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
资产证券化的美国经验及借鉴
资产证券化的美国经验及借鉴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4年第11期文│巴曙松牛播坤杨现领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它的兴起与美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密切相关。
回望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金融体系,前期高速发展的住房市场在金融体系内积累了大量长期贷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错配严重;面对经济滞涨,联储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但改革推进过程中,信贷机构的流动性出现严重困难。
为了化解信贷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继续支持居民购房,美国政府推动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
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类似,在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银行负债的稳定性趋于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凸显。
同时,庞大的信贷存量、日趋严格的资本约束,均要求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盘活存量。
资产证券化可帮助金融机构减轻资产负债表负担,提高资金流转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大量ABS产品的发行丰富了金融基础产品种类,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新的业务蓝海。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脉络,可以供市场参考。
为住房而生通常所称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以储贷协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长期面临资产负债错配问题,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机构为解决错配带来的经营困难,将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打包出售,由此产生了资产证券化产品。
历经40余年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结构、基础资产、定价方法等方面日渐成熟,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
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一直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最主要品种,而非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相对占比较低。
2006年美国共发行7539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中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4841亿元,占64%;非信贷类ABS产品365亿元,仅占4.8%。
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产生、发展与房地产市场融资问题密切相关,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错配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概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危机主要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应用所引发的。
资产证券化曾被认为是创造了金融市场上最强大的工具之一,但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许多人开始质疑它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从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特点及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评估这种金融工具的优缺点,同时探讨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特点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份资产的价值分割成一些可购买的证券,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高供给方的流动性,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中,有些资产比如房贷、汽车贷款、信用卡资产等会通过发行证券的形式出售到市场上,这些证券由于具备的较高的固定收益性和较低的风险性,所以它们能够吸引到一些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投资人,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在于:1.分散风险。
由于资产证券化需要将许多资产进行绑定和拆分,所以很大程度上能够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投资者或机构间,从而减少了风险的承受者。
2.带来流动资金。
资产证券化可以很好地创造流动资金,让供给方和需求方受益。
通过将资产打破,市场上的小型投资者有机会买入原本对他们不可达的证券产品,同时供应方也可以通过将资产出售获得资金并提高其资产转移的灵活性。
3.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了证券化资产的流通性以及可操作性,所以可以很好地实现规模化、批次化,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美国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美国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底以及2008年正式爆发,当时许多银行的房贷违约率开始激增,而这种危机主要是由于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涉及到了大量不良贷款,如“次贷”,导致了这种宏观经济的问题。
而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的主要问题在于,信贷机构渴望发放更多的贷款,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他们同时又不想承担过多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成为了他们用以转嫁自身风险和扩大贷款发放量的一种工具。
双SPV-企业资产证券化和美国双板块(Two-Tier)运作模式介绍
企业资产证券化和美国“双板块”(Two-Tier)运作模式的介绍1――入世后中国企业利用美国资本市场的又一途径袁骏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概要: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
本文主要分析美国资产证券化化中双板块(Two-Tier)运作模式,及相关的破产法,税法和会计法规问题。
为中国企业在入世后熟悉“游戏规则”,合理利用美国资本市场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双板块,美国,入世I. 引言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zation), 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资产收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 (Structured Transactions) ,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2。
它被称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创新。
资产证券化源于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然后扩展到汽车、船舶贷款应收帐、基础设施收费等众多领域。
在美国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一套体系,并不断地在完善发展中。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和理论国内学术界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而将资产证券化引入中国大陆市场还有相当的路要走,对此笔者都暂时不作讨论。
本文着重是介绍在美国市场普遍操作的“双板块”模式和相关的破产法、税法和会计法规等问题。
为中国企业在入世后熟悉“游戏规则”,合理利用美国资本市场提供参考。
II.资产证券化的单板块结构(One-Tier Structure)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由原始权益人(Originator)、特设信托机构(Special Purpose V ehicle, 以下都简称SPV)和投资者(Investors)三类主体构成。
所谓原始权益人就是拥有未来现金流或者应收帐的权益人,简单来说也就是希望能够从资本市场发行证券而融通资金的企业或实体。
从资产证券化角度分析美国次贷危机
从资产证券化角度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也被称为2024年金融危机,是一场由于次贷、抵押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泡沫破裂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资产证券化是次贷危机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来分析该危机是非常重要的。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金融资产转化为可以进行交易的证券,通过将相对高风险的资产转移给投资者来降低风险。
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高风险的次贷贷款转化为抵押债券、债务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然后将它们出售给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在初期的目的是为了分散多个债务人的风险,提高流动性,并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选择。
