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合集下载

小古文100篇带翻译(全)

小古文100篇带翻译(全)

小古文100篇精选+译文目 录第一组乡村即景 (1)1、放风筝 (1)2、乡 村 (1)3、芦 花 (1)4、荷 (1)5、菊 (1)第二组 天的魔术 (2)6、雨 (2)7、雪 (2)8、日月星 (2)9、日 时 (2)第三组 别样的争和辩 (3)10、猫捕鱼 (3)11、猫 斗 (3)12、龟兔竞走 (3)13、五官争功 (3)第四组 读书要得法 (4)14、读书 (4)15、读书有三到................................................................................................ 4 16、读书需有疑y í ................................................................................................ 4 17、铁杵ch ǔ磨m ó针 (4)第五组 智慧少年 (5)18、称象 (5)19、道边李苦 (5)20、 破瓮救友 (5)21、 孔融让梨 (5)22、 守株待兔 (5)23、 揠(y à)苗助长 (6)24、 狐假虎威 (6)25、 南辕北辙 (6)26、 盘古开天地 (6)27、 夸父逐日 (7)28、 共工触山 (7)29、 刑天舞干戚 (7)30、 舜耕历山 (7)31、 欧阳苦读 (8)32、 推敲 (8)35、宋濂嗜学 (9)第六组听孔夫子讲课 (10)36、学习 (10)37、道与德 (10)38、君子与小人 (10)39、意志和品德 (11)40、孝 (11)第七组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12)41、叶公好龙 (12)42、郑人买履 (12)43、买株还珠 (12)44、自相矛盾 (12)45、滥竽充数 (13)第八组我们是山川大地的孩子 (14)46、山川之美 (14)47、春日寻芳 (14)48、苏堤杂花 (14)49、浙江之潮 (14)50、湖心看雪 (15)51、大禹治水 (15)52、女娲补天 (15)53、精卫填海 (16)54、牛郎织女 (16)55、后羿射日 (16)56、型缓 (16)57、性刚 (17)58、北人不识菱 (17)59、活见鬼 (17)第九组英雄的本色 (18)61、李广射虎 (18)62、卧薪尝胆 (18)63、祁黄羊举荐 (18)64、公仪休拒收鱼 (19)65、曾参教子 (19)第十组聆听诸子的声音 (20)66、上善若水 (20)67、北冥有鱼 (20)70、得道者多助 (20)第十一组重温儿时的故事 (22)71、狐与葡萄 (22)72、鸦狐 (22)73、豺烹羊 (22)74、鹿照水 (23)75、杉苇刚柔 (23)第十二组爱上四季 (24)76、春 (24)77、夏 (24)78、秋 (24)79、冬 (24)80、雪 (25)第十三组学习这件事 (26)81、亦秋学亦 (26)82、继昌学射 (26)83、蜀鄙2憎 (26)84、师旷论学 (27)85、教学相长 (28)86、歧(qí)路亡羊 (29)87、破釜沉舟 (29)88、惊弓之鸟 (30)89、塞翁失马 (30)90、扁鹊拜见蔡恒公 (31)第十四组颜氏家训 (32)91、施则奢,俭则吝 (32)92、人在少年 (32)93、古之学者 (32)94、人生小幼 (33)95、名之与实 (33)96、游大明湖 (34)97、洪教头招惹林冲 (34)98、武侯弹琴退仲达 (35)99、刘姥姥进大观园 (35)100、猴王出世 (36)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小古文100篇及翻译

小古文100篇及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课外古诗文翻译

课外古诗文翻译

课外古诗文翻译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shè也已。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准备迎战。

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

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司马公孙固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襄公说:“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

襄公说:“还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全国人都归罪襄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qíng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chán可也。

”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

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

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

古文名句翻译[汇总]

古文名句翻译[汇总]

古文名句翻译1.其岂学不如彼也?译文: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吗?2.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因贫贱而忧愁,不为追求富贵到处奔走钻营。

4.天下苦秦久矣译文:天下的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很长时间了。

5.今城以吾众诈自称工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工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6.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7.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译文:恒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泰国去了。

8.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绿色的台鲜长到台阶,绿色的青草映入窗帘。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日常交往的人都是渊博的学者,没有那些目不识丁的无功名的人10.夫子何命焉为?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11.已言之王矣。

译文;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事了。

12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译文:空隙时,就漫步而行,漫漫而行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深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一座四脚翘起象鸟展翅欲飞的低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

15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久也。

译文: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6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译文: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壁,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17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装设备的精良。

1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1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的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选择正义。

文言文翻译经典

文言文翻译经典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孔子说:“我难道有知识吗?其实我不知道。

有个粗俗的人来问我问题,我对他所问的,一无所知。

我仔细地思考问题的两端,然后尽力去回答。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周礼,这就是仁。

