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正比例的图像》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正比例的图像》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正比例的图像》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正比例的图像》主要让学生通过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来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比例的概念,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但绘制函数图像方面的经验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2.难点:绘制正比例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纸张、直尺、圆规、铅笔等绘图工具。

3.实际问题素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例如:某商店进行促销活动,商品的价格与销量成正比,价格是5元,销量是500件,请问当销量达到1000件时,价格是多少?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图像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用纸张、直尺、圆规、铅笔等绘图工具,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例如:请问图像上的一个点,如何判断它是否在正比例函数上?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成正比?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某工厂生产的产品数量与生产时间成正比,每小时生产50件,问生产1000件需要多少小时?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及其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测量高度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以大树作为测量对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测量方法理解不深,测量准确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方法的掌握。

2.长度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大树为载体,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大树的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测量方法,如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

–演示如何测量大树高度,强调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提问:你们觉得测量结果准确吗?为什么?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大树高度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新。

最新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新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一课时
课时
5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 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 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 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 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 时间 (2)单价 数量 (3)工作效率 路程 总价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小结: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变化, 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 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 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 路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速度(一定) 时间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 例 1 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 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 比值总是一定 (也就是速度一定) 时,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完成第 57 页的“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 1 作 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路程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 速度(一定) , 时间 总价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 = 单价(一定) ,总价和数量 数量 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用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比 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y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x = “练一练”第 1 题。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说明理由。 2.第 57 页的“练一练”第 2 题。 提问: 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 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的关系, 并说说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 1 题。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说明理由。 4.练习十第 2 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 放大 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 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 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且它们的比值总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判断两种 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一个量是否 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比值是否一定。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 3 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计划及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计划及教案[1]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内容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

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

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编排2道例题、一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

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

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1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

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

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

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

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

·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

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

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

“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1,能很快说出得数。

“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长,在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16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正比例图像|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正比例图像|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正比例图像|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正比例图像。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正比例图像的绘制和理解。

在这一课时中,学生们需要学习如何根据正比例关系绘制图像,以及如何通过图像来理解正比例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图像的绘制方法,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并且能够通过图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表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图像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们能够独立绘制出正比例图像,并且能够正确地解读图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白板、彩笔、练习本和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正比例图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正比例图像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3. 实践: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根据给定的正比例关系绘制图像。

4. 讨论:学生们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图像的特点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5.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通过绘制正比例图像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白板笔清晰地写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步骤和关键点,以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和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如果他每天做家务2小时,能得到10元钱,那么他做家务4小时能得到多少钱?答案:小明做家务4小时能得到20元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一课时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正比例图像的绘制方法,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解读图像。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正比例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想详细补充和说明的是教学内容的把握。

六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第六单元电子备课

六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第六单元电子备课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
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具
准备
课件
学具
准备
教学
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探究
第1页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展示
关注要点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页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展示
关注要点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到黑板上示范
互相评价纠错
学生讨论
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关注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探究能力
关注学生探究发现规律的能力
第2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2课正比例图像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2课正比例图像教学设计
1.过程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方法方面:教师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绘制正比例图像,并解决相关问题。
4.教师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正比例图像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94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正比例图像的绘制方法和坐标特点,以及如何将正比例关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针对课堂上所学内容,进行课后复习,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正比例图像的知识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增进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教学方法多样化: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比例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七单元总复习1. 数与代数2. 图形与几何3. 统计与可能性4. 制订旅游计划5. 绘制平面图教学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六(5)班共有48 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

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3)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4)单元考试7 次(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1、扇形统计图2、圆柱和圆锥3、解决问题的策略4、比例5、确定位置6、正比例和反比例7、总复习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1)教研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参与集体备课7 次,相互听课20 节,上研究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3)帮助/ 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能力老师/ 指导,或与/ 老师相互帮助。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提高40 分钟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能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2.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践活动素材,如图片、图表、道具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每分钟跑50米,他跑10分钟能跑多远?”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呈现(15分钟)呈现多个实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能行驶多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4、5题。

教学目标: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课件、直尺、铅笔、橡皮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互动新授1.认识正比例图像。

(1)出示教材第58页例2的方格图。

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表示多少千米?(2)出示例1的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

①指导学生描点。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1小时行80千米”的这个点,并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引导:表示1小时的竖线与表示80千米的横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小时行80千米”。

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找一找代表其它几组数据的点,并指名板演。

②连线。

让学生连接图中各点,说说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发现图中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的图像。

从直线上的每个点中,我们既能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又能知道行驶的路程。

这两个量紧密联系,对应的时间和路程用同一个点,点不同,时间和路程也都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比值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正比例图像。

2.正比例图像的应用。

问题一: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第1课时课题数的认识(1)第( 1 )课时学情分析1.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进一步让学生联想到这些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学生已经涉及了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因数和倍数等主要概念。

本课系统回顾,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3.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因数、倍数,大数的含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习惯培养1.培养数感:沟通各数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例2让学生自由地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