然而,在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过度负债,并将高风险贷款转移给投资者,从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散布了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问题在于它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向投资者销售资产证券化产品时,他们并没有充分披露这些资产的风险。
这使得投资者无法正确评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和风险水平。
此外,资产证券化也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不透明性。
金融机构将高风险贷款转移给投资者之后,他们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删除这些贷款,并通过这种方式隐藏了他们的负债水平。
这种不透明性使得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难以评估,也进一步削弱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当房地产市场崩溃、次贷违约增加时,次贷贷款所支持的抵押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价值急剧下降。
这导致了投资者的损失,也触发了次贷危机。
因为很多金融机构过度依赖资产证券化产品,这些机构面临巨大风险,很多金融体系遭受了严重冲击,甚至面临破产。
次贷危机揭示了资产证券化的缺陷,并促使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市场。
为了防止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更加透明地披露他们的负债和风险。
此外,也出台了更加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金融机构的过度负债和风险散布。
虽然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和,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分析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特定的资产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品种,从而使这些资产能够流动起来。
它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重要创新形式,可以帮助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等。
本文将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进展迅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资产证券化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发达经济体,其中美国是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球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约为13.2万亿美元。
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前景依然广阔,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最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是以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抵押贷款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除了传统的MBS和ABS之外,还有车贷证券(ABS)、信贷卡证券(CCS)、学生贷款证券(SLCS)等。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品形式,如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证券(CMBS)以及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Infrastructure Securitization)等。
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特定需求,也促进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管不断加强。
由于资产证券化涉及到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和风险转移机制,因此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管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近年来,各国监管机构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日益加大。
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监管,并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如美国金融稳定与监督委员会(FSOC)。
欧洲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管规定,如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ESMA)发布的《资产支持证券和其他类别证券规则》(Securitization and Other Structured Finance Instruments Regulation,简称“STSF规定”)。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美国次贷危机是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该危机的导火索是由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所引发。
因此,了解资产证券化是避免类似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步骤。
资产证券化是将不同种类的债权打包成为证券来发行。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贷款合同中的规模小而数量多的债款捆绑在一起,将这些债款合并成一个债权池,然后将这个池子进行分级打包成为各种类型的证券,最终将这些证券卖给投资者。
投资者所持有的证券的回报率是从各种债款的还款中获得的利息。
资产证券化也就是通过在债券市场上销售资产证券化证券来为初始贷款提供资金,从而将贷款折价出售,以累计借贷额度。
这种方式将一些高风险的债务放在了投资者的手中。
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当中,由于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在债权池中所占比例过高,因此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极为敏感。
在房价泡沫破裂后,这些抵押贷款许多都变成了次级债券,出现了大批违约。
这种情况下,各级别证券的价格迅速下跌,投资者的损失日益加剧,也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整个市场焦虑万分,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这个危机给我们提了三个教训:第一, 有必要监管金融市场中不同的监管机构。
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他们往往墨守成规,节省成本,对各自的职责毫不关注。
应该引入更为严格的监管体系,对所有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规律,确保市场运转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第二, 在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加强不同种类债务的监管。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中心是不同种类的债务合同的挑选和划分,债务质量和稳定性的控制至关重要。
在清楚了下游的投资者的要求和欲望基础上,银行应该认真甄选和打包债务池,确保其质量以及还款率。
同时,银行贷款的利率应该固定,以避免发生逐渐递增的未来利率损失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对高风险投资的承担责任应更为明确。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投资者并不能确保其真实亏损或收益的风险水平。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资产证券化(ABS)是由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住房抵押证券(MBS)演变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亚洲市场逐渐引入资产证券化。
这也使得外国对资产证券化的分析研究远远领先于中国。
Jobst(1975)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通过证券化,融资方的资产信用可以直接提供给资本市场,而不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融资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Thomas(199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即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通过债权进行证券化融资是一种不错的手段,同时也可以降低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
Schwarcz(2002)提出在证券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参考资产差异特征,区分不同种类,分离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其形成的现金流在资本市场上融入资金,融资成本通常小于股权融资。
在租赁资产证券化角度,Sudhir P.amemba(2000)分析研究了融资租赁市场的发展,论述了融资租赁业对社会经济的宏观效应。
Charles W.calomiris和Joseph R.Mason(2004)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深入研究,对融资租赁业证券化提出了建设性构想。
通关开展对融资租赁业资产证券化的系统分析,建立操作模型。
外国对资产证券化行业领域的分析从含义、原理与交易结构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到更为细微的层面,对资产支持证券化的研究更为细致,这也表明国外资产证券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加成熟。
在资产证券化的动机方面,Charles W.calomiris(2004)发现企业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拓宽融资渠道。
Shawn D Halladay(2005)提出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缓解融资压力,从而缓解自身融资困难。
