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教案

教学内容:一、溶质、溶液和溶剂(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4)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均一是指溶液各处的浓稀、密度、性质等都一样;2、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时(如:温度、溶剂的质量等),无论将溶液放置多久,溶质和溶剂都不会分离(不会沉淀、不会分层)。

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很多溶液都有颜色。

如:高锰酸钾溶液呈紫色(5)溶剂一般是液体,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

1、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作溶剂。

2、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3、但当其中一种液体时水时,则不管量多量少,水总做溶剂。

(6)溶液属于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7)溶液的名称:如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称为“碘的酒精溶液”,油脂溶于汽油所形成的溶液称为“油脂的汽油溶液”。

不指名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如: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均是指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8)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9)溶液中溶质的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或从溶液中析出的物质,则不计算在内。

(10)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而溶剂只有一种。

二、悬浊液、乳浊液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物质叫做悬浊液。

如:泥水、钡餐等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物质叫做乳浊液。

如;牛奶、肥皂水等3、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静置一会儿后,悬浊液中的固体小颗粒产生沉降,乳浊液中的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即久置要分层。

4、溶液与浊液比较表三、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一)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采用药匙或者纸槽取用。

操作时先把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的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一斜、二送、三竖立)。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1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1 浙教版
物质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是否透明
不透明,混浊
透明
久置是否分层
久置分层
久置不分层
特点
不均一、稳定
均一、稳定
混合物
【总结】:(1)溶液有均一、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分层)的特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本质区别是在水里颗粒的大小不同。
(2)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二、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
【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水变成了,说明,蔗糖在中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了。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课 题
物质在水中的分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物质的溶解性
难点:溶解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演示实验:固体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碘在酒精中的溶解等
学生实验:物质的分散现象P30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教学设计
2.实验探究,深化理解: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分散系的特点。
3.知识讲解,突破难点: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分散系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重点解析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4.案例分析,应用拓展: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判断下列物质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类型。
2.计算题: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溶液的浓度。
3.应用题:分析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解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4.实验设计: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假设。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散系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尤其是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形成原理和性质。
2.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如盐水的制作、泥沙悬浮等,引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实验现象,逐步认识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薄弱环节,设计相关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及其应用。然而,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有限,对分散系的观察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通过物质溶于水的探究,培养学生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的分析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材分析重点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乳化现象。

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解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如果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若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用洗衣粉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污渍,用洗发精可以洗去头发上的油脂,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石油的开采,污水的处理等都和乳化作用有关。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配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配制成喷洒的药液等。

那么,物质在分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溶解与乳化【活动与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实验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高锰酸钾加入水中固体消失,液体变为紫红色无明显变化食盐加入水中固体消失,液体无色无明显变化蔗糖加入水中固体消失,液体无色无明显变化泥土(或粉笔灰)加入固体不消失,液体浑浊小颗粒下沉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黄色液体不消失,液体浑浊小液滴上浮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食用油等。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活动与探究】乳化现象洗洁精能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做乳化。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过程:以五种物质分散于水中→实验探究→三液的概念→溶液巩固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让学生知道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态度。

2.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及难点:溶解,溶液定义,溶液的特征;【教学过程】【引入】影片“浩瀚的海洋,蓝色的宝库”为什么把海洋形容成蓝色的宝库呢?【引言】浩瀚的海洋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用途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实例很多,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配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配制成药液等等。

【提问】:物质在分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哪些可以看到,又有哪些不为我们所见呢? 【演示实验1】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利用这些药品根据书P2~3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并物质搅拌后实验现象静置后实验现象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提问】你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学生交流回答】【演示动画】氯化钠溶于水,蔗糖溶于水的微观动画。

并解释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里。

蔗糖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里。

高锰酸钾以什么形式分散在水中呢?(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提问】同学们能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考,得出溶解的概念吗?【板书】溶解【过渡】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这些物质溶解后得到混合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思辨】1、食盐溶于水后所得液体的咸,淡是否各处相同,高锰酸钾溶于水后所得体系的颜色是否各处相同?2、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溶于水后,有固体和液体分离现象吗?3、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溶于水后所得体系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讲解】均一性是指液体各部分的性质如浓度、密度等都相同;而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保持原样。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主要介绍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再从物质的状态、种类介绍溶质溶剂,再介绍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的概念,溶液的特征,以及基本实验操作。

溶液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习浮力之后,对物体浮沉状况的巩固和深入,也为后一节物质的溶解性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乐成一中八(3)班学生。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也已体会到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对它们的了解还停留在直观表象,很少进一步作比较和判别。

