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本次调研选择了省的凤凰村作为调研对象。
这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在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而近年来的旅游开发也为该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调研目的1.了解凤凰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2.调查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3.了解旅游开发对村落保护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深入凤凰村,参观村内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古代艺术品等。
2.问卷调查:向村民、游客等群体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看法。
3.专家访谈:邀请学者和专家对凤凰村的保护利用进行评估和建议。
四、调研结论1.凤凰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村庄。
村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文化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等,给人一种历史风貌的感觉。
2.村落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了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使村落的宜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3.旅游开发给凤凰村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村落,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对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4.村民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持有积极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村民表示认可保护工作的开展,并认为旅游开发能够带来经济收益。
但也有部分村民担心文化传统的丧失和环境的恶化。
五、建议和措施1.加大保护投入力度。
政府应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保护村内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并加强维护和修缮工作。
2.合理规划旅游开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保护村落的环境和文化特色,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教育宣传工作。
加强村民的保护观念教育,让他们深入了解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加强监管和执法。
建立健全的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村落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建筑物老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古村落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省级重点古村落,共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当地居民、游客和相关部门,内容包括古村落的知名度、保护现状、人文景观、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
实地考察主要观察古建筑、环境卫生、交通等情况,并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古村落的知名度较高,但保护现状较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古村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知之甚少。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仍面临着建筑老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加强保护措施。
2.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古村落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资源,但大部分古村落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缺乏结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创新项目和活动。
3.旅游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古村落的旅游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如导游素质不高、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1.加强古村落保护措施。
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2.注重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
通过开展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提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
3.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推广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本篇报告旨在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和对策。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调研。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向全国各地的旅游从业者、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其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看法和建议。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份的著名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二、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现状1.历史、文化差异大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不同地区的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2.整体保护意识不高众所周知,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对古村落的保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一些地方开发商篡改或破坏古村落,破坏其原本的历史和文化面貌,这样不仅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而且也影响到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后期规划缺失很多地方在规划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时,仅注重景点的观赏效果,而忽略对整个古村落的后期规划,往往导致后期开发的混乱。
4.游客滞留现象由于很多古村落的道路狭窄,游客多而导致道路拥堵,甚至有游客滞留古村落、长时间停留等突出问题,导致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下降和安全隐患增加。
三、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改进方案1.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针对古村落保护开发多样性的问题,应当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统一保护开发标准和保护开发区域界定。
2.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应当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珍惜历史文化遗产,激发大家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热情。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文档通用封面模板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精吕文档由编辑删除!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我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绍兴市农办副主任钱增扬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盛誉。
在越地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
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
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1年)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
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
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4个,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
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5幢(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02万平方米。
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6幢,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9幢,占44.6%。