在信用增级方面,Fabozzi&kothari(2011)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提高产品的信用评级,减少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
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资产证券化是指将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并通过发行这些证券来获取资金的过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创新工具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展历程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末期。
当时,由于银行业监管的松散以及高通胀率等因素,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市场的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是1970年成立的第一家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Fannie Mae)。
房地美的成立标志着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步。
它通过将抵押贷款打包成可交易的证券,发行给投资者,并以此方式获得了资金。
这一模式的成功,迅速引发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效仿。
美国成立了更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如房屋贷款公司(Freddie Mac)等。
同时,其他领域的资产,如汽车贷款、信用卡债务等,也纷纷进行了证券化。
二、影响因素1. 法律与监管环境:美国的法律体系和监管环境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构监管确保了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的透明度。
2. 投资者需求:由于投资者对不同风险和回报的需求差异,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种多样化的投资选择。
同时,发行这些证券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的流动性。
3. 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能够将不同种类的资产进行组合,从而降低整体风险。
这种创新也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4. 技术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处理和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
三、未来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在美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继续增强,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取得更大的发展。
首先,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政府和监管机构将会持续加强对这一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为资产证券化创造更多的机会。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资产证券化模式探究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资产证券化模式探究近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房地产抵押贷款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本文将探究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运作流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定义资产证券化是将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打包成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分散风险、降低成本的一种金融手段。
在房地产领域,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房地产抵押贷款打包成证券,称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简称“MBS”)。
这种证券是由许多不同的抵押贷款组成,每个抵押贷款都被称为“支持证券”的一部分。
投资者购买支持证券,就相当于购买了一小部分的许多不同抵押贷款的权益。
二、历史背景资产证券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始于1980年代初期。
当时,房地产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抵押贷款违约和银行倒闭,资本市场中对投资高风险房地产项目的需求下降,各种金融机构开始寻求一种新的金融产品。
1983年,美国房屋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简称“Freddie Mac”)和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Fannie Mae”)开始将抵押贷款打包成MBS出售。
1986年,支持证券交易协会(Ginnie Mae)也推出了自己的MBS产品。
这些MBS产品的相对较低的风险和相对较高的收益吸引了许多投资者的青睐,使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
三、运作流程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申请开立抵押贷款:房地产投资者向金融机构申请购买抵押贷款。
金融机构根据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审核贷款申请。
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
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发展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将探讨这一金融创新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资产证券化,简单来说,就是将资产池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
通过这一过程,资产所有者可以将资产风险和收益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
近年来,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之一。
首先,从现状来看,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已经非常活跃。
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2022年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
这个市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美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完善的监管体系。
此外,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多样性也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汽车贷款等。
然而,虽然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监管风险。
随着全球金融监管的收紧,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市场波动和利率风险也是资产证券化市场需要面对的问题。
那么,未来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趋势会如何呢?首先,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我们预期资产证券化市场将继续扩大。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如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预期将看到更多创新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出现。
最后,我们预期监管机构将对资产证券化市场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以防范潜在的风险。
在结论部分,我们认为,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其中的挑战和风险。
未来,随着技术和监管环境的变化,我们预期资产证券化市场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建议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继续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动态,以及其中的风险和机遇。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和管理也需要考虑到国际层面的因素。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和潜在风险,以及掌握相关的投资策略和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2024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已成为金融业界的经典案例之一、该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
本文将研究2024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和其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资产证券化产品。
这是一种金融工具,将贷款、债券等资产折成证券,然后出售给投资者。
这样做的好处是,银行、金融机构等能够通过将这些资产转售给投资者来获取资金,以继续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
然而,这也引入了风险因素。
2024年的金融危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次贷抵押贷款。
许多金融机构将高风险的抵押贷款打包成债券,然后将这些债券转售给投资者。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身上,同时能够获得流动资金。
然而,当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时,这些次贷抵押贷款迅速违约,导致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迅速下跌。