对于溶解,学生印象较深的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而对气体和液体的溶解还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入的思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实验现象出发,归纳出结论来,这为本节课溶液概念的得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具有良好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学会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对照观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分散状况进行简单分类,学会辨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3.经历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过程,提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及特征2.了解溶液的组成、混合物的概念3.知道水是重要溶剂及其他常见的溶剂(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2.学习衣服污渍用水难以除去而用其他溶剂可除去,感受科学的奥秘和神奇(四)STSE通过了解悬浊液、乳浊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认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询问学生喝豆浆味道太淡如何解决?预设:往其中加砂糖、食盐、酱油等。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1.1 溶解的概念: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1.2 溶解过程: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1.3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1.2 物质在水中的悬浮1.2.1 悬浮的概念:微小颗粒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呈悬浮状态。

1.2.2 悬浮颗粒的稳定性:重力与浮力的平衡。

1.2.3 絮凝:悬浮颗粒的聚集过程。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浓度计算2.1 溶液的制备2.1.1 固体溶解:称量、溶解、冷却、储存。

2.1.2 液体稀释:计算、量取、混合。

2.2 溶液的浓度计算2.2.1 摩尔浓度: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2.2.2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2.3 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第三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3.1 溶液的稀释3.1.1 稀释原理:加入溶剂降低溶液浓度。

3.1.2 稀释方法:体积比例法、质量比例法。

3.1.3 稀释计算:C1V1=C2V2。

3.2 溶液的浓缩3.2.1 浓缩原理:蒸发溶剂提高溶液浓度。

3.2.2 浓缩方法:蒸发皿、热板、旋转蒸发仪。

3.2.3 浓缩计算:初始体积×初始浓度=最终体积×最终浓度。

第四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4.1 分散性4.1.1 分散系:分散相与连续相。

4.1.2 分散粒径:颗粒大小对分散体系的影响。

4.1.3 分散动力学:布朗运动与分散颗粒的运动。

4.2 稳定性4.2.1 稳定性的含义:分散体系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

4.2.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分散颗粒大小、表面电荷、溶液pH、分散剂。

4.2.3 稳定剂的选择与应用: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技能5.1 溶液的配制与转移5.1.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容量瓶、移液器。

5.1.2 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

5.1.3 注意事项:避免溶液污染、保持容器清洁。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掌握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等不同分散系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及分类。

2.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

3. 悬浮液的制备与性质。

4. 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5. 分散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2. 教学难点: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原理及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2. 运用讲授法,讲解分散概念、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搅拌器等。

2. 实验试剂:食盐、蔗糖、植物油、乳化剂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问题指南。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溶解知识。

2. 引入新课: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20分钟)1.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溶液的制备实验,如食盐水、蔗糖水等。

(3)分析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

2. 悬浮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悬浮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悬浮液的制备实验,如泥水、乳液等。

(3)分析悬浮液的性质,如浑浊度、沉降速度等。

3. 乳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乳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乳液的制备实验,如植物油与水的乳化。

(3)分析乳液的性质,如稳定性、破乳现象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发放小组讨论问题指南。

2. 引导学生围绕指南展开讨论,如:(1)溶液、悬浮液和乳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的水溶性解释水溶性的概念,即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最大溶解量。

探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物质的溶解过程解释溶解过程,即溶质从固态或液态转移到溶剂中的过程。

探讨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氢键。

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即溶解热和熵的变化。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浓度2.1 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探讨溶液的折射率和旋光性等物理性质。

解释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与纯溶剂的差异。

2.2 溶液的浓度介绍溶液的浓度概念,即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或摩尔比例。

学习使用浓度公式和浓度计算方法。

探讨溶液的稀释和浓缩过程。

第三章:溶液的配制与稀释3.1 溶液的配制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固体溶解和液体稀释。

探讨溶液配制中的注意事项,如准确称量和避免溶液污染。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技巧和实验操作。

3.2 溶液的稀释解释溶液稀释的概念,即增加溶剂的量以降低溶液的浓度。

学习溶液稀释的方法和技巧,如逐滴加入溶剂。

探讨溶液稀释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搅拌和温度变化。

第四章:溶液的分离与纯化4.1 溶液的分离介绍溶液分离的方法,如过滤、离心和蒸馏。

探讨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验操作。

学习溶液分离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溶液污染和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2 溶液的纯化解释溶液纯化的概念,即去除溶液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学习溶液纯化的方法,如离子交换、吸附和结晶。

