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则治法的用语分类与构成
治则与治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总论: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
(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定义: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2、本与标:本即本质,标即现象之意。
治法治则
方法:泻实 3、应用 • 单纯扶正:适用于正气虚为主,邪气不盛的虚证。
举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扶正祛邪应用
• 单纯祛邪 适用于邪气盛为主,正气不虚的实证 举例:表实证、痰证、食积
• 扶正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和邪实并存的虚实夹杂证 举例:脾虚虫积 注意事项: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 注意:不要过用,以免伤阳气。
温法
6、温法
• 概念: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是在里寒邪得以 消散的治法。
• 应用:适用于实寒或虚寒证。 • 注意:不要过用,以免伤阴。
消法
7、消法
• 概念: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 等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1、汗法 • 概念: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
表的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 适用于:外感表证 • 包括: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 • 注意:发汗不要太过,以免伤正气。
吐法
2、吐法 • 概念: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法。 • 应用:痰涎、宿食、毒物停聚,有上涌之势,
• 应用:食积、气滞血瘀、痰证、水停、虫积证。 • 注意:不要过用
补法
8、补法 • 概念:通过补益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治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 • 应用:补气——气虚
补血——血虚 补阴——阴虚 补阳——阳虚 • 注意:实证禁用。
寒因寒用
• 寒因寒用 概念:以寒治寒,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 状的病症,适用于里热极盛,阳胜格阴,反见 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的表现:外感热病,火热炽盛,本见 壮热、面赤、气粗、烦躁、舌红、苔黄干等热 象;突然兼见四肢不温、恶寒、脉沉等寒象。 而胸腹灼热、不欲盖衣被、脉沉,按之有力。
中医治则八法
中医治则八法中医治则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是指中医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八个基本原则。
这八个原则分别是:辨证施治、辨病施治、辨病机施治、辨证施药、辨病施药、辨病机施药、辨证施针、辨病施针、辨病机施针、辨证施饮食、辨病施饮食、辨病机施饮食、辨证施按摩、辨病施按摩、辨病机施按摩、辨证施气功、辨病施气功、辨病机施气功、辨证施精神疗法、辨病施精神疗法、辨病机施精神疗法、辨证施自我调养、辨病施自我调养、辨病机施自我调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一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辨证结果,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二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对疾病进行辨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三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对疾病进行辨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病机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也是中医学的难点之一。
辨证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四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证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五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病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六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病机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也是中医学的难点之一。
辨证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七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辨证施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八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辨病施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九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则类概念术语216个解读
中医治则类概念术语216个解读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而且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中医治则类概念术语216个解读,以供大家参考理解。
八法辨证施治标本标本同治表里双解补脾益肺(培土生金)串淡渗利湿导滞通腑调和肝脾调和肝胃调和营卫顶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发表不远热伐肝(抑肝)反治芳香化浊扶正袪邪釜底抽薪甘寒生津甘寒滋润高者抑之攻补兼施攻里不远寒寒无犯寒寒下寒因寒用寒者热之汗法(发汗法)和法和肝(滋阴疏肝)和解少阳和胃理气和血熄风化湿化痰化饮解表缓下火逆火郁发之急下存阴(急下存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者缓之坚阴坚者削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健脾(补脾、益脾)健脾疏肝(培土抑木)降逆下气(顺气)降气(下气)洁净俯结者散之截解表解肌解痉(镇痉)金郁泄之禁惊者平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峻下开达膜原开鬼门开提客者除之苦寒清气苦寒清热(苦寒泄热)苦温平燥劳者温之理气利湿利小便,实大便敛阴凉血(凉血散血)凉血解毒留者攻之木郁达之逆从逆流挽舟培土平肝熄风(镇肝熄风)破气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气营两清(清气凉营)潜阳潜镇(镇潜)强阴轻清疏解轻宣肺气轻宣润燥清肠润燥清法(清热法)清络保阴清气清热解毒清热解暑清热利湿清暑利湿清泄少阳清心(清心涤热、清宫)清营(清营泄热)清营透疹驱虫(杀虫)袪风袪风除湿袪风养血袪湿袪痰去宛陈莝热无犯热热因热用热者寒之柔肝(养肝、养血柔肝)软坚除满润下润燥(清燥、凉燥)塞因塞用三法散者收之上病下取甚者从之渗湿于热下生津(养津液)实则泻之疏表疏风疏风泄热疏肝(舒肝、疏肝理气,泄肝)疏郁理气(宽胸、宽中、解郁、开郁)衰之以属水郁折之搜风逐寒酸甘化阴通泄(通腑泻热)通因通用同病异治透斑(化斑)透表透风于热外透邪(达邪)透泄透营转气透疹土郁夺之微者逆之温补命门(补火生土)温肾利水温下温阳利湿(化气利水)无犯胃气五过误下熄风下病上取下法(泻下、攻下、通里、通下)下者举之先补后攻先攻后补咸寒增液消痰小逆泄卫透热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泻火熄风(清热熄风)泻心辛寒清气辛寒生津辛开苦泄(开泄)辛凉解表辛温解表行气(利气、通气、化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醒脾虚则补之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阳病治阴养血解表养血润燥养阴解表(滋阴解表)养阴润燥一逆以毒攻毒异病同治益火之原。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治疗疾病,一般遵循四个治则:辨证施治,因人施治,因时施治,因地施治。