这种信用风险的扩散进一步动摇了金融体系,导致了金融流动性的丧失和金融机构的破产。
其次,衍生品的使用也是2024年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工具,其价值是依赖于基础资产(如抵押贷款)的衍生物。
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度使用衍生品也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许多金融机构购买了大量的违约掉期衍生品,以对冲他们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
然而,当次贷抵押贷款大规模违约时,这些衍生品无法发挥作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此外,风险评估模型的问题也是2024年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金融机构使用了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的风险评估模型来估计和管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
然而,这些模型没有考虑到金融市场的非线性特性和短期外部冲击的影响。
这导致了对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误判,使金融机构无法有效地管理其风险敞口。
最后,监管机构的疏忽也是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一个因素。
在2024年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披露进行了较少的干预。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一、美国次债危机之前世今生1.次级债券的大规模发放美国自20XX年IT产业泡沫破灭后,房地产信贷的扩张成为金融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低利率政策便利了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房产贷款,与此同时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为放贷的发放提供了便利性,并增加了房地产等中长期贷款的流动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源于估价风险的技术创新,减少了进行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成本,从而使贷款机构将目光由优质的抵押贷款转向信用记录交叉的次优抵押贷款人群,次级房贷迅速发展。
2.次贷危机的爆发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的第一波冲击,针对的是提供次级债的房地产金融机构。
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可能将所有抵押贷款证券化,它们必须承受违约成本,因为债权停留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上而未实施证券化。
以20XX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债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代表,大量的次级债供应商纷纷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
第二波冲击,针对的是购买信用评级较低的MBS、CDO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
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中间级或股权级MBS、CDO的持有者不能按时获得本息偿付,造成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缩水,恶化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对冲基金面对投资人赎回、商业银行提前回收贷款的压力,以及中介机构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被迫抛售优质资产,甚至破产解散。
第三波冲击,针对的是购买信用评级较高的MBS、CDO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
当较低级别的MBS、CDO发生违约,评级机构也会对优先级产品进行重新评估,调低其信用级别。
尤其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所持优先级产品市场价值缩水,对冲基金用于申请贷款而作为抵押品的中间级和股权级MBS、CDO也发生更大程度的缩水,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上升。
次级房贷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升温,而也正是这一时期房价的持续升温和房地产的一时繁荣,让这些房贷机构忘乎所以,忽略了次级房贷的潜在的巨大风险。
美国全业务证券化模式分析及启示_李力
全业务证券化(Whole Business Securitization,WBS),是指利用结构化交易安排将融资方的某项整体业务证券化,以整体业务的营业收入现金流为偿付支持发行债务证券。
WBS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英国,在美国和日本伴随着大规模杠杆收购(LBO)而获得新发展,WBS在英国和美国采取了不同的实现模式,本文主要介绍美国WBS“真实销售”模式的构成及特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具有的借鉴意义。
WBS是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混合交易”WBS既不同于单纯依靠债务人信用偿还的公司债券,也不同于以基础资产“自我变现”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的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而是属于混合了两者诸多特点的新型融资工具。
(一)WBS与公司债券的异同点WBS的偿付支持来源于基础业务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的产生不能脱离融资方的主动经营和积极管理,这使得WBS的证券持有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暴露于融资方管理能力、负债水平、侵权及违约可能性等内部经营风险之下。
这是WBS与公司债券相似的一面。
但是,WBS的交易方案一般又带有“担保权信托”、“现金流分割”、“第三方资金监管”等结构化交易安排,尽最大可能化解附着在“基础业务”上的主体信用风险,使得WBS可以突破融资方的主体信用水平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
这是WBS与公司债券不同的一面。
(二)WBS与ABS的异同点WBS与ABS均是通过结构化的交易方案设计,将证券的信用评级提高到融资主体信用评级之上,进而获得更低的利率成本及更大规模的融资额度,这是两者相似的一面。
两者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ABS的基础资产具备“自我变现”能力,李力美国全业务证券化模式分析及启示不需要依靠原始权益人积极管理、主动经营即可产生现金流,比如住宅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应收账款;而WBS 证券化的仅是一项“基础业务”,它本身并不具备“自我变现”能力,融资方必须持续、积极地经营这项“业务”才能产生现金流,而且这种营业收入现金流的规模和稳定性往往与特定经营主体的表现密不可分。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研究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研究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起点。
33%的美国楼价下跌幅度,与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爆破及香港遭遇97亚洲金融风暴时约70%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相去甚远。
因此不少人误信这只会是一场温和的衰退。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却成为全球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许多人认为资产证券化及其相关金融衍生品应该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负上责任: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资产证券化相关资产隐藏在金融系统里面,次级房屋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及再证券化分别变身成为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卖给全世界的投资者。
当泡沫爆破时,资产证券化相关产品所引致的数以千亿美元的损失震撼了整个金融市场。
而所谓充满创意的金融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CDS)和合成担保债务凭证(synthetic CDO)-更在风险放大过程中推波助澜。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法对金融危机中的资产证券化相关产品进行了详细的风险研究,从中发现各类资产证券化相关产品本质上大不相同:尽管有些产品在金融危机中兴风做浪,另一些却并没有危害性。
单层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并不大,其在风险转移过程中并不会大规模放大风险;即使标的资产质素不佳,只要做足标的物的多元化组合配置,其AAA级别份额的资产损失率与相应AAA级别的企业债券相差不大。
而且单层资产证券化产品之金融非中介化的特性能够增强金融市场融资渠道的效率,是对实体经济有利的金融工具。
结构复杂的多层资产证券化产品则应该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负上责任。
该产品并非建基于信贷资产之上;而是由其它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再证券化而成。
它的风险与波动性也随着再证券化次数的多寡拾级而上。
至于金融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CDS)和合成担保债务凭证(synthetic CDO),其标的物是虚拟资产而非实物。
它是建基于资产证券化产品身上的纯粹赌局,将风险与杠杆倍数无限放大。
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拉动中国金融市场成长的下一个火车头。
资产证券化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
