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领袖奇异的选人方式

合集下载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三国领袖奇异选人方式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三国领袖奇异选人方式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领袖奇异选人方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导语:孙中山先生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是呀,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有了人才,一个国家就有希望。

只要发现人才,一些领袖往往争先恐后的去孙中山先生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是呀,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有了人才,一个国家就有希望。

只要发现人才,一些领袖往往争先恐后的去争取,让这些人为自己效力。

三国霸主在选择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

下面看看这些人的做法:其一,董卓选材,你不来我就杀你全家董卓够狠,选材方式也很别致。

你不来,我就杀你全家。

那时候,董卓专权,行废立之事。

小皇帝登基,董卓做了相国,剑履上殿,威风八面。

手下人说应该找些读书人来支撑门面,这时候有人推荐蔡邕,说蔡邕学富五车,才堪大用。

董卓听了,立刻派人去请。

可蔡邕不来,董卓非常气愤,大声对手下说:告诉蔡邕,不来,我就杀他全家。

把个蔡邕吓得屁滚尿流,只得前来报到。

董卓也够可以的,一天之内,把蔡邕连升三级。

其二,刘备选材,你不来我骚扰你刘备屯兵新野,水镜先生对刘备说:你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但是手下没有谋士。

刘备问,应该找什么样的人。

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刘备便问伏龙凤雏是谁?水镜先生笑而不语。

后来徐庶前来辅佐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的母亲后来被曹操掳走,临走徐庶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此时才知道,诸葛亮就是伏龙。

于是带着关羽张飞去了三次,诸葛亮经受不住刘备的多次拜访,方才去辅佐刘备。

其三,曹操选材,你不来我就逮捕你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领导者智慧和决策。

这些领袖们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并通过精明的思考和果断的行动,为他们的势力赢得了胜利,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三国演义中几位领导者的智慧决策,并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一、刘备的圈地计刘备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领导者,他的决策非常准确且富有远见。

刘备在借住草庐时,便开始着手计划未来的发展。

他意识到自身实力相对较弱,需要有一个安定的根基。

于是,他提出了“圈地计”,即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控制并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决策体现了刘备的战略智慧和长远眼光。

他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荆州的地位,为后来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的智慧决策不仅使自己的势力稳步发展,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

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富有政治才能的领导者之一。

他深谙权谋之道,善于利用机会并以权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决策之一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明白政治舞台上的权力与地位对于建立统一势力的重要性。

他趁机挟持并操纵汉献帝,以他的身份作为天子的陪伴者,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诸侯的斗争,曹操巧妙地运用这一策略,有效地控制并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

曹操的智慧决策使得他成为了当时的一方霸主,也为曹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他的领导智慧和决策能力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独特的决策,使得蜀国在乱世中能够屹立不倒。

其中最为著名的智谋就是他的空城计。

在曹军前来攻打蜀国的时候,诸葛亮故意打开城门,敌军将领曹休却发现城中无一人存在,只有一位老者在城楼上坐看风云。

这一计策迷惑了曹军,并加上诸葛亮故意放出风声,让敌军误以为蜀军已有退兵之心。

这一空城计巧妙地利用了敌军的恐惧心理和对蜀国实力的误判,成功地吓退了曹军的进攻。

诸葛亮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为蜀国保住了一方安定的局面,也展现了他杰出的才华和智谋。

三国演义易主、择主资料

三国演义易主、择主资料

三国演义中易主、择主现象的资料读《三国演义》,看赵云的经历,颇有感慨。

赵云是常山真定人,本是袁绍辖下之人,因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离开袁绍而投到了公孙瓒的麾下,但是过不多久,赵云遇到了刘备,跟刘备说:“昔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公孙瓒等辈耳。

”后来他终于投到了刘备的手下,屡建奇功。

从袁绍到公孙瓒,从公孙瓒到刘备,赵云三易其主。

吕布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位勇武盖世的人物。

他先是丁建阳的手下,后来听信人言,杀了丁建阳到董卓那里献功,当了董卓的义子,而后为了争夺美女貂蝉,吕布又杀了董卓。

虽然他曾经独战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传为佳话,还曾辕门射戟,名震一时,但是当他在白门楼被曹操擒获时,却向遭操乞求活命,并愿为副将,与曹去平定天下。

