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11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教案设计(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 1导教案荷塘月色(教师)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情形交融的艺术手法,指引学生领会极具汉语特点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
2. 指引学生挑选信息,甄别比较。
3. 指引学生做一个精神丰富、内心敏锐的人;学会知人论世,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要点难点:解说《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述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绘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指引学生学习作者奇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采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预习案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 走进文本——导入清末民初大学识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全部景语皆情语。
”相同是碧绿的荷花,在不一样人的眼里就有不一样的理解。
宋? 杨万里曾赞美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行!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有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如何的荷塘美景,抒发了如何的独到情怀!2.作家简介——知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布的长诗《毁坏》,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 年第一版诗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援粮’。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派”。
3. 有关背景——论世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怀散文。
写于 1927 年 7 月,当时正当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惧笼盖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愁闷徘徊中。
朱自清也处于愁闷徘徊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挣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愉悦”和“淡淡的忧愁”。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荷塘月色》学习目标如下: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学习并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荷塘月色》学习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读者能够仔细品味文本,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2. 文章《荷塘月色》全文分为_______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_______的环境。
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对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塘月色》的陈述,正确的是()A. 文章写于大革命成功时期B.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满意C. 文章主要运用明喻手法描写荷塘景色D.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 下列词语中,与《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景色无关的是()A. 斑驳B. 倩影C. 渺茫D. 皎洁三、简答题1. 简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们常说“秋是思古的季节”,荷塘月色,是古人极其喜欢的景色之一。
本导学案通过对荷塘月色这一主题的介绍和分析,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荷塘月色的魅力1. 描绘荷塘月色的意义荷塘月色,在古人的诗词和画作中常常出现。
荷塘的月色清幽宁静,倒映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景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观赏荷塘月色的技巧要欣赏荷塘月色,除了在月圆之夜选择一个清净的荷塘观赏外,还可以站在荷塘边,借助夜色和月光的交织,感受这种特殊光影下的美景。
在欣赏时,可以通过聆听虫鸣、观察水草摇曳等方式,使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荷塘月色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1. 诗词中的荷塘月色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写道“月在清潭荷叶里”,表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和秀美。
宋代文人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展现了荷塘月色在他眼中的瑰丽。
2. 画作中的荷塘月色中国古代画家也将荷塘月色作为创作题材,运用笔墨描绘荷塘中荷叶的摇曳、月光的倒影等细节,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表达。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荷塘月色图》就是一幅展现荷塘月色的经典作品,其笔墨细腻,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
三、荷塘月色对人的启示荷塘月色虽然只是一种自然景观,但却能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通过观赏荷塘月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激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结语荷塘月色,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了月光的明亮和荷叶的娇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对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荷塘月色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以及新鲜贴切的比喻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一)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1).课内部分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媛( )女敛()裾(2)多音字荷()花独处()曲()折袅娜()颤()动负荷()妙处()歌曲()娜()拉颤()栗挨()着脉脉()参差()挨()打脉()搏差()强人意(3)补充注音部分喇()叭辣()手竦()立毛骨悚()然不速()之客禅()宗邯郸()不惮()殚()精竭虑箪()食壶浆憧()憬瞳()孔潼()关招摇撞()骗灯影幢幢()谛()听横()祸沮()丧窥()视宁()缺毋滥褒()贬透辟()卓())尔不群当()真牵掣()屡见不鲜()哂()笑靓()妆袅袅()殒()灭皈()附濡()染甲胄()扁虱()万籁()诡谲()渐()染冥()顽数落()趑()趄慵()懒缱绻()(二)字形(1)课内部分(抄写三遍)煤屑幽僻寂寞惦着稀疏阴森踱着弥望点缀袅娜羞涩渺茫颤动霎时斑驳风致丰姿峭楞楞蓊蓊郁郁(2)辨形组词pì()静点zhuì()niǎo()娜xiâ()气pǐ()好chuî()学xiāo()雄一xiâ()千里复辟bì()duō()取fú()水miǎo()茫和xiã()五cǎi()xī()戏飘miǎo()kāi()油神cǎi()xī()皮笑脸(2)补充部分(会默写)投机倒把、弹丸之地、虎视眈眈、殚精竭虑、肆无忌惮、渎职、穷兵黩武、买椟还珠将功赎罪、连篇累牍、舐犊情深、亵渎、掉以轻心、提心吊胆、形影相吊、尾大不掉独当一面、锐不可当、螳臂当车、势不可挡、披星戴月、戴罪立功、以逸待劳、待价而沽不共戴天、百战不殆、责无旁贷、以点带面、严惩不贷、层见叠出、层峦叠嶂、叠床架屋重叠、高潮迭起、叫苦不迭、腾挪跌宕、大跌眼镜、通牒、影碟、喋喋不休、间谍虎口喋血、大名鼎鼎、预定时间、鼎力相助、革故鼎新、欢度春节、渡过难关、度假村暗度陈仓、过渡时期、过渡地带、独到之处、混沌、成群结队、防微杜渐、中流砥柱瓜熟蒂落、(三)近义词辨析1、斑斓:灿烂多彩2、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花花搭搭。
《荷塘月色》导学案 文档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1、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重在抒情,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3、作者介绍: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 ) 参差( ) 煤屑( ) 敛裾( )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宝应县职业教育集团语文组李金贵编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宝应县职业教育集团语文组李金贵编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明确:家——小路——荷塘——家2、请同学们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明确: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学生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字词。
2. 理解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3. 认识并理解通感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结构,掌握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 借助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反复朗读,感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2积累字词,理清线索、结构。
3初步感受散文的景物美。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积累字词(可见《聚焦课堂》之“知识构建语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wěng)蓊郁郁袅.(niǎo)娜踱.(duó)步颤.(chàn)动纤.(xiān)腰含情脉脉.(mò)寒颤.(zhàn)煤屑.(xiè)脉.(mài)络纤.(qiàn)夫斑.(bān)驳媛.(yuán)女櫂.(zhào)桨敛.(liǎn)裾(jū)幽僻.(pì)2.词语解释见文下注释。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饱含深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消受:享受。
多用于否定。
二、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可见《聚焦课堂》之“相关搜索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经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荷塘月色》导的学案.doc
精品文档《荷塘月色》学案一、知接:1、散文相关知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清茶,在炎的夏季我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情有所系。
《文心雕》:“人禀七情,物而。
物色三,心亦焉。
”眼前的物象醒中的表象,情感体也一同醒,于是心物感,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情造景。
正所“一切景皆情” 。
