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表格教案(1)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全册表格式第六单元 刘胡兰 优质版教案(1)
课题18刘胡兰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关键词语了解刘胡兰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不屈、光荣牺牲的悲壮事迹,感受革命先烈忠诚于党和人民、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语言运用: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等词语的意思。
思维能力:分角色朗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讲述故事。
审美创造: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革命先烈忠诚于党和人民、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课前解析】《刘胡兰》一文主要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教学重点之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其中的对话部分,既有助于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
关注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刘胡兰被捕。
第2至3自然段,写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经过。
第4自然段写了毛主席为刘胡兰写了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大多可在初读时随文识记。
如“烈”字,可联系上下文,知道“烈士”一词指为正义、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本课需要掌握的多音字“血”,可以联系课文中出现的“血淋淋、鲜血”,引导学生发现:“xiě”音多用于口语,“xuè”音多用于复音词及成语。
本课要写的字,字形比较简单,“反”是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中,“刘”的左边部分最后的捺要变成点,“村”的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关注词语:“年轻、北风、收买、威胁、牺牲”。
随文识记巩固“年轻、北风”,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目标】1.认识“刘、兰”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血”,会写“刘、胡”等7个字,会写“年轻、北风”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等词语的意思。
PEP人教版 五年级英语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Unit 6 图表式单元教案 1
(3)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4)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在四线三格中抄写两遍。
要通过大量的听读操练,学生才能掌握双元音/au/在单词中的发音,从而提高学生对音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知识的融会能力。
作业
设计
1.听录音,跟读Let's spell部分内容。
教学内容
B. Let's try Let's talk Let's learn Write and say 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C. Story time)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听、说、读、写Let's learn中的单词;
2.能听懂、会说句子“Are there any…?”,“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并进行问答练习;
3.能完成“Draw and ask”部分的绘画和问答任务;
4.掌握ou组合在单词里的发音。
【能力目标】学生能恰当应用存在句型的一般疑问句来询问和回答某处是否有某物。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
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句型“Is there a…?”,“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
2.掌握ou组合在单词里的发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录音带、词卡、彩笔。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统编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核心素养)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汉字“人”、“口”、“耳”、“目”、“手”等基础汉字。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对基础汉字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掌握基础汉字书写规范。
2.培养学生对基础汉字的记忆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2.工具:黑板、粉笔、教学投影仪。
3.教具:汉字书写练习册、学生识字卡。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教学投影仪展示“人”、“口”、“耳”、“目”、“手”五个基础汉字,让学生熟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吗?它们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汉字。
第二步:学习1.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和书写“人”字,讲解其结构和笔画顺序。
2.让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模仿正确的书写姿势,练习“人”字的书写。
第三步:巩固1.给学生分发汉字书写练习册,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反复书写“人”字,巩固学习成果。
2.老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步:拓展1.引导学生认识和书写“口”、“耳”、“目”、“手”等基础汉字,拓展学生的汉字识字范围。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汉字书写的熟练度。
五、教学反馈1.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练习基础汉字书写。
2.下节课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书写的作品,激励学生继续学习。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基础汉字“人”字的书写,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对汉字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以上是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朋友们认真备课,实施教学。
四年级第六单元教案(新1)
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什么?
