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转化为证券的金融手段。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与发展,然后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包括对资本金的优化、风险管理的挑战以及盈利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但也会带来风险管理上的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影响、资本金、风险管理、盈利能力、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各类资产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证券,并通过市场募集资金的金融工具。

它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形式,尤其在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逐渐蓬勃发展。

作为金融创新的一大亮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参考。

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在面临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等多重挑战的如何有效应对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于完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揭示其在银行业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分析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优化效果,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关于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类理论来进行,一种是资产证券化理论,另一种是风险管理理论。

西方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大致有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隔离理论、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成本诱导理论。

1、国外研究现状(1)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中,ClaireA.Hin(1996)指出,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解决投融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些中小型公司,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较高的信用等级,或者经营的是风险较大的行业,或者是其进入的新行业管理法规尚模糊不清,评估这些公司的成本非常大等种种原因。

潜在的投资者因为无法获得其拟投资公司的完整信息,担心那些未被披露信息对其造成损失,因而不愿意向这些公司投资。

从而导致这些公司的融资成本非常高,甚至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而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把具有预期收益的资产转移给SPV,由SPV用这些资产来发行证券,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证券取决于应收账款价值,而应收账款价值的评估一般由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信用增级机构承担,投资者又比较倾向于相信这些评估机构,故他们不必直接关注发起人本身的信用。

袖”ePassmoreandRogerSParks(1996)认为现实中市场信息是不完全对称的,银行相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资产证券化企业是拥有信息优势,故银行会进行明显的道德故意行为,而没有政府背景的资产证券化企业也会进行逆向选择。

要解决银行及企业的上述问题,WaynePassmoreandRogerSParks(1996)提出了提高贷款支持证券的收益率的办法,同时,他们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给贷款者带来好处,即资产证券化后,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可从银行得到贷款,此外,低违约风险的借款者及高筛选成本的高违约借款者也可从贷款中获益。

也有学者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评级技术使得银行相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证券化企业,其信息优势会变弱。

EdwardM.hcobucci(2003)从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两个角度分析了公司里信息不对称引致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作者:李玉梅来源:《商情》2017年第11期(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资产证券化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首先被用于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的解决,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融创新工具,学术和理论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理论;实践;风险1国外研究成果综述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定义、动因、风险、定价及收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对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已深入到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层面,理论研究相当成熟。

1.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美国投资银行家 Lewis S.Ranier(1977)首先提出“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这个概念。

James A.Rosenthal & Juan M.Ocampo(1988)认为,广义的证券化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媒介的一般化现象。

“证券化之父”Frank J.Fabzzi教授认为资产证券化可被视为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将具有同类性质的贷款、租赁合约、应收账款、分期付款合同以及其它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打包成可在市场流通的带息证券。

1.2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上个世纪50年代,Anrrowand Debreu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以利用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动因提供了依据。

Steven L.Schwarcz (1994)将资产证券化视为一种“炼金术”,即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与机制,企业可以通过SPV从资本市场上筹得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Claire A.Hill(1996)认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隔离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上述相关理论主要是按实践进程发展延伸的,相对集中于论述证券化某一单一方面的社会经济功能。

