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秩序_重构意义_对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_管欣
《2024年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民族融合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研究》范文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民族融合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文化遗产。
对于民族融合地区而言,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出发,对民族融合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进行研究,以期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的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应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治理结构。
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监督管理等作用,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
2. 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村民、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形成多元化的保护力量。
三、民族融合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的现状及问题在民族融合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传统村落文化面临着诸多问题:1. 文化遗存损坏严重:部分传统建筑、文物遭受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文化遗存面临消失的危险。
2. 文化传承断层: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3. 旅游开发过度:部分地区过度开发旅游,导致传统文化商业化、庸俗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四、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策略:1. 政府主导,制定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范围、目标、措施等,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政策支持。
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及其对村庄秩序重构的意义_兼论社会变迁中村庄秩序的生成逻辑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及其对村庄秩序重构的意义——兼论社会变迁中村庄秩序的生成逻辑曹海林内容提要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做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出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趋势。
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致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地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关键词 村落公共空间 演变 村庄秩序一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 )这一概念目前已为多个学科频繁使用,不同学科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对象所指略有相似,但其具体内涵却有着很大差别。
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本文把它界定为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
它大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如中国乡村聚落中的寺庙、祠堂、集市等;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如村落内的企业组织、村民集会、红白喜事活动等。
本文根据村落公共空间的型构动力不同,将公共空间划分为正式的公共空间与非正式的公共空间两种理想类型(ideal t ype )¹。
正式公共空间的型构动力主要来源于村庄外部的行政力量,我们也可以把这类公共空间称之为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即正式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中所展开的各类活动均受行政权力的驱使,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
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型构动力主要来源于村庄内部的传统、习惯与现实需求,我们可以把这类公共空间称之为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即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中所展开的各类活动均受村庄地方性知识及村庄生存理性选择支配,具有浓重的民间化色彩。
这样的划分将有助于理解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轨迹和特性,特别是能更好地洞悉村落公共空间演变与村庄社会秩序重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村落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
村落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
村落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技术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地区的农民能够提高农业产量和收入水平。
这对于提升农民的福祉、减少贫困和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更新改造能够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例如通过修建道路、改善供水供电系统等方式,减少交通不便和居民生活条件不良的问题。
此外,当传统民居被适宜地更新改造后,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将重新找到载体并得以延续,传统聚落自古以来便存在的独特气质和地域色彩将得以保留。
节约土地资源: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村落更新改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节约集约用地,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向二、三产业倾斜,促进二、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历史建筑由于无法满足现有的功能等原因被闲置搁弃,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为城市界面带来破坏。
村落更新改造可以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传承了历史文化。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能够维系乡村的文明,让村民能够更好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
村落更新改造可以创造更好的公共生活空间,提升村民的集体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村落更新改造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还有助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因此,它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1。
浅析古村落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简版
浅析古村落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浅析古村落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引言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古村落开始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和文化遗产消失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我们需要进行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
