从烦乱阴沉的社会地窖中攀爬出来,重新拿起伟大的诗歌卷宗,诗歌作为个人的日常宗教开始了每一天的早课��李少君在工业时代的诗歌写作更像是一架风车在污染的海岸仍在继续旋转.而在工业的无限加速度的图景中,风车,这古旧的缓慢的事物成了被抛弃和忽略的事物,而风车,这农耕文化,手工业,浪漫,朴素的象征只能在诗人这里在深夜轻轻地抚摸.国家,机器,城市,旗帜,标语,世俗,娱乐(童话,动画片,商标,广告)构成了巨大的规训的阴影,而风车所蕴含的所有修辞正成为一个逝去年代的总体轮廓:叶片,空心,轮子,眩晕,幸福,恍惚,单向,陷落,孤独,俗名,轮回,殉道,转向.这些词语已经构成繁复的象征体系,而真实的生活逐渐在掏空和打碎这些脆弱的"玻璃"式修辞,风车,在诗人看来已经成为一首黄昏中的谣曲,不断阵痛之中的惊悸和无奈.在一个日益破损化,污浊化的工业的海滩,李少君这架风车,仍然在风雨的剥蚀中不停地旋转,拒绝世俗的力量所制造的强大离心力.这种永远都不会消泯的理想情怀,生命悸动,担当意识,抗争精神,生存热望,介入姿势正是李少君诗歌写作的本色.在无边的工业时代的暗夜,这架略显老旧但充满膂力的风车恰如一道闪电照亮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记忆��这架风车虽身处工业时代的迷雾巨阵却让仍执着于独行的步履,在平面与世俗中追求深刻与神圣,"并不是所有的海/都像想象的那么美丽/我见过的大部分的海/都只有浑浊的海水,污秽的烂泥/一两艘破旧的小船,废弃的渔网/垃圾,避孕套,黑塑料袋遍地皆是/和我们司空见惯的尘世毫无区别/和陆地上大部分的地方没有什么两样//但这并不妨碍我/只要有可能,我仍然愿意坐在海滩边/凝思默想,固执守候/直到,夜色降临,凉意渐起/直到,人声渐稀,潮声渐小/直到,一轮明月象平时一样升起/一样大,一样圆/一样光芒四射/照亮着这亘古如斯的安静的人间"(�并不是所有的海���).��李少君二十多年来的诗歌写作实践已经证明,他起码是一个可靠的优秀诗人,是一个在工业时代的喧嚣景象中潜心于诗歌技艺和人性光辉的手艺人.特殊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的身份再加之在周游中对中国特殊的文化地理学的钟情都使得李少君不断在诗歌世界中充当了一个跋涉者的形象,他不断探寻的是时代悖论,人文情怀,生存乖谬,担当意识,神秘自然,诗歌冲动如何在词语,想象,经验和修辞中完成反复的夯基,锤打与锻造,时代和历史的风雪化为热雨祛除它的污垢与不洁.换言之,李少君是一个在污染的天空下,在黑沉沉的日子里发现了能够映照内心闪亮事物的发现者,是一个拨开湿漉漉的草径在不断寻找隐匿的诗歌形迹的勘问者.粗砺生存现场的汲水者高举着那颗水晶李少君,多年以来的诗歌写作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语言,想象方式,修辞,经验等等,但是唯一没有发生改变的是诗人在词与物之间用一条柔韧的绷带或一个坚硬的橡木找到了一个最为切合的平衡与默契.李少君长年专注于对日常生存现场粗糙纹理的细细打磨与观照,发出对滚滚的时间巨流留下的怆痛,苦涩的检思,抑或欢乐的浩叹与挽留.他在捡拾那一个个幽暗深处生锈的铁钉,用记忆,词语将它们逐一擦亮.基于此,李少君更像是一个生存现场和内心场阈中的一个避雷针,提前领受和发现了时代天幕的闪电或者幽暗.在近年来的诗歌书写中,李少君的诗葆有了对知性与感性,吟咏与陈述,回忆与现场,历史与当下,独白与盘诘,紧张与调侃融合和包容的能力和活力.李少君的诗歌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细节和场景,他成了一个敏锐,娴熟的擦去生存纹理上的毛刺和陈垢的人,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李少君的诗歌写作简单地回到现场和当下,而是诗人在当下的体验和抒写中坚持了"历史的个人化"叙事和"求真意志"的深入表述,只是这种书写行为和策略与前期的诗歌写作有些张扬和偏溺的精神想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亦即诗人将精神的仰望和关注的垂看在两个向度的展开中共同抵达诗歌的要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此仰望穿越向上直抵天空,它仍然在下居于大地之上.此仰望跨于天空与大地之间."李少君的诗歌就是这样在对生存现场的细节擦亮中呈示了生命的奥义,在对当下的介入与发现中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在李少君的一些即物感怀的诗歌中我约略看到了罗伯特�潘�沃伦的影子:"一个俗人无权在这个纯洁的早晨说话/像山里的孩子看到狐仙/发不出一丝音响./有时候,我也会学着树木的模样/静静站立,想成为自己/而大地看出了破绽���/只需一点时间,我的腰身就会不由自主地弯曲/只需一点饥饿,我的体内就会伸出无数只手指".在这些回到日常生活现场和存在细节的观照与注视中,在干净,朴素,精准的语言开掘中,李少君相当自如地将记忆的温情苦涩与现实的烦琐和渴望融合起来,"那一夜,暴风雪像狼一样在林子里逡巡/呼啸声到处肆虐/树木纷纷倒下,无声无息/像一部默片上演/我们铺开白餐巾,正襟危坐/在厨房里不慌不忙地吃晚餐/而神在空中窥视//只有孩子,跑到窗户边去谛听"(�暴风雪之夜�).暴风雪之夜的寒冷与温暖,狂乱与平静,冷漠与谛听都以空前强大的矛盾纠葛同时呈现,而"成人"面对这场暴风雪却仍然无动于衷,仍然在生活的平淡甚至严酷的轨道上正襟危坐,而那个独自跑到窗边去谛听自然和命运的神秘声响的冲动的"孩子"又何尝不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诗人的往年投影和内心隐秘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只能是被生活这只平淡的大手无情地抚平,放进干冷的,黑暗的生存木箱中发霉.这样,生活和生存的"冷"与"硬"就在诗人不动声色的抒写中抵达了空前的真实与深刻,而这种略显平淡化的抒写方式恰恰带来的是持续而长久的震动与擦伤.李少君很多的诗歌都是篇幅短小的景物诗或生活即事诗,但是可贵的是,这些诗作并没有粘滞于事物和生存的表象而是在带有个性化的经验观照中带有一定的形而上的想象升腾,而这种想象是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存现场的触动与点燃.基于此,即使是那些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短小的抒情诗也同时呈现了生存与记忆,现场与历史,个人与时代,经验与想象之间的相互打开与相互质询,从而在看似单纯的表述中呈现了少有的复杂性和悖论,而这,也正是李少君诗歌写作的特殊之处.在昏暗粗砺的生存现场中,李少君仍然拿着那只纯净闪亮的水晶.在芜秽,幽冷,��干硬的生存之井上,他仍然在坚持将那些清净的甘泉汲到地面,灌溉日渐干枯的记忆��李少君的诗歌写作姿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本特征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会更为准确,"我喜欢明晰,简洁但有独创品质的诗歌.所谓诗歌�伟大的标准’,我认为肯定不能仅仅是对诸如麦子之类的空洞的东西的疯狂的热爱,而应当是有温度,有感情,哪怕是对人与人类的细小关怀和微不足道的关注,只有这种悲天悯人方可能称为真正的伟大"(�诗观�).确然,李少君的诗歌大体为带有明显的抒情特质的短章,清新,明晰,淳朴,自然,简洁,但是这种明晰和简洁并不等同于直白和简单.而是恰恰相反,李少君这些看似清晰和简洁的诗更像是一颗颗水银,看似清朗透明实则深邃晦暗.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就是�河流与村庄�:"一条大河/是由河流与村庄组成的//一个村庄/是一条大河最小的一个口岸/河流流到这里/要弯一下,短暂地停留/并生产出一些故事//杏花村,桃花村,榆树村/李家庄,张家庄,肖家庄/牛头村,马背村,鸡冠村/又在河边延伸出/一个个码头,酒楼与小店铺/酝酿着不一样的掌故,趣闻与个性//然后,/由大河,把这些都带到了远方/并在远方,以及更远方/传散开来".这些诗是诗人经过长时期的黑暗中的淘洗,筛选和淬炼之后所凝成的一个个水晶,当它们终于在阳光下出现的时候,这些多面体所折射的光辉是如此的多样而眩目.