与此同时,很多国外学者从综合性角度对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效应进行了考证。

资产证券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资产证券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资产证券化论文参考文献一、资产证券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2期.李鹏雁.刘刚.[2].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期.杜厚文.初春莉.[3]."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3期.易宪容.[4].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思考与路径选择.《财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1年9期.孙奉军.[5].科技成果收益权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4期.黄勇.[6].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财富效应——基于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邱成梅.赵如.[7].论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构建.《武汉大学学报《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2期.陈晓东.[10].中国新一轮资产证券化的缘起、进展及前景分析.《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期.胡海峰.陈世金.二、资产证券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资产证券化若干法律问题比较研究.被引次数:62作者:洪艳蓉.国际法学厦门大学2002(学位年度)[2].协同视角下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倪伟康.管理科学与工程东华大学2011(学位年度)[3].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法律规制研究——风险社会中的激励性进路.作者:刘中杰.西南政法大学2014(学位年度)[4].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分析.被引次数:3作者:姚昶.金融学山东大学2013(学位年度)[5].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徐艺颖.金融学内蒙古大学2014(学位年度)[6].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对策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龙龙.金融学云南财经大学2014(学位年度)[7].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价及防范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杨斌.会计学太原理工大学2013(学位年度)[8].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许登月.工商管理河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9].中国资产证券化研究:基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析.作者:杨淳.金融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学位年度)[10].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作者:郑灵怡.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资产证券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Someissuesindisintermediationandsecuritization.NwoguguM《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72[2]BaselIIIandAssetSecuritization.M.MpunduM.A.PetersenJ.MukuddemPetersenF.Gideon 《Discretedynamicsinnatureandsociety》,被SCI收录SCI.2013Pt.3[3]Amultidimensionalknapsackmodelfor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 MansiniR.SperanzaMG.《TheJournalofthe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28[4]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aNewFinancingChannelfortheTelecomIn dustry.WUHong《ThejournalofChinaUniversities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被EI收录EI.20032[5]DiscussionontheChineseModelofManagementAssetSecuritization. Zhangrao2010[6]DeterminantOfSecuritizationAssetPricingInMalaysia.Bakri,M.HAli.RIsmail,SSufian.FA.HBaharom2014[7]Discussionon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ofPVpowerplants. YifengWang2014[8]DevelopmentalObstaclesandCountermeasureforAssetSecuritizationi nChina.ChaoqiongYang2012[9]StudyonChina'sAssetSecuritization. SONGJianboZHANGZhiqianWANGZhi2011[10]ResearchonChineseCreditCardAssetSecuritizationPricing. ZhehuaWangRongzhuChenMiaomiaoJiang2012四、资产证券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基于Shapley值模型资产证券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研究.江燕.孔德成.侯光明,2013201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usinessAnalyticsandManagementScienc e[2]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各交易主体的税收思考.王伟,2012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企业依法纳税平安经营与高校税收专业社会实践与教学研讨会[3]BT项目资产证券化可行性与关键问题分析.郭亮.王青娥.谈雨婷,20132013中国工程管理论坛[4]后危机时代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的启示.赵静,20112011年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年会[5]杭绍台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探讨.孙振华,2012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6]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路径:基于军民融合的战略视角.刘建昌.任丽明.王曲,2011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7]资产证券化在飞机融资租赁中的应用探讨.陈昊晔,2012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上海市航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8]国有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秦捷.陈静,20112011世界华商管理大会、第15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9]后金融危机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构想.张龙清.孙碧,2009第三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10]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体系的构建基于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启示. 赵超,2009稳定与创新:后危机下的金融司法论坛。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具有一定收益的资产转化为证券,从而实现资产流动性和风险分散的目的。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中,资产证券化可以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特点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资产,如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转化为证券,然后发行到市场上,用以融资或进行资产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包括资产现金流的分离、证券化产品的多样性和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持有的资产快速转化为现金,减少自身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 资金来源多样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多样化其资金来源。

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向市场融资,而不再仅仅依赖存款和债券等传统融资渠道。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还可以提高其资本利用效率,增加业务经营的灵活性。

2. 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表优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其风险敞口。

通过将各类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分散风险,避免集中在某一类资产上面临的风险。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匹配,更好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3. 提升盈利能力资产证券化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并发行到市场上,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与传统贷款业务相比,证券化产品可能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

4. 促进业务创新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通过将各类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创新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满足市场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这有助于丰富银行的产品线,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5. 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其资本充足性。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证券化并发行到市场上,银行可以获得资本注入,提高其资本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和转移风险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在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探讨。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商业银行通过将自身的资产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可以获得新的资金,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和规模。