辨证施治,即针对不同的病情,应该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案。
比如说,对于感冒发热的患者,如果发热厉害,建议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如果体寒,建议用温润散寒的药物来治疗,因病施治,达到治疗的效果。
因人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虚寒体质的人,因为体寒体弱,一般采用温补的中药来治疗。
而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则要用凉补的中药来治疗,因人施治,可以更好地符合身体的需求。
因时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夏季易出汗,一般要调理益气防暑,以防止中暑等问题。
而冬季气血畅通,则需要辅助药物来治疗。
因时施治,对于治疗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地施治,则是指不同的区域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湿热的地区,人们容易得湿热证,中药治疗时应当根据湿热的病情进行治疗。
此外,环境的不同,对于治疗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中医的治则治法非常实用,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治法治则术语
中医治法治则术语中医治法中医治法是指中医学所用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中医治法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二、草药草药是一种通过食用或外敷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草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配方,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优点。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身体表面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酸痛等作用。
四、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气功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五、食疗食疗是一种通过调节饮食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食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配方,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优点。
中医治则中医治则是指中医学所遵循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治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则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二、因势利导因势利导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变。
因势利导可以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三、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标本兼治可以避免病情反复。
四、以病为中心以病为中心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以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重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病为中心可以使治疗更加个性化。
五、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指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因人而异可以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中医术语中医术语是指中医学所使用的特殊术语和词汇。
了解和掌握中医术语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非常重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治法部分,主要包括:
1. 清热解毒法:用以治疗由于感染引起的热病、肝炎、喉炎、流感等疾病。
2. 泻下通便法:用以治疗腹胀、便秘、痔疮、便血等疾病。
3. 暴发消毒法:用以治疗寄生虫病、疮疖痈肿、恶疮疔疮等疾病。
4. 暖宫理气法:用以治疗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痛经等。
5. 祛风除湿法:用以治疗类风湿、湿疹、湿疹等疾病。
6. 益气养血法:用以治疗气虚、血虚、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7. 开窍通窍法:用以治疗鼻窦炎、鼻塞、耳聋、失音等疾病。
8. 理气解郁法:用以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情绪不佳等疾病。
9. 滋阴补肾法:用以治疗肾虚、性功能减退等疾病。
10. 开窍理气法:用以治疗中风、面瘫、肢麻等疾病。
以上治法是中医临床诊疗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不同疾病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需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像是战场上的战术,巧妙而独特。
正治反治,这就好像是面对难题时的不同解法。
正治呢,是顺着疾病的表象来治疗,就像顺着水流划船,轻松又自然。
而反治呢,嘿,这可就特别啦,是逆着疾病的表象来治,如同逆流而上,需要勇气和智慧!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
还有治标治本呢!治标就像是给生病的大树剪掉枯枝败叶,让它暂时看起来好一些;治本呢,则是给大树的根部施肥浇水,让它从根本上健康起来。
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呀!
调和阴阳,哇哦,这简直就是在调节身体这个大宇宙的平衡呢!阴和阳就像白天和黑夜,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如果阴阳失调了,那身体可就要乱套啦!就好像是白天和黑夜颠倒了一样,那得多难受呀!
扶正祛邪呢,就像是给身体的正义力量加油打气,让它们去打败邪恶的病魔。
正气足了,邪气自然就没办法嚣张啦!这多像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呀!
