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籍意识与文化认同:叶德辉重建湘学知识谱系的努力
以本土特色资源为抓手,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
以本土特色资源为抓手,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发布时间:2022-12-25T10:44:03.6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7期作者:何瑜[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何瑜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谢村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根据新课标课程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把中华传统文化与谢村村特有的祠堂文化、村博物馆、方帅诞等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发挥两者的作用,构建综合性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挖掘本土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语言精美、情感丰富,而且内涵深厚隽永,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借助于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契机,可以使传统文化凸显出更丰富的教育价值,使其学生在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我国土地辽阔,因地域及民族的差异孕育了丰富的、独特的地方本土文化,呈现出特有的民族性、差异性和延续性。
谢村小学位于钟村谢村,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钟村历来就有钟灵毓秀的文化传统与美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
村内传统建筑有谢恩桥、谢村博物馆、十多座被称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的祠堂、方帅庙、谢村每年举办的敬老宴、方帅诞,每家每户印发一本《谢村村史》书籍,这一切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象征,更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宝贵资源。
把村内这些学生从小可触可感的本土特色资源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自我认同感,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道德培养培育的基本需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023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轮胎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建立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基于库存和销售数据及时调整产能计划,优化产品营销,提升服务体验,延展商业模式,个人零售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2021年,在同期轮胎市场负增长的背景下,企业却实现了销量逆势增长近50%。
数字化转型对该企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①改进制造工艺,降低生产成本②精准对接市场,促进产品销售③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客户体验④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价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
既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也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这要求①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资本的源头治理②健全行业监管机制,消除垄断和资本逐利性③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④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引领资本全球化的进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某村建立股份合作社,绿化荒山、修建池塘……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会务、影像项目,村民通过提供食宿、销售特色手工产品获利丰厚。
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收益重点用于环境改造、运营支出和村民福利。
发展这种集体经济可以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②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③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④建立村集体和农户利益共同体,促进共同富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重要支撑。
能正确反映其内在联系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避暑民宿的消费量通常会呈现季节性的变化,冬季低而夏季高,这一变化使得其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关系。
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湖湘文化
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湖湘文化作者:刘建武来源:《湘潮》2023年第09期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精神正在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磅礴力量。
赓续经世致用的务实传统深受儒学影响的湖南一贯具有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作风。
两宋时,以胡安国、胡宏父子为首的“湖湘学派”就倡导“经世致用”“以实事自律”。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把经世致用学风推至新的高度,提出了“即事穷理”“即物穷理”的命题。
魏源提倡“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掀起了晚清的务实之风。
