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教育的根本问题
全方位推进思想道德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方位推进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是国家和党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我国教育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国无德则昌,人无德则立。
育人之本,在于德。
落实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走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坚持为党和国家育人,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在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以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等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要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着眼于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力资源。
聚焦“七个贯穿始终”高质量推进教育整顿
聚焦“七个贯穿始终”高质量推进教育整顿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关于推进“七个贯穿始终”的高质量教育整顿工作的会议。
会议强调,教育整顿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问题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七个贯穿始终”是指:'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三、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四、激发一线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五、注重问题解决,实现标本兼治;六、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七、落实各级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这七个方面贯穿整个教育整顿工作的始终,下面,本文将从这七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性。
党的教育方针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是指导我们开展教育事业的科学理论,也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把握正确方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只有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整顿工作。
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在工作中注重研究和把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做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只有维护“四个意识”,才能确保教育整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教育整顿工作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和问题,重点围绕教育质量和校园安全展开整改。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内容,要从课堂教学、课程设置、评价考核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样,校内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学校应该尤其关注食品安全、校园暴力事件、学生管理等问题,采取措施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四、激发一线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教育整顿工作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者:《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12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化了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的竞争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或者是人力资源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第一战略资源。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但我们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作为知识创新的学校对现代化事业的知识贡献还不够。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及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征,都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这些思想和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是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咸阳兴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咸阳兴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理性的惧怕B、原因不明的惧怕C、非理性的惧怕D、持久性的惧怕答案::C解析::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
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递文化知识B.发展生产力C.发展教育制度D.培养人答案::D解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3.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这说明()。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的描述,易知C选项是正确答案。
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4.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B.卢梭C.赞可夫D.福禄贝尔答案::A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荀子、孔德等。
5.“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乌申斯基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 )。
A.尊重和关爱学生B.了解和研究学生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答案::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者:王晓帅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摘要:师德建设事关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
高校要积极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紧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这一关键任务,健全组织架构,完善体制机制,丰富工作形式,浓厚良好氛围,站稳守好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创新立德树人,师德先行。
在高等教育中,师德建设事关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核心观点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积极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紧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这一关键任务,健全组织架构,完善体制机制,丰富工作形式,浓厚良好氛围,站稳守好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对标新时代、新要求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干部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只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都属于“虚”的东西,相较于教学科研等硬任务、硬指标而言,没有必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
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应当及时纠正。
事实上,师德建设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更好地落实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的重要保障,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是搞好教学科研、实践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前提。
2.工作方法还需进一步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兴事物、观点、思潮层出不穷。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摘要:党的十九大解决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解决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解决了新时期人的发展问题。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并在本世纪经历了重大变化。
