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清末“卧龙”郑孝胥 终身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

合集下载

日记中的郑孝胥:关于晚清遗老精神特质的试探

日记中的郑孝胥:关于晚清遗老精神特质的试探
孝 胥这 个人 的 了解 , 发 现 他 在 遗 老 中实 则 也 属 于 另
类 。因此对 郑 孝 胥 加 以 审视 , 可 以丰 富我 们 对 于遗
知识 分 子 。他 自幼 读书 , 接受 传统 教 育 , 2 2岁乡 试解 元, 2 4岁进 人李鸿 章 幕 府 , 1 8 9 1 年 后 前 往 日本 任 职 , 很快 便 升任神 户 、 大 阪 总领 事 。从 日本 回 国后 , 郑人 职 总理 衙 门 , 后 前 往 广西 任边 防大 臣 , 在 广 西期 间政 绩卓 著 , 以此 于 1 9 1 1 年 初 升 任湖 南 布 政 使 。但 是还
十分 巨 大的 。 由此 , 郑 对 革命 的痛恨 、 对 清 朝 的 怀念 就显 得那 么 自然 。
括起 来 , 从 传 统文 士 , 到 封建 能 吏 , 再 到洋 务 志士 , 继
而 又成 为满 清遗 老 、 伪 满 总理 、 国贼 巨奸 。虽 然郑 孝
胥 身上 的历 史 标 签 已经 足 够 多 了 , 但 是 在 他 自己 心
为遗 老 的原 因 , 理解 那 种 决 心 , 是 不全 面 的。他 对 清
写到 : “ 坐对 名花 应笑我 , 陋 邦流落 似东 坡 。 ” “ 道 人摩 眼空吟 望 , 无 复 当年侧艳 才 。 ” l l: “ 余 四十六 岁称 疾 致仕 , 去家 十六 年 ,
2 0 1 3年 7月
江苏 教育学 院学报 ( 社 会科 学 )
J o u na r l o f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
J u 1 ., 2 0 1 3

郑孝胥其人其事

郑孝胥其人其事

郑孝胥其人其事郑孝胥与天津有较深的因缘。

1885年至1886年,他由岳父北洋水师学堂吴赞成介绍,投奔直隶总督李鸿章,入幕随侍洋务。

1923年,他任清室小朝廷内务府大臣后,随侍天津,一直到1931年。

此间他曾在国民饭店20号房间、广东路162号楼居住过,时间最长的便是山西路耀华里。

起初住在耀华里第五弄口62号。

1929年1月29日,他把家眷从上海移居天津。

由于家庭人口较多,故又迁居于耀华里51号和52号居住。

郑孝胥早年就以干练著称,入值小朝廷后,对政务颇多建树。

其一是易朝服,改变原有礼服,百官参用列国通行之式,着西服;其二处理外事活动,与日本、英国等皇室建立联系;其三劝刻图书,设书局、选人材,将清朝各代治国大事编为专书;其四参与社会捐助活动。

1930年陕西受灾,清室捐赠贵重皮衣百余件;1931年东南水灾,溥仪最初意以所藏书画助赈,郑孝胥认为不如捐房产。

当时清室在津有三处房产:一为摄政王所居之英租界庆王府,二为永平里,三为日租界吉野街井上医院。

最后将医院捐出。

当时《大公报》刊登图片,命题“天下谁能继者”,此举不凡,果然引起民众对清室小朝廷的注意。

郑孝胥在津期间,还为清室处理了两件棘手之事。

首先是“东陵盗宝”案。

1928年,国民党第六集团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掘清东陵,将乾隆、慈禧等墓盗窃一空。

8月3日,天津张园得到信息,溥仪立即召见王公大臣,哀恸良久,并议论善后办法。

当时各王公大臣多无主见,郑孝胥推荐与晋军处理此事的丰玉玺有世交的前清冀州知州金良骥派往东陵查办。

随后又推荐国民党京津卫戍司令部参事张彪之子张学骥前往与清室王公宝熙接洽。

但是,善后结果未能达到清室的满意。

1929年10月18日,溥仪拟旨,敕载涛、载泽、载瀛、载润往见商震,请求严办东陵盗宝的祸首。

其次是“淑妃离婚”事。

1931年8月,皇妃文淑以“不堪虐待,欲诉法庭”为由,委托律师张绍曾面见溥仪,要求离婚。

当时溥仪束手无策,立召郑孝胥处理此事。

日“满”之间的政治博弈以“郑孝胥内阁”辞职为中心

日“满”之间的政治博弈以“郑孝胥内阁”辞职为中心

日“满”之间的政治博弈:以“郑孝胥内阁”辞职为中心高聪内容摘要在日本对华政策中心从满蒙转向华北的大背景下,为了加强对伪满洲国 的控制,关东军决定以“内阁改造”为由,迫使“郑孝胥内阁”辞职下台。

伪国务总理大臣郑 孝胥试图以拟定“内阁”名单的方式,为保有个人政治影响做最后的“挣扎%伪满“皇帝” 溥仪在帝王思想作祟下,希望以此为契机更换更为称心的“总理”,摆脱傀儡地位,以扩大 自己的实权,满足个人政治野心。

在“郑孝胥内阁”辞职前的多次双边会谈中,三方博弈, 暗流涌动。

最终,因缺乏谈判的政治筹码,郑孝胥和溥仪的努力在关东军的威慑下,以失 败告终。

关东军通过控制“内阁总理”及“阁员”人事任免的方式,扶植亲日势力,排斥复辟 势力,以实现对伪满洲国的绝对控制,伪满政权进一步傀儡化、形骸化。

关键词“郑孝胥内阁”溥仪 伪满洲国 关东军1935年5月21日,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进宫觐见溥仪,辞任“总理大臣”职务。

与此 同时,伪参议府议长兼军政部大臣张景惠和总务厅长长冈隆一郎在总务厅长官邸召集了“郑孝胥内 阁”成员,宣布新“内阁”的任免,除原“司法部大臣”留任外,其余全部转任他职或被辞退*至此,就 任长达三年多的“郑孝胥内阁”“被迫”辞职。

①“郑孝胥内阁”辞职事件体现了关东军对伪满政府的 控制,这对更好地认清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本质具有重要意义*① 《臧式毅笔供)(1951年7月&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 伪满官员供述》,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778页°② 相关研究如彭超:《郑孝胥最后三年政治生活考辨》,《溥仪研究)012年第4期;彭超、王联众:《伪满国务总理郑孝胥的两 次辞职》《文史天地》2014年第8期;沈燕:《伪满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述评》《〈大连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11卷等’③ 《严密会见录》的作者为林出贤次郎,他在伪满的五年半期间,担任了日本驻伪满大使馆书记官、伪满执政府和“宫内府”行走,为溥仪与四任关东军司令官的会谈担任翻译’林出与溥仪接触时间最长,深得溥仪的喜爱和充分信任’《严密会见录》的主 要内容是溥仪与关东军司令官等日“满”官员的会谈情况,其中记录了“郑孝胥内阁”辞职前后,日“满”双方交涉的详细情形,对这 一问题研究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严密会见录》的研究成果有王庆祥的《溥仪与伪满洲国》中田整一的《溥仪的另一种真 相 秘藏日本的伪满皇宫最高机密》参见李茂杰《编译者的话九李茂杰、李雪松编译:《溥仪与关东军司令官绝密会谈录》第1 册,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4 5页;王庆祥:《溥仪与伪满洲国》,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日5中田整一著,喜入影雪译:《溥仪的另一种真相 秘藏日本的伪满皇宫最高机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乔冰雪:《伪满洲国官吏任免体制与人事安排浅析以〈溥仪与关东军司令官绝密会谈录〉为中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国内学界对于此次“内阁”辞职事件已有相关成果,②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一是研究内容上的 不足,例如,相关成果没能注意到此次事件背后,郑孝胥、溥仪、关东军三方就此事展开的交涉博弈。