杨昌济推崇“知行统一”,指出“湘省士风,……人才辈出,为各省所难能,古来所未有……实亦学风所播,志士朋兴”。
1917年,“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其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引导人们从实际出发,追求真理。
毛泽东为什么会在党内最早鲜明地提出实事求是的问题?为什么会在他的领导下率先走出一条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独特的革命道路?这与湖南共产党人身上所具有的知行合一、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只有在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如果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简单照搬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还会走上歧途,从而给革命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导致革命的失败。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没有按照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搞城市暴动的模式走下去,而是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偏僻落后的农村,他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终于带领全党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正确的革命道路。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知识导航必修4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标要求素养目标1.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1.政治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决文化自信2.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古今中外文化资源的关系;明确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和意义3.公共参与:自觉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实践,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维导图易错明辨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改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改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3.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创建性。
改错: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等资源。
改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5.文化建设应当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改错:文化建设应当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6.建设文化强国,须要建立健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改错:须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7.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改错: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8.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改错: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汀一中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
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
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
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
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的诞生是极其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与爱护。
要尊重和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无论经历什么挫折苦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勇于面对,坚强地生活下去。
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我心目中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发出预警,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遏制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生命教育要给学生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泪水擦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灵魂。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开拓。
生命教育要赋予学生这种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越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人的生命,也正是在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挑战中得到开拓和提升,从而变得深沉而辽阔、厚实而隽永。
生命教育要鼓励学生拓展生命的维度。
生命有“四个维度”:一是生命是有温度的。
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
2022年6月3日湖南省政协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解析
2022年6月3日湖南省政协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解析一、单选二、多选三、判断单选、多选、判断对错(共40分)四、大作文材料主要内容“新媒体和旧媒体的融合”,围绕习主席提出的“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有高度、语言流畅(共60分)[参考范文](943字)新、旧媒体相融合,才能形成合力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一般是指以电视、报刊、广播为媒介的传播媒体。