3、解诗意
①自学
(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自己的解释与感受)
②汇报
(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
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③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4、悟诗情
①你静静的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②示渭城图(课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和收集写送别的诗歌。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了解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再多的话语却道不尽离别意,只能说(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⑥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受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做举杯动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送他一程吧。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 条形统计图 教案1、条形统计图(1格当1)
1、条形统计图(1格当1)⏹教学内容教科书68页例1、例2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条形统计图(1格当1)。
⏹教学提示本节内容学习条形统计图,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在认识的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及其特点、作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
3、能阅读条形统计图并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根据条形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对统计图作出分析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及其特点、作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
难点: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培养根据统计图的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据分析水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题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单元主题图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67页的单元主题图,师:同学们,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空气检测,我们可以把他们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图就更直观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比统计图更直观的统计方法。
统计图。
板书课题:统计图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统计表作为新课内容,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与周围世界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新知1、认识条形统计图出示例1师和学生交流:观察某地6月份的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为了更清楚的看出每种质量状况的天数,我们可以用统计图来描述有关数据。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统计图。
(1)认识条形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师让学生思考:根据老师提供的格子图,在小组之内交流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1 课时 数数、认识数位和写数(教案)
第1课时数数、认识数位和写数(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73~75页。
教学目标1. 通过摆小棒活动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初步认识和体会十进制。
2. 通过游戏“给数找家”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初步的数感。
3. 能够理解“个位”“十位”的含义,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位值制。
教学难点认识11~20各数,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位值制。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细绳、小棒、卡片、小圆片、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一)铺垫孕伏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出示课件。
)交流学过的数,教师给予肯定。
你还知道哪些数呢?学生继续说出知道的数。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数,并进一步说出还知道的数,为下面数数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春天到了,熊大和熊二想在院子旁边栽一些果树,于是它们就去大象爷爷的苗圃里买树苗。
大象爷爷让它们自己去拔树苗。
熊二每拔1棵树苗,熊大就在地上摆1块小石头。
拔了一会儿,熊二问熊大拔了几棵树苗了。
熊大一看这么多小石头,数着真麻烦,于是它数出10块小石头,把这10块小石头换成了1块大石头,再看看还剩6块小石头,它马上就知道一共拔了16棵树苗。
小朋友,你知道这1块大石头代表了几块小石头吗?熊大的方法好用吗?预设:1块大石头代表了10块小石头,熊大的方法好用,我们很快就知道了拔了多少棵树苗。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数数、认识数位和写数。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法1. 认识十进制。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情境图。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张水果卡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它的数量。
(学生数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预设:我用小棒代表水果卡片的数量,我是1根1根摆的,数一张水果卡片,就摆1根小棒,我一共摆了11根小棒,所以水果卡片有11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SectionA period oneTeaching aims:1.knowledge objects(1)Function:Let the Ss know how to talk about their likes and dislikes. Learn somenew words ab o ut food。
(2)Keyvocabulary:hamburgers,tomatoes,oranges,ice-cream,salad,bananas strawberries,pears,milk,bread(3)Target language:①-I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bananas?—Yes,I do./No,I don’t。
②-I don’t like salad。
Do you like salad?—Yes,I do./No,I don’t.③—Does he/she like hamburgers?—Yes,he/she does.He/She likes…No,he/she doesn’t。
He/She doesn’t like(4)Structure:The countable nouns and uncountable nouns.2。
Ability objects:To learn to talk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3.Moral objects:Learn to care about others。
Teaching key points:new words;sentence patterns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To talk about the countable nouns and uncountable nouns. Teachingmethods:Pairwork;Groupwork;Free talk;Listening Teaching aids:ppt; some real objectsTeaching procedures:Step1:Lead in(1)Show a ping—pong ball。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概率——统计(1)教案
3.统计与概率第1课时统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P95,教科书P96第4题,完成教科书P97“练习二十一”中第1~4题。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培养梳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2.通过整理、分类、制图、观察、比较、分析信息,形成统计观念,进而掌握根据数据和事实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教学重点复习整理各类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各种统计图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统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先要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再作出决定。
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时常用的方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你能在本子上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继续引导。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和补充,然后想一想,可以怎样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讨论交流后,依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1)]二、回顾统计图的特点及适用情况1.师: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各种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2.课件出示教科书P97“练习二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及适用情况完成习题,汇报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它们的适用情况。
三、经历统计,解决问题1.收集数据,完成调查表。
师: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的身高、体重;也有很多的收获,比如有自己最喜欢的学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自己的特长等。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案1新人教版
第88-89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及周围东西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动物的身高或身长和人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对米和厘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3、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皮尺,卷尺,一根木条,2张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到一个乐园去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随着音乐的节奏,老师和学生一同带着舞蹈动作跳着进入教室就坐。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1、启发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2、估测: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100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估测、比划)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①从0刻度开始量起。
