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审美的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审美能力被认为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小学美术教育的定义、意义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的过程。
它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同时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除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外,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审美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决定了一个人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当今社会,美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魅力。
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举办美术展览、举办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2. 重视美术教材的选取和使用美术教材是小学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重视美术教材的选取和使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精心设计和选择美术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3. 注重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感受和理解美的本质。
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标准,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身边的美。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艺术作品、绘画作品,让他们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图像资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去感受和欣赏美。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美术创作。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生绘画、实景创作等活动,使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美的存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创作、故事创作等活动,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表现美。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教师具有一种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通过以上的几点策略,相信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
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美术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就不能把美术教育仅仅局限于绘画技能一个方面,美术教育还涵盖了很多内容。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篇一《谈美术教育的目的》摘要:教育目的,或曰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问题,是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的一旦确定,必将制约、影响着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操作。
我国过去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以及高等美术教育,基本上是以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这种“纯绘画性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一种巨大的片面性,就是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
这无疑限制了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门类应该具有的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心理;创造性;审美引言: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超绘画性目的”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学校美术教育的具体任务和目标都应从此观念出发,并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从根本上树立起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正文:美术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就不能把美术教育仅仅局限于绘画技能一个方面,美术教育还涵盖了很多内容。
一、培养审美意识是美术教育的核心。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鉴赏和创造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的,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端正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培养人的审美感觉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指向审美能力,并不排斥诸如“双基”、“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理顺其中的主从关系。
在众多关系中,审美能力是纲其他能力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审美能力是皮,其他能力是毛,无论是绘画、工艺或雕塑的教学,只不过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载体,诸等能力的培养应当视为达到审美目的的手段和媒介。
小学美术课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小学美术课核心素养能力培养小学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美术课的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是其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面将从培养观察、想象、表现和评价能力四个方面来探讨小学美术课的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一、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或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品味。
可以让学生观察鲜花、树叶、动物等自然景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纹理、色彩等特点,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敏感性和观察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绘画技巧、造型结构、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并吸收优秀的美术思想。
通过不断的观察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为他们今后更深入的美术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想象是美术创作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在小学美术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自然景物或艺术作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引导他们将所观察到的对象进行想象和创造。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朵花,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花的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丰富的联想,然后让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美术课上,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创意活动,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画家,展开自由创作,或者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未来的想象,或者画出自己的梦想之地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表现是美术作品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美术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小学美术课上,老师可以通过教学生掌握绘画技巧、造型结构、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想象通过绘画的手段进行表现。
小学新课标美术核心素养
小学新课标美术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新思维和美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下的美术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养发展。
以下是小学新课标美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一、审美感知能力学生应具备对美的感知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色彩、形状、线条等美术元素的敏感度。
二、创意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应学会如何将个人的想法和情感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展现个性化的创作。
三、美术表现能力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包括绘画、雕塑、设计等。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的能力。
四、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表达。
五、批判性思维与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不仅包括对作品形式和技巧的评价,还包括对作品所传达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六、美术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能力将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生活质量。
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应学会如何自我探索、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八、团队合作与社会参与能力美术活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学生应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与他人协作完成美术项目,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美术活动,展现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美术教育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探究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探究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起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而如何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法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艺术氛围创设艺术氛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
学校应该注重美术教育环境的建设,布置美术展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身边充满艺术的气息。
此外,也可以邀请艺术家来校分享艺术经验,举办艺术讲座和工作坊,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
二、观察与感知训练观察与感知训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细节丰富的任务,让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和艺术作品,并培养他们捕捉细节、表达感受的能力。
例如,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写生,观察植物的纹理和动物的姿态,或者在美术馆观看名家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聆听导览员的解说,领悟作品背后的艺术意义。
三、丰富的艺术体验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舞蹈演出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
此外,还可以引入多种艺术形式,如戏剧、摄影、建筑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理解艺术。
通过丰富的艺术体验,学生能够拓宽思维,丰富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
四、综合素材的应用在美术教育中,综合素材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以绘画、手工制作、设计等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素材进行创作。