为了实现相关的奋斗目标,可以将所有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体员工的合力,有机地结合在所有流程中,真正参与所有的工作,始终履行德育的基本使命,是中小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道德建设和教育的角度探索中小学“三全”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教育方式引言:建设教育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基础工程: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落实教育方针,全面建设有道德、有品行的人。
教育就是要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公平性,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培养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合格接班人和可靠接班人。
国际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极大的影响了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
自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网络信息以及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生受到了各种西方文化趋势的影响。
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建立全方位的道德建设和教育机制,以便继续向中小学生灌输积极的思想,引导他们放弃消极和不计后果的行为。
1.“三全育人”的内涵1.什么是三全育人“三全育人”是一种思想和机制,以及全面系统的教育指导。
它包括三个方面:综合教育、全过程教育和综合教育。
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个教育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三全育人”作为育人原则,指导着中小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作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必须比以往的一些教育模式更简洁、更容易掌握和运用,更加符合道德建设和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育人教育是在我国古代传统而非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者:叶存洪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0年第10期《教育规划纲要》谈到“育人为本”时有一段重要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理解,这段论述强调了“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我国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育人为本”,就是说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要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本,彻底扭转长期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的以知识为本、以育分为本,即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获得高分为根本目的的状况。
在学习领会时,应把握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什么?《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版“教育哲学”条称:“马、恩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医治人类的异化和非人化。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在这里,教育成了解放,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从积极意义上讲,人永远是目的,而决非工具或手段。
以往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没有把人作为“工具”或“手段”的情况呢?毋庸讳言,是有的。
我们曾把教育当作“市场”做;我们仍把“两全”的教育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窄化为分数、升学率,然后将之与自己的“面子”“位子”等所谓“绩效”紧密挂钩。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误区的“纠偏”,是对教育本质功能的理性回归。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是正视我国青少年成长现状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
最新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表明,过去5年内学生肥胖人数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
家庭教育需要明确三个根本问题
家庭教育需要明确三个根本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
在中国,家庭的兴旺式微,地位的尊高卑下,往往以孩子是否有出息来评判,这叫“光宗耀祖”或“败坏门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历来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于是中国人活着,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家长们肩负重荷,匍匐前行。
而“龙”有几多?“凤”有几何?若是都已“龙”“凤”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成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那么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路必将走向“失败”,他们会在“失败者”的阴影中失去最起码的做人自信。
如果人生就是为了在赛场上苦苦追逐,赛出一个结果而后确认自己是失败者的话,生活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因此,在生活世界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家长也该认真检视一下自己的育儿观念了。
学会做人乃家教之根本家庭教育中应该明确的第一个教育理念是做人高于一切。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理解,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读书,就是考试得高分。
读书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唯一内容,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质和性格的培养。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如何做人,往往注重的是做“有用”的人,在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
其实,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身教重于一切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身教重于一切。
很多家长在了解自己子女成绩不好或行为不端的时候,总是说:我也对孩子经常讲,经常说呀!言下之意是家长已经尽到了教育的责任。
不能怀疑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教育十分重视,从人生目标的设计到物质生活的安排,从请家教到小孩的兴趣拓展,从餐桌上的苦口婆心到出现错误后的耳提面命。
但是问题是这种单向的教育充其量只是言传,而非身教。
看看周围家长,一方面在教育子女要读书,而自己却在麻将桌上酣战;一方面在教育子女要孝敬长辈,而自己却对父母不闻不问,如此等等,比比皆是。
现在连那些幼儿园中班的孩子都学会编造谎话来讨大人们的欢心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探讨与经验分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探讨与经验分享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2.智育教育智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智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
3.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养和运动技能。
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坚韧精神。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4.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美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经验分享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需要积累和分享相关的经验。
以下是一些经验分享:1.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贯穿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
可以通过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组织德育讲座、设置德育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2.提升智育教育的质量智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百问千答
所以,随时都要把自己的心灵开放,随时都要“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这样好像没有一个标准,不过我们现在所谈的是一个教育本质的问题,如果你能教出一个符合教育本质的人,他能有这样的心态,他必然能够自我达到尽量完美,这样的人已经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如果人人都能尽其所能达到完美,那么这个世界已经是天下太平了。
3、 那我重新问,您从事教育这么多年,也进行了许多钻研,那有些人就想知道,您觉得自己在那些方面比较完美?这样问可以吗?
