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万有引力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与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及其测定,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弹簧测力计,计算器。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与月球相互吸引的动画,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地球和月球之间会有引力作用?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3. 讲解:详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

4. 实践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及数学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常量及其测定方法。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

答案:F = G M_地 M_月 / r^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_地、M_月分别为地球和月球的质量,r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2. 作业题目: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答案: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六节“万有引力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定律表述、公式推导、应用实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演示用计算器、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生用计算器、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地球仪和月球仪演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力的来源和特点。

2. 知识讲解:(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历史背景。

(2)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万有”的含义。

(3)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推导出万有引力公式。

(4)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分析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计算两者之间的引力大小。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2. 内容:(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2)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3)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4)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大小。

(2)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地心的关系。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航天、卫星等领域。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且引力常量是自然界的恒定的常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探索万有引力定律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意义以及应用。

通过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简单介绍万有引力常量是自然界的恒定的常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2. 难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通过多媒体展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

2. 采用讲授、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意义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

《§7.3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核心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渗透科学的发现方法。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3.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二)能力目标:会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一般的相关问题。

(三)情感目标1、本节课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应该在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 进行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3、通过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六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 使命感。

[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重点难点突破]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课件中杨利伟的图片、神州六号发射的全过程。

创设一个物理情景、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过程(提问学生,共同回答)。

刚才看到的一些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呢?(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那么第二段视频记录下的又是什么事件呢?(神州六号发射全过程)。

近几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这与我们这一章万有引力定律联系是很密切的,也是近几年来各种大小考试的考试热点和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精选12篇)

《万有引力定律》(精选12篇)

《万有引力定律》(精选12篇)《万有引力定律》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3、使学生能认识到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的含义并会推导;3、掌握,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的应用教学重点: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的呢?(2)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牛顿认为)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3、引入课题.板书:第二节、(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2):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 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解:由得:代入数据得: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例题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地球半径为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求:(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重力?(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解:(1)由得:代入数据得:(2)(3)比较结果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三)课堂练习:教师请学生作课本中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并提示使用公式解题时,应注意因单位制不同,值也不同,强调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请学生同时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别作1、2、3题.其它学生在座位上逐题解答.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随时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况.(四)小结:1、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为什么?留学生去想(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万有引力很小,为什么?它不足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常可忽略不计.2、应用公式解题,值选,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须取国际单位制.(五)布置作业 (3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编写相关小论文,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了解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们对知识的探究精神,下面就是相关的题目.1、发现的历史过程.2、第谷在发现上的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3、使学生能认识到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的含义并会推导;3、掌握,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的应用教学重点: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的呢?(2)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牛顿认为)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3、引入课题.板书:第二节、(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2):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 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解:由得:代入数据得: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例题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地球半径为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求:(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重力?(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解:(1)由得:代入数据得:(2)(3)比较结果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三)课堂练习:教师请学生作课本中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并提示使用公式解题时,应注意因单位制不同,值也不同,强调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请学生同时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别作1、2、3题.其它学生在座位上逐题解答.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随时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况.(四)小结:1、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为什么?留学生去想(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万有引力很小,为什么?它不足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常可忽略不计.2、应用公式解题,值选,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须取国际单位制.(五)布置作业 (3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编写相关小论文,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了解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们对知识的探究精神,下面就是相关的题目.1、发现的历史过程.2、第谷在发现上的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篇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3、使学生能认识到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的含义并会推导;3、掌握,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的应用教学重点: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的呢?(2)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牛顿认为)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3、引入课题.板书:第二节、(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2):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 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解:由得:代入数据得: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例题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地球半径为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求:(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重力?(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解:(1)由得:代入数据得:(2)(3)比较结果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三)课堂练习:教师请学生作课本中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并提示使用公式解题时,应注意因单位制不同,值也不同,强调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请学生同时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别作1、2、3题.其它学生在座位上逐题解答.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随时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况.(四)小结:1、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为什么?留学生去想(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万有引力很小,为什么?它不足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常可忽略不计.2、应用公式解题,值选,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须取国际单位制.(五)布置作业 (3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编写相关小论文,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了解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们对知识的探究精神,下面就是相关的题目.1、发现的历史过程.2、第谷在发现上的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篇4【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本节课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常量的值,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3. 万有引力常量的值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常量的值,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采用示例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地球引力,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3. 课堂讲解: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示例分析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概念和定律的理解。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和理解。

