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造假理应当头棒喝—新华网(京华时报)

合集下载

学术腐败必须铲除

学术腐败必须铲除
学 术腐 败 的产 生 , 其外 因 源 于学 术 价 值 渗 入 了 究
更多的功利色彩。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盲 目攀 比, 追求 名人 、 名校效应 , 随意拔高标准 、 目定位 。学术腐败 盲

此, 只有 抛弃“ 护主义 ” 建立健 全打假制度 并贯彻 保 , 执行 , 才能维护学术的纯洁 , 维护大学的声誉。 对于学 术 腐败者如果 只是 取消 资格 , 除合 同 , 解 追缴 相关经 费, 并不能彻底解 决问题。有腐 必究 , 严惩不 贷 , 才是
大的困难在于 , 有些大学不但不 出面调查学术腐败丑 闻, 反而采取 “ 保护 主义” 再有效 的制度也将 成为空 , 谈 究其 根源 , 正是“ 家丑不可外扬 ” 的传统观念才使
得 学校 方 面 对学 术 造 假 保 持 沉 默 , 至 不 愿 承 认 。 因 甚
疑对遏制业 已疯 狂蔓 延的学术腐败起积极作用。
和“ 唐骏事件 ”一 系列学术造假事件 被披露 出来 , , 不
少 知 名 教 授 和 社 会公 众人 物也 未能 幸 免 , 会 舆 论 哗 社
大学精神崇尚 自由的创 造精神 , 尚严谨 的治学 崇 态度 , 究尊重学术 , 讲 敬畏学术 , 绝不用假学术 来欺世 盗名 , 不将学术功利化 。 因此 , 治理高校和科研 机构 的
我们的大师们和学子们 能静下 心来 , 把学术研究 和科 研创新活 动当作事业去 做 , 心无旁骛 , 术界才能 真 学
正 回归 清 净 。
对 于 利 益链 的切 除和 制 度 的执 行 到 位 , 实 中最 现
任何事物的产生 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 , 学术腐败
也不例外 , 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内外凶 , 出对策 , 分 找 无
沦丧 。当前 , 正是 由于大学精 神的缺失 , 致使行政化 、

大学生学术作假现象与原因分析研究

大学生学术作假现象与原因分析研究

大学生学术作假现象与原因分析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作假现象日益严重,给教育界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学术作假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以不诚信、欺骗等手段获取学术成果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令人担忧,也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大学生学术作假的现象、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大学生学术作假的现象在校园中广泛存在。

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抄袭和造假。

抄袭是指无授权地复制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文字,而造假则是通过篡改、伪造数据等手段掩盖实验结果或推翻他人的研究结论。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论文或报告,以此改头换面、达到作品的要求。

这些现象不仅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权益,也阻碍了学术界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学术作假现象的发展与多种原因密切相关。

首先,教育体制的缺陷是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普遍重视学生的成绩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术道德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一些学生通过学术作假来获取好成绩,从而达到升学或就业的目的。

其次,学术压力也是学术作假现象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面临着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等压力,很多人为了应对这些压力而采取不正当手段。

再者,道德观念的缺失也导致了学术作假现象的存在。

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对掌握知识和追求真理的价值认知较低,甚至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学术诚信。

针对大学生学术作假现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减少学业竞争、学术压力,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建立严格的学术诚信执法机构和规范,加大对学术作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规者进行严肃处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此外,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组织学术道德教育讲座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学术道德行为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关于学术造假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学术造假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学术造假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学术造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话题。

它指的是在学术研究中故意提供虚假或伪造的数据、结果或者其他信息。

学术造假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原则和伦理准则,损害了学术界的诚信和信任,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学术造假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术竞争的加剧,学术造假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许多学者在追求卓越的科研成果和声誉时,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诱惑。

一些人可能会通过伪造数据、篡改结果或者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取得不公正的荣誉或者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

此外,学术造假也与学术评价体系的缺陷和学术期刊的不良出版行为密切相关。

学术造假给学术界和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它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信任和正直精神。

学术界是一个凭借诚信和合作构建起来的社群,而学术造假的行为破坏了这种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其次,学术造假扭曲了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得科研成果无法被准确评估和应用。

这不仅对学术界内部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造成阻碍,也对社会带来了误导和伤害。

最后,学术造假还对个人和机构的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学术成就的认可。

为了解决学术造假问题,各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其中包括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规范和准则、加强学术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完善学术期刊的审稿和编辑流程等。