还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多体贴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治疗方法都不一样。
就像给每个人量身定制的衣服一样,合适才是最好的呀!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不就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吗?它们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健康的大门。
我们怎么能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呢?怎么能不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呢?它们就像是夜空中的星星,照亮我们健康的道路,指引着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NO.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急则治标[注释]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
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NO.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缓则治本[注释]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
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NO.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标本兼[同」治[注释]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NO.4[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时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5[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地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6[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人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7[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祛[达]邪[注释]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固[培」本[注释]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NO.9[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祛邪扶[安]正[注释]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NO.10[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攻补兼施[注释]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NO.1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攻后补[注释]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
NO.1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补后攻[注释]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
NO.1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寓攻于补[同义词]补中寓攻[注释]为治疗虚实平杂病症的一策略。
17.治则与治法
17.治则与治法第七章;治则与治法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二部分。
治法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奏;治则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一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就是指疾病在未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顾养正气,提高肌体的抗邪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护健康,既病防变,就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以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二,治病求本即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中的根本原则。
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现象。
但这些现象都是由不同本质的疾病所产生。
就是研究和找出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例如头痛,可由于外感,血虚,痰湿,瘀血,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必须结合伴有的兼症,找出头痛的原因或本质,分别用解表,养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或平肝潜阳等法进行治疗。
又如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四肢厥冷,为“真热假寒:证。
四肢厥冷是其假象,内热过盛是其本质,所以治疗时应清解邪热,解热之后,阳气得以外达,肢冷自愈。
这种针对疾病的病因的病因和病变本质进行治疗的原则,就是:治病求本。
三,正治反治正治法,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的它的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又称:逆治法,如热邪所致的热证,其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寒邪所致的寒证,其现象和本质均为寒,治疗时用寒性药治热证,用热性药治寒证,即;热者寒义,寒者热之,同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分别用补法或攻泻法治疗现象和本质一致的虚证或实证,也是逆其证候而治,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反治法,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而出现一些假象时,采取顺其证候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又称;从治法,所谓;从治,不过是从属于其假象的证候而治,与一般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相反,具体运用时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四种方法。
中医治法术语
中医治法术语
1. “汗法”,你想想啊,当我们感冒了,身体被寒气侵袭,这时候中医就会用汗法,让我们出出汗,就像给身体打开一个排毒的通道,把病邪赶出去,比如喝一碗热腾腾的姜汤来发汗。
2. “吐法”,哎呀,就像有时候我们吃了不好的东西,胃里特别难受,中医就可能用吐法,让我们把那些脏东西吐出来,就像清理垃圾一样,多直接呀!比如用瓜蒂散催吐。
3. “下法”,这就好比是给身体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当体内有积滞、热邪等,通过下法让它们排出去,像便秘的时候用大黄等药泻下。
4. “和法”,这不就是在调节身体这个大系统的平衡嘛!像身体有些小矛盾小冲突的时候,用和法来调和,比如小柴胡汤调和少阳。
5. “温法”,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给身体送上温暖,当身体虚寒的时候,用温法来温暖它,比如艾灸来温经通络。
6. “清法”,哇塞,这简直就是给身体的燥热来一场及时雨呀!体内有热邪,就用清法来清热,像用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
7. “消法”,可以理解为把身体里多余的东西慢慢消除掉,比如身体里有肿块、积聚,就用消法,像用山楂来消积食。
8. “补法”,这多重要呀!当身体虚弱了,就像汽车没油了,得赶紧加油呀,用补法来补充身体的气血阴阳,比如吃些人参来补气。
9. “理气法”,就好像给身体的气捋顺了,让它们通畅运行,当气不顺的时候,用理气法,像用陈皮来理气。
10. “活血法”,就如同让身体的血液欢快地流动起来,有瘀血的时候用活血法,比如用川芎来活血化瘀。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治法术语真是太神奇、太丰富了!这些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情况,是中医智慧的结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健康。
第八章治则治法
第一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原则。 治法: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一 治病求本
透过疾病现象,寻找疾病的本质(病因、 病位、病机),并作出相应的治疗。
治病求本
以正邪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以病变部位来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 以发病先后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应用原则:祛邪不伤上,扶正不留邪。 扶正——正气不足的各种虚性病变 祛邪——邪气亢盛的各种实性病变 扶正与祛邪并用——正虚与邪实并存——祛 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正虚与邪实 并存,正气虽,虚尚可耐受攻伐之力。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正虚邪实并 存,正气大虚,不可耐受攻伐之力。
适用范围:1.消食导滞
2.软坚散结
3.行气化瘀
内容:包括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等法。
补法
概念: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 消除虚弱症候的一种治法。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适用范围:
1.补气;2.补血;3.补阴;4.补阳
谢 谢!
