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林好汉”正名
南流江畔的绿林好汉——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安石镇农民阮家健造林纪实
埔镇 茅 坪等
但是这终究改变不了家庭 的贫 困。
租 到 荒 山 的阮 家健 ,每 天 驾 4 0 0 0多 亩 山]
19 7年 ,3 9 8岁 的 阮 家 健 筹 驶 着 摩 托 车 爬 山越 岭 ,早 出 晚 归 , 地 方 居 住 。
9 7年至 2 0 0 3年 , 理 ,成 了 荒 【 措 资金参 与 印尼金 光集 团属 下 的 辛勤地工作。 1 9
还 在南 流江 旺
2 8
笙 塑 三 墨 璺 二 兰 :! L几 ll 6I EN I G 旦堡 三 翌 ! ! :竺 1: : \D E N
林 7 0亩 。 0
为 流 坊 村 党 支 部 书 记 ,他 深 感 肩 上 的 担 子 重 了 , 如 何 带 领 乡亲 们 共 同致 富 一 直 以来 都 是 他 的 心 病 。 他 想 ,如 果 让 乡 亲 们 像 当 年 自 己
苗 协 会 ”提 供 种 子 和 技 术 ,并 签 定 协 议 包 销 售 ,如 销 售 不 出 就 以
男
山造 林 2 0多亩 ,种后 没 有 资金 0
0元赔偿给 农户 ,让他 们 0 江 西 省 吉安 市 青原 区天 玉镇 每亩 1 0 20 0 5年 ,趁 着 林 业 产 权 制
长得很好 ,预 计亩产 木材 1 0吨 以 干 石板 ,粮 食 产量 偏 低 ,村 民生 涨 这 股 春 风 ,李 友 礼 把 苗 木 基 地
上。
活窘 迫 。
规 模 扩 大 到 了 上 千 亩 , 每 年 为 湖
阮 家 健 在 合 浦 水 库 边 和 南 流
18 9 7年 , 高 考 落 榜 的李 友 礼 南 省 及 吉 安 市 内 周 边 县 (区 )林
广东绿林、会党首领的“发迹史” 正文
从绿林到省长、市长,清末民初革命浪潮中广东绿林的“发迹史”在清朝,由绿林出身的人当大官是不可思议的事,民国后随着政治形势、人们政治观念的改变,绿林盗匪当上民国军政高官的人屡见不鲜,如旧桂系陆荣廷和他手下一些主要将领大多数也是游勇、绿林出身。
民国初期广东的部分绿林盗匪因缘际会参与、协助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领导的革命起义,开始走向政途,期间涌现出李耀汉、翟汪、张锦芳三位广东绿林省长、担任过广州市长的绿林首领李福林,还有陆兰清、陆领……他们都曾经担任军政官员,叱咤风云一时……民初广东首位绿林省长李耀汉:转折篇·起于投靠李准,也曾揭竿而起响应革命党人起义李耀汉是新兴县天堂镇人,曾在李北海旗下做绿林土匪。
1904年冬,因李北海等绿林匪徒在肇阳、罗定一带等地扰乱不断,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亲自率兵抵达肇庆新兴县属的天堂墟,在下山重要隘口只守不攻,不出一个月,因山上粮食用尽,匪首李北海率众缴械投诚。
李准从投诚的一千多人中挑选出了八十名精悍人士改编为先锋队,李北海任哨官,余皆遣散归家。
因李耀汉称其不想编入先锋队,称愿率翟汪等十人为亲军队当小头目,请求戴罪立功,李准感其诚,遂将他与翟汪等十人编入了自己的亲军营。
李耀汉善于心计,李北海因进部队后屡次违反军规,李耀汉趁此在李准面前加以挑拨,使得李准杀了李北海,不久后自己当上了哨官。
期间,李耀汉及其带领的亲军队为李准平定匪徒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1907年,李准任命李耀汉为水师巡防营管带(清末新兵制,巡防营与陆军警察队统辖一营的长官称管带)。
武昌起义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所部和统制龙济光放弃抵抗,转向拥护革命党人,李耀汉率翟汪等人在肇庆响应起义军,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归附独立的广东军政府,不久李耀汉被军政府委任为标统,驻防肇庆、德庆一带。
在这期间,李耀汉的实力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旗下部队扩编为五个统领部,在肇庆组编为肇军,李耀汉出任肇阳罗司令。
显赫篇·成在善于心计,省长一职“不劳而获”袁世凯称帝后,李耀汉等人依附由滇系、桂系军阀组成的护国军,挥军反袁。
绿林起义与绿林文化
绿林起义与绿林文化西汉末公元17年,京山绿林山(今大洪山)爆发了由王匡、王凤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史称“绿林起义”。
此为彪炳史册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后世汉语中因而诞生“绿林好汉”一词,京山绿林山成为“天下绿林第一山”,人称“天下好汉出绿林”。
一、绿林起义主要经过西汉时京山名云杜县,属江夏郡。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滥施新政,急征暴敛,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趋激化。
加上荆州一带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到山上和沼泽地采挖野菜、荸荠度日,官方还要收取山泽税,百姓苦不堪言,被迫铤而走险。
公元17年(天凤四年),新市(今京山北境)人王匡、王凤因能主持正义、善解纠纷、豪侠尚武,被走途无路的饥民推为首领(时称“渠帅”),率众起义,占领离乡聚,开仓赈贫,得到老百姓拥护。
义军很快发展到七、八千人,转移到绿林山中,称“绿林军”。
平林(今属随州)人陈牧、廖湛的“平林兵”加入起义军。
南阳人张霸、江夏人羊牧也率万余人起义投奔。
义军声名远播,朝野震动。
公元21年4月,王莽令荆州牧发数万官兵进剿绿林军。
义军出山迎敌,在云杜大败官军,荆州牧被俘。
义军乘胜攻克竟陵、云杜、安陆县城,又还绿林山中。
公元22年,山中大疫,死者过半。
王匡、王凤决定分兵两路,挺进中原。
王常、成丹引下江兵西入南郡;王匡、王凤领新市兵北入南阳;汉高祖九世孙刘玄投奔义军。
舂陵(今枣阳)人汉高祖九世孙刘縯、刘秀兄弟也率宗族起义,号舂陵兵,与绿林起义军合兵举事。
公元23年,起义军在淯水(今河南省白河)立刘玄为更始帝,王匡封定国上公、王凤封成国上公、朱鲔封大司马、刘縯封大司徒、陈牧封大司空、王常封廷尉大将军、刘秀封偏将军。
更始政权建立。
此后起义军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声势大振。
王莽派军四十二万南讨更始帝,围困昆阳。
此时昆阳王凤部仅八、九千人。
刘秀率十二骑趁夜越城而出,调动义军诸路兵马解昆阳之围,义军里外合势,大败莽军。
绿林好汉绿林的意思
绿林好汉绿林的意思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这“绿林好汉绿林”。
你说啥是绿林好汉呀?那可不就是一群有胆有识、讲义气的豪杰嘛!就好比那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那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为啥叫绿林好汉呢?不就是因为在那山林之间,行侠仗义,对抗不公嘛!想想看啊,在那茂密的树林里,一群好汉聚在一起,那场面,多威风!他们可不惧啥权贵,遇到不公平的事儿,那是拔刀相助,绝不手软。
这就像是咱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受欺负了,也能挺身而出,这就是有绿林好汉的那股子劲儿!绿林好汉可不只是会打打杀杀,他们也有柔情的一面。
对自己的兄弟那是没话说,两肋插刀都不带眨眼的。
要是有兄弟遇到困难了,那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帮着解决。
这情谊,多让人羡慕啊!咱平时交朋友,不也得学学人家这股子义气嘛!你再看看那绿林好汉的故事,哪个不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什么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听着就觉得热血沸腾。
他们的勇气和本事,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咱虽然不一定能像他们那样厉害,但咱也不能胆小怕事啊,遇到困难也得勇敢面对,是不?而且啊,绿林好汉那都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
他们不会随便欺负弱小,只会对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下手。
这就好比咱做人得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不能啥事儿都干。
咱得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不能胡来。
你说要是现在还有绿林好汉,那这社会得多有意思啊!当然啦,咱现在是法治社会,不能像他们那样用武力解决问题,但那股子精神咱可不能丢。
在生活中,咱要是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也得勇敢地站出来,用合法的途径去解决。