近百年来郑孝胥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郑孝胥研究综述

2021年3月第36卷第3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N e i j i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M a r .2021V o l .36N o .3近百年来郑孝胥研究综述林 昊, 潘 崇*(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摘 要:郑孝胥是活动于清末民国时期一个复杂而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㊂郑氏在世期间,已有时人对其人品㊁诗歌㊁书法等方面作出评价,但此类评价尚不能称之为学术研究㊂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末,得益于学术风气的转变和郑孝胥相关史料的出版,郑孝胥研究开始步入学术正轨㊂21世纪以来,学界对郑孝胥研究渐趋客观多元,将郑氏一生划分为若干阶段开展研究,在郑孝胥与晚清政局㊁人际交往㊁诗学思想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㊂学界对郑氏的研究在史料挖掘㊁多学科协作㊁人物整体性研究㊁人物与时代关系等方面则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㊂关键词:郑孝胥;清末民初;人际关系D O I :10.13603/j .c n k i .51-1621/z .2021.03.013中图分类号:K 8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21)3-0083-09郑孝胥(1860 1938),字苏龛(亦作苏堪㊁苏勘),号太夷,又号海藏,晚年号夜起庵主,福建闽县人㊂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复杂,涉足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教育等多领域,集政治家㊁诗人㊁书法家等多重角色于一身,且交游广泛,人脉丰富㊂政治上,他早年出使日本,归国后游弋于张之洞㊁岑春煊㊁端方㊁锡良等人幕府之中,充任幕僚并投身各项改革实践㊂清末时期曾任广东按察使㊁湖南布政使等职,倡导宪政并组织预备立宪公会㊂进入民国后,他以 遗老 自居,视民国为 敌国 ㊂晚年则遗憾变节,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狼狈为奸,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成为日本统治东北的帮凶㊂经济上,他曾入股大生纱厂㊁商务印书馆,创办日辉呢厂㊂文化上,他工诗善书,是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有 海藏诗派满江湖 之誉,著有‘海藏楼诗集“,其书法亦自成一派,声誉显著㊂教育上,他曾出任中国公学监督㊂郑孝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多栖历史人物,在多领域留下深刻人生印迹,其人物研究亦长期以来受到学界重视㊂笔者梳理总结百年来有关成果,以期彰明成绩和不足,从而裨益于郑孝胥研究的纵深发展㊂一㊁1949年前的郑孝胥研究早在清末民国时期,郑孝胥尚在世期间,时人即对其人品㊁诗歌㊁书法等方面展开评论,相关文字散见于各类笔记㊁诗话㊁报刊之中㊂1903年,郑孝胥随同两广总督岑春煊入桂,督办广西边防㊂1905年,孟森担任郑孝胥幕僚时,曾随郑氏视察广西边事,后参考公私笺奏㊁函牍等资料,撰成‘广西边事旁记“一书,涉及广西边防㊁军事㊁经济㊁教育等内容,对研究郑孝胥在桂期间的活动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㊂沃丘仲子(即费行简)1922年出版‘当代名人小传“,将郑孝胥归于 清室遗臣 一类人物,认为其人 与张謇齐名 ,但 孝胥所谋辄败,是不尽系人事也 [2]㊂胡思敬称郑孝胥 好为大言 ,天下大乱实因其铁路国有和借债修路之献言而起[3]㊂金梁评价郑孝胥 识力㊁议论皆好,较叔衡㊁子收稿日期:2020-10-28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课题 端方年谱长编 (项目编号:1233) 作者简介:林昊(1996 ),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晚清政治史;潘崇(1981-),男,河北保定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晚清政治史㊂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培伉爽 [4]㊂甘簃(即陈灨一)将郑孝胥视为钻营投机之 政客 : 清季政事之起伏,固数数预谋,实一政客也 [5]㊂伪满洲国成立后,时论多不齿郑孝胥与日本狼狈为奸,将郑氏与历史上的严嵩㊁蔡京等人相提并论,斥其为汉奸㊁卖国贼㊁丑角㊁傀儡[6]㊂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抵制郑孝胥售卖书画的呼吁[7]㊂1938年,叶参㊁陈邦宜㊁党庠周合编‘郑孝胥传“,这是最早的一部郑孝胥传记著作㊂该书站在伪满洲国的立场上全力吹捧郑氏,认为正因郑氏坚守王道学说㊁ 始终疾恶共和 , 全国各地之治安㊁建设㊁产业㊁教育等等,无不蒸蒸日上 ,故称其 献身国家,造福民众,其丰功伟绩,指不胜数 [8]㊂关于郑孝胥诗作和书法,时人也多有评价㊂1912年,与郑孝胥往来密切且有同乡之谊的陈衍对其诗作评价极高: 苏堪三十以前,专攻五古,规模大榭,浸淫柳州,又洗炼于东野㊂沉挚之思,廉悍之笔,一时殆无与抗手㊂ [9]大可通过考察郑诗渊源㊁诗格㊁诗功㊁题材,认为郑诗 早年主涩,晚年主浅,而要皆以真为贵 [10]㊂陈士廖将郑孝胥诗作从内容上归纳为郑重九㊁郑龙州㊁夜起庵㊁怀人亭㊁濠堂与欧榭盟㊁咏花木㊁磨墨诗等类别[11]㊂值得注意的是,郑孝胥晚年政治变节,极大影响了世人对其诗歌的看法㊂1932年,陈衍对郑诗做出迥异于以往的评价: 专作高腔,然有顿挫亦佳,而少变化,更喜作宗社党语,极可厌㊂近来行为益复丧心病狂,余与绝交久矣㊂ [12]汪国垣(即汪辟疆)曾将郑孝胥比作水浒中的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赞其 早岁文章近老成 ㊁ 义宁句法高天下 [13]㊂后在‘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则认为: 诗自是射雕手,然晚节不终,非惟不可与钤山堂并论,且下阮圆海㊁马瑶草一等矣㊂ [14]潘伯鹰将郑氏诗歌与其行事结合起来考察,认为郑氏 负奇振异自命不凡 ㊁ 不择手段遂行其不凡 ㊁ 中年作官的心最热 ,其所作诗篇对上述内容有淋漓尽致的反映[15]㊂1930年,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对郑孝胥书法给予很高评价,认为郑书 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 [16]㊂1942年,推崇郑孝胥书法的张谦在天津刊印‘郑海藏先生书法抉微“一书,指出: 先生之书,豪迈浑穆,深得汉㊁魏,六朝碑版神髓;茂密俊逸,得力于晋㊁隋诸贤,故可谓为集近代碑学帖学之大成者㊂ [17]综上,清末民国时期时人对郑孝胥的评价褒贬不一,多数因其晚年变节将之称为汉奸,而这种认识直接影响了对其诗作的评价,不免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郑孝胥的诗歌成就㊂这一时期留下的相关评论,普遍简略且不乏主观倾向,尚难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因是当时人记录当时事,具有一定史料参考价值㊂二、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郑孝胥研究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学界侧重对重要历史政治事件㊁ 正面 历史人物的研究㊂郑孝胥作为一个有政治污点的历史人物,并未受到学界关注,故该时期郑孝胥研究几近空白,仅有一些零星评论㊂如1957年邵镜人在编辑清季名人遗闻轶事时,不认同世人指责郑孝胥为汉奸的论断,认为: 丈夫立身,各有本末㊂(郑孝胥)较诸朝秦暮楚,二三其德者,不可同日而语㊂ [1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术风气逐渐转变,郑孝胥研究开始步入学术正轨㊂80年代,出现两篇探讨伪满时期郑孝胥的研究文章㊂杨照远梳理了郑孝胥勾结日本帝国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将之论定为洋奴汉奸[19]㊂赵聆实则着重揭露了郑孝胥王道思想的欺骗性,认为该思想是伪满 