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3课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共三课时)

荷塘月色(共三课时)
(1)她笑得很甜。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拟人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 “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 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 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 的想像,
“泻”的范围广,与 “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 出了恬静朦胧。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 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 作者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 原名自华,号秋实, 近 后改名自清,字佩 作 弦。 者 《楚辞》中“宁廉
洁正直以自清兮”
字佩弦 出自《韩非 子·观行》“西门豹 之性急,故佩韦以 自缓,董安于之性 缓,故佩弦以自 急。”
走 近 作 代表作: 者 《背影》、《荷塘月
色》、《匆匆》、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 河》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朱自清
披文入情
❖ 第1段:写去荷塘时间、地点、缘 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第2段:漫步小路。描写去荷塘的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 第3段: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 像超出平常的自己\觉是个自由的人
\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披文入情
❖ 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 正面描写(月光)\侧面烘托(月影) ❖ 第6段:月光下的荷塘四周 ❖ 由静到动
相似点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晶莹剔透 忽隐忽现 纤尘不染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采莲赋》及《西洲曲》的内容。

2.理解引用《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作用3. 概括文章表达的复杂情感。

4.总结文章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复杂情感。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艺术。

【学习内容】一、复习导入二、赏鉴新课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对《西洲曲》的理解: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三、师生一起总结全文:1.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

2.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1)运用的表现手法:(2)运用的修辞手法:(3)词语运用的特点:拓展内容:1.《西洲曲》全文如下:忆梅下西洲(水中陆地),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黄,双鬓雅(甚极)雏色(幼稚的面容)。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鸟名),风吹乌臼(一种落叶树)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绿玉制妇女头饰)。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安放)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大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用竹干做的遮栏物)头。

栏干十二曲(弯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3.(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体会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默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3. 收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1998年11月11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100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百代名。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生:朱自清。

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生:有《背影》,有《荷塘月色》。

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没有?生:《春》、《匆匆》……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荷塘月色》。

(板书:题目及作者)【作者简介】师:谁来说说,关于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向我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师:刚才有同学也表达了他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

老师跟大家一样,同样非常佩服这位也曾当过中学语文老师的大作家。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总书记题的这首诗就是希望青年学子学习和继承朱自清先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毛泽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荷塘月色》ppt课件(3课时)

《荷塘月色》ppt课件(3课时)
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 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 “惶惶然”中。于是他选择逃避,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 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 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
开头第一句,是作者写作的缘由,可谓 “片言居要”,确实可做本文的文眼。
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 塘,继而夜游荷塘,沉浸美景之中,寻得 了暂时的宁静;但当作者回到现实之后, 还是“心里颇不宁静”。因此,这句话在 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 调。
教风:关爱 严格 激情 创新
16
目标升华(时间2分钟)
教风:关爱 严格 激情 创新
10
探究一:听录音,体味作者的感情,考虑以下问 题:
• (1)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 表示出来。
• (2)在各部分中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 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教风:关爱 严格 激情 创新
11
作者的行踪:
小路
家门
荷塘四周
教风:关爱 严格 激情 创新
时间10分钟
1、阅读第六段,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 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 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⑴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写了树、小路。
(2)异: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
略写。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
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路灯光,再
教风:关爱 严格 激情 创新
朱自清
对于朱自清,我们应记住他四个令人 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高度评价:“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 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中职语文复习教案:荷塘月色(全3课时)

中职语文复习教案:荷塘月色(全3课时)

XY中专综合专业部2022-2023-1高三语文复习教案⑤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对,是比喻。

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

“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

这是比喻。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

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

动静结合、(4).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5).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板书: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6).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敛裾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课 荷塘月色(三课时)

第一课   荷塘月色(三课时)