绿林好汉的故事流传了这么久,为啥大家还这么喜欢听呢?不就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人们心中对正义和勇气的向往嘛!咱虽然成不了真正的绿林好汉,但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做一个有正义感、有担当的人。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学学这绿林好汉的精神,让自己变得更勇敢、更有义气。
别整天就知道缩头缩脑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才是咱该有的样子,你说是不是?反正我觉得是!咱就得有这股子劲儿,才能在这世上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与民间正义 - 教案
《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与民间正义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众疾苦1.1.2《水浒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民间的不满与反抗1.1.3绿林好汉形象代表了一种民间正义1.1.4引发学生对民间正义与官方权威的思考1.2教学目标1.2.1让学生了解《水浒传》的历史背景1.2.2分析绿林好汉的形象及其代表的意义1.2.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正义主题的批判性思考1.2.4鼓励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1.3教学准备1.3.1阅读材料:《水浒传》相关章节1.3.2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相关历史资料1.3.3学生预习要求:阅读指定章节,思考相关问题1.3.4教师准备:教案、PPT、课堂讨论问题二、知识点讲解2.1《水浒传》概述2.1.1作者施耐庵,成书于明朝2.1.2描述了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故事2.1.3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矛盾2.1.4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2.2绿林好汉形象分析2.2.1绿林好汉的来源与特点2.2.2代表人物如宋江、武松、林冲等2.2.3他们的正义行为与道德观念2.2.4对比官方的正义观念2.3民间正义与官方权威2.3.1民间正义的表现形式与意义2.3.2官方权威的缺陷与问题2.3.3民间正义与官方权威的冲突与对话2.3.4学生对正义观念的理解与讨论三、教学内容3.1《水浒传》选读3.1.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阅读3.1.2分析章节中的绿林好汉形象3.1.3讨论章节中的正义主题3.1.4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与理解3.2角色扮演与讨论3.2.1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3.2.2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与动机3.2.3讨论不同角色对于正义的理解与行动3.2.4教师引导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3.3案例分析与写作3.3.1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正义案例3.3.2将文学作品中的正义观念与现实案例相结合3.3.4分享与讨论,深化对正义的理解与应用《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与民间正义教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复述《水浒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4.1.2学生能够解释绿林好汉的形象和民间正义的概念4.1.3学生能够对比分析民间正义与官方权威的不同4.1.4学生能够讨论《水浒传》中正义观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4.2技能目标4.2.1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4.2.2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4.2.4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资料搜索和展示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4.3.2学生能够形成对正义多元理解的认识4.3.3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和分享观点的习惯4.3.4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水浒传》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理解5.1.2民间正义与官方权威的深层次分析5.1.3学生对于古典文学语言的适应和解读5.1.4学生在讨论中保持客观和多元视角的挑战5.2教学重点5.2.1绿林好汉形象的分析和讨论5.2.2民间正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5.2.3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2.4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PPT和视频资料6.1.2《水浒传》原著或选读文本6.1.3教学挂图:展示《水浒传》人物关系和情节6.1.4教学辅助资料: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学评论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记录重点和感想6.2.2预习材料:提前发放的阅读材料和问题6.2.3案例分析报告模板:指导学生写作6.2.4角色扮演道具:增强角色扮演的真实感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视频或故事引入《水浒传》的背景7.1.2提问激发学生对绿林好汉和民间正义的兴趣7.1.3分享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7.1.4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7.2课堂讲解与讨论7.2.1讲解《水浒传》的背景和主要人物7.2.2分析绿林好汉的形象和民间正义的意义7.2.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正义的理解7.3实践活动与展示7.3.1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不同角色的正义观念7.3.2学生展示角色扮演成果,进行班级讨论7.3.3案例分析写作,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正义问题7.3.4学生分享案例分析报告,互相评价和反馈7.4.2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和收获7.4.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7.4.4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文学作品中的正义主题《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与民间正义教案八、板书设计8.1主题与人物8.1.1《水浒传》主题:绿林好汉与民间正义8.1.2主要人物:宋江、武松、林冲等8.1.3人物关系图:展示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8.1.4正义观念对比:民间正义与官方权威8.2教学重点与难点8.2.1教学重点:绿林好汉形象分析8.2.2教学难点:民间正义与官方权威的对比8.2.3批判性思维培养:分析人物行为与正义观念8.2.4文学作品与现实联系:正义观念的现代意义8.3教学活动安排8.3.1阅读与讨论:分析《水浒传》中的正义主题8.3.2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正义观念8.3.3案例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正义问题九、作业设计9.1阅读作业9.1.2思考并记录对民间正义与官方权威的理解9.1.