这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偿还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部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减少自身的风险敞口。

尤其是对于持有大量风险较高的资产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减少单一资产所带来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

商业银行往往持有大量的资产,但其中有一部分资产流动性较差,很难将其变现。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证券,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剧。

由于证券化后的资产被分散到不同投资者手中,商业银行对资产的监管和信息披露相对困难,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资产的价值和风险。

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产生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将资产转移出去后,可能面临着收入稳定性和流动性的问题。

特别是当证券化的资产出现违约或回收变现困难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能会大幅增加。

资产证券化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关联风险增加。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这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与这些机构存在相互依赖和关联风险。

当这些合作方面临风险时,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连带风险。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正面来看,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降低风险敞口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资产证券化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转让的资产打包组合成证券,并通过拍卖或私人定向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等机构可以将资产转变成可流通的证券,再以此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解决短期借款、信用评级、违约风险等问题。

1. 改变资产结构
资产证券化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等长期资产转化为短期流动性资产,从而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提高流动性。

2. 降低融资成本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集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

3. 优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手中,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4. 加强市场竞争力
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减轻自身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5. 增强监管压力
资产证券化虽然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增加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压力,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结论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提高银行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监管压力。

商业银行需要在资产证券化中注重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金融工具,它将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证券,从而可以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将它们的贷款资产转变为证券,将它们的资产转移给持有者,并从这些证券中获得现金流。

这种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

通过将贷款资产转变为证券,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分散给各个持有者,从而减少其自身承担的风险。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常常在各种贷款项目中承担着大量的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从而降低其自身的风险敞口。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通常是以长期贷款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贷款是不能很容易地变现的。

通过将这些贷款转变为证券,商业银行可以将它们卖给投资者以获得现金流。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就能够迅速满足现金需求,而不必等待贷款到期,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次性的现金流,这可以增加其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加其盈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转移给持有者,商业银行可以释放出资金,用于更高回报的投资,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资产证券化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对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

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将低质量的贷款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较高风险,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影响。

资产证券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监管风险增加。

当商业银行将贷款资产转化为证券时,它们可能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并遵守相关法规。

这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监管成本,并使其容易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处罚。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它也可能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和监管风险增加。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首先,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投资者出售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支持证券(MBS)和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等证券,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

此外,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股票交易所发行证券,进一步扩大其融资渠道。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丰富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其金融中介功能。

其次,资产证券化使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更加有效。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将其不良资产转让给证券化特殊目的实体(SPV),将贷款风险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

如果SPV 遵循了适当的管理措施和评级制度,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始贷款的信用风险。

而且,由于投资者对资产支持证券等证券的需要,这将使得商业银行对某些资产的借贷对冲更加精细,从而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第三,资产证券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

资产证券化允许商业银行将贷款转移出去,从而减少其资本占用。

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业务可以获得更高的资本利润率,增强了其利润能力。

最后,资产证券化也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有关。

商业银行可能会倾向于在放贷过程中推销低质量的贷款,这种情况下,银行可能会协作创造"坏贷款",并将其转售给投资者。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证券化交易将会影响投资者和市场的稳定。

因此,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应该加强自律并落实风险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使银行的风险分散更加有效、提高了其资本利润率以及与道德风险问题有关。

未来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商业银行在证券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并探讨资产证券化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精编版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精编版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课程论文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姓名:杨鹏展学院及专业:财税学院财政学课程名称:货币金融理论专题学号:201401370006指导老师:李文哲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四日摘要:随着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经济的白热化竞争和对金融创新的强烈需求,使得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

其中,作为金融创新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当代国际金融、资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针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信用增级、信用评级等手段转换为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过程,使之具有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创新思想和方法,为各国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品种,无论是从政府的管理视角和金融创新规律来看,还是从银行、企业和广大社会投资者的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求来看,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应用的构筑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金融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首先,美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最早也最为全面,而且大量的研究依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得以相互支持。