(笑),也不太好,我研究教育了解教育,那是在我能够自我教育以后,因为一个人在他比较幼稚的时候,心灵没有成熟的时候,需要别人给他教育,等到心志渐渐成熟,他就可以自我教育。刚刚说教育是开发人性,使人生走向完美,应该自我要求渐渐走向完美,到底是否完美,并没有一个标准可以评判,所以到最后也只是自己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知道,所以我不能说自己是个完美的人,或者在某一方面完美,因为明天会更好。
天地生人,跟生草木、生一只猫一只狗,不很一样的。因为草木以及其他动物,大概都是听天由命的,但天生人,却留给人类很大空间去自我调整、自我开发、自我改善。父母和师长就是负责下一代的调整、开发、改善的工作。有了父母和师长的教育,人才能成长得更加完美,所以教育就是开发人性的工作,就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工作,让他更加充实、饱满、光辉的工作,我们尽其可能,希望他们走向完美。至于什么是完美,只有在过程当中尽其本分,所以不是要求已经讲出來的完美,而是随时把握到人性,随时想尽办法,尽可能来开发。
像刚才说的有的国家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不单纯为了应试,因为给他很难的功课,很辛苦的学习,也不管最后对人生有没有意义,这样当然是一种浪费。至于说生活技能要不要学,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要学,现在问题是要用多少世间来学。功课要学,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也都有一定意义,但是它对人生的意义到底有多么重大,我们要考察出來,然而去安排学生学习。假如学习一直在考试方面为难学生,恐怕也是费力多,收效少,所以还是那句话,要从人性的本能出发。
2023年第二批主题教育应知应会20题
2023年第二批主题教育应知应会20题1.主题教育的全称是什么?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2.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什么?答: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3.这次主题教育的范围是什么?答: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
4.这次主题教育的时间安排是什么?答:主题教育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从 2023 年4月开始,2023 年8月基本结束;第二批从 2023 年9月开始,2024 年1月基本结束。
5.这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6.这次主题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答: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
7.这次主题教育着力解决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答: 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6个方面。
8.贯穿这次主题教育全过程的四项重点措施是什么?答: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
但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划环节,这四个方面内容是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的。
9.主题教育四个“以学”的重要要求是什么?答: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10.工作中要把握好的“六个坚持”是什么?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分类指导,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坚持开门搞教育,坚持严实作风。
11.“四下基层”的内容是是什么?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12.基层党组织从哪几个方面抓好主题教育?答:开展理论学习,推动干事创业,认真检视整改。
13.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学习材料有哪些?答: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强调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以立德庶人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教育界联组会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教育发展。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军民学,东西南北,党是领导一切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强大政治优势,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办学治校的重要抓手。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
不断挖掘其他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课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教育领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努力建设一支愿意、有能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干部队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好教育,方向是第一位的,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培养谁、怎样培养、为谁培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首要和根本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坚定立场。
牢牢把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性问题
01版权EDUCATORJUANSHOUYU卷首语牢牢把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性问题杨志刚 /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实践中不同观点、不同探索、不同做法也很多,但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始终把握好、坚持好、巩固好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的大问题。
教育治理现代化要牢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这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历史选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经验总结。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教育治理现代化要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
教育治理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增强“四个服务”能力和水平,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提升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和支撑力。
教育治理现代化要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我们办教育的根本立场,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和逻辑起点。
传道授业解惑与立德树人
传道授业解惑与立德树人作者:刘鹏来源:《视界观·上半月》2019年第06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作为党的教育事业主体的教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呢,本文从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在“新时代”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入手,分析了传道授业解惑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引申了“立德”和“树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树人;师德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作为党的教育事业主体的教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呢,我想,首先应该弄清,“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含义。
笔者认为,所谓师者,不外乎传道授业解惑。