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对《水浒传》的认识9.1.4准备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9.2写作作业9.2.2分析《水浒传》中的人物,探讨其正义观念9.2.3写作反思日记,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9.2.4准备小组讨论,分享写作成果和心得体会9.3研究性作业9.3.1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绿林好汉,进行深入研究9.3.2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背景9.3.3分析《水浒传》中的正义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9.3.4准备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和发现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学习成果10.1.2反思教学方法和活动安排的有效性10.1.3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10.1.4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其他章节和版本10.2.2鼓励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10.2.3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10.2.4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分享阅读和写作经验重点关注环节补充说明:1.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同时提高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绿林好汉的意思解释
绿林好汉的意思解释《绿林好汉》这个词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意思是指一群勇士在绿色的森林中所构成的英雄的群体。
他们的英勇、出奇制胜的形象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个无法忘记的永恒的英雄传说。
这个伟大的集体极富传奇色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的《汉书》和《史记》中,他们被说成是“道术双修”的大象派们,他们把中国古代的形式主义推向极致,实现了以假乱真。
绿林好汉也就是把大象组织起来,并尽其可能地对抗在汉朝时期那些暴政者。
他们准备联合各方力量,组成一个强大的集体,维护苍生的利益,无畏的反抗暴政的行径,拒绝在非法的统治下屈服,把和平祷告改成咆哮抗议,并敦促人民组织起来,共同抗争,恢复正义。
当时,绿林好汉成功联合起了各个门派,放开路来,使梁山联盟得以建立起来,开启了一段传奇历史。
绿林好汉和梁山联盟把那些统治者推到了垂涎之地,他们用自己的英勇象征着无畏的豪情,在正义的斗争中展示着他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尽管他们的最终结局非常悲剧,但是绿林好汉的传奇并不是完全消亡,他们的精神依然传承至今,被列入中华民族的永恒英雄传奇之中,成为一种振奋的精神启迪,给人们更加珍视勇敢、奋斗精神的力量。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普遍拥有着《绿林好汉》的“勇敢”、“贞洁”、“自由”等精神,中国人在履行各项社会义务时,也保持着一股不屈不挠的斗志,继承这群英雄们留下的“正义”、“和平”、“自由”等精神,用实际行动维护着公义正义。
总而言之,绿林好汉的英雄事迹意义深远,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而且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它们的光辉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在各个时代不断传承,以此让我们求得永恒的正义和自由,让我们拥有勇敢的心,无论逆境多么残酷,都能够挺起胸膛,敢于抗暴,敢于抗压,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绿林好汉的三个含义
绿林好汉的三个含义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绿林好汉”这词儿。
你说啥是绿林好汉呢?这第一个意思啊,那就是在那茂密山林里闯荡的豪杰呗!就好像那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大块头,力气大得吓人,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
他在那绿林子里,可不就是个响当当的好汉嘛!你想想,要是咱走在那林子里,突然蹦出个鲁智深这样的人物,那得多带劲呀!那气势,那威风,谁敢招惹?这不就是绿林好汉嘛,有着自己的原则和道义,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咱平时生活里,不也得有点这样的气魄嘛,遇到不公平的事儿,咱也得勇敢站出来,像个绿林好汉似的!再说说这第二个意思,绿林好汉也可以是那些敢于打破常规,不随波逐流的人呀!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不会被世俗的眼光和规矩束缚住。
就好比那杨过,人家才不管什么江湖规矩呢,自己爱咋地咋地,跟着自己的心走。
这多潇洒呀!咱有时候也别太死脑筋了,该变通的时候就得变通,像绿林好汉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别老是在意别人咋看咋说,咱得为自己活一回,像绿林好汉一样自由自在的,多好!这最后一个意思呢,我觉着绿林好汉还是那种特别重情义的人。
你看那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那感情,真是铁得不行。
为了兄弟,啥都肯干。
这就是绿林好汉的情义呀!咱平时交朋友,不也得讲究个情义嘛。
朋友有难了,咱能不帮忙?那可不行!就得像绿林好汉一样,两肋插刀都不带眨眼的。
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朋友呀!你说这绿林好汉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他们有勇有谋,有情有义,还特立独行。
咱虽然不能真的跑去绿林子里当什么好汉,但咱可以在生活里学学他们的精神呀。
遇到困难不退缩,坚持自己的想法,对朋友讲义气。
这样,咱也能算是生活里的绿林好汉啦!别小瞧了自己,咱也能有绿林好汉的那股劲儿!你说是不是?咱就得活出个样儿来,让别人瞧瞧,咱也是有好汉气质的人!别老是唯唯诺诺的,大胆地去闯,去拼,像绿林好汉一样,怕啥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文化 - 教案
《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文化教案一、引言1.1《水浒传》的历史背景1.1.1明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1.1.2施耐庵的创作动机与影响1.1.3《水浒传》的文学地位与影响1.1.4绿林好汉形象的社会意义1.2绿林好汉的定义与特点1.2.1绿林好汉的起源与发展1.2.2绿林好汉的社会地位与形象1.2.3绿林好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1.2.4绿林好汉的英雄气概与侠义精神1.3《水浒传》中绿林好汉的形象与影响1.3.1绿林好汉在《水浒传》中的地位与作用1.3.2绿林好汉形象的艺术特色与魅力1.3.3绿林好汉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1.3.4绿林好汉形象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二、知识点讲解2.1《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人物形象2.1.1主要绿林好汉人物的生平与事迹2.1.2绿林好汉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2.1.3绿林好汉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冲突2.1.4绿林好汉人物的艺术价值与意义2.2绿林好汉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2.1绿林好汉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2.2.2绿林好汉文化的侠义精神与英雄主义2.2.3绿林好汉文化的民间传统与地方特色2.2.4绿林好汉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2.3绿林好汉文化的影响与传承2.3.1绿林好汉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创新2.3.2绿林好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与体现2.3.3绿林好汉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2.3.4绿林好汉