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2幢,目前居住着5240户,14901人;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9% 和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消失或被破坏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本调研报告对其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北方的“四合院”村落、南方的水乡村落等。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通过对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调研结果保护情况经调研发现,大多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
在一些村落中,古建筑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渐渐消失。
在保护方面,对于历史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尚不够到位。
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原本清静的村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利用情况传统村落的利用情况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村落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吸引游客和投资;而另一些村落则由于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传统风貌。
在传统村落的利用方面,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用模式,使村落得到合理开发,同时保留其独特性和文化传统。
建议与展望综合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 各村落应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落的文化底蕴。
3. 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特色旅游等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以上为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的简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为了促进xx县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化与自然资,具有一定的历史、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古村落是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国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全面了解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情况,特进行汇报如下:一、古村落保护情况。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古村落文物、建筑和环境的保护工作。
同时,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古村落的监管和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古村落开发情况。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古村落的开发工作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一大批古村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充分挖掘了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古村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古村落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薄弱环节,一些古村落的文物和建筑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二是古村落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导致了一些古村落的商业化和文化异化。
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古村落文物和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确保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是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注重平衡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有特色的古村落旅游品牌。
五、结语。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开发古村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传统村落面临
着消失的危机,因此,全面深入的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亟待
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概况,为传
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制定合理的策略提供依据。
二、调研过程
1、文献资料收集
本次调研过程中,从中外知名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中收集了有关传统
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资料,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传统村
落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框架研究》等。
2、实地拜访
为了获取实地信息,我们到一些典型的传统村落实地考察,调查研究
了当地的文化保护等具体情况,采访当地村民,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处理方法。
3、信息整理
最后,整理出采集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信息,形成调研报告,分析并总结出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的各类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调研结论
1、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传统村落是一种文化标志,具有特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环境保护价值,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古村落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古村落面临着严重的文化衰败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为了了解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目的在于为古村落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进一步推动古村落保护的工作开展。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2)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古村落保护的经验和方法;(4)古村落保护的前景和展望。
2. 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历史沿革、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和发展现状;(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采访居民和游客,了解他们对古村落保护的认知和态度;(3)文献资料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了解古村落保护的经验和方法。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古村落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保存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
许多古村落还保持着传统的村落格局和生活方式,是人们对于过去村落生活的延续和回忆。
古村落一般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传统的村落建筑技艺和文化底蕴。
2. 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古村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古村落的建筑和环境受到严重的损毁和污染,许多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古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低,生活条件差,缺乏对古村落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3. 古村落保护的经验和方法:古村落保护的经验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加强政府领导,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护指导;加强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发展古村落。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调研结论:通过对古村落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古村落保护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古村落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对古村落进行调研,探讨古村落保护情况。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古村落保护工作进行得不够努力,其中保护资金较少,保护意识落后,保护措施效果不佳,保护管理存在不足等问题。
为了更好的保护古村落,建议设立多种保护措施,如增加保护资金,加强保护意识,改善保护措施,完善保护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调研
1引言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一些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被破坏,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古村落,近几年来,各种保护措施被构思出来,但这些措施是否起到保护古村落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因此,本报告着重调研古村落保护情况,以便更好的保护古村落。
2研究方法