资产证券化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一、引言二、美国次贷危机起因分析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原理2. 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市场中的应用3. 信用评级误判导致次贷违约率飙升4. 房价泡沫的形成及破裂5. 金融杠杆的暴露及其影响三、启示及建议1. 加强监管,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2. 完善信用评级机制3. 降低金融杠杆比率4. 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5. 推进金融创新,创造更多风险分散工具四、案例解析1. Lehman Brothers倒闭事件2. 美国次贷市场规模和违约率3. 美国住宅价格泡沫的形成及破裂4. ABS信用评级的失灵5.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应用分析五、结论六、参考文献引言: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它将原始资产进行分散化投资,并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风险分散到全球范围内,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然而,在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成为了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美国次贷危机起因分析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原理资产证券化是将原始资产打包成证券化产品,并通过公开发行等方式转让给投资者。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始资产如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汽车贷款等被资产证券化公司收购,然后重新打包成不同等级、不同期限、不同类型的证券,并由信用评级机构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评级后再进行销售。
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在于将不同期限、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资产通过打包成证券化产品的方式进行转让,从而实现风险的分散和收益的提高。
2.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市场中的应用次贷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次贷市场,次贷贷款是指信用评级较差的不良贷款,风险高但收益率更高。
在房地产泡沫期间,很多人通过次贷贷款购买房产,难以承受高利息贷款的负担,次贷违约率明显上升。
为了将次贷贷款卖出,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利用资产证券化将产生的违约风险分散到全球范围内,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也让全球资本市场受到了重创。
3.信用评级误判导致次贷违约率飙升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复杂的金融工具,而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在于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确保投资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评估所购买的产品风险。
美国资产证券化简史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上)黄嵩等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至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至今。
70年代之前,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并无太大进展,但是住房抵押贷款从中短期气球型贷款向标准化长期贷款的转型和二级市场的成立与发展为MBS的发展奠定了基穿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是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孕育成长的时期,作为典型代表的MBS逐步完善并初具市场规模,同时新型的MBS创新品种开始出现。
80年代中期之后,资产证券化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在各个领域大量运用,各种ABS开始不断涌现,同时资产证券化也得到普遍认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运用和发展。
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至60年代末期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主要是中短期(大约5年以下)的气球型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基本没有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大量居民因无力按期偿还贷款,银行和储贷协会不得不拍卖作为抵押担保品的住房,于是住房价格进一步下跌,最终大量居民丧失住房的同时,银行和储贷协会也难逃破产倒闭的厄运。
对此次危机的处理以及此后的发展改变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类型,也使得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成立并开始发展。
(1)贷款保险机制的建立使得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实现了从中短期气球型贷款向标准化长期贷款的转型。
此第一次住房危机的症结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节俭机构因抵押住房大幅缩水面临资金短缺和流动性风险;二是居民因为大萧条面临失业困境,其信用风险增加,难以顺利取得金融机构的购房贷款。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化解银行业风险和住房危机,美国政府一方面增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的资金来源,一方面以政府信用为一些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保险。
首先是提供资金来源的措施,美国政府于1932年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s,简称FHLB),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是由各州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管理及融通的储蓄机构,其宗旨在于帮助受经济大萧条影响的住宅拥有者取得购房基金。
美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模式
as s 叨 rn p ti on ) 、 存 款 支 付 ( ( D e p 招 i t
钾扣任) 、 营 业 银 行 援 助 三 种 形 式 。 所 谓 的 购
买与接 管 就是 由一家 财务状 况 良好 的联邦保
险会员 银行 收购 破产 银行 的一部 分或 全部 资
产 , 同时接 管破产 银行 的保 险存 款 (或 接管其
这 十余年 , 是 美 国银 行业 继 30 年代 经 济 大萧
条后 最 为动荡 的时期 。
1 . 银 行 不 良 资产 的 形 成 原 因 。 20 世 纪
emtr 70 年 代 以来 , “ 脱 媒 ’ , 现象 ( D is i n
d i at ion )①
的出现使美国传统银行业业务利润 下 降 , 但
给予担 保 。 R T C 最 主要 和最复 杂 的业务 是 管
理 受托 机构 和处理 托管 住房 。 在 此政府 都有
非 常详细 的法律规 定 。
2 . 具 体 的 处 置 措 施 。 皿IC 和 R T C 处 置
不 良资 产 的 基本 措 施 主 要 包 括 购 买 和 接 管
adn ( 氏瓦加始e
人在银 行破 产后 , DF IC 将 通过 直 接 支付或 安 排另 一家 金融 机构承 担存 款债 务 的形 式支 付
其所保 险的存 款 。 二 是作 为接 管人在 一家 存
款机构 倒 闭后 , 法 院或 其他主管机 构 通 常 任
命 即IC 接 管 破 产 机 构 。 作 为 接 管 人 , F D I C
发展 中国家债务 ( DL C ) 、 房 地 产 投 资 ( LA ND )
和 杠 杆收 购 ( BL o) 三大 行业 ( 3 )L 由于 规模 巨
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美国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金融资产转化为证券,实现对资产现金流的分散和流动性的提高。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
以下是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政府推出了国家住房贷款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房屋抵押贷款协会(Freddie Mac)两个机构,这标志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育。
这两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形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并将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者。
这种模式成为后来资产证券化的基础。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创新,美国开始出现其他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汽车贷款证券化。
汽车贷款公司通过将汽车贷款池转化为证券,将风险分散给不同的投资者。
这让汽车贷款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现金,从而提高了贷款额度和发放贷款的能力。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爆发。
此时,房地产行业和贷款市场都逐步复苏,这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这个时期,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相继问世,包括商业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卡贷款证券化等。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 (CMO)的复杂证券化产品,通过对不同类别的住房抵押贷款进行分组组合,形成不同层次和流动性的证券。
90年代初,美国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更多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以促进消费贷款和商业贷款市场的发展。
这一政策推动了汽车贷款证券化和信用卡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进一步壮大。