一旦能够克制自己,恢复周礼,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仁。

实行仁是由自己开始的,难道还需要别人来推动吗?”《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循的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几乎没有多少。

普通人丢弃了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保留着。

舜能够明白世间万物,洞察人伦。

他是因为仁义而行动,而不是为了行动而追求仁义。

”《庄子》·逍遥游逍遥游,其志在无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逍遥游,是那种不求依赖的心态。

至高无上的人没有自我,神明的人没有功业,圣人没有名声。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最高的善如同水。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斗,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易春秋,皆古文也。

六艺经传以万数,犹考信于孔子。

夫孔子布衣,传十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太史公说:“学者们阅读的书籍非常广泛,但还是要以六艺来考核其真实性。

诗书易春秋,都是古代的文献。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现在,人人都在追赶着潮流,穿流行的衣服,梳流行的头发,也说着流行的话。

大家好像都忘了我们的古文有多好看!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原文: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

翻译:玉树立风前,驴骡正酣眠。

原文:主要看气质。

翻译:请不要羡慕口译之花。

你肚子里有诗词书法。

原文:也是醉了。

翻译: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原文: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翻译:干迹留鬼,黄昏变干;没有野心,人与人是不同的。

原文:别睡了起来嗨。

翻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原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翻译:欲图大事,莫拘小节。

原文:你这么牛,家里人知道么。

翻译: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原文:心好累。

翻译: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原文: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翻译: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原文: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翻译: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原文:我单方面宣布和xx结婚。

翻译:愿出一家之言,以结两姓之好。

原文:重要的事说三遍。

翻译: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原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原文: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翻译:中华儿女有志气,但不爱红装,爱聪明。

原文: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翻译: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

原文:不死就不死。

你为什么不明白。

翻译:还好没有刀片可以驱动前进,何必自暴自弃呢?原文: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原文:我有知识我自豪。

翻译: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翻译:斯言甚善,余不得赞一词。

原文:秀恩爱,死的快。

翻译: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原文:吓死宝宝了。

翻译: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原文:沉默不全是金,有时候是孙子。

翻译:圣人不言如桃李,小民不言若木鸡。

原文:备胎。

翻译:彰泰的柳树已经折给别人了;神秘首都的花没有改变它以前的程度。

原文:屌丝终有逆袭日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原文:长发及腰,娶我可好?翻译:长鬟已成妆,与君结鸳鸯?原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翻译: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一、文言文简介
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起源于先秦,盛行于汉魏六朝,至唐宋明清仍有所使用。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丰富的词汇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列举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二、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1. 常用文言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是邻居一样。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那青青的衣领,寄托着我悠悠的思念。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问您能有多少忧愁,恰似一条江水向东流去。

2. 常用文言文: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翻译:处境困难时,就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事业成功时,就要帮助天下人。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春风吹得马蹄轻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3)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

翻译:岁月静好,与你说话;细水流年,与你一同度过。

(4)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翻译:人生如梦,又能快乐多少呢?
三、总结
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及翻译,只是常用文言文中的一小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国学经典小古文和翻译

国学经典小古文和翻译

国学经典小古文和翻译孔子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韩信袴下受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古文翻译(知识讲座)

古文翻译(知识讲座)

1、唇亡齿寒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

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无视。

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

’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2、惠子相梁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3、苛政猛于虎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似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答复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4、良狗捕鼠译文: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

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

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

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

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

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 (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5、薛谭学讴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语文古文翻译

语文古文翻译

孔孟语录(二十则)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译】: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那样谦恭‎谨慎,治理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活动‎那样严肃慎‎重。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为国家办事‎就没有了怨‎恨,处理家里事‎也没有了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孔子说:“富贵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能够接‎受。

贫贱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但不通过正‎当途径,也不能随便‎摆脱。

君子违背了‎“仁义”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流离失所时‎要这样做,动荡变乱时‎也一定要这‎样做。

”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

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译】: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译】: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 在平凡的学习⽣活中,说起⽂⾔⽂,⼤家肯定都不陌⽣吧?⽂⾔⽂是中国古代的书⾯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还是有很多⼈看不懂⽂⾔⽂,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最短的⽂⾔⽂及翻译篇1 1、原⽂: 范⽒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则钟⼤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恶⼈闻之,可也;恶⼰⾃闻之,悖矣。

译⽂: 晋国的⼤夫范⽒灭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到⼀只钟,想要把它背⾛。

只是钟太⼤,没法背。

于是就⽤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轰轰地响起来,那个⽼百姓怕别⼈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的⽿朵堵起来,以为⾃⼰听不见,别⼈也就听不见了。

2、原⽂:、原⽂:齐宣王使⼈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闵王⽴,好⼀⼀听之,处⼠逃。

