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3.7《土壤》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土壤(第1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土壤(第1课时)示范教案

《土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4.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的合理利用方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说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播放视频:【课程引入】土壤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出土地的重要性。

【讲授新课】出示材料:《禹贡》中关于土壤的内容师:《禹贡》中描述了天下九州各地的地理环境,我们节选其关于土壤的描述。

请大家认真阅读材料后思考:1.《禹贡》中为什么要对土壤进行划分?生:(可能的答案)划分土地质量,确定赋税。

2.《禹贡》中的记录是从哪些角度描述土壤的?生:(可能的答案)颜色、粘度、含水量等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特征。

(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出示资料:土字示意图和“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二象地之上,地之中;物出形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土字笔画中褐色代表的可能是什么含义?绿色可能代表什么含义?生:(可能的答案)绿色代表生物、植物;褐色代表不同深度的土壤、代表土壤......师:在土字中上面一个褐色的横线笔画代表表土层,下面褐色的横线笔画代表底土层。

绿色笔画代表植物,植物被表土层分为了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

师:在对土字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壤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呢?生:(可能的答案)生长植物......师:我们来看一下土壤的定义。

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由此我们可知,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出示图片:土壤物质组成结构图师:观察图片,思考: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生:(可能的答案)矿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板书)土壤的组成师:土壤的肥力指的是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地理】土壤教学设计(2课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土壤教学设计(2课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土壤》教学设计(2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中“土壤”这一节的内容进行UbD模式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选用“土壤”这一节的原因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旧教材没有将“土壤”这部分内容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也只是简单带过,而在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土壤”成为单独的一节内容。

基于UbD模式的地理教学设计主要分为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规划设计教学过程这三个阶段。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1.导入教师活动:播放一则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的视频,回顾上一节课所教的“植被”这节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导入。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及教师提示展开思考。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植被与土壤密切联系起来,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新课讲授教师活动:用投影仪展示几张土壤的照片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土壤的概念。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听教师讲解并在教材上做好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土壤下定义,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土壤的概念,符合UbD模式所倡导的“追求理解的学习”理念。

教师活动:拿出课前准备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土壤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学生活动:观察土壤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向学生讲授土壤观察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3.活动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学楼下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课后各小组整理好本组成员的观察记录后上交。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到室外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课后将观察记录交给教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室外亲身观察,应用与检验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课堂小结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导入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土壤(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土壤(第2课时)示范教案

《土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4.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的合理利用方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说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

出示图片: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师:据研究,这种黑色的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

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生:(可能的答案)我国南方地区红壤改良、华北地区盐碱地的改良……师:可见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可以对其产生影响,还有哪些要素能够影响土壤的形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等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土壤出示图片: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示意图中提到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岩石、植物、降水、时间……板书:环境(绘制箭头由环境到土壤,箭头上书写综合作用;绘制箭头由土壤到环境,箭头上书写组成要素)师:大家说的很好,土壤既是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大家刚刚提到的几个要素之外,还有哪些要素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呢?生:(可能的答案)地形、人类活动……出示图片:四川盆地紫色岩石与土壤照片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中岩石与土壤的颜色,试着推测一下岩石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呢?生:(可能的答案)岩石破碎后逐渐变成细小颗粒……师:大家给出了自己的推测,我们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试着寻找一下结论,看看与大家的推断是否一致。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2.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迹清晰、语句通顺,保持作业的整洁。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土壤数据,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学生对土壤知识的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针对学生对土壤资源保护意识较弱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部分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较为陌生,教师应适时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处理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8.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土壤样本有什么不同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
(2)分析土壤分布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土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
(1)教师阐述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如土壤肥力、土壤质地等。
(2)介绍土壤侵蚀、污染等环境问题,以及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土壤教学设计

土壤教学设计

土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

(2)掌握土壤的质地分类,如砂土、壤土和黏土,并能区分它们的特点。

(3)理解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知道不同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土壤的组成成分和质地分类。

(2)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探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成分和质地分类等知识。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观察实验、土壤渗水性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

3、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相关知识。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肥沃的农田和一片贫瘠的土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块土地的状况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

2、讲授新课(1)土壤的组成成分①展示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然后提问:大家能看到土壤中有什么?②结合图片和示意图,讲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矿物质(如砂粒、粉粒、黏粒)、有机质(如腐殖质)、水分和空气。

③强调土壤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会影响土壤的性质和肥力。

(2)土壤的质地分类①分别展示砂土、壤土和黏土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颗粒大小、手感等特点。

②讲解砂土、壤土和黏土的特点,如砂土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壤土颗粒适中,透气性和保水性都较好;黏土颗粒细小,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