下法
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法,泻下通便或积水,治疗 疾病一种方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适应症:主要用于里实证。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
水,瘀血内停。
内容: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通瘀之别。
下法
温下:适用于里寒实证。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
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症。
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
中医治则治疗
中医治则治疗
中医治则治疗
中医拔罐疗法
治则
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治法
中医的常见治疗手段和方法:中药、针灸(针刺、艾灸)、拔罐、推拿、按摩、导引、气功、布气、食疗。
内治法
•八法:汗法(辛温发汗、辛凉发汗)、吐法、泻法(润肠通便)、和法(和解少阳、和解肠胃、和解肝脾)、温法(温中祛寒、温阳利水)、清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消法(消食化滞、软坚散结)、补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其它方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调和脾胃、止血、活血化瘀、活络舒筋、祛风除湿、健脾化湿、利水通淋、祛痰(化痰止咳平喘)、养阴清肺、熄风、止痉、平肝潜阳、开窍醒神、安神定志、固涩法外治法
膏药、药栓、拔罐、药捻法、刮痧、熏洗、针拨内障法
其它治法
心理疗法、正骨手法、理筋手法、上骱固定、夹板固定法。
中医学 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概 述1、治疗原则的含义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简称“治则”。
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为基础,以四诊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确定相应的的治疗原则。
2、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 )——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 治法(methods of treatment )—— 是在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并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
3、治则的基本内容● 标本治则● 同异治则● 虚实治则● 寒热治则一、标本治则是指根据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标本的主次不同而确立治疗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标本治则 标本缓急正治与反治标与本本(Ben )-本质,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
标(Biao )-现象,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一)治病求本(Concentrating treatment on the primary cause of a disease ) 是指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举例: 新病、继发病 久病、原发病新病与旧病 症状 病因 病因与症状 邪气 正气 正与邪 标 本血热——凉血止血血证血瘀——化瘀止血气虚——补气摄血(二)标本缓急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标与本在疾病中的主次地位常有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急则治标标本缓急缓则治本标本同治1、急则治标(Treating the secondary under urgent situation)是指在标症甚急,如不先治其标症,可影响对“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急救法则。
2、缓则治本(Treating the primary in chronic condition)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标病不急,或缓解之后,应针对该病的本质而治。
中医经典治则治法大全
中医经典治则治法大全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30.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义 。所 以 , 时珍 在《 李 本草 纲 目・ 时用 药 》 说 “ 四 中 春
时宜 加薄荷 、 荆芥 之 类 , 以顺春 时之 气” 由此 可见 , 。 通 过 升发肝气 来达 卫解 表也是 辛 温解表 方 剂 的组 方思 路