曹操问在座的刘备如何处置吕布,刘备答:“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死乎?”于是曹操就令手下将吕布缢死了。

吕布想三易其主而未成。

应该说,赵云是人才,吕布也是人才,赵云三易其主而世人称道,吕布想三易其主而未成,世人唾骂,原因何在?仔细想来,这恐怕取决于人才易主的目的以及对故主的态度和易主后的所作所为。

赵云三易其主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出力,后来也确实为蜀汉之兴出了大力。

而吕布二杀故主,或为趋炎附势,或为争夺美女,后来又想苟且偷生而未成。

赵云的易主是光明正大的,吕布的易主是卑鄙可耻的。

可见问题不在易主,而在于人才本身的品格。

鞭打督邮《三国演义》中写刘备当了安喜县慰,上级督邮来考察政绩。

他没有送礼,于是被督邮欺辱,县中小吏告诉他:“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

”刘备说:“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第二天督邮把县吏找去,要他们指控刘备害民。

刘备去申诉,但督邮不接见。

这一下激怒了张飞,冲进去把督邮揪出来,绑在县前鞭打,督邮只得向刘备求饶。

虽然后来刘备弃官而去,但张飞毕竟为他出了一口气。

对于这样的督邮,是应该“鞭打”一番的。

现在有些上级部门到下边去视察工作,下边往往千方百计地奉承安排,使之“满意”,临走时还有“小意思”、“纪念品”,于是“上边”对这样的“下边”的工作也称“满意”,皆大欢喜。