那么,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一、传道:培养什么人传道,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十九大召开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全党、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时代,培养什么人,就是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是指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古人云“三十而立”,可见而立之时,一个人的性格、品质、道德标准基本上已经确立了,绝大部分的人在而立之前,有一大半时间在接受学校教育,可见学校教育对学生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道”的具体实施者则是教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这“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考察并同师生们座谈,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师们回信,主持中央重要会议通过一系列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就在于以“九个坚持”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什么什么什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什么什么什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的答案可以追溯到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
总的来说,专家普遍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可归结为几个方面:教育目标及其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分配、学习环境和学习者行为等。
首先,教育目标及其内容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都必须服务于其目的。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教育目标及其内容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只有教育的内容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培养出有用的社会成员。
其次,教育方法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在当前信息社会,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习者的需要,应该更加强调积极主动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来自社会的驱动,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
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在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现状下,教育资源分配尤为重要。
各地应该根据当地贫困程度和基础设施发展程度,重点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最后,学习环境和学习者行为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学习环境关系到学习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学习者的行为是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结果,因此应该加强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者行为的管理和指导,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及行为准则,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和不应有的情况。
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复杂的,需要在不同时期不断追求完善,所以教育方面的工作者也必须要关注政策的变化,努力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哪三个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哪三个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是:一、对个人而言的,就是人才的选拔、评价有问题;二、对教育单位、教育者而言的,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评价有问题;三、对国家而言,国家到底把教育放在怎样一个位置,到底重视不重视教育。
一、人才的选拔、评价。
人才的选拔和评价,包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考、研究生考试、进入单位后职称考试、评职称等一系列选拔和评价。
这些选拔和评价是指挥棒,使人们迎合着指挥棒转。
如果指挥棒是正确的,那没有问题。
可是现在指挥棒恰恰存在很大问题,这就具有极大的危害。
职称考试要考英语、计算机,谁都知道这不合理,前两年新华社在职称英语考试结束后发表文章,对此批评。
结果一些专业可以不考英语了,有了一点进步,但是没有大的改革。
高考、中考,问题累累,大家都知道,说了很多年,但是变化也不大。
今年总算在复旦、交大身上看到了希望。
这些问题甚至蔓延到了社会,国内一些企事业用人单位傻乎乎也要看竞聘者六级、计算机的证书,事实上根本用不上。
指挥棒不改,下面的问题没法解决,即使有开明的老师,家长也会不同意,学生也会不支持。
甚至会造成“劣胜优汰”的局面。
二、学校和老师的评价。
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了学校和老师的行为。
现在,学校和老师的行为是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
所以,官员定下的评价标准是指挥棒。
这里同样也有很多问题,关键是只看数字,不作具体调查研究;不对学生负责。
三、国家对教育重视吗。
国家对教育重视不重视,就是有没有听取民意,从善如流,进行改革。
当然,这也是牵涉到很多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
教育的根本问题
教育的根本问题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为谁培养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培养什么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怎样培养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
立德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肩负时代重任,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以高远的志向砥砺奋斗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立德也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
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还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既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到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再到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抓手。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什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好教育的根本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纪实
工作日清晨,北京市东部的建国路沿线,白领们从地铁口鱼贯而出,行色匆匆地消失在报社、电视台和一个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
从地图上看,这个名为“传媒走廊”的条形区域并没有明确标识。
但作为我国传媒领域最具活力的集聚区之一,这里区位优势明显——西头起始于北京CBD (中央商务区)的摩天大楼,东头则连接着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的中国传媒大学。
从1954年举办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到今天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校65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已累计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10余万名毕业生,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参与并引领着我国传媒领域的变革。
今天,面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家国使命,面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挑战,中国传媒大学正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持续发力,力求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培养什么人——
“三全育人”筑牢理想信念
梧桐荫蔽、翠柏为衬,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大楼前,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齐越的半身雕像静静伫立着,即便不是特殊的日子,也常会有人献上鲜花。