多年前海德格尔的一句忠告已经被中国诗人和弱智的学院派批评家们所扭曲和淘空,然而这句"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对于李少君而言也不能不是一种宿命.而这种宿命是在巨大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去乡村化的黑色浪潮中刺痛了一代人最为敏感,最为本源也最为疼痛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关于一代人出生地的记忆,是一种脐带式的记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奔突猛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让一代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淬火和历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步是新奇,冲动而陌生的,而结果则是疼痛,尴尬和虚无的.当一个个像李少君这样的出生于60年代后期的一代人在由青少年时期的对城市和现代化无限憧憬和向往并辅之以具体行动的时候,好像青春之路上的现代化景观成了一个个稚嫩而冲动的灵魂的精神乌托邦和生存的美妙寄托.但是,当这一代人随着生存履历,生活阅历和精神世界的成熟突然有一天洞透了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迷雾之后,他们却发现,工业和城市的巨大漩涡已经攫走了一切可贵的事物,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而这些曾经对工业文明和城市乌托邦抱有无限幻想的青年人却有朝一日突然在阔大的时代广场上发现自己早已经成了一个尴尬的异乡人,"那些忧郁的人们,那些心灵迷失的人们,找不到归宿的人们,来回走动着,看不见暮色中的路"(�落日�).他们终于发现在黄昏的路上,一代曾经年轻的生命充当了一出生便迅速变老的悲剧性角色,更像是一个马戏团穿着花格子外衣的小丑.一切都在迅速荒芜,一切都在迅速衰老,而在一代人曾经行走的路上,破碎,荒芜,黯淡,悲伤的背景却越来越浓重,"黑夜,从地上开始,蔓延到天空,谁?还在沉湎于这虚假的回光返照中,白痴般的微笑,梦呓般的那喃喃自语"(�落日�).诗歌写作的平静,深沉的姿态使得李少君既不是一个旧式乡土的守旧者,也不是一个故作先锋的城市的批判者,但是,他却同时在诗歌写作中呈现了一个复杂的观察者和介入者尴尬的面影.对于经历了长期的农耕情怀浸染的1960年代出生的李少君而言,当90年代的晚照最后笼罩了乡土中国的农村,此后疯狂蔓延的市场和城市不断地抢滩登陆,尴尬的体验不能不强烈地呈现在诗歌写作中,"但汽车一驶入城郊世俗烟火渐浓/车窗外不断闪过站立的树的队列/不断闪过错综交叉的电线杆/还闪过破败的村庄,以及/一个站在桥上检查自己突然熄火的/拖拉机的中年农民/还有,那些运载猪和牛的货车/不断被我们抛在后面/那些难闻的气味总是要笼罩很久才会消散"(�下九华山�).同大多数诗人一样,无限提速的工业时代和消费时代给李少君带来了无尽的乡愁,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诗人的乡愁意识和漂泊情怀更能够呈现出本体性意义上的人类生存的宿命,悖论,乡愁永远在召唤着诗人在疼痛中回望,仰望,"上海深冬的旅馆外/街头零星响起的鞭炮声/窗外沾着薄雪的瘦树枝/窗里来回踱步的异乡人//越夜的都市越显得寂寥/这不知来自何处的异乡人啊/他在窄小的屋子里的徘徊/有着怎样的一波三折/直到他痛下决��心,迈出迟疑的一步"(�异乡人�).寒冷背景中的困倦,陌生,彷徨的异乡人在不断漂泊,而这个外省人也印证了当代人的基本的生存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会深切的体会为什么在20世纪诗人的责任是"还乡"的深刻性了,那暮色苍茫中的风雪路上彷徨无依的心灵图景成为现代性生存场景中最后的挽歌和挽留记忆的阵痛.这种阵痛和孤独是一个现代化场景中永远都难以消泯的,反而这种孤独与痛楚会与日俱增,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小酒馆"可以片刻安慰一个"异乡人".这正是李少君在�异乡人�中所体现出来的反讽意识和诘问立场,"小酒馆里昏黄的灯火/足以安慰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小酒馆里喧哗的猜拳酒令/也足以填补一个异乡人的寂寞".我注意到,在当下的所谓底层写作,打工诗歌写作热潮中,更多的诗人或真诚或虚假地充当了痛苦的代言人的角色,对城市的批判,对阶层意识的归属感,题材的雷同,伦理道德的驱动制造了新一轮的诗歌主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注民生,关注底层的写作却是在强大的国家话语,媒体宣传和地方政府的文化策略下完成的.这种本来应该具有相当现实性和历史感的底层写作却不幸地成了时代的牺牲品,更多的诗人充当了道德法官和写作的模仿者与复制的商贩.而作为诗人的李少君却相当可贵的坚持了写作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特殊的时代背景,成长历程使得他们天然地关注生存,底层,城市和乡村,但是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写作并没有充满廉价的贩卖痛苦来争得时代和读者同情的"地铁歌手",而是在相当自觉和反思的姿态上呈现了诗歌写作的复杂性以及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甚至在一些诗人中,李少君成了这个时代名副其实的观察者,勘测者,介入者和探问者的角色,正是如此,在他的诗歌文本中能够折射出时代的繁复性,社会的多层次性以及生存的多样性,"夏日正午,坐在小汽车凉爽空调里的男子/在等候红绿灯的同时也悠然欣赏着外面的街景/行人稀少,店铺空洞,车流也不再忙乱/那埋身于街边花坛里的花工更俨然一幅风景/鲜艳的花草在风中摇曳,美而招摇/花丛里的花工动作缓慢,有条不紊/花工的脸深藏于花丛中,人与花仿佛融在了一起//而花工始终将头低着/深深地藏在草帽里面/他要抵御当头烈日的烘烤/他还要忍受背后淋漓的大汗/一阵一阵地流淌"(�花坛里的花工�).而在李少君这里,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呈现了其他诗人少有的冷静的原生态的质素,但是这种原生态的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场景却是经过了诗人高超的修正和加工之后的形态,更趋真实,客观和冷静.而恰恰就是这种在生存现场所升发和挖掘出来的冷静叙事更能持久的爆发出欢乐,平静,苦痛,悲伤,尴尬与愤懑.世事的无常,生命的苦痛,民间的黑暗,草根的寒冷就是这样在剥丝抽茧般地冷静观照和抒写中抵达了一个时代的生存内核和本真场阈.这个"草根"既扎根向下,又向天空延伸李少君在一个个沉重的夜晚拨开了湿漉漉的草丛,那只瘦弱的结满寒霜的"蝈蝈"第一次生动而陌生地来到我们面前,同时带来的是一个时代最为民间,最为本真,最为草根的寒冷与颤悸.优异的诗人,都是时代的兢兢业业的守夜者,这个守夜者看到了夜晚如何把中国的乡村变成了一口深井,看到了一个推土机和搅拌机如何建造起一个个虚无的钢铁城市.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是一个洋葱的话,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它光鲜的表面,而李少君却是那个一层层剥开洋葱的人.随着不断的剥离和深入,那个泪流满面的人最初发现了一个时代,一个生存个体,一个诗人的隐忧,黑暗,疼痛.在无限加速度疯狂前进的后工业时代,在物欲不断膨胀的污染严重的大地之上,李少君却可贵地完成了一个扎根者和仰望者的双重角色.李少君的诗歌写作深深扎根于生存现场的广阔河流和沉实的大地,同时又自觉地仰望天空与山脉.基于此,李少君俯身向下的劳作中时时仰望着个人诗歌的乌托邦,这使得他诗歌写作姿态更像是一个顽健的草根,既扎根向下又向上无限伸展.这种融合的能力和张力注定会让那些经年的饱满丰韵的橡实有力地夯击大地并再次孕育诗歌强壮的幼苗.可以说,李少君的生存影像,生命痕迹,想象空间,繁复经验,历史沉思,现实介入,社会错动都在现场与历史中得到拓殖性地呈现与生长.李少君是一个能够在常人所忽略的幽微的日常生活细��。

