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痹论(2)原文

合集下载

《内经》痹证.ppt

《内经》痹证.ppt

(14)筋痹,语出《素问·痹论》:“以春遇 此者为筋痹。”《素问·长刺节论》:“病 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肝脉急甚者为 恶言……微涩为瘛(chi)挛筋痹。”指风 寒湿邪入侵于筋所致的痹证。
(15)骨痹,语出《素问·痹论》:“以冬遇 此者为骨痹。”《素问·长刺节论》:“病 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 名曰骨痹”即指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 痹证。多由骨髓空虚,邪气乘隙侵袭所致, 症见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难举,有麻冷感。
• 简述如下:
(1)挛痹,语出《素问·异法方宜论》: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 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 痹……”挛为曲而不伸之状,常与拘、急并 称,多指筋脉拘挛、疼痛、麻木不仁。
(2)食痹,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脉, “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素问·至真 要大论》:“食痹而吐。”即指胃气上逆 而不降所致呕吐的病证。
(16)脉痹,语出《素问·痹论》:“以夏遇 此者为脉痹。”即指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 致的痹证。症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 肉顽痹等。
(17)热痹,语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即 指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 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证。
(11)胸痹,语出灵枢·本藏》:“肺大则 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即指胸膺部 闷窒疼痛的一种病证。
(12)深痹,语出《灵枢·九针论》:“八风 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 痹也。”指病在人体较深部位的痹证。
(13)远痹,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指 日久不愈的痹证。
长刺节论3,皮部论1,气穴论2,缪刺论2, 四时刺逆从论13,气交变大论1,本病论5, 六元正纪大论2,至真要大论6 , 等24个篇章。

《黄帝内经》痹病论治

《黄帝内经》痹病论治

痹病 的论 述 ,不但 专 篇 进 行 详 论 ,还 散 见 各 篇 ,初 步 统计 达 1 6 0 处 之 多 ,对痹 病 的 病 因 、病 机 、证 治 、诊 治 记 录相 当 清晰 。
《 黄 帝 内经》 痹 病 的概 念 ,是一 个 广 义的概 念 ,与 目前 中 医内科 学教 材 的痹病 概 念并 不 完全 相 同 。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 0 9 — 0 0 1 0 . 0 3
L I Uq e mi n 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L a n b a , L Ua ' u t  ̄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t e r n a l Me d  ̄ ' n e , L u o h e C i t y H o s p i t a l o fT r a d  ̄ t l b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H e n a n P r a , v i n c e , L u o h e 4 6 2 1 0  ̄C h i . )
黄帝内经关于痹病的分类与命名多种多样根据十二经筋配属月份不同的发病有仲春依病气积聚部位不同分为心痹肺痹肝痹肾痹孟春痹季春痹孟秋痹仲秋如素问五藏生成篇的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痹仲夏痹季夏痹孟夏痹仲冬名日心痹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有积气在小腹与很枢经筋说足太阳之筋小趾支跟肿痛阴名日肾痹记载

远 D U C A 程 T I O N O 教 F C H I 育 N A
第 2 0 1 3 1 5 卷 年 第 9 5 期 月 ・ ・ 总 上 第 半 2 0 月 9 期 刊
《 黄帝 内经》 痹病论治※

黄帝内经-痹论

黄帝内经-痹论

引言♦《中藏经》:痹者,闭也。

♦《宋史》:钱乙病痹。

♦《希波克拉底全集》:rheuma ,流动的。

痹的成因、分类及传变成因:风寒湿(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分类:①.根据病邪的偏胜分类:行痹(风气) 痛痹(寒气) 著痹(湿气)临床表现病邪特点病邪证名游走性疼痛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气胜行痹湿性重着,粘滞湿气胜着痹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关节疼痛,难以屈伸关节疼痛,难以屈伸留着难去,肢体沉重难举表一审证求因寒气胜痛痹思考风寒湿同时侵犯人体,为何会有偏盛偏衰的差别?分类二.根据部位、季节分类:♦骨痹(冬) ;♦筋痹(春);♦脉痹(夏) ;♦肌痹(至阴) ;♦皮痹(秋)。