传媒大学的师生崇敬齐越,每年都举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朗诵节。
这当然不仅因为他是学校教授、播音艺术家,更因为他作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曾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播报现场盛况。
“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
”齐越由播音员转为教师后,这份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也在传媒大学的校园里代代传承。
“忠诚党的新闻事业,肩负党的喉舌重任。
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全力弘扬民族精神……”每年6月和9月,为毕业生和新生分别举行宣誓仪式,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传统。
“学校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很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大众传媒拥有强大的力量,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着中国形象的树立,加强这方面教育,中国传媒大学责无旁贷。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校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思政课授课方式,让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上讲台成为常态;自2017年起,分别以“诚信”“敬业”“爱国”为主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年活动;严把师德关口,对违反校纪校规、有违学术道德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
学校有重视社会实践的传统,更将广袤的中国大地开辟为课堂,探索出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思政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主持人王晨雨,是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早在主持节目之前,他已对中国农村有了具体感知和深入了解。
2015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播音学院院长鲁景超,把政协年度重点提案中的“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带入课堂,邀请全国政协、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有关领导开设讲座,并组织教师团队带领学生深入河北、黑龙江等地开展农村实地调研。
学生返校后,在讲座知识和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确定辩题开展辩论,对
国情的认知在观点交锋中不断深化。
此后3年,“辩与论”公开课相继关注“精准扶贫”“古村落保护”“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主题,4年累计参与人数达350人。
“作为‘辩与论’公开课的首批参与者,我曾踏进田间地头获取一手资料,学会用接地气的话语和农民聊天。
”王晨雨回忆,“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充满对‘三农’的深情。
”
怎样培养人——
推进综合改革夯实人文底蕴
走出传媒大学艺考考场近一年后,已就读于该校动画艺术学专业的2019级学生金若雪,仍记得文史哲综合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
题目给出了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书幽芳亭》作为基础材料,要求考生解释“兰似君子,蕙似士”的含义,并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与高考作文题相比,这道题同时考查了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正符合文史哲考试的定位——以高中知识为基础,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度拓展,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在内,各高校在组织艺考时,都将文化课考试的重点放在语数英三科,考试内容甚至题型基本是高考的“翻版”。
而从包括艺术类人才在内的传媒人才培养规律来看,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毕业生,通常比仅拥有专业能力的毕业生走得更长远。
在艺考中设置文史哲关卡,不仅有利于筛选出符合培养目标的考生,更能发挥“指挥棒”作用,纠正考生对艺术类专业的偏狭理解,提醒所有学生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底蕴涵养。
艺考改革仅是传媒大学提升通识教育水平的第一步。
今年6月,该校校长廖祥忠带队赴北京大学,专程拜访我国文史哲教育领域著名学者李中华、温儒敏、张帆等,邀请他们为传媒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助阵;学校推进文史哲通识教材编写,张帆等编著的《中国历史通识读本》已于今年10月出版发行;学校成立通识教育中心,谋划整体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
招生、教材固然重要,但提升教育质量与内涵,关键还是看教师。
为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从人事人才改革入手,制定了涉及人才队伍建设、人员管理、岗位聘任、目标考核、职称评审和薪酬分配改革6个方面的23个文件,背后的逻辑总结来说,就是要对教学、科研提出更高要求,让教师做到最好,让“名师”带出“高徒”。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通过资源配置,为好的苗子添加营养,让他们减少分心、潜心治学。
”陈文申说。
学校拿出自有资金,提高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待遇,让“青年教师收入增幅高于校领导”。
针对青年教师中拔尖人才较少的情况,2018年起,学校实行“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对入选教师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资助,鼓励他们向教学科研领军人的方向成长。
“这不是简单的资助问题,而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身份认同。
”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教授姬德强是计划的首批入选者,他说:“学校如此重视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安定了我们的向学之心。
”
为谁培养人——
融媒布局服务国家战略
“我认为人这一辈子,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优秀!不去做,你怎么会知道?”
今年9月12日,传媒大学风雨操场举行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
与现场5000余名新生一同聆听校长致辞的,还有央视新闻移动网、新浪微博、澎湃新闻等十余个直播平台背后的网友。
这是国内高校首个实现5G+4K直播的开学典礼。
典礼现场的画面通过多台4K超高清摄像机传输至场外的4K转播车,学生记者的现场报道则通过5G网络传输。
整场直播由传媒大学电视台教师指导近80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完成。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优先感知最新的传媒技术,这是传媒大学从建校起就一直坚持的办学特色。
如今,在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传媒教育的变革,培养更适应未来业态、更能为社会做好服务的传媒人才,是学校努力探索的方向。
在学校全媒体运行中心,记者看到,一套能够满足各类校园媒体策采编发工作需要的平台已经建成。
教师和学生使用校园一卡通账号登录后,就能在后台进行内容生产和多渠道推送。
实践实验教学中心教师金梦告诉记者,无论是加入中传电视台学生记者团、选修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课程,还是跟着专业课教师前来学习,在这里,全校学生都有实操机会。
全媒体运行中心仅是中国传媒大学布局媒体融合下半场的探索之一。
2018年底,学校“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
这是传媒领域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方向直指媒体融合最前沿。
目前,学校正积极申请建设同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
“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知未来世界。
”陈文申说,实验室催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将驱动学校由传统广电时代向智能媒体时代转型。
学校将以高水平科研带动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助力教师追踪甚至引领业界发展变化,把研究成果凝练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好地为信息技术变革下的中国社会服务。
记者刘亦凡通讯员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