例如,学生可以使用纸张、泥土、布料等材料,结合自然景物或艺术形象,进行创作。
通过综合素材的应用,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美术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的题材和创作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创造潜能。
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独特感知。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创设艺术氛围,进行观察与感知训练,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应用综合素材,以及发挥学生主体性。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总结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总结「篇一」一学期的美术教学即将结束,为了今后更好地进行美术课的教学,弥补不足,精益求精,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课堂教学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兴趣,努力做到通过美术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美术实践活动(做、画、联想、想象)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美术、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美术。
美术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自己介绍美术,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侧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稍微忽略了学生知识的传授。
毕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掌握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的感受、理解美术。
二、课堂管理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上美术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
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
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
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三、其他我经常会收集一些美术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
此外,我做事之前会做详细计划,处理事情也较以前灵活。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总结「篇二」本期美术教学工作中,我教学三年级。
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
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现对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完成的教学任务1、绘画方面:能够感知各种色彩,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学习染纸和穿编的方法,体验水墨画的特性;欣赏了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研究艺术的基础课程。
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1) 视觉性美术研究中的欣赏与创造活动都通过视觉来实现。
美术课程通过各种图形、视觉图像的刻画、暗示、诱导,使学生产生艺术的体验和联想,完成感受、理解、表现等美术活动,表达思想情感,进行情感沟通。
2) 审美性美术研究的核心是体验和感悟视觉形象中美的因素。
美术课程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感官的愉悦与情操的陶冶相互浸润,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
3) 创造性美术研究重视运用形象、空间、直觉、想象、情感等进行创造活动。
美术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 实践性美术研究重视眼、脑、手协调并用的艺术实践活动。
美术课程通过策划、设计、制作以及对多种工具材料的感知、应用,使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构建新的实践能力结构。
2.课程理念1) 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不断提高美术素养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要重视培养学生观赏美术作品的爱好和惯,指导学生欣赏传统和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美化生活和保护自然的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2)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选择,多元发展美术课程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赏”、“练”、“评述”等各种美术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造型方法和实践途径研究美术。
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需要,支持学生联系各自特点和兴趣开展研究,从有利于自主选择来设计课程,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育发布时间:2021-08-05T08:54:01.0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2期作者:常莹[导读] 审美能力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许多学校和教师在现实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也不能掌握或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提升对美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学更加轻松愉快。
常莹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旧县镇安鹿小学 444200 摘要:审美能力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许多学校和教师在现实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也不能掌握或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提升对美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学更加轻松愉快。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教育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126-01引言随着国家对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小学美术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小学美术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纵观以往的美术教学,美术老师在小学课堂上主要教授的就是按照授课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学生的美术能力的培养不足,尤其是没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审美能力培养,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亟需改变传统小学美术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教学平台,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一、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意义美术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美术教育学科核心素养1. 引言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美术技能的重要学科。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要品质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阐述小学美术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 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品质、能力和价值观。
小学美术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指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时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和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进而激发创造力和美术实践能力。
2.2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2.3 美术技能美术技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绘画、制作、设计等实践活动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2.5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美、艺术和人生的观念和认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3.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3.1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应根据小学美术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2 学科整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语文、数学、科学等,实现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校内外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美术实践活动,如绘画比赛、手工制作、美术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美术技能,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详细解析
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详细解析一、前言在当今社会,美术教育已成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观察力、表现力等综合艺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详细解析。
二、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构成1. 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指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主要包括:- 感知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感知能力。
- 理解美:引导学生了解美的内涵,认识美的价值。
- 评价美: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进行评价的能力。
2. 创造力素养创造力素养是指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 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突破传统思维,发挥个性化的创意。
-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和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 观察力素养观察力素养是指学生对事物细节和特点的敏锐捕捉能力。
主要包括:- 敏锐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发现美的细节。
- 观察方法:教授学生运用系统、比较等方法进行观察。
4. 表现力素养表现力素养是指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和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创意的能力。
主要包括:- 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用美术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 运用美术语言:教授学生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进行创作。
三、培养策略为了提高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3. 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4. 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雅的审美趣味。
四、总结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把握学科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观察和表现等综合艺术素养,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3篇)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3篇)在研究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接触论文,通过撰写论文来探讨问题和推进学术研究。
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我们将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绘画课和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而欣赏则是将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内化、升华的必修课程。