表二同气相求五时五脏五痹表现春肝筋痹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夏心脉痹瘀血疼痛长夏脾肉痹肌肉顽固性麻木或疼痛秋肺皮痹局部皮肤疼痛,麻木不仁冬肾骨痹身体沉重伴疼痛,遇寒加重,骨骼畸形痹的传变条件:①.复感于风寒湿之邪②.病久而不去(慢性病)脏腑痹的成因及症状肾痹引,开弓也。

弓开则形圆。

本段回顾五藏不通(闭塞不通) 如:心痹(风湿性心脏病)肾痹:“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胞痹:膀胱疾病,类似热淋湿淋。

------骨骼严重畸形脏腑痹的成因•情志太过: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暴饮暴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居处(环境)如阴暗潮湿等: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预后及治疗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

入腑则病浅易治。

入脏则病深难治。

------《中藏经》预后①从病邪偏胜预测:风邪易已(寒邪/湿邪难已)②从患病部位预测:在藏死留连筋骨间(较深) 久关节皮肤(较浅) 易已治疗针刺,循经取穴祛风散寒除湿顺和营卫之气,调畅营卫之气;祛风散寒除湿。

治则风寒湿逆营卫之气的运行营卫之气运行不利痹・闭病机风寒湿病因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凡痹之类、逢寒则蟲、逢热则纵+寒:加重肢体痹证的各种证候及其机理+热:缓解温法痹沉重全身出汗两气相感阳虚阴盛风寒湿湿偏重体湿痹热(内经)热痹(红肿热痛拒按):白虎加桂枝汤邪正交争热象阳盛阴虚风寒湿邪气盛体热寒痹乌头汤与病相益阳虚阴盛(体质)外邪风寒湿体寒强调体质风寒湿邪与痹要点回顾♦1、痹证的成因、分类、传变♦2、脏腑痹的成因及症状♦3、预后及治疗♦4、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5、肢体痹证的各种证候及机理♦[说明]♦课文1,2,3,4部分为重点内容。

《内经》痹证研究ppt课件

《内经》痹证研究ppt课件

(5)阴痹,语出《灵枢· 五邪》:“邪在肾, 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 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 眩。” ①指发于阴分的痹证,如骨痹之类。 ②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痹之类。《素 问· 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 (6)阴痹,语出《灵枢· 贼风》:“此皆尝 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 而不通,其开面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 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又名痛痹、骨痹。
一内经论痹篇目内经原文涉及痹的内容全书共有184处?素问有98处金匮真言论2阴阳别论1五藏生成篇6异法方宜论1移精变气论1玉版论1诊要经终论1脉要精微论2痹论37平人气象论2玉机真藏论3逆调论2宣明五气篇1咳论1痿论1厥论1长刺节论3皮部论1气穴论2缪刺论2四时刺逆从论13气交变大论1本病论5六元正纪大论2至真要大论6等24个篇章
(11)胸痹,语出《灵枢· 本藏》:“肺大则 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即指胸膺部 闷窒疼痛的一种病证。 (12)深痹,语出《灵枢· 九针论》:“八风 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 痹也。”指病在人体较深部位的痹证。 (13)远痹,语出《灵枢· 九针十二原》: “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指 日久不愈的痹证。
三、“痹”的病因 分析《内经》原文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外感六淫,即风、寒、湿邪气是痹病发 生的主要原因。如语出《素问· 痹论》:指 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 起居失度, 寒温不 时, 跌伤血瘀, 情志刺激, 嗜酒纵欲。 《素问· 五脏生成》有心痹“得之外疾, 思虑 而心虚”, 肺痹“寒热, 得之醉而使内也”, 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等论述。《灵 枢· 贼风》也有记载。如《素问· 痹论》指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痹,“其客于 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饮食居处, 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 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 也。”

