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步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政治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意义 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判断: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的文化相加。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1)含义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高度称赞我国四大发明:“我们
若要观察科新学发明技的术力量是、一效能个和民结果族,文最显明著程的例度子的便是重印要刷术标、志之一
火药和指南针了......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 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 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 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 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 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 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 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 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 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感悟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谈一谈你对 中华文化的力量有何新的理解?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
②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 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 源。
Hale Waihona Puke (2012.全国.21)8.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特征之三)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注收意、:借兼鉴收并其蓄他不民是族指文化中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材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五、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
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
最新原创高中政治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 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 ②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 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 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 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 源。
知识构建
博大精 深的中 (地域性) 华文化 中华之瑰宝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独特性) 原因: 一方水土 不同区域文化 一方文化 之间的关系:
①作用:
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 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特点:
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 鲜明而独特。
③地位:
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 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
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 整体性 地位: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文明程度 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 术成就长期处于 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 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命力、创造力 作用: 是中华民族 的生动
内敛性强 热情奔放
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多样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石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 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26个民族 现在或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他们用 自己的文字,创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学。
壮族
蒙古
维吾尔族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 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
•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 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 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方面的内容。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21张)
思考1、“父亲们”在听《四郞探母》时为什么产生了强烈共鸣?
2、为什么说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探究四:
1、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文化共同构成 的中华文化承载了怎样的意 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 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智慧之旅
淮河文化
皖江文化
探究一:
1、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文化区 域性差别?
2、这种区域性差异会对大家的 交流产生影响进而形成障碍吗? 为什么?
一、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1、文化区域性的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 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 响.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走向:
徽式建筑,体现了古徽州人追求儒雅、淡远的人 生境界,是古徽州人谦恭避祸、退身养性、勤学 守德的真实写照。
1、文学艺术
A、 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B、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地位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 C、 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 作用 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 作用。
3、空间构成:砖木结构,开天井, 穿斗式与抬梁式并用,有三合院型、 H型、四合院型及组合式大宅。 4、总体布局:负阴抱阳,依山就 势,靠近水源,因地制宜,单体突 出,整体一致,且与青山绿水交相 呼应,刚柔并合,动静兼济 。
探究三:你能结合徽州民居
建筑资料说出徽州科学技术特点、 地位和作用吗?
2、科学技术
思考: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包容性
汉字 史书典籍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24张)
奥巴马宴请胡总书记,在快吃完时奥 巴马说: “我终于明白了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 的文化: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雇叫 混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 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占 女人便宜叫吃豆腐;男人老是用女人的钱 叫吃软饭;干活多了叫吃不消,受人伤害 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犹豫不决叫吃 不准,办事不力叫吃干饭, 负不起责任叫 吃不了兜着走 ”。 胡总书记听后很生气,说:“要你总 结中美关系的困局,你却总结中国文化, 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奥巴马摸了摸肚皮,很无奈......
在世界上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 的地位 上占有重要位置
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 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工艺、食品、风俗左右。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馒头制作等在元代就传到日本。直到目 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食俗等方面都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西方离中国遥远,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饮食原料方面, 18世纪英国人、美国人及欧洲人引进华南猪后并与当地猪杂 交后培育出很多优良种猪,现在世界上著名的猪种都有中国 猪的血统。19世纪美国引进中国的水蜜桃等,后来也进行了 改良。1945年葡萄牙人把甜橙引进里斯本,后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制茶技术明朝时传入英国,后传入欧洲、美洲。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引进中国面条发展而成意大利面条。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 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 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 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 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藏 族 的
回族的羊肉泡馍
阿 拉 伯 烤 全 羊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7: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待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以我国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结合我国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及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特征。
4.结合我国不同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说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巩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视频导入』中华文化之瓷器(学生讨论)『总结』中华瓷器丰富多样、造型精美、技术精湛,世界之最,体现中华文化的精深。
『过渡』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又一基本特征。
『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课件』精美文学图片问题: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中国文学名著和表演艺术,你能说出对它们的印象吗?(师生互动)『总结』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特征。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的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过渡』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中独树一帜『课件』精美科技图片问题: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你能说出对它们的印象吗?(师生互动)『总结』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长达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新新人教版必修3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
• 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 扬弃吸收。如: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 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与佛教文化汇同交融; *唐朝,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 西亚和西方世界的伊斯兰教、景教及至马球运动,从开 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 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 一个城市造就一种都市人格。如果你走南闯北,就 能品出不同城市的市民性格特征。
• 北京人调侃的净是文化. • 北京的文化性就体现在北京人的“侃大山”上 .