在欣赏中,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间互相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展欣赏的教学研究。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和欣赏惯,选择适宜的欣赏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够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让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
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应强烈。
在欣赏过程中,儿童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见闻和对画面产生的联想来评判作品。
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为自己的范本。
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专题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围绕某个欣赏课题展开整堂欣赏。
比如小学美术第11册第1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官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中,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看作品图片,然后一讲到底,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研究效率。
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素养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小学美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各方面素养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审美素养、创新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合作素养)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小学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一、素养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小学美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我们所说的素养是指这样一种能力:“一种个体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处世方式以及情感态度的总体表现,是综合性的、特定领域的、可欣赏的能力,体现了个体的全面发展水平”。
(姚建林,蔡宏珍,王美玲2008)本文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涉及到的核心素养(审美素养、创新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合作素养)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素养、创新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合作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与小学美术教学相互关联,对于学生个体素质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2.1 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指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事物的感性抽象能力和审美知识、感受、鉴赏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审美素养不仅仅是学生的一个兴趣爱好,更是一种文化素质和品位表现,是一个人受到的良好教育和自己的努力共同构成的。
小学美术教师需通过多种渠道,如文化体验、观察与比较、审美鉴赏、艺术创作等途径,让学生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丰富细腻的审美情感和扎实的审美能力。
2.2 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是指学生对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创造性实践的能力和作风。
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被越来越重视,而小学美术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平台。
在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判断能力
在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判断能力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美术学科也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分别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推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其中审美推断是指依据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做出自己的看法与推断。
在我们四周的世界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美与丑的事物和现象。
美术学习能够增进人们敏锐地观看、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进展审美推断力量。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术审美教育就是要培育、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制造美的力量,逐步塑造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抱负和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其更加喜爱生命。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洁的学科学问与技能,而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的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同学通过美术学习期望获得的主要成就。
因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为满意21世纪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对美术学科育人目标的再思索。
一、培育审美情趣,让同学的感官敏锐起来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精确的感官。
视觉体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形象内容感知阶段(即这是什么东西)。
其次层次是形式熟悉阶段(即是怎样表现,怎样做的)。
同学开头关注画面中的颜色、造型、构图等形式语言的认知,这是加深同学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的理解力量的关键环节。
第三层次是情感共鸣阶段(即看了之后自己有什么感受、想法)。
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同学随时随地进行观看,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学习岭南版四班级上册《千姿百态的树》这课之前,先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同学一起观赏教室前面植物园的植物和叶子,让同学边看边思索:有哪些种类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树干、树枝、树叶在外形、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植物的观看加上课堂上叶子图片的观看,使同学熟悉到不同植物在外形和颜色上的差异性。
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小学美术课程,其价值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创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一、营造民主开放、情调高雅的课堂氛围,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美术是人文的重要战场,美术课堂也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场所。
在美术课堂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美术思维品质。
教师不光注重学生作品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应该建立在作品是否能体现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学生不再把画画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成为学生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一种途径。
美术作品应该称为能表现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是愉快的,有新意的。
每一次的作品创作都是生命的体验。
例如在画《我的一家》,学生能立刻回忆与父母共同渡过的时光,每个同学能从感受家庭三口之家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开始,并把这种感情从画面中表现出来。
学生在表现父母的样貌有的表现的很清晰有的却模糊,教师不必多说,画得模糊的同学就能反思自己对父母不够关心了,一幅画,竟也能唤醒我的感恩之心,好的作品首先能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别人。
人性的真善美才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根本。
美术课堂关注人文素养,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根本。
∙二、積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作品展示中,教师都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自身的存在感,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作热情。
同时,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的培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选取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欣赏能力,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情感、认知和表现等方面综合的能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和欣赏的基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素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感知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让学生观察花草树木,感知生活中的色彩和形态,通过观察和感知,培养学生对视觉信息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素描训练3. 开展生活美术素材的创作4. 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析5. 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践案例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老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一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案例:2. 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审美教育某小学美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审美教育,通过播放名家作品视频、美术史的介绍等,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美的力量,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详解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详解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引言美术学科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审美、创意、表现、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解析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参考。
一、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包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1. 感知美: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方式,培养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感知能力。
2. 评价美:学生学会运用美术术语,对美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3. 欣赏美:学生学会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
二、创意素养创意素养是指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所展现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意素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1. 想象力: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内心的想法转化为美术作品。