尽管资产证券化市场在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些挫折,比如次贷危机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事件,但它仍然是美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1世纪初,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进一步发展。
更多类型的金融资产被纳入资产证券化的范围,包括学生贷款、商业贷款、债务债券等。
资产证券化:害群之马还是替罪羊——美国证券化监管改革的评析
资产证券化 : 害群之马还是替罪羊 ※
— —
美 国证 券化监管改革 的评 析
隋 平 李继伟
内容 提 要 : 2 0 0 7 — 2 0 0 9年 美 国金 融危机 给 A . . 4 r J 的印 象是 由于资 产证 券化 导 致 的。针 对 这一 流行 观 点 , 《 多
以说在过去的2 5 年里 。证券化在美国金融体系和经 济体系中的作用 日 益突出 ,逐渐成为个人和商业领 域举足轻重的信贷 、 融资来源。
金融危机中因证券化产 品重大损失而 引发 的严 重系 统性 问题的根源。但立法如同治病 , 需要诊断清楚病
2 0 0 6 年时 , 美 国已发行近2 . 9 万亿美元 的抵押贷
此 次 金 融海 啸 。为 此《 多德一 弗 兰 克华 尔 街 改 革 和 消
正切 中要害来进行评析 。在本文 的第二部分和第三 部分 , 将从立法原理层面进行分析讨论 , 其 中第二部 分首先讨论监管改革的理 由,分析证券化是否真如
人 们所说 . 由于证 券化 商在 此 中与发 起人 没有 利益 关 系, 几乎 只是 个代 理人 角 色 , 因而引发 道 德风 险 , 使 得
※本文 系西北大学校级研 究课题“ 金 融监管改革研 究” ( 项 目编号 : P R1 2 3 0 5 )  ̄ 中间研究成果之一 。
一
7 3—
2 0 1 3 年第 7 期
款和其他贷款资产支持的证券。据估计 , 在各种市场
转移给那些组织进行证券化的承销商头上 , 而承销商 又要在一定时期里持有住宅房贷担保证券 ( R M B S ) 。
德一 弗兰克华 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 里有一个针对性规定 : 证券化 商应 3 - " 保留5 % 的被证券化的债权。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轰ZI-夸斑霎令,苍琴﹃乌义﹃、攀井gszsucp au n-2-VzzsF 2scnc!frsgtrov等国}v毕?l染抓班翱孽劲补甲母拜任任ys};}}a}}}o t}}s}票终用组9旦蜒幸甲去涎牢即任4i亩体扣小丫‘栩土借醉幸摇萃w手半谣幸摇万作早即宋里堪拓为悴择d}}141n倍昙幸摇万取I摘要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随着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经济的白热化竞争和对金融创新的强烈需求,使得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
其中,作为金融创新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当代国际金融、资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针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信用增级、信用评级等手段转换为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过程,使之具有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创新思想和方法,为各国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品种,无论是从政府的管理视角和金融创新规律来看,还是从银行、企业和广大社会投资者的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求来看,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应用的构筑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金融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II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因此,美国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方面的经验均受到各国的关注,美国是助推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
尽管在2007 年爆发了以资产证券化为罪魁祸首的美国次贷危机,但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却未因此而消失,而是通过迅速的政策调整使得资产证券化向着更良性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统计,2011 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79 万亿美元,2012 年全美发行2.26 万亿美元资产证券化产品,仅次于美国国债的2.31 万亿美元的发行量。
相比之下,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应用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自2005 年起试点运行到2008 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此间共发行了约为667.85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之后,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又开始加大对资产证券化的关注与实践,2012 年9 月7 日,国开行发行了101.66 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央行、银监会等也宣布要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在重启后开始出现继续加速前行的可喜局面。
那么,为什么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会快速增长并最终高居美国债市榜首,甚至一度超过美国国债规模?美国政府为何如此重视这一金融创新工具?美国次贷危机究竟体现了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哪些问题,美国又是如何进行的监管调整与制度改革?与资产证券化经验丰富的美国相比,我国资产证券III化路在何方?特别是在次贷危机过后的新的经济形式下,如何借鉴美国经验把握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以金融创新与稳定为出发点,营造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繁荣局面,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用?上述问题均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针对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源、演进、构建、特点、运作、监管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与研究,以次贷危机为时间点对其进行纵向剖析,再依据我国实际情况与美国进行横向比较,以最终寻求指导我国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合理化方案。
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⑴对国外资产证券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全面掌握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与研究,指出了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研究与发展方向,并最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视角。
⑵在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类别的基础上,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制度经济学等原理,提出在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与实践中引入这些原理的重要意义。
⑶对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开始分析,注重论述了其历史发展进程及其每一阶段的发展特征,并对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以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明晰资产证券化产生及IV发展的缘由。
⑷结合演进的历史特征,对美国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及特点进行了全面地阐述,主要从美国独特的资产池构造机制、破产隔离机制、信用增级与评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次贷危机后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方面的调整进行了分析。
⑸次贷危机凸显了美国金融监管和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本文对保障资产证券化良好运作的监管模式及法律制度安排进行阐述,着重分析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危机后监管模式的变革及相关制度的安排。
⑹通过深入研究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价其改进的措施及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在我国新一轮资产证券化重启之际,本文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思路等进行研究,并给出有关实施措施与建议。
在论文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主要贡献。