3. 评价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万有引力常量的记忆和应用。

实际问题中万有引力定律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航天技术、地球物理学等。

2.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开展角色扮演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任务中的应用。

3.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物理源于生活也必须应用于生活。

可以说,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高中物理教案1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的概念及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力常量的确定及引力场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适用范围。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引力常量的确定方法及引力场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案例分析及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的发现,激发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力,它使物体之间产生相互吸引。

2.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其中F表示引力,G表示引力常量,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质点、均匀球体和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计算。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可以看作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2. 分析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引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适用范围及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讲解、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物理概念。

1.2 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

第二章:万有引力定律2.1 定律定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吸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定律公式F =G (m1 m2) / r^2其中,F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第三章:天体运动3.1 圆周运动天体运动中最常见的是圆周运动。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卫星围绕地球的运行都是圆周运动的例子。

3.2 向心力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万有引力使得天体沿着一定的轨道运行,这个轨道通常是椭圆形的。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的概念。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4.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这个旋转产生了昼夜变化。

4.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这个运行产生了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5.1 本章回顾本章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5.2 练习题请列出本章的学习目标,并给出与这些目标相关的练习题。

第六章: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6.1 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定律描述了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

其中,开普勒第三定律揭示了行星轨道半长轴与其公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6.2 引力势能在天体运动过程中,引力势能的改变与动能的改变相等。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弹簧测力计、计算器。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地球与月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月球之间为什么会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2. 新课导入: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解释各符号的意义。

4. 介绍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讲解其测定方法。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小球之间的引力,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2. 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3. 实践情景引入:弹簧测力计测量引力4. 例题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5. 随堂练习:万有引力定律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

高一物理高一全部教案(共52个)06.2.万有引力定律

高一物理高一全部教案(共52个)06.2.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二、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三、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其他星球和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四、教学方法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五、教学步骤1.2.同学们回答完以后,老师评价、归纳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那么行星为什么要这样运动?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这类问题从17世纪就有人思考过,请阅读课本,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结论,可见,我们科学的研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巨的过程.1.同学们阅读完以后,知道到了牛顿时代的一些科学家,如胡克、哈雷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把地面上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了.事实上,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离心率很接近于1,我们把它理想化为一个圆形轨道,这样就简化了问题,易于我们在现有认知水平上来接受.根据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受到一个太阳给的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该为行星运动所受的向心力,即: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到:其中m为行星的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和行星的距离.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和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相互作用力.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和行星的质量成正比,那么行星对太阳也有作用力,也应和太阳的质量M 成正比,F∝用文字表述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和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用公式表述:公式中的G是一个常数,叫万有引力常量.进而牛顿还研究了月地间的引力、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于是他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2.(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2)公式:(3)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和物体间,为什么都对这种这是因为一般物体的质量和星球的质量相比太小了,它们之间的引力太小了,所以我们不易感觉到.下一节课的卡文迪许的精巧的扭秤实验将为我们验证.(4r表示两个具体物体相距很远时,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如果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r为它们的几何中心间的距离.单位为“米”.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单位为N·m2/kg2.要比万有引力定律晚一百多年哪!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来的,我们下节课就要学习.(5)牛顿想验证地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和月地间、行星和太阳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他做了著名的“月——地”检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05页有关内容.然后归纳一下他的思路.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那么月球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就应该是重力加速度的1/3600.牛顿计算了月球的向心加速度,结果证明是对的.5.89×1024kg.地球半径为6.37×106m.同学们试计同学们通过计算验证,出一个理想实验:设想一个小月球非常接近地球,以至于几乎触及地球上最高的山顶,那么使这个小月球保持轨道运动的向心力当然就应该等于它在山顶处所受的重力.如果小月球突然停止做轨道运动,它就应该同山顶处的物体一样以相同速度下落.如果它所受的向心力不是重力,那么它就将在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以更大的速度下落,这是和我们的经验不符的.所以,是同性质的力.(6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在科学文化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1.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A.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D.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2.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50 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约是火星表面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火星吸引力的倍.3.两个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若两个半径为原来2A.4FB.2FC.8FD.16F1.D2.2.253.D1.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及方法.2.任何两个物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的一般规律:即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r为两物间的距离.第二节。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一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比较强烈的体会科学思维和方法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任务。