建国精神 的基础,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20]㊂此外,赵沛霖在稿本‘记女怜金月梅母女事迹“中发现郑孝胥两首佚诗,并分析了郑孝胥与金月梅的情感纠葛[21]㊂1993年,随着郑孝胥书法作品㊁日记等史料的出版,为学界进一步展开郑孝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㊂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全集“大型丛书,当中第78辑为 康有为㊁梁启超㊁罗振玉㊁郑孝胥卷 ,收录郑孝胥‘苏戡手抄太白诗“‘郑孝胥赠善甫三兄四条屏“‘郑孝胥跋翁同龢函札“‘郑孝胥王道书院讲稿“等书法作品㊂该书主编王澄评述了郑孝胥书学思想及其楷㊁隶㊁篆㊁草四书的取法,认为他在艺术史上留下了 可资借鉴的东西 ㊂但遗憾的是,因 人品不齿于国人 ,致其艺术地位与艺术成就并不相称,给后人留下 引以为戒的惊叹号 [22]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对郑孝胥书法艺术做出系统讨论的文章㊂同年,更引人瞩目的则是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㊁由劳祖德整理的‘郑孝胥日记“的出版㊂该日记起自光绪八年(1882),迄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仅小部分有缺㊂劳祖德对郑孝胥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生当封建末世,颇知民生疾苦,早岁奋发有为,深思力学㊂ 平素自许过当,好为严刻之论, 终则以贞事一人为节操,以逆时代潮流而动为卓特,由遗老沦为国贼,助桀为暴,身败名裂㊂ [23]‘郑孝胥㊃48㊃第3期林昊,潘崇:近百年来郑孝胥研究综述日记“的出版,极大推动了郑孝胥研究的深入㊂整体研究方面,周一良依据郑氏日记将郑孝胥一生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是杰出诗人又是主张维新的政治活动家;辛亥革命后二十年,誓忠于清王朝,甘为遗老,在溥仪小朝廷任职;1932至1938年,则沦为卖国的大汉奸[24]㊂这种分阶段评述郑孝胥的思路为后来学者所认同和继承㊂罗继祖根据郑氏日记分析其人政治得失,赞同劳祖德用 国贼 一词代替 汉奸 来评价其人[25]㊂此外,有学者赏析了日记中 独特的妙语 ,肯定了该日记所包含的历史㊁文化㊁社会等方面资料的价值[26]㊂与此同时,有学者开始对郑孝胥早年政治活动展开研究㊂周劭认为对比于黄遵宪,郑氏用 汉文化和他们(日人)酬酢 ,不算是真正的文化交流㊂在诗歌创作上,郑氏的影响力和地位则不及黄氏[27]㊂李白凤考察了郑孝胥1903-1905年在龙州期间实施的 应革应兴事宜 ,肯定了郑氏为保卫边疆所作的贡献[28]㊂汤志钧考察了甲午战后郑孝胥在张之洞授意下赴京窥探政局以及与帝党人员往来的情况,批驳了郑氏早年出驻日本期间即与日本相勾结的说法[29]㊂徐伟民通过分析甲午战争时期郑孝胥的活动与言论,指出郑氏坚决抗战㊁反对割辽割台,表现出较强的民族自尊心且初步形成变法思想[30]㊂陈来幸指出郑孝胥任职神户兼大阪理事期间对中华会馆的创建起到了指导性作用[31]㊂此外,沈必晟从艺术学视角探讨郑孝胥书法,认为郑氏早年重帖学,善正㊁草㊁隶㊁篆㊁行书,楷书及行楷书最显个人风格,其书学观突出表现为 碑帖互重 和 执两用中 两方面内容[32]㊂李侃聚焦郑孝胥在伪满洲国建立初期的所作所为,强烈批评其为历史罪人和民族败类[33]㊂综上,得益于相关史料特别是郑氏日记的出版,加之学术风气的转变,这一时期学界对郑孝胥的研究,开始摆脱历史人物研究中形而上学㊁简单化㊁公式化的倾向,普遍开始分阶段地展开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郑孝胥在甲午㊁戊戌年间的早期活动轨迹做了富有价值的探索,标志着郑孝胥研究开始步入正常学术轨道㊂三、21世纪以来的郑孝胥研究21世纪以来,学界对郑孝胥的研究渐趋客观多元,取得了丰硕成果㊂据笔者统计,近二十年来,涌现郑孝胥研究专著两部,论文达到百余篇㊂笔者拟分门别类,从整体研究㊁政治活动研究㊁诗歌研究㊁书法研究四方面着眼,对相关成果做一系统论述㊂(一)整体研究2003年,徐临江出版‘郑孝胥前半生评传“一书㊂该书采用 文化为主导的论史衡人多维评价系统 ,考察了郑孝胥成长环境㊁出使日本㊁入幕张之洞并参与维新运动㊁广西筹边以及参与立宪改革㊁清末路政等活动,认为郑氏人生历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成长起来的保守型文化精英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抉择[34]㊂2018年,李君出版‘1931年前郑孝胥“一书㊂该书共七章,涉及郑孝胥家世㊁清末仕宦生涯㊁辛亥革命前后活动㊁遗老生涯㊁复辟努力㊁人生哲学 行藏 和 节义 ,尤其重点分析郑孝胥的个性气质㊁心态情感㊁学问思想等在其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㊂作者认为,郑氏一生, 既独立不惧,特立独行,又干谒竞进,宦游俯仰,趋近功名 [35]㊂该书史料翔实,论述清晰,客观地把握郑孝胥在时代变革下的个人遭遇,展示出其人生状貌的 变 与 不变 ㊂总的看,两本论著皆试图以新的研究思路,呈现郑孝胥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㊂但不无遗憾的是,两本论著或择取郑氏前半生㊁或截止郑氏参与伪满洲国之前的历史时段展开具体论述,回避了其晚年更为复杂的一面㊂近年来,若干部学位论文从人际交往视角展开郑孝胥研究,反映了学界的新动向㊂曾祥明以郑孝胥晚年社会交往与政治选择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郑氏与革命党㊁北洋军阀㊁遗老㊁外国人的交往,认为郑氏从文化遗老到政治遗老的转变过程受到其新旧杂糅㊁中外混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36]㊂朱静梳理了清末民初郑孝胥与政府官员㊁立宪派㊁ 同光体 诗人㊁晚清遗老等群体的交往关系[37]㊂郝惠谋探讨了郑孝胥与封疆大吏㊁师辈㊁名士㊁日本人㊁书法家的交游对其书风形成的影响,认为郑孝胥 艺术生命的立体性正仰赖其一生广泛的社会交游才得以建立 [38]㊂(二)政治活动研究1.郑孝胥与晚清政局研究㊂学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郑氏在甲午戊戌时期的言论与活动,关注到郑氏作为立宪派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相关研究重视时代环境对郑孝胥的影响,普遍不因其晚年变节而全面否定其早年作为,相关结论更趋客观㊂李振声考察了1891-1894年间郑孝胥出使日本期间的活动,认为郑氏 尽了一个职业外交家应尽的责任 ,展现出 甘于任事㊁践履切实 的精神[39]㊂㊃58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王鸿志梳理郑孝胥协助张之洞在两江地区设立商务局以及利用入京之机请托王鹏运上奏讲求商务折的相关史实,肯定了他在戊戌年间商政改革中的作用[40]㊂李君考察郑孝胥在 丁未政潮 中与主要人物岑春煊㊁端方等人的关系,认为他为岑春煊居间设计,进而又入端方幕府依附之,意在 好风凭借力 ,从而实现政治理想[41]㊂马陵合分析了郑孝胥的借债救国观在国会请愿运动和铁路国有化中的作用,指出以郑氏为代表的部分立宪派将借债筑路视为 把中国引向政治改革之路的媒介 [42]㊂于宏威考察了1906-1908年间郑孝胥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以及参与国会请愿运动的过程,认为上述活动集中体现了郑氏鼓吹立宪㊁抵制革命㊁启迪民智㊁速开国会的宪政主张[43]㊂张亮探讨了甲午至戊戌期间郑孝胥及其士绅朋友圈的政治主张和态度,认为甲午战争中他们主张迁都㊁毁约㊁再战,在戊戌变法中他们虽支持和同情变法,但 并未有与朝廷㊁旧制度决裂的想法及表现 [44]㊂郑孝胥的人际关系也为学界所关注㊂潘静超考察了郑孝胥与严复的交往活动,认为两人初识时惺惺相惜,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是两人关系的蜜月期,辛亥革命后因对革命态度的差异导致两人关系恶化[45]㊂李君梳理了1894-1903年郑孝胥与张之洞的交往,认为两人关系经历 初试 疏而复密 最为密切 三个阶段[46]㊂李君还探究郑孝胥与张謇的关系,指出两人均以经世为追求,郑氏以仕途功名匡扶天下,张氏以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㊂辛亥革命后因时局和个人志向不同,两人最终彻底分裂[47]㊂朱静则考察了张謇与郑孝胥两人对农工商㊁实业与教育及股份制的认识和实践,认为 实业救国 是两人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深入交往的纽带[48]㊂黄新宪考察了郑孝胥参加福州乡试㊁北京会试的过程,认为郑氏通过科举考试结交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积累了丰富的人望[49-50]㊂2.