传统媒体通常具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向受众传播真实可靠具有深度的报道见解。
在网络媒体发展起来之前代表着社会的主流声音,而最近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大多传统媒体面临着困境。
一些报纸为了节约成本支出,从“厚”变“薄”,从“彩色”到“黑白”。
比如2022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至原来的三分之二,而《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且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
传统媒体亟待寻求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之路。
借用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兴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兴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本质在于传播媒介的不同,而如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每个人都可以作为自媒体进行传播。
由于传播媒介的特点,新兴媒体也具有一些传统媒体所不能比肩的优势,比如宣传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交互性和纵深性,传播的范围更广、时空更大、多样性更强,同时更加具有价格优势。
由此看来,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很好的与新兴媒体融合,恐怕未来只有从博物馆里看到传统媒体了。
然而新兴媒体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缺乏严谨性、深刻性等,但只要坚持以内容为根本,一定能做到新、旧媒体的双促进、双吸收。
新、旧媒体相融合,传统媒体要做到创新思维、转变理念,要以用户至上的观点引导改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增强客户粘度,最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以近代“四川人”认同的形成为例
在 绝 对 的 过 去 ;是 高 度 成 型 的 具 有 神 圣 性 的 事 件 ;通 过 文 字 、图 像 、舞蹈等媒介进行象征性地展示;
可 以 存 留 很 长 时 间 ;有 专 职 人 员 负 责 对 文 化 记 忆 进 行 掌 握 和 阐 释 。与 文 化 记 忆 不 同 ,交 往 记 忆 发
川 “打乡谈”的现象颇为流行。“打乡谈”乃川话俗语,即同籍外省移民在公共场所用家乡方言交谈。 民 国 《宣汉县志》$ 卷 1 6 《礼俗》记载,清代前中期宣汉县“凡本籍与本籍者遇,必述其原籍之土语,
曰 ‘打乡谈’,一以验真伪,一以必亲切也。且父子兄弟相互传习,以为纪念”。“验 真 伪 ”透 露 出 “原
( 二 )移 民 的 文 化 记 忆 塑 造 及 其 结 果
然而 ,四川认同的形成过程相当迟缓。清末民初,多数移民后代已定居四川超过两百年,依 然 乡 音 不 改 。这 与 移 民 团 体 有 意 识 地 塑 造 文 化 记 忆 有 莫 大 关 系 。与 交 往 记 忆 相 比 ,文化记忆因绝 对 的 过 去 和 神 圣 性 事 件 而 更 稳 定 持 久 。除 了 传 习 方 言 ,祭 祀 祖 先 和 供 奉 乡 神 也 是 移 民 团 体 塑 造 文 化记忆的重要途径。
① 《广东巡抚杨永斌折》,《宫中裆雍正朝奏折》第 2 2 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第 101贞。转 引 自 《四川通史》卷 6,
叶德辉生平略述与主要学术成就
叶德辉生平略述与主要学术成就关于叶德辉生平略述与主要学术成就,欢迎阅读借鉴。
清末民初的湘籍名士叶德辉,虽然作为“劣绅”而言,他的为人、言行多为人所垢病,但其作为我国近代杰出的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雠学家、出版学家等博通多门的“大家”在藏书、古籍版本鉴别、古籍校勘、古代书籍史、古典目录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的相关学术成果,直到今天仍能直接为相关学术研究工作提供很多便利。
一、生平略述叶德辉,生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 年),卒于中华民国十六年(公元 1927 年),谱名辉,字奂彬,号直山,别号园,自述乃两宋之交诗人叶梦得“茅圆派裔孙三十八世”.叶德辉先世居河南南阳,后南渡居江苏吴县,至祖父叶世才时,于道光末年避乱迁居湖南长沙,后为参加科举,于光绪十年(公元 1884 年)经其业师湘潭徐峙云介绍,“捐二百金入学宫,归县籍”,补湘潭县学附生。
因此叶德辉自称时,常见有南阳叶德辉、长沙叶德辉、湘潭叶德辉几种说法,有时也自号吴人。
其幼年时,甚恶读书,曾以为“天下至苦之事莫读书若矣”,一度曾改学经商,后入长沙岳麓书院就学。
光绪十一年(公元 1885 年)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八年(公元 1892 年)中壬辰科进士,与张元济、李希圣等分数同年,殿试二甲,朝考二等,后分授吏部主事,但任职不久便请假归乡,经商维生之外,一心以搜罗藏书、刻书刊行、着书立说为乐。
其堪称浓厚的文化情怀,不惜弃官治学的举动,加之后来的时事巨变,这一切造就了叶德辉意识里“文化遗民”的身份,于是,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发扬,成为他赋予自己的毕生使命。
其一生的学术活动,包括藏书、刻书和着述,几乎都是以笃守传统旧学这一中心展开。
在归居湖南时,叶德辉即以兴旧经学为己任,并大力提倡,与时任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往来密切,两人同为顽固派代表人物,也同为湖南地区守旧人士的领袖人物。
戊戌变法时期,湖南堪称推行改制最为激进的省份之一。
叶德辉时年三十余岁,正是气盛之时“,挺身而出”对于各种维新措施横加指责并不遗余力地反对,其抵制维新的文章被收入顽固守旧文汇《翼教丛编》,成为反对戊戌变法的一面顽固派大旗,也由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开始有了一席之地。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综合探究课件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的实质与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 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 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信。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本探究分几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分专题进行讨论。 2.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当采取何种态度为议 题,开展讨论。 3.组织一次小型学术交流活动,就郭沫若、李达、艾思奇、 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如何成长 为名家大师,谈谈自己的认识。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 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要促进文化繁荣发 展。