《黄帝内经》中的风湿痹痛

《黄帝内经》中的风湿痹痛

《黄帝内经》中的风湿痹痛《素问·痹论》云:“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灵枢·周痹》云:“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空者而调之。

”11.风湿腰腿痛属于痹证经常有人这样说:“我就是活的天气预报,只要明天阴天或下雨,今天我的腿就开始疼。

”这一情况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这个病证属于中医学的痹证。

痹证主要是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风寒湿邪气滞留在肢体关节经脉,致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通,因此,肢体关节疼痛就是痹证的主要表现。

22.痹证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相关《黄帝内经》上说:痹证主要有三种,这三种痹证都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通有关,但又有所不同。

第一种名叫风痹,以感受风邪为主,是风邪侵犯了肢体关节经络。

疼痛的特点是肢体关节疼痛,疼痛没有固定之处,各个大关节窜着疼痛,遇到刮风、下雨或寒冷天气时,疼痛就加剧。

由于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所以也叫行痹。

第二种名叫寒痹,以感受寒邪为主,是寒邪侵犯了肢体关节经络,导致了经脉中气滞血凝,经脉气血不通。

它疼痛的特点是肢体关节疼痛的部位固定不移,关节疼痛发凉,遇到寒冷天气则疼痛加剧,遇到温暖则缓解,或者感到舒适,并且,疼得很厉害,有时还伴有挛急僵硬的症状。

由于疼痛剧烈,所以还叫痛痹。

第三种名叫湿痹,以感受湿邪为主,是湿邪侵犯了肢体关节经络。

疼痛的特点是肢体关节疼痛,痛处也较固定,并且感到关节困重,肢体关节发沉不舒服,或者感觉麻木不仁,遇到阴雨天则肢体困重加剧,久久持续,缠绵不去。

由于肢体筋脉感到重着,疼痛缠绵而难去,所以还叫著(音:着zhuó)痹。

除了风痹、寒痹、湿痹以外,《黄帝内经》中还有各种痹证表现的描述,例如:五体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五脏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肾痹)、六腑痹(肠痹、胞痹)、热痹、周痹、众痹等等,在《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等篇中均有记载。