30首传诵千年的诗词,全是顶级名篇,领略汉语出尘之美

30首传诵千年的诗词,全是顶级名篇,领略汉语出尘之美

30首传诵千年的诗词,全是顶级名篇,领略汉语出尘之美诗词散文天地中华诗词在信息时代显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成为许多人心灵的栖息之所。

美妙的语言,唯美的意境,真诚的情感,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

30首经典诵读名篇一起感受汉语的出尘之美!《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最清新的景致,最浓情的思念。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夜幕初降,华月初升,你在想念谁?《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离别中,更见空灵蕴藉之美,王勃,真是少年天才。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简洁的语言背后,是深深的思念。

《春江花月夜》隋·杨广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最灿烂的桃花,最美的新娘,最和谐的出嫁。

《诗经·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现代汉语诗歌的风格与创新

现代汉语诗歌的风格与创新
2.1 现代主题与价值观念探索
现代汉语诗歌对于当下社会问题和时代精神给予了重要关注。它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与固有体制,呈现出对于权力、自由、平等、人性、环境等现代主题的思考和质疑。同时,它也积极探索新的价值观念,提出个体主义、多元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新见解。
2.2 灵活运用语言技巧
现代汉语诗歌中常常使用各种特殊的语言技巧和手段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包括但不限于修辞手法如借景托物、比喻和反问;艺术手法如重复和排比;象征意义如通过抽象符号来传递深层次的意义。这些创新举措赋予了诗歌以更加灵动和富有个性化的气质。
2.3 形式与内容的互动与融合
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作者们努力将形式特点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融合,赋予作品以更深远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形式上的创新,例如风格交叉或者是实验性写作模式,创造出更为独特和具有表现力的作品。
结论
现代汉语诗歌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展示了当代人们独特而多变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表达、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对现实主义与图像意象的丰富呈现,现代汉语诗歌在时代的背景下追求个性化与自由度,并在其中探索着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主题。这一切使得现代汉语诗歌成为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形式。
现代汉语诗歌的风格与创新
现代汉语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诗歌的风格特点以及其中的创新点。
1. 风格特点
现代汉语诗歌的风格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1 情感表达
现代汉语诗歌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内心世界,表达作者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各种主题的情感体验。情感可能是温暖和谐的,也可能是矛盾冲突的,反映了当代人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笔记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笔记