2024年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语文4月二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语文4月二模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0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阿游京师宝梵寺。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堪称赏之。
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
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②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
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
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
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述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③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
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
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
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④这些理念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在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人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愈益丰富而具体。
“宋人从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得分: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成为指导中国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
其中对“随类赋彩”,理论家、画家有不同理解,但把“类”字解释为“物象的固有色”者,使“随类赋彩”成了幼稚的、简单的色彩赋色方法;把“类”字解释为“类型”“类似”者,让“随类赋彩”成为当今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经典训条。
也有学者在解释“随类赋彩”时模棱两可,含糊推诿过去。
因此弄清其真正含义,既是对上千年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正本清源,也对当下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②我们对“随类赋彩”的理解要完整、客观。
谢赫“六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龄生动”的必要条件。
③“气韵生动”指的是一幅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要感人、生动。
“骨法用笔”即中国画笔法、线条的运用。
它是表达画家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
“应物象形”以“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依托,筑就中国画的气色容貌。
“经营位置”是指构图需要画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取舍、布局、调置。
“传移模写”就是师法自然,自自然取得灵感。
在“六法”指导思想下的“随类赋彩”作为一个完整而带有指导地位的法则被提出来之后,它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写实意义和描摹自然物象的外在色彩,更是主张画家主观意念与客观相结合,从属于“气韵生动”的一种表现方法。
这样,中国绘画减弱了对自然色彩的依附,渐渐出现了从重彩到淡彩、浅绛直至水墨画的重墨轻色。
④另外,古代中国画的颜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局限及交通运输的不便,颜料的获取只能因陋就简。
画家只能用简单的、接近的、类似于物象色彩的颜料去表现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有时找不到或调不出眼中所见到的色彩,只好凭主观情感去用色。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和答案详解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题后)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大脑喜欢故事”,这一源自远古基因的人类规律特质,仍普遍适用于当下的网络受众。
精妙悬念、精巧反转、精致构思、精彩伏笔、精湛创意,一部电影长片中由编剧精心琢磨出的这些主要看点,在“几分钟看电影”二次创作者眼中恰恰是叙事剪辑点。
凭借大量、持续、反复“浸泡”在影片文本中练就的叙事节奏敏感性,自媒体以“精选采撷—极限压缩—高频输出”的纯熟剪辑手法,几分钟即可带领网友经历电影观众几小时才能完整体验的故事起承转合。
“几分钟看电影”深度契合高速运转的现代都市生活下人们渴望节约时间成本,实现高效娱乐的心理诉求,助推其加速享受到坐过山车般畅快淋漓的“高峰体验”。
这种“几分钟看电影”就是将电影短视频化,其区别于倍速播放的优势在于通过“说电影”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自媒体主播作为叙事代理者的引领作用。
自媒体深谙人们繁忙间隙掏出手机放松时,渴望第一时间获知影片故事脉络与结局的心理需求。
但是,“压缩饼干”毕竟不能代替“正餐”。
除了极易侵犯版权这一关键硬伤外,“几分钟看电影”自身仍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突出问题。
这是对原版电影干净利落的“剥皮切肉”过程,实质上是在去除充满活力的电影血肉,留存的是仅剩骨架般的“PPT电影”。
网友观看血肉不足的“压缩电影”时,缺少了对影片留白处的凝视和反思。
如此一口一口吃下去的“压缩饼干”,尽管能够“一口吃成个胖子”,但本质上是一种“虚胖”,是缺少灵韵闪现的浅层次观影快感。
“几分钟看电影”的创作者有必要利用自身丰富的观影经验、娴熟的剪辑技术和成熟的创意思维,转换工作性质,踏入新的领域。
例如,影视公司自身拥有影视作品的内容版权,需要制作大量富有创意且剪辑精巧的主渠道预告片、宣传片和“二渠道”宣传短视频。