朱自清(1900——1948)
散文名篇有《春》、 《绿》、《背影》、《威 尼斯》、《匆匆》、《荷 塘月色》、《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等。
初读全文 听音频:
荷 塘 月 色
[学习重点]
注意文中的生字词,给每个自然 段标上序号
词语解释补充: 幽僻:幽深、僻静。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大意:大概的轮廓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 也别有风味的。
第6段,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 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 “幽僻”相照应。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 远处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 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荷 塘 月 色
写作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 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 月22),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 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 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 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 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 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 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 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 雄气概”。
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3):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9):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
思考、探究
作者在游踪各部分表现出的 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离家
心里颇不宁静
回忆江南
向往自由美好 的生活
在路上
淡淡的哀愁
荷 塘 月 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颇不宁境的心情,品读 和理解优美的文学语言。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 内容。 3、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颇不宁静的心 情,理清文中内外两条线索 教学难点:品读并背诵四五六段内容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安排:三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反思成果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反思成果
比如炼字方面的叠音词和动词的使用鉴赏,修辞手法中比喻、拟人、通感等,画面美方面从写景中总结概括。
六、本文主旨的探究
《荷塘月色》文字精炼,意境优美,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关于它的主旨,一向众说纷纭。结合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七、课堂练习
根据家乡的某一处景物,结合本文的一些特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结合背景,掌握分析作者的意图以及分析文章的意境美。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补充检查
关于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等。散文鉴赏要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单元属于写景散文,共同特点是景物优美,语言优美,文字优美,情浓意丰满。
记录下相关的文字笔记,并且抽取同学起来复述内容,让学生加深印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欣赏情景交融的画面美、意境美、品味精致典雅的语言美。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写景片段,体会语言美,画面美。参照相关资料背景,分析探究作者的情愫与写作主旨,让学生学会分析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教导学生,引导学生能够发现美,享受美,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去生活。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分析修辞等表现手法,学会去多角度鉴赏。
3、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4、分析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荷塘月色三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三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课时安排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简介;2、整体感知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3、解读文章第一部分。

二、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第四五段学习教案

《荷塘月色》第四五段学习教案

《荷塘月色》第1课时:了解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理清生字词《荷塘月色》第2课时:疏通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明、暗两条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基调。

《荷塘月色》第3课时:赏析重点段落4、5自然段,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

《荷塘月色》第3课时教学设计(简案)教学目标:1.赏析第4、5自然段,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使用语言的技巧。

2.指导背诵4、5自然段。

教学重点:1.学习通感的修辞手法2.学习作者使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3.学习作者使用语言的技巧。

1.指导背诵4、5自然段。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具:电脑、微课视频、ppt课件教学准备:1.制作微课视频2.制作教学用ppt;3.根据班级人数(38人),将全班分成6组,由组长实行分工。

4.制作任务卡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旧知二、分组,抽取学习任务任务一:研读第4自然段1.第4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2.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给第4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任务二:研读第5自然段1.第5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2.作者使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来描绘景物,请找出这些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3.給第5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四、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依据时间,抽取几个小组到讲台上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五、老师订正、归纳、小结知识点。

任务一:第4自然段(月色下的荷塘)任务二:第5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六、老师和学生分别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背诵指导1.学生自己揣摩背诵方法2.老师提示背诵方法八、学生揣摩、背诵九、作业:1.背诵第4/5自然段2.按照本节课的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整理学习成果,下节课分享。

荷塘月色(第3课时) 教案

荷塘月色(第3课时) 教案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师介绍朱自清的生活经历期间穿插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扬州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第二课时教师带领同学概括文中出现景物的特点,分析写作方法,体味文中的语言美。

第三课时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图)答:精美的语言、贴切的修辞、完整的结构请看这幅简单的叶片图,我们发现了它并不完整,缺少的是什么呢?答:叶子的主脉,也就是文章的主干。

文章的主干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再次走进《荷塘月色》分析课文1 请同学回答文中的景物可分成哪几部分答: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2 根据课文分析这几处景物的特点(答案不必统一,能够体会出作者努力营造的意境即可)答:小路——幽僻荷塘月色——恬淡、安静、朦胧荷塘四周——热闹3 请同学思考,在这或幽僻或朦胧或安静或热闹的景色当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出门时——不平静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脱欣赏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重归失落惦记江南——无限向往走回家门——回到现实板书幽僻朦胧热闹不平静自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失落向往回归4 经过这些分析,请同学画出作者的感情脉络学生将黑板上标注出的感情基点连接成线5 连上了这段线,叶子成为完整的叶子,文章也是一篇动人优美的散文了。