绪章0.11.读诗最重要的是体会诗词作品中感发作用的大小、厚薄、深浅,它体现了作家个人的学问、胸襟、修养与品格。

2.《房兵曹胡马》杜甫(咏物诗)《齐名要术》记载:马的好不好看耳朵,“耳欲小而锐如削筒”.但杜甫想强调的,不是外形、体貌、才能,而是它的品德。

人也是这样,最重要的是品德。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在杜甫笔下的好马来说,更重视的是这马是否值得别人信赖,是否有品德可以跟我们共同面对生死。

可以提现一个作家真正的生命关怀。

0.2《登鹳雀楼》前两句有鲜明的色彩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后两句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仅仅是一种写景诗,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王之涣的修养和品格。

作者笔下的景物带有深情,一个人向西、朝东望,四处张望却找不到伴侣,遇不到对手,怎么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来对抗这种孤独、对抗人生的种种无常。

白日依山尽是一种人类无法改变的无常,黄河入海流也是无常。

辛弃疾: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也是抒发了无常。

“白日依山尽”是作者看到的,而“黄河入海流”则是作者看不到的,是作者联想的。

尺幅有千里之势、融汇了广袤的景物。

但即使这样,作者仍觉得不够。

0.3写爱情的诗:韦庄《思帝乡》从作者运用的意象、叙述的口吻中去体会作者的品格与修养。

杏花是景物,“满头”就是人,在外界的物象和游春之人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密切的切入。

联系的动词是“吹”。

是一个非常有撩拨之意的动词,这里给我们的感觉不是悲哀,而是花开到非常繁盛时偶尔有几朵飘落的那种感发。

而且这句让注意从外在的物象关注到人、关注到心。

这首词特别地表现了主人公深美细腻、幽微的一种联想个感发之力。

0.4《水调歌头五首》其五,有一个小标题:春日赋示杨生字掞(写给学生,希望与他共勉)讲了一个人怎样选定目标、如何面对诱惑,最后能够持守有定力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长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我们在对抗人世间的种种风雨时,不要寄希望于宝马香车,而是只要有一白木柄这样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去对抗外界的种种寒冷。

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

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

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中国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时期。

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诗性文化有着五大特征。

首先,中国的诗歌文化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达。

中国古代的诗人追求“意象美”,通过意象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丰富而深邃,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描绘山水悠长、花鸟宁静的画面,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意境的营造和表达方法成为了中国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们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和诗歌的魅力。

其次,中国的诗歌文化注重韵律的运用和呼应。

中国古代的诗歌多采用韵律和节奏的方式,通过声韵的变化和呼应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这种韵律的运用和呼应,能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而富有魅力,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中国的古代诗歌在韵律和节奏上的追求,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第三,中国的诗歌文化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探索。

中国的古代诗词除了表达个人感情和体验,还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表达。

诗人们通过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中国古代的诗人追求诗歌的“咏史”和“道理”,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洞察,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探索。

第四,中国的诗歌文化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抒发的方式,诗人们用自己的情感和真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痛苦,用文字和声音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读者和听众。

中国古代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沉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和和人性的共鸣。

最后,中国的诗歌文化注重智慧的传递和启发。

中国的古代诗词以其深入的思考和对人生智慧的追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灵感和启发。

中国的古代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传递了很多对人性和生活智慧的启迪。

这种智慧的传递和启发,使中国的诗歌文化成为一种思想的财富和精神的寄托。

综上所述,中国的诗歌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拥有着意境的营造和表达、韵律的运用和呼应、思想的表达和探索、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智慧的传递和启发等特征。

“四品”古代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四品”古代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四品”古代诗歌,提升语文素养“四品”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分类,它包括了横吟、绝句、律诗和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学习“四品”古代诗歌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智慧。

本文将结合“四品”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意义,探讨如何通过学习“四品”古代诗歌来提升语文素养。

一、“四品”古代诗歌的特点1.横吟:横吟是一种长短不一、韵律自由的诗歌形式,古代常用于夸赞某人或者事物。

横吟的特点是韵律自由,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发挥,展现诗人的创作才华。

2.绝句:绝句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通常为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

绝句的特点是精炼、简练,能够通过短短的几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律诗:律诗是一种严格的诗歌形式,每首诗包括五言或七言四句。

律诗的特点是韵律严谨、结构完整,要求诗人在严格的规范下进行创作,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想。

4.词:词是一种不拘一格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抒发爱情之情或者饮食、娱乐等世俗生活。

词的特点是情感真挚、表达自由,可以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四品”古代诗歌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通过学习“四品”古代诗歌,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悟诗歌之美。

三、如何通过学习“四品”古代诗歌来提升语文素养1.培养阅读习惯:学习“四品”古代诗歌可以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修养,使人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诗歌作品。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四品”古代诗歌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人们更加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激发创作热情:学习“四品”古代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让人们在创作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技巧,书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在当下,诗歌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习中了解古代的“四品”古代诗歌有许多好处。

语言的魅力我对中文诗歌的独特解读

语言的魅力我对中文诗歌的独特解读

语言的魅力我对中文诗歌的独特解读语言的魅力:我对中文诗歌的独特解读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诗歌则是语言中最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之一。

中文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韵律、深刻的意蕴和美丽的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作为一个对中文诗歌深感着迷的人,我将在本文中对中文诗歌的魅力进行一番独到的解读。

一、声韵的魅力中文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声韵之美。

作为一个音韵体系相对复杂的语言,中文在表达中往往通过声韵的选择和组合传递情感和意境。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平仄、韵脚等技巧,在有限的字数中创造出了无限的美。