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剪辑精髓拿捏、叙事节奏把握、隐含彩蛋挖掘、观众心理驾驭等综合能力。
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原创优质精讲课件(统编版)
考情预测
(1)从命题内容上看,左 侧标★是考查的重点,其中, ★★★是高频考点,需要深 度理解并并能够熟练运用。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 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常与第 八、九课知识结合联合考查。 (3)在复习备考中,应重 点关注文化遗产、国粹、国 潮、丝路文化、建党精神和 精神谱系等方面的热点话题。
的因素之一,但并不
①箭扣长城作为长城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②“箭扣之美”具有独特性,修缮和开发方案应量身打造
是唯一更不是根本因 素或决定因素,所以 并不是越古老的文化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箭扣之美”来自时间,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 越有价值,错误
④文化需要发展,只有旅游开发才能让长城文化“活”起来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 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
三、★★怎么办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
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中华 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侧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议题:省运会,成就梦想
议学情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运动不仅是体能的运动,更是 一种精神体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展示。”体育盛会的举 办,起到了精神提升和凝聚的作用。
2023年8月18—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八 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 我市通过“文化搭 台,体育唱戏”,充分挖掘河洛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开幕式 通过河洛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既在现场营造逼真震撼的视 觉体验,为遗址留下一场极具吸引力的光影秀,又点燃运 动健儿的活力激情,展示青春活力的城市形象、拼搏进取 的体育精神。
法学教育的“点灯者”——记第九届“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肖北庚
先锋谢立言法学教育的﹃点灯者﹄——记第九届﹃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肖北庚平生不偷半日闲,尽心育才满桃园。
对潜心教学四十余载的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北庚来说,教书育人是他心目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事业,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人生追求。
近3年,他先后获得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第九届“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等荣誉。
扎根教学一线,教学成果丰硕今年是肖北庚教授从事教学工作的第42年,自1981年参加工作起,肖北庚教授一直扎根教学一线,其中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9年,1990年开始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1993年从事法学教学,现担任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中国行为法学会行政法治分会副会长、湖南省法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四十多年来,肖北庚教授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管理,潜心育人与科学研究,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收获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2015年,肖北庚教授在法学院设立“筑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任何困难学生因贫困影响学习;同时,肖北庚教授还担任法学院“助梦成长室”辅导员和“卓越法律人才班”班主任,并通过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制课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让学生充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30年来,肖北庚教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为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素养和职业能力而努力。
在肖北庚教授看来,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基础的职业能力、公正的情怀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即使担任公务繁忙的法学院主要负责人,肖北庚教授仍坚持每年为学生开设3-5门课程。
对肖北庚教授而言,为学生上课从不是一种负担,“我特别愿意跟学生打交道,我认为老师的生命力在于教学,三尺讲台是老师的人生舞台,今年上半年我开设了线上课程《宪法学》,线下课程《逻辑学》,这是给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还给研究生开设了《比较宪法学》《政府采购法则》两门课程,给博士生开设了《现代行政法则》课程,这一学期共开设5门课程。
史地融合视角下的初中地理家国情怀内容挖掘及培养路径探索
史地融合视角下的初中地理家国情怀内容挖掘及培养路径探索作者:孙浩畅户清丽韩旭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07期摘要:家国情怀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地理与历史学科融合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与深厚的实践基础,在史地融合中培育家国情怀体现了学科的价值追求。