大家可以看出,文中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作为景而出现,它被作者的感情涂上了一层新的色彩,这也就是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整体感知,体会升华请同学听三段音乐,然后说出哪一段的感觉与《荷塘月色》的风格最接近。

播放交响乐《命运》、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分析:虽然作者的心情主要基调是不平静,但幽雅的荷塘与恬淡的月色缓解了他内心的焦躁不安,《命运》的强大震撼与《十面埋伏》的紧张都不适合于作者此时的心境,只有悠扬柔美的《梁祝》能够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淡淡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第三和四课时

荷塘月色第三和四课时

①如:“女人们朗朗的笑声,像水
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 去。”
②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
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 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效果: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 增无限韵致,形象而玄妙。
2、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从
不同角度,多方面进行描绘说明。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 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 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的两丸黑水 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远远坐在 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在看我 了。
学习目标:
赏析景物美 揣摩语言美 体会意境美
月 色 下 荷 塘
树木
语言美: 1、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
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 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 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 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 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 “通感”,也叫“移觉”。
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琅 琅上口(音韵美)
5、动词
泻、浮、画
意境美
清幽、朦胧、恬静
主题 思乡、怀乡 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 境 表现中国旧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面 前既渴望自由又逃避现实的情怀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表现作者欣赏荷塘月色的情趣和闲 适心情
3、比拟:
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
拟成另一物。(形象生动,化静为动)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①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听到老王这么说,他的耳朵都竖起来 了,全身的寒毛都充满了警惕。
4、叠词
作用:精确的表情达意,

荷塘月色三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三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感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荷塘月色的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素描纸、铅笔、颜色铅笔或者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察荷塘月色1.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观察、感受。

2.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景象:问学生月色是什么颜色的?水面上是否有倒影?水中有无荷花?水中有无生物?荷塘周围有无动静声音?3.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景象,进行口头表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形容词和名词进行描述,如明亮的月光、倒影在水中等。

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荷塘月色,产生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进行个人表达。

可以让学生写一段简短的句子或者短诗,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画荷塘月色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引导学生用铅笔做一个简单的草图,勾勒出荷塘和月亮的形状。

3.给学生一段时间观察荷塘月色实景或者图片,并开始进行绘画。

教师鼓励学生寻找细节和个性的点,表达出个人的观察和感受。

4.学生完成绘画后,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观察能力。

第三课时:展示和总结1.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绘画作品。

2.教师总结学生的作品和观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绘画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月光和荷塘的意象以及它们在人们心中的作用,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相关的故事或者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进行启发。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绘画和语言表达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观察荷塘月色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和绘画表达出了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

荷塘月色(第三课时)

荷塘月色(第三课时)

少年女子 看的人多
轻轻推
门进去
淡淡 喜悦 带门 出去 颇不 现实 宁静 现实 推门 近来 无法 回避
淡淡 哀愁 走在 路上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塘上 淡淡 月色 哀愁 塘的 四周
幽雅 宁静 朦胧
江南 旧俗
无限 慨叹
惦记 江南
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 键性的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 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 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 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 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 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惦 记 江 南
采莲盛况 《采莲赋》 热闹 风流 《西洲曲》 低头弄怜子 怜 情 如水 子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主题
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荷 塘月色,联想到六朝旧事, 江南采莲的情趣,反映了作 者对现实的不满,希求在一 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 的解脱而又无法摆脱的矛盾 心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资料卡片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杂曲歌辞”): 忆梅下西洲(水中陆地),折梅寄江北。单衫杏 子黄,双鬓鸦雏色(幼稚的面容)。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飞,风吹乌臼 (一种落叶树)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绿玉制妇女头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 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弯曲),垂手 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3课时朱自清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1、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二、知识链接通感,意境(见导学案)三、教师进行文章的范读,学生订正字音。

四、学生在教师范读之后集体朗读,感受作者营造出的“人间美景”。

五、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是鉴赏文章的第4、5、6段“荷塘月色”美轮美奂的景色。

)一、第4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诵读、鉴赏第6段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一、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二、检查对课文结构理解的情况1、提问:大家阅读了课后方框里的内容,了解了本文结构上是圆形的。

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描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2、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

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

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

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师生共同活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