课时教学目标制定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数的相关材料。

2.电脑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复备一、提问引入(一)回顾知识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学生提取信息: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花费4.96亿英镑约占总人数的3.77%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设计意图:对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巩固。

利用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初步感知数的意义以及内在联系。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提问:有什么感受?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教师监控 1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③什么叫自然数?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计划及复习计划表第六单元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二次备课:课前设计:一、故事引入,初步体验转化。

阿普顿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对没有大学文凭的爱迪生有点瞧不起。

有一次,爱迪生让他测算一只梨形灯泡的容积。

于是,他拿起灯泡,测出了他的直径高度,然后加以计算。

但是灯泡不具有规则形状:它像球形,又不像球形;像圆柱体,又不像圆柱体。

计算很复杂。

即使是近似处理也很繁琐。

他画了草图,在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算式,也没有算出来。

爱迪生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阿普顿报告结果。

他走过来一看,便忍不住笑出了声,“你还是换种方法吧!”只见爱迪生取来一杯水。

轻轻地往阿普顿刚才反复测算的灯泡里倒满了水,然后把水倒进量筒,几秒种就测出了水的体积,当然也就算出了灯泡的容积。

这时羞红了脸的阿普顿傻呆呆地站在一旁,恨不得找条地缝钻下去。

这个故事让你联想到什么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求水的体积,用到了一个重要的策略——转化。

(板书:转化)二、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1、出示例1:师:这两个图形像什么啊你觉得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比例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七单元总复习1.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统计与可能性4.制订旅游计划5.绘制平面图教学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 48 人,其中男生 25 人,女生 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 %,优秀 / 人,占 /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

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 100 %,优秀率达到 / %,班平均达到 /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3)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4)单元考试 7 次(5)作业批改:详批 / 次,略批 / 次,查 /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1、扇形统计图2、圆柱和圆锥3、解决问题的策略4、比例5、确定位置6、正比例和反比例7、总复习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1)教研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参与集体备课 7次,相互听课 20 节,上研究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3)帮助/ 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能力老师/ 指导,或与/ 老师相互帮助。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版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比例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七单元总复习1.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统计与可能性4.制订旅游计划5.绘制平面图教学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

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3)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4)单元考试7 次(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1、扇形统计图2、圆柱和圆锥3、解决问题的策略4、比例5、确定位置6、正比例和反比例7、总复习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1)教研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参与集体备课7次,相互听课20 节,上研究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3)帮助/ 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能力老师/ 指导,或与/ 老师相互帮助。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教学进度和重大活动安排表学年度第二学期全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含知识基础、技能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全套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全套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比例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七单元总复习1.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统计与可能性4.制订旅游计划5.绘制平面图教学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

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3)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4)单元考试7 次(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1、扇形统计图2、圆柱和圆锥3、解决问题的策略4、比例5、确定位置6、正比例和反比例7、总复习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1)教研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参与集体备课7次,相互听课20 节,上研究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3)帮助/ 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能力老师/ 指导,或与/ 老师相互帮助。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教学进度和重大活动安排表学年度第二学期全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含知识基础、技能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比例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七单元总复习1.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统计与可能性4.制订旅游计划5.绘制平面图教学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

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3)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4)单元考试7 次(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1、扇形统计图2、圆柱和圆锥3、解决问题的策略4、比例5、确定位置6、正比例和反比例7、总复习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1)教研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参与集体备课7次,相互听课20 节,上研究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3)帮助/ 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能力老师/ 指导,或与/ 老师相互帮助。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教学进度和重大活动安排表学年度第二学期全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含知识基础、技能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动手画一画,找一找。
问题二: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结:我们在根据图像判断时,必须找准对应的点,通过画纵轴或者横轴的垂线的方法找准点,读准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
课时
5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说明理由。
4.练习十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四、全课小结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
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二、互动新授
1.认识正比例图像。
(1)出示P58页例2的方格图。
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表示多少千米?
(2)出示例1的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
1指导学生描点。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1小时行80千米”的这个点,并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引导:表示1小时的竖线与表示80千米的横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小时行80千米”。
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找一找代表其它几组数据的点,并指名板演。
2连线。
让学生连接图中各点,说说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发现图中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的图像。从直线上的每个点中,我们既能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又能知道行驶的路程。这两个量紧密联系,对应的时间和路程用同一个点,点不同,时间和路程也都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比值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正比例图像。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比值是否一定。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3题。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完成第57页的“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第57页的“练一练”第1题。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说明理由。
2.第57页的“练一练”第2题。
提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引导回顾: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例1。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速度(一定)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2.正比例图像的应用。
问题一: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数字在2和3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同学们首先要看准,从这点作横轴的垂线,看这条线与图像交于哪一点,再由这一点向纵轴画垂线,看一看这条垂线与纵轴的交点。这点表示的千米数就是汽车2.5小时行驶的路程。
教学重难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