在2008年的次货危机以后,大量的研究更多的开始涌现。

其次,Theodor Baums, E. Wymeersch(1996)对欧洲各主要国家如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英法德、西班牙等国的资产支持证券化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论述,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起源与发展、产品与市场等,认为资产证券化在欧盟各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较全面的,并着重探讨了在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以及税务等方面的问题,指出立法在资产证券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300字》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300字》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关于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在经营风险方面,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确有影响。

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程度的影响存在“证券化-稳定”与“证券化-不稳定”两种不同观点。

Jiangli.w(2008)的“证券化-稳定”理论认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建立特殊spv能把风险转移并隔离,风险转移过程中商业银行相当于为经济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购买了保险。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更多的研究支持了“证券化-不稳定”的理论。

Allen和Carletti(2006)Acharya等(2013)认为资产证券化强化了金融机构的关联性,增强了风险的溢出性和感染性,诱发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

关于城商行的研究:在国外,银行被划分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但是国外并没有城市商业银行的说法。

由于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本质上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可以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Brickley和James(2003)认为,地方政府的介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大多数地方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地方城市,而这些地方银行无例外地与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公共团体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他们得出: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从而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

2007年,Allen N.Bergel9在对美国的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的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各家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总之,国外商业银行有关的发展研究比较多。

从研究主体上看,有学术专家,还有新闻报刊、研究机构、知名信用评级机构等 ;从研究主题上看,主要有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趋势的研究,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对银行上市的研究等等。

国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同时,从现实意义而言,国外的发展经验对S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资产证券化(ABS)是由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住房抵押证券(MBS)演变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亚洲市场逐渐引入资产证券化。

这也使得外国对资产证券化的分析研究远远领先于中国。

Jobst(1975)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通过证券化,融资方的资产信用可以直接提供给资本市场,而不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融资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Thomas(199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即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通过债权进行证券化融资是一种不错的手段,同时也可以降低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

Schwarcz(2002)提出在证券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参考资产差异特征,区分不同种类,分离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其形成的现金流在资本市场上融入资金,融资成本通常小于股权融资。

在租赁资产证券化角度,Sudhir P.amemba(2000)分析研究了融资租赁市场的发展,论述了融资租赁业对社会经济的宏观效应。

Charles W.calomiris和Joseph R.Mason(2004)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深入研究,对融资租赁业证券化提出了建设性构想。

通关开展对融资租赁业资产证券化的系统分析,建立操作模型。

外国对资产证券化行业领域的分析从含义、原理与交易结构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到更为细微的层面,对资产支持证券化的研究更为细致,这也表明国外资产证券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加成熟。

在资产证券化的动机方面,Charles W.calomiris(2004)发现企业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拓宽融资渠道。

Shawn D Halladay(2005)提出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缓解融资压力,从而缓解自身融资困难。

在信用增级方面,Fabozzi&kothari(2011)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提高产品的信用评级,减少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付 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近30年来,资产证券化问题一直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关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金融机构和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升温。

2005年3月21日,央行宣布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住房按揭证券化工作。

4月20日,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正式颁布,这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迈出重要一步。

对于资产证券化特征、推行的意义、存在的风险和法律障碍、完善建议及其未来发展,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笔者就此做一个综述。

一、推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作为备受国际资本市场推崇的资产证券化,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何现实意义呢?李建华认为,资产证券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是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二是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散给社会投资者;三是获得新的融资渠道;四是增加服务费收入,提高盈利能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是增加了投资品种的选择;二是投资风险相对较低,资产支持证券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收益率,风险又低于股市;三是税收优惠,收益从发起方转移到投资者过程中不二次征税,保证了投资者的利益。

[1]陆烨彬、吴应宇认为,除了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益处外,推行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缓解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压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部分投向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过度负债问题,融资方式也以间接融资为主。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把银行持有的大量贷款,通过技术处理转化为可分割转让的证券销售给投资银行或其他投资者。