本文将浅析古村落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措施。
古村落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古村落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建设活动: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许多古村落面临着修建新建筑、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压力。
这些建设活动无疑会对古村落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污染问题: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人开始向古村落迁徙,并带来了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相关的污染问题,如噪音、空气污染等。
3. 生态环境缺乏管理:一些古村落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如,垃圾无法及时清理,导致环境污染。
古村落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1. 保护文化遗产: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和保护古村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2. 促进可持续发展:古村落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3. 促进旅游业发展:古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景资源,通过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古村落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为了修复和保护古村落的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和措施:1. 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明确古村落的保护范围和管理权限,加强各项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生态环境修复:进行植被的恢复和保育工作,例如植树造林、植物保护等。
同时,加强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文化、社会与个人: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反思
2019.03LAN ZHOU XUE KAN作者简介:房静静,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农村贫困家庭获得感研究”(项目编号:18BSH124)。
文化、社会与个人: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反思房静静摘要国内外遗产保护利用正面临新形势,呈现新格局。
实施全民保护、突出民生、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理念已成为普遍共识。
文章便从传统村落保护现象着手,聚焦于政府规划、村民日常生活体验的实践,进而揭示这种实践背后的社会意义,并尝试从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在乡村建设与大拆大建、乡村振兴与大力传承的浪潮中来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特质,及其重新反思中国现代性。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9)03-0178-08从现今之传统村落保护实践联想到全世界的遗产热,甚而延伸到以往被国家封存的记忆如今正以文化遗产的名目打开通往过去的历史之场。
对“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研究重心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以“唤起记忆”与“建构记忆”的方式来塑造文化元素,并使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的。
因而,笔者在研究传统村落保护时,其一,注重村落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其二,注重村落主体对空间记忆的阐释;其三,将带有本土特征的空间文化元素,如建筑景观、神话传说、日常生活习俗纳入社会记忆建构体系之中。
因而,对传统村落保护实践范式的一个讨论,旨在激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文化、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试图尝试从“文化学派的视角”来回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871一、文化研究理论爬梳(一)功能主义学派对于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而言,他们更为强调的是社会制度之间构成的整体性的社会功能。
因而,文化变迁就意味着既有的社会秩序,即其社会的、精神的以及物质的文明从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的过程。
其理论信念是,人是环境适应的产物,环境的刺激以及人的行为反应构成了功能论的基本解释模式;在这种解释模式下,更为强调的是经济的功能,这种功能甚而凭借着互惠原则而在起作用。
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分析
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分析发表时间:2016-08-15T10:14:55.4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雷树言[导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部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桐庐县新合乡人民政府(浙江杭州)311507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部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尤其是在旅游业不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人们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的意识淡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批的传统部落的风水风格、传统建筑以及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可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处理好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就变得更加迫切。
本文就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意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的村落大多拥有较为良好的自然环境,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优越的保护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传统的村落还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蕴含着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
而现在的传统的村落正在大规模的消失以及不断的走向衰败。
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及其村落的文化变得极其重要。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提高传统文化的价值。
1传统村落的特点1.1村落环境千年古村松山村,是省级革命老区新合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
村落坐落在新合乡的西北部,富春江支流壶源溪的源头,依山傍水,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背靠十万余亩青山,又恰好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
是浙徽古驿道必经之地。
全村民国前的建筑都属徽派风格,同一房头各户均围厅联续暨榀建屋。
充分体现宗法社会下合族而居,相互照应的理念。
借自然之山水、森林、溪岸,配合自身的村居建设,白墙黛瓦、清澈溪水,构筑了一个群山环抱、宁静质朴的古韵山村。