探讨溶液纯化中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

第五章:溶液的应用5.1 溶液的配位化学介绍溶液中的配位化学,即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探讨配位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如催化剂和药物。

5.2 溶液的反应动力学解释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即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学习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的特征,能通过实验探究水溶液的一些特征。

2.能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养成善于观察、记录、分析的习惯,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本质区别,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了解乳化和溶解的本质区别。

三、教学准备蔗糖、高锰酸钾、食盐、泥土(或粉笔灰)、食用油、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洗洁精等。

四、教学过程以离子的形式均匀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验证一下吧。

【展示】播放PPT第10页动画。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观看氯化钠溶解的动画。

【讲述】氯化钠和高锰酸钾溶于水是物质以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而蔗糖溶于水时是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展示】展示PPT第11页。

【讲述】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过渡】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溶液的概念,那下面关于溶液的两个问题你能回答吗?【提问】问题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那么,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问题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总结】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液,如高锰酸钾是紫红色的溶液,硫酸铜是蓝色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讲述】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细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放置较长时间后,原本分散于水中的物质和水会发生分离。

【提问】油既然不能溶于水,那洗碗的时候加入洗洁精为什么能清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呢?【过渡】我们通过实验来解答这个问题。

【布置任务】下面老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演示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5 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1~2滴食用油,振荡后静置。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中的内容。

该课题属于一节概念课,核心知识是溶液和浊液的区分以及溶液、溶解、乳化等概念的学习。

本节课内容与之前学过的混合物、构成物质的微粒等知识联系较多,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在第七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知识中,许多物质间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 又为新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在日常生]群口经历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一系列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认识了不少溶液,并知道了一些溶液的用途,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状态;学生熟悉洗洁精的去油污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原有的自己认知联系起来,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1)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2)通过溶解舆乳化的应用,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从宏微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课本上虽然有高镒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和食用油等五种物质分散在水中的实验,但似乎缺少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乐趣。

从中国美食镇江锅盖面中得到启示,锅盖面的调料在水中的分散更好地解释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演示实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再讨论吃完锅盖面后如何清洗碗上的油污,这样整节课就能很自然地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乳化、溶解串联起来,完整地融合在同一个情境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实录1 .课堂引入【视频】风味中国年-镇江锅盖面【教师】镇江人每天要从一碗锅盖面开始,锅盖面的特色是锅里煮,盖其中,面美味。

如何使面美味,重点看调味品,老师找到了锅盖面的独家秘方。

【学生】(很开心)鼓掌。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教学目的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特点。

3.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会辨认溶质和溶剂;会辨识溶液。

二、教学内容【情景导入】1.人体摄入的食物只有转化为溶液才能被吸收,你知道什么是溶液吗?2.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有什么应用?3.让学生根据经验和课本图片思考:为什么黄泥水、油水混合能看到泥土或植物油且不稳定,而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中食盐或者蔗糖看不到、且是稳定的?【课堂探究】探究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问题1-1: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静置,搅拌,观察现象。

问题1-2: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 物质的溶解过程:【交流】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异同:【交流讨论】溶液由几部分组成?溶液有哪些特征?答案:溶液分为溶质和溶剂。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思考】为什么洗衣粉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污渍、洗发水可以洗去头发上的油脂?答案: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洗洁精等振荡后,油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这样的现象称为乳化。

用洗衣粉洗衣服上的污渍、洗发水洗头发上的油脂都是利用乳化现象。

【过渡】溶液与浊液的区别:微观上看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不同,溶质溶于水伴随能量变化。

探究二:物质溶于水时吸热与放热取3个烧杯,各注入30 mL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分别将一药匙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入上述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溶解,测量溶液温度。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注意: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取用时要小心。

【记录】【联想与启示】1.为什么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答案:盐水、食醋的凝固点降低。

2.做水的电解实验时,为什么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答案: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导电性,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教师总结】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某些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溶质被分散成带电微粒——离子。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案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别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悬浊液、乳浊液的基础上侧重理解溶液②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③认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2、过程与方法:经过活动和研究,学习对生活实质及实验事实进行概括、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溶液的宽泛用途与人生活息息有关。

二、任务剖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有所认识2、教课要点::①认识溶解现象,认识溶液的观点与特点。

②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③知道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变化。

④知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熔沸点和导电性会改变。

3、教课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4、课型:研究、议论5、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物质在水中的分别教课过程:【引入】本节课起我们将共同学习溶解现象,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将一种物质分别在另一种物质中,像我们将糖分别到水中形成糖水;将碘分别到酒精中形成碘酒等等。