此外,加强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监督和惩治也是应对学术造假问题的重要手段。

同时,我们每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诚信和勤奋的科研态度,坚决抵制学术造假行为的发生,共同维护学术界的诚信和声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论述学术造假的问题和对抗学术造假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学术造假进行概述,介绍学术造假的背景和定义。

这一部分将提供读者对学术造假问题的整体了解,并引发对该问题的兴趣。

由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引发的对高等教育公平的思考

由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引发的对高等教育公平的思考

由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引发的对高等教育公平的思考作者:孔盈懿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7期摘要:前段时间,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持续登顶热搜,舆论为何对其不依不饶?因为其触碰了社会公众的底线——教育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伤害的是老百姓对教育公平的殷殷期待,更刺激了高等教育公平的神经。

本文通过回顾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引发出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学术造假高等教育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72-032019年2月7日有网友发布一段2018年8月著名影视演员翟天临在一档直播节目中称不知道“知网”是什么的视频,引起网友对其博士学位的质疑。

经查证其论文疑似复制他人内容高达39.4%,2月11日北京电影学院对翟天临疑似抄袭事件成立调查组,2月14日北京电影学院称已正式调查,当天翟天临发表致歉信并退出北京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称将依法依规处理。

2月15日教育部回应翟天临事件:绝不允许出现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

2月16日北京大学公布调查说明,承认学术把关不严,同时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公布处理结果:撤销翟天临的博士学位,撤销导师陈浥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这件事情为什么能在网上持续发酵?一方面翟天临作为公众人物的焦点属性,另一方面公众对学术造假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作为高等教育的知名学府在最高级别学位授予上,本应严谨审慎却爆出“丑闻”,教育公平的愿景无奈而迷茫,这让教育正努力获取的公平成果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的教育之路走得很辛苦,“公平”依然成为热点话题,也不得不让我们去认真审视和思考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公平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审视(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教育公平(1)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

学术造假现象的措施及反思

学术造假现象的措施及反思

关于学术造假现象的措施及反思山寨风起,学术界也不堪其攻势猛烈.学术造假日益严重,波及众多学术领域.高校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学术丑闻频频现世.日前,我国学术环境相当浮躁.手段方法层出不穷.引人深思.做好自律工作,狠抓监督管理评价制度才能有效对此现象加以杜绝.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是一种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学术造假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一方面不少人在名利前的诱惑不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心,二来有关部门又没做好本分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目前对造假的惩罚并不严厉,许多人不以为然,再者更因我国国情,在我国,学术领域的腐败行为与政治、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紧密结合.官本位的体制使得科研、教育机构变成了官场的一部分,研究职务、头衔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官场腐败必然会导致学术腐败,也必然要包庇学术腐败.人情化关系化更是不可遏止.众多原因一直诱导学者追求立竿见影,重成效.才引出学术造假的波澜.学术造假会败坏社会风气,沦落道德.破坏社会公平,公正.使得社会匮乏前进动力,使学者不思进取.不同于街头电线杆上的狗皮膏办假证等情况,学术造假是大不诚信行为,是对科学的严重不负责任,严重阻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还危害到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国际形象等种种骇人影响.学术造假现象一旦不能有效的控制,在学术界内部,一方面会败坏学术风气,打击认真求实的科研人员热情,更会刺激许多人模仿这种模式求得不劳而获,使得很多研究徒有虚名使公众丧失对科学的精神认同和信心,科学将如何继续发展?如何承担提升综合国力的重任?公众还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吗?如果教育是重中之重,那么学术造假的危害可见一斑.教育兴国的理念,必定需要先树立良好的学术学风,才能有底气的去实现.对于学术造假的处理办法,不能将其他的造假对策照搬硬套.我认为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势必要做到如下几点:(1) 做好自律工作,要杜绝造假,从基本上做起,就应该提高广大学者的学术道德水平,杜绝功利化、重成效、立竿见影、等思想的蔓延.广泛开展学术道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 加强完善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评价制度,改革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符合现状,与国际接轨,注重内涵和质量的管理评价体系.改变评价机构的行政化,削弱官本位的不良思想.加大学术透明度,公示制度等,使学术的发表评价等受到公众及其他学者的监督,(3) 出台更新相关法律条例严格执行现有法律规定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法律性规定,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约束和防范学术造假行为.包括学术造假的界定、界定的专门机构、惩治的机制机构、惩治依据、惩治方式、惩治力度等内容,为进一步立法做准备.以除掉一些人的侥幸心理.打击学术造假,需学者自律,需社会监督,需法律震慑,形成合力,学术造假这颗毒瘤才可得以医治,直至最后消失.才能有一片蔚蓝的学术天空.。