痹论译文

痹论译文

607 608标题:①②论痹阻原文:①黄帝问:“痹阻是怎样出现的?”岐伯回答:“当风、寒、湿气到一起,相互融合就产生了痹阻。

一旦风气占了上风,就引起游走的痹阻。

一旦寒气占了上风,就产生疼痛的痹阻。

一旦湿气占了上风,就产生留恋的痹阻。

”黄帝:“此病由五类,为什么会这样?”岐伯:“如果冬天遇到此气,就会引发骨痹。

如果春天遇上此气,就会引发肌腱痹。

如果夏天遇上此气,就会引发脉痹。

如果在太阴时节遇上此气,就会引发肌肉痹。

如果秋天遇上此气,就会引发肌肤痹。

”黄帝:“当此病向里发展并留恋于五脏六腑中,又是什么气引发的呢?”岐伯:“五脏有其各自相应的所属。

当此病长期持续而不消散,它便向内发展留恋于各自相应的部位。

因此,当骨痹持续发展并被邪气再次侵袭,病邪就会向内发展,留滞于肾脏。

当肌腱痹持续发展并被邪气再次侵袭,病邪就会向内发展,留滞于肝脏。

当脉痹持续发展并被邪气再次侵袭,病邪就会向内发展,留滞于心脏。

当肌肉痹持续发展并被邪气再次侵袭,病邪就会向内发展,留滞于脾脏。

当肌肤痹持续发展并被邪气再次侵袭,病邪就会向内发展,留滞于肺脏。

所谓痹症是由风寒湿气多种因素影响,在其各自所主的季节发生于各脏的疾病。

”营气是水谷的真气。

当五脏营气和谐平衡,六腑将其散布,它便可以进入脉中。

由此随血脉而向上向下运行,进入五脏联系六腑。

卫气是水谷的烈气。

此气速度快而不受限制,不能进入血脉。

因此,它在肌肤内和肌肉分离处运行,它滑过黄膜并散布至胸腹。

逆此气则生病,顺此气则健康。

卫气不会与风寒湿气杂合,因此不会引起痹阻。

注释:607②1、痹阻病症:由于风、寒、湿邪使得经脉中气血被阻碍而引起疼痛和麻木。

在一些病例中,此病等同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病。

2、游走痹症:此病是风邪过于亢盛。

风邪不断运行并趋于变化。

风邪上下游走运行,因此疼痛也是游走不定的。

3、痛痹:此病是寒邪过于亢盛。

寒邪本质上是凝滞阻碍的。

它损伤阳气。

所以寒气凝滞会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

4、固定的痹痛:它的主要症状是顽固的肌肉麻木、四肢沉重、痛点固定。

黄帝内经·疟论(2)原文

黄帝内经·疟论(2)原文

黄帝内经·疟论(2)原文疟论(2)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

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

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

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

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

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帝曰:善。

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黄帝道: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需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因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到寒凉水湿之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

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

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和痹症论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和痹症论
摩治疗方式,是发源于华北地区的。
在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 物也众”,人体肥胖呈痰湿盛现象。地形平坦而多潮湿,物产丰富,所以人们 的食物种类很多,生活比较安逸,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热等 病,这些病的治疗,发明了用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和“按”与“蹻” 两种按摩手法的方法。所以呼吸吐纳气功、屈伸俯仰,活动关节和“按”与 “蹻”两种按摩手法的治疗方式,是发源于华中地区的。
• 从以上情况来看,高明的医 (医疗机构、医生),要能 够将这许多治病方法综合起 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 变,灵活运用,使患者得到 适宜治疗。所以在世上,治 疗方式尽管各有不同,而结 果是疾病都能痊愈。这是由 于医生能够了解病情,并掌 握了治疗大法的缘故。
黄帝向岐伯——他的老师请教说,我发现医生给人治病的时
候啊,看到这几个人得的是同样的病,但是呢,医生却用不 • 文章中列举了 同的方法,这个方法指什么?我们指的是大的方法,比如说 • 砭石的方法; 我们法可以分成什么?内治、外治。药也有内服药和外用药。
• 用针刺的方法;
• 有艾灸的方法; • 还有内服中药; • 还有这个导引、按蹻的方法。 • 不止于此,还有佩的方法、服的方法。
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么缘故?
本文详细讲述痹症的病因、发病和分类,痹症 的症状、病因、预后、针刺大法以及营卫与痹
的关系和痹证症状产生的机理。 强调了先由机体内部真脏虚衰,六腑失和,然 后风寒湿邪三气趁虚而入,发为痹症,突出了
内外因并重的发病观和整体观。
• 虽然古老的砭石刮或刺、药物外敷、火疗、 按挼、针刺、气功、推拿等等治疗方式, 是真对不同的疾病而发明的,是发源于不 同地区的。但在古代就有高明的人士,认 真研究,并且综合利用了这些治疗方式, 来创造性地扩展治疗各种疾病,这样一经 研发与推广,许许多多疾病就都得到了使 用不同方式来治愈的机会。所以现今世间 上,医生们治病,同样的病而治疗方式各 不相同,但都可治愈。医生们有了明确诊 断和撑握恰当的治疗方式的传统,就是这 个原因的。