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挑战三、教学内容3.1《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故事讲解3.1.1绿林好汉故事的情节与结构3.1.2绿林好汉故事的语言艺术与表现手法3.1.3绿林好汉故事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3.1.4绿林好汉故事的当代价值与教育意义3.2绿林好汉文化的实践与体验3.2.1绿林好汉文化的传统技艺与实践活动3.2.2绿林好汉文化的现实生活体验与感悟3.2.3绿林好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3.2.4绿林好汉文化的传承与推广3.3绿林好汉文化的教育意义与启示3.3.1绿林好汉文化的道德教育与价值观培养3.3.2绿林好汉文化的英雄主义与精神激励3.3.3绿林好汉文化的现实意义与生活指导3.3.4绿林好汉文化的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水浒传》中绿林好汉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地位4.1.2掌握绿林好汉的形象特点与道德观念4.1.3分析绿林好汉故事中的情节结构与语言艺术4.1.4评价绿林好汉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教育意义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文本阅读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2.2利用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4.2.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4.2.4进行项目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4.3.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4.3.3树立学生的正义感与侠义精神4.3.4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格魅力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绿林好汉文化的内涵与特点5.1.2绿林好汉故事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5.1.3绿林好汉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教育意义5.1.4绿林好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2教学重点5.2.1《水浒传》中绿林好汉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5.2.2绿林好汉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侠义精神5.2.3绿林好汉故事的语言艺术与表现手法5.2.4绿林好汉文化的实践与体验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水浒传》原著及相关文献资料6.1.2绿林好汉文化的图片与视频资料6.1.3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设备6.1.4角色扮演道具与情景模拟器材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与文具6.2.2小组合作学习材料与工具6.2.3项目研究与实践所需设备与材料6.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相关书籍与资料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绿林好汉文化的背景与意义7.1.2激发学生对绿林好汉故事的好奇心与兴趣7.1.3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7.1.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7.2课堂讲解与讨论7.2.1讲解《水浒传》中绿林好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7.2.2分析绿林好汉文化的内涵与特点7.2.3讨论绿林好汉故事的语言艺术与表现手法7.2.4探讨绿林好汉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教育意义7.3实践活动与体验7.3.1进行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3.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项目研究7.3.3进行绿林好汉文化的实践与体验活动7.3.4分享实践经验与感悟,进行互动交流7.4.1回顾课堂教学内容与学习成果7.4.3反思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7.4.4提出未来学习与发展方向八、板书设计8.1章节与核心概念8.1.1《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文化8.1.2绿林好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8.1.3绿林好汉文化的内涵与特点8.1.4绿林好汉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教育意义8.2教学重点与难点8.2.1绿林好汉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8.2.2绿林好汉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侠义精神8.2.3绿林好汉故事的语言艺术与表现手法8.2.4绿林好汉文化的实践与体验8.3教学过程与活动安排8.3.1导入新课与激发兴趣8.3.2课堂讲解与讨论8.3.3实践活动与体验九、作业设计9.1阅读作业9.1.1阅读原著《水浒传》中绿林好汉相关章节9.1.3搜集与绿林好汉文化相关的历史资料与文献9.1.4探讨绿林好汉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教育意义9.2实践作业9.2.1进行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体验绿林好汉故事9.2.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绿林好汉文化项目研究9.2.3制作绿林好汉文化的宣传海报或手抄报9.2.4创作与绿林好汉文化相关的短剧或故事9.3思考作业9.3.1分析绿林好汉人物形象对当代社会的影响9.3.2探讨绿林好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9.3.3思考绿林好汉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挑战9.3.4评价绿林好汉文化的教育意义与启示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10.1.3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积极性10.1.4教学过程与活动的组织与安排10.2拓展延伸10.2.1探索绿林好汉文化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0.2.2研究绿林好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10.2.3分析绿林好汉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与互动10.2.4探讨绿林好汉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1.课堂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水浒传》中绿林好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分析绿林好汉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讨论绿林好汉故事的语言艺术与表现手法,以及探讨绿林好汉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教育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绿林好汉文化,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绿林好汉 批注
绿林好汉批注绿林好汉指的是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英雄人物。