以唐代诗人杜甫为例,他的诗作常常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使得整个诗篇在读来更加流畅。

比如《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观与人们的感慨巧妙地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韵律美。

二、意境的魅力中文诗歌的魅力还在于其丰富的意境。

中文诗歌常常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

”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独特景象,辛弃疾将人们热闹欢乐的氛围与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感相结合,使得整个诗篇不仅仅是景物的描绘,更是一种对故土的深情表达。

三、情感的魅力中文诗歌的妙处还在于其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民历经多次战乱和磨难,这些历史的沉淀使得中文诗歌凝聚了丰富而深远的情感。

诗人们在创作中常常通过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以及对社会、家国、爱情等方面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的情感。

例如20世纪著名诗人顾城的《一代人》:“一代人的坟地,那里有他们的翅膀,阵阵悲风吹过”表达了诗人对一代人的离去的思念和哀伤之情。

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仅是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更将整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凝聚在其中,具有了更加宏大的意义。

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与特点

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与特点

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与特点现代汉语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断发展与演变,形式与特点也逐渐定型。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形式、语言风格和主题内容三个方面,探讨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与特点。

一、结构形式现代汉语诗歌在结构形式上更加自由多样化,突破传统的格律限制,呈现出灵活的排布和多样的布局方式。

传统的诗歌形式如律诗、绝句等还存在,但并非主流。

现代汉语诗歌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有自由诗、长诗、散文诗等。

自由诗摒弃了传统的韵律和格律要求,以自由的语言和排版方式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长诗则较传统的诗歌篇幅更长,可以更充分地展开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叙述;散文诗则融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以散文的形式表现诗人的感悟和思考。

二、语言风格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风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读者的口语表达。

诗歌之美在于言简意赅、意境丰富,在现代汉语诗歌中,语言风格更强调朴素、自然,用词灵活多样。

一方面,诗人运用白话、口语、方言等日常语言来进行表达,使诗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诗人也会运用古典的诗歌表达手法,增加韵味和文化内涵。

三、主题内容现代汉语诗歌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表现了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关怀。

现代汉语诗歌对传统的诗歌题材并不拘泥,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动态变化。

诗人常常通过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来表达情感,或通过对自然景物、生活细节的描写来抒发对世界的态度和感悟。

同时,现代汉语诗歌也广泛涉及社会问题,关注社会事件、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议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总之,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与特点在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语言风格的贴近生活以及主题内容的多元化。

这种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发展为现代汉语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门类和体裁。

随着时代的推移,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与特点还将继续演变,展现更加丰富多样的面貌。

汉语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文学价值

汉语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文学价值

汉语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文学价值汉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汉语古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文学、历史、社会、哲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而如何进行汉语古诗词的鉴赏以及它们的文学价值是每个文艺爱好者都应了解的问题。

首先,汉语古诗词鉴赏应该从审美角度入手。

汉语古诗词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层面,所以在进行鉴赏时应该从美学角度进行评价。

首先,要从语言美感入手,即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形式所产生的审美感受。

例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运用了叠字和对仗,构成优美、流畅的语言节奏,产生了强烈的音乐美感和韵律美感。

其次,还要从意境美感入手,即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境界和情感所产生的审美感受。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描绘了一个抚琴独饮的诗人,展示了诗人在孤寂中的情感境界,产生了深远的意境美感。

其次,汉语古诗词的鉴赏还应该从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入手。

古诗词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每首古诗词都承载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清泉石上流”一句,表现了唐朝女性通过养性达到“身外之境”的思想。

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要从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去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内涵,以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文学价值。

最后,汉语古诗词的文学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古诗词具有美学价值。

古诗词通过语言形式和艺术手法,传达诗人对生活、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感受和见解,产生了丰富的艺术审美感受。

其次,古诗词具有思想价值。

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古诗词具有历史价值。

古诗词记录着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之,汉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鉴赏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现代汉语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之一,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使用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现代汉语诗歌传达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思想和意境,展现出独特的语言美。

本文将从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之美。

第一部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汉语诗歌注重形象的表现。

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和独特意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其次,现代汉语诗歌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

诗人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达,反映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多重含义和深刻的象征性,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第二部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诗歌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着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自由诗、律诗、现代诗等不同形式:首先,自由诗是现代汉语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自由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语言元素,自由构建诗歌结构。

其次,律诗是现代汉语诗歌传统形式之一,注重音律和格律的运用,具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

第三部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的审美价值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不仅具有审美上的意义,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现代汉语诗歌展现出诗人对于生命、爱情、自然等主题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传递着人类内心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总结: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通过对语言的精细运用和艺术表达,展现出诗歌作者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深刻认知和表达。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对于诗人内心情感和思想的真实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学价值。

愿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之美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感悟和启迪。

汉语古代韵律诗歌的语言表现与审美追求

汉语古代韵律诗歌的语言表现与审美追求

汉语古代韵律诗歌的语言表现与审美追求汉语古代韵律诗歌不仅是文学形式,更是语言艺术的高峰之一。

其中,唐代的诗歌堪称卓越,成为古代汉语诗歌的黄金时期。

这些诗歌的语言表现与审美追求是怎样的呢?一、韵律的语言表现汉语古代韵律诗歌中的韵律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标准,更是语言表现上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律诗是最为规范和常见的一种韵律诗歌,其中的平仄声是押韵外,极为重要的语言元素。

平仄声不仅可以表现情感和情景,还可以提高韵律的音乐感,使诗歌更加婉转、悠扬。

此外,唐代诗人还注重音节的多样性和变化。

他们会根据韵律和想表达的意思来运用音节。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了六个“ㄠ”字音,形成奔流的效果,表现出壮志和豪情。

二、意境的审美追求古代汉语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艺术意境的表现和创造。

唐代诗人喜欢表现天地万物的形态和变幻,表达个人的感受和人生哲理。

他们注重意境的联想和暗示,借物言志,传达思想和情感。

例如,李白的《庐山谣》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用瀑布与银河相比,表现出壮观和神秘的美感。