尤其在夏天,几个人围坐一圈,不出几句话,肯定 就冒出一个“侃才”,天上地下、政治经济、历史 地理、文学艺术,无所不包,以至让你觉得他一会 儿是政治家,一会儿是艺术家,一会儿又是经济学 家。
远洋航行\殖民扩张\开 拓市场/资本主义经济
列一列
中国历史上领先于世界 水平的科学技术成就还有 哪些?
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 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使川西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1
(1)文学艺术的作用
、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
文
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学
历史悠久
艺
内涵丰富
术
风格鲜明独特
(2)中华
文化中的文 学艺术
作用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 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上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 的地位 上占有重要位置
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课件6: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充满智慧的东方哲学
周易八卦 “中国哲学之父”
(1)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
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 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 惟“ 道孔 是德 从之 ”容 ,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 主要是以儒家为正 统的传统思想道德
老子认为,人遵循了“道”去为人处事便 会“德”,所以他把“道”与“德”合称 为“道德”。
区域性 (1)不同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 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人们一般认为,陕西人受“黄土文化”和 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 旧的性格特点;广东福建人受海洋开放文 化的影响形成包容、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和 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山东人受儒家文化 影响深远,道德观念、家族观念强烈,比 较传统和守旧;而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着 现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的性格;江浙地 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人们生活富足安 定,这种文化造就了江浙人安逸的生活态 度和性格特征。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之一 ,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也有着不尽相
同的习俗。但从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习俗的传统
文化内涵还是大同小异的。
“端午节”是多民族的共同节日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 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20张)
求同存异
和
包容性
兼收并蓄 容
理 解
吸 收 借 鉴
文化 自觉
文化 自信
伏羲 孔子
八卦
太极 道
什么叫太极?“太”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 “大”,一部分是“丶”什么叫太极?“太”由两部分 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丶”。“大” 字不必说,那一点就代表“小”。所以太极告诉我们, 大极了,而且又小极了。“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 够大了吧?“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够小了吧? 孔子非常了解伏羲,他说世界上有件东西大到没有外面, 小到没有里面,那叫什么呢?最后他就想到叫太极。这 个名字起得好!。“大”字不必说,那一点就代表 “小”。所以太极告诉我们,大极了,而且又小极了。 “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够大了吧?“其小无 内”,小到找不到里面,够小了吧?孔子非常了解伏羲, 他说世界上有件东西大到没有外面,小到没有里面,那 叫什么呢?最后他就想到叫太极。这个名字起得好!
我们的中华文化
共同感受
一起欣赏:
乡愁
余光中
认同感
共鸣
归属感
中华文化 力量
教育 历史
内容
中华文化
哲学 道德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殷周
春秋战国
秦
汉代
隋唐
宋元明
清
中华文化
特征
博大
精深
独特性 地域性 民族性
原因
源远 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包 容 性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独特性
科学技术
高中政治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
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砥柱中流。
可见,本框题是衔接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四、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8: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本框分为三目。
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性;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本课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它是上一课的继续,同时又对学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
所以本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是他们的知识大多是文学与历史方面的,感性认识要多一些。
学生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而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辨析中华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明确: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及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法,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板书设计
(用案人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了解)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要原因是什么?
3、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及意义?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D.我国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
3、“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
重点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难点
教法及教具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达标测试】
高二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二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海导航1.学习目标展现我国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赏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中华各民族文化,加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学习指导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材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层,通过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第三层,通过展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中华各民族文化,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学习本部分内容,要紧密结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来进行。
学习中要注意以下三点:⑴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本框题的灵魂。
中国瓷器艺术、园林艺术、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⑵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加深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我国幅员辽阔,决定了各地区文化的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具有包容性;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学习本框的目的。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学习探究知识要点思考探究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瓷器艺术独领风骚2.园林艺术无与伦比3.文学艺术丰富绚丽4.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⑴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⑵优秀的民族文学⑶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2.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1.你能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例说一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吗?2.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功能看,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什么特点?3.说一说,中华文化为什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4.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为什么能够长期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5.议一议,我国的石窟艺术为什么能够闻名中外?6.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高中政治必修三精品学案: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时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要点晨背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感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2.识记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形成原因。
3.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4.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学新知』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1)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作用: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小提示:中华文化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而是极为丰富的。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区域特征的成因(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小提示:文化融合不等于文化趋同。
文化融合指外部文化和内部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即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0: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内容。
(2)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原因、作用。
(3)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教学策略1、学法指导:夯实基础,熟记知识点,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实际联系理论,总结答题规律,积累答题经验。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问题导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高二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关于提前预习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都做的不到位,所以,由教师生成主要的重难点问题,随堂解决,达到考点细化记牢的目的。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专题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难点“精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一、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知识拓展: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二、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知识拓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专题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识精测】(总分60分,测试时间35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两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
