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三因制宜
01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患病风险,护理时应充分考虑
年龄因素。例如,儿童患者应注重心理护理和家庭护理;老年人患者应
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照顾。
02
性别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差异,护理时应关注性别因素。例如
,女性患者应关注月经周期对胆囊的影响;男性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
胆胀的病因与病机
总结词
胆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胆胀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邪气等。这些因素 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内蕴,进而引发胆胀。此外,胆胀的发病机制还与脾胃功 能失调、气血瘀滞等因素有关。
胆胀的分类与诊断
总结词
胆胀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详细描述
根据中医理论,胆胀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瘀血阻络型等不同类型。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 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不同类型的胆胀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分类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至关重要。
辨证施护
01 肝胆湿热证护理
针对肝胆湿热证的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避免潮湿环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
02 肝气郁结证护理
对于肝气郁结证的患者,应注重心理疏导,鼓励 患者保持乐观心态,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 吸、瑜伽等。
03 其他证候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中药熏蒸、穴位按摩等,以缓解患者的不适 症状。
拔罐护理
总结词
通过负压吸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拔罐治疗。拔罐 过程中需注意火候和负压吸引的时间,避免烫伤和皮肤损伤 。同时需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煎药器具的选择
药材的浸泡
宜选用砂锅或瓦罐,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 保证药效和避免金属离子的干扰。
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以便于药效的析出 。
煎煮时间
煎服方法
第一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煮15-20分钟 ,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服用 200ml左右。
中药外敷法
药物选择
01
选用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姜黄、大黄、黄柏
等。
使用方法
02
将药物研成粉末,用蜂蜜或醋调成糊状,涂抹在胆囊区域,再
用保鲜膜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注意事项
03
外敷药物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或刺激,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
用。
中药灌肠法
药物选择
灌肠药物多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如大黄、黄连 、黄芩等。
03
3. 饮食调理
慢性胆囊炎患者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 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
纤维的食物。
05
04
2. 健脾和胃
使用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如茯苓、白术、砂仁等,以改善患者消化 功能。
06
4. 情志调护
慢性胆囊炎患者因长期患病容易出现焦虑、 抑郁等情绪,应加强情志调护,鼓励患者保 持乐观心态。
05
病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病例一: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重、发病急,中医护理方案强调清 热解毒、利胆排石。
详细描述
急性胆囊炎患者通常病情较重,发病急,中医护理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热解毒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黄连、 黄芩、黄柏、栀子等,以清除体内热毒。
胆胀中医健康处方
胆胀中医健康教育处方肛痈是指直肠周围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
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直肠、肛周。
可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
胆胀多发生在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因与人们饮食结构变化有关。
本病特点为病程长,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远期疗效、减少复发更为显着。
【生活调护】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情志调护】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饮食调护】1.肝胆郁滞证:宜食疏肝利胆的食品,如苦瓜、芹菜、白菜、丝瓜等。
忌食壅阻气机的食品,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4.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莲藕、山药等。
5.胆腑郁热证:宜食清热泻火的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等。
【怎样预防胆胀】1、禁止暴饮暴食2、防止过度的肥胖3、适当的控制脂肪食物4、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如果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脾胃病科-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的门诊患者。
一、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胀(TCD编码:BNG1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胆囊炎(ICD-10编码: K80.1/K81.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胆胀(慢性胆囊炎)协作组制定的“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慢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胆郁滞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胆胀(慢性胆囊炎)协作组制定的“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胆胀(慢性胆囊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胆胀(慢性胆囊炎)的患者。