本文立足家国情怀的内涵解读,从时空综合尺度挖掘初中地理、历史知识与家国情怀的融合点,并从横向、纵向维度提出相应的培养路径,即通过提升课堂教学、利用校本课程、开展研学旅行横向拓宽家国情怀培育渠道,纵向通过认知教育、情感内化、意志塑造和行为实践纵向深化家国情怀育人价值。
关键词:史地融合;初中地理;家国情怀;内容挖掘;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7-0017-06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对“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强调,标志着家国情怀培育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仅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更在引导个体思想价值观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其宏大视野和深厚底蕴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则直接指向家国情怀。
两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更能通过跨学科主题知识交流、讨论、共享和互通,增强学科教学的协同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多数学校在家国情怀培育上仍局限于单一学科,缺乏跨学科协同育人经验。
本文从跨学科学习视角出发,聚焦地理、历史学科融合,通过深入挖掘二者交叉融合点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探讨家国情怀培养的新路径,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史地融合下的家国情怀解读1.家国情怀的内涵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内核是个体对家园、祖国乃至整个地球的深沉依恋[3],彰显着个体与群体之间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
深耕“推普”教学,增强“五个认同”
深耕“推普”教学,增强“五个认同”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84期本报综合消息为深入推进广东教育援疆“五个一工程”和广东援疆“教会万名少数民族群众流利讲国家通用语言工程”(以下简称“万工程”)推普工作,广东援疆驻疏附支教团成立了广东援疆胡杨情推普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以扎实开展普通话教学,筑基铸魂,助力乡村振兴。
在主持人余家穗团长和陈海华老师的带领下,研究中心的援疆教师在认真完成各校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克服困难,常态化开展推普工作,助推“万工程”。
据悉,研究中心核心成员12人被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驻疏附工作队和广州工业城(园区)委员会联合聘请为广州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万工程”普通话培训教师。
他们走进企业开展教学;辅导企业员工参加广东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组织的“爱我中华”诗文朗诵比赛和担任主持人,获得了优异成绩;为疏附县企业员工普通话测试编写考试大纲、建立测试题库并设计训练模拟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学校复课赶进度同步进行的同时,承担三千七百多名企业员工普通话测试的评分工作;结合文化润疆促进“五个认同”,编写普通话教育特色课程教材《认识中国》,并运用到教学中,在推普的同时向学员介绍中国发展及中华文化;教师们还通过在企业授课与专职普通话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课、研讨课等方式促进受援地专职普通话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时,教师们还“送教”到疏附县乡村中小学,为民族教师上推普课,一方面促進民族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展示针对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不同的普通话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普通话课堂教学能力。
研究中心以推进“铸魂工程”为指引,以深化“五个认同”为抓手有目标有秩序地开展普通话教育工作,做到:教学内容有深度,教学形式有创新;以自编教材《认识中国》进行授课。
教材设置了《中国农业》《中国医药》《中国航天航空研究》《中国桥梁》《中国传统节日》五个单元。
2023雅礼中学月考七作文----文化寻根,内涵丰富(附四大名校作文合集)
2023雅礼中学月考七作文----文化寻根,内涵丰富(附四大名校作文合集)作文题目【2023高三雅礼月考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北方曾多次政局动荡。
“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很多人跨黄河、过长江,万里迁徙,“客居”南方,最终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特殊的族群——客家人。
他们“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
客家话也成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材料二某话剧导演排练话剧,以重现深圳特区开创时期的生活。
导演原本设计让演员们讲剧中人物的家乡方言,以体现移民城市的特点。
经过采访早期创业者得知,他们当年一起交流时,说的都是普通话;而他们的后代,很多已不会说家乡话。
现实中,我们大多也成了迁徙一代,年节时,偶尔回到长辈的故乡,听着早已陌生的乡音,或许会反认此乡作异乡。
读了客家人和深圳移民的故事之后,你对于这样的“故乡”渐远,乡音渐忘,或许会生出新的感受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材料一中,客家人的迁徙是因为政局动荡,被迫离乡,客居南方。
他们弃离了祖宗世代居住地,成为当地的外来客,他们坚持“不忘祖宗言”,乡音成了他们最珍贵的、可以“携带”的家乡记忆,成为客家人世代传承的情感载体。
材料二中,深圳特区开创时期人们的迁徙因为改革开放,主动移民。
因为交流的需要,他们放弃了乡音,选择了普通话作为交际的工具。
在假期,他们短暂回到家乡,说回熟悉的乡音;而新的一代,从小听着、说着普通话长大,与父辈的乡音没有情感的关联。
“乡音”的远去,也就成为没有痛苦也“无须挽留”的必然。
提示语段要求作者进入情境:“我们大多也成了迁徙一代”,增强了写作时的体验感。
年节时,偶尔回到长辈的故乡,我们可能听到并不熟悉的“乡音”,见到血脉相连却鲜少联系的亲人,环视的一年只回来一两次的名义上的故乡,或许会产生一些疏离感。