译⽂:齐宣王让⼈吹竽,必须三百⼈。

南郭处⼠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兴,给这三百⼈奖赏。

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个⼀个听,南郭处⼠逃跑了。

3、原⽂:、原⽂: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

译⽂: 译⽂:⼀⽚芦苇⽩苍苍, 清晨⽩露结成霜, 我那⼼爱的⼈⼉哪! 就在河⽔的那⼀旁。

4、原⽂、原⽂: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管挥锄与⽡⽯⽆异,华捉⽽掷去之。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吾友也。

” 译⽂: 译⽂:管宁和华歆⼀起在园⼦⾥锄菜。

地上有⼀块⾦⼦,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块席⼦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

管宁(⽆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

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代⽂⾔⽂⼤全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古代⽂⾔⽂⼤全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 孟⼦及其弟⼦〔先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选取熊掌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命⽽选取道义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来求得⽣存的⼿段,哪⼀样不可以采⽤呢?如果⼈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某种⼿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却不肯采⽤;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也不肯采⽤。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经典古文翻译精选五篇

经典古文翻译精选五篇

【导语】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蕴含着华夏⽂明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接触和学习古⽂就是接受中华博⼤精深⽂化的熏陶,可以提升⼈的视野、情怀、境界和修为!下⾯是分享的经典古⽂翻译精选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古⽂翻译精选 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撰〔两汉〕 秦王使⼈谓安陵君⽈:“寡⼈欲以五百⾥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安陵君⽈:“⼤王加惠,以⼤易⼩,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寡⼈以五百⾥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何也?且秦灭韩亡魏,⽽君以五⼗⾥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倍之地,请⼴于君,⽽君逆寡⼈者,轻寡⼈与?”唐雎对⽈:“否,⾮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虽千⾥不敢易也,岂直五百⾥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公亦尝闻天⼦之怒乎?”唐雎对⽈:“⾂未尝闻也。

”秦王⽈:“天⼦之怒,伏⼫百万,流⾎千⾥。

”唐雎⽈:“⼤王尝闻布⾐之怒乎?”秦王⽈:“布⾐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此庸夫之怒也,⾮⼠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聂政之刺韩傀也,⽩虹贯⽇;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者,皆布⾐之⼠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将四矣。

若⼠必怒,伏⼫⼆⼈,流⾎五步,天下缟素,今⽇是也。

”挺剑⽽起。

  秦王⾊挠,长跪⽽谢之⽈:“先⽣坐!何⾄于此!寡⼈谕矣: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之地存者,徒以有先⽣也。

” 译⽂ 秦王派⼈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五百⾥的⼟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王给予恩惠,⽤⼤的地盘交换我们⼩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五百⾥的⼟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安陵却凭借⽅圆五⼗⾥的⼟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古文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文名篇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和翻译这些名篇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几篇古文名篇进行翻译和注释,以期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论语·学而》【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开篇语。

他告诫人们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

学习是一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前来,也是一种快乐。

当别人对自己一无所知时,不要生气,而是要保持温和的态度。

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注释】:本段文字选自《论语·学而》一篇,是孔子弟子之间的问答。

其中的“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后要不断地去实践和总结。

孔子认为学习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他还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一种值得高兴的事情。

孔子的观点强调了学习、实践和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具有深远而普遍的价值。

二、《儒家文化课》【翻译】:“诸葛亮的《出使西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文章描述了出使西蜀的旅程,朴实而动人。

其中的一段写道:‘重阳之日,爬山登高,祭祀祖先,祈求吉祥。

’这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们对祖先的敬爱之情。

”【注释】:本段文字选自《儒家文化课》一篇文章,介绍了诸葛亮的《出使西蜀》。

《出使西蜀》描绘了一个历史事件的故事,以及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这一段描述了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爬山登高,祭祀祖先,向祖先祈求福祉。

这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节日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先的敬爱之情。

三、《古文诵读与鉴赏》【翻译】:“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

其中的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类历史的壮丽气象。

这句诗总结了中国的地理景观和历史演变,通过形象的描写,传递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古文译文

古文译文

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同与有德的人圣人、同与擅长、顺应天道的人。

2.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我听说《周书》上有句话说:‘天意并不特别亲近哪一个人,只授福给有德的人。

’我怎么知道这是上天授福给晋国并且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将士应当警惕啊!德是福的基础,没有德业而享的福太多,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却在上面筑起了高墙,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

”3.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

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

4.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

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5.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6.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译文】音乐是统一天下人的重要东西,是和顺人性情的纲要,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7.“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涵义为:人心居高思危,道心微妙居中,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8.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治理]百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翻译1、儒学摘要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译文:子张向孔子询问仁。