sango11

sango11

一.黄巾之乱很简单,直接选择184年黄巾之乱剧本,选择君主任意,开局剧情直接进行。

二.桃园三结义同上,直接选择184年黄巾之乱剧本,选择担任君主刘焉。

三.反董联合军选择190年反董卓联合军剧本,选择君主任意,四.废少帝必须选择189年8月前的剧本,选择君主任意。

进行任务。

选择194年之前剧本,选择君主任意。

主和夏侯惇没有进行任务。

六.许褚登场选择194年之前剧本,选择君主任意。

选择194年之前的剧本,选择君主任意。

忠诚大于95,玩家君主与荀彧在同一城市,所在城市治安大于80,君主和荀彧没有进行任务。

方法、条件、结果基本与第七条相同,概不赘述。

(不要说我懒)推荐人是十.火烧洛阳十一.反董同盟瓦解选择190年反董剧本,选择君主任意。

条件:一年内未能灭亡董卓势力。

结果:反董同盟瓦解,反董势力间外交关系下降。

十二.东征徐州选择190年剧本,君主选择曹操条件:曹操势力攻下濮阳结果:曹操和陶谦外交关系下降十三.连环计剧本开局时间在192年1月以后,君主选择董卓。

这个剧情比较复杂,分为三个部分。

①条件:董卓所在都市治安小于75,拥有武将王允和吕布,貂蝉状态为未发现,董卓、王允和吕布没有进行任务。

结果:貂蝉成为董卓势力武将,状态为留守,即不能做任何任务。

②条件:事件①发生30天以后,玩家是董卓,拥有武将王允和吕布,貂蝉状态是留守,吕布未结婚,董卓、王允和吕布没有进行任务。

结果:暴风雨就要来了……③条件:事件②发生30天以后,玩家是董卓,拥有武将王允和吕布,貂蝉状态是留守,吕布未结婚,董卓、王允和吕布没有进行任务。

结果:董卓、李儒死亡,吕布和貂蝉结为夫妻。

董卓势力分裂。

这里有个小分支:1.玩家选择吕布势力,吕布势力优先移动至以下原董卓支配都市: 洛阳,陈留,宛,濮阳中士兵最多的都市。

原董卓势力武将:貂蝉,张辽,高顺,侯成,魏续,宋宪,曹性,王允,李肃及其他血缘关系武将变为吕布势力武将。

2.玩家选择李傕势力,李傕势力优先移动至以下原董卓支配都市: 长安,安定,天水中士兵最多的都市。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唯贤、招降纳叛,同时他又懂得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为袁绍效力,在官渡之战后投奔曹操;而徐晃原先则
年 (217 年) , 第三次颁布求贤令, 希望 “其各举所知, 遥津,大败东吴,差点活捉孙权。“智效一官,权分
见, 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 皆命立功, 列为名将。 ” 还能见贤思齐,善听人言。汉献帝回洛阳,曹操听从
· 167 ·文艺Fra bibliotek究WEN YI TAN JIU
谋士毛玠之言“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在远征张绣时,烈日当空,四周无水,军队将士们口 将汉献帝迎回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 名义号召天下,势力范围迅速扩大,迈开强盛的关键 一步。 官渡之战,听许攸之计,火烧乌巢,断袁绍之 粮草,使其不战自溃。以两万兵马硬是战败袁绍数 十万兵马,从此北方曹氏一家独大。曹操能接受能人 之荐,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全在于用人之道。曹操 还有刘晔、荀攸、许攸等谋士,他们献上计谋,有化 险为夷之功劳,一计敌万人。虚心纳谏是曹操能留住 大批人才、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使更多的人才 愿意投奔曹操,愿意为其出谋划策。 (三)严明法纪,论功行赏 曹操对军队的治理十分严格,曾经多次颁布各 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并且在军中以身作则,为将 领为表率。 建安八年 (203 年) , 曹操曾颁布命令: “自 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 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割发代首一事也是 曹操法纪严明的体现,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 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 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 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 罪,曹操为严明法纪,割发代首,他的做法使三军悚 然,无不懔遵军令。 同时曹操还能赏罚得当,论功而行赏。奖励军 功是领导者鼓舞士气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奖励可以 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增强将士们对赢得战争胜利的 信念。在大战马超时,马超不敌曹操欲逃,曹操听闻 这个消息便下令:“无分晓夜,务要赶到马儿。如得 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曹操 在奖赏时还注意到了明确奖励内容,使得众将各要争 功,迤逦追袭。 (四)善于激励,鼓舞士气 曹操在管理人才方面还懂得应当激励将士,鼓 舞士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靠乌巢取胜来实现战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成功突袭,扭转战局。在曹 操提出要亲自率兵时,谋臣大将都反对,但曹操力排 众议,率五千人马打败十万大军,并且击破援军,使 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使得士气大增。曹操手下 听之士气大涨,三军用命,最终击溃袁绍。又如曹操 渴难耐,于是曹操便言“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 以解渴”,军士们听后大为激动,加快了行军速度, 找到了水源地。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远征张绣,曹 操都表现出了统帅应有的风范,其言语有效地鼓舞了 士气,稳定了军心。 三、曹操用人中的不足之处 曹操虽然善于用人,对谋士十分重视,在他的 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的人才,除了荀彧、荀攸、 郭嘉、 于禁外, 还有贾诩、 程昱、 司马懿、 蒋济、 毛玠、 崔琰等人,有人统计过,曹操的得力谋士超过一百人。 但是在一定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在用人方面,曹操虽能唯才是用,但并不能完 全容人,如曹操杀杨修一事。杨修在知道夜间口号为 鸡肋时便让随军将士准备归程, 军中诸将士都有归意。 曹操在得知缘由后大怒曰 : “汝怎敢造言, 乱我军心!” 喝刀斧首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原来杨修 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在造花园时,在 门上写过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知晓曹操是 嫌门阔。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 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钟惺先生的《钟伯敬先生批评 〈三国志〉》中曾说过:“杨修好聪明,曹操忌而杀 之。操固媢嫉可恨,修亦骄吝自取也。”曹操虽用有 才能之人,但同时他也嫉妒他们的才华,并不能做到 完全容人。 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他错杀 吕伯奢一家就可以看出。曹操与陈宫一连杀死八口, 在明知是错杀后,还将吕伯奢杀死。曹操便说出“宁 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在赤壁之 战中,周瑜就是把握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使出了离 间计,才是曹操大败。曹军南下时,将士们不通水性, 在面对孙权以水为护的领土时,十分为难。蔡瑁和张 允的军队,深谙水性,被曹操委以重任,但他们原是 刘表的部下,投靠曹操后,曹操并没有给予他们充分 二人,也正因如此,导致水兵无良将,最终导致赤壁 之战大败。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 年)颁布《求贤令》,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 仄陋, 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 ” 建安十九年 (214 年)

《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1.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曹操出场,善于“知人”的许劭这样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了大喜。