之一 。
都既归 足太 阴脾 经 , 又归 足厥 阴肝经 , 既发 少 阳之升发
到达 卫解表 的。所 以 , 方 的适 应 证 乃 外 感 风 寒 之轻 该 证 , 为年之 始 , 春 虽秉 冬 之余气 , 毕竟 没有 冬之 “ 刚 但 大
风 ” 凛 冽 , “ 儿 风 ” 又 如 吴 鞠 通 之 桑 菊 饮 , 桑 之 为 婴 。 以
以葛根 条 畅 阳气 运 转 之 枢 来 发 挥效 应 的。再 如 , I 临床
中医治则 治法 用语 颇 为丰富 , 笔者 粗 略统计 , 仅常 见之 动词 及形容 词 即 达数 百 , 再 与 治 疗 部 位及 所 针 若 对病 邪等搭 配 , 被状语 修 饰 , 数量 更多 。研 究其分 类 则 与构成 , 助于 从另 一角度 理解 中医学 , 有 理解 中医 的治 则治法 , 理解 中医药文 化 。
运 转之枢 。卫 气在 上焦肺 与 中焦 脾 胃的共 同作 用下 生
成 以后 , 脾 的转枢 之 功 , 达肌表 , 行周 身 , 赖 布 运 以发挥
开腠 理 、 分 肉之 功 , 到 祛邪 的 目的。 因此 , 灵 枢 ・ 温 达 《
师传 》 :脾者 主 为卫 ” 对此 , 志聪 《 帝 内 经灵 枢 日 “ , 张 黄
之气, 又可行 气理 滞 , 以复脾 之 转 输 气 机之 功 。可见 ,
条畅脾 枢 , 是解 表方 剂组 方过程 中不可忽 视 的一环 。 也
3 运 转 脾 枢 以 祛 邪 解 表 脾 位 于 中 焦 , 但 是 气 血 生 化 之 所 , 是 气 机 升 降 不 也
由于 人体 脏腑 经 络 、 血 津 液 的关 系 是 彼此 不 可 气
饮 是 通 过 疏 散 肝 性 , 达 到 升 发 肝 的少 阳之 气 , 终 达 以 最
理 当不是 辛 温解 表方 剂所首 选解 表君 药 。然其具 备升
阳之 功 , 可通 过 畅 利 中焦 之 脾 枢 , 卫 阳之 气 运 行 通 使 畅, 从而 使卫 阳不 致抑 遏 , 终达 到解 表 的疗 效 。他如 最 陶华 《 寒 六 书》 柴 葛 解 肌 汤 治 “ 明 胃经 受 邪 , 伤 之 阳 目 疼, 鼻干 , 不得 眠 , 眶痛 , 来微 洪” 其基本 病机 也是 眼 脉 , 外感 风寒 , 而化 热 。也 是 以柴胡 顺应 卫 阳升发之气 , 郁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医 2 0 年 4月 第 2 卷 第 4期 08 3
C G C A r 0 8 V l 3 4 JM M pi2 0 . o 2 . l
。4 7 ‘ 1
以解表 的 。柴 胡为 疏 散 肝 的常 用 之 品 , 芍药 为 敛 肝 养 肝之药 , 二者 配合 使用 , 为 适 应 肝 “ 阴用 阳” 是 体 特性 , 使 柴胡 散肝 而不劫 肝之 阴 ; 陈皮 、 防风 二者 在小量 使 用 之 时 , 具有 疏肝 散肝 的特点 。由 以上 的分析 , 柴 胡 也 正
或分 的 , 因此 , 以上 的三 种 组 方 思 路 在 具 体 临 床 应 用 时, 常综 合考虑 。有 的药 物 就 同 时具 备 几 个 方 面 的特
性, 如桂 枝 , 可归肺 经 , 肌发表 , 既 解 又可温 中焦脾 阳 以 健运脾 枢 ; 紫苏 , 可 直接 辛 散 卫 阳 , 可 行 中焦 之 气 既 又 滞 以恢 复 卫 阳 的外 达 之 机 。再 如 张 元 素九 味羌 活 汤 中 , 伍 了川芎 恢复 肝 的疏泄之 性 , 配 苍术理 被外 湿抑 遏 的中焦 枢机 , 可 以帮 助羌 活 、 活更 好 地 达 卫 出表 。 都 独
又如《 订通 俗 伤寒 论》 柴 胡 枳桔 汤 , 方 中加 入 陈 重 之 在
皮、 壳、 枳 桔梗 , 分别 疏 畅 肝 、 、 之 气达 到 畅 行 卫 气 之 通 道 , 发 中 焦 , 助 卫 出 上 焦 , 开 协 以
治 疗“ 郁腠 理 , 于上 焦 ” 邪 逆 之病证 。
( 稿 日期 :0 7— 1 收 20 1—2 o)
( 伤寒论 ・ 太 阳病脉 证并 治 中》 ” 方 中虽 有麻 黄 、 《 辨 ), 桂
枝等发汗 解表 常用 之 品 , 以葛根 为 君 。葛根性辛 凉 , 而
中医治 则 治法 的用 语 分 类 与构 成
张 大 明 河 南 省 中 医 药研 究 院 ( 州 4 00 ) 杨 建 宇 北 京 复 兴 门 南 大街 甲 2号 知 医 堂 (00 I 郑 50 4 10 3 ) 关键词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治则治法学
在应 用解 表方 剂过 程 中 , 遇 到项 背强 痛一类 症状 时 , 如
叶、 菊花 为君药 , 散 风 热之 药 如 薄 荷 、 疏 牛蒡 子 、 蜕 、 蝉
柴 胡 者 甚 多 , 氏 独 取 桑 菊 者 , 是 取 其 生 发 少 阳 生 气 吴 也
常考 虑加 葛根 , 理 与此 大 致 相 同 。再 如 , 太 平 惠 民 其 《 和剂局 方》 香苏 散 , 之 由香 附 、 叶 、 苏 炙甘 草 、 陈皮 四 药 组成 , 可解 表散 寒者 仅 有 苏 叶 一 味而 已 , 香 附 、 而 陈皮
集 注》 注解 为 :脾 乃 转 枢 之 官 , 主 为 卫 。 “ “ 故 ” 营与 卫 俱 行 ”《 枢 ・ (灵 营卫 生会 》 , ) 二者 在生理 状 况下 , 同行 于十 二经 脉 , 是营行 脉 中而卫 行 脉外 。外寒 袭人 , 只 腠理 闭 郁 , 阴 、 阳 的运 行 均受 抑 , 理不 开 , 营 卫 腠 津液不 布 。若 通 畅脾 枢 , 无论 是 营还是 卫都 有望 达 其正所 , 则 邪有 望 得去 。如葛根 汤 , 其治 为“ 阳病 , 背几 几 , 汗恶 风 太 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