高中地理高一《3.7土壤》说课稿

高中地理高一《3.7土壤》说课稿

高中地理高一《3.7土壤》说课稿《3.7 土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今天上午,我上了《土壤》这一内容,现在,就我对这节课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如下简要的说明。

一、对新课改的认识本次比赛立足于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着眼于讨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之下,我们应该如何尝试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落实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其目的在于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经过不断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我有一下几点粗浅认识,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断应用和尝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给予斧正。

1.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发主动探究的动机地理课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2.加强教与学的合作、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环境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同时,教师之间亦应加强教学协作,充分利用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自身生存环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的经验、体验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竹篮打水罢了。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使“赵括”式的书呆子。

土壤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土壤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教学设计一、课题来源《土壤》一节本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的教学内容,恰逢在教学期间遇到每年一度的“世界土壤日”,世界土壤日为每年的12月5日,旨在宣传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每一年的土壤日主题都不同,旨在通过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防治土壤退化,提高土壤意识,鼓励社会改善土壤健康,从而提高人们对维护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上发布的一则消息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正在迅速流失。

黑土素有“土中之王”的美称,我国东北地区拥有全世界三大黑土之一,广袤的黑土是民生之本,人们通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的肥沃。

然而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对于土壤的侵蚀是的黑土层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学目标1.常识:学生能够准确地阐释土壤的概念,完整说出土壤的组成成分,了解土壤的颜色和剖面结构,2.学识: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说明土壤最核心的特征,了解从母质到土壤的形成过程。

3.见识:使学生理解土壤肥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各要素协调能力的高低。

4.意识:认识到土壤不仅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还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实验设计1.实验内容实验一:主实验:土壤成分探究子实验:土壤中水分、空气、有机质的探究实验二:土壤质地的测定实验三: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观察与性质鉴定虚拟仿真实验2.实验创新在验证土壤中成分时,利用酒精燃烧土壤,验证有机质成分的存在与多少;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观察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与性质鉴定。

3.教学方法实地考察、实验探究、虚拟野外实验、问题驱动法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一:土壤中除了土还有哪些成分?你如何验证它们存在土壤之中?探究1:验证土壤成分——空气,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相关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结论: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探究2:验证土壤成分——水分,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相关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结论:烧杯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有水分探究3:验证土壤成分——有机质。

土壤教案8篇

土壤教案8篇

土壤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培训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training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土壤教案8篇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土壤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一、教学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土壤,包括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第二部分是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进行描述。

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以及人类活动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前四章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目标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观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一条简短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为“蟾宫折桂”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预学-探究-提升第 3K 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土壤种子发芽思考下土字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呢?学生观看种子发芽视频,引起注意和好奇,思考土壤的概念、作用。

通过视频吸引学生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出课题,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土壤的概念思考什么是土壤,土壤的定义是什么? 土壤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思考土壤的概念、作用及意义。

讲解土壤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为后面土壤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一:土壤观察:颜色、组成及质地观察【展示图片】土壤样本【播放视频】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运用土壤样本和观看土壤颜色、组成及质地实验视频,分析土壤中分别含有何种物质,比较不同土壤质地差异。

观看土壤组成及质地实验视频,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土壤中分别含有何种物质?通过对比不同土壤样本渗水性和黏性的差异,比较不同土壤质地差异。

通过运用土壤样本和室内实验视频,形成直观感性认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活动二:说明土壤主要形成因素.【提问】根据活动二材料,对比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和东北平原黑土的差异,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结合南方红壤和东北黑土的材料介绍,小组合作交流并完成上述两地区不同气候环境对土壤影响的表格内容,以此进一步分析土壤形成因素。

通过比较两个区域之间的土壤的差异,在区域差异冲突中加深学生对于土壤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能力。

拓展提升:构建土壤形成因素思维导图【展示图片】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关联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各成土因素之间的联系。

学生思考并填写。

构建土壤形成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树立圈层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地理课土壤教学设计方案

地理课土壤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

(2)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学会分析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分析土壤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土壤科学研究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

(2)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土壤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2)土壤肥力特性的多因素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丽的景色背后,离不开土壤的滋养。

(2)提出问题:什么是土壤?土壤有哪些分类?土壤是如何形成的?2. 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1)介绍土壤的基本概念,如土壤的定义、土壤的组成等。

(2)讲解土壤的分类,如根据土壤质地、酸碱度等进行分类。

(3)展示土壤的微观结构图片,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

3. 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1)讲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如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影响因素。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土壤形成的差异。

4.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介绍土壤肥力的概念,如土壤的有机质、养分含量、酸碱度等。

(2)分析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作物生长、产量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5. 实验与观察(1)进行土壤质地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土壤的质地差异。