这样,由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的单一债权人,变成由众多的投资者共同享有债券或持有债务企业股权。

由此企业用新债券融资或股权融资归还银行贷款,既缓解了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改善了资本结构,同时也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此外,由于债权变为流动的产权,还有助于资源的合理流动,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文献综述

169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文献综述柳安娜作者简介:柳安娜(1994-),女,汉族,新疆人,硕士,新疆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会计。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与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相比而言,国内证券化起步晚,发展缓慢,但是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基于本国国情的证券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比较匮乏,为了更好的理解资产证券化,并且为我国后续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实践经验,本文对已有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对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效应及风险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作为新兴的融资手段被广泛应用。

2012年,我国国内开始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已普遍接受这种新的融资模式。

但是,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晚,理论和实践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资产证券化,并且为我国后续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实践经验,本文对已有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从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效应及风险方面开展文献综述。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确切的定论。

(一)国外相关研究“资产证券化”一词首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抵押贷款市场,在之后的发展中,资产证券化经过学术界和资本市场的研究形成了由广泛到具体,由模糊到详细的过程。

Gardener (1986)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他认为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过程其实是在金融市场,通过开放信用,拥有盈余资金的供给者与短缺资金的需求者完成匹配的过程。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资金的匹配,涵盖了所有融资方式,比如股票、债券等。

Yoshihiko (1988)分别给出了狭义和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定义,他指出狭义的定义下,资产证券化是将商业银行资产转化为可转让证券的过程,而在广义的定义下,资产证券化是票据流通的市场,二者不同点在于基础资产的类型。

Fabozzi (2007)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未来现金流量汇集并出售给第三方机构的融资形式。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在许多学者、专家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观点,试图将资产证券化应用于基础设施项目中,这也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的新方法。

尽管这一观点目前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要将之付诸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进行探讨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的研究数据中,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高速公路收费、隧道隧道、公用事业收费)的所占比例比较小。

因此就城市基础设施的收费资产证券化而言,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非常稀少的,只是散见于一些零星的文章中。

这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实践中的数量是密切相关的。

从统计数据看,在实践中其所占比例也是相当的少,绝大多数的是汽车贷款支撑资产证券、信用卡应收款支撑证券、房屋抵押贷款担保的资产证券。

从其他统计数据也可以得到验证,如在美国1997 年,这三种资产证券的发行额分别达到457 亿美元、476 亿美元、638 亿美元,分别占当年资产证券总额的21%、22%、30%由于实践中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相应的所作的研究也就比较少。

在国内,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还刚刚起步,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使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产品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不少学者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张志强、刘德顺等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融资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建设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组曾经就国内和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比较写过专门的两本研究报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进行过专门研究,其中涉及到市政债券融资的观点。

关于在基础设施领域实行资产证券化方面,有关较为系统的理论在国内还很缺乏,但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优秀论文和著作。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证券化研究的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 ( 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是指将性质类似、风险相近的基础资产组合为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在未来所产生的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为支撑,面向广大投资者所发行的一种固定收益证券。

根据基础资产来源的不同,其又可以具体细分为以商业银行为发行主体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以企业的应收账款证券化、未来收益等为基础资产的企业资产证券化等。

2015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资产证券化未来走向备受关注。

我国资产证券化能否迎来发展良机,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交易现状何如,供需前景又将如何变化以及资产证券化将如何影响市场投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甚至宏观经济结构转型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献综述将围绕资产证券化从发展历程、经验回顾、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回顾(一)国际方面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其主要是为了应对二战之后婴儿潮的购房问题以及促进本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税收、法人地位等约束,美国政府通过不断立法( 如1986年著名的REMIC 法案) ,逐渐为本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扫清了障碍。

之后,资产证券化也迅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壮大,包括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

根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公司( International FinancialServices London) 2010 年的报告,从2000 年至2006 年,全球范围内证券化的资产总量已经从1.022 万亿美元迅速增长到3.298 万亿美元。