郑孝胥 遗老 身份研究㊂郑孝胥作为晚清遗民群体典型代表,吸引学界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从不同侧面透视其生活状态,探讨其政治选择的复杂性㊂傅道彬㊁王秀臣从文化遗民角度着眼,指出郑孝胥没有像其他文化遗民 以文化担当使命 ,而是从 文化对立上升到政治对抗 ,将 自身人格的劣根性同旧文化的劣根性交在一起 ,是以变成政治投机者并最终走向政治变节[51]㊂周晋华从解读‘郑孝胥日记“所载重九诗入手,认为郑孝胥选择 遗老 身份,既出于忠义观念,又有 寻求具有延续性的㊁稳定的政治㊁社会和文化秩序 的目的[52]㊂王蒙认为郑孝胥虽与其他遗老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但他又有 与之不同的行为 :投身商界㊁有自己的政治理念㊁政治情节重于文化情节㊁对西方先进文化抱有好感[53]㊂近年来,亦有学者认为郑孝胥算不上真正的清遗老㊂桑兵指出,郑孝胥对清王室并无多大忠贞,只是将清朝当做实现个人政治野心抱负的凭借,之所以 不讳言以民国为敌国 ,也仅表明不与之为伍,尚未到 汉贼不两立 的地步[54]㊂民国后郑孝胥寓居上海达二十年之久,其在沪生活情况也为学界所重点关注㊂李庶民梳理了郑孝胥在沪的书法活动和鬻书情况,认为书法是郑氏脱离官场后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他通过出售书法作品获得可观收入[55]㊂张笑川指出郑孝胥通过任职商务印书馆㊁卖字等途径获得优越生活,而参加读经会以及遗老组织等活动,则使他成为上海遗老圈的重要人物[56]㊂李君认为郑孝胥遗老生活 优裕而从容 ,他虽高度标榜 不仕 的政治态度,但人际交往达及社会各层面,形成复辟圈和遗老同志圈两个交往圈[57]㊂范军认为郑孝胥作为商务印书馆董事,配合张元济等人在处理该馆重大事务上发挥了一定作用[58]㊂胡欢欢指出,任职商务印书馆是郑孝胥在沪期间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该馆也成为他与文人交谊往来的重要场所,助其迅速融入上海文人圈[59]㊂陈占宏指出郑孝胥对五四运动冷嘲热讽, 谋复辟㊁仇共和㊁傍日本 的思想和行为其时已然凸显,他日后沦为汉奸国贼实有源自[60]㊂周逢琴考察了郑孝胥与章士钊的交往,认为两人在1913年于上海会面,后章氏有郑氏学诗,两人情谊加深㊂面对日本侵略者,章氏加入国难会议,郑氏参与伪满洲国,显示出两人节操的差异[61]㊂3.郑孝胥参与伪满洲国研究㊂参与伪满洲国的经历及其王道思想是郑孝胥研究越不过去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界突破以往从 汉奸 角度解读郑孝胥王道思想的窠臼,立足于郑氏 遗民 身份具体分析其王道思想的渊源㊁内容及失败原因㊂周明之以梁济㊁王国维㊁罗振玉和郑孝胥为例,从 忠 和 现代化 两个维度解读清遗老的精神世界㊂就郑孝胥而言,作者认为其王道思想来源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以皇帝之政治本位和孔子之文化本位为基石,意在通过弭兵与博爱使全世界达到王道境界,并且将伪满洲国建成彻底的儒教专权的社㊃68㊃第3期林昊,潘崇:近百年来郑孝胥研究综述会[62]㊂林志宏则从政治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清朝遗民的政治认同和态度㊂作者以郑孝胥为例揭示清遗民面临的时代问题及应对理念,认为郑孝胥王道思想满足了清遗民 防共 的心理需要,不仅有利于他们确定满洲的正当性和塑造 中华世界秩序 ,同时也是他们 抵抗西方文明价值和体制的武器 [63]㊂彭超认为郑孝胥王道思想初来源于中国传统的 内圣外王 观念,同时吸收西方政治模式形成 列强共管 的思想,后被日本关东军所利用,最终融入殖民统治理念[64]㊂程太红认为郑孝胥王道思想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并结合对时局的认识,构建成 内圣 与 外王 两部分,它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缺乏学理上的正确性且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扶持和利用[65]㊂秦燕春认为郑氏虽以 揭孔孟之道因以阐扬旧学 自任,但他对儒学 并非深自有得 ,误解儒学传统概念导致其王道思想 处处荒诞不经 [66]㊂张冉认为郑孝胥王道思想涵盖国家治理㊁个人修养㊁世界蓝图构建等各领域,郑氏以该思想抵制西方政治文明, 反对按照西方民主模式建立的民国 ,但该思想违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故从未真正实现过[67]㊂赵秋萍认为郑孝胥王道思想的核心是复辟帝制和追求孔孟文化,通过将郑氏王道思想与传统王道思想㊁日人橘朴的王道思想进行比较,指出它在具体内容上已 偏离传统内涵 且 过于附和日本 [68]㊂陈芳字指出郑氏在附逆期间以 三共论 门户开放论 王道论 等思想作为其政治活动的主要支撑[69]㊂陈秀武从郑孝胥撰写的‘满洲建国溯源史略“一书着眼,分析了郑氏对 满洲国自古以来乃独立国家 之说的建构,作者认为该书是郑氏 民族认同 与 国家认同 思想延长线的一种存在[70]㊂彭超㊁王联众指出伪满时期郑孝胥于1932年㊁1935年两次辞职皆有其因,前者为了在伪满政权中获得更大话语权,后者则迫于日本压力[71]㊂贺莹新翻译和分析了庄士敦发表在‘英文评论“上的‘满洲国和它的总理“一文,庄文指出:郑孝胥参与建立伪满洲国的目的是反对革命,而非追逐名利,他不把日本当作唯一的依靠,而是追求 列强共管 ㊂作者认为庄文所论具有一定客观性[72]㊂曾祥明考察了郑孝胥汉奸之路及其晚年心理,认为他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后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对于与日本的屈辱合作其内心无法释怀[73]㊂张子惠认为郑孝胥对于自己晚年卖国的行为有自知之明,因此产生自我逃避与自我反省两者交替出现的畸形心理[74]㊂此外,张冉着眼于1923-1938年期间郑孝胥与溥仪关系的变化,将两人的交往分为郑氏获得信任(1923年8月-1924年11月)㊁郑氏渐得信任(1924年11月-1931年11月)㊁双方背道而驰(1931年11月-1938年3月)三个时期,认为两人关系因政治形势影响而由陌生到亲密再到疏远[75]㊂学界也对郑孝胥的日本观做出初步探讨㊂张建以郑孝胥诗歌为分析文本,认为他对日本的态度历经轻视㊁取法㊁联合依靠㊁绝望的转变[76]㊂朱静认为郑孝胥从早期访日到为实现复辟拉拢日本再到完全依靠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其对待日本的态度经历由轻视到平等合作再到妥协讨好的演变过程[77]㊂(三)诗学成就研究进入21世纪,郑孝胥史料出版又有新成绩㊂2003年,黄珅㊁杨晓波对丁丑年(1937)版‘郑孝胥诗集“十三卷做了整理点校㊂该诗集蕴含着郑孝胥的人生感悟及诗学思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㊂2013年,增订版‘海藏楼诗集“再次出版,新增诗篇包括郑孝胥与金蓉镜㊁吴保初㊁陈曾寿㊁梁鸿志的唱和之作四首,日本爱知大学图书馆霞山文库所藏的‘使日杂诗“影印件,以及梁如冰与马国华辑录的海藏楼散佚诗作百余首[78]㊂该诗集的出版,拓展了郑孝胥研究的领域和广度㊂总的看,学界从郑孝胥诗学思想㊁诗歌特色㊁评价及影响等多方面展开讨论,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郑孝胥诗歌的艺术价值,肯定了他在清末民初诗坛上的地位和文学贡献㊂1.诗学思想㊂贺国强从感时伤世和记录个人灵魂两大主题考察郑孝胥诗学,认为郑氏以 晚唐的辞藻色泽树北宋之神理意味 [79]㊂侯长生认为郑氏的宋诗观表现为:重诗之性情与尚意相贯的气势㊁重学问而深入浅出[80]㊂葛春蕃将郑孝胥作为清苍幽峭派的代表诗人进行讨论,认为郑诗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外清内厚的艺术追求,其诗学观主要表现在诗歌要深抱远趣㊁ 兴象才思 和 两相凑泊 ㊁贵涩三方面[81]㊂马国华认为郑氏早年诗学 遍及六朝三唐 ,后转向推崇宋调,倡导同光体,其仕隐情节则从督师龙州到隐居沪上期间逐渐显露[82]㊂官剑丰从诗本论㊁诗风论㊁创作论三方面总结郑孝胥的诗学体系,认为郑氏以真性情和诗中有事为诗本,其诗风源于唐宋诸贤,在创作上熔铸了 唐宋诗的清隽意趣与峭折筋节 ,形成 唐宋以来颇具个人特色的一种诗学综合 , 不失为一个大家 [83]㊂㊃78㊃。