本报告以调研的方式对古村落保护情况进行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多方访谈和现场观察等方法,从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和当地村民等多方面获取有关资料。
3研究结果
3.1保护资金较少
调查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古村落保护工作资金不足,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1.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产权问题是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
目前不少古村成为空心村,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筑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物业的修缮存在不合理,在现实中很难开展。
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部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行保护开发。
2.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新村、古村统筹建设应首先明确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衔接,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应该是“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一方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旧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建设完善古村旅游服务的各项设施,如餐馆、旅店、商品等,这些设施应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过度的建设而破化古村的古朴氛围。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号角吹响了神州大地,各项政策和措施纷纷出台。
我们认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精髓和关键在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农村的拆旧建新,丝毫不保留农村的特点。
我国很多农村的城市化多为大拆大建,将原来很多富有乡村韵味及历史价值的元素无形中抹杀,兴建了大量现代的建筑,使大部分村庄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这也是当今农村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误区。
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改善,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村镇(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城乡环境反差较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空间。
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我们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选择了省份的几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传统村落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我们所调研的传统村落大部分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造,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其次,部分传统村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丧失了传统村落的特色,出现了商业化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此外,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不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2.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持支持态度。
他们希望村落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同时也能够利用传统村落的资源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提升经济效益。
一些村民也表示希望政府对传统村落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改造,并提供就业机会。
四、问题分析1.保护问题首先,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建筑物老化和退化的问题,需要进行修缮和保养。
其次,由于人口外流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村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也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最后,缺乏相应的保护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得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不力。
2.利用问题传统村落的利用需要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商业化的开发模式使得部分传统村落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次,传统村落的支撑设施不完善,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还需要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关系互补,使得村民能够共享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解决方案1.加强保护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加大对传统村落的资金扶持力度。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古村落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1. 古村落保护现状通过对多个古村落的实地考察和访谈,可以发现,目前古村落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规划:许多古村落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导致维护和修复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系统性。
同时,也缺乏对古村落的长远发展规划,导致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2)保护工作不到位:许多古村落的建筑物存在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问题,缺乏定期维护和修复。
部分古村落还存在违法建设和破坏历史建筑的问题。
(3)人员缺乏:由于古村落保护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但目前很多古村落保护基地的人员配置不足,无法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
2. 古村落保护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制定全面规划:对于每个古村落,应制定全面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同时,要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调,避免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2)加强维护和修复:对于古村落的建筑物,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价值。
同时,要加强对非法建设和破坏历史建筑的监督和处罚。
(3)加大人员培养:鼓励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古村落保护工作,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素质。
同时,要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提高古村落保护基地的人员配置。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公众和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对古村落保护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培训等活动,提高古村落保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论古村落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改进空间和机会。
只有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和加强人员培养,才能够实现古村落保护的长远发展目标。
我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的提出的建议和措施,能够对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一、引言古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古村落面临着被拆迁或者遗弃的命运,这不仅导致文化遗产的流失,也损失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
因此,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二、古村落保护的现状目前,古村落保护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意识还相对较弱,有些地方甚至将其当作废弃的建筑物一样随意处理。
其次,由于古村落多分布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最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些地方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却忽视了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
三、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意义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古村落是传承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保护可以保护、弘扬中华文化传统。