出自《汉书王莽传下》:是时,南郡张箱、江夏羊X、王X等,起兵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
众皆万余人。
成语出处:在南朝宋国的范晔所著《后汉书刘X传》中写道:王莽未;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
新市人王X、王X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众数百人。
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X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减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
成语故事:西汉末,天X四年(公元X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人王X、王X因为善理争执,在乡里有威信,他们啸聚绿林山,人数达到八千多人。
绿林军势如破竹,以绿林山为根据地,相继攻下竟陵、云杜、安陆等地,拥众五万。
公元2X年,由于瘟疫流行,为了保存实力,绿林军决定分兵进击,王X、成X南下江陵,号称"X下江兵"X,王X、王X、马X及其支党X鲔、张X等北上南X,号新市兵。
平林(人陈X、廖X,这时也聚众数千响应,与新市兵会合,称平林兵。
平林兵兵发南X时,舂陵侯刘X的后人刘X,因为父亲刘X张当初被蔡X国亭长酒后辱骂,怒杀亭长。
十年后,亭长之子复仇,杀了刘X的弟弟刘X,刘X结宾客报仇,不想对方反而买通了宾客。
刘X走投无路,于是就投奔了绿林军平林部,陈X封其为安集掾之职。
与此同时,刘X的同族刘X、刘X兄弟,也在南X起事,组成舂陵兵,与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一同作战,这四大派系就构成了绿林军的主力。
绿林起义队伍空前壮大,推翻王X政权已指日可待。
但由于绿林军派系众多,命令不一,导致多次失利。
战争形势迫使绿林军建立个统一的指挥系统,便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帜。
由于绿林军推翻了王X的政权,从此以后,绿林成了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英雄豪杰的代名词。
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2017年第45期辞典说【释义】褒义。
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施世伦)收了无数的绿林好汉,查拿海寇。
”奇葩说“绿林”好汉◎杜李鑫亚有个老汉,没有家人,虽然独居,却过得很快活。
老汉的屋子前后,除了庄稼地就是杂草丛,老汉没事时,就会在后院种下成片的小树,有松有杉,有桃有杏,整整齐齊,有模有样。
他不想他家的地那样荒着。
每天,他都早起为小树浇水,鸟儿落在树上叽叽喳喳的,仿佛在催促小树快点长大;傍晚,他为小树施肥,草丛间的昆虫鸣叫,似乎是为小树加油。
冬天里,他还为小树们换上“新装”,为它们缠上了绳子用来保暖;到了春天,他还为小树涂石灰粉,防止虫蛀。
他把这些树当作自己的孩子那般照看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树一天天长大,使老汉家的后屋逐渐变成大片的森林。
春有花开,夏有绿荫,秋有果香,冬有生机,老汉一点儿都不觉得寂寞。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越来越发达,城里许多地方污染严重,老汉家所在的地方成了旅游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老汉家的泥墙瓦屋以及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成为当地的一景。
老汉家成了最富有生气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人。
游人们来到这里,纷纷拍照留念,老汉摸摸胡须,笑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论其功劳,人们亲切地称老汉为“绿林好汉”。
(江苏张家港市南沙中学)老师说他日英雄豪杰,今日种树好汉。
老人乐观,以种树为乐,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也给予了其他人美好的享受。
这种美好,值得赞美,也值得推荐。
(周爱华)。
什么是绿林好汉 为“绿林好汉”正名
什么是绿林好汉为“绿林好汉”正名王莽新朝年间,在新市(今湖北京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绿林起义,从而在中国文字中有了“绿”字的“lù”音一读和“绿林好汉”这条成语,也使绿林文化在中国民间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根基。
但长期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与禁锢,对绿林好汉的评价总不是那么公证。
封建统治者说它是绿林大盗,百般诋毁,而农民革命家说它是绿林英雄,大力推崇。
为了还绿林好汉本来面目,本文试图从绿林起义过程出发,以伟人的绿林情结为依据,以绿林好汉的功绩为佐证,全面解析绿林精神,深入探讨绿林文化,为绿林好汉正名。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加剧。
汉哀帝死后,幼小的平帝继位,外戚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分执掌朝政。
元始5年(公元5年),王莽鸩杀平帝,立两岁刘婴为帝,继续把持朝政。
四年后,废刘婴,篡汉登基,改国号“新”。
王莽为缓和日渐尖锐的社会矛盾,托古“改制”。
但烦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赋税,加上连年水旱蝗灾,官吏横征暴敛,使民众无以为生。
公元17年前后,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
公元17年,荆州(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西南部、贵州东部和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大旱,“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荸荠)而食之,更相侵夺。
新市人王匡、王凤为评理争讼,遂推为渠帅”(《后汉书•刘玄传》)。
王匡、王凤仗义执言,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
18年春,河南人马武、王常、成丹带领队伍前来投靠他们,使队伍达到七八千人。
他们选择绿林山(今大洪山)为根据地,将一块空旷地(今三王城)设为练兵场。
起初几年,绿林军在山上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后来,义军越来越多。
19年秋,首次攻打了驻地附近的集镇离乡聚,缴获了大量官方物资。
到21年时,义军发展到5万多人。
公元21年,王莽听说荆州绿林山有大量聚兵,便派荆州牧率2万精兵讨伐。
王匡、王凤主动出山迎击。
在云杜(今京山县城)周围,出其不意袭击莽军。
绿林好汉的意思_绿林好汉的成语解释
绿林好汉
成语解释绿林:古代山名;在今湖北省大洪山一带。
原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
……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母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藏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
”成语繁体緑林好汉
成语简拼LLHH
成语注音ㄌㄨˋㄌ一ㄣˊㄏㄠˇㄏ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绿林好汉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绿,不能读作“lǜ”;好,不能读作“hào”。
成语辨形绿,不能写作“碌”或“禄”。
近义词杀富济贫、绿林豪客
反义词打家劫舍
成语例子梁山泊的英雄们劫富济贫,反抗强权,真称得上是绿林好汉。
英语翻译brigands <forest outlaws >。
绿林好汉的典故
绿林好汉的典故
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记载了一则“绿林好汉”的典故。
传说,宋朝时期,河南洪洞(今河南郏县)一带森林茂密,曾传
出一位谍无双的绿林好汉,他会武术,械斗无双,事事用心,组织众人,在绿林收容了许多贫困学子、抗暴逃难者,号称“绿林会”。
因此,洪洞四周,山民轶闻消息后,纷纷走进绿林,自愿加入绿
林会,报以美誉。
人们为这位绿林好汉极加尊敬,洪洞地少年甚至有
志组成义军,护送绿林好汉出入外界。
洪洞石门官,也受到洪洞县民热情眷顾,因其令绿林会受到尊重
而得到称赞。
不过,河南廉公监三总管之一的赵高,一看到洪洞少年
的热情,十分警惕,恐惧大众学子支持绿林好汉,群叛国家,便开始
追捕绿林好汉和绿林会的成员。
其实,绿林好汉是洪洞的李文常,在那里守护山民,救助学子,
抗暴逃难者,也保护着洪洞县的秩序,是个值得称道的热心人士。
期间,赵高任命司马光、唐玄德率领河南都护府,将洪洞攻陷,