历史趣谈:民国历史上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郑孝胥

历史趣谈:民国历史上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郑孝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历史上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郑孝胥导语:郑孝胥。

福建闽侯人。

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寓居上海,近代诗人和书法家。

资料图片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

车中的客郑孝胥。

福建闽侯人。

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寓居上海,近代诗人和书法家。

资料图片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

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大清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他来到养心殿,看见了那位自己朝思暮想的年轻人。

很快,静谧的宫城中隐约传来一个老人的哭声。

这是溥仪第一次见到郑孝胥。

年轻的逊位皇帝后来回忆到:“他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谈到未来的大清中兴,谈到高兴处,眉飞色舞,唾星乱飞,说到激昂慷慨处,声泪俱下,让我大为倾倒。

”郑孝胥同样心绪难平。

这个对大清念念不忘的老人在几天后的日记中慨叹,自从他辛亥年离开京城,到此时重返,十三年时光悠忽而过,“自念生逢世乱,穷老无所就”。

诚如此言,如果不是辛亥年的“世乱”,他的人生也许会大不一样。

十三年前。

郑孝胥站在一艘南下的游轮上,瞩望远方,只见海波汹涌,与长烟落日融合于天际,顿时心旷神怡。

他在日记中满怀豪情地写道:“余既出任世事,当使愚者新其耳目,智者作其精神,悠悠道路之口何足以损我哉!”此时是1911年7月,郑孝胥51岁。

一个月前,他刚刚接到朝廷的任命,被授以湖南布政使一职,他发誓要干出一番成绩。

儒家讲求内圣而外王,立德立言之外,亦须立功。

郑孝胥的仕进之路亦从青年时期开始,他于1882年中举,历任李鸿章、张之洞的幕僚,清政府的驻日领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仕途不可谓不顺畅。

但是,对于一向自视甚高的他,这一切都远远不够。

1905年,时任广生活常识分享。

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

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

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
傅道彬;王秀臣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晚清遗民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民".同以往"易代"不同,清王朝的崩溃对文人而言已不再只具有政治含义,而更富于文化含义.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文化失落的痛苦使他们具有一种共通的"文化遗民情结",他们的所有言行几乎都与这种"情结"相联系.从文化遗民的意义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矛盾、复杂的郑孝胥,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傅道彬;王秀臣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遗民情结与文人兰花诗画传统的r图-文互文性解读 [J], 张兴成
2.清初诗人遗民情结的文化反思 [J], 王若诗
3.晚清大吏的文人情结--历史小说创作琐谈 [J], 唐浩明
4.个体生存、道德保全和道统传承——明清之际遗民文人的人生困境和文化选择[J], 李明军;
5.个体生存、道德保全和道统传承——明清之际遗民文人的人生困境和文化选择[J], 李明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汉奸为4000大洋,挥笔写下4个字,如今随处可见,你钱包里也有!

大汉奸为4000大洋,挥笔写下4个字,如今随处可见,你钱包里也有!