其次,古村落是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对于历史研究和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对策:1.提高保护意识:加强对公众的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古村落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加强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古村落的管理机构及保护规划,加强对古村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得以保存。
3.拓宽资金渠道:设立专项资金或引入社会资本,用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4.整合资源:利用政府机构、学术界、企业等的力量,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5.合理引导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古村落的发展,注重平衡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
六、结论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只有加强保护,提高保护意识,加强管理与监督,拓宽资金渠道,整合资源,合理引导发展,才能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青州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青州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并展示青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以及现代发展情况,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全面的观察和采访,了解青州古村落的历史背景、传统建筑风格、文化活动以及村民的生活现状和发展需求。
三、调研结果1. 历史文化青州古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时间的沧海变迁中,青州古村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古村落内的建筑保留了传统的青石砌筑、瓦片覆盖的风格,古时的城墙、门楼等也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村落内还保存了许多历史文物和古代文化遗存,如古碑林、古井等。
这些都是青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所在。
2. 自然风貌青州古村落坐落在山水之间,被青山环抱。
镇上的河流纵贯村落,河岸两旁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
古村落的周边环境干净整洁,空气清新,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青山绿水的美景。
古村落还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各种树木和花草簇拥着整个村庄,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3. 现代发展青州古村落在承载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发展现代化。
村内的道路畅通,供水供电设施完善,居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青州古村落还依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了一些旅游服务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一些传统手工艺也在村落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经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青州古村落的保护还不够到位,部分建筑物和文化遗址存在着破损和遗失的情况,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另外,青州古村落的发展还比较依赖旅游业,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就业渠道。
此外,青州古村落的公共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五、保护与发展建议为了保护并发展青州古村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修缮和保护好古建筑和文化遗址,严禁破坏和盗窃行为。
同时,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提高村民对古村落的认同感。
社会实践古村落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古村落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古村落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古村落的现状,并探讨如何将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选择了四个历史悠久、保留完整的古村落进行实地走访,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
2. 文献查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古村落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
3. 专家访谈:咨询相关专家学者,了解目前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结果1.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古村落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它集中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居住环境、宗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古村落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 古村落的现状古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外流,古村落的建筑和传统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古村落社会资本不足,无法有效保护和利用古村落资源;古村落旅游开发滞后,缺乏专业的管理和运营团队。
3. 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古村落保护与利用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和文化资源;社会组织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古村落的保护和传承责任;村民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家园,积极参与古村落的发展和建设。
四、调研收获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五、调研建议1. 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力度。
2. 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加强与专业团队合作,科学规划古村落的旅游开发。
3. 加强公众教育,提升人们对古村落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古村落的共同保护意识。
西递的调研报告
西递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西递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简介西递古村落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典型代表之一。
该村建于明朝中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民居和传统文化。
西递古村落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二、保护现状1. 建筑保护:西递古村落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式民居,外部结构保存完好,内部多有修缮。
但存在一些破损、老化和需要维修的问题,建筑物的整体保存状况较好,但仍有继续保护的需求。
2. 传统文化保护:西递古村落的居民秉承着传统的祖先信仰和礼仪习俗,他们尚未完全忘记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村里每年都会举行传统的庙会、祭祀活动和民俗表演,以传播和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
3. 生态环境保护:西递古村落的周围环境自然且优美,村落的外部有金鱼湖和小溪流经。
村民们尊重自然环境,保持土地耕种传统,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
村里还有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三、问题与挑战1. 旅游经济依赖:西递古村落的经济主要依靠旅游业,而且大量的游客使村落的街道拥堵,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另外,过多的商业化开发和经营不善也会对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带来威胁。
2. 建筑物的保养与修缮:虽然西递古村落的建筑物整体保存较好,但部分建筑已经出现老化和损坏现象,需要加强保养和修缮工作。
而古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材料也面临着丧失和缺乏人才传承的问题。
3. 私家建筑拆迁问题:由于西递古村落的保护需要,一些私家建筑可能需要拆迁,但居民对此持有不同意见,这加大了保护和发展的难度。
四、建议与措施1.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在保护西递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优化旅游路线,减缓旅游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
加强对商业开发的管理,严格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保持村落的纯粹性。
2. 加强建筑保护与修缮:加大对西递古村落建筑物的保养与修缮力度,传承古建筑的工艺和技术,培养年轻人的传统工艺技能,确保建筑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古村落保护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了解我国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对古村落保护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选择古村落:从我国各地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进行调研。