(2)观察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的层次结构。

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地理土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地理土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 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 认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土壤资源的认识,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 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教学难点:- 土壤各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 土壤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多少种土壤吗?土壤有什么作用?2.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土壤的多样性。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土壤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基本概念:- 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土壤的物理性质:- 讲解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温度等物理性质。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土壤的物理性质。

3. 土壤的化学性质:- 介绍土壤的有机质、养分、酸碱度等化学性质。

- 讲解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

4. 土壤的生物性质:- 讲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等生物因素。

- 介绍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讲解土壤对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土壤资源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2. 展示成果: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壤资源的必要性。

2. 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土壤教学设计

土壤教学设计

《3.7 土壤》教学设计玉溪一中杨从康2005年12月3.7土壤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简述土壤及肥力特性、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等几个相互关联的课题。

第一标题下主要介绍土壤概念及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第二个标题重点介绍土壤肥力,并明确指出这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由此进一步指出土壤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土壤的物质组成,这些组成成分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第三个标题介绍土壤的一般形成过程,强调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的主导作用。

教材始终强调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土壤的概念、本质特性、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土壤肥力的关系;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利用只有做到用养结合,才能促使土壤肥力的循环再现。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有关图表、资料,提高学生运用大量的资料获取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突出人地关系这一主线,通过联系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学生应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土壤结构及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

四、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学习指导法、观察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景观图、土壤标本)、教材。

七、教学过程【导入】汉字“土”的含义:我国古书《说文解字》解释:“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并进一步解释说:“‘二’象地之下,地之中。

”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之下的大地表层;“丨”是“物出行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土”相关的内容。

【板书】 3.7 土壤【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3页图3.47,观察土壤在地理环境中处于什么位置?【板书】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土壤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学习土壤对我们认识整个陆地环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理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熟悉土壤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土壤现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壤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 难点: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收集土壤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什么是土壤?土壤有哪些用途?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覆盖的一层松散物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用途,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教师讲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笔记。

2.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师介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生物、母质等;-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土壤资料,分享土壤的相关知识;2.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展示内容。

四、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土壤有哪些用途?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以及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讲授1.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师讲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笔记。

2. 土壤分布规律- 教师介绍土壤分布规律,如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认识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形成因素;2.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土壤形成的过程;2. 土壤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土壤样品;3. 土壤相关图片、视频资料;4.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土壤?土壤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物质,具有肥力,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1)教师讲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展示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2)学生总结土壤的分类,如:沙土、壤土、粘土等。

2.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教师讲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2)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成土母质对土壤质地的影响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如:土壤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土壤质地影响较大?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3. 教师点评、总结。

四、小结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的概念、组成、分类、形成因素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1)教师讲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提供养分、水分、空气等;(2)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一地理《土壤》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土壤》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土壤》教学设计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土壤》教学设计,以下就是全部预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三维目标1、了解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特别是其与农业的关系。

2、了解土壤的组成。

3、了解生物在土壤肥力形成中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二、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土壤标本以及联系平时生活经验,认识土壤的肥力特性。

2、充分运用示意图,说明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联系旧有知识,认识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土壤标本七、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过年的时候,当我们走进农家小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横批是“土府中央”。

这是来敬奉谁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土地爷。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土地如此敬奉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讲授新课]3.7土壤[教师提问]大家对于土壤并不陌生,同学们在哪儿见过土壤?[学生回答]在花园里,在田地里,在花盆里等等。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学生讨论]1、不是,因为它太硬,土壤应该是疏松的。

2、因为它不能生长农作物。

[教师启发]大家判断的是否正确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知道什么是土壤?(学生讨论) 略[教师强调]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普通土地与土壤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肥力特性。

如果没肥力特性,尽管在地表而且疏松也不是土壤。

[读书第83页图3.46及小字]加深对土壤概念理解。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能否提供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高低只取决于能提供多少有机质。

所以只要给土壤施肥,土壤肥力就会提高,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土壤有无肥力,要看其能否供应和调节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土壤

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土壤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土壤。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高一土壤教学活动设计

高一土壤教学活动设计

高一土壤教学活动设计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农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土壤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高一学生的土壤教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二、活动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1)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准备PPT或教材;(2)选定合适的活动地点,比如实验室或校园内的露天场地;(3)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如试剂、显微镜等。

2.学生准备:(1)预习与土壤相关的知识,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2)参与小组讨论,准备探究土壤的问题和实验方案。

四、活动过程1.活动一:土壤成分的分析(1)教师介绍土壤组成的基本概念,并通过PPT或教材进行阐述;(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土壤样本,通过称重、筛分等方法,分析其颗粒组成成分;(3)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和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土壤样本的成分差异。