2.慢性胆囊炎伴肝内胆管、胆囊、胆总管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适合内科保守治疗,1.治疗期间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发热、黄疸等,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时,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腹膜炎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胀(慢性胆囊炎)(TCD编码:BNG130,ICD-10编码:K80.1/K8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28天实际治疗时间: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7天)年月日(第8-14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病情评估及量表测评□完善辅助检查□完成门诊初诊病历□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完成门诊复诊病历□不良反应记录□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完成门诊复诊病历□不良反应记录情及注意事项重点医嘱门诊医嘱□进行疾病宣教□清淡、易消化饮食□中药汤剂□中成药(视病情)□针灸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必要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血脂类+血糖□心电图门诊医嘱□清淡、易消化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视病情)□针灸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门诊医嘱□清淡、易消化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视病情)□针灸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肝胆超声□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标记物筛查□肾功能□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等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胆胀中医护理方案胆胀的概述胆胀是指胆囊积聚胆汁后产生胀痛感觉的一种病症。
它通常伴随着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和恶心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治疗胆胀。
下面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诊断在治疗胆胀之前,中医师会先进行全面的诊断,以确定病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气滞、血瘀或湿热等病理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方案一:活血化瘀如果胆胀是由气滞、血瘀引起的,活血化瘀的中医护理方案可能会有所帮助。
- 食疗:多吃一些有活血功效的食物,如山楂、桃胶和花生等。
此外,也可以饮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如川芎茶和红花茶。
- 中药熏蒸:可以使用一些中药熏蒸的方法来改善胆胀。
常见的方法是将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和川芎等,放入蒸锅中蒸熟,然后让患者躺在蒸汽中吸入药香。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胆囊的循环和功能。
-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改善气血的流动。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胆经和胃经相关的穴位来舒缓胆胀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和足三阳等。
方案二:清热利湿如果胆胀是由湿热引起的,清热利湿的中医护理方案可能会有所帮助。
-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增加对清热利湿食物的摄入。
常见的清热利湿食物包括苦瓜、芡实和黄瓜等。
- 中药煎剂:可以服用一些清热利湿的中药煎剂,如栀子、金银花和白茅根等。
这些中药有助于清除湿热、改善胆胀症状。
-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患者的背部或腹部上使用罐子来吸引湿热体液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湿热的排出,并改善胆胀症状。
拔罐通常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方案三:调理脾胃脾胃功能失调通常是导致胆胀的原因之一,调理脾胃的中医护理方案可能会有所帮助。
- 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进食,保持规律的饮食。
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和清淡的蔬菜水果。
同时,避免吃生冷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明确诊断。
02
胆胀(胆囊炎)的中医护理理念及原则
中医护理理念
整体观念
胆胀病机的传变与整体有关,因 此,在护理时需要从整体出发,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 、生活环境等方面,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健 康的根本,胆胀的发生与体内阴 阳失衡有关。因此,在护理过程 中需要关注阴阳平衡,调整机体 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
扶正祛邪
胆胀后期正气亏损,邪气稽留, 需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在护 理过程中应注重扶正祛邪,促进 机体恢复健康。
中医护理原则
辨证施护
胆胀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采 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做到辨证施护,针对性强。
用药护理
中医治疗胆胀多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在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合调理
胆胀患者多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因素,需要综合调理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等 方面,促进机体康复。
健康指导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认识疾病、预 防疾病复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帮助 患者全面康复。
03
胆胀(胆囊炎)的中医护理措施
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舒适,避免噪音 干扰。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程,胆胀可分为急性胆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高血脂等。
发病机制
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胰液反流和高血脂等因素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引 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胆胀(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胆胀诊疗方案
中医心身医学科优势病种之一——胆囊炎(胆胀病)诊疗方案访问人次:215次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范畴,病因分为内因(正气虚)外因(邪气实)两个方面,外因多为饮食偏嗜,多食油腻厚味,伤及脾胃或忧思暴怒,肝疏泄失常累及胆腑,久郁蕴热而成胆胀。
1诊断1.1临床表现1.1.1急性胆囊炎:有较典型的发病过程,常起病在进油脂食后,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并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病情重时还会有畏寒和发热。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虽不甚典型,但基本相似,且病情发展同样较快。
1.1.2 慢性胆囊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大多数病人有胆道疾病史,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的结果,约70%有胆囊结石存在。
由于感染炎症反复发作,轻者在胆囊壁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重者瘢痕形成,胆囊萎缩正常结构破坏,并与肝床紧密粘连,完全失去了浓缩和排出胆汁的功能。
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大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而后有厌油脂食、腹胀、暖气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疸者。
检查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机能减退或消失。
如显出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
1.2辅助检查:B超检查显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大部分病人还可见到胆囊结石影像。
急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型超声检查进行诊断。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胆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和不舒服的感觉。
中医认为,胆胀主要是由于胆气郁结、湿热蕴结或痰瘀阻滞所致。