崛起于汉末乱世的曹操正如许劭所言,他是一个当之无愧、如浮雕一般树立在历史长廊中的“奸雄”。

曹操复杂性格的核心是极端利己主义,由此呈现出虚伪、奸诈、残忍和凶暴等特征。

第四回写出场不久的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给读者留下极为可憎的印象。

曹操明知误杀吕家八人,还杀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

陈宫谴责他的负义行径,曹操竟毫不迟疑地说出了他信奉的人生“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事实上,他在一生中就是按这损人利己的信条行事的。

并非偶然,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首脑人物中,曹操杀人最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杀人方法,如疑而杀人:赤壁之战前夕,他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怀疑自己的水军都督暗降东吴,杀掉了蔡瑁、张允;梦中杀人:他怕人在他睡觉时行刺,就宣称自己“梦中欢喜杀人”,故意把一个热心服侍他的近侍一剑刺死;酒中杀人:赤壁大战前,他把酒临江,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认为诗句不祥,曹操便佯装大醉,“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借刀杀人:祢衡击鼓骂曹,他极为恼怒,打发祢衡说降刘表,由黄祖杀之;伺机杀人:他平时嫉恨好耍小聪明的行军主簿杨修,以“鸡肋事件”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其除掉;大规模杀人:衣带诏事发,曹操将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余人斩杀,以及攻打徐州陶谦时,“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尤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小说第十七回的描写。

曹操围寿春攻打袁术,军中缺粮,在军心浮动之际,竟向仓官王垕“借头”来稳定军心。

这既写出他的奸诈,又写出他的残忍: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

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

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三国演义》中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领导者的用人之道作者:来源:《财会学习》2012年第08期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

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且看《三国演义》中领导者选人、用人的智慧。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用人之首在于选人。

“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

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

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

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

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

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用人之要在于育人。

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

《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

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陈宫的择主之道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陈宫的择主之道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陈宫的择主之道诸葛亮和陈宫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两大谋士形象,谋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具有这个阶层共有的特征,但在“为她人作嫁衣”的政治生涯中,并不是每一个谋士都能够一帆风顺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有的名垂千古,有的却身败名裂。

为什么同为谋士,会有如此悬殊的结局呢?我想,除了历史造就不同的人生机遇外,谋士作为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处世准则,在选择主人方面表现出来了不同的个性。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诸多谋士形象中,无论是重笔描写的,还是一笔带过的,谋士的择主之道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诸葛亮这是一个成功的谋士形象,是罗贯中最中意、最为着力刻画的人物,他的身上渗透着浓厚的中国儒道思想,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有道家“无为而治”、“寄身山水”的理想。

在艺术上,他是古代谋士最完美的形象代表。

从才华上来看,他常自比为管仲、乐毅。

当时的名士司马徽评价他说:“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足见诸葛亮超出一般谋士的无与伦比的才华,这是他以后发展的基础。

从立身处世的准则看,诸葛亮头脑中带有浓厚的儒道思想,从他的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便表现出来了。

初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过着云游访友、踏歌而行的隐居生活。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身未升腾思退步”,在答应刘备的请求后,临走时嘱咐其弟诸葛均说:“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既当归隐。

”然而,在诸葛亮一生中,更为突出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他出山之前,“众问孔明之志如何,孔明笑而不答”,一个“笑”字,足见其早已胸有成竹,具有远大志向。

他并不甘心默默无闻于乡间,希望出去建立一番功业,以尽平生所学,待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回归家园,完成出世——入世——出世的人生模式。

诸葛亮在选择他的服务对象时,奉行“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原则。

他在对形势进行了具体透彻的分析后,结合自己的才华和心愿,定下了选择标准。

三国主公用人之道

三国主公用人之道

想要有更多贤才俊杰为你所用,就请向刘备学习,他身上具备仁者之弱,义者之气、礼者之风,智者之见,信者之威,强者之盛,勇者之刚。他大智若愚,虚怀若谷,奸也罢,仁也好终如众星捧月,威加海内。
经营者想要达到更高境界甚至李嘉诚先生那样的高度,需要不断修炼和加持。不是有钱就有一切,恰恰相反,有钱可能会失去一切。只有“仁义礼智信孝”让你无敌于市场,纵横古今。
薪酬留人。
刘备慈善好施,对有功之人,出手大方。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育人
教育培训不足,后继无人。刘备的弱点是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而无意提拔后进,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这最后导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可说是刘备HR运作的最大败笔,也是诸葛孔明不明之处(没能有效放权,培育接班人)。五虎将死后,姜维和关兴攻力不足,孔明个人苦苦支撑,六出祁山,最后累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最终导致蜀国的破败。
选人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也应成为我们企业招聘时注意的重点。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通过一系列人力资本组合,刘备组建了他的创业团队。开始了攻城掠地,创建了割据西域的蜀国。
刘备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以匡扶汉室,剿灭奸贼为名,以皇亲国戚,仁德爱才之美网络各路英雄,为其三分天下,坐拥西南,成一方诸侯。
刘备为何从卖草鞋落魄,成为雄踞一方的豪杰?归功于其智慧的用人之道。