当地县民被迫起兵反抗。
绿林好汉李文常也拿起手中的兵器,英勇反抗,以绿林会的力量抵抗,却未能抵得住司马光、唐玄德彪悍的军队,只能败退,终于被围歼于一处大洞穴,挥舞刀砍,惊人的拼命抗击,
力挽狂澜,不料终于被包围。
然而,河南百姓对绿林好汉的不朽壮举未曾泯灭,至今百姓们仍
为其代代传颂,对绿林好汉李文常表示敬意。
儿童故事-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公元9 年,汉朝的大臣王莽改汉朝为“新朝”,自己做了皇帝。
他一心要把汉朝的制度改革改革。
怎么改呐?照他的想法,以前的周朝就比秦汉好,他要按照古代的办法改革一番。
这就奇了。
改革,一般总是向前看,把旧的改为新的,使社会越来越进步,那才是道理,哪儿能往后倒退呐?王莽可不管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需要,一心要恢复古代的制度。
这哪儿能不失败呐?王莽复古改制的一件大事是把天下的田地改为“王田”,归朝廷所有,不准私人买卖。
还叫田多的富户把多余的田交给无田人去种。
这就引起了豪门、地主、贵族的反对。
王莽把“王田”一下子交给农民去种,可农民一向受着沉重的剥削,他们没有农具,没有牲口,没有本钱,怎么能把硬派给他们的“王田”种好呐?结果,农业生产还不如以前了。
王莽只好又下一道命令:王田又可以买卖了。
他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弄得威信扫地。
国内人心不安,生产受到损失。
王莽还想显显新朝的威力,招募了三十万人马去打匈奴。
名义上是招募,实际上是拉浮N舜蛘蹋沟孟蚶习傩照骶浮⒄魃凇K巧月徊剑湍美窗熳铮欢痛λ佬袒蛘呙皇瘴倥@习傩崭值檬翟诿环睿挥衅鹄捶纯埂U饷醋牛煜戮痛舐伊恕西北边境五原、代郡接近匈奴这一带的老百姓,捐税和官差的负担特别重。
他们首先起义了。
接着,东方和南方也都有大批农民起来反抗官府。
公元17年,荆州[湖北、湖南一带]闹饥荒,野菜都挖光了。
有人在城外挖到了一些野荸荠[bí-qi],消息一传开,人们成群结队地都赶到那边去了。
开头还各挖各的,后来互相争夺,打起架来。
有几个老年人出来劝架,反倒挨了几拳。
他们赶紧请出两个人来调解。
这两个都是新市人[新市,在湖北省京山县],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
他们在农民当中威信很高,谁都乐意听他们的。
他俩一露面,大伙儿都围了上来,那些打架的人也住了手,请他们评个理儿。
王凤维持秩序,叫王匡给打架的人排解排解。
王匡站在土岗子上,挥着手,提高了嗓门对大伙儿说:“乡亲们,为了挖这么一点儿野荸荠,自个儿跟自个儿打架,太不值了。
绿林好汉名言
绿林好汉名言千余年前,中国出现了一群正义之士,他们拯救了很多苍生,为他们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们就是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以其勇猛善战、聪明机智而闻名,同时他们的言行也经常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些绿林好汉名言的含义和价值。
1. 英勇无畏绿林好汉名言中,常常体现了他们的勇猛无畏。
其中一句名言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青”。
这句话意味着伟大的人物是天生的,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绿林好汉的这种勇猛无畏的精神,鼓舞了许多人。
2. 扶危济困绿林好汉以其善于扶危济困而被人们称为英雄。
其中一句名言是:“手足之间,如同兄弟”。
这句话表明绿林好汉之间互相扶持,形成了一种兄弟情谊。
这种情谊不仅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启发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同胞间的互助与团结的重要性。
3. 仗义直言绿林好汉名言中有一句:“豺狼当道,雄心已泯”。
这句话意味着在邪恶当道的时候,有心智正直的人就不应该退缩。
他们要勇敢地挺身而出,发出正义之声。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面对不公正之事时,我们不应保持沉默,而是应该用我们的声音发出正义的力量。
4. 忠诚义气另一句绿林好汉名言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句话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
当事情出现困难时,绿林好汉们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捍卫正义并保护他们的朋友。
这种忠诚义气不仅与人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也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思考,使我们明白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
5. 知恩图报绿林好汉名言中体现了他们对恩情的回报。
其中一句名言是:“一日为兄弟,终身为兄弟”。
这句话表明了绿林好汉对于帮助过他们的人永不忘恩。
这种知恩图报的行为使得他们在朋友之间建立起了长久的友谊。
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要时刻铭记别人的恩情并且愿意回馈社会。
总结:绿林好汉名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提醒着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正直对待邪恶,互助与团结,保护朋友,回报社会。
这些名言激励了多少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世经典。
我们应该从这些名言中汲取力量,将这些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成为新时代的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的口号
绿林好汉的口号
绿林好汉,最初是西汉末年王匡王凤领导的一只起义军的统称,他们聚集在绿林山(今湖北当阳绿林山),以推翻王莽政权为口号,后来不断壮大形成了四股大势力。
绿林军自诞生之日就以反朝廷为宗旨,所以后世那些“聚众山林、反抗朝廷”的英雄豪杰都被称作绿林好汉。
其中有:1、天魁星呼保义宋江2、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3、天机星智多星吴用4、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5、天勇星大刀关胜6、天雄星豹子头林冲7、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8、天威星双鞭呼延灼9、天英星小李广花荣10、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绿林好汉名言
绿林好汉名言绿林好汉,是指古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多是被社会不公和政治压迫所逼,由于无法找到立足之地,只能聚集在山林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绿林好汉以反抗压迫、打抱不平为己任,他们为正义而战,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以下是一些与绿林好汉相关的名言。
1.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这句话出自《水浒传》,意思是好鸟会选择好树木作为栖息之地,而贤臣也会选择优秀的君主而为之效力。
这句话表达了绿林好汉对于选择依靠与奉献的重要性。
2. "独行者终将归途无助,众人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
" 这句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只有人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也是绿林好汉信仰的核心之一。
3. "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势造英雄。
" 这句话意味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英雄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
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绿林好汉才能崛起并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4.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埋头苦干。
"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总是抱怨不公和压迫,而是应该积极行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绿林好汉们要想打破困境,就必须付出努力和奋斗。