2. 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份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包括古村落的历史沿革、文化价值、保护措施、旅游开发等方面的问题。
3. 实地调研:对所选的古村落进行实地走访和观察,与当地居民和相关管理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采访。
4.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报告。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古村落的历史沿革:调研发现,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不同,有些是唐宋时期的古村,有些是明清时期的古村。
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建筑、历史文物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2. 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3. 古村落的保护措施:古村落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政府的法律法规和财政支持、专业机构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当地居民的自觉保护等。
但仍存在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4.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近年来,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逐渐兴起。
一方面,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过度开发也可能破坏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
因此,在旅游开发中需要权衡各方利益,合理规划和管理。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政府应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保护政策的落地和执行。
2. 增加专业研究和保护力量:加强对古村落的专业研究和保护工作,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古村落保护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3.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古村落保护意识,培养居民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
家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家乡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村落,以及探讨其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本调查报告将深入分析家乡传统村落的现状、保护措施和旅游开发潜力。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家乡居民和旅游者两个群体,通过开展面对面或在线填写问卷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实地考察则是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保护措施和旅游开发情况。
三、家乡传统村落的现状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乡传统村落整体状态较为糟糕。
许多传统建筑被破坏、废弃或改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有所衰退。
一方面,这是由于居民迁徙、年轻人外出就业等因素导致聚居人口减少;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机制也是造成传统村落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家乡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家乡传统村落,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明确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开展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传统建筑的原貌和功能;此外,通过组织文化节庆等活动,提高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
五、家乡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潜力调查显示,家乡传统村落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潜力。
传统村落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工艺品和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此外,传统村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耕文化也为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等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六、家乡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策略基于调查结果和分析,提出以下家乡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策略。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供水、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其次,加强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推广,通过社交媒体、旅游杂志等渠道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节庆活动和文化展示,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第1篇:宁国古村落调研报告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
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宁国古村落徽派建筑古村保护千年古镇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壤,北与甲路镇毗邻。
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
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
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
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
由于胡氏家庭兴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
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这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
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八、九品。
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治安。
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
这就是胡乐司名称来历之所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参与调查的男性有68.8%、女性有22,09%、还有9.31%未填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我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绍兴市农办副主任钱增扬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盛誉。
在越地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
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
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1年)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
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
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4个,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
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5幢(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02万平方米。
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6幢,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9幢,占44.6%。
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2幢,目前居住着5240户,14901人;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9% 和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
所调查村中,属于规划中心村的古民居村落42个,占58.3%,自然生态村落13个,占25%;9成以上古村落属于规划保留村。
另外,在古村落中分布着约10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保单位),属于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的分别为31处、12处、2处和58处。
(一)我市古村落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我市古村落主要有以下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1、村落历史源远流长。
绍兴建城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所辖各县(市、区)也均历史悠久,如诸暨、上虞置县于公元前222年,嵊州在秦汉时建县称剡,都属于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