三国战记秘籍 全版本三国战记隐藏人物选法及无限物品攻略

三国战记秘籍 全版本三国战记隐藏人物选法及无限物品攻略

三国战记秘籍全版本三国战记隐藏人物选法及无限物品攻略三国战记全隐藏人物选法及无限物品攻略:一、隐藏人物选法(适用于115,117,119版)简体字版(china)诸葛亮→→B←↓→C←↑→D←←B貂禅↓→D↑↓CCCC ←→B↓↑张辽D↑→↓←B←↓→↑C↑↓←→其他版本诸葛亮DCBBC↑↓↑↓貂禅BCD↑→↓←↑→↓←张辽DBBCD↑↓←→↑↓←→BCD-------------------------------------------三国战记2孔明:DBDCCBDB上下貂蝉:CDBBCD上下上下庞统:BCD上下左左右CD孙权:BBBCDCBB下下-----------------------------------------------三国战纪2-群雄争霸十八人选法:模式选择画面中,按住BD,再输入← ← C C →九人模式:模式选择画面中,输入← ← C C →武将挑战模式打双BOSS方法:在武将挑战模式,玩家数少于3人时,按住C+D再按A选择角色既可-----------------------------------------------三国战记风云再起诸法:在选人画面BBB左CCC上DDD右BCD右DCB黄金版(网络签名版)游戏开始前请先同时压住 1P摇杆↑+B 2P摇杆↓+C再按START,您就会发现选人画面金光闪闪,恭喜您, 您可以使用网路排名系统了。

------------------------------------------------三国战记七星转生选吕布的方法:机台运行一定时日后(至标题有吕布头像)日文版:在吕双双处,上上下下,按住atart不放,按BCCAAB简体版:在吕双双处,上下下上,按住start 不放,按CAABBC 街机游戏下载中心繁体版:在貂蝉处,下上上下,按住start不放,按ABBCCA。

新!英文版:在貂蝉处,下下上上,按住start不放,按AABBCC二、无限物品(只适合115版)115版是三国战记的第二版,此秘籍可以说是这个版本的一个BUG。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文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文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文(通用10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文篇1说起诸葛亮,大家并不陌生。

而我每次听到这三个字,都会想到“神机妙算”一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船借箭一事。

周瑜除掉蔡瑁、张允后,便开始计划如何除掉曹操。

他请来诸葛亮一同议事,诸葛亮认为应用箭抗敌,于是周瑜顺水推舟,要诸葛亮在十天内监造十万支箭。

而诸葛亮却只要求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这使周瑜心下暗喜。

鲁肃担心诸葛亮不能完成,便来找他。

诸葛亮就拜托鲁肃借他二十只船,每只船上军士三十人,并用青布为幔,各扎草人千余个,分布在船两边。

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叫来鲁肃,一同去曹操那儿取箭,鲁肃很疑惑。

当时大雾弥漫,曹操有疑心,便只叫人放箭,正合了诸葛亮的心意。

待曹操反应过来时,诸葛亮他们已顺风走远了。

周瑜知道这事后,自叹弗如。

这一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智慧,他懂得利用周围环境,以及曹操多疑的性格,真正做到了“天时,地理,人和”。

诸葛亮的智慧与神机妙算,总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也确实值得人敬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文篇2《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的长篇小说。

里面的人物许许多多,如:善战的关云长(关羽),奸诈的魏武帝(曹操),勇猛的常山赵子龙(赵云),久经沙场的黄忠,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数也数不清。