5. "人有千算,天算一。
" 这句话表明在人类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自己的努力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结局都是由天意来决定的。
绿林好汉们要趋吉避凶,相信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
6. "宁可正直而无功,不可行巧而有耻。
" 这句话强调了绿林好汉们对于品德和道义的追求。
他们认为只有正直和坦荡的品质才是真正的英雄所应具备的,不应该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来获得功名。
7. "忠孝不能两全,反而全无。
" 这句话强调了绿林好汉们对于忠诚和孝道的价值观。
他们在面对忠于国家和尊敬父母这两个价值选择时,认为不能二者兼得,如果妥协其中一个,就会失去全部。
8. "剑在人在,剑亡人亡。
绿林好汉典故
绿林好汉典故绿林好汉典故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群在绿林山中为民除害、行侠仗义的英雄人物。
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个典故的来历和故事情节。
绿林好汉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在这个时期,许多失去家园的人们被迫流落到绿林山中,成为了山中的好汉。
这些人无依无靠,遭受着社会上的歧视和压迫。
然而,他们并没有沮丧,反而积极向上地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绿林山寨。
这个绿林山寨不同于一般的土匪窝点,他们并不是为了滥杀无辜或者敲诈勒索,而是为了保护百姓免受恶霸的欺压。
绿林山寨的好汉们都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性格,他们以行侠仗义、保护苍生为己任,成为了广大百姓心中的英雄。
这些好汉们并不只是简单地守护住自己的山寨,他们经常在山外巡逻,发现了一些不法之徒后,便立即采取行动。
他们会抓住罪犯,将其绳之以法,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他们还会主动援助那些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人,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重新获得希望和勇气。
由于绿林好汉们的行为和事迹广为传颂,他们的声望逐渐远播到了京城。
朝廷对于绿林山寨的存在感到恐惧,怕他们发动起义来颠覆朝政。
于是,朝廷派出了一支军队,企图剿灭绿林山寨。
然而,这些好汉们并不畏惧,他们奋起抵抗,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绿林好汉们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天下,百姓们纷纷称赞他们的英雄行为。
他们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也成为了后世的榜样。
他们所展现出的勇气、正义和仁爱精神,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敬仰和传颂。
绿林好汉典故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正义和善良永远不会被压制,即使处在困境中,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其次,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弱小的人群,为社会公正与和谐做出贡献。
最后,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困难和敌人。
绿林好汉典故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激励着我们追求正义,关心他人,勇往直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效仿绿林好汉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正能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水浒传》看中国绿林文化的表现特征
从《水浒传》看中国绿林文化的表现特征(转自:榕树下)绪论从《水浒传》这本古典名著可以看出中国绿林事业的文化根源所在。
那就是根植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绿林豪侠事业与绿林文化思想体系。
所谓的绿林文化是种俗文化与雅文化相结合的复杂的文化体系,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形而上的政治利益的表现特征,同时还具体包含了散落在民间形而下的绿林文化人格崇拜的思想体系。
同时它的思想渊源又是儒、道、墨三家思想的结合,虽然具有复杂性甚至矛盾性,但同时也表现出这种绿林文化丰富的文化特征。
本文具体结合《水浒传》原著对其表现出的绿林文化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其实绿林文化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出现的大量的侠客、义士就是这种绿林文化的雏形。
它的文化渊源来自于代表小生产阶级的墨家思想,但是它是种散落在民间俗文化和雅文化的有机结合,所以它的思想渊源还有来自儒家甚至是道家的思想体系。
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及丰富性。
可以说儒、墨、道三家思想的互补,以及民间俗文化对其形而下的理解便是本文说要论述的绿林文化的内涵所在。
闻一多先生《关于儒、道、匪》一文(载《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曾引用英国学者韦尔斯《人类的命运》中的话说:“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土匪。
”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去积极地面对生活,服从社会秩序。
而当这种秩序一旦解体,或者社会上出现不公正的现象时,道家告诉人们要超脱和回避,而墨家则主张用强力讨回公道。
道家的回避态度尽管不够积极,但可以与儒家思想相互补充,成为古代士人的常规心态。
而墨家的主张和做法对社会危害作用较大,所以在先秦时期曾经红极一时的墨家,在秦汉以后就被取消了在社会上流传的权力,然而它的思想和意识却仍然在民间蔓延滋长,并经常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历代社会上绿林土匪及其意识产生的渊源。
《水浒传》所描绘的是北宋王朝,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宋朝是封建社会从鼎盛走向下坡路的时期,由于宋朝官僚机构臃肿繁冗,办事效率很低;对外却软弱无能,每年向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贡的“岁币”,不仅成为当时政府的经济负担,还极大地伤害了汉民族的自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绿林好汉”正名
王莽新朝年间,在新市(今湖北京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绿林起义,从而在中国文字中有了绿字的lù音一读和绿林好汉这条成语,也使绿林文化在中国民间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根基。
但长期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与禁锢,对绿林好汉的评价总不是那么公证。
封建统治者说它是绿林大盗,百般诋毁,而农民革命家说它是绿林英雄,大力推崇。
为了还绿林好汉本来面目,本文试图从绿林起义过程出发,以伟人的绿林情结为依据,以绿林好汉的功绩为佐证,全面解析绿林精神,深入探讨绿林文化,为绿林好汉正名。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加剧。
汉哀帝死后,幼小的平帝继位,外戚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分执掌朝政。
元始5年(公元5年),王莽鸩杀平帝,立两岁刘婴为帝,继续把持朝政。
四年后,废刘婴,篡汉登基,改国号新。
王莽为缓和日渐尖锐的社会矛盾,托古改制。
但烦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赋税,加上连年水旱蝗灾,官吏横征暴敛,使民众无以为生。
公元17年前后,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
公元17年,荆州(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西南部、贵州东部和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大旱,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荸荠)而食之,更相侵夺。