中国学术腐败将动摇国本

中国学术腐败将动摇国本

中国学术腐败将动摇国本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03期如今,学术腐败早已像癌细胞一样,渗透到中国学术界各个器官甚至大脑神经,不但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创新能力,而且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根基。

中国学术腐败根源离不开权、钱二字2005年底,有人在网上举报,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等人涉嫌造假,指出“汉芯一号”芯片是陈进从国外购买带回,雇请民工打磨掉MOTO标志后,再烙上“汉芯”标志,然后作为重大科技成果申报,骗取中国政府1亿1000万元人民币(约137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造假举报震动了上海交大和科技部。

几个月的调查之后,上海交大在2006年5月12日证实陈进严重造假,并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有关部委也开始追缴相关经费。

为什么民工打磨出来的东西可以从上海交大一直骗到国家部委?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学术体制被弄虚作假、权钱交易、关系评审等腐化行为蛀空,重权术而轻学术,而监督约束机制在权力和市场的扭曲下早已失效,因而无论在社会科学界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学术腐败俯拾皆是。

如2006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因申报评奖材料中将他人论文列入自己的成果清单,被取消教授资格,并终止聘用合同;等等。

年年以最高的高考录取分数招取中国最好的学生的北京大学,也曾令自己成了人们关注的“出头鸟”。

2002年北大教授王铭铭抄袭事件,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都引发了全国学术制度的一系列批判讨论。

从北大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的施雨岑曾说:“说学术腐败,如果北大黑得像煤的话,那其他大学一定连炭都不如!”中国的学术腐败,如同任何一种腐败形式一样,其根源离不开两个字:权、钱。

着名数学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丘成桐更直言不讳:“在中国,他们搞的根本不是学术,而是权术!”院士的行政权力带来人际影响力“院士”作为法定的“最高学术权威”,他们掌握着绝大多数学术资源的分配,包括科研经费、研究基金的发放、学术奖项的评审等等。

《“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一般而言,攻读博士学位,最少需要三年时间,多则七八年。

有数据显示,我国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

但是,不知道知网为何物,论文“查重率”过高的翟天临不仅顺利毕业,还风光地成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的背后,其实已经涉及到硕博培养模式、导师指导方式以及评价制度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

熊丙奇说:“在强调硕士和博士的规模的情况下,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可能就比较多。

再加上现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也让很多的教授去关注论文课题经费,他们没有时间去陪学生一起做科研,然后导致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受多少学术训练,急功近利地去追求这种任务的发表,这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这种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现象。

”近年来,除了明星被曝论文抄袭,企业高管、官员也都在跨界成为名校的“博士”。

熊丙奇表示,名人凭借权力、地位、财富而非学术能力获得学术光环的背后,无非是“利益交换”四个字。

他表示:“学校可能是给他一个博士的头衔,然后相应的获得一些资源。

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出现老师在具体的培养管理过程中放水的问题。

老师一方面可能比较疏于管理,而另一方面可能本身就没想到过要去严格要求,由此就导致了这些网友很容易找出的问题。

”(摘编自《翟天临博士论文曾通过“双盲审”,多个审查环节为何全部失守?》,新华网2019年2月6日,有删改)(材料二)值得注意的是,在翟天临事件发生的同时,某高校教师涉嫌篡改研究生复试成绩的消息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月11日,微博网友“平凡的世界overlooker”爆料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在此学院2018年研究生复试结束后,篡改了8位考生的考试成绩,并质疑“这些被提分的考生与他们之间是否有金钱利益关系”。

齐爱民(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对记者称,这两起事件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领域问题严重,可以说某些高校管理层存在领导权力大过法的问题,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制底线的挑战。

法律为什么对学术欺诈干瞪眼

法律为什么对学术欺诈干瞪眼

法律为什么对学术欺诈干瞪眼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1年第5期据媒体报道,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