古村群山环抱,清澈溪流穿村而过,依山傍水,开门见山,属于富春江支流壶源江的源头区,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摘要: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DingGang zhenjiang in jiangsu province town 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study ge village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other similar ancient village to provide reference.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的国家,遗留下的古村落承载着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是宝贵的物质及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古村落大拆大建或因过度开发而忽略保护,对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村落的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空巢现象”,古村风貌逐渐在消失。
及时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可促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且良性的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1 葛村概况及其特色1.1 葛村概况图1:葛村影像图图片来源:Google葛村地处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丁岗镇,古属于丹徒,村域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人口2100余人。
1955年在葛村癞鼋墩和文昌阁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架、石器、陶器等142件珍贵文物,显示该地区已有6000余年历史,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葛村是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包括东葛村、西葛村、魏家墩、沟头严家。
试论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公共管理问题
试论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古村落旅游开发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公共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景区环境保护、游客秩序管理、村民生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本文试从这些方面探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公共管理问题,首先体现在景区环境保护方面。
古村落处于自然环境中,其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至关重要。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部分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丢弃垃圾、乱涂乱画,甚至损坏古建筑和自然景观,严重影响了古村落的环境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强对游客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设立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并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规行为,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公共管理问题还表现在游客秩序管理方面。
古村落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增多,加之管理不善,导致游客涌入古村落内部、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和文化传承,甚至发生游客之间的纠纷和冲突。
需要建立健全的游客接待中心和观光路线,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管,维护游客秩序。
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协调,保障其正常生活秩序,确保古村落旅游与居民生活和谐共处。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公共管理问题还涉及古村落村民的生活和文化传承。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村落村民常常面临土地征用、房屋改造和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这些均可能对村民的生活和文化传承产生影响。
需要在旅游开发规划中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和意愿,推动旅游开发与村民生活的有机结合。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品推广等方式,保护和传承古村落的丰富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针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管,制定并实施相关法规和政策,推动景区环境保护、游客秩序管理和村民生活保障。
加强景区管理团队建设和培训,提高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能够享受安全和优质的旅游体验。
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逐渐被人们遗忘。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合理的村落布局、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传承。
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城市、乡村、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表现。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村落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如今大量村落因城市化的发展逐渐消失,村落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统村落保护具有巨大的文化、社会、经济意义。
保护传统村落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传统村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体系也是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村落保护还能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村落文化能为乡村旅游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拉动经济发展。
二、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村落保护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城市化的发展、村落迁建、房屋拆迁等。
城市化对村落的影响尤其大,城市化浪潮下,大量村落开始衰落、消失。
许多村落需要维修、改造或重建,但是现有的保护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
同时,保护传统村落还面临着文化传承的问题。
国家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要重视村落的物质保护,还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文化教育,传承村落文化。
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资源,构建村落文化与普及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的方式弘扬民族文化。
2、合理利用,加强维修。
传统村落的空闲资产可以适度利用,制定合理的利用政策,使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同时,国家还可以加大对传统村落的维修力度,让村落得以长久存留下去。
传统乡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对当前农村文化治理的借鉴
传统乡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对当前农村文化治理的借鉴
传统乡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对当前农村文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乡村社会的礼制秩序是指通过尊重家族、耕地、乡村等共同体利益,建立一套稳定、秩序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
首先,传统乡村社会的礼制秩序强调了尊重家族和社群利益。
乡村社会注重家族和社群的亲情和群体意识,家族和社群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在今天的农村文化治理中,也应该注重弘扬亲情观念,推动家族和社群的和谐发展,加强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以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传统乡村社会的礼制秩序强调了耕地的尊重和保护。