新市人王匡、王凤为评理争讼,遂推为渠帅(《后汉书•刘玄传》)。
王匡、王凤仗义执言,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
18年春,河南人马武、王常、成丹带领队伍前来投靠他们,使队伍达到七八千人。
他们选择绿林山(今大洪山)为根据地,将一块空旷地(今三王城)设为练兵场。
起初几年,绿林军在山上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后来,义军越来越多。
19年秋,首次攻打了驻地附近的集镇离乡聚,缴获了大量官方物资。
到21年时,义军发展到5万多人。
公元21年,王莽听说荆州绿林山有大量聚兵,便派荆州牧率2万精兵讨伐。
王匡、王凤主动出山迎击。
在云杜(今京山县城)周围,出其不意袭击莽军。
大破牧军,杀数千人,尽获辎重,后又乘胜攻拔竟陵(今钟祥南),转击安陆……还绿林山中,至有5万余口,州郡不能制(《后汉书•刘玄
传》)。
公元22年夏,绿林山发生瘟疫,数月间人死过半,义军面临严重威胁。
王匡、王凤,王常、成丹分别带领人马,兵分两路,离开绿林山。
绿林好汉王匡、王凤带兵进入南阳,威震四方。
汉宗室刘縯、刘秀兄弟也在聚兵反莽,便主动与绿林军联系。
两军联合后,重创莽军严尤、陈茂的部队,在南阳、昆阳地区打了一系列胜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昆阳之战。
典籍对昆阳之战是这样描述的: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3年,绿林军进围宛城,攻克昆阳等县。
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42万反扑,包围昆阳,用楼车和地道攻城。
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奋战坚守,派刘秀等突围救援。
各路起义军进援昆阳时,刘秀乘莽军轻敌懈怠,率精兵三千集中突破敌军中坚,杀死王寻。
各军奋勇作战,城内守军也乘胜出击,内外夹攻,大破敌军,歼灭了王莽主力。
昆阳之战敲响了王莽政权的丧钟。
公元23年,起义军战胜严尤、陈茂官军之后,关于领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起来。
这次战胜莽军的主力是绿林军,王匡、王凤在义军中赢得了很高
的威望,王匡实际上成了义军的最高统帅。
但王匡存在天下非汉莫属,非刘氏莫王的封建正统思想,不愿自称皇帝,于23年3月在淯水沙洲设坛陈兵,举行大典,立汉高祖九世孙刘玄为帝,号更始。
昆阳之战后,王匡率兵于23年9月攻破洛阳,10月攻入长安,将王莽杀死,王莽政权宣告结束,东汉政权被催生。
在整个绿林起义过程中,绿林军所到之处,杀富济贫,为民撑腰,深受人民拥护,人民亲热地称之为绿林好汉。
《辞海》关于绿林的释义:新莽末年,王匡、王凤等聚众起义,占据绿林山,号称绿林军。
绿林好汉后称聚集山林,武装反抗封建统治、诛锄恶霸土豪的好汉为绿林。
亦用指群盗股匪。
《中国成语大词典》关于绿林豪客的释义:绿林,西汉王莽年间湖北地区饥饿的农民以王匡、王凤为首发动起义,曾经据守绿林山,故称绿林军。
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或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
亦作
绿林好汉。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绿林起义的释义: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绿林山组织饥民起义,称绿林军,反对
王莽政权。
公元23年,起义军建立更始政权。
同年在昆阳大败王莽军,乘胜西进,攻占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
此外,历史上还出现过带褒义的词,如绿林豪杰、绿林豪士等,带贬义的词,如绿林大盗、绿林强盗等。
综上释义,无外乎两条:一是肯定绿林起义,承认绿林好汉的历史功绩。
二是贬损绿林精神,把绿林称为抢劫财物的群盗股匪。
前者是词条的本义,是对绿林起义的客观评价,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对绿林的曲解。
从绿林起义可以看出绿林文化的根基,从《水浒传》这本古典名著可以看出绿林文化的延脉,那就是植根在广大人民中的绿林豪侠事业与绿林文化思想体系。
其实,绿林文化是一种俗文化与雅文化相结合的复杂的文化体系,它的既有形而上的政治利益的表现特征,也有形而下的民间绿林好汉人格崇拜的思想体系。
同时它的思想渊源又是儒、道、墨三家思想的结合的产物,表现出多样性的文化特征。
中共八七会议之后,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在湘鄂赣粤4省边界发动秋收起义问题。
在八七会议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不同意湘南工农武装配合南昌起义取粤的意见,他认为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强,主张上山。
瞿秋白提议毛泽东去上海党中央工作,毛泽东回答:我要跟绿林交朋友。
我要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绿林交朋友。
8月12日,毛泽东连夜起程赶回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鲁迅在北京的故居是一座四合院。
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
南房是会客室,北房东西两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卧室,中间为餐厅。
餐厅北面凸出一间小屋,面积8平方米,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
鲁迅常常在这里看书,写作,疲劳了还能从窗口眺望后院的景物。
鲁迅在这里写下了著名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文章,总数达200多篇。
这些文章如一发发重磅炸弹,令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既害怕又仇恨,他们咒骂鲁迅为学匪,鲁迅便借绿林好汉的典故,将自己的书房起名为绿林书屋。
观以上,我们看出,伟人也对绿林好汉充满了人格崇拜,这也是为什么绿林好汉能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
古往今来,江湖人士无不以好汉作为人格衡量的标准;所以个个争做好汉,人人要结识好汉,惟恐别人笑自己不是好汉。
1)、忠。
2000年前,王莽采取卑劣手段篡夺了西汉政权,加上天灾连年,民不聊生,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绿林好汉忧国忧民,揭竿而起,顺应民心思汉,复兴刘氏的历史趋势,团结和号召民众组织起义,通过六七年的蓄势,二年的艰苦战斗,推翻了王莽统治。
王匡、王凤作为军中首领,没有自立为帝,而是拥立刘邦九世孙刘玄为帝。
体现出绿林好汉忠诚的爱国、报国之心。
2)、义。
绿林好汉疏财仗义,在民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
在饥民为挖野菜相互发生争斗时,王匡、王凤主动为民众调解纠纷;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开仓济粮。
是他们的高风亮节和豪爽侠义,凝聚了广大民众,使绿林军成为中原地区多支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以至刘秀兄弟都率舂陵兵来投靠绿林军。
3)、信。
绿林好汉重情义、讲信用,他们以和为贵,团结民众,追求信仰,树立威信,他们用信来团结多路起义军。
他们诚实、守信,赢得了民众的信任。
4)、武。
绿林好汉从公元17年至22年4月,坚守绿林山,最高峰时屯兵5万。
他们常年坚持习武练兵,有高超的武功,至使他们在反莽的战斗中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所显示的武侠精神威震中原,绿林好汉名垂青史(三王城练兵场古迹犹存)。
5)、勇。
自强不息,勇气为先。
无论是公元19年攻打离乡聚、21年与荆州莽军战斗,还是23年6月的昆阳之战,处处体现出绿林好汉骁勇善战,勇往直前的英雄豪气。
只有
绿林好汉能一鼓作气,在昆阳之战后不到4个月时间,就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绿林好汉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是颇具影响。
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知名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着十分厚重的含金量。
作为绿林起义策源地的湖北省京山县,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绿林文化,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