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 V.区系相似性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特征——《植物区系地理学》课程论文学院:林学院专业:植物学学号:姓名:邓嘉雯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特征(林学院-植物学邓嘉雯)摘要:本文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分析了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并参考了书籍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丰富的植物种类、起源古老、分布类型多样、地理分布多样、特有性程度高的五大特征。
关键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原因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特征1 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从植物种分化形成时,该种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构成它的原始分布区或起源中心,各种植物都有程度不同的繁殖能力,并不断向外界迁移,逐渐扩大自己的分布区。
植物可借助自然界各种外力(风力、水力、动物、人类等)或依靠植物体本身(果实的弹力、根状茎、块茎的移动等)的繁殖,从而不断占领新的地段。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扩展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限制植物向新地区迁移、定居、繁殖等过程,即阻碍分布区扩展的环境因素很多,最基本的因素[1]有如下几类。
1.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基本的因素,对于个别植物种及其组合的地理分布和特征都发生深刻的影响。
气候决定了植被的基本特征。
气候因素也被称为地理因素,因为它依赖于当地的地理坐标和当地的海拔高度。
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有:热、光、水、空气的组成及运动。
很多植物种的北方边界继续向北方分布,是受在营养期内缺乏热量所决定的,或是一年内暖季的时间太短,或是冬季太冷。
如赤松,集中生长在具有海洋气候的我国辽东半岛经山东半岛向南达江苏北部的云台山,而远离海洋的陆地则少有该种植物的分布。
热带植物不能忍受热量状况的极少下降。
热量的不足引起了北极冻原带和山地高山带的无林现象。
很多农作物向北方推移时也遭遇了热量不足的限制。
即温度状况在地球的广大气候带和高山带的植被上盖上了自己的烙印。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中国是一个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种子植物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植物类群之一,其分布和组成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生态意义。
本文将概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概述中国的种子植物分布广泛,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从高原草甸到平原农田,都能找到种子植物的踪迹。
据统计,中国有约种种子植物,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物种。
在这些种子植物中,有许多著名的优势植物种群,如松科、杉科、柏科、杨柳科等。
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独特的种子植物种类,如银杏、水杉、金钱松等。
这些特有物种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
结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性。
其分布广泛,特有物种丰富,优势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种子植物的分布和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调查和了解种子植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2)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种子植物分布和组成的影响,预测其未来趋势;3)探讨人类活动对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种子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总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集成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推动其在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历史的国家,其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中国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展开,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阐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中国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植物区系
圣诞岛(古老珊瑚环礁)
费南都迪诺鲁尼亚岛 (古老火山岛群) 可可斯岛 (年轻珊瑚环礁)
240(距爪哇)
370(距巴西) 1 160 (距爪哇)
154
78 23
44
21 17
9
1 0
43
少数 1
51
56 5 7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 间而变化。 灭亡种不断地被新迁入 的种所代替。 大岛比小岛能“供养” 更多的种。 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 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 渐降低。
蝶形花科
禾本科
482/12 000
620/10 000
123/1 080
217/1 160
9.0
11.6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变型 (引自吴征镒,1993)(1)
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 一.1.世界分布 二.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2.泛热带 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墨西哥)间断 2-2.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间断 三.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四.旧世界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4.旧世界热带 4-1.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 五.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及其变型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5-1.中国(西南)亚热带和新西兰间断 六.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其变型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6-1.华南、西南到印度和热带非洲间断 6-2.热带亚洲和东非间断 七.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 7.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 7-1.爪哇、喜马拉雅和华南 7-2.热带印度至华南 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西南星散 属数 104 316 17 29 62 147 30 147 1 149 6 9 442 30 43 29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 期 李锡文 :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365
科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特有科 。大血藤科或宜称为半中国特有科或准中国特有 。东亚特有的有 18 科 , 若 将含玉簪属 ( # F KHosta # FS) 的玉簪科从广义的百合科分出 , 则东亚特有的计 19 科 。在东亚特有科中 , 全 东亚分布的 9 科 , 中国 - 喜马拉雅分布的 7 科 , 中国 - 日本分布的 4 科 (表 2 及表 3) 。在东亚特有科中 , 特 别应提到青荚叶科 , 其中叶上生花的习性是极为独特的 , 但与其较为近缘的热带美洲 Dulongiaceae 科 (1 :8) 也具有相同习性 。这种东西半球叶上生花习性平行发展的情况 , 使人联想到 : 青荚叶科具有明显的热带亲 缘和东西半球种子植物区系的密切联系 。
FLORISTIC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OF SEED PLANTS FROM CHINA
L I Xi - Wen
( Kun mi ng I nstit ute of Botany , Chi 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 Kunming 650204)
属的区系统计分析 就属的分布型而言 , 我国有世界广布属 107 个 , 热带属 1573 个 , 温带属 1269 个 , 中国特有属 251 个 。 热带属中以热带亚洲属为数最多 , 有 646 个 , 占总属数 (不含世界分布属 , 下同) 20. 89 % , 其次是泛热带 属 , 有 357 个 , 占总属数 11. 54 %。温带属中以东亚属为数最多 , 有 317 个 , 占总属数 10. 24 % , 其次是北温 带属 , 有 307 个 , 占总属数 9. 93 %(表 5) 。若以属的大小而论 , 含 600 种以上的只有 1 属 , 即杜鹃属 , 在我 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几乎集中这一属绝大部分种数 , 既有原始种 , 也有进化种和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中间环节 的种 。含 201~400 种的有 7 属 , 含 101~200 种的有 25 属 。这些大属的分布型大都是北温带分布型 , 其次 是世界分布型和泛热带分布型 。含 81~100 种的有 11 属 , 含 61~80 种的有 27 属 , 含 41~60 种的有 51 属 。 据统计 , 含 40 种以上的共有 122 属 , 共含种数约 11 ,876 , 占总种数将近一半 (占 43. 57 %~45. 22 %) (表 7) 。此外 , 含 21~40 种的有 153 属 , 含 11~20 种的有 244 属 , 含 6~10 种的有 345 属 。含 2~5 种的有 1083 属 , 这些所谓少种属 , 占总属数 33. 85 %。含 1 种的有 1253 属 , 占总属数 39. 16 %。后两项相加共占总 属数 73. 01 %。因此可以说 , 中国属数有 3/ 4 是“单种属”和“少种属”。这里所说的“单种属”和“少种属”是 指在我国境内该属所含的种数而言 , 有时并非真正属本身所含的种数 。但在含单种的属中 , 真正属于单型 属的约占 1/ 3 强 , 而少型属和多型属约占共占 2/ 3 弱 (单型属 478 个 , 少型属 230 个 , 多型属 545 个) (表 6) 。初步统计我国木本属 1205 个 (北美木本属 1158 个 , 欧洲木本属 221 个) , 中国北美共有 250 个 , 中国欧 洲共有 112 个 , 前者相似系数 21. 1 % , 后者相似系数 15. 7 %(据汤彦承 , 私人通信) 。 种的区系统计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总种数据初步统计有 26 276~27 268 种 。若就分布于我国境内全部种进行分布区类型划 分 ,在目前中国植物志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 , 不仅工作量浩大 , 而且难度极大 , 精确性也难予保证 , 况且种 的大小范围往往很不稳定 , 有大种小种问题 , 因此有待日后作出努力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这里种的区系 统计分析数据主要依据各区系地区或具体区系种分布型统计资料 。就各个区系地区或具体区系种数而言 , 也就是就它们种的丰富度而言 , 彼此差异很大. 一般说来 , 北方地区种数较少 , 南方地区种数较多 。若以生 境来说 , 荒漠地区种数最少 , 草原地区种数较多 , 森林地区特别是南方森林地区种数最多 。我国不同区系 地区或具体区系种的丰富度见表 8 。 从表 8 中我们不难看出 , 以一个区系地区来说 , 种丰富度最大的是横断山脉地区 , 其次是华中地区 , 其余依次是 : 滇黔桂地区 , 云南高原地区 , 北部湾地区 , 华东地区 , 华北地区 , 滇缅泰地区 , 唐古特地区 , 内蒙古草原亚地区 , 亚洲荒漠 , 东北平原亚地区 , 大兴安岭地区 。这里表现出 4 个特点 : 1) 横断山脉地区 , 华中地区 , 滇黔桂地区是我国种丰富度最大的区系地区 ; 2) 我国热带的区系地区并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是 种丰富度最大的地区 , 它们种的丰富度一般仅次于我国亚热带森林植物亚区中的区系地区 , 如云南热带的 滇缅泰地区和北部湾地区 ; 3) 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中的区系地区由于地处较北纬度 , 种丰富度较草原地区甚 至荒漠地区还要小 ; 4) 我国种丰富度表现出自中 , 西部 ( IE13 , IF17) 向南 , 东 , 北 , 西渐次递减 , 显示其种 系发生和辐射进化总图象 。 我国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型 , 正如科 , 属分布型一样 , 可划分为 15 个大类型 , 即世界分布 , 泛热带分布 ,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 旧世界热带分布 ,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 热带亚洲分布 , 北温带分布 ,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 旧世界温带分布 , 温带亚洲分布 , 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
植物区系
埃及 撒哈拉中部 摩洛哥 苏丹 刚果
39 11
47 8
— 53
53
—
3.2.3 植物区系区划 • 植物区划 • 世界植物区划 • 中国植物区划
植物区系区划
植物区划概念 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 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 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 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 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 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 程度、关系密切程度, 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 物(区系)区划(flora division)。
3.2.5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因素
岛屿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距离对岛屿植物区系的影响 岛屿年龄的影响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的应用
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因素
岛屿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 响 S=cAz S:种数,A:面积,z 、c 为常数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 大,种数越多。 距离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岛屿年龄的影响
1)世界广布成分 2)泛热带成分 3)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成分 4)旧大陆热带成分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 7)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成分 8)北温带成分 9 东亚-北美成分 10)旧大陆温带成分 11)温带亚洲成分 12)地中海、西亚至中亚成分 13)中亚成分 14)东亚成分 15)中国特有成分
3.2.2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 科属种数目统计 • 分布多度分析 • 分布多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示方法
• 统计表 • 制图:多度分布图 • 等值线:等种线
植物区系分析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各省的分布多度(引自王荷生,1992)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
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
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
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
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
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
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
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
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
种子植物区系
种子植物区系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是自然前沿领域的主要植物大类,主要包括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被子植物和灌木类植物等四大类。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包括2611种,位居世界第三。
根据不同的归类来源与特征,中国种子植物包含自然家族(例如毛茛科、紫草科、杜松科等)和发现家族(例如矢车菊科、百合科、绣球科等),共计135个家族、637个属、3802个种,可分为本地种和疏放种,本地种类中以叶单子叶植物最常见,较普遍的有山青树科、木犀科、松果科、毛茛科等,而疏放种中以被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为主,较常见的是马齿苋科、百合科、芹科等。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及数量都居世界前列。
其中,中国退化森林是最丰富的域,广泛分布于南北断陷地区、中国内陆中部洼地,也包括大部分丘壑自然保护区和青藏高原等,拥有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和较高的物种优势度。
同时,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植物灌木类区系国家,灌木类植物具有精细的形态、复杂的花序及多种的生态功能,其生长环境可涵盖海拔不同的多个生境,可见其分布十分广泛。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及数量对研究其发育和生态的进化及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北网湖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
等, 土壤质地 多 为 中壤 至轻 壤 , 沃 、 肥 有机 质 含量 高 , 水底 土壤多 为 白浆 土 ; 护 区属 不完 全平 原 湖 区 , 保 零 碎地貌类 型有 丘 陵 岗地 、 垅 畈 地 、 冲 沼泽 地 和水 域 。 丘陵 岗地 以石灰 岩 、 页岩 和第 四纪 红色 黏 土为 主 , 其 余为河 湖相 冲积 沉 物 ; 护 区保 护 类 型 为 野 生动 植 保 物 、 生态系 统类 型 、 森林 内陆 湿地 和 水域 生 态 系统类 型, 网湖湿地是 典型 的淡水 湖泊 泛 水 沼泽 地 , 浅 湖 是
Da iXi
( col fR suc n ni n na n ier g Wu a nvr t o eh ooy Wu a 30 0 hn ) S ho eo rea dE vr me t E gn ei , h nU iesy f c nlg , h n4 0 7 ,C ia o o l n i T
代西 ・ 湖北 网湖 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
V1 7N o 3 n9 .