因此,在中医护理中,针对胆胀的症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调理方案。
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胆胀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首先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炸鸡、辣椒等。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有助于消化和排泄功能的调理。
此外,早餐要吃好,不要空腹,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稀饭、馒头等。
2. 调理情绪:胆胀与情绪波动有一定关系。
情绪不稳定、郁闷、烦躁等都可能加重胆胀的症状。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运动、休闲娱乐、聊天、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和缓解胆胀的不适感。
3. 中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对胆胀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芩、黄连、苦参、山药等。
可以采用煎剂、颗粒或者草药膏剂的形式进行服用。
在使用草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避免草药的不良反应。
4. 身体调理:通过适当的按摩和运动可以促进胆气的顺畅流动。
可以使用指尖或掌心轻轻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刺激腹部经络的流动,并促进胆气的排泄。
此外,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太极拳等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改善胆胀的症状。
5.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胆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阳经的胆经、足太阳经的阳明胆经、手太阳经的手太阳小肠经等。
可以在穴位上用适当的力度按摩,每天坚持数分钟,有助于缓解胆胀。
总结起来,胆胀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饮食、调理情绪、中草药调理、身体调理和穴位按摩。
在采取这些护理方案的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戒烟限酒,以免加重症状。
若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胆胀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胆账(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年)主要症状: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
次要症状:恶心、嗳气,腹胀、善太息。
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颖珠共同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症状: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
可放射至右肩胛区,高脂餐后加剧,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气,反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部分患者有胆囊点的压痛和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少数患者转氨酶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合并胆囊结石且发生过黄疸、胰腺炎的患者应行MRCP或CT检查了解胆总管情况。
(二)证候诊断1.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
吞酸嗳腐。
苔白腻,脉弦大。
2.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
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4.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
,倦息乏力。
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脉弦或细。
二、治疗方法(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肝胆郁滞证治法:利胆疏肝、理气通降。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甘草、苏梗、青皮、郁金、木香等。
中成药:胆舒胶囊,四逆散颗粒等。
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茵陈、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等。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简介胆胀是指胆囊及胆道系统内有气体积聚,引起胀痛或不适的症状。
中医认为,胆胀多由饮食不当、情绪紧张等引起,可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来缓解胆胀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希望对有胆胀问题的人群有所帮助。
方案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之一,对缓解胆胀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和按摩方法:1.伏兔穴:位于足部外侧背部,第一、第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摩该穴位,每次按压5-10秒,每天多次重复。
2.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
用手指轻轻揉搓该穴位,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3.大横穴:位于手臂外侧,尺骨突起与肘横纹交叉处。
用拇指按摩该穴位,每次按压10-15秒,每天多次重复。
方案二:中药煎剂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胆胀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煎剂:1.木香煎剂:取香附、木香各10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10分钟,每日餐后温服。
2.章丘茯苓煎剂:取章丘茯苓、白芍各15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20分钟,每日分2次餐后温服。
3.苍术煎剂:取苍术、厚朴各12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15分钟,每日分2次餐后温服。
方案三:饮食调理饮食是引起胆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减少胆胀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建议:1.少吃辛辣食物:辛辣刺激会加重胆囊的负担,因此要避免吃过于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2.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油腻和煎炸食品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
3.注意饮食时间:正常的饮食时间可以帮助促进胆囊的排空和消化。
方案四:情绪调理情绪紧张是导致胆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的情绪调理可以缓解胆胀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情绪调理方法:1.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放松冥想等方法,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2.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胆胀症状,如散步、太极等。
3.心理疏导: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与亲友交流,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
胆胀中医保健方案效果分析总结报告
胆胀中医保健方案效果分析总结报告
1. 简介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胆胀中医保健方案的效果。
胆胀是一种
常见的胃肠道问题,中医保健方案被广泛应用于胆胀的治疗和预防。
2. 方法
我们收集了胆胀患者在接受中医保健方案后的数据,并针对以
下方面进行了分析:
- 症状改善情况
- 生活质量评估
- 患者满意度调查
3. 结果
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胆胀患者在接受中医保健方案后,症状明显改善。
约80%的
患者报告胀气症状减轻,不适感减少。