孔子说:“能在天下遵行五种德行,就是仁了。

”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德行?”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聪敏、慈惠。

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可以得到别人的任用,聪敏就可以立有功业,恩惠就足以使唤他人。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译文:孔子说:“恭顺而不以礼来引导,就会烦劳不安;谨慎而不以礼来引导,就会畏惧胆怯;勇猛而不以礼来约束,就会盲动莽撞。

直率而不以礼来约束,就会失于急躁。

在上位者若能厚待亲属,民众就会兴起仁德风气;在上位者如果不遗弃故人、旧族,民众就不会对人淡薄无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译文:子贡向孔子问道:“是否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践行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大概是最高的了,民众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译文:子贡向孔子问道:“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头了些,子夏不够了些。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更贤能些了?”孔子说:“过了头和不足够,不相上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谨慎处理政事,并坚守信用,节约财用且爱护他人,按照时令来役使民众。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译文:子夏担任了莒父的长官,询问孔子如何处理政务。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只看到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到小利,就成不了大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戒除:年轻的时候,血气还不稳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要戒除与人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说:“立志在‘道’,据守在‘德’,依傍在‘仁’,游学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老人给予他们安抚,朋友给予他们信任,年轻人给予他们关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政之名的能够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政的能够称王天下,称王不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力。

商汤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取代夏朝,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国土称王天下。

倚仗武力使他人服从的,他人并不是内心服从,而是武力不够;依靠道德使他人服从的,他人才会心悦诚服,就像孔门七十弟子服从孔子那样。

《诗三百》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服从。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孟子说:“君主以民众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民众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民众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民众也会以君主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虑为忧虑,做到了这样还不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尽心下》)译文: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虚空,没有人才;没有礼义来规范,那么上下关系就会混乱;没有人施政办事,那么财物就不够使用。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人们有句常说的话,都说‘天下国家’。

可见,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尊崇德、喜爱义,就可以从容自得。

所以,士人失志时,也不失去义,得志时,也不背离道。

失志不失去义,所以士人从容自得;得志不背离道,所以民众就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就把恩泽施给民众;不得志时,就修养自身德行来显现于人世。

失志就独善自身,得志就兼善天下。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译文:孟子说:“人的本性趋向善良,就像水趋向下流。

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译文:孟子说:“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

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

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不曾去想罢了。

所以说,‘求取就能得到,放弃就会失掉。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荀子·修身》)译文: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

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法就是这样的呢?礼法这样规定,就按照这样做,是性情适合礼法;老师这样说,就跟着这样说,是认识顺从老师。

性情适合礼法,认识顺从老师,就是圣人了。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译文: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了欲望而不能得到满足,就不会没有需求。

如果一味需求而没有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

有了争夺就会发生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导致困窘。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些祸乱,所以制定礼义来确定人们的等级名分,以此来满足人们的欲望,供给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短缺,使物资和欲望互相制约而增长,这就是礼兴起的原因。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荀子·乐论》)译文:音乐,是协和人情不可变换的方法;礼法,是治理国家不可更改的方式。

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法区别人们的等级差异,礼乐的纲领,制约着人们的思想了。

尽力地探求人的本性,极大地改变社会风俗,是音乐的本质特征;彰显真诚、去除虚伪,是礼法的永恒准则。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故君子安礼乐利(乐),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也。

小人反是。

(《荀子·臣道》)译文:内心恭敬,就是礼仪;协调和谐,就是音乐;谨小慎微,就是利益;争斗发怒,就是祸害。

所以,君子适应礼仪,喜爱音乐,谨慎小心而不争斗发怒,因此,各种举动都没有过错。

小人就与此相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夫)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荀子·性恶》)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矫饰的。

人的本性,生下来就有喜欢利益的心理,顺从这种人性,所以争斗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亡了;生下来就有嫉妒厌恨的心理,顺从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信用就消亡了;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顺从这种人性,所以淫邪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亡了。

由此,放纵人的本性,顺从人的贪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斗掠夺,与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最终走向暴虐。

所以一定要有老师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行为才会产生,符合礼仪法度,最终走向平稳安定。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显明了。

2、老庄录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一章》)译文:“道”,如果是可以用言词称道的,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名”,如果是可以用言词命名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名”了。

“无名”,是万物的开端;“有名”,是万物的母体。

所以,经常以无所欲望来观照无名时期大道的微妙;经常以有所欲望来观照有名时期人类的要求。

“无名”与“有名”,同一出处,虽然名称不同,但所称谓的对象却是一个。

这两者极其深奥玄妙,是探求众多微妙的门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译文:“道”产生出“一”(统一的未分化的混沌气),“一”产生出“二”(阴、阳二气),“二”产生出“三”(第三种气——和气),“三”产生出万物。

万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个对立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就生成了和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