可是在平时生活中最常有的是将物质分别到水中的。

【沟通议论】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分别到水中的案例和应用。

【教师指引】物质分别到水中状况能否同样?【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泥土、食用油在水中的分别【沟通议论】看状况能够提示从同样和不一样之处下手剖析经过学生的议论引出悬浊液、乳浊液以及溶解,而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溶液的观点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宏观特点不均一、不稳不均一、不稳均一、稳固定定分别在水里的固体小颗粒液体小颗粒分子或离子微粒共同点混淆物平均——组成物质的粒子与水分子互相作用,不停地运动、扩散、无规则运动到必定程度,平均分别;稳固不易分别——只需水不蒸发还有温度不变,就不会分别成两种物质聚在一同。

【总结】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固的混淆物叫溶液。

【练习】课本第 9 页第 2 题(目的:经过练习加深对溶液观点的理解)【联系实质问题】1、为何在溶液里进行化学反响往常比较快?比如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响,固体就慢,在溶液中是因为粒子分别无规则运动,碰撞几率高。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摘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分析了“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了以“分散”为核心、遵循5个层级认识进阶的教学过程,逐步落实了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通过教学反思,指出了教学设计的特点在于:重视科学思维的核心观念,落实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核心概念;分散;教学设计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1]。

学科观念凝聚着所在学科思想的精华,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更本质的东西,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学生应对复杂的、不可预测的问题时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核心所在[2]。

初中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

现结合钱海如老师在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中学化学)”阶段性研讨活动中,开设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3]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如何从整体出发,把握核心,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分析1. 课程标准在化学课程中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常见的溶液”的起始内容,课程标准中有3条内容标准:(1)认识溶解现象;(2)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5]。

2. 教材本节教材编写时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物质的溶解、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量变化)以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等溶液的性质,其核心是“分散”。

本节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标题:(1)溶解与乳化,(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课题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2.知道常见的乳化作用,3.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教学重、难点1.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2.知道常见的乳化作用,3.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教、学具相关实验仪器学习内容: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请把你所知道的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表6—1 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2、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状况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实验现象,将两次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6-2中1)依据实验现象,你认为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可以怎样进行分类?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2)为什么前三种固体会消失呢?请大胆猜测原因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小结一下:一.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1)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3)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常见的溶液像食盐、蔗糖、高锰酸钾、酒精等许多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都是溶液。

矿泉水是由多种矿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

碘酒是碘单质分散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

上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由于它们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表面的离子或分子向水里扩散,最终形成稳定的溶液。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b.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溶液的特征和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并知道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是有差异;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情感目标: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重难点分析: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高锰酸钾晶体,固体碘、烧杯,水,酒精和玻璃棒。

学生学习材料准备:食盐、粉笔灰、水、色拉油、油、试管、滴管、药匙、玻璃棒、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7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的能力也不同。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演示书上活动高锰酸钾和固体碘的溶解实验。


在表面皿上分别展示高锰酸钾、固体碘,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出示投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才能使固体碘更快的溶解,有哪些方法?
2、在实验中:高锰酸钾、固体碘、水和酒精四种物质中,什么物质被溶解?我们把它称为什么?什么物质能够溶解其它物质,我们把它叫什么?
(通过投影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列出。


1.溶质:高锰酸钾、固体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
问:我们把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物质叫什么呢?
答:溶液。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高锰酸钾溶液、碘酒溶液、食盐水、糖水)。

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4、各种饮料,比如:可口可乐,它里面溶剂是什么?溶质有哪些?
通过对上面的4个思考,我们能了解到: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溶质;②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③溶液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④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教师拿出一瓶农夫果园,问:它属于溶液吗?为什么喝前要摇一摇?
答:不是。

有固体颗粒沉在液体里。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记录现象。

(注意:)1、如何振荡试管?
2、如何用滴管滴加液体?
3、加的液体的量要适量。

表格1:(附实验单上,同时投影。


通过对上面的表格内容分析,和学生讨论得出以下概念:
现象: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推出: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生活事例: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还有泥水,血液,长江三角洲。

现象: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推出:
2、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生活事例:牛奶,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还有吃火锅时锅上面漂浮一层油、肥皂水等。

悬浊液、乳浊液里含有多种物质,我们把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3、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问:
1.溶液是不是混合物?
2.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还有哪些?(空气、自来水、饮料等)
3.比较3号和4号试管,这两只管能说明什么?
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不相同。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