52.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痿论

52.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痿论

52.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痿论痛风痛的很厉害,对不对?痛风红肿湿热。

歧伯说风寒湿,痛的很严重的是寒症。

你如果看到红肿你以为是热症,你开下去寒凉的药没有用,开这个药下去。

所以我们有附子乌头,附子开了不能行,乌头下去就好,乌头比附子还强,那个痛去掉。

那你的医生怎么治病呢?要是连附子也不敢用,那他怎么治病?风湿都治不好。

湿气盛者为着痹,就是这个湿气很重的人停在那边不动了,所以病人来找你。

医生,我关节痛。

你关节哪里痛?我这个关节很奇怪,今天从这里,明天从那里。

好,我们知道风寒湿三气,但是风比较盛,风要开大一点。

那有的人说我痛,痛的很厉害,有时候痛到那边就没有了。

我们知道是寒成,对不对?寒盛在这边,那去寒的药开重一点。

如果说他是痛在一个固定,我关节痛的很厉害,湿盛,去湿的要开的重。

所以处方的时候,处方风药、热药、湿药开在一起。

如果你知道他的病因是三个气杂合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处方就很简单了。

我知道风湿关节炎,包括张仲景知道风湿关节炎药也不出几味,把它简化掉。

从此中风风湿都有了治,不管西药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的很可怜。

因为这种关节炎痛的时候,诸位不是病人你不了解,非常的痛。

有的病人就贪方便,止痛药吃下去。

那你跟他说吃这个药不好,会伤到身体,他说吃中药麻烦,吃药丸比较好。

他嫌麻烦,短命。

到头来洗肾,洗肾以后五六年以后还是不能洗,洗不出来人就死掉了。

你嫌麻烦,命就没了。

所以其实归根结底怎么样?就不相信中医。

如果他真正想求生,他不相信西医,他吃药,你叫他吃5个月他也吃。

所以说所有的止痛药,这些药下去的时候会让人肾寒,因为西药不分寒热,他一下去止痛很奇怪,肾脏就寒掉,因为它没有这个寒热之分。

肾脏一寒的话,肾脏功能就衰竭掉了。

那肾寒,寒是不是会移转到肝?肾还会移转到肝,对不对?那就变成肝寒,所以吃止痛药很多人会伤到肾、伤到肝,原因就在这里面。

不单单是止痛药,很多的药都会伤肾伤肝,因为他里面西药不懂得寒热,制造出来的东西就是寒药。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2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2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2《素问.痹论》(四、痹证的深浅、易治、难治、针刺治疗原则)【原文】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歧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歧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继续讲《痹论》,教材第194页,原文倒数第七行,从这往下就是讲的痹证的深浅、易治、难治,以及针刺治疗的一些原则。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 各种痹证,如果不能及时、尽快地痊愈,而拖延下去的话,它都可以向内传变。

教材有注释,那个“益”就是这个“溢”。

满溢,流溢,发展、蔓延,各种痹证如果不能够及时地痊愈,它都可以向内蔓延,所以叫“亦益内也”。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风邪为主的痹证,这个病容易痊愈,因为风性善动,散风的方法可以散发出去,所以叫“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风性善动,风性轻扬,所以用散风的方法,比较容易治疗。

这是说“易已”。

下边,“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痹证,有的时候还可以引起死亡。

“或疼久者”,有的疼痛很久,就是不容易很快痊愈。

“或易已者”,有的就容易痊愈。

“其故何也" ?为什么痹证有的引起死亡,有的痛久而不愈,有的就比较容易痊愈呢?“歧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 岐伯回答说,“其入脏者死”,痹证入于内脏,病位已深,所以病情严重,比较难治,说“入脏者死”。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那看来是以寒湿为主,湿为着痹,留滞不去嘛,寒为痛痹,所以寒邪为主引起的疼痛,所以病位又深、又疼痛,又滞留不去,那么看来这种痹证,就本篇而言,邪气还是以寒湿为主引起的痹证。

《内经》第14讲 素问·痹论

《内经》第14讲 素问·痹论
脉中—循脉上下灌注五脏六腑, 濡养全身 脉外—行于分肉之间,温煦肓 膜,布散于胸腹
2.荣卫失调与痹证的关系
荣卫与痹证的关系: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内:荣卫气虚或失调-不能洒陈 于五脏六腑,温煦肓膜、分肉 --腠理疏松,藩篱不固—逆其气