汉奸从古至今一直被国人所痛恨,却总也铲除不尽,无论哪个朝代,总会冒出不少汉奸,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国人认贼作父,卖主求荣,甘心成为侵略者的鹰犬。

对于汉奸,稍有良知的人都会敬而远之,但接下来说的这位大汉奸,却有些特殊。

他是满清遗老,一生致力于复辟满清,抗战期间又积极鼓动溥仪与日本人合作,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汉奸。

但是如今,满大街都有他提写的四个字,这又是为何呢?此人名叫郑孝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受其父亲影响,郑孝胥从小饱读诗书。

他22岁中举人,25岁成为李鸿章幕僚,29岁成为内阁中书,31岁成为大清国驻日本领事,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还担任过广西边防大臣,湖南布政使等职,可谓平步青云。

但是好景不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被推翻。

失势的郑孝胥以满清遗老自居,伺机复辟满清。

1923年他担任总理内务府大臣,并帮助溥仪出逃,负责溥仪的一切对外事宜。

1934年,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受郑孝胥这些清朝遗老的鼓动。

“伪满洲国”建立之后,郑孝胥出任国务总理、陆军大臣等职务,并与日本签订条约,大肆出卖中国主权。

1932年9月15日,郑孝胥与武藤信义签订《日满议定书》,出卖中国主权郑孝胥虽然是个大汉奸,但是书法却出奇的好,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在中国近代书法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很多人都向他求字,他也狮子大开口,一个字10两纹银,就这样买字的人还络绎不绝。

正因为如此,在满清被推翻之后,他的日子却过得相当舒坦。

1908年交通银行成立,后来迁去了上海。

当时的交行缺少一个门头,需要找个书法家来题写,恰好郑孝胥当时正在上海隐居,他作为大书法家,由他写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郑孝胥怎会轻易放过这个发财机会,开价4000大洋,真是一字千金。

要不说银行财大气粗呢,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郑孝胥大笔一挥,“交通银行”四个大字一气呵成,就是如今我们在街头随处可见的那4个字,你的钱包里一定也少不了!有人会问,交行怎么会找个汉奸来题词呢?其实,当时的郑孝胥只是满清遗老,伪满洲国还没有成立,他并不是汉奸。

大书法家郑孝胥,靠写字年入万金,死后被开棺焚尸,墓碑砌猪圈

大书法家郑孝胥,靠写字年入万金,死后被开棺焚尸,墓碑砌猪圈

大书法家郑孝胥,靠写字年入万金,死后被开棺焚尸,墓碑砌猪圈他曾是溥仪的老师,帮助过溥仪复辟,书法造诣非凡,却甘当日本走狗,死后被开棺焚尸,墓碑被砌成猪圈。

他就是中国有名的大汉奸——郑孝胥。

末代皇帝溥仪郑孝胥,1860年生于福建省闽侯,清光绪八年中举人,1885年开始任李鸿章幕僚,和众人一起为李鸿章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在日本驻日大使馆任过职、张之洞手下谋过事,参加过百日维新,跟随过袁世凯。

袁世凯知道此人脚踏两只船,不予重用,郑孝胥感觉到前途无望,终日沉迷书法,渐渐淡出大家视野。

郑孝胥和其书法作品郑孝胥在当时是个公认的大书法家,当时世人认为他的书法风格是'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练的风格。

'在当时,一字千金谈不上,但一字十两却是他明码标价的,少一个子儿都不行。

郑孝胥书法作品有一次,一个读书人找他写两个字,翻遍所有钱袋也只有十几两银子,郑孝胥便不给写,说:'钱不够我不会写的。

'读书人在一旁苦苦哀求,郑孝胥赶又赶不走,于是收下银子,铺纸挥笔,随意地写了几笔,那人一看,大喜,结果拿到纸一看时,有一个字还少几笔没写完。

郑孝胥说:'钱不够,字自然要打折扣。

'书生无可奈何,只能愤愤离场。

但是这却毫不影响他'开门做生意',光是卖字,他就能年入万金。

现在我们在街头巷尾看见的'交通银行'四个大字招牌就是他写的。

1923年,沉寂多年的郑孝胥被陈宝琛举荐,离开上海去北京给溥仪当老师,没想到第二年溥仪被赶出皇宫,他又随溥仪移居天津。

溥仪与郑孝胥在天津和溥仪待在一起,郑孝胥仿佛找到了人生目标,他四处奔走,远赴日本,为溥仪复辟忙前忙后,怎奈一直成不了气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把眼光放在了东北,极力怂恿溥仪前往东北,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帮助溥仪复辟,他就可以执政掌军。

溥仪(左二)与郑孝胥(左一)等人在御花园合影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郑孝胥起草了伪满洲国国歌和建国宣言,同时出任总理另兼陆军大臣和文教大臣。

郑孝胥的三大预言及其书法

郑孝胥的三大预言及其书法

郑孝胥的三大预言及其书法
郑孝胥的一生历经清朝的两任皇帝,光绪帝和宣统帝。

在郑孝胥被宣统帝召唤时,他已达六十四岁高龄,但这并不影响这位老臣的热情,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拖着孱弱的身体,郑孝胥连夜赶赴北京,为宣统帝出谋划策,成为宣统帝最为信任的大臣,官拜总理内务府大臣。

但这样美好的前景很快就在冯玉祥的铁蹄声下消逝,宣统逊位,郑孝胥全力协助溥仪逃亡,从此为溥仪所信任和重用。

溥仪《我的前半生》第四章第六节曾记载了“郑孝胥的理想”:
大清亡于共和,共和将亡于共产,共产则必然亡于共管。

然而,另外《郑孝胥日记》1925年11月16日记中也有记载,与此大体相合又略有不同:
共和生子曰共产,共产生子曰共管。

共氏三世,皆短折。

共氏遂亡,皇清复昌。

此图谶也。

这就是所谓的“郑孝胥三大预言”
后来,溥仪为复辟开始与日本人接触,郑孝胥则作为溥仪的全权代表,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但在满洲国成立以后,郑孝胥出任满洲国总理一职。

但即使是郑孝胥也对日本人在满洲的过分干预不能全部接受,毕竟他所效忠的是溥仪,而不是日本人。

他曾极力阻止日本人架空溥仪,侵夺满洲国正当权力的行为,最终惹怒了日本人,被免除了官职。

不久,死去。

据说是被日本人毒害而死。

郑孝胥有两个儿子,长子英年早逝,次子因为当汉奸,最后被人民处死。

郑孝胥在政治上起落沉浮,终其一生,没有安定,也不为公众所接受;他的预言,更是神秘玄奥,难以捉摸;唯独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却一直被世人所认同和推崇,甚至完全不受其政治立场的影响。

郑孝胥最有名的作品《交通银行》至今还在使用。

郑孝胥的行书作品,绝对是上乘之作。

郑孝胥后半生心态初探

郑孝胥后半生心态初探

郑孝胥后半生心态初探郑孝胥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郑孝胥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是他作为清朝官员的辉煌时期,后半生是他在新中国的陷落与重生。

郑孝胥在清朝时期是一个有很高声望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曾经担任过北洋大学的创办人和校长,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还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他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政治主张,主张变法维新,力图改变清朝落后的政治制度。

郑孝胥的政治生涯在清朝灭亡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他原本寄希望于新中国的成立能够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新的政治困境中。

由于他曾经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运动中成为了被打倒的对象。

在这个新的政治环境中,郑孝胥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他从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变成了一个内心沮丧和消极的人。

他曾经对政治改革充满信心,但是当他亲身经历了新政权对旧政权的清算时,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他的一些回忆录中,郑孝胥表达了他对新中国的不满和失望。