这一“汉字危机”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汉字是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重要性。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题肢错误,不选。
汉字的演变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题肢错误,不选。
①③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2.方言被称为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
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方言①运用广泛,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②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③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④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答案】C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讲述了一批故宫文物修复者的“日常”,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各种文物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
我国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因为A. 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B.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博大的重要标志C.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D. 利用现代元素修复文物,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汉字,B题肢错误,不选。
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经济实力,C题肢错误,不选。
对文物进行保护与维护文化安全无直接关系,D题肢不选。
A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点睛】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高中政治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了解: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作业反思】【知识梳理】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以、、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②科学技术是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具有和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①,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②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③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即。
求同存异,就是;兼收并蓄,就是。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
⑤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是激励,也是激励。
〖合作探究〗1、阅读P66-68,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2、中华文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3、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具体表现,请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之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诗歌是汉族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简短、生动的形式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来表现心中的思绪。
这表明中国文学①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④是世界最好的艺术形式A.①③B.①④C.①②D.③④【答案】A【考点】文学艺术【难度】一般2.2017年7月18日,美国青年领导人代表团一行来到了都江堰景区进行参观考察。
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都江堰的宝瓶口、飞沙堰、鱼嘴等三大枢纽工程。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水旱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由此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①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②折射出我国古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③作为自然遗产受到我国政府重视和保护④彰显了我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A.①④B.②④C.①②D.①③【答案】C【解析】“都江堰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体现了①。
“使水旱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体现了②。
都江堰是文化遗产而不是自然遗产,③错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④错误。
【考点】科学技术【难度】较难3.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这表明A.薪火相传、海纳百川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中华文化推陈出新,批判继承【答案】B【考点】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难度】一般4.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的特点表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等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数百年的历史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③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涉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也没有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民族凝聚力,②④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难度】一般5.宋锦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其质地精美、工艺独特,被誉为“锦绣之冠”。
自宋锦以“新中装”的现代中式礼服形式亮相APEC之后,苏州宋锦便以高贵优雅的崭新形象走向世界。
材料说明①全盘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②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③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④政治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C【考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新【难度】较易6.我国疆域辽阔,既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文化,又拥有粗犷豪放的北方草原文化;既有质朴醇厚的中原文化,又有浪漫神奇的西南文化。
这说明①我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明显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③文化差异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④我国各地自然与社会情况千差万别,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材料中“既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文化,又拥有粗犷豪放的北方草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没有强调渐趋融合,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难度】一般7.不止是园林,昆曲、古琴艺术、苏绣、核雕和玉雕等,也都成为向世界展示“文化苏州”的重要名片。
更令人赞叹的是,在传统文化产品大量出口的同时,苏州的现代文化产品也不断走出国门,如漆画装饰画、3D机甲类游戏等。
可见,苏州给世界留下的文化印象有①苏州文化源远流长②苏州文化博大精深③具有很明显的区域特征④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考点】中华文化的特点、古代科学技术【难度】一般8.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这突出体现了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答案】B【解析】张骞等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符合题意。
【考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难度】较易9.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选料精良、刀工精细、火候独到、技法各异、五味调和、情调优雅,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由此可见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④中华文化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难度】一般10.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既是浙江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下的传承与丰富,也是一个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过程。
同时,古越国人不断向外迁徙,使得包括中国南方在内的整个东亚和南亚,都受到古越文化的影响。
这表明浙江文化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②独树一帜,对外渗透③源远流长,独领风骚④面向世界,特色消融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A【解析】浙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又能保持自身特色,①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
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②说法错误。
材料反映了浙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南方在内的整个东亚和南亚产生深刻影响,③符合题意。
【考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难度】较难11.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③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文化以其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之精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由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组成,中华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①③符合题意。
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精髓,④说法错误。
【考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难度】一般12.台湾少数民族展览通过照片、影片、文字、器物等,全方位呈现了台湾少数民族的社会制度、家庭组织、生命礼俗、信仰祭奠等文化,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台湾各少数民族文化A.特色鲜明,与中华文化没有共性内容B.五彩缤纷,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C.相互交融,共同构成灿烂的中华文化D.包罗万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B【考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难度】一般二、非选择题1.材料一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
材料二北方草原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豪放壮美、雄浑飘逸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材料三台湾文化大都是从闽南传播过去的,与闽南文化共称为“闽台文化”。
台湾的方言主要是闽南活、客家话。
台湾的民间信仰、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与福建、广东等地也基本相同。
中华文化早已渗透在台湾同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2)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材料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③材料三反映了区域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也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
【考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难度】较易2.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本,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考点】中华文化包容性【难度】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