农村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
传统乡村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和规范,保护耕地的完整性和正当使用权,从而维护了农民的生存权益。
在当前农村文化治理中,也应该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传统乡村社会的礼制秩序强调了乡村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乡村社会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互助合作,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当前农村文化治理中,也应该注重培养乡村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公共道德观念,提倡乡村居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传统乡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对当前农村文化治理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
农村文化治理应该注重家族和社群利益的尊重、耕地的保护和乡村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保护在古村落中的问题探讨
1昌门村的建筑装饰
本文 主要以韶关市庆 云镇 的东北部 昌门村为研究 对象 ,昌门村是在南宋末 年 户李姓 的兄弟迁至此地 ,并 在此定居繁衍数千年 ,其周围尽是山 山水水 ,千年 古树 也十分常见 ,虽然其地 理位置较为优越 ,但是 随着现代社会 的不断发展 和进 步 ,昌门村 成为 了几近荒废 的村落 ,现状十分让人堪 忧。昌门村现如今 内部一 直 都保 留着 我国明清时期 的建 筑风格 ,虽然经过 了数 百年的时间洗礼 ,但是 昌门村 的大部分造 型优美的古建筑依 然保存 的十分完好 ,这 些古建 筑有的是书 院、有 的 是祠堂 、有 的是 民居 ,这些建 筑都具有较为精美 的装 饰以及精细的做工 ,虽 然大 多数古建筑采 用舶 都是青砖灰 瓦,但 是配上我 国明清 时期独 特的建筑手段 ,使 这 个地 区的每一个古建筑外 观都 十分优美 、精 致” 。 昌门村村 口大门的横梁上都雕刻着 一些具有深远意义 的图形 ,比如龙 、凤 图
2昌门村古村落建筑 中的儒 家思想
昌门村 中央位 置是 一个祠堂 ,这也表 明了昌门村是一个非 常注重儒家思想 的 村落 ,也体现 出了昌门村对于儒家思想 的向往和认 同。在我 国古 代时期 ,每一个 家族的村落联 系纽带都是儒家思想 。儒 家思想中最重要 的就是 忠孝仁义 ,忠孝仁 义也一直都是我 国古代 时期每一个家族遵循 的处事原则之一 ,而另外一个处事原 则 就是长幼尊卑 的问题 ,昌门村 的祖先是 李姓兄弟 ,李姓兄弟本 身是在朝为官 的 官 宦世家 ,所 以昌门村 从一开始就非常 注重儒家思想 ,所 以这个村 落一直都是一 个 注重读书 的村 落,所以 昌门村 中最多 的古建筑就是书 院,这也 就从侧面体现 了 儒 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典话语 “ 万般 皆下品 ,惟有读 书高 ” 。
保护传统村落要留住“根”守住“魂”
保护传统村落要留住“根”守住“魂”作者:关绮清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6期【摘要】由于现代的人们越来越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旅游业、工业相继发展起来,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也不断的兴起,对传统村落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面对着种种的危机与挑战,传统村落正在濒临灭亡,优秀的文化将无法得以发扬,由此可见事情的严重性。
因此,传统村落的利用与保护将成为政府以致整个社会都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共同努力,传统村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才会更加的深远有意义。
【关键词】传统村落;村落保护引言: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传统村落的利用与保护将成为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和维护。
只有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发扬传统村落的优秀文化,更好的造福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广大人民群众。
一、传统村落的具体介绍我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
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与耕种中,不断的融合创新形成了一种通过血缘纽带所具有的典型的农村面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村落。
它通过不断地吸收几千年来我国在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史中的优秀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文化。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毁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受到了各种现代化的冲击与影响,现在有很多个传统文化被列入了保护名单。
同时有的传统村落受到了破坏而重新的修建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毫无特色。
因此面对着如此严峻的情形,传统村落的保护成为了当代首要的任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够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根”守住“魂”。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不仅有历史、文化,还含有社会、艺术等不同方面的价值。
传统村落虽然作为最小的群体,但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文字、图画、古物等等,这些都真真切切地反映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以及特色,代表着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以及伦理道德。
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村落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一、引言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范文
《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篇一一、引言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秩序转型,以及如何在转型中实现价值的重建。
二、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1. 传统秩序的瓦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社会的传统秩序逐渐瓦解。
传统的家族观念、村落共同体意识等逐渐淡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人口流失等。
2. 新的秩序构建为了应对传统秩序的瓦解,乡村社会开始尝试构建新的秩序。
这一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乡村社会的转型发展。
新的秩序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二是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三是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三、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1. 保护与传承在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中,保护与传承是首要任务。
这包括对传统建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保护和修复,以及对传统艺术、手工艺等进行传承和发扬。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创新与发展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创新与发展。