经脉闭阻,气血凝滞
外:风寒湿邪侵袭
痹证
3.调和营卫(从其气)为防治 痹证 的方法之一
季节 冬(肾,骨) 春(肝,筋) 夏(心,脉) 至阴(脾,肌) 秋(肺,皮)
外邪
风 寒 湿
五体痹
复感外邪
骨痹 (不已)冬复感邪
筋痹 (不已)春复感邪
脉痹 (不已)夏复感邪
肌痹 (不已)长夏复感邪
皮痹 (不已)秋复感邪
五脏痹 肾痹 肝痹 心痹 脾痹 肺痹
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预后及其治疗
五脏
原文: 痹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 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pāo) 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痹病的发病类型与体质有关
凡属偏阴质的人,致痹之邪气易从阴寒化,而 成寒痹;若逢偏阳质之人,患痹后邪气易从阳化热, 而成热痹。
2.痹证各种兼症的病机
痛:寒气多(寒性收引凝滞,致气血不通,筋脉拘急。) 不痛不仁:病久入深,荣卫衰少,经络时疏—不痛;
皮肤不营—不仁,病情更深重。 寒(形寒畏冷):阳气少,阴气多(体质阳虚阴盛),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两句为互文,即和调洒陈于五脏 六腑。洒水为洒,布陈谓陈,洒陈,散布之意。

黄帝内经·周痹(2)原文

黄帝内经·周痹(2)原文

黄帝内经·周痹(2)原文
周痹(2) 黄帝说:讲得好。

我希望再听你说说周痹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说:周痹,就是邪气在血脉之中,随着血脉或上或下,不能左右流动,邪气流窜到哪里,哪里就发生疼痛的病症。

黄帝说:用什么方法来针治呢?岐伯回答说:疼痛从上部发到下部的,先刺其下部,以阻遏病邪的进一步发展,后刺其上部以解除痛源;疼痛从下部发展到上部的,先刺其上部,以阻遏病邪的进展,后刺其下部以解除痛源。

黄帝说:对。

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周痹?岐伯回答道:风、寒、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涎沫,受寒后凝聚不散,进一步就会排挤分肉使它分裂。

肉裂就会发生疼痛,则使精神集中在痛的部位,精神集中的地方就会发热,发热则寒散而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后,就会引起厥气上逆,厥逆就容易导致其闭阻之处发生疼痛,周痹就是这样上下移行,反复发作的。

黄帝说:好,我知道这个道理了。

此病在内未深入脏腑,在外没有散发到皮肤,而留滞在分肉之间,致使真气不能周流全身的,所以叫做周痹。

因此,针刺痹症,必须首先按压井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观察它的虚实,以及大络的血行有无郁结不通,以及因虚而脉络下陷于内的情况,然后再加以调治,并可用熨法温通经络,如果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可转用按摩导引之法,以行其气血。

黄帝接着说:是
啊,明白了这种病的机理,也就懂得了治疗的方法。

九针可使经气顺达,从而治疗十二经脉虚实阴阳的各种病症。

痹论2

痹论2
留着难 去,肢 体沉重 难举
表一 审证求因
病邪特点 病邪
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气胜
寒气入经而稽迟,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关节疼痛,难以屈 伸
寒气胜
湿性重着,粘滞 湿气胜
证名
行痹 痛痹
着痹
思考
风寒湿同时侵犯人体,为何会有偏
盛偏衰的差别?
分类二.根据部位、季节分类 :
骨痹(冬) ; 筋痹(春); 脉痹(夏) ; 肌痹(至阴) ; 皮痹(秋)。