其中,最令我感到佩服得就是那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是刘备的军师,他帮助刘备南征北战,转南战北,立下了不少战功,他还发明连弓和木流马,增强蜀汉(刘备所建,是东汉皇家的后代,刘备仍把自己的国家叫做汉,可历史上把它叫做“蜀汉”)的实力。

三国谋略11:人才篇选人不以貌相

三国谋略11:人才篇选人不以貌相

三国谋略11:人才篇选人不以貌相每篇文章都做了语音版,可在喜马拉雅FM搜索浪兄笔记收听。

《三国演义》中还描述了以貌取人以致失去人才、错用人才的例子。

孙权是一位珍惜人才、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

孙权听后先是“大喜”,见面后却变成“心中不喜”;因为他看见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再加上庞统并不怎么推祟孙权—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狂士也,用之何益”!鲁肃进一步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

孙权却先入为主,顽固表示“誓不用之”,结果把庞统从江南逼走。

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作书把庞统推荐给刘备。

早知庞统价值、爱才心切的刘备,竞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他见庞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就让他去当了个县令。

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得不怎么漂亮,竟然几处遭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也可称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这样的错举。

益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额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带西川41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吕,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先有“五分不喜”,又嫌张松语言冲撞,揭了他的短处,竟把张松打出国门。

刘备这才乘虚而入,争取了张松。

如果曹操在此没有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益州谁属,恐怕有另一番结果。

选人不以名望《三国演义》既褒扬了不计资历选用人才的典型孙权,也讥笑了另一个只务虚名的典型——刘表。

刘表从小就好与名士结纳,和其他七人当时被称为“江夏八俊”。

其实那七人是徒有虚名,《三国演义》里没有他们建功立业的蛛丝马迹,从未帮过刘表什么忙。

结交这样的“名士”,除了给刘表头上增加几道“光环”,满足他的虚荣心外,没有任何用途。

因此刘表也就成了“虚名无实”的假英雄,真草包,一击而溃。

岂不知“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如果你是真干事业,为什么不“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呢?举贤要出以公心《三国演义》对鲁肃推荐庞统写得颇有深度。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在这个时期,各个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和政治斗争,涌现了许多具有卓越领导力和出色决策能力的人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说明他们在困境中如何作出明智的决策。

关键人物1. 诸葛亮领导风格: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他以智谋卓越、高尚品德而闻名于世。

他是刘备忠实的谋士和朋友,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总能给予刘备正确的指引。

决策能力: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思维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利用自然地理优势以及明确的战略计划,成功击败曹操。

2. 曹操领导风格:曹操是整个三国时期最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之一。

他以强势和残酷而闻名,且拥有卓越的军事天赋。

决策能力:曹操作为北方势力的领袖,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表现出非凡的决策能力。

他将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转化为政治和社会优势。

然而,他在一些决策中也表现出冲动和过于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

3. 刘备领导风格:刘备是一个仁厚而有魅力的领导者。

他懂得与人沟通,并通过与其他领导者建立亲密关系来实现共同目标。

决策能力:虽然刘备不如诸葛亮那样聪明智慧,但他具有正确评估形势和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

例如,在定军山之战中,刘备决定利用精心设计的计谋引诱敌人入彀,并成功地击败了敌军。

领导力与决策能力的启示1.强大的领导力和良好的决策能力对于在复杂环境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2.领导者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践中。

3.深入了解团队成员并建立亲密的工作关系有助于实现共同目标。

4.重要决策需要基于充分的信息和综合考虑,而不能凭感觉。

结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以领导力和决策能力为特点的人物形象,他们以不同方式展示出战略眼光、优秀智慧和坚定胆量。

通过研究和借鉴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领导思维和决策过程的宝贵经验。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

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领南郡太守。

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亮留镇荆州。

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

先主寻悔,请还。

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

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论三国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

论三国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

三国时代是一个历史的大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三国的英雄们、领袖们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历史话剧,这里既有慷慨激昂、横槊赋诗的曹操,又有气壮山河、跃马檀溪的刘备,还有治军严整,令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羽扇纶中,风流倜傥的周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郭嘉等等,不一而足。

他们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令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当然,读罢小说《三国演义》,掩卷而思,感觉最吸引人,对人最有启发意义的是三国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

什么是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呢?据我的理解就是领袖人物带领军民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领域的斗争过程中展现出超人的智慧,取得非凡的业绩的那样一种纵横捭搕,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艺术化的决策水平与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中展示出来的高超水平。