这包括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将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结合,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文化创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实施路径与策略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保护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如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 提升教育水平通过加强乡村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共生的秩序_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态与路径
共生的秩序_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态与路径共生的秩序: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态与路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乡村治理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共生的秩序成为了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态和路径。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的支持。
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社会保障等。
而环境发展则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绿色发展、推动低碳经济等。
乡村治理的共生秩序需要农村居民、政府和市场等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
农村居民是共生秩序的基石,他们是乡村发展的主体。
政府应当发挥决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为乡村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市场则是实现乡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共生的秩序下,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
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技术改良和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大幅度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也进一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和条件。
共生的秩序也助力乡村治理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严格的法规和制度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农村居民也逐渐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向绿色农业,采用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政府推动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然而,共生的秩序并非一帆风顺。
在乡村治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资源短缺、土地流转困难以及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同时,农村居民也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共生的秩序是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态与路径。
通过农村居民、政府和市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24年固守与重塑_乡村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构——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范文
《固守与重塑_乡村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构——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篇一固守与重塑_乡村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构——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作为传统村落,北京爨底下村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介入,传统村落居民的地方身份建构也面临着固守与重塑的双重挑战。
本文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构的演变与影响。
二、爨底下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山清水秀,古建筑众多,是典型的传统村落。
爨底下村的居民以农耕为主,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兴起,爨底下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乡村旅游对地方身份建构的影响(一)固守传统身份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爨底下村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居民们通过展示传统手工艺、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这种传承和保护,使得居民们更加坚定地认同自己的地方身份,形成了固守传统身份的现象。
(二)重塑现代身份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爨底下村的居民也开始逐渐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引入现代元素,如发展农家乐、开设民宿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这种改变使得居民们的身份建构逐渐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身份。
四、固守与重塑的双重挑战在乡村旅游的介入下,爨底下村的居民面临着固守与重塑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他们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持自己的地方身份;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市场需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这种双重挑战使得居民们的身份建构变得更加复杂。
五、固守与重塑的策略与建议为了更好地应对固守与重塑的挑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爨底下村的文化价值。
浅谈传统乡村民居环境设计的保护与转型
艺术设计109摘要:随着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乡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乡村生活的载体和容器的乡村民居,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文化的传播、新建造技术的推广、传统家庭结构解体等内外因夹击下,也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空。
新乡土民居逐渐成型,其形态结构兼容合理与不合理,既代表进步也充满危机。
传统与现代、功能与形式、经济与美观等矛盾问题始终困扰着新民居,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本文在此背景下,浅析传统乡村民居环境设计的保护与转型。
关键词:传统民居;环境设计;传承前言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后,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从城镇化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1949年的城镇化率仅为10.6%,而在2015年却已经达到56.1%,按照国家规划,在2020年,城镇化率必须要达到60%以上。
基于此,我国的村庄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并且速度非常快。
从相应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在2000-2010的10年时间内,自然村数量从363万个减少到271万个,每天约有250个自然村消失。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多传统的村庄文化逐渐走向消亡,给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乡村民居在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 保护传承本地传统文化积极的保护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要按照如下几项基本原则来进行:第一,整体保护。