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神奇宇宙现象及科学史实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采用科学是清净探究法,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去充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成功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心里分析高中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具有创造能力的活动,不断鼓舞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兴趣与积极性中学习知识。

教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通过万有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采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假设和推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做出自己的评价,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教学方法科学史情景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回放播放视频(美丽星空)。

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先带领大家进入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地方。

(视频)1.看着这样美丽的地方,同学们感觉如何?是不是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有一种身临其境想亲自去探索期中奥秘的冲动?2.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行星运动,才构成了这神奇的宇宙,才出现了这种.种神奇的现象。

高一物理教案6.3万有引力定律

高一物理教案6.3万有引力定律
②对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相互作用,也可 用此定律来计算。此时,r是两个球体球心间的距离。 ③对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也 适用,其中r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 ④两个物体间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公式 也近似适用,其中r为两物体质心间的距离.
例1.由公式
Mm F G 2 r
可知,当两物体之间的
6. 操场两边放着半径为r1、r2,质量分别为m1、m2
的篮球和足球,两者的直线间距为r,这两球间的万
有引力大小为(
C)
m1m2 B. 大于 G 2 r
D.无法判断
A. G m1m2 2 r
m1m2 C. 小于 G 2 r
练习1.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引
力,为什么当两个人靠近时并没有吸引到一起?
【解析】由
GMm F= 2 r
知,当两人靠近时,
由于G值很小,故它们之间的引力很小,
且小于它们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故两人没
吸引到一起。
6.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找关键词)
(1)普遍性:它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 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力。 (2)普适性:G是一个仅和m、r、F单位选择有关, 而与物体性质无关的恒量。 (3)相互性: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是一对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4)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 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或天体与物体间,它的作用才有 宏观的意义。 (5)特殊性:万有引力的大小只与它们的质量有 关,与它们间的距离有关。与其他的因素均无关。
1.关于万有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万有引力只有在天体之间才体现出来
D
)
B.一个苹果由于其质量很小,它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几乎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任意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牛顿通过分析开普勒定律和自己的三大运动定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常量的确定: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天体的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2.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认识牛顿和卡文迪许的贡献。

3.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引力,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强调其重要性。

4. 讲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

5. 应用练习: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3.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答案:F=GMm/R^22. 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未掌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天文学等。

2022-2023学年高中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2022-2023学年高中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课时7.2 万有引力定律1.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

能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表达式。

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含义及适用条件,知道引力常量。

3.认识万有引力的普遍性,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F=G,其中G=6.67×10-11 N·m2/kg2。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其中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也适用,其中r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

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与万有引力定律有关的物理学史1.(2022江苏高邮期中)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对行星运动的研究漫长而曲折,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之一——万有引力定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谷通过整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得到行星运动规律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了引力常量C.牛顿的“月—地”检验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引力遵循同样的规律D.由万有引力定律公式F=G可知,当r→0时,万有引力F→¥题组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简单应用2.(2021山东枣庄期中)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A、B两球相距L,A球的质量为m1、半径为r1,B球的质量为m2、半径为r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A.GB.GC.GD.G3.(2022江苏泰州中学期中)地球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81倍,一个飞行器在地球和月球之间飞行。