Sp 02 e .2 1
根 据层 次 结 构 模 型 , 造 判 断 矩 阵 : j 构 Mi,其 中
Mi 1 M ii≠ ( , = 1 2 … ) j= / j( ) i ,,
( ) 湖 自然 保 护 区周 边 的 居 民较 少 , 本 上 1网 基 没有人 为 经济 活 动 , 上保 护 区管理 局 的宣传 教育 , 加 其 核 心 区没有 受 到影 响 , 自然生 境完 好 , 本 上 处 于 基
v rey ae,rp ee tt e,ae utbly,h ma it ra c ,sa it a it ,rr e rsn ai v ra s i ii a t u n dsub n e tbl y,i r e o ma e e oo ia v u t n b ihe i n od rt k c lgc e a ai y weg td l l o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 期 李锡文 :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365
科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特有科 。大血藤科或宜称为半中国特有科或准中国特有 。东亚特有的有 18 科 , 若 将含玉簪属 ( # F KHosta # FS) 的玉簪科从广义的百合科分出 , 则东亚特有的计 19 科 。在东亚特有科中 , 全 东亚分布的 9 科 , 中国 - 喜马拉雅分布的 7 科 , 中国 - 日本分布的 4 科 (表 2 及表 3) 。在东亚特有科中 , 特 别应提到青荚叶科 , 其中叶上生花的习性是极为独特的 , 但与其较为近缘的热带美洲 Dulongiaceae 科 (1 :8) 也具有相同习性 。这种东西半球叶上生花习性平行发展的情况 , 使人联想到 : 青荚叶科具有明显的热带亲 缘和东西半球种子植物区系的密切联系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1996 ; 18 (4) : 363~384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3
李锡文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昆明 650204)
摘要 中国种子植物初步统计有 337 科 , 3 200 属 , 26 276~27 268 种 , 其中裸子植物有 10 科 , 36 属 , 191~195 种 , 单子叶植物有 57 科 , 679 属 , 4 493~4 661 种 。本文对我国种子植物分别就 科 、属 、种分布区类型 , 大小顺序排列 , 特有性等方面进行区系统计分析 , 并在种级水平上对各区 系地区或具体区系进行对比 , 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 关键词 中国种子植物 , 区系统计分析 , 科 , 属 , 种
植物区系,吴征镒书籍引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植物区系,吴征镒书籍引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形式:植物区系是生物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某个地理区域内全部植物种类的组合和分布特点。
随着地理环境的差异,植物区系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对于了解和研究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植物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植物区系的形成与地质演化、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了该区域内植物的多样性与分布格局的差异。
植物区系既呈现出由北向南或由东向西逐渐变化的规律性,也表现出不同地域内部的细微差异。
通过对植物区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间植物的迁移、适应和分布情况,进而推测出地区的气候、土壤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此外,植物区系还能反映出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与恢复、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吴征镒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深入研究了植物区系的形成规律和分类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为植物地理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通过对吴征镒的书籍引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植物区系的定义、分类以及其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地理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说明本文的组织和结构,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植物区系的定义2.2 植物区系的分类3. 结论3.1 总结植物区系的重要性3.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通过引言部分对植物区系进行概述,介绍了植物区系的定义、分类以及其重要性和研究方向的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植物区系的定义和分类,深入探讨植物区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植物区系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大连市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研究
大连市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研究张恒庆;唐丽丽;张晓明;李雪;邢军【摘要】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三面环海,岛礁众多.通过对大连5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海岛实地调查,查明了5个岛屿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并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5个海岛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1科260属439种,其中蕨类9科9属16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70科249属420种;5个海岛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组成复杂,植物成分以温带性质为主,有一定的热带亲缘;经计算比较,5个海岛间野生维管束植物相似程度较低,推测小尺度下植物相似性程度与岛屿面积、离岸距离和人为干扰程度有一定联系.另外,5个海岛的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符合MacAthur RH等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数量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2)004【总页数】6页(P372-377)【关键词】海岛;植物多样性;区系;相似性系数;物种数量-面积【作者】张恒庆;唐丽丽;张晓明;李雪;邢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0 引言海岛与其周边其他岛屿和陆地地区有明显的海域地理隔离,这一地理隔离阻碍了岛上生物群落与其他地区群落间的物种交流,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海洋岛屿生态系统[1,2].海岛植物多样性在不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会保留岛屿形成伊始时的植被特点及生态系统独立演替的痕迹.同时长期以来的海水隔离,岛屿与相邻岛屿或陆地的物种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也会存在着某些联系[3].岛屿生物多样性的这些特点,对考察岛屿的由来、研究生物进化、鸟类及海水对植物传播的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植物多样性是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岛屿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本文对大连市黄海海域内的五个典型岛屿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北纬38°43'~40°12'、东经120°58'~123°31'之间,西临渤海,东濒黄海,岛屿众多,是我国北方岛屿最多的城市[5].本研究对大连市黄海海域的岛屿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统计研究区域的植物物种信息,分析研究区域的植物多样性特点,探究各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间的联系,研究海岛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间的关系,为研究我国北方岛屿的植物多样性提供又一案例,为植物学、生态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亚欧大陆的东岸.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5℃,年降水量550~950 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集中,季风明显.本文选取了大连市黄海海域具有代表性的5个岛屿,包括海洋岛、石城岛、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其中海洋岛和石城岛是有居民居住的岛屿;矾坨子岛、蛋坨子岛是无人居住的岛屿;马坨子岛是旅游岛.各海岛详细情况见表1.表1 五个海岛基本信息海洋岛石城岛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面积(km2)18.98 26.77 0.09 0.24 0.04离岸距离(km) 64.60 7.20 11.90 3.70 1.80常驻人口(人) 5 500.00 9 788.00 ---产业类型渔业、旅游业农业、渔业-旅游业-1.2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相关技术规定》[2010年第27号]中规定的调查方法,于2012~2014年间对5个海岛的野生维管束植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1)根据卫星影像及基础资料的查阅,选定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样方调查,并在各岛进行大范围踏查.2)调查过程中,对在野外没能准确确定的物种进行标本采集,在采集过程中详细记录与物种相关的形态特征、生境等方面信息,带回实验室鉴定.3)标本鉴定依据《中国植物志》[6]、《大连植物志》[7]、《大连生物物种多样性辞条》[8]、《大连地区彩色植物图谱》[9]及其他权威书籍或资料,对有疑问的物种,请两位以上的专家鉴定确认.4)整理调查数据,统计出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物种名录.1.3 统计分析方法1)统计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科、属、种的数量,并进行详细的属组成成分分析.2)根据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9,10]、吴兆洪等的《中国蕨类科属志》[11]对5个海岛的野生维管束植物进行区系分析.3)根据张镱锂等的《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相似性系数》[12]对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间的种相似性和属相似性进行比较.种相似性系数指以种来比较不同地区植物区系的相似性程度的数值.表达式为:式中,A为甲地区全部种数,B为乙地区全部种数,c为两个地区共有种数,a为甲地区独有种,b为乙地区独有种;A、B、c中均不含世界种和外来种;Sc为Sprensen系数.属的相似性系数指不同地区植物区系间相似性程度以两个地区植物区系非世界共有属的数目来表示.其表达式为:式中,A、B分别为甲乙两地区植物区系中非世界属数,C为两个地区共有的非世界属数;SS为Szymkiew icz系数.2 结果与分析2.1 岛屿物种多样性本文共设置30 m×30 m的森林标准样方13个,2 m×2 m的草本样方12个,踏查样线7条.在海洋岛设置森林标准样方8个,草本样方5个,踏查样线4条;在石城岛设置森林标准样方5个,草本样方7个,踏查样线3条;在面积较小的矾坨子岛、蛋坨子岛、马坨子岛进行全岛踏查.调查结果(表2)显示,这5个岛屿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共81科260属439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9属16种,占总数的3.64%;裸子植物2科2属3种,占总数的0.68%;被子植物79科249属420种,占总数的95.68%.各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科属种统计见表3.5个海岛共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种,分别为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石城岛)、两型豆(Amphicarpaea bracteata subsp.edgeworthii)(海洋岛、石城岛、马坨子岛)、野大豆(Glycine soja)(海洋岛)、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石城岛)、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海洋岛).2.2 野生维管束植物属的组成成分按照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0]和吴兆洪等的《中国蕨类科属志》[11]对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的属进行区系划分,结果(表4、5)表明,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的属内种数在1~13种之间,都是较小属.且在属级水平上,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较高,以北温带分布及变型为主(67属、146种),并有一定的热带亲缘,热带成分有58属85种植物.这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中单种属最多,有172属,占总属数的66.15%,且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其中48属为北温带分布,31属为泛热带分布,27属为世界广布,16属为旧世界温带分布,16属为东亚分布,其余34属分散于另外10种分布区类型.属内种数在2~3种的有69属,其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和世界广布为主,同时涵盖有热带成分的苦荬菜属(Ixeris)、东亚分布的鸡眼草属(Kummerow ia)等.属内种数在4~5种的有14属,其中8属有温带成分,3属有热带成分,3属为世界广布.属内种数在6~13种的有5属,其中3属为世界广布,1属为北温带分布,1属为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2.3 五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相似性系数相似性系数是以一种定量的形式来反映两地区植物区系间在发生上、地理上等方面的定性关系[12].