他认为新政权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而只是改变了统治者的身份。

他认为新政府对待旧政权的态度过于激进,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也批评了新政权的一些政策和做法,认为它们过于理想主义和空洞。

郑孝胥的上述言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叛徒和投机分子,背叛了他过去的政治理想;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勇气的人,敢于对新政权提出批评。

无论如何,郑孝胥的心态变化反映了一个复杂而混乱的时代。

他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经历了太多的冲击和痛苦,这不仅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郑孝胥的后半生心态初探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他的经历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同时也可以思考和探讨当代中国面临的许多挑战和困境。

桑兵:辛亥年的郑孝胥

桑兵:辛亥年的郑孝胥

桑兵:辛亥年的郑孝胥1912年的新历和壬子旧历元旦,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指标性日期。

作为大时代的亲历者,各色人等在感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的同时,也还要继续他们平凡的日常生活。

时代的强音绕梁之余,身边的生活节奏仍在不紧不慢地敲击。

剧变进程中过来人走向共和的步伐与感受,与后来者指向明确的认识自然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郑孝胥好不容易熬得布政使的实缺,踌躇满志地赶赴湖南上任的郑孝胥,抵达任所长沙才刚刚三天,就接到湖广总督瑞澂的密电,因为内阁要重新厘定外省官制,请各省派员到京,以备咨询,瑞澂希望郑孝胥代表其前往应对。

郑孝胥复电表示宜抱定前奏“中央集权,各省分权,边省全权”的政策,专委李宣龚一行即可。

在瑞澂的坚持之下,郑孝胥只得勉强答应北上。

他于闰六月廿五日(8.19)启程,廿七日抵达汉口时,四川反对铁路国有的风潮渐起,“渡江谒莘帅,示川路诸电。

王人文附和川人,抗拒国有之举,赵尔丰为之代奏。

川人益横,欲逐李稷勋。

莘帅与午帅会奏:请饬川督懔遵前旨。

而廷旨甚怯,实不担责任也。

莘帅奏饬李稷勋勿停路工,而令宜昌禁开会、止暴动,乃渐定。

”〔1〕让郑孝胥始料不及的是,这些波澜只不过是川路风潮惊涛骇浪的前奏。

作为铁路督办大臣奉命带队入川的端方拟请郑孝胥为川汉、粤汉铁路总参赞,郑孝胥则希望端方用其献策,而不必加以参赞之名。

到京后,郑孝胥继续与载泽、盛宣怀等人谈统一国库及理财行政分科之法,商议对付四川抗路的办法,积极出谋献策。

盛宣怀对郑孝胥表示:“北京少公不得,湖南想可不往。

”(1340)而奉旨督川的端方也力邀郑一同入蜀。

郑孝胥虽然推辞,却献计“蜀事似宜严拿罢市罢课之主动者,俟平静后,从宽办结。

”(1342)郑孝胥不愿入蜀,当然是不想趟此浑水,而托词一方面是认为外官制关系全局,愿竭其所见,终始其事,另一方面,觉得蜀本无乱,不必劳师动众。

可是此时蜀乱已成,郑孝胥听来访的赵熙言邓孝可、蒲殿俊等人被拘,求其缓解,遂致电端方,告以川路诸人各有隐情,似宜保全,以为转圜之地。

【转】郑孝胥

【转】郑孝胥

【转】郑孝胥上图:1932年9月15日,伪满洲“总理”郑孝胥与日本“驻满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在长春签订《日满议定书》,为自己的汉奸行径再添一笔郑孝胥之“留名”,在于他做了汉奸。

假设他保住晚节,不去天寒地冻的东北当什么伪满朝廷的“总理大臣”,人们想起他的时候,更加会佩服其书法成就和满腹学问。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郑孝胥终究是货真价实地做了伪总理大臣,于是,他的“名声”连不怎么钟爱书法的人也知道中国近代有他这么一号。

有人把民国时期书法划分为五个流派,郑孝胥是其中一个流派的创始者,其书法地位可想而知。

这五个流派:吴昌硕的“吴派”、康有为的“康派”、于右任的“于派”、郑孝胥的“郑派”和李瑞清的“李派”。

其中,康有为是保皇党死硬分子,于右任则是国民党元老,但谁也不像郑孝胥那样令人唾弃。

康有为后半生自然是走上倒退道路,他以后即使也保皇,终竟不能掩其煌煌盛名,并且,他没有跑到东北去进入溥仪伪政权。

于右任的政治作为一直有点像温吞水,但不妨碍他始终受着人们的普遍尊重。

郑孝胥就不一样了,他是处心积虑地投靠日本人扶持的溥仪伪政权,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投靠日寇,加入伪政权,是郑孝胥一生的转折点,自那以后,他与日本关东军上层人物广泛接触,溥仪小朝廷在东三省的影响,都成为郑孝胥书法声名鹊起的强力借助。

一时,东三省的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甚至商店的字号到处可见郑的手笔。

通过“外交”途径,他的字还漂洋过海,传至日本和韩国,在异域引出不少追慕者。

这里,我们怎么也绕不开由字及人的评说,这也是中国艺术的一种传统,自有其道理在。

“字如其人”的老话是不应该作简单理解的,字不见得如其人的外在形象,但与其人的心理状态、性情密码总是有相当紧密的关联性。

郑氏的字里字外,透着一番得意,其单字无不呈上肥下瘦、上密下疏、左舒右展、长袖善舞之态,此亦其人乎?作为清朝最后的臣子,郑孝胥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依赖外国势力为基本思路。

他也是改革派,但他是往卖国上改。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郑孝胥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郑孝胥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因居所名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

中国近现代诗人、诗学家、书法家,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

福建省闽侯(今福州)人,祖籍港头镇南郑村,生于江苏苏州胥门。

光绪八年(1882)中福建省正科乡试解元。

十一年投奔李鸿章门下,充当幕僚。

十七年任清政府驻日本公使馆书记官。

宣统三年(1911)任湖南布政使。

1923年经陈宝琛引荐,入故宫任懋勤殿行走。

1924年任总理内务大臣。

1925年任张园行在总务处总管。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兼文教部总长;7月任伪满洲国协和会会长;9月15日,代表伪满洲国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签订《日满议定书》,确认了日本关东军对东北的实际统治。

1934年3月,任伪满洲帝国国务总理大臣。

1935年5月,被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免职。

1938年3月28日在长春病死。

历史评价:郑世恭:入后二比,昂首高歌,气象万千,直俯视熊、刘以下。

杨颐:去年闽中题大难,子文甚佳,宜气象英发若此也!”李鸿章:“文笔入古,人且清挺。

”端方:在东三年,保护商民,维持权利,毅心敏腕,中外推重。

”李经方:该员遇事整顿,办理交涉、词讼案件悉协机宜,应仍留充原差,以资得力。

除届期奏咨外,仰即开具履历,呈候核请奖叙。

”黄庆澄:“郑君年三十四,根器清峭,胸次广博,尤长孟子之学。

向幕李傅相及曾忠襄公署中,俯视一切,矫矫独立;近则涤除故态,不露圭角。

现延一泰西女师从事洋学,盖所志远矣。

”“于日本大势,了如指掌”。

郑孝胥于书法造诣尤深,其书豪放大度,堪称一代大家。

郑孝胥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

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

郑孝胥的书法是近代书家中很有个性特点的一位。

在行书上,郑孝胥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

轶事典故:轻视日本郑孝胥对日本的轻视,从他对日人森大来的态度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章士钊与郑孝胥二人的交游始末探究