公众对这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可能并不陌生,因为早在去年3月,该成果的获奖者李连生,就因学术造假被西安交大解除了教师聘用合同。

在央视等媒体的报道中,曾提到这一成果——6名老教授发现,早在2004年和2005年,李连生获得的另外两个重要大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也存在造假嫌疑,疑点主要集中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

科技部在通告中称,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这一获奖项目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

这表明,老教授的检举属实。

科技部据调查结果进行严肃处理,值得肯定,然而,笔者认为,处理不应到此为止,还存在如下疑问:其一,在当初授奖时,为何不对推荐材料进行调查核实?从西安交大几位老教授的检举材料看,核实报奖材料,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只需调阅相关企业的年报即可。

那么,为什么对于严肃的评奖,却没有这样的调查,就轻信推荐者提供的材料?事实上,正是这方面工作的疏漏,导致一些科技成果还未成型,没有实现市场化过程,就开始大胆编造经济效益数据,包装报奖。

近年来,“运作报奖”、“包装报奖”、“公关报奖”,在坊间甚嚣尘上,也使国家科技奖项的权威性、公信力蒙尘。

对此,笔者以为,科技部门应以此事为鉴,完善材料审核程序,改革科研成果评奖体系,同时,应调查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报奖交易、操作问题。

其二,对学术欺诈,不应限于行政处理,还需启动司法程序。

通过抄袭、造假、编造数据,对“成果”包装进行报奖,获得奖项和奖金,再以该奖项去获得更高的学术头衔、其他国家重点课题、社会资金资助、商业利益等,从本质上说,属于“学术欺诈”范畴,按理,应该在对当事人进行学术处理、行政处罚的同时,启动司法程序,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学术造假:不能触碰的红线

学术造假:不能触碰的红线

学术造假:不能触碰的红线作者:俞梦婕刘薇禛平李阳来源:《留学》2020年第21期成绩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不诚信会让你的留学之路失去意义。

论文是留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难关。

用一门无法驾轻就熟的语言去撰写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而这篇论文恰恰关乎是否能顺利结课乃至毕业,这时候有的人会忍不住“动歪脑筋”。

留学生的社交网络中流行这样一句话:“DDL(deadline:作业截止日期)是唯一生产力”,然而,有时候DDL并没有催生出论文灵感,反而逼出了“复制、粘贴”。

何为学术造假?知法才能守法一些高校的二手物品微信群里总少不了昵称很长的活跃用户,他们的微信名往往是“多个科目名称+作业/论文代写”,这些职业写手会定期在群里发布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售价”,有需求的“消费者”则会单独联系他们。

随着高校社群的发展壮大,职业写手的业务也在不断扩张,从最初的作业和论文代写,到计算机和英语等公共科目的代课,近几年甚至出现了体育测试800米代跑业务,花一些“小钱”,就能轻松混到学分,职业代写还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随着国内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查严打,本科期末考试和硕士毕业论文很难再造假,但代写论文这个“灰色产业链”依然存在。

国外名校的官方网站中通常会有关于“学术造假”行为的定义和惩处条例页面,以澳大利亚的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为例,学校在“Academic Dishonesty”(学术不端)的页面给出了5种学术不端行为的详细定义:向朋友或者陌生人购买以及从其他途径取得作业、在考试中作弊;未经允许和其他学生合作完成个人作业;考试和作业中将自己的成果主动给他人借鉴;完成小组作业时捏造数据以及虚报任务流程;干扰其他学生考试及完成作业;在作业中擅自引用未标注来源的信息。

对于上述5种行为,伍伦贡大学规定了明确的惩处措施:本地学生将收到警告信并重新提交作业,情节严重者甚至会被处以罚款甚至开除;持有签证的国际学生,可能会失去在澳的居留资格;另外,已经获得奖学金和资格认证的学生,被判定为学术造假后需要偿还已获得的奖学金并告知认证机构关于该学生的造假行为。

学术造假社会的的看法

学术造假社会的的看法

学术造假社会的的看法
学术造假是一种极为不道德的行为,不仅影响到了学术界的声誉,更严重的是,它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首先,学术造假会导致学术成果的不真实,这对学术界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学术界应该是一个充满真理和正义的领域,但是如果学术成果被篡改或者捏造,那么这个领域就会失去它的基本价值。