本文根据张镱锂等的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计算5个海岛间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相似性系数和属相似性系数,分析各岛间野生维管束植物相似性程度.结果(表6)表明,5个海岛间相似性程度较低,尤其是在种级水平上,最低值出现在海洋岛与蛋坨子岛之间,相似性系数仅为14.21%.在种级水平上,可将结果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是矾坨子岛、马坨子岛和蛋坨子岛之间,相似性程度相对较大(30.30%、31.07%、41.82%);第二类为石城岛与其余各个岛屿之间,相似性程度处于中间水平(16.88%、25.45%、27.33%、28.04%);第三类为海洋岛与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之间,相似性程度最小(14.21%、14.32%、15.01%).在属级水平上,5个海岛间相似性程度有所提升,但相似性程度仍不高.海洋岛与各岛之间,相似性系数在50%以上,其余各岛间相似性系数均在50%以下.另外属级水平上海洋岛与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间的相似性系数与种级水平上的相似性系数出现相逆现象,分析可能是由于海洋岛植物种类远远多于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的植物种类,海洋岛植物属涵盖了这三个小岛植物的大部分属导致的.表2 五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科、属、种总计植物类群科数(%) 属数(%) 种数(%)蕨类植物 9(11.11) 9(3.46) 16(3.65)裸子植物 2(2.47) 2(0.77) 3(0.68)被子植物 70(86.42) 249(95.77) 420(95.67)总计81 260 439表3 各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统计科数属数种数海洋岛74 214 340石城岛45 101 115矾坨子岛 31 52 60马坨子岛 27 56 68蛋坨子岛27 51 54表4 五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属内种数属内种数属数占总属数比例%所含种数占总属数比例%1(单种属)172 66.15 172 39.18 2~3 69 26.54 155 35.30 4~5 13 5.00 60 13.67 6~13 6 2.31 52 11.85总计260 100.00 439 100.00表5 五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属级分布区类型属数(%) 种数(%)1.世界广布 56(21.54)119(27.10)2.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41(15.77)59(13.44)3.东亚及热带南美间断 1(0.38) 1(0.23)4.旧世界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5(1.92) 7(1.59)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及其变型 2(0.77) 3(0.68)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其变型 5(1.92) 6(1.37)7.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 5(1.92) 9(2.05)8.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 79(30.38)146(33.26)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及其变型10(3.85)16(3.64)10.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 23(8.85)34(7.74)11.温带亚洲分布8(3.08)11(2.51)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 3(1.15) 3(0.68)13.中亚分布及其变型 3(1.15) 3(0.68)14.东亚分布及其变型 18(6.92)21(4.78)15.中国特有分布 1(0.38) 1(0.23)合计260 4393 讨论3.1 五个海岛植物物种资源所研究的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物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海岛439种野生维管束植物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种,且这些物种多生长于特殊的小生境中.另外目前海岛还保留了一些在大陆已经消失或极少分布的物种,如石城岛海滨的野玫瑰种群,海洋岛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海滨山黧豆(Lathyrusmaritimus)、海滨车前(Plantago camtschatica)等物种目前在大连陆地很少见.这些珍惜、濒危物种和海岛特殊的生境,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表6 五个海岛间野生维管束植物属、种相似性系数属相似性% 种相似性%海洋岛石城岛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海洋岛- 58.82 65.85 50.00 60.47石城岛 28.04 - 48.78 40.48 30.23矾坨子岛 15.01 27.33 - 48.78 43.90马坨子岛 14.32 25.45 41.82 - 40.48蛋坨子岛14.21 16.88 30.30 31.07 -3.2 五个海岛植物组成成分所研究的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组成成分都较复杂.综合植物属的分析,这5个海岛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无明显优势属,属内种数在1~13之间,且单种属现象十分明显,区系成分复杂,172个单种属涵盖了吴征镒划分的15个属的分布区类型.这5个岛上的植物组成成分复杂,植物间不因亲缘关系而群居,多单种属植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群落,具体的种间关系及建群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5个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区域性明显,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海岛野生维管束植物共260属,温带成分明显,这一性质符合海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另外,其区系地理成分表现出了一定的热带亲缘,同时保留了吴征镒在《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0]中划定的全部分布区类型,复杂多样,这可能与岛屿形成时该地区的古生物群及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对植物的选择有一定联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3.3 五个海岛间植物相似程度分析根据相似性系数计算结果,5个海岛间野生维管束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海岛的土壤性质、水分条件、地形、地貌等条件是影响岛屿植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13].本文所研究的5个海岛均属北方岛屿,且同处于大连周边黄海海域,各岛土壤性质和水分条件无明显差异,但在地形、地貌上存在一定差异,形成各自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年来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各岛植物种类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导致5个海岛植物相似性程度较低的一方面原因;5个岛屿间有海水阻隔,相对独立,其间物种的交流有限,各海岛植物朝着自己特有的方向演变,这可能是导致5个海岛间植物相似性程度较低的另一方面原因.另外,综合5个海岛间物种相似性程度和5个海岛的面积、位置和社会情况(表1),本文推测在小尺度下,海岛间植物的相似性程度与岛屿面积、离岸距离、人为干扰程度(人口、产业类型)存在一定联系.根据种级水平上相似性系数的分类,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的面积、离岸距离、人为干扰程度较为一致,其物种相似性程度也相对较高,石城岛和海洋岛岛屿面积相近,其间的相似性程度却低于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间的相似性程度,分析可能与离岸距离和人为干扰程度有关;石城岛与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间的岛屿面积和人为干扰程度均有差异,而结果显示其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分析可能是石城岛与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的离岸距离相近导致的;海洋岛与矾坨子岛、马坨子岛、蛋坨子岛间在岛屿面积、离岸距离、人为干扰程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其间的相似性结果也最低,进一步证明了小尺度下这5个岛屿间的物种相似性程度与岛屿面积、离岸距离、人为干扰程度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其间具体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去验证.3.4 五个海岛植物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关系马坨子岛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8种,其面积为0.24平方千米;矾坨子岛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0种,其面积为0.09 km2;蛋坨子岛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54种,其面积为0.04 km2.这三个小岛的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呈正相关关系,符合MacAthur RH等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生境面积越大,种群规模越大[14-16].在面积较小的岛屿上,物种数量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17-18].比较海洋岛与石城岛的物种数量和岛屿面积,其结果没体现出这一数量关系,海洋岛面积小于石城岛,物种数量反而多.分析可能是由于在石城岛上有农业活动,存在开荒种田的情况,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大,而在海洋岛上,以渔业为主,无大规模农业活动,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因此海洋岛面积虽小于石城岛,植物种类却多于石城岛.分析显示,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5个海岛的植物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呈正相关关系.在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人为干扰程度是5个海岛植物物种数量的决定性因素.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Steven J.Franks.Genetics,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island plants[J].Journal of Plant Biology,2009,53(1):1-9.[2]魏娜,王中生,冷欣,等.海洋岛屿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8,27(3):460-468.[3]谢聪,曾庆文,邢福武.香港吐露港附近岛屿植被与植物多样性研究[J].广西植物,2012,4:468-474.[4]童毅,简曙光,陈权,等.中国西沙群岛植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3,3:364-374.[5]董厚德,张绵,谷朝君,等.辽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策略[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3):193-206.[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韩全忠,王正兴.大连地区植物志[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8]王慧卿,吴国功.大连生物物种多样性辞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9]张淑梅,姜学品.大连植物彩色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0]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11]吴兆红,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2]张镱锂.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相似性系数[J].地理研究,1998,4:94-99.[13]杜洋.蛋坨子岛生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14]高俊峰,马克明.景观组成、结构和梯度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9:1087-1094.[15]MacAthur RH,W ilson EO.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insularzoogeography[J].Evolution,1963,17:373 -387.[16]MacA thur RH,W ilson EO.The theory of IslandBiogeograph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17]孙雀,卢剑波,张凤凤,等.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岛屿面积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9,5:2195-2202.[18]Jonathan B L,Robert E R.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M].Princeton and Oxfor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植物生物地理学中的区系分类与分布格局
植物生物地理学中的区系分类与分布格局植物生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的学科。
区系分类和分布格局是植物生物地理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物地理学中的区系分类方法以及植物分布的格局。
一、区系分类方法区系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具有相似植物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区域,区系分类是将地球上的区域按照植物组成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和分类的方法。
1. 植物区系的历史分类方法早期的植物区系分类方法主要基于植物区系的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植物地理学家冯·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区系分类方法。