章士钊与郑孝胥二人的交游始末探究

章士钊与郑孝胥二人的交游始末探究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章士钊与郑孝胥二人的交游始末探究,欢迎阅读借鉴。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号孤桐,湖南长沙人。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曾办《甲寅》杂志,反对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期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提倡读经复古,重刊《甲寅》,反对新文化运动,后退居上海,执律师业,解放后成为毛主席的座上客,曾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奔走。

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福建闽侯人。

清光绪五年举人,曾在安徽、广东湖南等地任职,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

"九一八"事变后,同溥仪赴东北,参与成立伪满州国,沦为汉奸。

章士钊比郑孝胥晚生 21 年,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很不相同,但他们却有一段不寻常的交往。

在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文化思潮急剧变化的民国时代,二人的契合与分歧,充分体现了近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艰难和复杂。

笔者据《郑孝胥日记》和章士钊的《甲寅》杂志,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对二人的交游始末略作钩沉。

一、沪上初游安徽庐江吴氏有两位着名淮军将领:一是出师朝鲜、抗日平乱的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一是两度出海赴台湾的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吴赞诚,而郑孝胥和章士钊分别是庐江吴氏这两个家族的乘龙快婿:郑孝胥于光绪五年(1879)九月娶吴赞诚次女吴学芳,章士钊则于1909 年娶吴长庆的孙女吴弱男为妻。

他们各自的姻亲关系,无疑对他们交游圈起着一定的作用,二人能够长期交往,与此并非全无联系。

章士钊的外舅(岳父)吴保初,字彦复,号北山,曾与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并称"四公子",并与郑孝胥有师弟子之缘。

章的老师俞明震(恪士)又是陈散原三立、吴保初的诗友,与郑孝胥也时有唱和,他们都是相当活跃的晚清宋诗派诗人。

所以,在这层层关系影响下,章士钊结识郑这位前清名流也不难。

吴保初1913 年正月在上海去世,葬于静安寺公共坟地,郑孝胥曾遣子送了花圈。

章士钊与郑孝胥第一次见面却是在其后,据郑孝胥日记[1],本年,在一次宴会上,郑孝胥经昆三介绍与章士钊初次会面。

满洲国首席汉奸,随手写下四字要价4千万,因太漂亮沿用至今!

满洲国首席汉奸,随手写下四字要价4千万,因太漂亮沿用至今!

满洲国首席汉奸,随手写下四字要价4千万,因太漂亮沿用至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王羲之等等,他们的字各成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要说的这位书法名家,在晚清诗坛中同样有着很高的地位,一个字可以卖到1000万,一字千金说的就是他吧!郑孝胥祖籍福建福州,出生于苏州胥门,家里世代为官,从祖父那辈开始算,四代人出了十个举人,五个进士,两个被钦点为翰林,郑孝胥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22岁的时候考中举人,25岁的时候成了李鸿章的幕僚。

1200家品牌供应商的500多万种产品.订单满175元免运费.^^不限订购量,快速发货.非常适合小批量采...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后,郑孝胥却发誓不当民国的官,不承认民国的年号,连他的诗文书法落款全都用宣统年号,不愿意融入新社会的他,一直企图复辟清朝。

郑孝胥的后半生也一直在为复辟清朝努力,暗地里和日本人勾结,还劝说溥仪接受日本人的帮助,日本人为溥仪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后,郑孝胥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汉奸,很多朋友都因此与他绝交。

郑孝胥虽然是一个大汉奸,但是书法造诣十分的高,他把苏轼与欧阳询书法的神韵融汇到自己的书法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他还在楷书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曾经学习过北魏碑上的书法,在当时的书法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mu又回来了!兄弟!你也回来吧!就等你了!不用充一分钱!挂机升级又休闲郑孝胥就因为这一门特长,在清朝灭亡之后也没有生活的很潦倒,很多人都向他求字,郑孝胥将他写的字以一个字10两银子的价格卖出去,很多有钱人乐意购买。

,延续端游玩法,3D魔幻巨制.奇迹网页版,重温统领军团的霸气.^^十年经典,今日继续,在线送礼,注册送礼包,体...1908年,中国交通银行创立了,让人比较郁闷的是,银行迁到上海以后,一直没有体面的招牌,企业家就开始想办法,在知道了郑孝胥当时居住在上海后,就想让他给银行写一个招牌。

,动图图库,提供高效图文排版的内容编辑器. 支持^^实时预览,多平台一键同步功能,极大提高小...郑孝胥知道后也没有推辞,直接开口说写四个字四千大洋,银行老板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就有了这个沿用数百年的四个大字“交通银行”。

郑孝胥后半生心态初探

郑孝胥后半生心态初探

郑孝胥后半生心态初探郑孝胥,字孔夫子,原籍浙江海宁,1864年出生于湖南岳阳。

他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外交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之一,其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在他的后半生中,尤其是晚年,其心态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郑孝胥出生于一个文化名门,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深受家庭和周围人的疼爱。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思想意识逐渐成熟并受到一些已经成名的学者的影响,这也为他后来的学术、外交和政治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使郑孝胥备受困扰,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兴中华、强民族"的信念。

然而,在郑孝胥的后半生中,他的心态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变得悲观和失望。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国家的政治环境不满,他认为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和落后,无法为国家和民族带来真正的利益。

另一个原因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感到失落。

他曾在外交事业和政治事业上有过不俗的表现,但他始终未能实现他的兴中华、强民族的理想,这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有所遗憾。

失落让郑孝胥开始对社会和人生感到彷徨和迷茫,他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产生怀疑。

他曾在《去士余观海六首》中写道:"三十年来梦想多,士别三年路永何。

人生随逝海水去,残余孤梦莫依依。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不满和迷惑。

他的内心世界开始有了偏离,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认同,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事业上。

他在后来的日子里经常泡在自己的藏书阁中,研究文化和历史,并发表了一些关于文化和传统的论文,这也是他晚年的一大特点。

最后,正如郑孝胥曾经说过的话:"一个人一生中,只有真正成就了一个人的心灵,才算谈得上是一个完善的人。

"郑孝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认同,这也是他晚年的一大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郑孝胥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卧龙”郑孝胥终身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
导语: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福州人。

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福州人。

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

后晚节不保,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1935年下台。

郑孝胥之得名也,不以书,复不以诗,世独以善书工诗称之,斯固然也。

而于清季政事之起伏,固数数预谋,实一政客也。

——陈灨一认贼作父郑孝胥,甘做牛马殷汝耕。

——伪满洲国时流传的讽刺郑孝胥和殷汝耕的对联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廷起用赋闲在家的端方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赴川平息风潮。

端方寻思此次入蜀恐怕前景难测,九死一生。

面对这飞来横祸,他想到一人,于是数次致电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恳请派这位名士相助,并声称“非赖公毅力熟手,难赴目的”。

端方爱才,盛宣怀也惜才,他非但不放人,更希望将其长留身边,“北京少公不得,湖南想可不往。

”可见盛对此人倚重之深。

此君不是旁人,正是清末享“卧龙”之誉的闽人郑孝胥。

多才多能
1910年,满族饱学之士金梁曾撰诗一首,赠予郑孝胥,曰:“久闻诸葛大名垂,笔法乃同兵法奇。

偶见卧龙一鳞爪,苏龛墨宝海藏诗。

”不难看出金对郑之才艺能力极为推服。

不妨先说说郑的才艺。

清末诗坛,“同光体”大行其道,郑孝胥便是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