一、三国领袖人物的非凡决策。

(一)曹操决策:机心似海,当机立断首先表现在他“挟天子令诸侯”,争取政治上主动这件事上。

以曹操为首的魏国是鼎立三国中势力最强的一国。

魏国势力强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曹操凭自己的努力,在无数次刀光剑影的战争中拼打出来的。

曹操二十岁被推举为孝廉,出任洛阳北部尉。

在北部尉任上,他整肃社会治安,颇有成效,初露锋芒。

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春,黄中起义爆发。

此时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随皇甫嵩等人镇压颖川的黄巾军部队,因功迁任济南相。

不久,朝廷将他征还,任为东郡太守,在权臣当政,营私舞弊的官场,曹操不愿奉迎他们,又怕得罪后遭祸,只得选择退出官场,另觅机会,东山再起。

后来,曹操得到孝廉卫兹的资助,招募了五千士卒,组成了一支精干的队伍,成为曹操自己的班底,为日后杀伐战场,扫荡群雄,统一北方以及进而统一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董卓打着诛灭宦官的旗号,率师进京后,就把持朝政,废除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而在政治上占据主动。

这一切曹操都看在眼里,只是当时自己实力不够,难与争锋。

从孙权选帅看换届选人问题

从孙权选帅看换届选人问题

从孙权选帅看换届选人问题临江春晓读三国,大家都熟知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先后担任东吴的四位最高统帅,如果把他们的职务接替看作是换届的话,让我们来看看东吴的最高领导人孙权是怎么在换届工作中选优配强的。

孙权选择周瑜担任他的最高军事指挥长,显示了孙权选人用人的原则——任人唯贤。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东吴政权尚处于形成和上升时期,主要工作任务是守土开疆、保卫政权,这就要求有一位具有有杰出军事领导能力、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并且能为领导独挡一面的铁腕统帅,周瑜满腹经纶,先后追随孙坚、孙策征战南北,具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且政治立场坚定,是个铁杆的抗曹派,孙权任其为主帅,给其广阔的展示平台,外可拒敌,内可安邦。

“赤壁之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周瑜的军事才能,更显示了孙权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魄力。

周瑜死后鲁肃继任了他的职务,显示了孙权选人用人的艺术——重视人的精神品格。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在分配胜利果实,重构势力格局中出现了许多摩擦。

鲁肃大智若愚、性情温和、善于团结人心,且极力维护孙刘联盟,他担任主帅,使孙刘联盟关系得了改善,东吴内部人心思定,巩固和壮大了孙吴政权。

鲁肃死后吕蒙接替最高军事指挥长职务,显示了孙权选人用人的魄力——重视选用基层干部。

众所周知,吕蒙出身寒微,是从普通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军官,但他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毅志顽强且谦虚好学,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民间流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孙权让他担任主帅,一是吕蒙确实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有基层工作经验、有战功、能服众。

二是选用吕蒙,让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将士看到提拔重用,建功立业的的希望。

吕蒙在江陵之战迫使关羽败走麦城,证明了孙权用人之高明。

吕蒙之后陆逊接替主帅,显示了孙权选人用人的远见——大胆培养和启用年轻干部。

陆逊在吕蒙任主帅的时候,孙权就委以重任,在吕蒙攻打荆州时就是重要的军事参谋。

这说明孙权非常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

在刘备不可一世地发动夷陵之战的存亡之秋,再次对陆逊委以重任,让其担任最高军事统帅,结果陆逊不负众望,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刘备的进攻。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分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多个势力争霸,战乱不断。

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中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决策技巧。

关键人物介绍1.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统治者之一。

他具备睿智、勇敢和坚定的领导能力,并成功地建立起了强大的政权。

他以独特的军事战略和灵活的政治手段,有效地团结了各方势力,并推动了社会稳定。

2. 刘备刘备是一个具有高度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领导者。

他重视仁义道德,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领导理念中。

刘备对下属非常关心和信任,善于利用每个人的长处,形成了强大而团结的团队。

3.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他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灵活的决策能力著称。

孙权善于处理复杂的外交关系,并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他重视智囊团队,倾听各方意见,并做出明智而果断的决策。

案例分析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曹操率领庞大的军队准备攻打东吴,但被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击败。