而美国在2007 年有40%的银行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操作,虽然金融危机使其有所收缩,但该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依然超过了当年本国公司债市场的规模( Loutskina, 2011) 。

资产证券化的供给和需求: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的供给和需求:文献综述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供给与需求 理论与实证 综述

邹晓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博士生,电子邮件:zouxm8948@;张 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副研究员,电子邮件: zhangming@;高蓓: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电子邮件: gaobeibaby@。
(一)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供给层面的解释 1、信息不对称假说 信息不对称假说强调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信 贷资产的流动性并帮助发起人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根据阿克罗夫的柠檬市场理 论,当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很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最终导致特定商品的 交易市场萎缩(Akerloff,1970)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银行在信用评估和贷款 监督执行等方面具有优势,而要使得银行在上述方面采取有效行动,银行必须持有 贷款至到期,或是保留与贷款相关的风险。1 (1)通过打包和分层等步骤构造信息不敏感资产有助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与 贷 款 销 售 不 同 , 资 产 证 券 化 将 分 散 的 基 础 资 产 打 包 ( pooling ) 与 分 层 (tranching) ,这样可以消除单个资产的异质性风险(idiosyncratic risk) ,从而降 低证券价值的信息敏感度以及信息优势方拥有的信息价值,最终提高相关资产的流动 性。Myers and Majluf (1984)认为,分层设计将违约风险集中在资产的某一部分, 其 余 部 分 资 产 的 风 险 显 著 降 低 , 这 有 助 于 降 低 投 资 者 的 柠 檬 贴 现 率 ( lemons discount) 。 Gorton and Pennachi (1990) 指出, 将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进行拆分, 并发行以这些现金流为支持的证券,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损失。因为,上 述证券的价值并不依赖于信息优势方拥有的信息。De Marzo (2005)宣称,组建资产 池具有“信息毁灭效应”(information destruction effect)和“风险分散效应” (risk diversification effect) 。如果基础资产剩余风险的相关性较低,那么分层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四篇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四篇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四篇篇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一、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Gardener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使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

在这种安排下,开放的市场信誉(通过金融市场)取代了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市场信誉。

该定义强调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而与机构中介不同。

在这里,“匹配”即指对原以机构中介信用为基础形成的资产进行可转让性的转换处置。

引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2],资产证券化是指:“创立主要由一组不连续的应收款或其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支持的证券,它可以为固定的或循环的,并可根据条款在一定的时期内变现,同时附加其他一些权利或资产来保证上述支持或按时向持券人分配收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创立以收益性资产为担保的可转让性证券的过程。

XX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证券化的高级形式。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在证券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短缺者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来融资,以取代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所以又被称之为融资证券化。

目前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即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常是贷款和应收帐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库,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实现融资的过程。

XX认为,资产证券化和一级证券化有着本质差别。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两者具有不同的“发债基础”。

区别于以资产所有者的整体信用为担保的一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特定资产作为发债基础。

这种基础资产范围上的区别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偿债现金流的风险和收益,进而影响到证券化交易结构的架构以及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资产负债表处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XX认为,作为一种具体金融创新的资产证券化与战后世界金融领域的证券化发展趋势不同,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之一。

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研究动态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研究动态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研究动态的文献综述资产证券的概念和发展模式,操作步骤及结构图:国外的研究动态综述:国内的研究动态:在中国,由于资产证券化研究比较晚,因此没有对资产证券化做具体的定量研究,而且研究深度不足,特别是将资产定价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研究的研究还很少。

虽然最近有不少国内学者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展开了一些工作,但多数都偏重于资产证券化的机理介绍及制度设计层面的研究。

研究范围主要汇集在银行不良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的定性研究,对证券化的动因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还很少,而针对国内现实问题做资产证券化的定量研究就更少了。

何小峰(2002)在《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一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发展历程,操作步骤。