这不仅会影响到学术界的声誉,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学术成果的信任度。

其次,学术造假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危害。

例如,如果一个医生假冒学术成果,那么他或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同样的,如果一个建筑师在研究中篡改数据,那么这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不牢固,从而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总之,学术造假是一种极为不道德的行为,它不仅会影响到学术界的声誉,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我们应该加强对学术造假的打击,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术研究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1 -。

对学术造假的看法小作文

对学术造假的看法小作文

对学术造假的看法小作文咱今天来聊聊学术造假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学术造假,就好比是在知识的大舞台上跳了一场滑稽的假舞。

本来学术这地儿,应该是追求真理、挖掘智慧的神圣场所,可有些人呢,非要搞些歪门邪道,弄虚作假。

想象一下,一个所谓的“学者”,靠着抄袭、伪造数据等等手段,弄出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成果。

这就好像是一个厨师,不是靠真本事烹饪出美味佳肴,而是把别人做好的菜端过来,硬说是自己做的。

这能行?这不仅是对真正努力钻研的人的不公平,更是对知识的一种亵渎!
而且,学术造假一旦被揭穿,那可真是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之前付出的那些所谓的“荣誉”和“成就”,一下子都成了泡影,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一个浪头打过来,啥都没了。

更重要的是,这会给后来的学子们树立一个坏榜样。

要是大家都觉得,不用努力,靠造假就能出名获利,那学术圈不就乱套了?真正的创新和进步还从何谈起?
所以啊,对于学术造假,咱们必须零容忍!要让那些想走歪路的人知道,在学术的道路上,只有脚踏实地、真材实料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不然,迟早会摔个大跟头!
好了,这就是我对学术造假的看法,不知道您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2023学术造假事件总结

2023学术造假事件总结

2023学术造假事件总结引言学术造假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故意伪造、篡改或掺杂非真实数据、研究结果和观点等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频频发生,给学术界和科研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警示。

本文将回顾和总结2023年发生的一些重大学术造假事件,以揭示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事件一:ABC研究论文的虚假数据在2023年初,ABC研究论文的作者因受到怀疑而受到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该论文中的实验数据全部是虚构的,研究结果也是捏造的。

这一事件震惊了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事件二:XYZ学术期刊的编辑造假不久之后,XYZ学术期刊的一位编辑也被曝出造假行为。

他伪造了多篇论文的审稿结果,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并损害了作者的权益。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学术期刊审稿流程和责任制度的重新评估。

事件三:国内某大学教授的学术抄袭在2023年年中,国内某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被曝出多次学术抄袭的行为。

他在多篇论文中抄袭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未经允许进行引用。

这一事件引发了学术界对学术诚信制度的关注。

事件四:研究团队的不端行为在2023年年底,一家知名研究机构的一个研究团队被发现存在多项不端行为。

他们篡改了实验数据、违反了伦理规范并操纵了研究结果。

这一事件对于科研团队的管理和监督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原因分析学术造假事件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学术评价体系过分注重数量而非质量,导致一些科研者为了追求高产量而不择手段。

其次,学术界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一些科研者为了获得融资和升职等利益,冒险采用不正当手段。

此外,学术道德观念的薄弱和监管不力也是学术造假问题的重要原因。

教训与对策面对学术造假问题,学术界需要从事件中吸取教训,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意识。

其次,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

此外,加强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和责任制度,提高论文发表的可信度。

教育部官员表示:学术不端可能被依法惩治

教育部官员表示:学术不端可能被依法惩治

教育部官员表示:学术不端可能被依法惩治佚名【期刊名称】《职业教育研究》【年(卷),期】2004(000)0S1【摘要】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表态,要尽早拿出《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

袁贵仁副部长说,为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教育部计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

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既要靠完善学术激励机制,还要靠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

为此,教育部要在充分调研,汲取有关高校处罚规定的合理成分,推广有关高校的成功经验和办法的基础上,尽早拿出《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作为各地各校处罚学术失范的基本依据。

同时,还要抓紧推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产权规定》,从学术法制的角度,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袁贵仁还表示,要建立相应组织,加强对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领导。

借鉴中科院的经验,拟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内成立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委员会,统筹领导全国高校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包括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研究,组织开展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研讨,负责对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调研。

为了全面反映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优秀成果、先进经验与突出问题,每年将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年度报告。