对此,我们是有真切的感受的,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材料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乡音的交际和情感载体功能、文化传统和故乡认同、乡音的传承的意义和途径等。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作者:吴丽萍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01期摘要: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重在宣传教育。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达到“铸牢”实效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内容体系不全、主体认知偏差、覆盖面不广、方式方法不活、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需从组织保障、宣传发动、教育培训、监督考核、统筹协调等方面构建完善相应机制。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1-0037-0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9年10月,中央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1]。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
2021年8月,他进一步要求“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3]2023年10月,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这些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入,抓住了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和着力点,是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要求。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学者们发表了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
如苏晓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研究》,提出将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常态化教育引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组织引领,夯实思政引导机制,推进社会践行反哺育人,形成“认知-价值观-践行-行为准则”知行合一的良性教育循环[4];王稳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提出要以教育关系的持续建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协作,促使教育走向生活化与常态化[5];曹为《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个维度》,提出高校要从明确意义、丰富教学资源、加强科研支撑、完善保障机制等四个维度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籍意识与文化认同:叶德辉重建湘学知识谱系的努力作者:张晶萍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摘要]由于“半吴半楚”的特殊身份,叶德辉对湖南学术文化兼具认同与区分两种矛盾心理。
他一方面继承了近代湘人的文化使命感,视维护道统为己任;另一方面明确表现出对湘学的疏离,而以继承原籍江苏的汉学传统为荣。
叶德辉对湘学的批判与近代以来湘学内部的自我反思相契合,使重建湘学知识谱系、树立湘学新传统成为叶德辉与部分湘人的共同努力。
此种努力不但化解了叶德辉个人对于湘学的认同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湘人学术风尚,反映了近代省籍意识强化背景下地域学术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竞争。
[关键词]省籍意识;文化认同;叶德辉;湖湘汉学;重建[中图分类号]B2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2—0045—05作为地域观念的一种,“省籍意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正式形成,并在民国年间得到强化。
省籍意识的形成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又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对此,学术界已予以了一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从纵向的角度考察了省籍意识中所蕴含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地方关怀中所蕴含的国家观念与民族主义,为我们把握近代地域观念的多重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不过,现有成果对“省籍意识”的考察主要侧重于社会、政治层面,较少涉及省籍意识在地域学术文化上的表现;并且大多以本省人为考察对象,间或涉及外省人的评论,而忽略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跨省移民。
显然,对于移民而言,省籍意识主要解决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而是现籍与原籍两种不同地域的关系问题。
从学术文化的角度看,移民确立“我是谁”的过程,也即是在两种不同地域文化中进行选择、完成认同的过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这种选择与认同?在晚清以来省籍意识逐渐强化的背景下,移民的选择又如何与本土文化发展接榫?会产生什么影响?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解决的。
本文仅以叶德辉为例,分析探讨其中的一种情形,为认识省籍意识在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提供一个实证案例。
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号郋园,是湖南最大的藏书家、著名的目录版本学家、经学家。
同、光之际的湖南学界,人们将他与湖南另外两位老宿之士王先谦、王闿运相提并论,有“湘潭王叶”与“长沙王叶”之称,足见他在湖南学术界的地位之高。
但叶德辉一生以“半吴半楚之人”自居,对湖湘学术若即若离,与二王之间也有程度不等的纷争,由此造成了叶德辉对于湘学的认同危机。
然而,当叶德辉对湘学的批判与近代以来湖南本省人的学术反思结合在一起之时,“湘学不知考据”就不仅仅是叶德辉作为一个外省人傲视湘学的理由,也是叶德辉作为湖南本省学人重建湘学的依据。
在此过程中,叶德辉合法地充当了重建湘学新传统的代表人物,不仅化解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而且影响了近代湘学的发展走向。
一叶德辉祖籍江苏吴县洞庭西山。
道光末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洞庭山滨湖一带盗匪乘机劫掠,为了避乱,叶德辉的祖父叶绍业携全家迁居湖南。
经过祖、父两辈的经营,叶氏成为湖南长沙著名的富商。
但真正使叶氏成为湖南本地人的是叶德辉。