②尺子不能打弯。
③对准1米刻度作记号。
)(一)、在木条上测量出1米长的一段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做好记号。
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
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
4、评价、奖励。
(二)、测量课桌长、宽、高的长度(多媒体出示课桌的测量情况记录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
)1、估测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1)根据你刚才实际测量到的1米的长度,请同学们来估测一下,天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结合量出的一米长的木条的长度,估测出学生熟悉的课桌长、宽、高的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2)小结:这只是我们估测出的长度,是我们猜想的,怎么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呢?(要进行实际测量)2、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1)小组讨论,组长结合组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新)冀教版二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数一数、用相同颜色的花片表示菊花的数量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2、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分类统计的作用,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说一说是什么花?还见过什么样的花?自己喜欢什么颜菊花?二、探究与体验1、学生数一数每种菊花各有多少?要求:找一种容易数的形式,并提出“做一做”。
2、集体进行订正。
3、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仿上活动。
4、说一说:每种水果各是多少?哪种水果多?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6、班上交流同学们的问题。
三、小结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经历综合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自主解决什锦糖问题的过程。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什锦糖配制方案,能说明方案的合理性。
3. 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配制方案,对配制什锦糖问题有自己想法和建议。
教学重点: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自主解决什锦糖问题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什锦糖配制方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吃糖啊?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配制什锦糖。
出示课题:解决问题二、讲授新课(一)出示例题从下面四种糖中任选三种,按 2:3:5 配成什锦糖 50 千克。
每种糖各需多少千克?每千克什锦糖多少钱?学生读题,了解数学信息和有关要求。
师:从四种糖中选三种有多少种选法?师:至少写出三种方案。
师:如果我选用奶糖、酥糖和巧克力糖,应该怎样计算呢?让学生独立计算,鼓励学生做出至少三种方案。
(二)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配制方案及计算过程和结果。
(三)议一议提出问题(1)怎样配制什锦糖价格最高?怎样配制价格最低?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人教版小学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第1册)数学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11—20各数的认识》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题20以内的加法、减法做好准备。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体现学习过程。
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材提供了一幅学具图,供学生使用。
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家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
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
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
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
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练会读、会写11—20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进行练习,复习和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包括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巩固和复习第六单元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基本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1. 加减法运算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2. 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3.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课本和练习册。
2. 加减法运算卡片。
3. 乘法口诀表。
4.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复习:通过讲解和练习,复习第六单元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3. 练习:进行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人教版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的结构,将每个环节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加减法运算练习题。
2. 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题。
3.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和复习,巩固了学生对第六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单元窗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和游戏,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数学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
2. 口算练习和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
2.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地进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除法知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用黑板和计算器演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
六、板书设计1.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
2. 练习题和答案。
3. 游戏规则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练习题。
2.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玩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游戏。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法则,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课后作业和游戏中,要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的理解与掌握。
详细补充和说明: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计算法则是衡量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定稿)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定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教材中的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归纳故事情节。
3.能够认识生字词,掌握其拼音和意思。
4.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意义,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的意义,适当表达个人看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四、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学生自我介绍,教师引入本单元主题。
2.朗读课文: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3.故事情节:分组讨论,归纳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1.生字学习:教师讲解生字,学生默写拼音。
2.课文理解: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3.课文讨论:小组讨论故事主题及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1.课文导读:教师回顾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语文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3.课文回顾: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点评表现。
五、教学反馈1.学生自评:学生记录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建议。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六、教学延伸1.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故事书籍,拓展学生阅读能力。
2.亲子互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故事内容,增进亲子沟通。
通过以上教案安排,学生将能够在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全体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所收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全册表格式第六单元 难忘的泼水节 优质版教案(1)
3.能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1至3自然段,借助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板书 17 难忘的泼水节)学生齐读课题。
引导思考:“难忘”是什么意思?
教师讲解:“难忘”就是难以忘记。有些事让你刻骨铭心,过了很久依然存在脑海里,就叫“难忘”。
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生活中有让你难忘的事吗?为什么会难忘?