这种保护方式不仅需要保证传统文化可以继续传承,同时要充分的保护整体山水格局,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周边林业等自然资源,做好村落传统文化保护。
第二,分层保护。
根据实际需要来建设保护区域,保证其和周边的文化环境达到协调一致,从而可以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
第三,分类保护。
根据建筑具体状况以及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要进行分类的保护、修缮与保留,建筑修复与整理要使用传统建筑的施工材料,不要损坏建筑的原有风貌。
合理的进行整体的功能性规划,要吸引大量的人群进入到乡村中,提升乡村活力,要逐步地增加居民的收入,要建设成完善的旅游体系,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
关于传统村落建设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探讨
关于传统村落建设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探讨管歆;英浩【摘要】传统民居建筑记载着当地居民从古至今的生产生活,是生活在该地区居民历史的见证和承载.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和毁灭,对于此类现象的普遍发生,社会应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对尚存的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更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期刊名称】《南方农机》【年(卷),期】2018(049)019【总页数】1页(P14)【关键词】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作者】管歆;英浩【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7;TU982.29传统民居建筑记录着一个民族和村落发展的脉络,记述着该地区人民的生活形式和场景。
近年来,一味追求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潮流,对传统村落文化造成了冲击和破坏。
村民不断进行随意改造,大拆大建的现象已然十分普遍。
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区域被各类形象跳脱的新式建筑替代,致使该民族与乡村特点正在流失,传统建筑的文化形式正在开始消逝[1]。
1 目前关于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的现状1.1 对于目前社会中尚存的且基本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缺乏相应的保护政策现如今,多数农村居民盲从羡慕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模仿城市的建设方式,导致农村特色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的逐步消逝。
村干部更是对村落中尚存的且基本完好的传统民族建筑的认识不够,不能树立良好的保护观念[2]。
另外,由于社会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不足,不能让这些珍贵的传统建筑在各级村干部和全村村民的思想中形成良好的价值性。
1.2 新建筑与传统村落的风貌不协调近年来由于注重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旅游类开发和外来文化的进入,导致城市化的建筑形式和新型建筑材料在村落中频繁使用,并无序穿插于传统村落建筑中,严重影响了原始的传统村落建筑集群风貌。
这些新型建筑没有考虑到该村落原有的独特环境,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建筑特色和村落景观风貌,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对原始传统建筑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和打击[3]。
古村落遭破坏令人惋惜辨析题
古村落遭破坏令人惋惜辨析题
题目
某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大拆大建,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一座座欧美风情的建筑拔地而起。
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已被拆。
”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是因为①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使中华文化多姿多彩②乡村的衰落不利于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乡村可以增强人们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未能清楚认识乡村文
化的落后性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政治
高中
答案解析
A
试题分析:传统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对古村落的保护实质上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传统村落各具特色,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对故乡建筑的怀念和留恋体现了乡村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①②③说法正确;④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没有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错误。
该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5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7No.52013年10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Oct.2013恢复秩序,重构意义———对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管 欣1, 汪兴毅1, 郑 杰2(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合肥 230036;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艺术系,合肥 230601)摘 要:以休宁县“百村千幢”工程———杨林湾村保护整治利用规划为例,引入“秩序”和“意义”的概念,提出对古村落“秩序”的恢复,认为可利用有机更新理论,恢复古村落原有的吸引人的传统秩序,并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充分利用这些传统秩序,在维持村庄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村庄新的生活意义,使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并以此为案例,针对现实古村落保护中存在的不足,探讨适合古村落自身特点的保护对策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杨林湾村;保护整治利用规划;秩序;意义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13)05-0098-05Resume the Order,Reconstruct the Meaning-Reflection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Ancient Villages in the Present AgeGUAN Xin1, WANG Xing-yi 1, ZHENG Jie2(1.School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2.Department of Arts,AnhuiVoc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Hefei 230601,China)Abstract:Tak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lanning of Yanglinwan village which belongs to“Hundred Villages and Thousand Houses”Project of Xiuning County as an example,and based on theconcepts of order and meaning,the resumption of the order of ancient villages is proposed.By usingthe theory of organic renewal the traditional and attractive order of ancient villages can be restored,and by taking fully use of these traditional order the new meaning of life for ancient villages in thepresent age can be obtained based 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villages.It will pro-vide the ancient villages with opportunities to new life and vitality.Based on this case study and focu-sing on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at present,th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 ancient village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Key words:Yanglinwan village;con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lanning;order;meaning古村落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