他将植物区系分为三大类:原始区系、次级区系和浮游区系,这一分类方法主要基于全球植物的起源和分化。
2. 植物区系的现代分类方法现代的植物区系分类方法主要基于植物的分布格局以及生态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其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系、二系和多系。
一系指一种或数种植物在相对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分布连续;二系指两个分布区有一定的分界,并在这个分界区有混合的特征;多系指多个分布区存在明显的界线。
二、植物分布的格局植物的分布格局是指植物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植物分布的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1. 主要分布类型植物的分布可以分为广布型、局限型和集中型。
广布型指植物在大范围内分布广泛,涵盖多个地理区域;局限型指植物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分布较为局限;集中型指植物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分布集中。
2. 形成原因植物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如温带气候适宜于生长乔木和灌木,而热带气候适宜于热带雨林的形成。
土壤的肥力和酸碱性也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地形的起伏对植物生长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如山地地形适宜于高山植物的分布。
人类活动也对植物的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人类的开垦和破坏导致了某些植物的灭绝或退化。
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第19卷第1—6期总目录
曾建 国 , 王小夏 , 张韵 , 李珊珊 , 毛恺 俊 (9 7) … … … … … … … … … … … … … … … … … … … 殷 帅文 ,
… … … … … … … …
植 物 b H转 录因子 的结 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 ……………………… HL 植 物寡肽运输与硝酸根运输基 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 ……………………
了哥王叶的结构特征及生态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 为 萍 , 树 思 (0 ) 陈 2 5 … … … … … … … … … … … … … … … 陈旭 辉 , 曦 , 李 白丽 萍 , 尚峰 , 强 , 霍 翟 曲波 ( 1 ) 2 1 辽 宁棋 盘 山 森 林 公 园 种 子 植 物 区 系研 究
极 端低 温分布模型在邓恩桉抗寒性标 准定量化应用 的研究 …………一 ……………………………
… …
…
…
…
・
郭祥 泉, 会芸, 朱 洪伟, 祥堆, 晓冬 ( 1 郭 孙 5)
田瑞 雪 , 张胜鹏 , 张建霞 , 吴坤林 , 段俊 , 曾宋 君 ( 6 5) 李开拓 , 郭志雄 , 潘东 明 , 钟凤林 , 潘腾 飞 (9 6)
…
张全琪 , 家红 , 朱 倪燕妹 , 张治礼 (4 8)
…
…
…
蔡 昭艳 , 刘滔 , 中明 , 方 范甜 ,张明永 ( 1 9)
第 2期
磷 脂脂 肪酸法分析鹤 山针 叶林 和荷 木林 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 …… 田倩 , 夏汉平 , 周丽霞 (7 9) 水 分条件对锥连栎种子萌发及 幼苗 早期 生长的影响 ……………………… 刘方炎 , 张志翔 , 王小庆 , 张鑫 , 李昆 , 孙永玉 (0 ) 15 林 芝云杉群落特征 的研究 … …………………………………………… …………………………… 罗建 , 方江平 , 国严 ( 1 ) 王 13 ……………… …… 钱政江 , 刘亭 , 王慧 , 红霞 , 屈 钟彩虹 , 黄宏 文 , 蒋跃 明 ( 2 ) 17 多蒴灰藓对强紫外线照射 的生 理响应 ……… ………………………………………… ………… 沈蕾 , 杨武 , 郭水 良, 同 ( 2 ) 曹 10 采 收期和贮藏温度对金艳猕猴桃 品质的影响 采 后龙眼果 肉 自溶过程 中 P ME基 因的表达分析 ……………………………………… … 赵 明磊 , 邝健飞 , 陆旺金 , 陈建业 ( 3 ) 15 基 因枪法获得转 c l 基 因甘蔗 的研究 ………………………… …………… 高世武 , r Ac y 郭晋 隆 , 许莉萍 , 陈如凯 , 傅华英 (4 ) 12 中国石豆兰属 ( 兰科 ) 二新记录 ……………… …… …………………………………… …… 李琳 , 叶德平 , 李剑武 , 邢福武 (4 ) 19 兜 兰亚属 1 2种植物 的核 型分析 …………………………………… …… ………… 朱根发 , 志娟 , 杨 王碧青 , 吕复兵 , 张显 ( 5 ) 12 齐 云山 自然保护 区兰科植物资 源分 布及 其区系特点 ………………… 范志 刚, 孔令杰 , 彭德镇 , 黄声亮 , 谭庭 华 , 杨柏 云 ( 5 ) 19 大型海藻龙须菜 的化学成分研究 …………… …… …………………………………… … 卢 慧明 , 谢海辉 , 杨宇峰 , 魏孝义 (6 ) 16 见 血封喉种子强心苷类化合物及其 细胞 毒活性 ………………… …… ………… 董文化 , 梅文莉 , 曾艳波 , 王辉 , 戴好 富 (7 ) 1 1 ………………………………… 郑道君 , 良商 , 谢 曾建华, 张治礼 (7 ) 17 海 南龙 血树 IS -C S RP R反应体系建立与有效 引物筛 选
植物区系名词解释
植物区系名词解释植物区系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植物群落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也称为植被区系。
植物区系是生态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的分布、形态、组成、生态环境和变化规律等方面。
植物区系的分类植物区系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如按地理位置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按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划分为草原、草甸、森林、沙漠等;按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特征划分为针叶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季节性雨林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区系的特征和规律,但都不能完全代表植物区系的实际情况,因为植物区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植物区系的形成植物区系的形成受到地理环境、气候、土壤、地形、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变化是植物区系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例如,地球的气候变化、地壳运动、海水水平的变化等都会对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也是植物区系形成的重要因素,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生长,进而影响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变化。
土壤也是植物区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从而影响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变化。
植物区系的特点植物区系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显著的是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植物群落具有不同的组成和特征,这就是植物区系的变化性。
同时,同一地区的植物群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就是植物区系的动态性。
植物区系还具有生态平衡、自我调节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植物区系的研究方法植物区系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实验研究、遥感技术和模型模拟等。
实地调查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植物群落的实地观察和记录,可以了解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征。
标本采集是获取植物样本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植物标本的分类和鉴定,了解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情况。
实验研究是通过人工控制实验条件,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和适应能力。
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植物区系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方法。
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1.安树青, 林金安主编. 1994. 生态学词典.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艾山江·阿布都拉, 文玉香, 唐顺学等. 1997.一个多抗小麦一中间惬麦草新种质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遗传学报, 24(5):441~4463.蔡淇松. 1999.关于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问题与建议二、管理与对策. 生物多样性, 7(1):68~724.蔡清秀,林柳,潘文婧等. 2008. 勐养保护区亚洲象微卫星位点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兽类学报,28(2):126~1345.曹邓.2005.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变与诠释. 当代财经, (11):19~216.曹丽敏, 司马永康, 曹利民等. 2001. 保护生物学概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 (植物学专辑):65~707.车晋滇, 郭喜红. 1999. 北美一枝黄花. 杂草科学, (1):178.陈领. 1999. 中国的濒危物种及其保护. 动物学报, 45(3): 350~3549.陈辉,范源洪. 2003. 甘蔗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Z1: 713~72010.陈灵芝主编. 1993.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11.陈灵芝, 陈清朗, 刘文华. 1997.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12.陈道海, 钟炳辉. 1999. 保护生物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3.陈大鹏, 沈怀舜, 丁亚平等. 2004. 文蛤(Mertrix meretrix)地理种群I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 27(3):74~7714.陈清郎, 刘文华. 1997.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15.陈婴芳, 徐宏发. 2003.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1):60~6416.陈伟烈.1988. (西藏)植被的植物区系特征. 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41~8417.迟德富, 孙凡, 严善春. 2005.保护生物学.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8.丁建清, 王韧, 付卫东. 1998. 化学除草剂对恶性杂草水葫芦的控制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4):373~37419.丁炜,张正旺,常江等.2005. 基于RAPD的藏马鸡亲缘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5):507~50920.段小燕,廉振民,王文.2008.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7(1): 64~6821.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 1979.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22.傅德志, 左家晡. 1995.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III 区系指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3(4):23~2923.傅之屏. 2001. 保护生物学. 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4.冯祚建,蔡桂全,郑昌琳. 1986. 西藏哺乳类. 北京:科学出版社25.高秀梅, 贺善安, 顾姻等.1996. 南京中山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子系统. 植物资源与环境,5(1):43~4726.高增祥, 季荣, 徐汝梅等. 2003.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 生态学报, 23(3):559~57027.戈峰. 2002. 现代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8.葛颂, 洪德元. 1994. 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见钱迎倩, 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9.葛颂, 王海群, 张灿明, 洪德元. 1997.八面山银杉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 植物学报,39(3):266~27130.葛永奇, 邱英雄, 丁炳扬, 傅承新. 2003. 孑遗植物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生物多样性,11(4):276~28731.顾万春. 2004.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7(1):19~2532.关广清, 韩亚光等. 1993. 豚草替代控制研究.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33.郭传友, 王中生, 方炎明. 2003. 外来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2):73~7834.郝守刚, 马学平, 董熙平等. 2000.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地球历史中的生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5.杭炎, 金燕, 卢宝容. 2004. 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2):260~26636.何浩,潘耀忠,朱文泉等. 2005.