- 生活质量评估显示,接受中医保健方案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
到了提高。
他们在饮食、睡眠、工作等方面的困扰明显减少。
- 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对中医保健方案的效果表
示满意。
他们认为方案对缓解胆胀症状有明显作用。
4. 结论
胆胀中医保健方案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这一方案可以作为胆胀治疗和预防的有效方法。
然而,我们也
需注意,本报告的结论基于收集的数据,因此在应用方案时仍需要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调整。
5. 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胆胀中医保健方案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深入研究中医保健方案的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对胆
胀的作用机理。
- 将中医保健方案与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
效果。
- 提供更多的胆胀患者教育和训练,加强他们对中医保健方案
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以上是对胆胀中医保健方案效果分析的总结报告,希望对相关
研究和实践领域有所帮助。
胆胀病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胆胀病,中医学称为“胆胀”、“胆病”、“胆郁”等,是指由于胆道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
中医认为,胆胀病的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机主要为肝胆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等。
以下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胆胀病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肝胆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胆汁运行受阻,引起胆胀。
2. 湿热蕴结:饮食不节,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胆汁受其影响,引起胆胀。
3. 瘀血阻滞:气滞血瘀,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胆道,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胆胀。
4.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邪内生,影响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引起胆胀。
三、中医治疗方案1. 针对肝胆气滞型胆胀病:(1)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止痛。
(2)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川芎、甘草等。
(3)中成药:逍遥丸、疏肝理气丸等。
2. 针对湿热蕴结型胆胀病:(1)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2)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甘草等。
(3)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胆宁片等。
3. 针对瘀血阻滞型胆胀病:(1)治法:活血化瘀,疏肝利胆。
(2)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等。
(3)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复方丹参滴丸等。
4. 针对脾胃虚弱型胆胀病:(1)治法:健脾益气,疏肝利胆。
(2)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等。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健脾丸等。
四、中医外治法1. 足浴疗法:选用具有疏肝解郁、利胆止痛功效的中药,如柴胡、白芍、郁金等,煎煮后进行足浴,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 耳穴贴压法:选取胆、肝、脾、胃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保留3-5天,可反复贴压。
3. 穴位按摩法:按摩胆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1次。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1. 胆胀的定义与症状胆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胆囊或胆道内胆汁排出不畅,引起胆汁堆积和胆囊扩张。
胆胀可导致胆囊疼痛、胀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胆胀与体内湿热、痰浊、气滞等有关。
2. 中医病因与辨证施治2.1 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胆囊与肝脏、脾胃、胃肠道等器官密切相关,并与气滞、湿热、痰浊等病理因素有关。
常见的胆胀病因包括:•肝胆湿热•脾胃功能失调•胆囊功能障碍•情绪因素2.2 中医辨证与治疗根据不同的辨证情况,中医对胆胀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1.肝胆湿热胆炎型–辨证特点:黄疸、胸闷、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舌红等。
–治疗方案:清热除湿、平肝熄火,方药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
2.脾胃虚弱型–辨证特点:腹胀、便溏、口淡、舌质淡、脉缓等。
–治疗方案:补益脾胃,方药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3.气滞胆石型–辨证特点:胆绞痛、胁肋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治疗方案:行气通络,方药如枳术丸、柴胡疏肝散等。
4.情绪失调型–辨证特点:胸闷、脘腹胀满、易怒、舌质淡红、脉弦数等。
–治疗方案:疏肝解郁、调和气机,方药如柴胡益气汤、逍遥散等。
3.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饮食调理饮食对胆胀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胆囊;•近期忌食油炸、煎炒食物,可选择蒸煮、炖煮等清淡烹调方法;•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等,有助于消化和排便;3.2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对胆胀的调理作用也被广泛运用。
常见的中草药有:•黄芩:清热解毒,可用于肝胆湿热型的胆胀;•熟地黄:补益脾胃,可用于脾胃虚弱型的胆胀;•枳术:行气通便,可用于气滞胆石型的胆胀;3.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帮助疏通经络、调和气机,促进胆汁排泄和胆囊收缩。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缓慢揉腹:顺时针方向以掌心轻柔揉腹,可促进腹部气机流通;•肝俞穴按压:位于胸脊交感神经节水平,用力按压可缓解胸闷症状;•足三里穴按摩:位于小腿前外侧,用力按摩可调和气机,舒解胆囊疼痛;3.4 调节情绪情绪因素常影响胆囊功能,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也包括调节情绪的方法:•避免长时间情绪紧张、焦虑,保持心情舒畅;•学习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瑜伽等;•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4.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治疗胆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病情不同,对中医护理方案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医师指导:在使用中医草药、按摩等护理方法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意见,避免不当使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护理方案只是辅助治疗手段,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诊断: 胆胀西医诊断:胆石症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
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
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
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
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胆胀怎样治疗?