(4)龙:竖弯钩沿竖中线起笔,短撇向左下撇出,但不宜过长,末笔点不要丢掉。
3.学生独立书写。
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描一遍写两遍,注意坐姿。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1、32)
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3)
这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并会认会写了好几个生字,还知道了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来过泼水节的盛况,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的深厚情谊。
(5)全班齐读1、2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1)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出示课件17)
提示学生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为了欢迎周总理,傣族人民敲象脚鼓、撒花瓣、赛龙舟、放花炮。隆重而热烈的气氛,这些都是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方式。
(2)提出要求:读第4段,说说周总理是怎么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出示课件37)
2021年秋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1)
(3)总计格里的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4)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有何好处?
(5)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表还有一些什么注意点?
2.学生按照自学菜单完成自学。
3.全班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就是一张复式统计表。表格的左上一格横栏、竖栏和中间的相关信息。总计数可以有两种算法。一是把各组男生人数和各组女生人数相加。二是把四组男女生的合计数相加。将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是便于数据之间的比较。便于分析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同样要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35 × + ×
×
二、回忆巩固。
1.回忆复式统计表,说说你对复式统计表有哪些认识?
复 备 栏
引导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作用进行思考。
2.揭题: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统计表。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1.练习十五第4题 。
提问:这张统计表的表头被分成了哪几个部分?其中横栏表示什么?竖栏表示什么?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比较,让学生切实感受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教材创设了统计四个乐器兴趣小组人数的情境,引导学生把四张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合并在一张复式统计表里,使他们在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掌握复式统计表的栏目含义、结构特点和填写方法,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呈现数据也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复式统计表不仅信息量更大,而且更便于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第六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单元教材简析: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
2.按照自读要求学习:出声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默读,圈画生字,识记字形;轻声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分 课 时 备 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复备
三、再读感悟,识字解意(用时:14分钟)
四、品读古诗,熟读成诵(用时:5分钟)
“自学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二读,画出生字,记住字形;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3.指名朗读古诗,针对字音和节奏进行师生评议。
1.学生展示平时积累的古诗。
2.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预设:“池上”就是荷花池塘里。
3.在教师引导下交流白居易的资料。
4.在教师指导下自由表达,说清楚有谁、在哪儿、干什么。
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讲读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五、指导书写(用时:6分钟)
1.课件出示“首、采”两个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占格情况。
2.教师范写“首”。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集体评价书写情况。
5.组织学生二次练写。
6.指导“采”的写法。
(2)抓住画面展开想象。
1.请学生先自由观察,然后全班交流。
2.学生认真观察每笔的行笔方法,伸出食指与老师一起书空。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这位朋友现在没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相片(出示图片),但是却有不同的样子,我们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想知道原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比。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师: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些图片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老师把这些图片的长方形画在方格纸上。
师:长方形的大小与谁有关?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师:对,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使得这些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
请你们利用附页中的图2一起来研究一下。
生:会像。
1.引出“比”的概念。
师:看来,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其实除法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示,像6÷4,6÷12等这样的,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师: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师: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师:6÷4可以说成谁比谁?生:6:4。
师:“:”这个读作比号,那么比号是怎么来的呢?出示幻灯片。
(十七世纪,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 : ”就成了比号。
师:在教材第69页“认一认”的内容里,有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解决吗?学生自学教材第69页“认一认”的内容,并同桌交流学到了什么。
指名汇报:6 : 4 = 6÷4 =1.5↓↓↓↓前项比号后项比值6师指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比值常用分数表示,也可用小数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
《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 2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一、教材内容分析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
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
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讲授法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普通教室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或补充内容一、创设情境,揭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示课题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二、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1.交流汇报:(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或补充内容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感爱这种浓浓的爱。
(板书,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二、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 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4)理解重点句(1)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读,齐读。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
(板书:爱的诺言)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二)了不起的儿子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同桌交流,谈感受。
(板书:父爱)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
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五、课堂练习: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教学亮点教学不足改进措施课题18 慈母情深课时 1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一、教材内容分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
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
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
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在车间一角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通情达理的母亲。
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
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讲授法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普通教室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或补充内容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老师朗诵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引入课文。
倾听小诗,感受母爱的伟大二、自学指导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朗读课文,找出表现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句子,并仔细分析三、检测学习效果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3、引导汇报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