2.活动二:土壤的形成过程探究(1)教师讲解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原理,并提供相关的案例;(2)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场地,观察和采样不同层次的土壤,并记录重要的观察数据;(3)学生回到教室,整理所得数据并进行分析。

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土壤形成的过程,并撰写实地考察报告。

3.活动三:土壤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认识(1)教师引导学生对土壤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并引入相关的实例;(2)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土壤调节有关的生态系统或事件,如水源涵养、农田保护等,并撰写小研究报告;(3)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和讨论。

五、活动总结通过以上的具体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成分以及形成过程。

同时,学生也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3.7《土壤》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了解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特别是其与农业的关系。

2、了解土壤的组成。

3、了解生物在土壤肥力形成中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土壤标本以及联系平时生活经验,认识土壤的肥力特性。

2、充分运用示意图,说明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联系旧有知识,认识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土壤标本
七、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过年的时候,当我们走进农家小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横批是“土府中央”。

这是来敬奉谁的呢?
(学生异口同声)土地爷。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土地如此敬奉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
3.7土壤
[教师提问]大家对于土壤并不陌生,同学们在哪儿见过土壤?
[学生回答]在花园里,在田地里,在花盆里等等。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
[学生讨论]1、不是,因为它太硬,土壤应该是疏松的。

2、因为它不能生长农作物。

[教师启发]大家判断的是否正确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知道什么是土壤? (学生讨论) 略
[教师强调]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普通土地与土壤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肥力特性。

如果没肥力特性,尽管在地表而且疏松也不是土壤。

[读书第83页图3.46及小字]加深对土壤概念理解。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能否提供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高低只取决于能提供多少有机质。

所以只要给土壤施肥,土壤肥力就会提高,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土壤有无肥力,要看其能否供应和调节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2、关于土壤与农业的关系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土壤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

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

所以说,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

3、关于土壤的组成
[展示沙质及粘土的标本]让学生观察土壤标本,注意:
(1)用手测、目测土壤标本,感觉土壤颗粒大小,干温状况;
(2)用沙质土和粘土对比,颗粒大小及颗粒之间的胶粘、连接状况。

[教师归纳]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其中既有无机物,又有有机物;并且固、液、气三相俱全。

正是这种特殊的组成,决定了土壤具有肥力的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的来源以及它们对土壤肥力各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归纳]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提供无机养分元素,如钾、磷、钙、镁等。

有机质来源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提供氮素及二氧化碳。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土壤水分和空气都贮存于土壤孔隙中,受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

同时水、气的变化也影响土壤的热量。

[读第84页图3.48]了解理想土壤的成份体积比例。

4、关于土壤的形成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文第84页—第85页,思考以下问题:
(1)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经历哪几种主要阶段?
(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成土母质上开始着生)
(3)原始土壤与成土母质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是怎样出现这种差异的?
(土壤肥力增加,生物的作用)
(4)成熟土壤与原始土壤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是如何实现的?
(土壤中的有机质出现并增加,土壤颗粒发生团聚,土层变深厚,形成一定肥力。

高等植物的作用)
(5)在土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机质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主要是哪个因素在起作用?(生物)
(6)为什么无机养分元素钙、磷、钾、镁在土壤表层富集?而铝、铁等元素会淋失?(生物循环)
[投影片]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7)人类哪些农业生产活动会对土壤肥力产生有利影响?哪些活动会产生不利影响?
对土壤肥力产生有利影响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翻耕土地,这样可以使土质疏松,空隙存水和空气,深层土翻到表层晒后,可增加土温;酸性土壤加熟石灰,这样可以改变土壤酸碱度,增加钙质,改变土壤粘性等。

对土壤肥力产生不利影响的农业生产活动有:在干旱或半干旱的地区经常大水漫灌,又不注意排水,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开垦梯田,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等。

5、关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投影片]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提示:观察图中从土壤指向外界的箭头和外界指向土壤内部的箭头,用了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物质和能量。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土壤输出的物质和能量转换成为环境的哪些要素?又从哪些要素向土壤输入物质和能量?
(2)用学过的知识举例说明环境各要素对土壤的作用?
(3)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土壤的作用主要有:
(1)处在环境各要素的过渡地带。

(2)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

(3)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总结和扩展]
本节主要介绍了土壤的本质特征以及土壤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地表松散物质的重要属性,也是其成为农业生产重要自然资源的基本条件。

而土壤肥力状况直接受其组成物质的制约,同时也受土壤形成条件和时间因素的影响。

所以土壤既是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它本身又构成相对独立的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则充分说明了整个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人类活动与土壤则从另一个侧面具体地反映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八、布置作业
思考第87页活动第1题。

九、板书设计
第七节土壤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征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
3、土壤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二、土壤的组成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本文曾获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