胆胀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胆胀的治疗方法,治疗胆胀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胆胀应该吃什么药。
*胆胀怎么治疗?*一、中医中药治疗:辨证要点1、辨虚实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或病程虽长而属急性发作,胀痛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口苦发热,苔厚脉实者,多属实。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胁痛隐隐,胀而不甚,时作时止,或绵绵不休,遇劳则发,苔少脉虚者,多属虚。
2、辨缓急右胁胀痛,痛势剧烈,甚或绞痛,辗转反侧,呻吟不止,往来寒热,呕吐频繁,苔黄脉数者,则为急证;痛势较缓,无发热呕吐及黄疸者,则病情较缓。
治疗原则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分证论治·肝胆气郁症状: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通降。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方以柴胡白芍、川芎疏肝利胆,枳壳、香附、陈皮理气通降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应用时以方中四逆散为主,可加苏梗、青皮、郁金、木香行气止痛。
若大便于结,加大黄、槟榔;腹部胀满,加川朴、草蔻;口苦心烦,加黄芩、栀子;嗳气,呕吐,加代赭石、炒莱菔子;伴胆石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
·气滞血瘀症状: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活血。
方药:四逆散合失笑散。
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炒五灵脂、生蒲黄活血化瘀。
可酌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大黄以增强行气化瘀止痛之效。
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黄芩;脘腹胀甚者,加枳壳、木香;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
·胆腑郁热症状:右胁灼热疼痛,口苦咽于,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效果分析总结报告1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胆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3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普外科应用“胆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1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7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12例:肝胆湿热证7例,气滞血瘀证1例,肝郁脾虚证2例,胆腑郁热证2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情志、睡眠的关系。
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口才饮食善、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中药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压豆。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2、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9人(75%);②一般:3人(25%);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7人(58.3%);②实用性较强:3人(25%);③实用性一般:2人(16.6%);④不适用: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诊断: 胆胀西医诊断:胆石症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
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
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
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
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中医鉴别诊断:1.胃痛:疼痛多有一定规律性,一般不因食油腻而诱发,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见胃病病灶。
2.胰瘅:疼痛及压痛部位多在中上腹或稍偏左,胆囊区无明显触痛,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
3.蛔厥:好发于青少年,钻顶样绞痛阵作,可吐出蛔虫,缓解时可如常人,腹部体征不明显。
4.胰癌:发病年龄较高,起病隐匿,无阵发绞痛特征,疼痛与黄疸、消瘦等呈进行性加重,B超、CT等检查可资。
西医诊断标准:在上腹痛发作的同时或其后出现发热和黄疸,并伴有血白细胞增多,ALP和γGT明显升高,则胆绞痛甚为可能。
本病的确诊依赖于辅助检查。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3.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胆囊造影:可见到胆囊内或胆管内有充盈缺损,若有炎症可见到胆囊显影淡或不显影,或胆囊收缩功能差。
有的可见到胆囊内或胆管内有密度增高的影或密度增高的圈中央为透亮区,这多为含钙质较高的结石。
(4)CT、MRI 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根据以上5项尤其是后两项的检查可作为确定诊断的根据。
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混淆。
但急性胰腺炎血清与尿淀粉酶明显升高(>500U),而胆石症血淀粉酶也可升高。
但很少超过500U,且胆石症有结石的X线征象。
2.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有进行性消瘦、上腹部持续性钝痛、肝肿大及胆囊胀大等症状,约半数病人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如阻塞性黄疸病人同时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对于鉴别胰头癌或壶腹癌与胆石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胆石症虽能引起阻塞性黄疸,但胆囊多因慢性炎症而缩小。
B型超声、CT及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治疗:中医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味。
柴胡6克白芍9克枳壳15克大黄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金钱草30克香附9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饮食减少者,加鸡内金6克,以开胃;有口苦、暖气、恶心、呕吐等症者,加左金丸9克,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伴发热者,加蒲公英30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以清热解毒。
2.湿热熏蒸治则:清利肝胆,化湿排石。