叶德辉出生于长沙,又曾通过捐钱给湘潭学宫,正式获得湘潭县籍;并以湘潭籍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1892年叶德辉在进士及第分发吏部任主事几个月之后,即告假回乡,此后参与了湖南省政的许多大事,成为著名的湘绅。
叶德辉不仅在身份上获得了湖南省籍,而且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对湖南的高度认同,论及湖南之时,常以“吾湘”相称;叶德辉的著述中也常常自署为“长沙叶德辉”。
另一方面,叶德辉又不忘故里。
他经常回江苏吴县省墓,主持叶氏族谱修纂工作,并积极谋划叶氏联宗活动,与江苏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还花费了相当的精力汇刻叶氏先祖文献。
他强调自己是“半吴半楚之人”;特别是与湖南人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之时,叶德辉的原籍意识立刻显现,“鄙人旧籍吴中”成为他的口头禅。
他在1916年后一度回归原籍,只身定居苏州;直到1920年左右,才又回到湖南。
综观叶德辉的一生,其身份认同常在湖南人与江苏人之间摇摆,时而以湖南的代言人自居,时而以外省人的身份讥刺湘人。
两者之间的变换,视具体的语境而定。
撇开一些具体的利益纠葛而言,这种身份认同不仅表达一种对地缘与血缘的归属感,更主要的表达一种对地域文化的取舍。
湖南向被称为理学之邦。
自宋代湖湘开派之时起,就形成了奉理学为正宗的特色,历经传演,崇尚理学成为湘学的传统。
道咸之际,曾国藩等湘军领导集团以理学为指导思想,以忠义相号召,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就了清王朝的“中兴”事业,巩固了湖南作为“忠义之邦”的形象,并使理学话语在湖南得到进一步强化。
作为理学信仰的副产品,维护儒家伦理纲常成为湖南人的自觉意识与文化使命。
出生于湖南、就读于岳麓书院的叶德辉,耳濡目染,接受了湖南人的这种文化意识。
湖南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受到湖南维新人士的邀请,来到湖南讲学。
叶德辉一方面与之宴饮酬唱,一方面担忧梁启超宣传乃师康有为之说会危害湖南。
在给弟子石醉六的书信中,曾说:“梁卓如来湘,苟务伸其师说,则将祸我湘人。
”当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借公羊学说宣传民主、平权思想之时,叶德辉以湖南忠义之邦的代言人自居,攻讦辩难,成为著名的翼教派领袖。
叶德辉明确地提出了“湘学”概念,并通过对湘学传统的追溯,来维护湘学的纯正性。
他说:“湘学肇于鬻熊,成于三闾,宋则濂溪为道学之宗,明则船山抱高蹈之节。
迨乎乾嘉以后,吴越经学之盛,几于南北同宗,而湘人乃笃守其乡风,怀抱其忠义。
经世之作,开风气之先;讲学之儒,奏戡乱之绩。
流风广衍,本不以考据为能。
”在叶德辉看来,湘学自有其优良传统,所重在于经世、在于对理学的崇奉;而湘中无知之徒,竟然依附康门表彰异学,对湘学来说,是丢弃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对于儒学来说,则是一种援儒入墨,自毁长城。
因此,叶德辉以强悍的姿态抵制康有为学说在湖南的流传,表示:“鄙人一日在湘,一日必拒之,赴汤蹈火,有所不顾。
”并视此为湖南学者应有的自觉,“否则月旦乡评,交相讥刺,不目为耶氏之奴隶,或目为康党之门人,则鄙人将见外于乡人而终身不能言学矣。
”但叶德辉的这种姿态并没有得到所有湖南人的认可。
湘人之间的辩难,使叶德辉开始萌生回归原籍的念头。
在与湘中经学家皮锡瑞论争时,表示:“鄙人旧籍吴中,行将彷徉乎具区之间,长为渔人以淹世。
若运丁阳九,则黄冠道服,埋骨包山。
此间地无五金之矿,境僻不足以通商。
眈眈虎视者,或弃而不顾焉。
敬谢故人,勉事圣君,毋以为念。
”叶德辉认为,湘中弟子不知向学,湘人不懂考据,故容易为康有为借考据形式所表达的“异端邪说”所迷惑;自己断断力辨,维护湘学的纯正,反而不为湘人理解。
这是叶德辉作为一个湖南人在学术文化认同上遭遇的危机。
正是在此种文化认同危机下,叶德辉产生了对湘学的疏离,转而通过原籍意识,为自己确立了新的认同。
他多次提到,旧籍吴中祖辈与乾嘉诸儒如沈德潜、钱大昕、王鸣盛等人时相往来,家中收藏了众多名家书札著述,楹书世守;祖父来湘时,除衣箱外皆书簏,大抵均江浙乾嘉先儒之书。
“幼无师承,所得庭训,实此楹书之力。
”由于江苏吴县是清代汉学的发源地之一,叶德辉声明他“旧籍吴中”的外省人身份,暗示着他“得汉学之真传”。
在与外省人尤其是江苏学人的通信中,叶德辉突出的正是自己与湘人在学术上的不同。
“辉平生学旨,颇有异于湘人。
”叶德辉平生重视校书刻书,而“湘中此事,无可共语者”。
在湖南学术同道少,是他想回归原籍的原因之一。
“湘省除葵园读书外,实无可与言者,久欲请归原籍,不知有无成案可查。
”又据叶昌炽记载,有一次,叶德辉在与他的通信中,“极论湘学渊源,上自船山,下逮曾文正、郭筠仙,今之湘绮、葵园,皆有微词,而归宿于诸家一无师承。
大言炎炎,洋洋十余纸。
”论及湖南学术,甚至有“一省人物,尚不如辉一家”的说法。
诸如此类的言论,表明叶德辉是以一个外省人——尤其是汉学发达的江苏人的身份在审视湘中学术。
对于叶德辉个人而言,强调自己“半吴半楚”的身份,固然可以化解对湘学的认同危机,却无助于改变他在湘学中的外来者位置,也并不能影响到湘学本身。
然而,当叶德辉对于湘学的批评与近代以来湘学内部的自我反思汇集在一起时,它所表达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外省人的地域偏见,而是本省人的一种学术自觉。
当乾嘉考证之学盛于吴、皖而流衍于全国之时,“独湖、湘之间披其风最稀”。
嘉道以后,随着学术思潮由汉宋之争走向汉宋兼容,奉理学为正宗的湘学也开始了对汉学的接纳与研究。
在此过程中,反思湘学之不足,成为部分湖南人士的自觉意识。
郭嵩焘就曾慨叹:“乾嘉之际,经师辈出,风动天下,而湖以南黯然无知郑、许《说文》之学者。
”言外之意,湘学固然以经世致用为传统,不知郑、许《说文》之学,毕竟是一种缺憾。
王先谦在江苏学政任内续编《皇清经解》时,曾有意表彰乡邦文献,无奈湖南人在经学考据方面实在乏善可陈,仅得王夫之、魏源的几种著作,还不纯粹,只得从曾国藩的读书日记中析出其读经笔记,杂凑成一家;甚至不顾编撰体例,将“生存人”胡元仪、胡元玉等人的著作也收录在内。
王先谦由此“感触吾湘经学之陋,未免见笑外人”。
从传统观念来看,经学成就是衡量一个地方学术水准的重要指标。
湘学若要表明自己在全国学术界的地位,就必须在主流的标准下,提供足够多的经学著作。
职是之故,回乡之后,王先谦以提倡经学为己任。
当“学有根柢”的叶德辉告假回乡之时,王先谦忘其年辈,不惜屈尊枉驾,投谒先施,感慨“江皖耆彦,学术纷纶;湘士卑卑,怀惭抗手”,并以振兴湘学的使命嘱托于叶德辉,说:“如阁下年力富强,任择一经为之,必远出前人上。
吾观阁下会闱三艺,知必深于经学矣。
今日同居一城,吾有书必就商,名山之约定于今日。
”因此,湖湘经学之陋,既是叶德辉作为一个外省人得以傲视湘人的理由,又是叶德辉作为湖南本省人亟待改变的现状。
二湖湘汉学不兴,按照曾国藩的解释,乃因“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是固守理学传统的结果。
要改变湖湘经学不兴的局面,必须重新解释湘学传统,确立汉学在湘学中的合法位置。
因此,以汉学为参照,建立新的湘学知识谱系,就成为叶德辉等人的努力所在。
第一,追溯前贤,重寻湘学知识谱系。
叶德辉从汉学传承的角度出发,明确地、完整地描绘了近代湖湘汉学的知识谱系。
作为理学之邦,湖南曾涌现出一批理学名臣。
“道咸之间,粤逆倡乱,湘军特起,成勘定之功。
其间柄兵大臣如胡文忠、曾文正、左文襄以及罗忠节、王壮武诸公,皆以理学名儒,出膺艰巨。
”这些理学名臣无疑是湖南作为忠义之邦的形象代言人。
不过,叶德辉认为,讲学与论政是两回事,事功与著述分属不同的范畴。
因此,在建构湘学知识谱系时。
叶德辉无意于表彰这些理学名臣,而是以汉学为标准,重点凸显那些对湖湘汉学发展意义重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