这些诗歌通过诗人巧妙的语言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其受到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三、语言的古朴与繁复汉语古代韵律诗歌的语言也具有古朴和繁复的特点。

虽然这些诗歌语言上讲究平仄、押韵,但语言并不单调。

相反,汉语古代韵律诗歌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例如,《离骚》中,“贻厥孙兮,毒而无敌。

以祸福为机会,其心曾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于天下。

”这段文言文虽不易理解,但是通过语言的古朴和繁复,表达出了作者离愁别绪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悟。

总之,汉语古代韵律诗歌的语言表现与审美追求是深刻而广泛的。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更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瑰宝,为我们展示了汉语语言的优秀与魅力。

当然,现代汉语诗歌也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但古代诗歌依旧是我们学习和探索汉语语言艺术的重要范本。

论诗歌语言的独立性品质及其基本特性

论诗歌语言的独立性品质及其基本特性

论诗歌语言的独立性品质及其基本特性一、诗歌语言的独立性品质之检讨对诗歌语言独立性品质的把握,我们认为无论对其诗歌创作还是诗歌欣赏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当人们运用语言的一般规律,如准确、简洁、形象、生动等法则去规范语言艺术的各种文体时是无法准确区别它们之间的界限的。

而文体语言的美学品质的独立存在便成了这种区分的最好工具。

如果我们相信了诗歌就是分行排列与押韵的界说,那么任何一篇散文都可以分行排列为诗歌,一首诗歌也可以连排为散文。

面对这种混沌与混淆,语言的美学品质和特征的差别就是区分诗歌与非诗歌的最有说服力的东西了。

诗人之所以是诗人,不仅是因为他能从平常的、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感受诗情,而且还因为他善于用诗歌的语言去结构和表现生活的诗意和诗情,给人以陌生化的惊异和美丽、叹服和愉悦,从而达到怡情畅神的升华和超越的目的。

所以,写诗决不是“我手写我心”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用心来感受、体验并征服语言以及用语言来承载心灵的诗意状态的双向互动和掣肘过程。

不谙熟诗歌语言独特性品质的诗人,也许偶尔会写出好诗来,但他最终成不了优秀的伟大诗人。

对于诗人来说,创作的最大遗憾和失败那便是诗意感受的无端浪费和白白糟蹋。

大凡诗人都有过这种痛苦的经历:有诗意的感受,但“物化”出来的却不是诗或不是期待中的诗。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诗歌语言的独立性美学品质和基本特征,高度重视语言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而且事物的本质不是单一单层的,而是多样多层的。

诗歌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是这样,它既有一般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有特殊的、个性的美学追求。

首先,诗歌语言是一种民族的一般语言。

与一切作为全民族交流思想、承载信息、负载思维、表达情感的语言一样,是一种交流交际和思想思维的工具。

作为概念的符号,它具有词义的抽象性;作为表象的符号,它具有特定的指称性。

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鲜明性以及规范性是它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属性特征。

浅析诗词的语言特性

浅析诗词的语言特性

浅析诗词的语言特性浅析诗词的语言特性袁汝勇诗词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诗词的主要任务也是抒情,同时韵律节奏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

由此决定了诗词的语言特性必须具备“四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含蓄性。

一、形象性艾青在《诗论》中指出:“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原来感觉不到的东西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知道它们的特性。

”例如忧愁是一种情感,看不见,摸不着。

但诗人可以将其具体化。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许多的忧愁比作一江春水,那么其愁之多,愁之深,愁之无法终止就可见,可闻,可想,可知了。

又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则愁似乎变成了有重量之物质,能用车运船载了。

又如元稹的诗句:“贫溅夫妻百事哀。

"对于同贫溅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回想每一旧事,看见每一遗物,都会感到忧愁悲伤,故将忧愁悲伤变得可感可触可见了。

诗词的语言形象性,还表现在它能够准确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

”例如柳永在他的《定风波》词中写一位女子相思离别之情:"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适如其人。

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适如其物。

诗词的语言形象性还表现在凝炼和通假,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现尽可能大的空间。

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其空间由燕国到秦国,其中“丝”与“思”,“枝”与“知”通假,极形象地把思妇对于丈夫真挚的感情和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表达得很形象。

为了使语言形象化诗人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达到极为形象的艺术效果。

例如刘禹钖的:"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二月春风似剪刀"(拟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朱庆余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比拟)。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历史背景。

在这些诗词中,品格与修养是常见的主题,旨在传递道德伦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并通过具体诗词示例展示其内涵和价值。

一、坚守正道,品德端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以崇高的品德作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述壮丽的自然景色,寄托着作者对于追求卓越的赞美。

在这里,品格的坚守和卓越的追求成为了诗人所追求和表达的主旨。

二、修身养性,修养与修身并重中国古典诗词中更注重内在修养和外在修身的平衡。

诸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欲穷千里目”,诗人借助自然景观,引发读者的内心思考,表达了追求渊博知识和修养的主旨。

同时,古人注重修身养性,通过修养内在的心境和情操来达到卓越的品格,例如明代陈维崧的《宋中言事之次韵》中写到:“饮子扁舟渡赤壁,受授华章卿士晖。

济世受官名利具,瞑目藏玲珑段媚。

”这首诗中既有对名利的批判,也有对内在修养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人追求品格与修养的思想。

三、追求道德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佳作。

如唐代杜甫的《登高》:“客服草木军城春,带砺蒸笼腥褐新。

弃书明诰逾危恶,自度沧桑任所尘。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对个体修身、国家治理的思考,并希望通过个体的修养和道德智慧来改变社会。

四、净化人心,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中国古典诗词中强调了净化人心的重要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通过描绘冰封的黄河和雪覆的太行山,表达了从外在世界中寻找内心寄托和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是广泛存在的主题,通过描绘现实生活、自然景观和内心感悟,传递了对品德和修养的重视。

诗歌的品质

诗歌的品质

诗歌的品质第一课诗歌的品质一、诗歌的品质什么是诗?诗学关于诗,就像美学关于什么是美一样,难于得到一个公认的定义。

你问一问诗学家“什么是诗”?就像你问一位美学家“什么是美”一样,难于得到完美的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鹿回头邢孔史在鹿回头,我没有遇到那美丽的梅花鹿;落笔洞前,我来将苏公的遗笔寻找——想给那美丽的仙鹿写人请柬,看看她,肯不肯——回头!这首诗的创作有个动人的故事。