同时也指出了进一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SPV,美国,MBS,信用评级,风险,监管VIAbstractResearch on U.S. Asset Securitization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the arrival of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mpeting in world economy, the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world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pressure for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re are great chanc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 Asset Securitiza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mean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subjects to the general concern of the world, to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mporary research areas. Asset securitization refersto the process of illiquid assets on financial markets through structural design, creditenhancement, credit rating means convert into securities that can be traded freely, soliquidity. As a financial innovative idea and method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Assetsecuritization is propitious for effectively managing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isks forcountries, and provides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investment and functions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to main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sset securitization products are important varieties of mature capital market, from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point of view, to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fVIIchanging banks, businesses and the wider community of investors. Asset securitiza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its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is very necessary, and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modern financial management.Asset securitization is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s largestasset securitization market is also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fore the U.S. experiencein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are emulated by countries.The United States is boosting the world's representati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Despite the asset securitization culprits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broke out in 2007, the U.S. asset securitization market has not disappeared, and the rapid adjustment makes the development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more benign. According tostatistics of the U.S. Securitie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 the issuance of the asset-backed secur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 1786.4 billion in 2011,and $ 2264.5 billion in 2012, second only to $ 2308.8 billion of the issuance of the U.S. Treasury. In contras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s at an early stage in China, since the first asset-backed security in 2005 and the stagnationby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the assets securitized products has beenissued¥66.785 billion. Although influenced by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VIII practice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China is continued. September 7, 2012, 10.166 billion yuan of asset-backed securities were issued by CDB(China Development Bank), the central bank, and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lsoannouncesa further expansion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The process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China will continue to accelerate.So why does the U.S. asset securitization market scale grow up rapidly and eventually being the top U.S. bond market, once even beyond the scale of U.S. Treasury bonds? Why does the U.S. governmen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financialinnovation tool? What issues does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reflect? What supervise adjust and reform have been done? Under the new form of economy after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how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U. S. to graspthe actual asset securitization practice in China is the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addressed in this article. Therefor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on the origin, evolutio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peration, supervision and other issues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USA. Based on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at the point of the crisis and the horizont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and theU.S., Further rationalization to guide the operation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China is given at last.The thesis mainly achieves six aspects, as following.IX(1) Totally analyze the main content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emphasizing on the newest achievement and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finally determine to research theasset securitization of USA.(2)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basic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categories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stitutional economic principles areformulated. Then the great value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se principles in the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s provided.(3) Then analyze on the development of US asset securitization in-depth.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of the U.S. asset securitization,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the motivations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are analyzed, clarifying the background from ahistorical perspective.(4) Penetrating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of the US asset securitization developmen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expounded, mainly includingthe unique asset pooling mechanism, the Bankruptcy Remoteness mechanism, creditenhancement and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of assets securitization is analyzed.