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应用生态学报,16(6):122~12737.贺善安, 夏冰, 钱俊秋. 1999. 植物园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植物资源与环境, 8(4):47~5138.贺善安, 顾姻. 2002. 植物园发展战略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 11(1):44~4639.黄百渠, 曾庆华, 尹东.1996.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90~9240.黄磊,王义权. 2004. 扬子鳄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及其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策分析.遗传学报,31(2):143~15041.黄良民. 2004. 紫红笛鲷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3(5):50~5542.纪力强. 2000.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及CBIS简介. 生物多样性, 8(1): 41~5543.计宏祥,徐钦奇,黄万波.1980. 西藏吉隆沃马公社三趾马动物群. 西藏古生物第一分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8~3144.Richard Primack,季维智等.2000.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45.蒋志刚. 2000.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与物种保护. 生物学通报,35(9):1~546.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 1997. 保护生物学. .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47.蒋志刚, 马克平. 2009. 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生物多样性,17(2):107~11648.金燕, 卢宝荣. 2003. 遗传多样性的取样策略. 生物多样性,11(2):155~16149.金燕, 张文驹, 傅大煦等.2003. 利用ISSR标记研究野大豆居群内遗传变异及其取样策略.植物学报,45(8):995~100250.廖信军,常洪,张桂香等. 2008. 中国5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生物多样性,16 (2):156~16551.李难. 1983. 生物进化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2.李博. 1993. 普通生态学.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53.李斌, 顾万春. 2004.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17(1):19~2554.李渤生. 1988. 西藏植被发展历史概述. 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23~4055.李海生. 200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生物学通报, 39(2):19~2156.李力,王仁卿,王中仁等.1996.青岛耐冬山茶的多样性(Ⅱ) —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4(1) :1~657.李俊清, 李景文. 2002.保护生物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58.李珊, 赵桂仿. 2003. AFLP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西北植物学报,23(5):830~83659.李珊,蔡宇良,钱增强等. 2004. 云南金钱槭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研究.生态学报,24(5):925~93160.李中明. 1994. 论生物多样性发展史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生物多样性,2(3):169~17261.李海生. 200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学通报,39(2):19~2162.李华章,刘清泗.1988. 北京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变初议.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41~5163.李景文. 1992. 森林生态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4.李义明.1995. 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和趋势. 见: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5.李义明, 李典谟. 1994.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主要原理与方法. 见:钱克倩、马克平主编.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66.李振宇, 解炎.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7.李星学, 周志炎, 郭双兴. 1981. 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68.李太武, 李成华, 宋林生, 苏秀榕.2003. 5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生物多样性,11(2):118~12469.栗琪, 李作洲, 黄宏文. 2004. 猕猴桃野生居群的ISSR分析初报.武汉植物学研究, 22(2):175~17870.林万华,黄路生,任军等. 2002. 中外十个猪种H-FABP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遗传学报, 29(1):12~1571.刘伦辉, 谢寿昌等.1985. 茎泽兰在我国的分布,危害与防除途径的探讨. 生态学报, 5(1):1~672.刘兰锁. 1988.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68~7573.刘苏, 王祥荣.2002.生态入侵及其对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41(4):459~46574.刘志毅, 相建海.2001.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在海洋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Marine Sciences,25(6):11~1375.刘小莉, 刘飞虎, 李宗菊, 曾淑华. 2004 . 10种报春花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5):454~45876.刘登义, 储玲, 杨月红. 2004. 珍稀濒危植物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15(7):1139~114277.刘晓楠.2003. 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教育发展的新取向. 全球教育展望, (6): 14~1678.刘亚令,李作洲,姜正旺等.2008. 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自然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间杂交渐渗. 植物生态学报, 32(3):704~71879.刘志敏.200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7(2):17~1980.柳建华.1994. 中国移地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见:张友居、何光昕主编. 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81.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等.1999.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1):1~682.卢晓娜.2009.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教师问题的思考. 教育探索,(5):82~8383.马桂新. 2007. 环境教育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84.马克平.1993. 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1(1):22~2485.马敬能, 孟沙,张佩珊等. 1998.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86.马乃喜. 1995.中国西北的自然保护区.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87.牛继宗, 张德全, 盖文杰等.2002.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防护林科技. (1):51~5288.欧阳志云, 李振新, 刘建国等.2002.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生态学报,22(11):1840~184989.彭少麟. 2001.恢复生态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90.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等. 2005. 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生物多样性, 13(1): 36~4291.浦庆余,陈霞,陈明等. 1988. 中国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基本特性和研究现状.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1~1392.Pielou ,E. C. 卢泽愚译. 1985.数学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93.祁承经译. 1996. 保护生物学概论.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94.钱丽霞. 2006.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全球教育展望, 35(8): 31~3795.钱迎倩, 马克平. 1994.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96.强胜, 曹学章. 2000. 中国异域杂草的考察与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9(4):34~3897.权洁霞, 戴继勋, 尚迅. 1999. 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9(2):283~28898.邱芳, 伏健民, 金德敏, 王斌. 1998. 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生物多样性, 6(2):143~15099.邱英雄, 傅承新. 2001. 明党参的濒危机制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生物多样性, 9(2):151~156100.任军, 黄路生, 艾华水等.2002. 24个中外猪种(群)的AFLP多态性及其群体遗传关系. 遗传学报, 29(9):774~781101.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 2000. 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02.沙伟, 周福军, 祖元刚.1999. 东北地区豚草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 植物研究, 19(4):452~456 103.沈浩, 刘登义. 2001. 遗传多样性概述. 生物学杂志, 18(3):5~7104.邵丹,裴赢,张恒庆. 2007.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cpSSR 分析.植物研究, 27(4):473~477105.史根东. 2003.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研究,(12):44~50106.史根东,王巧玲.200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1~4 107.史根东. 2008.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新特色——纪念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10周年. 教育研究,(12): 81~83108.施立明. 1990. 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科学信息,(3): 158~164109.施立明, 贾旭, 胡志昂. 1993. 遗传多样性. 见:陈灵芝主编.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其保护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110.宋乃庆, 唐智松. 2009.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2):123~127 111.宋延龄,杨亲二,黄永青. 1998.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12.宋卫华李晓东李新伟等.2004. 三狭库区稀有植物裸芸香的遗传多样性和保育策略. 生物多样性,12(2):227~236113.宿兵,施立明,何光晰等. 1994. 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蛋白电泳研究.科学通报, 39(8):742~745114.万方浩,关广清等. 1993.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15.谭荣, 曲福田. 2005.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6):797~805116.田青. 2003.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3(3):125~127117.田青.2004. 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科教育, (8):7~11118.田道勇, 赵承福. 2009.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解析. 教育研究, (3):86-91119.王大力. 1995.豚草属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综述. 生态学杂志,14(4):48~53120.王秉洛,郑淑玲.1998. 迁地保护在动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见:宋延龄,杨亲二,黄水青.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21.王庆礼, 邓红兵.2002. 自然资源生态伦理观及其可持续发展. 应用生态学报,13(7):892~894122.王中仁. 1996. 植物等位酶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123.王洪新,胡志昂.1996. 