以前我在乐东的一个朋友他在三亚有个女朋友,但是,有一次,他到鹿城三亚看他的女朋友,他的朋友借故不见他,看来是凶多吉少。

回来后他告诉了我这件事,问我怎么办。

我想了想,写了这首小诗,让她寄给他的女朋友。

大家看看这诗写的是什么?会有什么结果?要读懂这首诗,必须以诗中写到的两个神话故事有所了解。

一是鹿回头的传说,一是落笔洞的传说。

鹿回头的传说云:300多年前,五指山上人一位年青猎人追逐一只梅花鹿,追呀追呀,经过了九十九座山,最后来到了今天鹿回头的所在地,梅花鹿走上了悬崖,无路可走,于是,回头一变,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和青年猎人喜结良缘,生儿育女,他俩就是黎族的祖先。

落笔洞的传说云: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时,有一外出游逛,迷了路,来到了今天天涯海角这个地方,他看到这里碧水茫茫,怪石林立,以为来到了天之涯,海之角。

于是,他用笔在巨石上写上了“天涯”和“海角”四个字,然后将毛笔一甩。

突然,这支毛笔飞了起来,飞呀,飞呀,最后飞到了离天涯海角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山洞里,这山洞就是今天的落笔洞。

这支毛笔吊挂在洞里的石壁上,慢慢地变成了一支石笔。

据说,要是有人能用这支石笔来写文章,一定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就是铁打心肠的人——像和尚、尼姑之类的人也能动心。

那位骄傲的鹿城姑娘读了这首诗,心中一动,哎我的他原来还真的有些诗味呢?还把我比作仙鹿(仙女)呢!后来她也回头了。

同学们,大家读了这首诗后,对什么是诗歌会有什么感觉呢?从上面之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一些特征:首先,高度的概括性。

【诗词微塾】诗词的品质

【诗词微塾】诗词的品质

【诗词微塾】诗词的品质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诗词微塾诗词的品质诗词的品质,即诗词独有的内在特征,如格律、节奏、意境、意趣以及手法等,是构成诗词独特魅力不可缺少的必要内容。

诗的特点如李白《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巨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五律和七律相比,由于每句字数少而更显急促、顿挫,力度感多于悠扬感,更适于表达悲愤、峭丽等富于跳动的心怀。

此词以选择五律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看到胡人吹笛时的难以抑制的感伤情绪,这是此词在形式上的品质。

同时,作者通过对笛声的感受引发联想,并以“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描画出了一个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报国难酬的苦闷情怀。

这又是此词在意境处理和手法运用方面的品质。

再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短短四句,却容纳了听、问、联想、立意等内容,结合七绝明快、悠扬、即起即结的形式特点,把作者的思乡之情推到了呼之欲出的境界。

诗的承转诗由于空间狭小,又讲究对称,所以对起承转合的运用最吃力气,故能成为诗的重点品质所在。

因此手法的运用往往比意境营造更重要,甚至有时无须营造意境,只要把起承转合各个部分以一个强大的思辩力连接起来,也能显现诗的良好品质。

如以说理为主的诗,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尔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此词开篇两句就指出了“主”与“民”的历史地位特征,以说明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引起激烈的阶级矛盾。

颔联继续指出国共双方所代表的不同利益,并且已经达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

颈联点明我方的积极对策,即面对民族命运问题是绝不妥协的。

尾联申明共产党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改变国家满目疮痍的命运,把劳苦大众解放出来。

可以看出,这首诗对起承转合的运用是合理的,诗句间紧密关联、层层推进。

请简要概括杜诗的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杜诗的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杜诗的优秀品质
杜诗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笔,它也是一种古代汉语诗歌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诗的优秀品质表现在文学态度、语句和格律方面,是古代中国优秀文学档案的重要贡献者。

首先,杜诗的文学态度充满热情,抒发出诗人的激情、情感和感受,蕴含着诗人的哲学思想和对生活的看法,可以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和情感,并催生了深刻的思想感悟。

其次,杜诗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让读者有美妙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可以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哲学思想。

此外,杜诗的格律非常严谨。

诗歌的格律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由古诗词的语法、文学运动、标点和格律组成,以及对字音、字形、成语等的严格把握。

杜诗以这样严谨的格律和语句构造出精美而犀利的句子,使诗歌显得更加有力而具有节奏感。

总之,杜诗具有丰富的文学态度、优美的语句和严谨的格律,是古代文学史上宝贵的遗产,也是古代文学档案重要的贡献者。

它不仅能够唤起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而且还能让人们体会到作者的智慧洞察。

它的存在,为中国文化保留了重要的历史背景,让人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优秀品质。

- 1 -。

转:好诗的标准与特征

转:好诗的标准与特征

转:好诗的标准与特征好诗的标准与特征诗人是多重性格的组合体,只有一种性格的人只能叫文人,拥有两种性格的人叫“神经”诗人,而拥有多种性格的人才是真正的“疯癫”诗人。

而一位真正的诗人,不光是简单的写几首小诗,还要在各个文学层面有所研究,例如医学、儒佛道、天文地理、琴棋书画皆要涉及。

我们看古代和近代诗家,其性格是多样的,例如曹雪芹,李白、苏轼、黄庭坚、扬州八怪、毛主席等等,他们除了在诗词有一定的造诣之外,或善音律,或善国画,或善书法,因为诗词是艺术的象征,是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她的光辉是和以上几点密不可分的。

爱写诗之人,必是多情的,是善于捕捉的,是狂放的,是细腻的……生活大于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化繁而简,这需要很深的文学造诣和天赋,好的诗词观之见性,赏之见情,思之如雨,诗词反映了一位作者的风格,是浪漫如李白,还是厚重如杜甫,还是陶渊明田园风光,见性见情,入哲入理都在读者的心中。