(5) The subprime crisis expo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American financialX supervision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related legal system. In this direction, the safeguarding of asset securities supervision mod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legal system are expounded,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supervision mode change and related system arrangement after the crisis.(6)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American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the estimate of the improved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asset securitization development an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the occasion of therestart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China.At last, the research fruit and the innovative part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thesis. Following that, the need of more research work is pointed out.Key Words:Asset Securitization, SPV, U.S., MBS, Credit Rating, Risk, SuperviseXI目录摘要 (I)ABSTRACT (IV)第1 章绪论 (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1 选题背景 (1)1.1.2 选题意义 (4)1.2 问题的提出 (5)1.2.1 客观地认识美国资产证券化 (5)1.2.2 系统研究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动态变化 (6)1.2.3 探讨理性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问题 (6)1.3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7)1.3.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7)1.3.2 国外主要研究视角分析 (13)1.3.3 国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6XII)1.3.4 国外研究状况评析 (20)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容 (21)1.4.1 研究目标 (21)1.4.2 主要容 (22)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3)1.5.1 研究思路 (23)1.5.2 研究方法 (24)1.6 创新与不足 (25)1.6.1 创新之处 (25)1.6.2 不足之处 (26)第2 章资产证券化及其相关理论 (27)2.1 资产证券化的一般分析 (27)2.1.1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特征 (27)2.1.2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28)2.1.3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 (30)2.1.4 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运作流程 (34XIII)2.1.5 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37)2.2 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 (38)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8)2.2.2 委托-代理理论 (39)2.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40)2.3 本章小结 (42)第3 章美国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与发展 (43)3.1 美国资产证券化产生的背景及动因 (43)3.1.1 产生背景 (43)3.1.2 动因分析 (43)3.2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45)3.2.1 萌芽阶段 (45)3.2.2 形成与发展阶段 (47)3.2.3 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 (53)3.2.4 稳定发展阶段 (64)3.3 本章小结 (68XIV)第4 章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及其特点 (69)4.1 美国独特的资产池构造机制 (69)4.1.1 基础资产选择多元化 (70)4.1.2 次级基础资产备受青睐 (74)4.1.3 结构创新不断 (75)4.2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机制 (79)4.2.1 资产转移的真实销售 (79)4.2.2 SPV 的破产隔离 (80)4.2.3 隔离制度评析 (81)4.3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机制 (83)4.3.1 信用增级的意义 (83)4.3.2 信用增级的一般做法 (83)4.3.3 次贷危机后信用增级 (84)4.4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机制 (85)4.4.1 信用评级机制的容及意义 (85)4.4.2 信用评级机制存在的问题 (86XV)4.4.3 次贷危机前后的信用评级机制 (88)4.5 美国政府的担保机制及新型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90)4.5.1 政府的担保机制 (90)4.5.2 新型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91)4.6 本章小结 (92)第5 章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模式及制度安排 (93)5.1 美国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对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 (93)5.1.1 美国法律制度体系促进证券化创新 (93)5.1.2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对证券化风险的控制 (95)5.2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模式 (97)5.2.1 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原则与容 (97)5.2.2 IMF 金融稳定相关监管建议 (97)5.2.3 新巴塞尔协议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 (98)5.2.4 次贷危机以前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评析 (101)5.2.5 次贷危机以后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 (102)5.2.6 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新框架 (105XVI)5.3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制度安排 (107)5.3.1 美国资产证券化制度演变分析 (107)5.3.2 法律制度 (108)5.3.3 会计制度 (109)5.3.4 税收制度 (111)5.4 本章小结 (112)第6 章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评析 (114)6.1 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程度的评析 (114)6.1.1 资产证券化将呈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114)6.1.2 适时调整结构和运行方式 (115)6.1.3 管理机构职能较为全面 (115)6.2 次贷危机前美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16)6.2.1 资产证券化链条复杂 (116)6.2.2 资产证券化涉及主体过多 (117)6.2.3 监管不完全到位 (117)6.3 次贷危机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改进及其效果分析 (118XVII)6.3.1 对美联储改进措施的效果分析 (118)6.3.2 对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变化的分析 (119)6.4 美国资产证券化经验的总结 (119)第7 章美国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的启示 (121)7.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7.1.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121)7.1.2 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132)7.2 中美资产证券化的比较分析 (133)7.2.1 资产证券化程度的比较 (134)7.2.2 证券化资产种类及运行机制的比较 (134)7.3 美国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的启示 (135)7.3.1 推进MBS 及扩展基础资产围 (135)7.3.2 实现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 (137)7.3.3 完善监管框架和制度安排 (140)7.3.4 谨慎推行结构创新及加强资产表外化处理 (141)7.3.5 注重本土化市场培育 (141XVIII)7.3.6 加强风险评估与防 (142)第8 章结论 (144)参考文献 (146)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53)致.................................................................................................................154第 1 章绪论1第1 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在经济发展领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