当地球对它的引力和月球对它的引力大小相等时,该飞行器距地心的距离与距月心的距离之比为()A.3∶1B.9∶1C.27∶1D.81∶14.(2022江苏淮安期中)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则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与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比值约为()A.0.2B.0.4C.2.0D.2.5题组三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5.(2022广东江门新会陈经纶中学期中)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为G0,则在距地面高度为地球半径的3倍处,所受地球引力为()A. B. C. D.6.(2022黑龙江肇东四中期中)质量分布均匀、半径为R的球状星云,其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²,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探讨万有引力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引力作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目的掌握情况。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篇一:高中物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优秀教案:万有引力定律】3 万有引力定律整体设计本节是在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之后,探究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与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从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而得到的一系列科学发现,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表明了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之间普遍遵循的规律,引力常量的测定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使得万有引力定律能进行定量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对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理解,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3.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过程与方法1.了解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2.认识卡文迪许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将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这一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推导”一下万有引力定律.复习导入椭圆轨道定律??复习旧知:1.开普勒三大定律?面积定律3a周期定律:?k2?t?:f??太阳对行星的引力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f?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mrr?2m2mmr2或f?gmmr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推进新课课件展示:画面3: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画面4: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问题探究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3.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4.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5.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保持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2.月球、地球也是天体,运动情况与太阳和行星类似,因此猜想是地球对月球的吸引使月球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3.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与月球类似,也应是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引力使人造卫星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4.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落回来,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在高山上也是如此,说明重力必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5.由以上可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力.讨论交流由上述问题的探究我们得出了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相同,我们能否将其作为一个结论呢?讨论:探究上述问题时我们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得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检验,因此不能把它作为结论.课件展示:牛顿的设想:苹果不离开地球,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似乎重力没有明显地减弱,是物体离地面还不够远吗?这样的高度比起天体之间的距离来,真的不算远!再往远处设想,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样远,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也许真是同一种力! 一、月—地检验问题探究1.月—地检验的目的是什么?2.月—地检验的验证原理是怎样的?3.如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1.目的:验证“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2.原理:假定上述猜想成立,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要小,前者只有后者的1/6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1/602. 3.验证:根据验证原理,若“天上”“人间”是同种性质的力,由“平方反比”律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根据人们观测到的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及月—地间的距离,可运用公式a=4?t222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结论.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不相等,则说明“天上”与“人间”的力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理论推导:若“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则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应满足:g∝1r21r2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f∝ rr22因为:g=mg,f=ma 所以ag又因为:r=60r 所以:g36009.83600ag13600a=?实际测量:24?t22r4?3.14226(3600?24?27.3)62-32验证结论:两种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即“天上”“人间”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点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现牛顿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牛顿当时的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的模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二、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与行星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月球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间也有引力作用.问题1:地面上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力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可能性1:不存在.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对月球或卫星的引力也是如此,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使物体靠在地面上,上抛之后还要落回.若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那些引力既没使一个物体围绕另一个物体转动,也没有使两个物体紧贴在一起,故此力不存在.可能性2:此力存在.原因:太阳、行星、地球、月球、卫星、物体,均是有质量的物体,太阳与行星间,地球与月球或卫星间.地球与物体间均存在这种引力,说明这种引力是有质量的物体普遍存在的,故两个物体之间应该有引力.问题2:若两个物体间有引力作用,为何两个物体没有在引力作用下紧靠在一起? 参考解释:“天上”“人间”的力是同性质的力,满足f∝ mmr2定律.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比起天体来说太小了,这个力我们根本觉察不到.两物体之所以未吸在一起是因为两物体间的力太小,不足以克服摩擦阻力或空气阻力. 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引力.点评:对上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可用“辩论赛”的方式让持两种观点的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然后对方提出问题进行互辩,此过程让一般同学作补充说明,一直到一个观点被另一个观点击败为止.这样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问题:1.用自己的话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根据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表达式,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3.表达式中g的单位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总结: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达式:由f=gmmr2(m:太阳质量,m:行星的质量)得出:f=gm1m2r2(m1:物体1的质量,m2:物体2的质量)fr23.由f=gm1m2r2g?m1m2合作探究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因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所以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力.2.万有引力的相互性.因为万有引力也是力的一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相互性,符合牛顿第三定律.3.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故在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力时,不考虑地面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考虑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 知识拓展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1.公式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2.对于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求解也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如两物体间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物体可看成质点.说明:均匀球体可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3.当研究对象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合力.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引导学生设计测量引力常量的方法并交流,然后教师介绍卡文迪许实验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让学生观察体会实验装置的巧妙.实验介绍: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利用“扭秤”,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得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 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装置.扭秤实验装置结构图图中t形框架的水平轻杆两端固定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竖直部分装有一个小平面镜,上端用一根石英细丝将这杆扭秤悬挂起来,每个质量为m的小球附近各放置一个质量均为m的大球,用一束光射入平面镜.由于大、小球之间的引力作用,?t?形框架将旋转,当引力力矩和金属丝的扭转力矩相平衡【篇二:高一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案】高一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案第一节行星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含义2.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流程】(-)复习回顾——旧知铺垫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l)真空(无其它介质);(2)点电荷(其间距r>>带电体尺寸L)——非接触力。