植物的繁育系统、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 4(2):92~96 124.王洪新,胡志昂,钟敏等. 1994. 毛乌素沙地锦鸡儿(Caragana)种群形态变异.生态学报,14(4):366~371 125.王崇云.2002.植物的交配系统与濒危植物的保护繁育策略.生物多样性,8(4):298~303126.王静波, 胡长龙, 徐宏发. 2001. 线粒体DNA(mtDNA)多态性在动物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 9(2):181~187127.王民. 1999.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教学方式. 学科教育, (7): 10~13128.王民.2006.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 环境教育,(1): 27~30129.王祖良,丁丽霞,赵明水等. 2008. 濒危植物天目铁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浙江林学院学报,25(3):304 ~308130.汪小全,邹喻苹,张大明等. 1996. 银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中国科学(C辑), 26(5):436~441131.吴谡琦,张进兴,洪旭光,孙修勤.2001.分子标记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 高技术通讯, (4):102~106 132.魏臻武.2004.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草业学报,13(3):62~67 133.吴克强.1993.初谈滇池流域的生态平衡.国内湖泊(水库)协作网通讯, 1:47~49134.吴征镒主编. 1989. 中国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135.吴征镒. 1991.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云南植物研究,(增刊IV ):1~139136.吴征镒,王荷生. 1983.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 北京:科学出版社137.肖宜安, 时明芝, 李晓红, 曹雪松. 2003. 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4):46~49138.谢国文,颜亨梅,张文辉.2001.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62~84.139.谢佳燕, 张知彬.2004. ISSR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兽类学报,24(1):71~77 140.谢孝福. 1994. 植物引种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41.徐成,王可玲,尤锋等. 2001. 妒鱼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海洋与湖沼,32(1):42~49142.徐海根. 1998.我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农村生态环境,14(4):11~15133.徐立安,李新军,潘惠新,邹惠渝, 尹佟明,黄敏仁 .2001. 用SSR研究栲树群体遗传结构. 植物学报,43(4):409~412143.徐汝梅,叶万辉主编. 2003 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144.许再富.1998. 迁地保护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见:宋延龄,杨亲二,黄水青.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45.许再富.1998.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46.胥晓刚,张新全等. 1999. 我国草坪引种选育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草地, (1):57~61147.杨怀仁,陈西庆. 1988. 中国末次冰期的古气候.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22~40148.杨君兴. 2001,云南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影响方式和程度及相关问题.《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29~138149.杨清,韩蕾,许再富.2005.中国植物园保护稀有濒危植物的现状和若干对策.农村生态环境. 21(1):62~66150.杨世杰. 1987. 植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430~438.151.应俊生. 2001. 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 9 (4) :393~398152.应俊生,张志松.1984.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特有属的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22(4): 259~298 153.姚大伟. 2004. 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3):116~118 154.于洪贤, 覃雪波, 何卓等.2005.保护生物学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3(4): 67~69155.曾杰,王中仁,周世良,郑海水,白嘉雨.2003. 广西区西南桦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7 (1)66~72156.曾建平. 2004. 绿色学校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3(2):59~63157.赵平,彭少麟,张经纬. 2000.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的有效途径. 生态学杂志.19(1):53~58.158.赵凯,李军祥,张亚平等.2001.青海湖裸鲤mtDNA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遗传,23(5):445~448 159.曾杰, 王中仁, 周世良等.2003. 广西区西南桦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 27(1):66~72160.张荣祖.1979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的分布类型
中国种子植物科的分布类型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的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3316属被划分为15个类型和37个变型,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实是揭示个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按照吴征镒《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对赤水河流域上游双子叶植物科进行了分析整理。
1.广布(世界广布)2.泛热带(热带广布)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4.旧世界热带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7.热带亚洲(及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8.北温带9.东亚及北美间断10.旧世界温带11.温带亚洲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13.中亚14.东亚14-1(14SH)中国-喜马拉雅14-2(14SJ)中国-日本15.中国特有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本文参照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对中国种子植物属进行分析整理:1.世界分布Cosmopolitan 包括几乎所有遍布世界各大洲而没有特殊分布中心的属,或虽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而包含世界分布种的属。
2.泛热带分布Pantropic 包括普遍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热带,和在全世界热带范围内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但在其他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的热带属。
有不少属广布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Trop. Asia & Trop.Amer.disjuncted. 包括间断分布于美洲和亚洲温暖地区的热带属,在旧世界(东半球)从亚洲可能延生到澳大利亚东北部或西南太平洋岛屿。
4.旧世界热带分布Old Word Tropics 是指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及其紧邻岛屿(也常称为古热带),以与美洲新大陆热带相区别。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Tropical Asia & Trop.Astralasia 是旧世界热带分布区的东翼,其西端有时可达马达加斯加,但一般不到非洲大陆。
研究心得简论植物系统分类学的贡献——以植物志书的大数据挖掘为例
研究⼼得简论植物系统分类学的贡献——以植物志书的⼤数据挖掘为例听听青椒的声⾳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00多位作者和160多位绘图⼈员80年的⼯作积累、45年的艰⾟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的《中国植物志》是⽬前世界上最⼤型、收录种类最丰富的植物科学巨著。
全书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途和物候期等信息,为我国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为代表的各个省级甚⾄县级植物志也陆续⾯世。
80卷126册的巨著《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及地区植物志详细记录了区域内所有植物的科、属、种信息,包括分布范围,形态性状,⽐如⽣活型、⾼度、胸径、叶着⽣⽅式、叶长宽、花序类型、花⾊、果实类型、种⼦⼤⼩,以及繁殖物候等等。
这些信息都是分类学家仔细研究了每个物种的全部或⼤部分标本后得到的。
分类学者可利⽤这些信息制成科属种检索表,当他们⾯对陌⽣的植物标本或实物照⽚时,⼀般会先借助检索表缩⼩鉴定范围,再与物种的⽂字描述进⾏细致⽐对,最终得出鉴定结论。
然⽽,分类学家似乎没有意识到,不同层次的志书记录的信息汇总起来就是⼀个巨⼤的植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状数据库了。
近年来,⽣物地理学和宏观⽣态学领域已利⽤这个⼤数据库发表了⼀系列重磅论⽂,从分类学和系统学⾓度回答了这些领域的⼀些重要问题。
1、对植物区系的进⼀步划分植物区系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特定的区域内,与环境相互作⽤⽽形成的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是该区域⼀切植物科、属、种的⾃然综合体。
以往的植物区系划分均采⽤定性⽅法,缺乏对物种组成和分布等信息的全⾯综合,容易受植物学家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平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陈之端研究组开辟了新思路,结合系统发育学的⽅法分析分类学测量数据后于2019年在 MPE 发⽂,划定了中国五⼤植物地理区:古热带、全北极、东亚、特提斯和青藏⾼原地区。
徐州市种子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分析
徐州市种子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分析
高艺珂;姜修晨;吴林璇;王诗雨;李贺
【期刊名称】《环境生态学》
【年(卷),期】2024(6)2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数据的收集、调查和整理建立了徐州市的种子植物数据库,以此为基础研究徐州市种子植物的区系性质和多样性;将徐州市植被划分成为不同的地理单元,并构建了含有847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显示,徐州地区植物属的区系类型共有15个,植物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徐州的铜山区、邳州市、新沂市植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较大,鼓楼区、泉山区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市区植物多样性较小;本研究把植物区系地理学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相结合来研究徐州地区的种子植物,不仅探明了徐州植物的区系组成,也通过谱系分析探究了徐州种子植物的进化历史,为徐州地区的植被保护以及植物引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7页(P52-58)
【作者】高艺珂;姜修晨;吴林璇;王诗雨;李贺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2
【相关文献】
1.徐州市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研究
2.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Ⅰ区域性种子植物区系研究实用程序工作原理(QX—系列程序)
3.南岳衡山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代表类群特征分析——南岳衡山植物区系(一)
4.南岳衡山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分析——南岳衡山植物区系研究(二)