郁达夫在及代散文:“作者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世界,半瓣花上人情,就是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要生活,用心体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了抒情,客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情感的烙印!2、知人世(1)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号秋,取春秋之意。
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
原籍浙江。
因三代人定居州,自己又于当在州的江第八中学高中,且在州做教,故自称“ 州人”。
1920 年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他,是毛称的“表了我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士。
毛曾烈其“宁死不美国救粮”的高尚气。
作品有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敦》 , 文集《雅俗共》、《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代背景:本文写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四 ?一二”反革命政之后,白色恐怖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中涌出来的知分子,他信奉民主主,富有正感和同情心,可又与代斗争的旋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士,不,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忘却中的一切,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种矛盾的情,是一种以言的微妙幽深的情。
但作者是惟妙惟肖地“言”了出来。
靠什么言呢?靠写景,朦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沉浸在一种茫、淡雅、如如画、如梦如幻的朦美之中。
【学案】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课题:《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写景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热情投入,提升感受美的能力,享受美的愉悦。
【知识链接】1.文体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样式之一。
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取材自由广泛,不受限制;神不散,指立意明确而集中。
根据表达方式差异,散文分为叙事散文(重写人记事)、抒情散文、说理散文(重议论)。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在写景状物中融注作者的情感,实现情景交融,引领读者身临其境。
本文就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2.本文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国共合作破裂,中国社会处在血雨腥风之中,急剧动荡。
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陷入苦闷彷徨中。
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3.题解:本文所写的荷塘,是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学习流程】(三课时) ●自主学习1.作家常识:朱自清,浙江绍兴人,原名,字,号秋实。
为表心志,取《楚辞》句“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而成。
他是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里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黑体字注音:煤屑()踱步()袅娜()蓊蓊郁郁()倩影()敛裾()霎时()峭楞楞()媛女()纤腰()参差()()梵婀玲()3.多音字注音:处:独处()妙处()脉:脉脉()山脉()宁:宁静()宁可()颤:颤动()颤栗()4.用下划线划出错别字,并改正:嘻戏()文彩()一泄千里()水泻不通()婷婷玉立()5.思路图解填空:本文情感基调: 的喜悦, 的忧愁(修饰程度); 是主调, 是暂时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1.《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重点难点】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
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
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荷塘月色》导学案_a4be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参考1112 1914《荷塘月色》导学案导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导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本文正是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五、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六、感知课文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一、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又是民主战士。
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给加点字注音。
宛.然()倩.影()幽僻.()峭楞楞..()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3.时代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问题探究1.概括段意,理清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第四段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月下荷塘的景色?第四段为什么叶子写得多?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找出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和抒情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5.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荷塘月色》导学一、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鉴赏抒情散文的结构脉络,并熟练掌握这个结构特征。
探究过程:作品结构分析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行踪变化和心理感受的语句。
1、提问:从作者行踪变化的角度,归纳每段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八、九段:
第十段:
2、结合文中描写心理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3、梳理结构脉络
当堂检测: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下面这首诗。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本诗的特点。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荷塘月色学案学生用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和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技巧。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自然地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积极向上的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即自然美。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一)新课导入自学释疑同伴互助①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
②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篇目: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及使用工具书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及写作本文的一些背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阅读和整体感知,把握本文的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3、通过品读语言的方法,感受情感美,领略画面美,赏析语言美,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情感美,画面美,语言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质疑法;合作探究【课时分配】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情景交融是散文写作的艺术魅力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拨动人心弦的脍炙人口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祖籍浙江绍兴。
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相关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
每朵乌去背后都有阳光。
——吉伯特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重点难点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知识链接1、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3)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导学案
编制人:李晓琴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指导】
诵读法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质疑法在诵读和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解决文中的疑难问题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不但如此,他还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了解背景(论世)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3相关知识
(1)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二、夯实基础
1、字音辨识
酣.()睡颤.()动似.的()独处.()
脉脉.()参差
..()袅.娜()乘.()凉
点缀(
..)鷁.首()踱.()步纤.腰()
斑驳.()倩.影()蓊蓊.郁郁()小煤屑.路()
峭愣愣.()梵.婀玲()霎.时()渺.茫()
2、词语理解
参差:袅娜:
脉脉:斑驳:
倩影:幽僻
蓊蓊郁郁:踱:
弥望:一例:
丰姿
三、整体感知
1、找出这篇文章中最能打动自己的文字,并试着说一下理由。
2、文中作者的游踪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去荷塘?,
3、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文本探究】
1、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①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②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③课文第6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3、清华园里的优美的景点有很多,作者为什么会对月下的荷塘情有独钟?
【学有所获】
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请大家认真揣摩这篇散文的美,同时体会作者的心境,思考还有没有不懂而需要讨论的地方
2、从文中摘录自己喜欢的或认为重要的语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脱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人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