2、列举:(l)磁体间——磁力;(2)质点间一一万有引力。

经类比、推理,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电荷周围产生电场,电场反过来又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施加力的作用)引出电场、电场力两个概念。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电场问题,以及为描述电场而要引入的另一个崭新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二)新课教学1.电场(l)电场基本性质:电场客观存在于任何电荷周围,正是电荷周围存在的这个电场才对引入的其它电荷施加力的作用。

(2)电场基本属性:电场源于物质(电荷),又对物质(电荷)施力。

再根据“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真观,毫无疑问,电场是一种物质。

(3)电场基本特征:非实体、特殊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人体各种感官均无直接感觉)。

电场是一种由非实体粒子所组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物质。

自然界中的物质仅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种是以固、液、气等普通形态存在的实体物质;而另一种,就是以特殊形态存在的非实体物质——场物质。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一.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行星运动的理想模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2.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2. 训练学生透过问题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渗透科学的方法论教育四.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推导过程五.教学难点一般物体间的引力很小,学生经此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是难点六.教学过程1. 引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知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一个向心力,而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是由物体所受实际力的合力或分力来提供的。

另外我们还知道,月球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那么我们想过没有,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地球对月球有引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我把一个粉笔头由静止释放,粉笔头会下落到地面。

同学们想过没有,粉笔头为什么是向下运动,而不是向其他方向运动呢?同学可能会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那么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不是一种力呢?(学生一般会回答:是。

)这个问题也是300多年前牛顿苦思冥想的问题,牛顿的结论也是:是。

既然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是一种力,那么这种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是只有地球对物体有这种力呢,还是所有物体间都存在这种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

板书: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宇宙中基本的相互作用力之一,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严密的论证后提出: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于是推翻了宇宙的不可知论,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天体的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对于行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是人们长期探索的问题,在开普勒时代,出现了对天体运动的动力学解释,如:伽利略认为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物体做圆周运动,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笛卡儿又认为行星运动是因为在行星周围有旋转的物质作用在行星上,在牛顿时代,对天体运动的认识更进一步,胡克、哈雷等人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琶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行星受到的引力大小跟它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但是这种力为什么会形成椭圆轨道,却没能从理论上得到证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牛顿提出了行星运动规律的根本原因——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首先让我们回到牛顿的年代,从他的角度进行一下思考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下面是带来的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
(牛顿认为)
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
3、引入课题.
板书: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
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
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
例题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地球半径为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
求:
(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
(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重力?
(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2)代入数据得:
(3)比较结果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
(三)课堂练习:
教师请学生作课本中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并提示使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题时,应注意因单位制不同,值也不同,强调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请学生同时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别作1、2、3题.其它学生在座位上逐题解答.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随时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况.
(四)小结:
1、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为什么?留学生去想(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万有引力很小,为什么?它不足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常可忽略不计.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题,值选,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须取国际单位制.
(五)布置作业(3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