《新京报》教育部官员表示:学术不端可...【总页数】1页(P)【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4【相关文献】1.教育部:对高校有组织而为学术不端行为要问责 [J], ;2.大力弘扬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答记者问 [J], 教育部官方网站;3.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J], 贺光军4.教育部就《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答问 [J], 墨野5.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我国学术造假的成因及杜绝对策

论我国学术造假的成因及杜绝对策

摘要:学术造假不同于街头小贩的证件造假,学术造假是最大的不诚信行为,是对科学的严重不负责任,严重阻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还危害到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

为使学术研究能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发展,维护学术殿堂的神圣与纯洁,必须充分认识学术造假的危害性,追寻其滋生和蔓延的根源,从而采取“自律-他律-法律”三位一体的“三律制约”措施加以杜绝。

关键词:学术;学术造假;学术研究功利化;学术评价一、我国的学术造假(一)我国学术造假的现状学术的意义,不在对知识量上的超越,而在知识质上的推进。

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更新知识、创新思想、发展理论,这才是学术的价值所在、生命所系。

然而,当前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什么都可以出现“造假”现象,就连自古以来被世人称道的知识分子们也开始造假,于是神圣的学术殿堂也走向“造假化”:原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换个LOGO就成“汉芯一号”;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将他人论文和课题列入申报博士点的材料中;原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兴荣严重抄袭复旦某博士的论文……从不断涌现的学术造假事件可以看出,在我国整个学术界,造假、剽窃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二)学术造假的危害1、学术造假严重阻碍了国家学术事业的发展。

学术造假主要是通过粗制滥造、自我重复、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手段制造出所谓的学术成果,显然仅是在重复前人的知识,只有量上的超载,没有质上的推进,这种的泡沫学术不仅不能提高学术水平,并且还会妨碍学术自由和创新,从而最终严重阻碍了学术繁荣和发展。

2、学术造假严重妨碍了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必须依靠在原来的科技基础上不断创新。

然而,在不断重复抄袭和剽窃的造假风气影响下科技创新如何能发展呢?如果任由这种造假风气蔓延,牺牲掉的不仅是一个两个专家、学校的声誉,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整体科学事业发展,更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3、学术造假严重危害了社会风气。

学术造假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术造假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术造假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学术造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会破坏学术道德和纯正的学术品格,甚至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如何解决学术造假的问题,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学术造假的问题1.引诱性的研究环境在目前的学术环境中,成果论文数量被作为评价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其论文数量常常成为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为了完成学位和职称晋升等目标,一些学者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进行造假,引诱性的研究环境间接促成了学术造假的发生。

2.学科中的压力由于各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需求和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对于一些学科领域,由于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等原因,本身形成了比较严格的内部要求和规范。

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为了追求成果或利益,采用不实数据造假的现象。

3.学者个体的行为学者个体的行为也是学术造假发生的重要原因。

有些学者由于个人的经济压力或学术压力,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加工以及研究结果呈现等各个阶段进行妥协或伪造。

另外,一些学者进行文字抄袭、隐瞒他人贡献等行为也存在。

4.学术诚信风气的缺失学术造假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了学术道德,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导致学者间信任度变低,学术交流沦为博弈,进而伤及学术诚信风气。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对学术界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二、解决学术造假的办法1.加强的学术道德意识从整体上,学术道德意识的提升是解决学术造假问题的本质途径,学界应该加强对学生和学者的教育,不断强化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者与学生的学术参与度,并建立和完善学术教育和指导体系。

2.严格的学术指导和审查程序加强对学者、学生和研究员的指导和监管是解决学术造假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学者和研究员在发表学术成果时,必须按照学术规范和程序,遵守学术道德标准,加强对学术论文、实验研究数据的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术造假行为。

学术道德与学术造假问题

学术道德与学术造假问题

学术道德与学术造假问题学术道德与学术造假问题学术道德是指学术界成员在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学术造假则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中故意篡改、捏造或者抄袭数据、观点或者研究结果的行为。

学术道德与学术造假是当今学术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学术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道德的核心是诚实、正直和负责任。

学者应当诚实地从事科学研究,正直地处理科学问题,并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负责。

学者应当具备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广博的学术素养,尊重他人的学术版权和独立思考。

此外,学者还应当尊重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和评判,与他人进行合作和讨论,共同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然而,学术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术道德和学术界的信任体系。