好诗有哪些标准?1、意境:作者必须独立完成立意造境,意境可以采用情景双兼的手法。

2、词采: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能力,高超的想像空间,且表达自如。

3、形象:诗应主旨分明,形象生动。

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指。

4、寄兴;也就是寓意。

古人云,诗言志。

诗为心声。

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与强烈的思想感情充分地展示出来。

好诗应具备哪些特征1、诗情:诗中应有的情致情调。

也就是主情。

它可以表现为旷达,也可以描摹成悲情,但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挚。

俗语说:不能感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

2、诗意:诗中应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也就是尚意。

它的语言是优美的,它的层次是分明的,它的脉络是清晰的。

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

3、诗味:他首先又牵涉到诗情,情味一定要厚重,又要自然,更要巧妙地化有形为无形。

它融情融物于一炉,使人看不到,摸不到,但细细品味却又能领悟得到。

4、诗趣:诗人以灵动的触笔,充满个性化的色彩来表现的一种审美情趣。

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汉语诗歌的独立品质
把新诗的精神和建设放在它的源头来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新诗的发展脉络。

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应该提到:一百年前的1913年,被认为是欧美现代主义运动的开端。

在一本《1913:现代主义的摇篮》的书中,作者让-米歇尔?拉巴泰向我们描述了当年的场景,他说,“每当一个旧的规则被打破时,新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便随之兴起。

这种创新常常是作品表现出来的一种模糊不清的求新欲。

”很难说新诗的诞生是受到了这场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影响确实显露出来,并且在不断加大。

因此新诗的成长,有着来自自身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两个方面的推力。

同样可以从中看到两条较为清晰的轨迹,一条是外部的,即逐步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新的诗歌形式,另一条是内在的,就是现代性的实现。

关于现代性,学者们有过诸多的解释。

文学的现代性,简单说,无非是要站在时代精神和审美的制高点来观照当下的生活,并用相应的方法来加以表现。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形式和手法上,同样渗透在词语体现出的意味中。

在我看来,现代性除了使文学更加切合这个时代,也是为了达到文学最原初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表现真实。

真实无论是否被作家们在写作中所强调,但确实构成了他们作品的共同点,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写作的终极目标。

当然巴尔扎克有巴尔扎克的真实,卡夫卡有卡夫卡的真实,普鲁斯特有普鲁斯特的真实。

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作品中努力体现所处时代的风貌和本质,以及人类的生存境遇。

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求新求变,处在对传统的反叛和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恰好是为了适应这种真实,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因此,谈到新诗的精神和建设,似乎应该围绕着现代性而展开。

新诗的精神内涵在我看来,应该是自由、开放、反叛和人性的。

对现代性的强调使诗歌与时代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也使我们具有了一种世界的眼光,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的诗歌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这样说多少显得有些乐观,新诗还有很多问题,也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在形成了一个基本格局之后,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实现汉语诗歌的独立品质。

很长一段时间内,新诗的形式和手法主要是从外国诗歌那里学来的,也包括诗学理论和观念。

这是求同,是要融入世界文学潮流并掌握共同的游戏规则,但作为个体存在所必不可少的独立品质却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古典诗歌倒是有自己的独立品质,但不适于表达现代经验,变成了僵死去的东西,因此被抛弃。

当然新诗由于其中固有的本土经验和文化而多少具有了自己的一些差异性,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美学上的建树。

因此,新诗走到今天,建设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大。

汉语诗歌的独立品质,应该就是在写作中体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

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一种语言的写作来说这也同样重要。

有人说艺术个性是自然形成的,当然是对的,但清醒的、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同样重要。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诗学体系,一种既有现代意识又有自己独特文化气质的诗学体系。

就写作的个体而言,当然是越独特越好,千人一面总是令人厌倦。

每个诗人都应该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建立诗学体系,并不意味着要取消诗人的独特性,而恰好是建立在这些独特性之上,也将使独特性变得更加突出。

现代社会使人丧失个性,无论是全球化的影响还是其它,对抗全球性弊端的最好方式就是寻求和保持差异性。

在今天,仅仅凭着感觉写
作是远远不够的,诗人们在个性的形成和诗艺的探索上应该更具自觉性,同时要有理论上的支持和跟进,明确自己的写作观念,深入理解写作与时代的关系,审美与真实的关系,个体写作与整体写作的关系,以及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我想今天的思考应该回到原点,就像现象学所提出的那样,把既有的成见搁置起来,对一些与写作相关的问题重新做一下梳理。

首要的一点是要深入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处理好写作与时代的关系。

不仅要清楚这个时代的本质,存在的问题,它的真实的幻象及带给我们的焦虑与影响(这将是写作的原始材料),也要了解它的思想文化和审美风气,在这个大的语境下深化对诗的认识。

在这个媒体时代,诗歌有自身的约定性,我们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诗中找到某些共同点,但在不同的时代诗确实会发生变化或偏移,或者说,针对不同问题和审美风气诗歌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比如华兹华斯说诗是情感,里尔克则说诗是经验。

两人都没有错,诗还是诗,但却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诗学观。

这不同是时代造成的,也是形成不同流派的基础。

正如巴雷特所说,“任何一个信徒,不管他多么虔诚,即使他具有堪与但丁媲美的才华,今天也写不出一部《神曲》来。

幻象与象征对我们不再具有它们对这位中世纪诗人所有的那种直接而有力的现实性了”。

一首好诗是创造力加上对诗的深入理解而产生的。

创造力要建立在对诗的深入理解上才有效。

不幸的是年轻时有创造力却缺少对诗的理解,到了能够理解时创造力又开始减弱。

因此一个有效的诗歌观很重要,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但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怎样的诗歌观,既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又适应我们文化自身的特质?这不仅是批评者也应该写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诗与时代的关系很容易被片面或机械地理解。

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诗歌是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并不是所有诗歌都必须介入现实。

诗歌既有介入的一面,也有超越的一面。

缺少了后面的特质,诗歌就不完整。

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艺术的政治潜能在艺术本身之中,在作为艺术的美学形式之中。

”甚至“仅存在于它的美学方面。

”李白和杜甫同样伟大,少了他们中的一个,唐诗就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唐诗。

当然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那就是陶渊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