2. 创新能力: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
3. 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困难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表现素养表现素养是指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所运用的绘画技巧、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培养学生的表现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1. 绘画技巧: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为创作提供技术支持。
2. 表现手法: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写实、抽象、夸张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艺术语言:学生了解和运用美术术语,提高作品的艺术含量和观赏价值。
四、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所了解的美术历史、流派、大师及作品,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
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全解析
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全解析引言本文全面解析了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概念和技能。
素养一:审美与欣赏能力审美与欣赏能力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素养二:创造与表现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二。
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素养三:表达与交流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三。
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素养四:文化与历史意识文化与历史意识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四。
学生通过了解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认识到艺术与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化与历史意识。
素养五:技能与应用能力技能与应用能力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五。
学生通过掌握绘画、剪纸、陶艺等艺术技能,能够应用这些技能进行创作和表现。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艺术实践和应用。
结论小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与欣赏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文化与历史意识以及技能与应用能力。
这些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在美术学科中取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评的一致性
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评的一致性作者:董媛来源:《家长》2022年第02期小学美术欣赏课程蕴藏丰富的美术教学内涵,教学期间应重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正了解,确保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不是浮于表面,而是体验到美的本质。
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核心,践行教学评一致性,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开展教与学,给予学生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评价,实现对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理解力的有效培养,设置的思考问题则需要有启发性功能。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是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学习和评价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实现有效教学,除了要有理性的思辨外,还要推论证据。
教育目标实现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依据。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命题时专家的命题目标都应完全一致,测评主要面向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形成的美术品质,学生学的内容才是测评的关键内容。
做到教学评价的统一性,和教师的课程素质与教学评价素养都有重要关联,教师要有良好的课程素养,坚持并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能清晰地表达出来,选择教学素材,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并有效实施。
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能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和良好适应,实施的评价也能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顺利完成对学生的评价任务。
在课堂上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确保与目标相关。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实现对小学生的科学指导。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有助于实现教师的高效授课,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二、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一)教学目标美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着眼点,关注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行为,因此在描述教学目标时,应将学生作为主体。
学生观认为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对课堂上要欣赏的美术作品并不是一无所知,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和主观能动力的发挥,促进学生有效构建美术知识体系。
小学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小学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什么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
知识和技能本身并不直接赋予人素养和能力,而是掌握知识和技能之后将其转化为素养和能力,知识和技能不等同于素养和能力。
如何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素养和能力?
两个要点:
1、选择容易形成核心素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
2、将只是和技能应用到情境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美术教育的五大核心素养内容:
1、图像说读:
培养孩子对艺术作品形象的审美、感知和领悟能力。
其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实践价值是:我们在从事美术教育活动中一直是直观的形象展示和示范,尽量去避免抽象的描述和道理解读。
2、美术表现:
培养孩子的美术造型表现能力,将美术技能和知识用来创作美术作品。
其价值是让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孩子运用自己的能力。
3、审美判断:
提升和培养孩子的审美、评价、判断能力,能够对事物的美术属性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及对美术作品分析和判断。
在实践活动中审美是贯穿整个美术教育阶段的,能够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怎么样才是美。
4、创意实践:
创意是美术教育中核心元素,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应用到实践当中可以让孩子不再局限于美术知识和技能本身,而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解决情境问题。
5、文化理解:
理解美术形象和美术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与文化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审美的教育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飞龙镇发农小学陈佳摘要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承担着引领少年儿童发现整个世界之美,唤起自我内心之美的责任。
这样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活动,它不仅仅是技能,也是通过美术教育来体现的品质。
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杜绝生活中一切不美的事物,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人。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活动创造能力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来上,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其结果就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
而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
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
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设计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头开始到结尾、教师的语言引导、教具的制作、音乐的选择配合,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
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
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现代小学生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
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是不可能表现出兴趣来的。
兴趣与好奇紧密相联,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
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
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
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
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
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
学生急切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
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可以大胆想象,放胆表现。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孕育美的能力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变得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
面对黑板上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
想。
一:“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
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
当学生说出“手帕”时,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
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
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
三、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
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
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
”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
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
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欲。
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师要学生受感染,必须对所教内容中的感情来一番体验。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美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
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
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全面贯彻《大纲》精神,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就必须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艺术创造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