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地产和汽车信贷等市场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是第一本全面介绍资产证券化的著作。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效率问题,孙奉军(2004)提出了提前偿付风险的防范机制,并提出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思想,定性地分析了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供求与效率,也提出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和策略建议。

胡旭阳(2001)主要从金融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资产证券化融资结构的效率提升机制及其决定因素。

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张超英(2004)提出了包括监督技术假说、管制税假说、担保假说、道德风险假说、市场机制假说、流动性假说以及比较优势假说等七个假说,是中国资产证券化动因研究比较前沿的成果。

而这之前,尹龙(1999)也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的动力约束与制度安排,指出资产证券化不仅仅是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它涉及到了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严谨而复杂的金融工程。

因此事先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好各种客观的条件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何德旭(2000)研究了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指出当时的中国推行住房抵押与证券化的基础还十分脆弱,基于当时的经济环境,虽然可以再中国局部地区进行试点,但更主要的的任务还是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各种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在许多学者、专家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观点,试图将资产证券化应用于基础设施项目中,这也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的新方法。

尽管这一观点目前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要将之付诸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进行探讨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的研究数据中,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高速公路收费、隧道隧道、公用事业收费)的所占比例比较小。

因此就城市基础设施的收费资产证券化而言,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非常稀少的,只是散见于一些零星的文章中。

这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实践中的数量是密切相关的。

从统计数据看,在实践中其所占比例也是相当的少,绝大多数的是汽车贷款支撑资产证券、信用卡应收款支撑证券、房屋抵押贷款担保的资产证券。

从其他统计数据也可以得到验证,如在美国1997 年,这三种资产证券的发行额分别达到457 亿美元、476 亿美元、638 亿美元,分别占当年资产证券总额的21%、22%、30%由于实践中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相应的所作的研究也就比较少。

在国内,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还刚刚起步,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使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产品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不少学者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张志强、刘德顺等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融资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建设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组曾经就国内和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比较写过专门的两本研究报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进行过专门研究,其中涉及到市政债券融资的观点。

关于在基础设施领域实行资产证券化方面,有关较为系统的理论在国内还很缺乏,但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优秀论文和著作。

2001 年上海财经大学李耀的研究课题“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资产证券化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部分。

其中对资产证券化的源流和技术体系、资产证券化的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珠海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这个比较典型的国内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案例做了介绍和分析。

2000 年沈沛在《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中对市政基础设施证券化融资的构架进行了一系列设想。

关于地方政府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风险的研究方面,北京大学于凤坤博士在《资产证券化一理论与实务》中将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联动归为四类,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各环节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力具有显著差异,且某参与主体提升效益、规避风险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其他参与主体收益下降、风险增加的原因,并指出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以下方面对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进行监管,做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防范工作。

戈和静和吴凤平在《基于三角模糊理论的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评估——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为例》中得出结论:风险重要性大小依次为:提前还款风险、证券降级风险、利率风险、破产隔离风险、完工质量风险、经济发展情况及预测的科学性、承销商违约风险、财务风险、受托人违约风险、欺诈风险、本息不能收回、依赖专家、项目经营者经营能力、汇率风险、相关法律文件的不确定性或失效、历年统计资料的完善度、税收政策的变动调整、技术的成熟度。

许崴在《试论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及其控制》一文中也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价值链条较长,参与主体众多,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面对的风险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风险之间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关系。

在某些场合,某参与主体抵御风险的举措和行为甚至可能使其他参与者主体蒙受风险损失。

杨平波和周小军在其《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研究——以长沙市二环线建
设项目ABS 融资为例》中认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扩大了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

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其资产证券化可采用政府分期回购模式和政府分期采购模式。

本文以长沙市二环线建设项目资产证券化采用政府分期回购的资产证券化模式为例进行研究,认为采用该模式可以缓解政府财政的即期支付压力,有利于环线建设开发公司将未来的回购资金转化为即期的建设资金,为其开展其他投资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