5.南岳衡山种子植物区系中单(寡)种属特征分析——南岳衡山植物区系研究(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_概念_类型_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y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1):11~20Journa l o f Hunan Environment-Biological Polytechnic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Ñ))))概念、类型、起源及其研究意义左家哺1,傅德志2(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香山100093)摘要:植物区系学中的特有现象是其研究的重点内容,对特有现象的概念、类型、起源及其研究意义作了详细的论述;其次,总结了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情况、生活型、分布区学、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与起源等研究成果;第三,介绍了研究特有现象的形态)地理学方法、细胞地理学方法和等位酶分析方法;第四,指出了中国植物区系中特有现象研究所面临的困境,认为应该集中力量重点研究滇黔桂、横断山脉以及华中等3个地区的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组成、起源、演化与扩散等内容.关键词:植物区系学;特有现象;概念;类型;起源;中国植物区系;成就;任务中图分类号:Q9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361(2003)01-011-10Advance on Endemics in Floristics)))concept,type,origination and studied significanceZUO Jia-fu1,FU De-zhi2(1.Hunan Environment-Biolo gical Polytechnic,Hengyang421005Hunan;2.Institute o f Botany,Academia Sinica,Xiangshan100093Beijing)Abstract:The endemics in the floristics is the emphasis c ontents of the research.First,it systema tically discusses the concept,type,origination and studied significance of the endemics in the floristics.Sec-ondary,it overall sum marises the studied achievements of the basic condition,life-form,areography,level distribution,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origination of the endemics of the floristics in China.Third,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endemics in floristics by the morphology and geography,the cytogeogra-phy and the isozyme st,it putts forward to be faced with problem of the endemics of the floris-tics in China,that the authors think emphasis to stud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origination,evo-lution and spread of the endemic ele ments of the three floristic re gions of Tian(Yunnan)-Qian(Guizhou) -Gui(Guangxi),Mt.Hengduanshan and Central China and so on.Key words:floristics;endemics;concept;type;origination;Chinese flora;achievement;task保护植物多样性是目前国际社会和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人们把植物受威y收稿日期:2002-12-10作者简介:左家哺(1960-),男,湖南醴陵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植物分类与地理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12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胁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1)灭绝种(extinct speices)系指在历史上有过记录,甚至数量曾经很多,诸多原因已经使之在该物种分布区范围内消失,至少50年内在野外找不到天然生长个体的种类.(2)濒危种(endangered species)系指其自然种群的数量已很少,它们在脆弱的生境中受到生存的威胁,有走向绝灭危险的物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殖能力很弱,其数量减少到快要绝灭的临界水平,或是它们所要求的特殊生境被破坏或被剧烈的改变已经退化到不能适宜它们的生存、生长,或是过度开发,或是病虫害等所致.即使是致危因素已经排除,并采取了保护恢复措施,数量仍然继续下降或尚难恢复的物种均属濒危种.(3)渐危种(vulnerable species)系指目前还未处在濒危的状态,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已经看出其种群有走向衰落的迹象,如发育不完整,不是成熟的植物就是幼株正在减少或缺乏,如果其生长和繁殖的不利因素继续存在的话,例如过分的利用或破坏其生境,它们完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变成濒危的种类,如广西西南部广布的枧木(Burretiodendron hisenmu)就是典例子.(4)稀有种(rare species)系指分布区比较狭窄,生态环境比较独特或者分布范围虽广但较为零星的种类.当前它们虽然这没有处于濒危的状态,但是由于分布局限、分布区内只有很少的群体;或者由于存在于非常有限的地区内,可能很快的消失;或者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只是零星存在,若其分布区域存在着对其生长或繁殖不利的因素,就很容易造成渐危或濒危状态,而且难以补救,如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任木(Zenia insigins)等.(5)未定种(indeterminate s pecies)系指处于受威胁状态,数量有明显下降,但其实数量尚无正确的估计,其它情况也不太清楚的种类.从植物受威胁程度的划分等级看出,在界定濒危种、濒危种和稀有种时,都涉及到植物分布区问题,它是植物区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核心是植物分布的特有现象(endemics/endemism)、间断现象(disjunction)和替代现象(varicance).因此,本文对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以为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一些借鉴.1特有现象的概念植物分布区是随着植物种系的年龄(历史)长短、繁殖能力的加强或削弱及其相应的自然环境(甚至还包括近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变化而扩大或缩小其范围.因此,植物分布区的变幅很大,大可至全球,小可至一条山沟或一个山头或一个小池.由此出现了广域分布(eurychorous或eurychor),实际上是世界普通分布的含意;在地球表面上最普遍广泛分布的为世界性广布(cosmopolitan),如芦苇(Phragmitos com mu-nis)、眼子菜(Potamogeton spp.)、水芒草(Limosella aquatica)等.与之相对应的是狭域分布(stenochorous或stenochor),事实上绝大多数种类是属此种分布,如近年来在贵州梵净山发现的梵净山冷杉(Abies fangjingshanensis)、浙江庆元发现的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湘桂两省交界区发现的资源冷杉(A-bies ziyunanensis)等,在历史上欧亚、北美普遍分布但现仅产于湘川鄂交界区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曾在历史上东亚和欧洲广布但现今只产于湘桂交界和川黔交界少数地区的银杉(Cathaya argyro phylla)等都是典型的狭域分布.狭域分布的种类大都是在山区或某种特殊生境中形成的,是各种地理范围内的土著种即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它们该地植物区系最重要的表现特征.换句括说,有些植物物种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我们把这些种称为该地区或该生境的特有种.如果某个属内所有物种仅分布于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的生境,我们称此属为该地或该生境的特有属.如果某个科内所有物种仅分布于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的生境,我们称此科为该地或该生境的特有科.不管是特有种、特有属还是特有科,它们仅局限生长的分布区域称此为特有性分布区(endemic area),这种分布现象称为特有现象.特有现象多半发生在科及其以下分类单位,尤其是种,其次是属,科以上的特有现象很少.必须说明的是特有现象对各种不同地理范围都可以表达与描述,如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分布于欧亚温带地区,称此为欧亚温带特有;白花水八角(G ratiola japonica)分布于东亚各国,故可称为东亚特有;林地通泉草(Mazus saltuanius)分布于湘赣两地,故可称为湘赣特有;绒毛皂荚(G.vestita)(异名:Gleditsia jap onica var.velutina)分布于南岳,故可称为南岳特有.由此可以说一切没有在全世界分布的种类都可以称之为它们生长地区的特有种.一个小范围内的特有种可以是包括该地的较大范围内的特有种;反之不行,即一个大范围内的特有种不可能是该大范围内的任一较小范围内的特有种.表1 苔草属(Care x )的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n species of Carex分布地区第Ñ类第Ò类第Ó类总种数欧洲2710114142西伯利亚8701694地中海盆地316722120东亚2597018347北美太平洋沿岸61775143北美大西洋沿岸86756167墨西哥911323安底斯4116360新热带地区125219热带非洲286034马来西亚5117876南非59014澳洲4011152根据Cain 的研究,/特有0是瑞士植物学家Candolle 于1855年在其5Geographie Botanique raisonnee 6(植物地理纲要)著作中提出的,系指局限分布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内的分类学单位,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人们列出了无数个稀有及特有类群,他通过对Linnaeus 5植物种志6的统计,认为北美没有稀有类群,南非仅山龙眼科(Proteaceae)包含2个地方特有属即Protea 和Leucadendron [1];后来,Torrey 和Gray 记载了北美几个稀有种,著名的有产于乔治亚州的Franklinia altamaha 及Silene polypetala ,前者现还在该州广泛存在,后者仍较稀有[2].Engler 是古特有(paleoendemics/paleoendemism)、新特有(neoende mics/neoen -demism)的二分法的人[3],现在仍有沿用,如Stebbins 、Stebbins 与Major 、Szymkie wicz 、Willis 和Wulff 等[4~8].Willis 用/J 0或/凹0字形曲线定量表达了新特有的概念,并认为几乎所有特有植物都是新近演化而来的,忽略了古特有植物[7].Fernald 研究了北美东北部的特有植物之后,却认为那些局限分布的植物可能都是残遗(relic)和开始衰老(sensecent)植物,又忽略了新特有植物[9,10].波兰植物学家Szymkiewicz 才严格地使用了/特有0这个词,并且对苔草属(Carex )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如表1),他按分布区的性质将植物分为三类:第Ñ类,特有种及亚特有种,后者意指分布区仅稍延伸到其初生自然区边界之外的种;第Ò类,这类种的分布区多包含一个在植物地理学上与第一个分布区无异的第二自然区;第Ó类,广布种在其分布区内初生的自然地区仅占微不足道的部分.他还建议在判断一个属的分布中心不仅根据总种数而且还要根据上述三类资料的统计综合分析[8,11].2 特有现象的类型Engler 从特有植物在进化中的位置、与其近缘种类的关系以及古生物资料等方面分析,将特有现象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植物分化形成不久,在系统发生上年青与进化类型,尚未有充足时间和条件扩大其分布区,但具有分布区的扩散潜力,称此为新特有现象.新特有现象往往是种及其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如中国特有分布的金凤藤(Dalichopetalum k wang siensis )、画笔菊(Ajani opsis penicilliformis )、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以及驼峰藤(Merrillanthus hainan ensis )等[12~14].有些特有成分仅局限于某种特殊的生态环境,我们称之为生态特有现象(ecological emdemism)[14,15],如肥叶碱蓬(Suaeda kossinskyi)、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 f olia)等仅产于我国准噶尔盆地,为典型的沙漠生态成分.另一种是植物起源较早的或者系13第9卷第1期 左家哺等: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Ñ)14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统发生上相对古老,参加地史时期的古老区系,它们化石分布远超过现代分布范围,即分布区处于缩小状态,有时还为木本习性甚至出现岛状间断,带有残遗性质[16],称此为古特有现象或地理残遗现象(geo-graphic relics).古特有现象对于追溯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8].古特有现象中其分布区缩小的原因可能是气候条件剧烈变化,如冰川作用,或者地质造山运动使山地隆起,或者海陆变迁等,使这些古老植物不能与其他植物竞争,种本身生态特点在进化中发生某些改变所致.例如水杉残遗分布在我国湖北、四川、湖南三省交界处很小范围内,但在白垩纪时它最北分布到距北极只有个8纬度的地方,第三纪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格陵兰、冰岛、欧洲、北美、西伯利亚、中国和日本,第四纪冰期前整整一亿年期间,为它的大发展时期,已知化石水杉有10种,第三纪后期水杉分布南移,经过冰期后仅在我国保存一种且分布区极为狭小;还有现仅存于美国西海岸的红杉(Sequoia sem pervirens)有着和水杉近似的经历.此外,另有一类古特有成分完全是在系统发生上古老的分类单位,如银杏(Ginkgo biloba)、百岁兰(Welwitschia mirabilis)等.Richardson根据植物种系发生及其进化过程,他将特有现象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古特有现象,二是新特有现象,三是全特有现象(holoendemics或holoendemism),并列出了三种特有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化过程图(图1),提出了判断它们的标准(表2)[17].他认为全特有的种类是介乎古特有和新特有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类型,即这些植物不是新近起源的但是却保留一个狭窄的分布区;有时局部条件可能会导致古特有的/复活0,它经过长期的范围缩小后将会演化出新的特有种,称此种成分为活化残遗种(active epibiotics)[18,19],Bramwell还列出了加纳利(Canary)群岛的种类作为例子[20].表2古特有、新特有和全特有的判别标准Table2Identified standards on paleoendemics,neoendemics and holoendemics属性新特有全特有古特有分类上隔离的--+地理上隔离的-++多型性的-+-衍生性征++-要求稳定的环境+/--+染色体倍性水平高+/-+/-(+)/-有潜在扩大分布区的能力++/--年龄:古老(-)与年青(+)++/-(+)/-Favarger和contandnopoulos根据对西欧各山脉的特有被子植物的研究,利用细胞分类学标准把新特有现象划分为3种类型[21,22]:(1)裂性特有(schizoendemics)系指从广泛分布且具有相同染色体的分类群衍生而来的,或产生分布广泛且具有相同染色体数的分类群;对于裂性特有现象有人译为同数体特有[14,19].(2)偏性特有(Patroendemics)系指分布受到限制的又能产生分布更为广泛的多倍体的二倍体分类群;对于偏性特有现象有人译为二倍体特有[14,19],还有人译为祖特有[23].