随收稿日期:2012-08-03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k2012B031)作者简介:管 欣(1976-),女,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
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如何利用古村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历史遗存,改善人居环境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延续乡村特色,保护发展古村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物质实体未得到很好的保留与尊重,特色受到影响;存在着空间格局的混乱,村民流失的问题。
因此,怎样重新吸引村民,恢复理想的田园生活,成为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需要系统、理性思考的问题。
笔者希望以休宁县“百村千幢”工程为契机,找出切实可行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一、概念的引入———古村落的“秩序”与意义古村落的“秩序”是指村庄空间的韵律、规则、逻辑关系,强调村庄的空间景观形态特征。
古村落的“意义”是指其包含的思想与文化,“意义”能使人们产生联想,从而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它会随着时间、地点、秩序的变化而改变。
古村落的实体看似与“秩序”无关,但是古村落中,像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部分与人们所追求的“意义”,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在古村落的保护中引入“秩序”与“意义”的概念,可使人们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更深入、更全面,使保护既不会流于建筑符号拼贴式的表层意义的简单更新,又可避免对古村落空间研究的忽视,让古村落的空间如实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要求,从而更好地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2]。
二、恢复“秩序”———古村落保护规划1.恢复秩序的理论基础———“有机更新”理论“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教授长期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的产物,是在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充分认识基础上,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它主张“按照城市内在发展的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古村落作为人生活的载体,同城市一样,它的“有机更新”从概念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整体的有机性。
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古村落从总体到细部都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OrganicWholeness),它的各个部分应像生物的各个组织一样,彼此相互关联,和谐共处,形成整体的秩序和活力。
第二,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
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构成古村落本身组织的细胞———古名居和组织———街巷也要不断地更新,这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新的细胞仍应当顺应原有村落肌理。
第三,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遵从其内在的秩序与规律,村落的更新亦当如此。
”[2]2.恢复秩序的具体措施———以杨林湾村保护规划为例古村落的有机更新,就是把古村落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使古村落的“生命基因”更新、重组,绽放出“生态、文化与和谐”的特色内涵。
下面以休宁县“百村千幢”工程———杨林湾村保护规划为例,探讨在古村落保护中如何运用有机更新理论去恢复村庄被破坏的“秩序”,使村庄重新聚集人气,焕发活力。
(1)空间格局的保护与恢复 杨林湾村山环水抱,北靠干山、蛇形山,南面沂源河绕村而过,隔河以金坑山为屏,体现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背山、枕水、面屏”指导下的乡村聚落择址模式。
清澈的河水、翠绿的山峰相互呼应,相互衬托,造就了优美、清新的村落环境,优良的人居环境有助于人文昌盛。
村东南的水口与村落相隔一定的距离。
在风水说上,水口与村落的远近可以反映“地气”的大小,两者相距一定的距离,有助于“聚气”。
杨林湾村空间格局为典型的徽州积聚性古村落,几何形状呈块状。
其水口是村落从自然空间转为人工空间的过渡,是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
村东南有茂密的水口林。
“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
在徽州,水口堪称村落的门户和灵魂,且直接影响到村落的兴衰与安危。
依照风水99第5期 管 欣,等:恢复秩序,重构意义———对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说“水出处不可散漫无关锁”,故水口应收藏闭锁方能聚水,聚水乃聚财。
水口林“藏风得水”、“保护生气”,也有着浓厚的风水意义。
水口作为村口标志,与村落主体相距一定的距离,使得村落外部自然空间与村落内部人工空间产生多层次的过渡,使自然空间、人工空间更加自然、有机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3]。
其三,徽饶古道穿村而过,街巷相互交叉形成一些交汇点;街巷交汇点使道路连接、转折,给人以方向感。
一些较大的交汇点成为村落中心,便于村民交流。
规划重点保护杨林湾村遗存的空间格局、古民居、水口林、徽饶古道、古树名木等历史信息、文化价值以及自然资源。
首先,规划村落总体格局为“双轴三区四点”的结构。
将村庄划定核心保护区、限制建设区、环境协调区,对于原村庄部分严格控制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对其空间格局及其周边环境实行立法严格保护。
即在保护格局的前提下,渐进更新,适度调整沿溪流的居住用地为文化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在保护区内调整安排以下功能用地:社区管理及服务设施、基层商店、文化展示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
杨林湾自身的条件决定了村庄的发展只能走总量控制下的渐进更新之路,不可能另选新址,而只能依托古村向适宜发展的方向有机延续适度增长。
具体位置见图一。
图1 总平面图(2)建筑本体的保护与恢复 充分考虑到可操作性原则,本着保护古村落风貌和传统空间格局的要求,按现状建筑的历史意义、年代、风貌和建筑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古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提出分级保护和分类整治的处置措施和利用指导[3]。
将村中现有建筑分为文物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和一般建筑四类,规划按照不同等级对建筑进行保护和控制。
对于村中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幢、列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名录的古名宅2幢,规划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其进行保护。
保护规划紫线范围内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由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在入口处进行该文物的挂牌说明(见图二)。
图2 建筑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图对于规划新建或改建建筑,规定必须是坡屋顶,维持原有传统住宅的建筑屋脊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