热(内经) 热 痹(红肿热痛 拒按):白虎
加桂枝汤
体 阳虚阴盛 湿 风寒湿 湿偏重
两气相感
沉重 全身出 汗
要点回顾
1、痹证的成因、分类、传变 2、脏腑痹的成因及症状 3、预后及治疗 4、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 5、肢体痹证的各种证候及机理 [说明] 课文1,2,3,4部分为重点内容。第5部分 为理
引言
《中藏经》:痹者, 闭也。 《宋史》:钱乙病痹。 《希波克拉底全集》: rheuma ,
流动的。
痹的成因、分类及传变
成因:
风 寒 湿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分类:
①.根据病邪的偏胜分类 : 行痹(风气) 痛痹(寒气) 著痹(湿气)
临床表现
游走性疼痛
关节疼痛 ,难以屈 伸
解内容。
背诵:
“风寒湿三气……
为著痹也。”
“阴气者,静则神
藏,躁则消亡……乃 伤。”
解释:尻以
代踵,脊 以代头; 胞痹。
本段回顾
五藏
不通(闭塞不通)
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肾痹: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骨骼严重畸形

【黄帝内经】中痹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以及五脏痹的传变

【黄帝内经】中痹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以及五脏痹的传变

【黄帝内经】中痹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以及五脏痹的传变黄帝内经中痹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以及五脏痹的传变【原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1),寒气胜者为痛痹(2),湿气胜者为著痹(3)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4)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注释】(1)行痹:以关节酸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也称为风痹。

(2)痛痹: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也称寒痹。

(3)著(zhuó)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也称湿痹。

(4)舍:居留潜藏的意思。

【白话详解】黄帝问道:痹证是怎样产生的?岐伯答道: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侵犯人体就会产生痹证。

其中风气偏胜的为行痹,寒气偏胜的为痛痹,湿气偏胜的为著痹。

黄帝问道:痹证又可分为五种,都有哪些?岐伯说:冬季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骨痹,春季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筋痹,夏季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脉痹,长夏季节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肌痹,秋季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皮痹。

黄帝说:痹证的病邪潜藏在五脏六腑,是什么原因使它这样的呢?岐伯说:五脏都有与之相合的五体,五体痹日久不愈,内传于所合之脏,就成为五脏痹。

如骨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肾;筋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肝;脉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心;肌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脾;皮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肺。

所以说五脏痹,是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中,重复感受风寒湿邪而形成的。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三)推荐文章《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七)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六)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五)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四)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二)热度:C1204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筋病已成伏梁病、唾血、流脓者,不治之死症。

‖LS13—C1207‖→‖LS13—C1204‖→‖SW43‖LS13—C1207【名曰季冬痹也】。

十二月之痹名叫季冬痹。

C1205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经筋之病,遇寒就会反折、筋膜紧急;遇热就会筋膜弛缓、伸纵不收、阴器痿而不用。

阳筋缩紧急就反折,阴筋紧急就俯身不伸。

‖LS19—Q0105、Q0103‖→‖LS13—C1205‖→‖SW43‖LS19—Q0105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著痹附而不去,寒气久留不愈,焠刺足三里穴。

以骨骼为干,LS19—Q0103【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

皆【卒】刺之。

转筋于骨干外侧,治其外筋;转筋于骨干内侧,治其内筋。

都用燔针劫刺。

C1206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燔针劫刺,是刺受寒时筋之紧急的;受热时,就会筋膜伸纵不收,无需用燔针劫刺。

C1301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筋膜紧急就会口歪眼斜,眼周紧急不能猝然视物,治法都如前方所述。

SW43—Q0301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岐伯说:五脏都有合器,痹病久留不愈,是入驻在相应五脏:Q0302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就是说骨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气,入驻在肾脏;Q0303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筋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气,入驻在肝脏;Q0304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脉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气,入驻在心脏;Q0305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肌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气,入驻在脾脏;Q0306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中医-《黄帝内经》论痹病及其意义