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我市古村落中大量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历史印迹厚重。
如嵊州保存较好的崇仁古镇、金庭镇华堂村的古民居建于明清时期;新昌县古民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西坑村,已有1200多年历史;越城区的筠溪村,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战败后安顿残兵之处,所谓“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三千越甲”便曾驻于筠溪,现在进入筠溪3000多米长的乡村道路,最早便修筑于那时。
2、村落布局星罗棋布。
千百年来,越民族在古越大地的代代繁衍生息,使得古村落分布广泛。
如诸暨市的11个古民居村落分布在8个乡镇(街道),12个自然生态村落分布在5个乡镇(街道);嵊州市的24个古民居村落分布在12个乡镇(街道),13个自然生态村落分布在10个乡镇(街道)。
在古村落总体分布较广的同时,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古村落分布“南多北少”的现象较为明显。
绍兴北部,以平原为主的绍兴县、上虞市,以及位于中心城区的越城区,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已相对较少;而以南地区属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诸暨、嵊州,以及山区面积更多的新昌,古村落则相对较多,我市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生态村落也多位于这三个市(县)。
3、村落风格多姿多彩。
历史的演进,形成了古村落多样的风格:建筑规模宏大的,如嵊州市崇仁古镇村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明、清、民国的建筑发展脉络清晰,虽饱经沧桑,仍有保存完整的老台门100余座,台门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建筑艺术精美的,如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是典型的江南聚族而居建筑群,其“围”式建筑前后楼屋、左右厢房纵横交织,并以檐廊环绕,互为贯通,屋内多为精湛细腻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等装饰工艺,颇具历史学和建筑学研究价值;自然生态和谐的,如上虞陈溪乡天福庵村,仍较好地保存着数百年前的村落风貌,民居依山而建,山溪穿村而过,古樟树屹立村口,古梯田纵横山间,犹如世外桃源。
4、村落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众多志士仁人,积淀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而她们中很多都与古村有不解之缘。
如上虞市驿亭镇春晖村的“春晖名人园”集聚了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弘一大师)的晚晴山房等一批古建筑;绍兴县州山社区的古建筑以明末清初台门为主,州山吴氏从第七代开始,弃文从武、簪缨继起,相继出了40名进士,其中29名为武进士;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是中国女子越剧的发祥地,1923年在施家岙村所办的第一副女子科班,被誉为“女子越剧第一班”,在施家岙可以体味到女子越剧从江南的乡野、河埠,历经嬗变,走向全国的特殊历程。
(二)我市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做法1、重视规划引导。
我市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规划保护,在2001年出台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近年来,随着各级古村落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在古村落(特别是文物保护)的规划层面做了不少工作,如诸暨市制定了《文物保护三年规划》;嵊州市省级历史文化古村崇仁古村、华堂古村、竹溪古村均分别制订了《古村保护规划》,并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绍兴县正在制订新的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等。
2、加强环境整治。
近年来,通过“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古村落的古民居和生态景观得到了有效整治和保护,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保护了特色文化资源。
在所调查的124个村中,已创建成为省小康示范村的古村落(集中在古民居村落)共10个,占总数的13.9%。
2003年至2009年,已有83.3%的古民居村落和73.1%的自然生态村落已开展过村庄环境整治,整治率高于全市同期平均水平。
(见下表)124个古村落有关新农村建设情况统计3、积极开发利用。
古村落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互动的道路。
近年来,各县(市、区)充分利用古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风光,形成了不少亮点。
一是传承传统文化。
如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借“女子越剧诞生地”的金名片,修缮古戏台、创建民俗博物馆,既是对女子越剧文化的追溯更是新的诠释;上虞市驿亭镇春晖村,利用何香凝、蔡元培、叶圣陶、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名人与上虞春晖中学的渊源,打造“春晖名人园”,吸引众多游客参观瞻仰。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
如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借成为上海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之机,积极开发特色农家乐项目,打造江南民族第一村品牌;嵊州市谷来镇袁郭岭村,2009年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建成香榧观光园,保护性地开发香榧旅游业,有效促进了村经济发展。
三是创新文化活动。
如新昌县在2010年,基本形成了乡乡有节、月月有节,如巧英乡组织竹笋节,开展摄影比赛,推介巧英乡特色生态村上三坑村、大雷村等民族风情;回山镇办起茭白节,到新昌县举行风情展,大力宣传“红色回山”等。
4、多元化资金投入。
一是加强政府投入。
如新昌县对凡列入文保点的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均给予一定补助;嵊州市浦口街道浦口村,近年来累计投入160万元,几次对马寅初故居进行修缮,该故居已升格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二是广纳民间资金。
如诸暨市在财政拨款的基础上,通过镇乡补助、企业捐助、群众筹集等方法,对斯氏古民居、同山边氏宗祠等古建筑进行有效修缮;三是探索引进外资。
如上虞市陈溪乡天福庵村通过与法国投资者合作,开发天福庵农业生态休闲区,在不改变村貌的前提下,加强休闲、度假、健身等功能开发。
据统计,1990年以来,所调查的124村用于修缮古民居的资金累计2482万元,共修缮古建筑505幢。
二、我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伴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在保护开发古村落方面,我市与其他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面临着共同的现实困境:古村落消逝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古村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连片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落越来越少;古村落的综合发展环境不理想,许多古建筑和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古村在传统与现实中寻找发展突破口的难度很大;古村落保护重视不够,各级的政策、资金、人力投入匮乏,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四方面:1、古村落保护的正确理念尚未形成。
从理论上说,对保护开发古村落的重要性大家似乎都很清楚。
但从实际看,大部分人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还知之甚少,除了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一定保护外,大多是“散落乡间无人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调研中,许多基层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古村保护是软任务,而且保护工作投入多、收效慢,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
同时,许多干部和村民在观念上偏面的把“破旧”视为“立新”,把城市形态当作现代形态。
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往往随意性很强,甚至对于一些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放任不管。
2、古村落保护与农村住房理念变迁的矛盾尚难调和。
居住理念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缺乏相应规划引领与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古村落的格局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古民居的居住环境确已不适应现代居住要求,加上房屋新建用地审批紧张等原因,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许多古村落的古祠堂、古民居间,夹杂着为数不少的现代化建筑物,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古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或工作就学的需要,许多古村落的村民开始向村外搬迁,许多年轻一代举家搬到了城里或镇上,“空心村”渐多,许多古民居入住率不高,有的也只多是上了年岁的老人。
据统计,嵊州18个古民居村落中,村户籍数共有16065户、46486人,而目前居住在古民居的户籍数为1909户、5955人,分别为总数的11.9%和12.8%,都只占一成左右。
在诸暨,这一数据为14.8%和15.9%;在新昌,这一数据为15.8%和14.5%。
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本身采光和通风性能较差,长期空关加之遭受雨水、白蚁、黄蜂等侵蚀,自然损毁和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火灾、倒塌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3、法律政策与古村落保护的现实需求尚难配套。
目前,虽已有全国性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正在研究制定中,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存的古村落则还缺少专门的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