学术造假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不端压力、物质利益的追求、学术评价机制的问题等。

一些学者为了获取荣誉、资金和职位晋升,不惜篡改实验数据,伪造研究结果,以达到个人的利益目的。

学术造假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声誉,也损害了学术共同体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学术发展的健康与持续。

此外,学术造假还会误导公众,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危及社会健康与安全。

为了应对学术道德与学术造假问题,学术界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学术界应当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者的道德素养和科研伦理意识。

学者应当清楚自己的科研底线,明确对学术造假的零容忍态度。

其次,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完善学术诚信制度。

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能够减少学术造假的动机,鼓励学者积极参与到真实的科研工作中。

此外,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学术交流,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最后,学术界和社会应当提高对学术造假的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学术造假行为,保护学术道德的尊严和权威性。

学术道德与学术造假问题是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加强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学术造假的治理,对于推动学术进步、保障人类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的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造假社会的的看法

学术造假社会的的看法

学术造假社会的的看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术界的竞争加剧,学术造假成为了一个愈发严重的问题。

学术造假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学术造假是指制造虚假的学术成果,包括数据篡改、抄袭、伪造实验结果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术道德和规范,也影响了学术成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学术造假者不仅会受到学术界的惩罚,还会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学术造假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严重。

首先,学术造假会导致科技研究偏离正确方向,浪费国家和企业的研发资源。

其次,学术造假会导致科学研究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阻碍了人类知识的进步。

最后,学术造假会破坏社会的公信力和信任,导致社会的道德沦丧,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解决学术造假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术界需要加强对学术造假的打击力度,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监管和打击。

同时,公众也需要提高对学术造假的警惕和认识,不盲目追求所谓的“学术成果”,而是要注重学术成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总之,学术造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术造假问题,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 1 -。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教社科[2009]3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9.03.19
【实施日期】2009.03.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教社科[200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体现了崇高师德,树立了良好学术风气,为教学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
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二、高等学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

要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术造假理应当头棒喝
2011年02月11日 08:54:29 来源:京华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在学术体系与利益关系、行政框架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今天,遏制学术造假,不能依赖学者的道德自觉、学术自律,急需制度尤其是法治力量的治理。

因推荐材料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所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日前撤销。

这是我国首次因学术造假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在学术造假风气屡禁不止的今天,这个消息来得很是时候。

对广大学人,是一个警醒,而对社会,则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契机。

去年,由于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李连生被西安交大取消教授职务,解除聘用合同。

先前,西安交大杨绍侃等6名老教授就李连生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连续两年多实名举报,其间,老教授们不断被校方领导约见。

校方甚至表示,“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把此事来龙去脉一理,才发觉曲折故事中,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造假者过得很滋润,剽窃包装浑不怕,一路绿灯把奖拿,出了事还有人“护犊子”。

而举报者却举步维艰,老教授一度投告无门,只得上网发文,还被李连生以名誉侵权告上法庭。

若不是倔强的老人们锲而不舍,恐怕结果还不好说。

这种反差,其实也道出了学术造假之易、打假之难的现实困境:造假成本太低,回报太高;发现几率不高、查处难度不小。

相比造假之风的猖獗,治理的方式还需改进,力度还需加大。

去年,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强调,对于学术造假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在诚信建设方面绝不让步,从严惩处治理学术腐败行为。

“零容忍”,不仅是态度,更需在制度上和监管上得到切实体现。

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在学术体系与利益关系、行政框架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今天,遏制学术造假,不能依赖学者的道德自觉、学术自律,急需制度尤其是法治力量的治理。

目前,对学术造假的处理,存在两个需要破除的瓶颈。

一是管理主体不得力,我国尚缺乏独立而统一的学术腐败专门处理机构,往往通过内部处理,导致相关部门要么袒护阻挠,要么处罚过轻。

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在防范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而且司法机关也很少介入学术造假的调查处理,这种缺位一方面使治理手段缺乏法律威慑力,更重要的是,处理往往局限于道德声讨、人事调整等层面,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难以应对学术造假频发现状的挑战。

想起了一则旧闻:1981年,著名生化学家邹承鲁院士发表文章,首次公开向学术腐败现象宣战。

这些事串起来想一想很有意味,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对一国科技创新事业来说,到底哪些事情是真正需要做好的?别忘了,还有尚待求解的“钱学森之问”。

(詹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