(3)离性特有(apoendemics)系指从更广泛的二倍体所产生的分布受到限制的多倍体;对于离性特有现象有人译为多倍体特有[14,19],还有人译为离祖特有[23].Contandriopoulos应用这种分类方法研究了科西嘉岛的特有植物及其起源问题[24].Stebbins和Major进行了总结性研究,认为特有现象分为以下4种类型:(1)古特有,(2)裂性特有,(3)偏性特有,(4)离性特有,其中古特有在系统发生上是隔离的、年代是古老的、地理分布是孤立的,在它们的分布区内几无变异;与此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加里福尼亚州偏性特有和离性特有种的分布频率,偏性特有种主要集中在中央海岸地区,而离性特有种则主要分布于海岸内陆山地和荒漠地区,并认为该地区杂交和多倍化在其物种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产生这种特有现象的历史及其生态成因[5].Le wis和Roberts认为柳叶菜科的Clarkia lingulata为典型的量子物种形成例子[25].Ono研究了日本距东京约1000km处北纬26b30c~27b40c和东经142b00c~142b15c的波尼(Bonin)岛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及其散布式样之后,认为特有现象可以分为4种类型:(1)非整倍性特有(aneuen-demics),(2)裂性特有,(3)偏性特有,(4)离性特有.其中,非整倍性特有现象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类型,是指由于染色体非整倍性减少或增加而经受的活分化的特有现象(表3)[26].新特有阶段全特有阶段古特有阶段起源y扩散y稳定y多样化y迁移和/或断裂y收缩y残遗阶段y灭绝图1特有类型的分布区与物种形成的关系Fig.1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rea of endemic tvdes and表3日本波尼(Bonin)群岛植物区系特有种的染色体数目Table3Numbers of Chromosome om the endem ic in Bonin flora of Japan 波尼区系特有种染色体数目2n近缘类群染色体数目2n1非整倍性特有Boehmeria boninensis26 B.longia pica及多种28Callicarp a glabra32,34 C.japon ica32,36C.nishimu rae/C.subpubescens30,34 C.dichotoma36Elaea gnus r otun data18 E.thunbergii28Elaeocarpus photiniae f olius28 E.hookerianus30Euphor bia hirta18 E.hirta(印度)12,20H e dyotis grayi/H.mexicana34H e dyotis(其它种)12,18,22,36Hibiscus glabe r82H.tiliaceus80Ligustrum mic ran thum48Ligustrum(许多种)46Och rosia nakaiana20O.oppositi folia22Osteomeles lanata/O.bon inensis32O.sch we rinae34Ma la xis boninensis/M.hahajimensis36,38M.monop h yllos30Myop orum bon etum108Piper p ostelsianum26Piper(许多种)26,48Sapindus boninensis22Sapindus30Scute llaria longituba26S.scandens(其它种)26Scute llaria22,32,34 Zanthoxylum arnottianum68Z.piperitum702离性特有Celtis boninensis40 C.sinensis20Fatsia oligoca rpela48 F.japon ica24,(48)Morinda boninensis44Morinda(3种,印度)22Peperomia boninensis110Peperomia(许多种)22,44,66Pisonia umbellifera112P.brunoiana68Rubus nishimuranus28R.hirsutus/R.trifidus14Sedum boninensis44Sedum(其它种)16,20,22,24, 30,32,48Wedelia bi flora45W.bi f lor a(其它地区)303偏性特有Alpinia boninensis36A.f ormosana及其它种48 Cirrhopta lum boninense20Cirrhopeta lum(其它种)38,40 Trichosanthes boninen sis22T.cucumeroides(日本)44 Wah lenbergia marginata36W.ma rginata(其它地区)54,72,90 4裂性特有Calan the hattorii40 C.aristuli fera及其它种40 Cirrhopeta lum24 C.japon icum2415第9卷第1期左家哺等: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Ñ)16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续表3日本波尼(Bonin)群岛植物区系特有种的染色体数目Pseudopedunculatu m24Cirsium boninense34Cirsium(其它种)34,68Cre p idiastrum ameristophyllum10Cre p idiastrum(其它种)10C.grandicollum,C.linguae foliu m10Distylium lepidotum24 D.r acemosum24Erythrina bon inensis42 E.in dica42Euonymus boninen sis32 E.japon icus32Ficus boninensis26Ficus(其它种)26,52Garenia boninensis22G.jasminoides22Goodyera boninensis28G.hachi j oensis及其它种28,30Juniperus ta x i folia22Juniperus(其它种)22Osmanthus insu laris46O.f ra grans46Pittosporum boninens24P.tobira24P.chichi j imense,P.parvi f olium24Psy chotria boninensis22Psy chotria(其它种)22Schima me rtensiana36S.wallichii36Scia phila okabeana48S.japonica48Sym plocos p ergracilis22Sym plocos(许多种)22T a renna subsessilis22T.littoralis22Trache lospermum20T.j asminoides20Viburnum boninense15Viburnum(许多种)18Wikstroemia pseudoretusa15Wikstroemia(许多种)18Le wis在讨论加里福尼亚植物区系时,认为新特有的稳性特有(cryptoende mics)值得注意,它们在形态上与母种(祖先种)极其相似,以致于难以辨别,但是其染色体数目完全不同[25].此外,Bra mwell在研究加纳利群岛某些属的特有现象时,指出新特有的活化残遗及其产物)))裂性特有也必须注意[20].有些明显的孑遗种似乎经受了一种多样分化的突然发生过程,但不能看作古特有意义上的孑遗种,只能把它看作直到最近以前仍无发生变化的一种古老的全特有种,而且它们的进化产物-裂性特有通常适应一种合适的特定生态的小生境.Kruckeberg和Rabino witz根据Stebbins和Major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把古特有、裂性特有、偏性特有和离性特有等的发生年代、地理隔离、亲缘关系亲近以及染色体倍性水平四者之间的关系描述成表4[5,10].表4基于系统位置、倍性水平和年代三个特征的狭义特有现象Table4Narrow endem ism bas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 position,multiple and age隔离亲近年代二倍低倍高倍二倍低倍高倍古老裂性特有古特有裂性特有和偏性特有晚近裂性特有离性特有离性特有3特有现象的起源Richardson考虑到古特有、新特有和全特有起源不同,故把它们作为等同并列的保留[17].Love认为,从本质上看有从异域(allopatric)和同域(alloparapatric)两种物种形成的种对,即/真0、/假0两种不同的替代群,由于生理、生态上的原因,局限于其分布区中的全特有也有性质上的差别,有一些是历史因素造成,另一些则是虽有相宜的/居住地0但没有为全特有成分所占领所造成的[27].前者可称为/本质0特有,后者为/非固有0特有即具有向外迁移、扩散甚至分布区割裂的能力.这两类全特有的物种形成的潜在能力是按不同的方向进行的,前面的图1也表明了不同特有现象与物种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分布区系由于气候或地貌上的变化而发生断裂,产生大量的特有现象,如土耳其地方特有类群就是沿两个植物区系区的边界线上分布.此外,Valentine 和Stebbins 检查了群落交错区的物种形成与特有现象之后亦证实了这一点[28].Stebbins 认为热带雨林分布区中伴随的丰富的特有现象主要是因为本地分类群的孑遗种[29],而Ashton 认为重要原因是占据生态的小生境进行竞争所引起[30].Greuter 在研究希腊克里特(Crete)岛植物区系时,认为孑遗种的生态忍耐力可能很宽,其生态忍耐力随群落中主要树种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31].其实,Gillett 也作过类似讨论,认为/在种的全部分布区中经常起作用的-有害压力.是造成物种具有明显捉摸不定的多样性以及物种本质具有高度的地区特有性的主要原因0[32].Taylor 认为一个具有动态的所有种群结构的种可能幸免于突然的压力,或许通过突然的压力而产生一些隔离的附属种群,这些种群进一步分道扬镳成为替代的地方性特有成分[33].Tryon 研究了海洋岛屿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分布之后,发现/在本源分布区中分布局限的种向岛屿迁徒的能力不如广布种,但一经迁徒则可能发展成为岛屿特有种0[34].此外,一个广布的外来种会不断地向新的分布区进行迁移,且在它的种群中会发生一些/缓冲性0变化倾向,如果没有这种变化,在微弱的选择压力条件下很难使一个狭域的特有的外来者趋异化,故许多特有种完全可能是由其他特有种中产生出来,如加纳利群岛上矢车菊属(Centaurrea)的Sec t.Cheirolo phus 组的特有植物就是典型的例子[20].Lewis 认为新特有中的隐性特有现象是通过量子物种形成方式产生的,也就是说这类特有现象是由广布种里的小型的、生态上为边缘性质的一些种群,通过染色体重组而在晚近时期产生出来的,如柳叶菜科中的Clarkia lingulata 为典型的量子物种形成例子,而整个加里福尼亚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特有种仍是一个未知数[25,35].Stuessy 等在研究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德斯(Juan-Fernandez)群岛特有维管植物区系的系统发育式样时指出,特有现象产生有3种形式:(1)单线进化(anagenesis)即谱系物种形成,是指一个单一的进化谱系中形成的特有种;(2)分支进化(cladogenesis)指祖先物种灭绝而产生的特有种;(3)单线分支进化(ana -cladogenesis)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有种形成方式,它是由一个祖先物种而产生的且以后几乎没有进化的特有种[36].通过分析表明,该群岛特有维管植物区系中,单线进化发生的占71%,单线-分支进化发生占24%、分支进化发生的仅占5%.他们还按不同生态区研究了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特有被子植物的情况(表5)[37].表5 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不同生态区的被子植物特有种类Table 5 Endem ic species of angiosperm o f different eco -area in Juan -Fernandez生 态 区双子叶种数(%)单子叶种数(%)合计种数(%)蕨类林区3(3.41)(6.67)14(3.88)干燥林区32(36.36)7(46.67)39(37.86)高山区11(12.50)2(13.33)13(12.62)开阔山脊及海岸悬崖区19(21.59)2(13.33)21(20.39)干燥开阔山坡区8(9.09)1(6.67)9(8.74)Quebradas(峡谷)4(4.55)1(6.67)5(4.85)海滨区11(12.50)1(6.67)12(11.65)总计88(100.00)15(100.01)103(99.99)Ono 研究日本波尼岛区系中的海桐花属(Pittos porum)4种植物的习性、生境、叶形、花(果)序、染色体数目与其分布的关系,以及假还阳参属(Crepidiastrum )波尼岛屿与日本大陆之间对应种的遗传一致性等之后,提出了太平洋岛屿区系几种植物的扩散模式即风传播(A),洋流漂移(B),机械性附属于鸟类羽毛上传播(BB),鸟类足上泥土传播(B M),鸟类食用的传播(BI)以及粘性物质外附于鸟类上的植物或种子17第9卷第1期 左家哺等: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Ñ)(B V)[20].据此,Ono还分析了夏威夷(Ha waii)、加拉帕哥斯(Galapagos)和波尼等群岛的植物扩散模式(表6)[20].由表6看出,植物的传播、迁移主要与鸟类密切相关.4特有现象的研究意义由于植物类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灭绝和进化,加上植物的迁移,导致了世界不同地区在植物区系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2].在地球上一些特定地区,受到环境变迁影响较小,具有长期稳定的地质气候条件,因而残遗许多特有的孑遗类群.这样的古特有类群对揭示地球历史变迁、植物演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Braun-Blanquet(1923)指出,一个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和精确解释,构成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为了获得有关该地区植物居群起源及年龄的任何结论,这种标准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标准使我们更善于了解它们曾经发生过的转变,也提供我们方法去估价这些转变的程度和出现的大略时期,以及对该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22].可以说,不管地区大小,每一地区的特有现象对于该地区都有特殊意义,它是该地区区系和植被最重要的特征表现,如法瑞学派特别注意地方特有种的分布及其多寡.如Dahlgren和Rao研究了Oftia属(苦槛蓝科)的亲缘关系,这个属是非洲南部和马达加斯加的特有成分, O ftia属与Teedia属(云参科)关系接近,后者也是非洲南部的一个特有属,通过如此分析对于确定一些分类群的系统位置给出了另一种途径[38].此外,Dahlgren在另一篇关于Aspalanthus属(豆科)订正论文中,把某些地方性特有种由于它们缺乏形态上关系密切的替代种而看作孑遗种;把那些在地理上完全隔离的而关系又密切的替代种认为可能是从某一共同的祖先种群中发展出来的,其分布区具有残遗性质[39].由此这些特有现象的分析为可能的种系发生提供了两条有价值的线索.表6夏威夷、加拉帕哥斯和波尼的植物扩散模式Table6Dispersal models o f Huwaii,Galapagos and Bonin群岛属名原始迁入估计种数实际特有种数扩散模式(见正文说明)HawaiiCyrtandra1130BI Hedyotis150BI0(BM) Pe p e r omia148B V Cyanea148BI/B V Labordia140BI Phyllostegia140BI Stenogy ne140BI Palea140BI Sch idea132B M Pittosporum130B VGala p agosOpuntia117BI Alternanthera115BI/BB Scalesia112BI/(BB) Aca lypha19BI/BB Mollugo19BI/BM Sarcandra15B VBonin Pittosporum14B V Sym plocos13BI Callicarpa13BI Ile x13BI Ficus13BI Machilus13BI事实上,全世界的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有性,这是因为它们都为各自分布区的特有类群[40].凡是在18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