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和孙权通过巧妙地利用地理优势和火攻等策略,展现出了卓越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 南征北伐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并且具有强烈统一中国使命感的统治者。

他多次南征北伐,试图统一中国。

然而这种野心也导致了他在对待下属及其他势力时缺乏信任和容忍,最终导致他失败。

3. 草船借箭刘备需要大量的箭支来对抗曹操军队,但本身资源匮乏。

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设计了“草船借箭”的计划。

通过巧妙地利用情报和伪装,他们成功地从曹操手中借到了大量箭支。

这个案例展示了刘备团队灵活应变和智慧的领导力。

结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者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导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决策技巧。

曹操以其勇敢和坚定推动统一大业,刘备通过仁义道德建立强团队,孙权则运用智谋外交取得成功。

这些案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领导力与决策学习的素材,也给我们启示:有效领导需要综合运用智慧、勇气、道德等多种素质,并善于扬长避短,在团队合作中取得共赢。

三国志战略版的选人技巧

三国志战略版的选人技巧

三国志战略版的选人技巧
在三国志战略版中,选人技巧十分重要,可以帮助玩家更好地发展和战斗。

以下是一些选人技巧:
1. 技能匹配: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在战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选人时,要注意选择技能能够相互匹配的角色组合,以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

2. 人物特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属性,例如武力、智力、统率等。

在选人时,要结合自己的战斗策略和需求,选择具备适合的人物特点的角色。

3. 战略位置:在战斗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战略位置,例如前锋、中坚、后卫等。

在选人时,要根据自己的阵容和战斗策略,选择合适的角色放置到合适的战略位置上。

4. 统帅配合:在三国志战略版中,角色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

在选人时,要考虑到不同角色之间的统帅值以及对战斗的影响,选择能够有效配合的角色组合。

5. 经验加成:一些角色可能具有经验加成的技能,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快地提升等级和经验。

在选人时,可以优先选择具备经验加成技能的角色,以便更快地提升他们的实力。

总之,在选人时要考虑到技能匹配、人物特点、战略位置、统帅配合和经验加成
等因素,以便选择最合适的角色组合,提升自己的战斗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领袖奇异的选人方式
孙中山先生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是呀,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有了人才,一个国家就有希望。

只要发现人才,一些领袖往往争先恐后的去争取,让这些人为自己效力。

三国霸主在选择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

下面看看这些人的做法:其一,董卓选材,你不来我就杀你全家
董卓够狠,选材方式也很别致。

你不来,我就杀你全家。

那时候,董卓专权,行废立之事。

小皇帝登基,董卓做了相国,剑履上殿,威风八面。

手下人说应该找些读书人来支撑门面,这时候有人推荐蔡邕,说蔡邕学富五车,才堪大用。

董卓听了,立刻派人去请。

可蔡邕不来,董卓非常气愤,大声对手下说:告诉蔡邕,不来,我就杀他全家。

把个蔡邕吓得屁滚尿流,只得前来报到。

董卓也够可以的,一天之内,把蔡邕连升三级。

其二,刘备选材,你不来我骚扰你
刘备屯兵新野,水镜先生对刘备说:你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但是手下没有谋士。

刘备问,应该找什么样的人。

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刘备便问伏龙凤雏是谁?水镜先生笑而不语。

后来徐庶前来辅佐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的母亲后来被曹操掳走,临走徐庶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此时才知道,诸葛亮就是伏龙。

于是带着关羽张飞去了三次,诸葛亮经受不住刘备的多次拜访,方才去辅佐刘备。

其三,曹操选材,你不来我就逮捕你
曹操知道司马懿有本领,就想重用,刚开始司马懿很看不起曹操,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

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
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曹操信以为真,后来有人说司马懿装病,曹操大怒,于是派人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

其四,孙策选材,你不来我就揍你
刘繇是三国时期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孙策打江东的时候,刘繇是扬州刺史。

手下有个叫太史慈的将军,要和孙策单打独斗。

太史慈武艺高强,和孙策打斗在一处。

孙策号称小霸王,居然战不胜他。

如此,孙策很喜欢太史慈。

孙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马,更揽得太史慈系于颈后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抢得孙策的头盔。

直至两家军队并至神亭,二人才罢战解散。

后来太史慈率众归附,孙策非常高兴,即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吴后授以兵权,拜折冲中郎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