中医-《黄帝内经》论痹病及其意义

《黄帝内经》论痹病及其意义《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所论痹之涵义甚广。

就痹病而言,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感受风寒湿等邪气,久留体内,致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气血运行不畅,乃至由浅入深,累及五脏六腑气血闭塞不通,气滞血凝出现肢体疼痛楚、麻木沉重等功能障碍,活动受限为特点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内经》除有两篇专论“痹病”之外,还有40多章的有所论及,而且以“痹”为名之病证多达50余种,足见其对这一病种的重视。

《内经》所论“痹”之涵义纵览《内经》所论之痹,其内涵有四:一为病在阴分的总称,如“病在阴者为痹”(《灵枢·寿夭刚柔》);二是专指闭塞不通之病机,如“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素问·阴阳别论》),及“食痹而吐”(《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处的“痹”是病机意涵。

张介宾认为“是指闭塞之义”(《类经·卷十七·疾病类》);三是指顽麻不仁症状,如“痹……不痛不仁者”(《素问·痹论》);四是指痛风历节病,即今之风湿病、关节肌肉疾病类。

此正是丹波元简所谓“《经》中痹有四义:有为病在于阴之总称者;有麻痹之‘痹’,王(王冰)注云‘㿏痹’者是也;有为痛风、历节之义,如本篇行痹、痛痹、著痹之类是也”(《素问识·卷五》)。

总之,痹的含义不离乎闭塞、不通之义,临证时应多多细究。

“痹病”发生机理如若要全面认识《内经》所论“痹病”发生机理,就得运用“纵横联系”的读经方法,整合其中相关篇论,才能对此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一深刻理解和辨识。

如果将《灵枢·贼风》之论,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素问·痹论》)的论述,以及“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挤压)则痛”(《灵枢·周痹》)等原文结合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内经》所论痹病的发生,是一个既有外感,又有内伤,有诸多因素叠加的复合式发病机理。

【黄帝内经养生论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黄帝内经养生论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黄帝内经养生论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⑴,凝于脉者为泣⑵,凝于足者为厥⑶。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⑷,故为痹厥也。

——《素问·五藏生成》
注:
【1】痹:麻木不仁。

风寒湿气为患,血受邪则凝滞。

其在肌肤则为痹阻,其在经脉则为瘀滞,其在足部则为厥逆。

【2】泣:运行迟滞。

【3】厥:下肢厥冷。

【4】空:通“孔”,窍。

此泛指溪谷孔窍。

孔窍皆空,遍及周身。

《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守机,粗守关。

”“机之动不离其空。


生命神机之发动,不能离开生命空。

空绝非今所谓穴位,穴位亦非人体部位。

经脉为神气之游行出入,孔窍为神气之转输交会。

血气凝滞则神气失通,不得反其空者神气也。

所以下文谓:“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三名,少十二俞。

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针石缘而去之。


睡卧刚起便出门而感受风邪,如血凝于肌肤就会发生痹阻,如血凝于经脉就会发生瘀滞,如血凝于足部就会发生厥逆。

以上这三种情状,是由于血行不畅,神气不能往返通达于溪谷孔窍,因此就会发生痹与厥逆等病态。

黄帝内经·奇病论(2)原文

黄帝内经·奇病论(2)原文

黄帝内经·奇病论(2)原文奇病论(2) 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

邪气流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

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疹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黄帝说:好。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滥,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

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

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

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

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背腧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说:有患癃病的,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

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

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

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病是太阴脾脏不足,热邪炽盛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痹论(2)原文
痹论(2)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

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

总之,这些痹症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嗳气,厥逆气上则引起恐惧。

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

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形,高耸过头。

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阻塞不通。

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

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

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

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邪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
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

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

其中风邪偏盛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羁留在筋骨间的则疼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而导致腑痹的根本原因。

六腑也各有腧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腧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腧穴入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

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

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

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黄帝说:讲得好!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
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

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

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

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

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邪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

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

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黄帝道:讲得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