方药:三金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9克鸡内金6克茵陈15克黄芩9克栀子9克虎杖根9克枳壳9克木香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高热畏寒者,加柴胡9克、蒲公英30克,以清热;恶心呕吐、口音咽干者,加左金丸9克,以降逆止呕;大便不爽或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芒硝15克,以泻火通便。
3.气郁热结,瘀血停积。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攻下。
方药:复元活血汤合排石汤加减。
桃仁9克红花6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9克芒硝15克柴胡9克郁金9克枳壳15克木香9克茵陈12克黄芩9克虎杖根9克金钱草3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腹胀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9克,以理气止痛;发热者,加金银花9克、连翘9克、蒲公英30克,以加强清热之功。
4.湿热脓毒,壅滞肝胆。
治则:清热透脓,化瘀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茵陈9克栀子9克大黄6克穿山甲15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9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汗出脉细者,加太子参30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以益气敛汗复脉;神昏谵语者,急用安宫牛黄龙1粒吞服,以芳香开窍。
【中成药】消炎利胆片:肝胆湿热每次4-6片,每日3次。
西医治疗胆石症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消除结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发作期宜先行非手术治疗,待症状控制后,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如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主要适应证为:初次发作的青年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发病已逾3天,无紧急手术指征,且在非手术治疗下症状有消退者。
常用的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禁饮食或低脂饮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解痉止痛和支持对症处理。
有休克应加强抗休克的治疗,如吸氧、维持血容量、及时使用升压药物等。
(1)控制饮食:脂肪类食物可促进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的释放而引起胆囊的收缩,促进胆汁的排泌,因此,为了能够使胆囊及胆道得到适当的休息,在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脂肪类食物,而采用高糖流汁饮食。
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脑、肝、肾、鱼卵、蛋黄等,不论在胆石症的发作期或静止期,均少食为宜。
无胆总管梗阻或在胆石静止期,植物油脂有利胆作用,可不必限制。
(2)缓解疼痛:轻度疼痛可经控制饮食、休息、肛门排气等治疗而缓解症状,严重病例除禁食外,应插鼻胃管行胃肠减压,以吸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气体,减少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胆汁分泌的刺激,有利于胆汁的引流及排出,亦可以消除或减少因缩胆囊素引起的胆囊收缩作用,从而减少胆绞痛的发作频率和减轻疼痛的程度。
此外,还可以应用解痉止痛药与镇静药。
①硝酸甘油:②阿托品:③镇痛药:哌替啶(度冷丁)或布桂嗪(强痛定)50~100mg肌内注射,效果较好。
上述镇痛药与解痉药合用,可以加强止痛效果。
但吗啡能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故属禁忌。
(3)利胆及抗感染治疗:硫酸镁;胆盐;去氢胆酸片0.25g或胆酸片0.2g,3次/d,餐后服用,此2种药在胆道梗阻时不易采用,以免增加胆道压力。
在急性发作期胆石症患者,多伴有细菌感染,适当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
抗生素的选择应考虑其抗菌药谱、药物在胆汁中的浓度及其不良反应,常选用广谱抗生素,尤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和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等),最好按照细菌培养结果来选择。
若细菌感染的种类不明时,则应优先选择在胆汁中浓度最高的抗生素。
必要时在加强抗生素的情况下,使用激素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4)慢性病例的治疗:可采用利胆剂,如去氧胆酸、牛胆酸钠(胆酸钠)、消炎利胆片、羟甲烟胺(利胆素)、胆乐等,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多能控制发作。
采用去氧鹅胆酸(CDCA)、熊去氧胆酸(UDCA)行溶石治疗,可使部分胆囊结石缩小或消失,但用药时间长(一般需半年~1年半),大量应用能损害肝脏,停药后结石又可复发,故对合适病例可试用。
2.溶石疗法(1)口服胆酸溶石:由于鹅去氧胆酸(CDCA)效果差,且有肝毒性和腹泻的副作用,现很少应用。
熊去氧胆酸(UDCA)效果优于CDCA,且基本没有副作用,每日剂量8~13mg/kg,疗程一般为半年至两年。
主要用于结石直径<1.5cm的胆固醇结石。
孕妇、肥胖病、肝病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应用。
(2)接触溶石:通过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的方法给药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辛酸甘油单脂(GMOC)、甲基叔丁醚(MTBE)、二甲基亚砜(DMSO)。
3.经内镜的胆石治疗可通过各种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进行置管溶石、碎石、取石。
4.手术治疗适应证:①胆管结石伴严重梗阻、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有肝脏并发症者;②长期反复发作的梗阻和感染,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③X线造影发现胆道有机械性梗阻(狭窄或结石嵌顿)者;④伴有下列严重胆囊病变者:较大胆囊结石,症状发作频繁,胆囊管结石嵌顿造成积水积脓,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或穿孔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等。
(1)术前准备:①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手术方案确定后,除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顾虑、配合手术治疗外,应了解病人药物过敏史、激素应用情况,以防止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及皮质功能不足造成术中、术后低血压或严重意外。
②应充分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内科性疾病存在,尤其老年患者,常有各器官各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如心血管疾病等。
术前应与内科合作,改善有关疾病的状况,以增加安全性,也可有针对性地减少这些器官的负荷,达到术后顺利康复。
③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黄疸病人多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术前3天应注射维生素K(结合静脉输液,每天给予维生素K1 20~30mg),如仍不能纠正,非急症,宜暂缓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